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节结构图
❶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结构
❷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框架
行星地球
自然界物质能量交换 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统一
❸ 求高一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的知识结构图,清晰一点的。
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
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He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 促进水、大气的运动 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
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总星系
影响气候
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两极点角速度为0. 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点为0. 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
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
公转周期:1年,也称为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二、地球自转与时差 晨昏线(圈):晨昏线平分地球,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
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
大值,地方时为12点 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连的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国际日界线:基本沿东经180度.由西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由东向西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期变更: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把全球日期分为今天和昨天.当0时区和中时区重合时,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时区=经度/15,十分位四舍五入
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东经120度地方时 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
三、地球的公转与季节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23度26分,
正午太阳高度角: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图中红线为太阳直射)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0—∣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南纬用负值代入.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地轴和晨昏线重合 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边递减 夏至:
侧视图:
日期: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极夜.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冬至:
日期: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极昼.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夏半年与冬半年: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 冬半年夜长大于昼长 四季划分: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太阳辐射最多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低、太阳辐射最少 春秋季:冬夏的过渡季节
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
划分.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
周传播.即地震波. 特性:
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
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 33KM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
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
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循环运动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❹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这里有http://wenku..com/view/8a32fb165f0e7cd184253621.html
❺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第一章内容的思维导图(知识树框架图)
1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指导(含图表)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 特点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 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 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昼夜交替
3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 0°,晨昏线上 =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
❻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必须会的九个图
你们有没有地图册 那上面有
❼ 求各位大神高一地理必修一各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急~~·~
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
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He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 促进水、大气的运动 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
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总星系
影响气候
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两极点角速度为0。 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点为0。 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
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
公转周期:1年,也称为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二、地球自转与时差 晨昏线(圈):晨昏线平分地球,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
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
大值,地方时为12点 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连的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国际日界线:基本沿东经180度。由西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由东向西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期变更: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把全球日期分为今天和昨天。当0时区和中时区重合时,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时区=经度/15,十分位四舍五入
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东经120度地方时 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
三、地球的公转与季节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23度26分,
正午太阳高度角: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图中红线为太阳直射)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0—∣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南纬用负值代入。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地轴和晨昏线重合 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边递减 夏至:
侧视图:
日期: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极夜。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冬至:
日期: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极昼。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夏半年与冬半年: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 冬半年夜长大于昼长 四季划分: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太阳辐射最多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低、太阳辐射最少 春秋季:冬夏的过渡季节
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
划分。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
周传播。即地震波。 特性:
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
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 33KM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
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
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循环运动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❽ 高一地理必修一每章的知识结构图
我网络的,其他的自己网络一下吧,比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章名称 知识结构图”就会查到的
❾ 高一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结构图解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指导(含图表)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 特点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 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 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昼夜交替
3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 0°,晨昏线上 =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
❿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框图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一、考试内容分析: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