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地理填空题
❶ 必修三地理答题总结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 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和财力,提高效率。
3、全球定位系统:(GPS) 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1)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2)特点: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5、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即互为独立又相互促进。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6、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将各种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的立体、动态的显示。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B.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6、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
时代
原因
影响范围
古代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河西走廊
近代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
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3)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4)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5)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9、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众多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如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其中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现在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趋势仍在加剧,尤其热带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
3、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度。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
4、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地球生物进化史中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5、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6、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贫瘠。
7、亚马孙雨林开发: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开发规模小,没有太大的影响;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③1970年,巴西政府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迁都巴西利亚、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并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8、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破坏严重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①加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工业三废的治理。
§2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又称供水区,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2、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分水界)。
3、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4、河流开发要考虑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开发:
组成部分
重要性
保护重点
山地
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
植被生态保护
河流
是流域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
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河谷平原
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
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
5、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③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6、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7、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综合效益。
8、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范围: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A.气候-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B.地形、土壤条件: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东北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③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C.社会、经济条件:①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工促农牧;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地区;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小麦(以春小麦为主)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吉林省北部地区,这里已经形成了我国最著名的“玉米带”。②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如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的东北红牛。
3、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①平原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②西部草原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③山区农业: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一般发展中国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③良好的区位条件;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主要优势: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正处于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要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原因:①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主要优势: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要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原因: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一方面,许多乡村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另一方面,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问题及对策: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原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及机械制造业;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如“城中村”现象,即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是外来人口的主要居住区,设施简陋,治安状况差,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隐患,对策:加强城市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质性缺水)、噪声污染、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对策: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
❷ 地理必修三题目
绿色水库,就复是天然的蓄水池一制样,所以很简单的就选B啊
增加湿度,不是主要原因哦,因为增加湿度不一定只有热带雨林,比如说孟加拉国,印度等国,湿度都很大,特别是孟加拉国,下雨量巨大,全年都是雨水,历史记录也是在孟加拉国,所以不选。
保持水土也不是主要的,因为保持水土的多了去了,像我们国家的长江中下游 的三省林业带,黄土高原的植被,都是保持水土,所以不选。
调节气候:不止热带雨林一个,也不是主要的,像俄罗斯、加拿大的针叶林,都是调节气候的,如果没有这些针叶林抵挡北极吹来的风雪,俄罗斯和加拿大会更冷。
所以综合选B 忘采纳。
❸ 地理必修三测试题!急!
期末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地理位置方面的共同点是( )
A.同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B.都处在大河的入海口
C.同属地势平坦的大平原
D. 都临海洋
“洪水一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据此回答 2--3 题。
2.造成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① 泥沙淤积 ② 蒸发加强
③ 围湖造田 ④ 降水减少
A.① ②
B.③ ④
C.① ③
D.② ④
3.治理洞庭湖萎缩的主要措施有( )
①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②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烷行洪
③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加大湖盆
④长江干流修筑堤坝,加固大堤间土小
A.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荒漠化是荒漠扩张的过程
B.荒漠化的防治战略和对策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C.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恢复自然植被
D.土壤有机质减少是荒漠化迹象之一
5.关于我国湿润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在600mm以上
B.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C.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6.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原因是()
A.同属温带地区
B.气候的大陆性强
C.同属东部季风区
D.都是平原地区
下图表示气温、降水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读图回答7~9题。
7.“树干高耸,树冠成阴,有明显层次,树种繁多、藤蔓密布,阳光难以照到地面。”这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种植被的特色( )
A.③ B.② C. ① D.④
8.年温差最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
A.①②⑥ B. ④⑥⑦ C. ②④⑤ D.②③⑤
9.图中⑦对应的自然带可能是( )
A. 苔原带 B.热带草原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 热带雨林带
三江平原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有“北大荒”之称。经过多年开垦,“北大荒”已变成“北大仓”。据此回答 1 0-13 题。
10.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
① 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
② 消纳一切来自自然和 人为的污染
③ 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④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11.导致湿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燃烧煤、石油,排放 CO2
B.大量堆放工业废弃物
C.农业围垦和城市开发
D.海洋资源开采及赤潮现象
12.目前三江平原还有大片沼泽荒地,但2000 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围垦,其主要原因是( )
A.我国已加人 WTO ,可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廉价粮食
B.保护“湿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C.开展多种经营,发展菱藕等水生植物
D.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今后应转向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13.造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季风强弱不同造成的
B.海陆位置不同造成的
C.气温随经度位置的变化造成的
D.海拔高低悬殊造成的
14.关于西北地区人口、耕地与荒漠化土地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缩小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
B.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扩大和荒漠化土地面积缩小
C.耕地面积扩大导致人口增长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
D.人口增长是耕地面积扩大从而导致荒漠化范围扩大
15.下面哪一条铁路线是山西煤炭外运专运干线( )
A.哈大线 B.陇海线 C.大秦线 D.宝成线
16.图一中表示我国某种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下列选项与图示内容相符的是()
A.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荒山
B.a水田 b旱地 c草地 d林地
C.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草地
D.a水田 b林地 c草地 d荒山
17.有关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
18.梯田田埂的水平延长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等高线基本平行
19.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坡向 B.土壤类型 C.形态 D.物质组成
20.下列关于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实施亚马孙开发计划而修建
B.从大西洋沿岸延伸到西部秘鲁边境
C.促进了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
D.修建雨林公路利于热带雨林的保护
21.世界经济的“太平洋时代”是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B.地理大发现之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D.美国南北战争之后
2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23.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是( )
A.三江平原 B.江淮地区
C.江汉平原 D.东北平原
24.下列关于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
B.该区雨林破坏的背景是当地人口素质低下
C.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是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唯一方式
D.巴西政府正式公布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5.下表是今年我国a、b两个省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a、b两省分别是( )
省区 稻谷 小麦 甘蔗 甜菜
a 242.4 1.5 57.5
b 156.7 42.3 18.2
A.内蒙古、江苏 B.广西、黑龙江
C.湖北、甘肃 D.河南、新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50分)
1.根据所学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北京某出租车公司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出租车的位置信息,所采用的技术是 、 。
(2)据三颗卫星提供的资料,运用数学原理就可以计算出地面 物体的位置。有四颗卫星提供资料,除可进一步提高定位的精准度外,还可以迅速计算出 物体的空间位置。
(3)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彩色红外遥感图像时,发现外环线周边地区的红色块状区域面积越来越小,而蓝灰色区域面积越来越大。据此可判断,该地区 用地面积在缩小,而 用地面积在扩大。
(4)下列活动中,可以应用我们所学的地理信息技术的有 (多项选择)
A.导弹发射的精确制导
B.珠穆朗玛峰高程的精确测量
C.商业网点布局
D.人口出生率的计算
2.(12分)下图为我国跨世纪的四大工程示意图,读图后完成:
(1)请选择其中一项工程,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建设该工程的艰巨性以及工程建成后的重要意义。
(2)西电东送工程中,全国有北、中、南三线,请说出北线与南线各主要依靠何种能源产生巨大的电能输出,电力各输往哪一主要工业区。
线路 依靠能源 输往工业区
北线
南线
3.读“五大湖地区图”(图四),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图中A是 市,是最重要的 (矿产)产区。
(2)图中B是 市,C是 市,E是 市,其中有“汽车城”之称的是 ,享有“钢都”之称的是 (填字母)。
(3)图中虚线箭头表示 (矿产)的运输方向,实线箭头表示 (矿产)的运输方向。
(4)图中各城市共有的工业部门是 工业,该种工业布局的方式属 型,发展该种工业的有利条件有:资源条件是 ,交通条件是 ,农业条件是 ,历史条件是 。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之一。下图是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比较图7中甲、乙两区域中的平原地区优势农产品的差异。
区域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甲
乙
(2)图中甲区域A、B区域农业发展的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3)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乙区域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4)图中甲区域农业的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区位优势?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3.C4.A5.C6.C7.C8.B9.A10.B 11.D12.A13.B 14.D15.C16.C17.A18.D19.C20.D21.C22.A23.A24.D25.B
二、综合题(50分)
1. (13分)
(1)GPS GIS
(2)静止 运动
(3)绿地(农业)建筑(城市)
(4)ABC
2.(共12分)
(1)(考生选择其中一项工程回答,建设艰巨性4分,意义4分,共8分。)
工程 建设困难 意义
西气东输 线路长,所经地区地形复杂,投资大 有利于缓解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上海经济区能源紧张状况;有利于改变我国能源过分依赖于煤炭的状况;因减少了煤炭用量也使我国部分地区空气质量得以改善。
青藏铁路 遇有冻土难题以及高原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投资巨大 有利于缓解青藏地区交通闭塞问题,在加强民族团结、支援西藏建设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电东送 水电建设一次性投资大,火电建设要处理好对当地环境污染问题 可以缓解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紧张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减轻我国能源运输方面的紧张状况
南水北调 调水中、西线没有现成线路,工程浩大,投资巨大;东线沿运河调水,有相当河段要提水,耗费能源巨大 可以缓解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尤其解决华北地区长期以来供水紧张的状况。
3.(每空1分,共15分)
(1)德卢斯 铁矿
(2)芝加哥 底特律 匹兹堡 C E
(3)铁矿石 煤炭
(4)钢铁 资源(或煤铁复合体) 煤、铁资源丰富 五大湖和运河廉价水运条件 农业基础好 开发历史悠久(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
4.(10分)
(1)甲:水稻 油菜、棉花等 乙:春小麦、玉米 甜菜、大豆等 (4分)
(2)问题:湖泊面积萎缩、洪涝灾害较多 办法: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退耕还湖,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灾能力等(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 (2分)
(3)低温(热量条件较差) 办法: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等 (2分)
(4)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2分)
❹ 地理必修三 问答题常考哪里怎样考
必修三,在教材安排上较必修一、必修二递进得多,可以说内层次高了很多。
我们容知道,我们学习了解一个区域,首先要落实好“是什么”“怎么样”进而探讨“为什么”,而我们学习一个区域最终的目标是为该地区更好地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对该区域加以整治,发挥优势,改造治理劣势,为此我们需要提出一些整治的措施,即“怎么办”。必修三正是帮助我们培养对一个区域合理整治的必修内容。是对必修一必修二内容的提升,也是
。
所以说,必修三的内容,大家不可小视,其正是学习地理最高境界。因此,学地理必修三,重要的是学习它的治理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治理方略,哪一天换了一个区域,你照样要会运用这种思想和方略。
高考原原本本地考查必修三,是不太可能的事,高考往往给出一个陌生的区域,让你概括地理特征,明确区域优势和劣势,然后让你提发展策略。这样,你从必修三中学得的知识往往能用得上,这也正是高考的期望。
❺ 必修三地理经典的例题
福建省“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
2009-2010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到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
A.生产力水平 B.社会福利
C.文化观念 D.自然环境
下表为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2008年年末全国人口数据”。据此回答2-4题。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65周岁及以上 总人口 比上年末增加
1.2% 0.7% 0.5% 8.3% 13.28亿人 673万人
2.由材料可知,中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实现了重大转变已经进入( )
A.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B.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C.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D.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3.专家说,“中国人口问题比世界很多国家更复杂”,其主要表现是( )
A.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年均净增人口减少,劳动力不足
B.国民文化素质提高,生育率下降
C.一方面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增长大;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严重
D.民族众多,计划生育执行难度大
4.下列说法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是( )
A.目前我国人口仍低于人口容量
B.目前我国人口仍远低于人口合理容量
C.目前我国应大大放宽计划生育的限制条件,缓解老龄化问题
D.我国每年净增人口多主要因为自然增长率高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左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右图),回答5~6题。
5.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6.按联合国标准,如一个地区≥60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
7.人口迁移是指( )
A.人口地理位置永久或长期地变化
B.人口由一个居住地到另一个居住地
C.跨越行政区界线的人口空间移动
D.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该人口居住
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有( )
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②短期流动的人口减少,定居移民增多 ③欧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 ④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地区 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A.①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从城市迁往农村 B.规模小、频率低
C.由内地迁往边疆 D.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10.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强的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B.政治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11.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消费水平 D.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12.关于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错误的是( )
A.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环境人口的极限。
B.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C.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一些学者认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60亿左右。
D.由于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定条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估计结果。
13.关于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合理容量就是指环境承载力
B.合理容量就是指某地区的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C.合理容量就是指某地区的环境所能容纳的最适宜人口数
D.合理容量是比较确定的,可定量估计
14.有关城市地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的城市具有相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B.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的形成与城市性质、城市发展历史有关,与自然环境无关
C.大城市的中心都是商业区或中心商务区
D.因为受历史因素和城市性质影响,现代北京市中心不是商务区而是重要行政区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图中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读图完成15~16题。
15.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16.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17. 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从环保角度考虑,其中合理的是( )
18.城市工业区不断向市外移动是为了( )
①靠近交通干道 ②拓展城市范围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保护城市环境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9.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外缘的主要原因是( )
A.那里地价比较便宜 B.那里环境条件比较优越
C.城市中心不可以建住宅区 D.那里更靠近工厂等工业区
20.关于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叙述,正确的是( )
A.设计者尽可能的把高一级居民点设在低一级居民点的边缘
B.设计者尽可能的把高一级居民点设在低一级居民点的中央
C.设计者把居民点设置为四级
D.这样设置是根据该地的自然条件来设置的
21.关于城市不同等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城市等级的划分是依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B.城市等级的划分通常是依据城市的人口规模
C.任何城市的等级是相同的
D.我国城市划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三类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里的快餐店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可以更方便居民
B.城市里的大酒店比快餐店少,这是因为快餐店服务范围大,赢利多
C.小城镇上有快餐店,但可能没有大酒店,因为大酒店比快餐店需要更大的服务范围
D.城市等级越大,提供的服务也越大,因而必须淘汰快餐店,多建大酒店
23.读下面“六边形服务网络图”,据图判断城市等级由高到低排列顺序应是 (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24.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 )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人口数量增加
25.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26.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
①环境污染; ②交通拥挤; ③住房困难; ④失业人口增多;⑤水旱灾害频繁;⑥水土流失加重; ⑦社会秩序混乱; ⑧人口老龄化加快。
A.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⑤⑧ D.①②③④⑦
27.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最有效、最科学的办法是( )
A.在市中心区建立大量停车场 B.学校、工厂和机关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时间
C.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D.控制和减少小汽车数量,禁止大货车入城
下图是“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读图回答28-29题。
28.图示的30年间,该地区( )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
C.总人口约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约增长了两倍
29.据图分析,30年间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
A.大幅提高 B.变化不大 C.大幅下降 D.略有下降
30.读右下图,其中X、Y、Z为某城市的局部区域,若X、Y、Z为某平原上的三个区域,人口密度X>Y>Z,则三个区域内级别相同的某商业职能部门的服务范围可能是( )
A.X地最大 B.Y地最大 C.Z地最大 D.不确定
第Ⅱ卷(综合题 共40 分)
二、综合题 (本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31.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分析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读下面柱状图(资料来源:第四次、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材料二
下表为1997年各大洲及不同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数据。
(1)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从人口增长方面考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__。(2分)
(2)与全国相比,在人口年龄构成中,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的_________更严重;分析该人口问题带来的突出社会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
_;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 。(6分)
(3)根据表中数据,人口增长速度仅次于非洲的是 洲,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是 洲。(4分)
(4)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 ,原因是 (4分)
32.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4分)
(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主要原因是 。
A与B服务范围的关系是 。(4分)
(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 ,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 。(3分)
(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 ,(2分)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是 。(2分)
(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3分)
33.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10分)
年 份 1960年 1980年 2000年
世界人口(亿) 30 45 60
发达国家 总人口(亿) 10 12 15
城市人口(亿) 5 8 11
城市人口百分比(%) 50 67 72
发展中国家 总人口(亿) 20 33 45
城市人口(亿) 3 6 20
城市人口百分比(%) 15 20 44
(1)比较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8分)
相同点: 。(2分)
不同点:发达国家:
;(3分)
发展中国家:
。(3分)
(2)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2分)
。(2分)
福建省“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
2009-2010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地理答题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16分)
(1) 。(2分)
(2) ;(2分)
突出社会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 _ _ (答对两点得2分);
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 ;(2分) 。(2分)
(4) ;(2分)原因是: (2分)
32.(14分)
(1) ;(1分)主要原因是
;(2分) 。(1分)
(2) ;(1分)
。(2分)
(3) (2分)
。(2分)
(4)
。(3分)
33.(10分)
(1)相同点: 。(2分)
不同点:发达国家:
;(3分)
发展中国家:
。(3分)
(2)
。(2分)
福建省“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
2009-2010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地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A B B D C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C D C B D B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C A C D C B B 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6分)
(1)外来流动人口 (2分)
(2)老龄化(2分) 老年人口多,社会负担加重;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国防兵源不足、老人生活孤单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等。(答对两点得2分)
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社区服务制度等(2分)
(3)拉丁美(2分) 欧(2分)
(4)高(2分) 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大(2分)
32.(14分)
(1)A (1分) 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2分)
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1分)
(2)C (1分)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靠近工业区(2分)
(3)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靠近交通干线。(2分)
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条件好。(2分)
(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收入水平差异;历史原因。(3分)
33.(10分)
(1)相同点: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2分)
不同点:发达国家 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大都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3分)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大部分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3分)
(2)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加速经济的增长。(2分)
❻ 必修三几道地理题目,求详解,
21.答案选B。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一项不属于保护性开发,因为该选项中涉及亚马孙雨林的内容只有采伐,没有更新,这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23.答案选A。既然题干中提到“继续发挥资源优势”,就不应该进行产业转移,所以D选项错误。针对能源基地调整工业布局,与进行产业转移差别不大,所以B选项错误。而发展有色冶金工业虽然会利用当地的丰富能源,但会加剧环境污染,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应该成为改造措施。所以C错误。对于A选项,可以在继续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调整工业结构,引进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一方面提高总产值,另一方面拥有较强的技术支撑,治理环境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0.答案选C。在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过程中,修建水库大坝,仅仅使流域内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而不是千年一遇,所以只有C选项是错误的。
❼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填空
湘教版地理必修Ⅲ笔记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增长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1.3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4 区域经济联系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 较大 较小 大
水质 差 较好 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3、产业转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4、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问题 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 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2.3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
农业带 分布 区位因素
乳畜带 东北部五大湖沿岸 气候冷湿,适于牧草生长;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集)
玉米带 中部 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年降水量多、热量充足
小麦带 中部(冬小麦) 北部(春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沃、地势低平
棉花带 南部 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2.5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1、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阶 段 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进程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 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 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4、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问题: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策: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④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⑤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
3.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略)
3.2 遥感(RS):一种探测技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现代遥感优点: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
类型 概念 优点
航天遥感 利用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 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
可进行重复不定期观测等
航空遥感 利用飞机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 机动性强,分辨率较高
近地遥感 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 分辨率高、范围小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GPS信号接收机主要有三种: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3.3 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❽ 高中生必修三地理问题
理由如下:基本上就是常识性的推理
第一题,为什么不选C而选B:注意审题版,西电东送,是指开发权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地区。这些电力主要来自火力发电与水力发电,当然也有一部分风力发电,这些多余的电力对于西部的能源结构没有意义,因为对于西部地区来讲他是消费剩余的,或者叫多余的,而对于东部来说就意义很大了,因为电力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费,较少污染。
第二题:首先要了解,汽车产业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更多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种较高科技水平的制造业,因为如果美国的福特汽车或者是日本的丰田汽车运到中国来卖,成本就会非常高。由于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于汽车的消费需求变得很巨大,据说是世界第一,而中国本土的汽车工业发展满足不了市场,所以就有许多的外国汽车公司到中国投资设厂,生产汽车卖给中国人,随着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的挤入,世界汽车中心就不断向中转移了。不难看出消费市场的扩大是根本原因。
至于劳动力廉价,一般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选择转移的主要区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