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❶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 面积 ,其内部的特定性质 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 北纬30度 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 北纬43-48度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 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 ;松嫩平原在 温带季风 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 水稻土 为主,耕地多为 水田 ,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 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 黑土 分布广泛,耕地多为 旱地 ,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 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 石油 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 水稻 等,一年 二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 旱地 耕作业,主要种植 小麦 等,一年 一熟 。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 水产业 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 畜牧业 。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 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 煤铁石油 等资源发展 工业,成为我国的 重化工业 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 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 (RS)
⑴概念:人们在 航空器 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 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 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 全球定位系统 (GPS)
⑴概念:利用 卫星 ,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 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 三维坐标 、 速度和时间 。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遥感 (RS) 获取信息 ,全球定位系统 (GPS) 信息的空间定位 ;地理信息系统(GIS) 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 干旱 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 草原 、 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 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 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 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 、 石质荒漠化 、 次生盐渍化 。我国 西北 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 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 ;② 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 ;③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 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 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 人类开发 。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
保护 放在第一位。① 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 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 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⑴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 非可再生 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二是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 大秦线 、 神黄线 、 焦日线 。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 铁路 为主, 公路 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 发展炼焦业 。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
煤铁钢 、 煤焦化 。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 洁净煤 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 深加工 、 高附加值 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 农业 、轻纺工业、 高技术产业 和旅游业。
⑶ “三废”的治理:①废渣: 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 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③废水: 沉淀净化 。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 和流域的 开发方向 。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 二级 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 夏秋 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 煤铁铜 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 梯级开发 。
⑵开发项目: 防洪 、航运、 发电 、 旅游 、 供水 、 养殖等 。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 水电 和 核电 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 炼铝、 化学 等 高耗能 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 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 一熟 ,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
②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业 )、平原( 种植业 )、山地( 林业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 黑土、黑钙土 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 工业基础 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 外向型 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 、 玉米 、 水稻 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 大小兴安岭和 长白山 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 鹿茸、人参 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 三河牛 、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 地区专业化 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 机械化程度 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 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 商品粮豆等的生产 ,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 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 生态农业和 舍饲 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 集约化草食性 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 : 森林资源保育 ,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 原料及产品加工 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 改革开放 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 侨乡 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 劳动密集型 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 劳动密集型 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 产业基础 、 科技实力 、人才队伍和 市场腹地 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 广州 市为基地,发展 汽车 、钢铁、 石化 、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 分工合作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 深圳、 香港 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 区域分布不均匀 ;②自然资源一般 不具流动性 。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 需求量大 ,但是能源相对 短缺 ,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 蕴藏丰富 ,需求量 小 ,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 煤为主,易引发 酸雨 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 南北向铁路运输 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 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 战略接替区 ,发展战略是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 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 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③ 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 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⑴产业转移
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 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
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 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 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②发展中国家 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
⑵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 成熟期或衰退期 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 开发期或增长期 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 污染 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 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①发达国家 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如日本;②发展中国家 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❷ 求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的复习提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四、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新思潮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海国图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二、维新思想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反对因循守旧。
(3)严复: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法。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了变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4)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结合起来。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言论:陈独秀—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2、新文化运动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传播。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五四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宣传;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思想解放,工人运动,中共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
(1)基本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核心)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通过政治革命,推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核定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地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
(2)历史作用:指导了辛亥革命的进行,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2、新三民主义
(1)“新”的表现(与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明确提出反帝目标;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等。
(2)历史作用: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的论著及思想主张
(1)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论著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著有:《新民主主义论》
(3)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论著有:《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民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取得了独立,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内容:
方法一:按重大活动的顺序来掌握,它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二大的内容、南方谈话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方法二: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来掌握。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
2、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意与毛泽东思想的意义相比较;理论的意义包括两方面:实践活动及活动效果)
专题五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
(1)主要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苏英法);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俄美法日)。
(2)获“两弹一星功勋”的有:邓稼先、钱学森。
2、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升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升上太空。
3、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
[注意几项重大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普罗塔戈拉: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价值。
2、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识你自己。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人曲”),彼特拉克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著《歌集》。
2、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的本性,等。
三、启蒙运动
1、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1)孟德斯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核心是权力的制衡)。
(2)伏尔泰:代表作《哲学通信》,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3)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4)康德:倡导思想自由。
[附]重要言论:孟德斯鸠—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卢梭—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民众有权以暴力推翻暴政。康德—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维护人的权利。
3、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联邦政府的建立、中国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的建立所作的贡献
(1)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为根据并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提出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体系形成。
2、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进入全面繁荣时代。
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主要观点: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意义: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打击了神创说,促进了思想解放;“适者生存”成为殖民扩张的借口,也推动了中国维新运动的开展。
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富尔顿汽船、史蒂芬孙火车)。
(2)电气技术的应用: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发明了许多家用电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①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②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③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娱)发生变化,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三、相对论与量子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运动)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
(1)内容: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与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是弯曲的。
(2)意义:提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力学,是物理学的一场革命。
2、量子论的提出与发展
(1)提出:德国普朗克。
(2)发展:爱因斯坦用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后来量子力学建立。
四、现代信息技术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1)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阶段。
(2)网络技术: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互联网(因特网),90年代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起了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但易于引发垃圾信息泛滥,网络犯罪出现,青少年沉迷网络等不利影响。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网络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❸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和财力,提高效率。
3、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1)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2)特点: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5、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即互为独立又相互促进。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6、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将各种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的立体、动态的显示。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B.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6、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
时代
原因
影响范围
古代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河西走廊
近代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
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3)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4)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5)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9、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众多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如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其中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现在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趋势仍在加剧,尤其热带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
3、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度。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
4、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地球生物进化史中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5、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6、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贫瘠。
7、亚马孙雨林开发: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开发规模小,没有太大的影响;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③1970年,巴西政府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迁都巴西利亚、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并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8、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破坏严重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①加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工业三废的治理。
§2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又称供水区,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2、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分水界)。
3、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4、河流开发要考虑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开发:
组成部分
重要性
保护重点
山地
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
植被生态保护
河流
是流域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
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河谷平原
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
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
5、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③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6、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7、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综合效益。
8、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范围: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A.气候-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B.地形、土壤条件: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东北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③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C.社会、经济条件:①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工促农牧;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地区;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小麦(以春小麦为主)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吉林省北部地区,这里已经形成了我国最著名的“玉米带”。②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如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的东北红牛。
3、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①平原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②西部草原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③山区农业: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一般发展中国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③良好的区位条件;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主要优势: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正处于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要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原因:①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主要优势: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要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原因: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一方面,许多乡村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另一方面,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问题及对策: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原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及机械制造业;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如“城中村”现象,即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是外来人口的主要居住区,设施简陋,治安状况差,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隐患,对策:加强城市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质性缺水)、噪声污染、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对策: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气东输工程:(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
4、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②西部能源丰富,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①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众多的环境问题,还因为北煤南运对我国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②天然气具有清洁以及燃烧效率高等突出优势。(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四大气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地区。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战略接替区,因此我国采取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5、西气东输的影响:(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压力。(3)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4)对环境的影响: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坏。
§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产业转移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主要包括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两种类型。
2、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销售市场从而达到追求更高利润。产业转移最主要、最常见的方式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设立工厂。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①劳动力因素:由于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具有数量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指企业生产与其他相关企业和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进行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过程的投入。发达国家费用较高,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当达到饱和或满足不了自身的需要时,而且为了避开贸易壁垒,通常采用在新地区直接投资建厂的方式,开辟新的市场。④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土地规模和价格、环境污染……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转移国)原主导产业转移后,可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发展中国家(转移对象国)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可以通过企业将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可以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另一方面导致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使转移国的环境污染得到缓解,而使转移对象国的环境污染加剧。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转移国就业机会减少;转移对象国就业机会增加。
❹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地理复习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遥感
RS,主要是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 →传感器(最重要)→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全球定位系统
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地理信息系统
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西北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 ——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三、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 市场广阔 ③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能源基地建设
① 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③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①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 调整产业结构;③ “三废”的治理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尼罗河文明 两河文明 黄河——长江文明 印度河——恒河文明
田纳西河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①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② 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③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四、区域经济发展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① 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 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③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 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①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③ 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问题与对策
①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
②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五、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②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③ 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产业转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 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 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④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❺ 有没有比较全面的地理必修三的知识要点、
地理3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考点一.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
1.区域概念:
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地理空间;
2.区域一般性特征:
区域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如干湿区;
考点二: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1)自然要素特征: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等;
地形——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
气候——气候类型、气候特点等;
水文——补给类型、水量、汛期等;
植被——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等;
(2)人文要素特征:
农业——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结构、主要农作物等;
工业——工业区、发展条件、布局类型等;
人口城市——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等;
资源能源——主要类型、分布区等;
2.案例一:比较区域差异、探究区域差异形成原因
英国 日本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中纬度,位于温带 地处中纬度,位于亚热带、温带
海陆位置 岛国,亚欧大陆西岸 岛国,亚欧大陆东岸
地形 特点 地势低平,低山丘陵相间 山地丘陵为主,多火山地震
成因 ----------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气候 特点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 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成因 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海陆热力差异,受季风影响
水文 特点 河网较密,流量平稳,航运便利 河流短小,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
成因 地势低平;气候湿润,水量丰富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比较湿润,水量丰富
矿产、能源 煤铁石油较丰富 矿产贫乏
农业 特点 畜牧业为主 种植业为主
成因 气候温和湿润,适合牧草生长 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
工业 分布区 老工业区集中在太平洋沿岸 老工业区集中在英格兰中部
区位条件 国内原料燃料缺乏,利用优越海洋运输条件 煤铁资源丰富
3.案例二:我国三大自然区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海拔较低,平原广阔 海拔较高,多山地、高原、盆地 海拔最高,高原为主
气候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终年少雨 高原气候,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成因 受季风影响 深居大陆内部 海拔高
水文 多外流河
以雨水补给为主,夏秋为汛期,冬春为枯水期 多内流河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小,夏季汛期,冬季断流(季节性河流) 西北部为内流区,东南部为外流区,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农业 北方旱地农业,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南方水田农业,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灌溉农业、草原牧业、山地牧业 高原畜牧业;
河谷农业;
成因 南方水热充足;北方热量少,水分少; 多为干旱半干旱气候; 海拔高,气候严寒;
河谷地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
人口
城市 人口密集,城市众多 集中于山麓绿洲地带、河流沿岸,呈点状、带状分布 集中于河谷地带
4.案例三: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人教版)
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
地理位置 位于温带,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位于亚热带,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海口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西部降水较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热同期
土地条件 黑土广布,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少
矿产资源 石油丰富 矿产贫乏
农业 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等,一年一熟;西部发展畜牧业 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
工业 重化工基地 综合性工业基地
考点三:结合实例,理解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案例一:长江中下游平原(人教版)
(1)影响:①开发早期,水系稠密成为人们交通阻隔,土壤黏重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②成长阶段,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利用水系发展交通,改良土壤发展水稻生产;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棉花生产基地;
③后期阶段,耕地规模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下降;
(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对策:①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产值的农产品;②发展科技,提高单产等;
2.案例二:美国匹兹堡
(1)影响:①初期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制约较少,人类对环境影响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美国“钢都”发展有利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五大湖和运河的水运条件;
②成长阶段,资源开发规模扩大,城市由点到面扩展,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
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逐渐出现城市芝加哥、底特律、布法罗等;
③后期阶段,出现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经济增长缓慢;
高失业率,人口减少(大量外迁)等。
(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对策:①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②加大技术革新,改造传统部门;③发展潜力大的新兴工业部门;④治理污染,改善投资环境等;
考点四:结合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教版)
1.举例说明产业转移的概念: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称为产业转移;
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
2.运用案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1)劳动力因素:
案例: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日本(50年代)→韩国、我国台湾香港等地(60—70年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80年代)→我国中西部地区(90年代后期);
原因:不同地区,劳动力数量、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成本差异较大;
转移规律: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导致产业在空间上不断转移;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案例:20世纪60年代的东亚出口加工区;
原因: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
转移规律: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较高,内部交易成本也很高;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基础设施、提供优惠条件和服务、提供劳动力等),以减少企业生产内部交易成本,吸引发达国家投资;
(3)市场因素:
案例: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
原因:一方面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产品销往另一个国家往往受到多方面限制,因此企业为避开限制,直接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4)其他因素: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他还有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案例:我国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广东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日本传统产业向海外转移等;
3.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入区和迁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产业可分为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发展阶段。如信息产业处开发和增长期,纺织工业处于成熟或衰退期)
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如东亚出口加工区由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高度工业化地区;
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迁入区会带来环境污染,迁出区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
(4)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迁出区常会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迁入区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考点五:结合实例,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案例一: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
(1)积极意义:
社会效益:①改善供水区的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②缓解地区争水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③促进供水区的经济发展;
生态效益:④增加城市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卫生条件;
⑤缓解地下水位下降和漏斗面积扩大趋势,控制地面沉降;
(2)环境问题:
①长江径流量减少,海水会上溯,引起河口盐度升高;
②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③不利于净化长江下游排放的污水,降低水质;
④对水生生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⑤东线工程沿线地区土壤易发生盐碱化;
2.案例二: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
积极影响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对东部地区 ①提供廉价能源(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带动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③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发展; 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改善东部大气环境;
对西部地区 ①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推动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③强力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④增加就业机会; 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需求,保护环境;
不利影响:管道经过地区地形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要严格保护沿线环境。
地理3 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点一.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1.案例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成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土壤——黄土由粉砂粒组成,土质疏松,孔隙多;
人为原因:①不合理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等;
②破坏植被——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
(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2)危害:
①对当地: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农产下降;
②对河流中下游:黄河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洪涝灾害加剧;
(3)措施:
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②压缩耕作用地,建立高产稳产农田;
③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
④对矿区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2.案例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人教版)
(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2)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平地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
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等;
(3)危害:
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严重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4)防治措施
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防治内容: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具体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如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如封沙育草、保护植被、营造防沙林带;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注意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④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
⑤控制人口增长;
3.案例三: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人教版)
(1)森林的环境效益: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维护生物多样性;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主要在河流的上游);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主要在城市);
防风固沙(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区)。
(2)面临问题: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特别是大片热带原始林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热带雨林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现存面积最大)。
(3)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
①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影响地球上大气的碳氧平衡,被称为“地球之肺”;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②维护生物的多样性,被誉为生物基因宝库;
③热带雨林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物快速生长 形成枯枝落叶 在地表被分解释放养分 供给植物生长
雨林被毁 丰沛的降水冲刷地表 养分流失 生态系统崩溃
(4)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
根本原因: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是这些开发活动产生的背景;
具体表现:①过度的迁移农业 以获得更多的粮食
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为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
③商业性伐木 木材进口换取外汇,以偿还债务
④开辟大型农牧场 获取经济效益
(5)热带雨林的治理措施:①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鼓励保护性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加强雨林缓冲区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⑤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⑥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
4.案例四:东北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1)湿地类型:沼泽、湖泊、河流、河口以及海岸带的滩涂等。
(2)湿地作用:①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功能,称为“地球之肾”;
②向人类提供各种物质资源;
③是鹤类等大型水禽的栖息地;
(3)面临问题: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4)保护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还湿;
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考点二.结合实例,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1.案例一: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人教版)
(1)开发的地理条件: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 丰富的水力资源
陆路交通不便,航运重要性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
资源:矿产丰富,有煤、铁、铜、磷等。
(2)早期开发带来的影响:
土地退化;老棉花带衰落
植被破坏;炼铜需要大量木炭,开矿也破坏植被
环境污染;酸雨严重
(3)流域的综合开发措施:防洪——修建水库
航运——水坝建成后,水位平稳
发电——利用水和煤炭资源,发展水电和火电,为高耗能工业提供电力
提高水质——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旅游——建风景旅游区
土地利用——建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牧结构,退耕还林还牧
2.案例二:长江流域
(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
上游地区 中游地区 下游地区
有利 地形起伏大,水力、矿产、森林、旅游等资源丰富; 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政策支持;
矿产资源丰富 科技水平高
不利 交通落后,劳动力素质低 矿产和能源缺乏
(2)流域开发方向和对策:
上游地区 中游地区 下游地区
利用 开发水能 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
整治 水土流失、生态破坏问题 洪涝灾害问题 解决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
(3)中游洪涝灾害:
成因 对策
自然原因:
①降水:降水集中春夏两季,锋面雨带长期徘徊;
(流域内普降暴雨)
②水系:长江流域广,支流多;(特别荆江河段弯曲,水流不畅)
③地形:中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生物措施:
①中上游植树造林;
工程措施:
②中上游修建水库;
③中下游退耕还湖;
④中下游修建分洪区;
⑤中下游加固大堤;
非工程性措施:
⑥设立防洪保险;
⑦建设防洪管理体制;
⑧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等;
人为原因:
④过度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
→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
→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⑤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蓄洪能力下降;
(4)缓解能源紧张对策:
①积极开发新能源,使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
②加强区域合作,进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拓宽能源进口渠道;
③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④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等;
考点三.结合实例,了解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其布局特点和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1.案例一:东北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形:半环状,外侧是河流,中间是山脉和丘陵,内侧是广阔的平原
水文:河网密布,水量充足
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
土壤:肥沃的黑土、黑钙土;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为全国最高;耕地集中,便于机械化作业
不利条件:冬季温度低,热量不足
(2)布局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土地开发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问题:草甸植物被破坏,开垦为耕地后,地表裸露被雨水冲刷,黑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措施:①增施有机肥,以增加土壤肥力;如秸杆还田;
②加强对坡面、沟壑治理,以保护土壤;
③植树造林,以保护土壤;
2.案例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见必修2部分)
考点四.结合实例,了解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案例一:山西省能源资源的开发(人教版)
(1)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②市场广阔;
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①露天挖煤、井矿巷道的建设、矿区道路的铺设,破坏地表加剧水土流失;
②大面积土石处理不当造成土壤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③燃煤、洗煤、炼焦等重化工业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3)可持续发展措施: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推动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
②调整产业结构;(调整重化工业,一方面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③“三废”的处理;(一方面消烟除尘;另一方面营造防护林)
2.案例二:鲁尔区
(1)区位优势:
地理位置:德国西部,欧洲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原料能源:丰富的煤炭资源;离法国铁矿区较近;
交通: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水陆交通发达;
市场:德国及西欧发达的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水源:莱茵河及支流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
(2)主要问题:
①环境恶化
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渣、矿渣堆积,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热力发电产生废热,造成热污染;
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
②传统产业衰落
时间:20世纪60年代开始,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走向衰落
(3)整治对策:
①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如对企业实行集中化;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调整工业布局等;
发展信息、电子、生物技术等工业;
②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
考点五.结合实例,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了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案例: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1.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发展条件:政策、侨乡、引进资金、技术、设备)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产业升级原因:政策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
2.不同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模式: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东北模式:自然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云南模式: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城市化
3.主要问题及对策:
问题 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⑴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⑵由于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1.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2.城市建设重复,管理相对落后 2.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
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广州、深圳为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3.加强规划与管理
各城市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外来人口管理等;
地理3 地理信息技术
考点一 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简称3S技术。
2.应用领域: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考点二 遥感技术
1.概念:
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飞船)上利用光学仪器和电子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
2.工作过程:
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 地面系统 成果
功能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 信息获取、传输 信息处理分析 专业图件或统计数字
3.应用领域: 资源普查、灾害监测、环境监测、工程建设及规划等;
考点三 全球定位系统
1.概念:指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简称GPS。
2.组成:
空间卫星部分——GPS卫星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平均分布在6个轨道上。
(保证地面上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可观测到4颗以上卫星)
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由主控站、监控站和信息注入站组成。
用户设备部分——GPS卫星接收机。
3.工作过程:
4.应用领域:用于定位和导航。如军事、交通(航海、航空、汽车等)、旅游探险、紧急救援、农业监控等;
考点四 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2.主要程序:
3.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
考点五 数字地球
1.含义: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数字地球,就是建立一个“虚拟地球”,用数字化的方法将地球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装入计算机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
2.应用:
数字地球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
数字地球的建立,使我们可以了解全球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分布和变化。其应用领域广泛,如预测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防灾减灾,保持生物多样性、解决政治或经济危机、增加农业产出等。
❻ 急求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地理必修三 政治必修四的复习提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四、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新思潮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海国图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二、维新思想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反对因循守旧。
(3)严复: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法。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了变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4)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结合起来。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言论:陈独秀—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2、新文化运动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传播。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五四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宣传;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思想解放,工人运动,中共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
(1)基本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核心)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通过政治革命,推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核定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地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
(2)历史作用:指导了辛亥革命的进行,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2、新三民主义
(1)“新”的表现(与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明确提出反帝目标;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等。
(2)历史作用: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的论著及思想主张
(1)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论著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著有:《新民主主义论》
(3)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论著有:《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民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取得了独立,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内容:
方法一:按重大活动的顺序来掌握,它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二大的内容、南方谈话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方法二: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来掌握。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
2、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意与毛泽东思想的意义相比较;理论的意义包括两方面:实践活动及活动效果)
专题五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
(1)主要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苏英法);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俄美法日)。
(2)获“两弹一星功勋”的有:邓稼先、钱学森。
2、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升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升上太空。
3、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
[注意几项重大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普罗塔戈拉: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价值。
2、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识你自己。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人曲”),彼特拉克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著《歌集》。
2、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的本性,等。
三、启蒙运动
1、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1)孟德斯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核心是权力的制衡)。
(2)伏尔泰:代表作《哲学通信》,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3)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4)康德:倡导思想自由。
[附]重要言论:孟德斯鸠—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卢梭—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民众有权以暴力推翻暴政。康德—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维护人的权利。
3、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联邦政府的建立、中国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的建立所作的贡献
(1)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为根据并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提出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体系形成。
2、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进入全面繁荣时代。
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主要观点: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意义: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打击了神创说,促进了思想解放;“适者生存”成为殖民扩张的借口,也推动了中国维新运动的开展。
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富尔顿汽船、史蒂芬孙火车)。
(2)电气技术的应用: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发明了许多家用电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①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②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③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娱)发生变化,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三、相对论与量子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运动)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
(1)内容: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与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是弯曲的。
(2)意义:提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力学,是物理学的一场革命。
2、量子论的提出与发展
(1)提出:德国普朗克。
(2)发展:爱因斯坦用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后来量子力学建立。
四、现代信息技术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1)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阶段。
(2)网络技术: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互联网(因特网),90年代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起了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但易于引发垃圾信息泛滥,网络犯罪出现,青少年沉迷网络等不利影响。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网络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