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地理学中高压与低压的区别

地理学中高压与低压的区别

发布时间: 2021-02-28 08:16:47

『壹』 地理上 什么是高压系统 低压系统

1、高压系统

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也是气压系统中的高压。

影响:由于反气旋中的空气向四周辐散,形成下沉气流。因此,反气旋控制本市时,一般天气都比较好。冬季多晴冷天气,夏季多晴热高温天气,春秋两季多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天气。

2、低压系统

气旋(cyclone),指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在同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低,又称低压。

影响:由于气流从四面八方流入气旋中心,中心气流被迫上升而凝云致雨,所以气旋过境时,云量增多,常出现阴雨天气,即气旋雨。在锋面天气系统中,无论冷锋还是暖锋,锋面上方的暖气团都是沿锋面抬升的,都将形成有云和降水的天气,即锋面雨。

当两种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后,将辐合成更强烈的上升气流,天气变化将更为剧烈,往往会产生云、雨甚至造成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1)地理学中高压与低压的区别扩展阅读

研究史

早在19世纪60年代,人们就发现并开始研究温带气旋的结构和活动规律。英国气象局首任局长R.菲茨罗伊,根据H.W.多沃的见解和自己在航海过程中所积累的资料,于1863年首次提出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地区的地面气流结构。

1878年,R.艾伯克龙比结合气压场给出了一个气旋天气图模式,将气压形势和天气结合在一起。20世纪初期,英国气象学家N.肖提出了反映气旋中气流切变和风暴特征的气旋模式,并将降水分布同气流联系起来。

1918年和1921年,挪威学者J.皮耶克尼斯和H.索尔贝格提出了新的气旋模式和气旋生命史模式,首次将气团、锋、气压场和天气分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挪威学派的这些成果,一直被气象界广泛采用。

30年代,J.皮耶克尼斯和芬兰学者E.H.帕尔门等,根据高空探测资料,对温带气旋和锋面的三维结构作了很多研究。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帕尔门进一步将气旋族和长波联系起来,确定了温带气旋和高空大气长波的关系。

这些结论,已为60年代的卫星云图所证实。气旋分类的方法很多,通常按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区或热力结构进行分类。按地区不同,可分为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和极地气旋性涡旋(见极地气象学)等;按热力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冷性气旋和热低压等。

温带气旋大多数属锋面气旋。热带气旋和地方性热低压属暖性低压。发生在热带洋面上强烈的气旋性涡旋,当其中心风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称为台风或飓风;当其移入温带后,将逐渐具有温带气旋的特色。

『贰』 气象学中低压系统是什么意思

低压系统是指在等压面图上出现的气压低值区,这个区域的气压值低于周围区域,一般在大气边界层这种系统伴随着大气的辐合,有利于天气的发展

『叁』 高中地理知识点类题目,什么是高压,什么是低压,如何判断

低压(气抄旋)系统袭是指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天气系统。
气流状况 是北逆南顺辐合上升。
天气状况是云量增多,阴雨天气。
例如,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

高压(反气旋)系统是指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天气系统。
气流状况是北顺南逆辐散下沉。
天气晴朗。

『肆』 一般说风从高压吹向低压,高压低压是指地面还是高空

高压低压是指地面和高空。

风是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推动下产生的水平运动,大气的垂直运动不叫风。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地表冷热不均而产生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由高压指向低压。

在地球上,由于各地的天气不一样,地表上的东西不一样,各地的太阳照射角度不一样,这些都造成了地球表面上不同的位置温度并不一样。有些地方温度会比较高,而有些地方温度低。

当温度高的时候,空气分子会受热膨胀,在一定的空间中,空气分子的数量就会变少,这个空间中的空气质量就会变轻。

这就像是拿着一大袋子爆米花,虽然看起来满满一袋,但是并不重。在地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气压低,就是空气给地面的压力比较小的意思。而当气温低的时候,空气分子会遇冷收缩,同样的空间中空气分子的数量就会变多了,于是这里的空气就会变重,相应的产生了气压比较高的现象。

(4)地理学中高压与低压的区别扩展阅读

风力大小的判断: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一般情况下,冬季风大,午后风大;海面风速大;高空风速大;海拔高风速增大。

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则风力大;而稀疏处,则风力小。

风是农业生产的环境因子之一。风速适度对改善农田环境条件起着重要作用。近地层热量交换、农田蒸散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等输送过程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加快或加强。

风可传播植物花粉、种子,帮助植物授粉和繁殖。风能是分布广泛、用之不竭的能源。中国盛行季风,对作物生长有利。在内蒙古高原、东北高原、东南沿海以及内陆高山,都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可作为能源开发利用。

『伍』 怎么判断高压低压我总是弄混,不是高压流向低压吗那循环的怎么判断!

如果这是地理问题,抄那我的解释就是:

气体是从高压流向低压,这就是风的形成原理。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物理学得可以的话,还是容易理解的。

还有一种万能的理解方法就是:自然界总是趋向平衡的,这边是高压,那边是低压,气体就会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使两边达到平衡。

『陆』 怎样判断高压低压地理高中的课程.

1、根据等压线判断,值高的一侧为高压,值低的一侧为低压
2、根据风向判断:背风而立、高压在右。
3、锋面气旋中心为低压中心

『柒』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锋面就是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的交界面,或者叫做过渡带。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也简称为锋。锋面的长度与气团的水平距离大致相当,由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宽度比气团小得多,只有几十公里,最宽的也不过几百公里。垂直高度与气团相当,几公里到十几公里。锋面也有冷暖、移动、静止之分。
按照热力学分类方法,若冷气团主动推动暖气团,则称为冷锋。反之称为暖锋。若冷暖气团相当,则称为准静止锋。若冷锋追上暖锋,则会形成锢囚锋。
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
(1)锋面有坡度:锋面在空间向冷区倾斜,具有一定坡度。锋在空间呈倾斜状态是锋的一个重要特征。锋面坡度的形成和保持是地球偏转力作用的结果。一般锋面的坡度约在1/50-1/200之间,由于锋面坡度很小,锋面所遮掩的地区必然很大。如坡度为1/100,锋线长为1000公里、高为10公里的锋,其掩盖的面积可达100万平方公里;由于有坡度,可使暖空气沿倾斜面上升,为云雨天气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
(2)气象要素有突变:气团内部的温、湿、压等气象要素的差异很小,而锋两侧的气象要素的差异很大。
①温度场:气团内部的气温水平分布比较均匀,通常在100公里内的气温差为1℃,最多不超过2℃。而锋附近区域内,在水平方向上的温度差异非常明显,100公里的水平距离内可相差近10℃,比气团内部的温度差异大5-10倍;在垂直方向上,气团中温度垂直分布是随高度递减的。然而锋区附近,由于下部是冷气团,上部是暖气团,锋面上下温度差异比较大,锋面往往是逆温层。
②气压场:锋面两侧是密度不同的冷、暖气团,因而锋区的气压变化比气团内部的气压变化要大的多。锋附近区域气压的分布不均匀,锋处于气压槽中,等压线通过锋面有指向高压的折角,或锋处于两个高压之间气压相对较低的地区,等压线几乎与锋面平行。
③锋附近风场:风在锋面两侧有明显的逆向转变,即由锋后到锋前,风向呈逆时针方向变化。
(3)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由于锋面有坡度,冷暖空气交绥,暖空气可沿坡上升或被迫抬升,且暖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因而,空气绝热上升,水汽凝结,易形成云雨天气。由于锋面是各种气象要素水平差异较大地区,能量集中,天气变化剧烈。所以,锋是天气变化剧烈的地带。

低压——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大气涡旋,称为“低气压”简称为低压,也称为气旋。在北半球,低压区的气流作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气流作顺时针旋转。气旋按其所在地理位置和热力属性的不同,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两类。
地球上的低气压分布在赤道。副极低低气压分布在60度。著名的低气压中心就是亚洲低压中心(印度低压)和亚速尔低压中心。低气压的气流是向上上升。而气流越上升气温越下降,所以形成降雨。所以低气压一般给经过的地区带来大风和降雨。

高压——指比周围的气压高的地点而言,其中气压最高的地点,叫作“高气压中心”。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大气涡旋称为“高气压”,简称“高压”。通常研究的是近地面高度的高气压。
高气压空气自中心向外围流散(辐散),因受地球转动的影响,在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流动。高气压也被称为反气旋,但前者是按气压场命名,后者则按气流场命名(与旋涡方向相反)。
在高压区内无锋面存在,因气流辐散,高空空气下沉补充,下沉过程中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形成少云、雨和大风天气。
依成因可分为: 动力高压、热力高压。 例如:副热带高压、大陆冷高压。
依不同热力结构可分为: 冷性高压、暖性高压。 例如:大陆冷高压、热带海洋气团。
高气压按其热力结构又可分为两种:
1、最常见的是冷高压,它是因为地表散热、冷却所造成。地表降温后,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跟着降低,而冷空气缺乏热能,所以很难上升,是一个较重、密度较大的空气,而周围的空气较为温暖,空气较轻,所以气流就变成从冷空气吹向周围的方向,形成冷高压中心。如南极与西伯利亚的高气压。
2、副热带高气压是由于位在赤道的强烈上升气流形成高空高压,向南、北气压较低的方向流动;因为地转偏向力作用,这些从赤道上空来的气流渐渐转向为由西向东,不再沿经线方向运动,在南北纬30度附近堆积下沉,形成高气压,它是较热的。

『捌』 地理问题:如果近地面是低气压,高空到底是高压还是低压

气压变化
温度、湿度与大气压强的关系:湿度越大大气压强越小 初中物理老师告诉我们:“大气压的变化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对这段叙述,就是老师也往往不易说清,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归结为温度、湿度与大气压强的关系问题。今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我们通常所称的大气,就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整个空气层。它除了含有氮气、氧气及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外,还含有水汽和尘埃。我们把含水汽很少(即湿度小)的空气称“干空气”,而把含水汽较多(即湿度大)的空气称“湿空气”。不要以为“干”的东西一定比“湿”的东西轻。其实,干空气的分子量是28.966,而水汽的分子量是18.016,故干空气分子要比水汽分子重。在相同状况下,干空气的密度也比水汽的密度大。水汽的密度仅为干空气密度的62%左右。 应当说,由于大气处于地球周围的一个开放空间,而不存在约束其运动范围的具体疆界,这就使它跟处于密闭容器中的气体不同。对一个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来说,只要容器中气体未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当我们向容器中输入水汽的时候,气体的压强必然会增加。而大气的情况应用情况
则不然。当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使某区域中的大气湿度增大时,则该区域中的“湿空气”分子(包括空气分子和水汽分子)必然要向周围地区扩散。其结果将导致该区域大气中的“干空气”含量比周围地区小,而水汽含量又比周围地区大。这犹如在大豆中掺入棉籽时其混合体密度要小于大豆密度一样,所以该区域的湿空气密度也就小于其它地区的干空气密度。这样,对该区域的一个单位底面积的气柱而言,其重量也就小于其它干空气地区同样的气柱这也就告诉我们,大气压随空气湿度的增大而减小。就阴天与晴天而言,实际上也就是阴天的空气湿度比晴天要大,因而阴天的大气压也就比晴天小。 我们知道,气体分子的“碰撞”是产生气体压强的根本原因。因而对大气压随空气湿度而变化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由此作出解释,根据气体分子运动的基本理论,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 则气体分子的平均动量(仅考虑其大小) 由此可见,平均质量大的气体分子,其平均动量也大(有的文献①中所言:“干空气的平均速度也大于湿空气”,是不正确的)。而对相同状况下的干空气与湿空气来说,由于干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密度及分子的平均质量都比湿空气要大,且干空气分子的平均动量也比湿空气大,因而湿度小的干空气压强也就比湿度大的湿空气大。 当我们给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加热的时候,则其压强当然也会增大。而对大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当某一区域的大气温度因某种因素而升高时,必将引起空气体积的膨胀,空气分子势必要向周围地区扩散。温度高,气体分子固然会运动得快些,这将成为促进压强增大的因素。但另一方面,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分子便向周围扩散,则该区域内的气体分子数就要减少,从而形成一个促使压强减小的因素。而实际的情况乃是上述两种对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至于这两种因素中哪个起主要作用,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大陆及海洋上气压随气温变化的实际情况。我们说,夏季大陆上气温比海洋上高,由于大陆上的空气向海洋上扩散,而使大陆上的气压比海洋上低;冬季大陆气温比海洋上低,由于海洋上空气要向大陆上扩散,又使大陆上气压比海洋上高。而由此可见,在温度变化和分子扩散两个因素中,扩散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应当指出,这里所说的扩散,是指空气的横向流动。因为由空气的纵向流动并不能改变竖直气柱的重量(有的文献②把因温度而产生的气压变化说成是空气沉浮的结果,这是不妥的),因而也就不能改变大气的压强(对重力加速度g因高度变化而产生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 由于地球上的大气总量是基本上恒定的。当一个地区的气温增加时,往往伴随着另一个地区温度的降低,这就为高温处的空气向低温处扩散带来了可能。而扩散的结果常常是高温处的气压比低温处低。当我们生活的北半球是接受太阳热量最多的盛夏时,南半球却是接受太阳热量最少的严冬。这时,由于北半球的空气要向南半球扩散而使北半球的气压较南半球要低。而由于大气总量基本不变,则此时北半球的气压就低于标准大气压,南半球的气压当然也就会高于标准大气压。同样,空气的反方向扩散又会使北半球冬季的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因而,在北半球,冬季的大气压就会比夏季要高。当然,大气压的变化是很复杂的,但对中学课本上的说法作上述解释还是可以的很详细啊。 大气压一般表示为:101.3KPa。 家用高压锅压力一般在170KPa(114C),或兼带150KPa(110C)、130KPa(106C)。 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等条件下,地球上方大气压的值有所不同。本文择取大气压的五种主要变化,做一些分析讨论,供参考。
大气压随地势高低的变化
从微观角度看,决定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气体的密度n;二是气体的热力学温度T。在地球表面随地势的升高,地球对大气层气体分子的引力逐渐减小,空气分子的密度减小;同时大气的温度也降低。所以在地球表面,随地势高度的增加,大气压的数值是逐渐减小的。如果把大气层的空气看成理想气体,我们可以推得近似反映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的公式如下: μ=p0gh/RT (μ为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P0为地球表面处的大气压值,g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R为普适气体恒量,T为大气热力学温度,h为气柱高度) 由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大气温度变化这一次要因素的影响时,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h的增加按指数规律减小,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在2km以内,大气压值可近似认为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线性减小;在2km以外,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渐缓。所以过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介绍:在海拔2千米以内,可以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米,大气压降低1毫米汞柱。
大气压随地理纬度的变化
地球表面大气层里的成份,变化比较大的就是水汽。人们把含水汽比较多的空气叫“湿空气”,把含水汽较少的空气叫“干空气”。有些人直觉地认为湿空气比干空气重,这是不正确的。干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8.966,而水气的分子量只有18.106,所以含有较多水汽的湿空气的密度要比干空气小。即在相同的物理条件下,干空气的压强比湿空气的压强大。 在地球表面,由赤道到两极,随地理纬度的增加,一方面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极地半径的减小,地球对大气的吸引力逐渐增大,空气密度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地区温度较低,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较少,可近似看成干空气,所以由赤道向两极,随地理纬度增加,大气压总的变化规律是逐渐增大(因气候等因素影响,局部某处的大气压值变化可能不遵循这一规律)。
大气压的日变化
对于同一地区,在一天之内的不同时间,地面的大气压值也会有所不同,这叫大气压的日变化。一天中,地球表面的大气压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9~10时。最低值出现在15~16时。 导致大气压日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大气的运动;二是大气温度的变化;三是大气湿度的变化。 日出以后,地面开始积累热量,同时地面将部分热量输送给大气,大气也不断地积累热量,其温度升高湿度增大。当温度升高后,大气逐渐向高空做上升辐散运动,在下午15~16时,大气上升辐散运动的速度达最大值,同时大气的湿度也达较大值,由于此二因素的影响,导致一天中此时的大气压最低。16时以后,大气温度逐渐降低,其湿度减小,向上的辐散运动减弱,大气压值开始升高;进入夜晚;大气变冷开始向地面辐合下降,在上午9~10时,大气辐合下降压缩到最大程度,空气密度最大,此时的大气压是一天中的最高值。
大气压的年变化
同一地区,在一年之中的不同时间其大气压的值也有所不同。这叫大气压的年变化。大气压的年变化,具体又分为三种类型,即大陆型、海洋型和高山型。其中海洋型大气压的年变化刚好与大陆型的相反。通常所说的“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指的就是大陆型大气压的年变化规律。下面对此略做分析(另外两种情况不做讨论)。 由于大气处于地球周围一个开放没有具体疆界的空间之内,这就使它与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有着很多区别。夏天,大陆中的气温比海洋上高,大气的湿度也比较大(相对冬天而言),这样大陆上的空气不断向海洋上扩散,导致其压强减小。到了冬天,大陆上气温比海洋上低,大陆上的空气湿度也较夏天小,这样海洋上的空气就向大陆上扩散,使大陆上的气压升高。这就是大陆上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的原因(大气温度也是影响大气压的一个因素,但在这里决定大气压变化的因素不是气温,而是大气的流动及大气的密度)。
大气压随气候的变化
大气压随气候变化的情况比较多,但最为典型的就是晴天与阴天大气压的变化。有句谚语叫“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反映的就是大气压的这一变化规律。 通常情况下,地面不断地向大气中进行长波有效辐射,同时大气也在不断地向地面进行逆辐射。晴天,地面的热量可以较为通畅地通过有效辐射和对流气层的向上辐散运动向外输运。阴天时,云层减少了对流层大气向外的辐散运动。云层这种保存地表和对液层热量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这样,阴天地区的大气膨胀就比较厉害,从而导致阴天地区的大气横向向外扩散,使空气的密度减小,同时阴天地区大气的湿度比较大,也使大气的密度减小。因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阴天的大气压比晴天的大气压低。
变化条件
平均质量大的气体分子,其平均动量也大(有的文献①中所言:“干空气的平均速度也大于湿空气”,是不正确的)。而对相同状况下的于空气与湿空气来说,由于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密度及分子的平均质量都比湿空气要大,且干空气分子的平均动量也比湿空气大,因而湿度小的干空气压强也就比湿度大的湿空气大。 当我们给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加热的时候,则其压强当然也会增大.而对大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当某一区域的大气温度因某种因素而升高时,必将引起空气体积的膨胀,空气分子势必要向周围地区扩散.温度高,气体分子固然会运动得快些,这将成为促进压强增大的因素.但另一方面,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分子便向周围扩散,则该区域内的气体分子数就要减少,从而形成一个促使压强减小的因素.而实际的情况乃是上述两种对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至于这两种因素中哪个起主要作用,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大陆及海洋上气压随气温变化的实际情况.我们说,夏季大陆上气温比海洋上高,由于大陆上的空气向海洋上扩散,而使大陆上的气压比海洋上低;冬季大陆气温比海洋上低,由于海洋上空气要向大陆上扩散,又使大陆上气压比海洋上高.而由此可见,在温度变化和分子扩散两个因素中,扩散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应当指出,这里所说的扩散,是指空气的横向流动.因为由空气的纵向流动并不能改变竖直气柱的重量(有的文献②把因温度而产生的气压变化说成是空气沉浮的结果,这是不妥的),因而也就不能改变大气的压强(对重力加速度g因高度变化而产生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 由于地球上的大气总量是基本上恒定的.当一个地区的气温增加时,往往伴随着另一个地区温度的降低,这就为高温处的空气向低温处扩散带来了可能。而扩散的结果常常是高温处的气压比低温处低。当我们生活的北半球是接受太阳热量最多的盛夏时,南半球却是接受太阳热量最少的严冬。这时,由于北半球的空气要向南半球扩散而使北半球的气压较南半球要低。而由于大气总量基本不变,则此时北半球的气压就低于标准大气压,南半球的气压当然也就会高于标准大气压。同样,空气的反方向扩散又会使北半球冬季的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因而,在北半球,冬季的大气压就会比夏季要高.当然,大气压的变化是很复杂的,但对中学课本上的说法作上述解释还是可以的。

『玖』 地理低压和高压是指冷和热吗怎么判断,怎么形成的

首先明确复的是:高压、低压就是制根据比较气压值大小来命名的。
其次自然科学研究中,影响因素复杂,变量多,运动状态多样,为了使问题简单化,我们会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这样便于说明问题。所以初高中教材中只研究同一水平面或同一竖直面上的气压状况。
热低压冷高压取决与纬度的高低,比如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平原纬度高,海拔低;中国的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但海拔高吸收的热量也高,在加上纬度低,因此青藏高原的温度高于西西伯利亚平原的温度。望采纳!!

『拾』 高中地理学习中有关高压脊和低压槽的知识

低压槽是易形成锋面的地方。

以下为参考资料

天气预报广播中,常常出现“低压槽”版和“高压脊”两个名词,权实际上就是气旋和反气旋。

在北半球的西风带里,大气是呈波浪起伏式运动的。波浪的低谷区就是低压槽,气流作反时针方向旋转,气压分布是中间低、四周高,空气自外界向槽内流动,槽内空气辐合上升,形成阴雨天气。波浪的高峰区就是高压脊,气流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气压分布是中间高、四周低,空气自中心向外辐散,脊内盛行下沉气流,一般天气晴好。一对槽脊,一低一高组成一个波动。西风带里的高空槽脊系统就叫西风波。

高空的槽脊系统与地面的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如在北半球的西风带里,高空槽前一般吹西南风,这种风能把孟加拉湾和印度洋上空的暖湿空气输送到我国中纬度地区,为形成云雨创造了条件。而高空槽后(即高压脊前)一般吹西北风,地面是一个高气压区,天气由阴转晴。

高空槽脊形成后,不停地移动和变化,有时加强,有时减弱。随着高空槽脊的移动变化和加强减弱,地面的天气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做好高空槽脊系统活动变化的预报,是天气预报中的重要内容。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