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理学家值得发扬的品质
❶ 张骞的那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张骞精神,指敢于冒险,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百折不挠,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气节以及诚实、厚道、正义、求实的作风。
张骞作为那个时代第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有着非同寻常的胆识和魄力。他代表西汉政府两次出使西域和一次出使西南夷,在联合西域诸国共同抗击匈奴侵扰,开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张骞的建功立业是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和张骞自身所具有的优良品德分不开。两千多年来,张骞的精神和业绩一直被世人所称颂,成为中西方人民广泛认同的开拓进取典范人物。在新的历史时期,城市的发展与竞争,已经进入到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阶段。张骞文化、张骞精神作为汉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精神遗产,应该成为汉中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张骞的一生,其最突出的优良品德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西汉初期,由于国力贫弱,无力抗击匈奴,自汉高祖开始一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但匈奴自恃兵强马壮,对汉朝边境数有侵扰,汉匈关系一直处于“和亲不和平”的局面,到汉武帝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国力日趋强盛,原先对匈奴的妥协求安也就转而为积极备战。当汉武帝从匈奴降者口中得知大月氏国在匈奴逼迫下逃往西域的消息后,就想与之联合共击匈奴,遂出榜召募能担此重任的使者。当时,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小国林立,“各有君长,无所统一,兵众分弱”,都在匈奴的控制之下。葱岭以西虽有众多民族和邦国,由于匈奴的阻隔,从来与汉朝不通音信,视同绝域。道路遥远,地理方位模糊不清,匈奴的阻隔,语言风俗的差异等等,都意味着本次出使有极大的风险。可是,胸怀大志的张骞并不甘心于“掌守门户,出任车骑”的郎官生涯,他毅然揭榜应召,于建元三年,带着一百多名勇武之士西辞长安,开始了他的探险之旅。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历时十三载,行程几万里,所受艰辛困苦是今天的人们所难以想象的。他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不仅为当时的人们树立了良好风范,更值得今天的汉中人去学习。有史以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一直激励着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只有那些敢于冒险、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人,最终才能成就一番宏图伟业,成为时代的英雄。二、矢志不渝的顽强毅力和勇于进取的品格张骞受命出使,率众西行。当时,他既不知大月氏西迁何处,也不知路途之远近。所经之地,不仅自然条件恶劣,衣食没有保证,且处在匈奴的严密控制之下,随时都有丧生的危险。张骞的随从大部分人牺牲在艰难的途程中,十三年后从西域归来时,一百多人的使团只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了。
陕西王儒卿等人所著的《陕西乡贤事略·汉张骞事略》中称赞说:“张骞跋涉于冰天雪碛之中,困顿于酪食毳衣之乡,往往数日或数十日不得食,备历艰难困苦,所至宣汉盛德,西域诸国、始知有汉……此非坚韧磊落不屈不挠之慨,其孰能排万难,犯万险,以卒达其所志者耶!”这是一段较为忠恳的评价。
张骞不畏难险出使大月氏的行动本身就体现了勇于进取的精神,为了完成这一政治使命,张骞虽两度为匈奴所俘,却想方设法脱离虎口。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他没能按原定计划说服月氏国和乌孙国共击匈奴,但他没有气馁,反而更加积极地富于创造性地开始了对西域诸国的实地考察。对各国的地理位置、山川形势、人口、物产、军事、交通以及与匈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了解。正是基于张骞回国后所提供的第一手资料,西汉王朝才能做出抗击匈奴的正确决策。三、尚气节、重信守,富有爱国精神《史记·大宛列传》记载:“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持汉节不失。”汉节不仅是天子所赐,更是国家、民族的象征,是他的信念所在。身处异国他邦,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面对无数的艰难困苦,张骞坚守汉节,不改初衷,认准一个目标勇往直前,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张骞还是一个颇重信义之人,史称“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在出使西域诸国过程中,张骞突破了中原人固有的盲目自大的狭隘意识,尊重所到各国的首领,以礼相待、以诚相见。他建议汉武帝用“以义属之”的方式,与西域各国往来,使汉朝“地广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其实就是向汉王朝倡导“和平外交”的思想。正因为张骞所到之处表现出平等、友善、宽容、互利的使者风范,才能使得“蛮夷爱之”。在他去世后,汉朝派出的使者“皆称博望候,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可见张骞的人格魅力在西域诸国影响之深远。
张骞有着诸多优良品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务实守信”。
❷ 古代遗迹修建者有什么品质值得学习
古代修建者有什么品质值得学习,是的是有很多方面的见解需要我们学习的,比如说在设计方面在施工技术方面材料的应用方面
❸ 古代中国对地理学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物理成就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属于物理学或与物理学有关的,可以提出力学、光学和声学等三个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1)力学方面
①《考工记》一书中的有关记载。这是一本现存的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规范的书籍,可能是春秋时代(公元前700至400年)末年的作品。它记述了许多手工业的工艺制作与设施,汇集了至公元前3、4世纪时的工程技术知识。其中包含的力学知识,主要有:关于惯性的记载、滚动摩擦的论述、论箭的飞行与保持稳定,还记述了有关力的测量、斜面受力分析以及材料和施工中的一些软科学知识。
②《墨经》中有关力学知识的记载。《墨经》战国时代以墨翟(公元前490至403年)为首的墨家的代表作,分为“经”与“经说”两大部分。经说是经的注解。前者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定义性质的条文,后者则带有定律的性质的解释。
《墨经》中的软科学知识已不全是实际生产知识的总结和记述,而是对力学现象进行了粗浅的概括,并进行了一些推理论证。诸如,关于时空观念、运动学知识、力的概念、力系平衡的论述,以及斜面、滑轮及其应用,等等。
现举一条关于杠杆的理论探讨以兹说明:
经下第25条:“天(衡)而必正,说在得。”经说:“(衡),加重于一旁,必捶(垂),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相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这一条说明了不等臂天平(秤)的平衡关系。可能是墨家探讨杠杆平衡关系的实验总结,说明墨家发现杠杆定律较之古希腊的阿基米德要早二百多年。但并没有阿基米德杠杆定理那样完整和定量化。
③侯风地动仪。这是东汉张衡(公元78至139年)所制的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后汉书张衡列传》上有下面一段记载:“(顺帝)阳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复造侯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
形似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震,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甩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当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显然,这是一种测定震源方向的仪器。可惜,后来这架地动仪失传了。
我国考古博物学家王振铎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复制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书上的记载和力学原理满意地复制成功了侯风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它主要是一个利用了重心很高的“都柱”的不稳平衡。从这个仪器的制造来看,张衡已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同时他对地震波传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十分了不起的。
④记里鼓和指南车。这是三国时魏人马钧根据以前的记载模仿制成的两种利用各种齿轮的复合运动传动的自动机构。记里鼓是利用原动齿轮带动大小不同的一套从轮,使车轮转动把车行的里数自动地表示出来的一种装置。
指南车是利用一套能自动离合的齿轮系统的定向装置,使得立在车上的一个木制人像的手永远指着固定的方向。关于这两种装置的结构,在刘仙洲教授著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第五章中有较详细的介绍。
(2)光学方面
关于光学知识的记载以《墨经》经下中的八条(16至高无23)最为系统。其内容涉及影子生成的道理,本影和半影,由物体与光源的相对位置确定影子的大小,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光的反射性和平面镜成像,凹面镜成像,凸面镜成像等。它已触及了几何光学很大一部分,从时间上看要比古希
腊欧几里德注《反射光学》早一百多年,所以,《墨经》中的光学条文,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光学著作,也是世界古代科技史上难得的各较全面的光学著作。
❹ 山海经中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山海经》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其中主要记载了山川地理,和各国的奇异风貌。该书成书年代虽然久远,但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山海经》精华10句,经典有内涵,值得收藏。
1. 奢比之尸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
出自《山海经·海外东经》。奢比尸国位于大人国的背面,在那里的人们都长着野兽一样的身子,人一样的面囧,有着巨大的耳朵,在耳朵上,在耳朵上穿着两条青蛇。
2. 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出自《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神兽身体像老虎一般大,长着九个头,都是人一样的面孔,朝向东面,处于昆仑山的山顶。
3.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
出自《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一个叫司幽国的国家。帝俊生下了晏龙,晏龙生下了司幽,司幽生下了思士。思士没有娶妻子。司幽还生下了思女,思女没有嫁丈夫。
4.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
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大地所承载的,处于天地六合之间,四海之内,都承受着日光和月光的照耀。
5. 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靡芜,名曰杜蘅,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出自《山海经·西山经》。在天帝山中有一种草,像葵菜一般的模样,散发出的气味和蘼芜一样。名叫杜蘅,插戴在马上可以使马跑得很快,人吃了它可以治愈脖子上的肉瘤。
6. 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有卵民之国,其民皆生卵.
出自《山海经·大荒南经》。有一个叫羽民国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都长着羽毛。还有一个叫卵民国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都是产卵的。
7. 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出自《山海经·大荒南经》。在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一个叫羲和国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叫羲和的女子,在甘渊中给太阳洗澡。羲和是帝俊的妻子,一共生下了十个太阳。
8.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出自《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一种半边身子都是干枯的鱼,名字叫鱼妇,颛顼死了之后,便又复活而变化了。风从北方吹来,天于是涌出泉水一样的大水,蛇于是变成鱼,这鱼就是所谓的鱼妇。而死去的颛顼就是托着鱼躯死而复生的。
9. 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
出自《山海经·西山经》。钱来山山中有一种野兽,模样像是羊,长着马的尾巴。这种野兽名叫羬羊,羬羊的油脂可以用来治愈皮肤干裂病。
10. 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
出自《山海经·西山经》。(幡冢山)山中有一种草,它的叶子像是蕙草的叶子,茎干像是桔梗,花朵是黑色的,不结果实。这种草名叫蓇蓉,吃了它就会使人丧失生育能力。
❺ 古代遗迹的修建者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古代的建筑可以说比较的精致,关键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如国外的埃及的金字塔,到今天都是个迷,不知道怎么建成的。那么高。这些精神值得我们传扬。
❻ 古代有哪些好的品质能让我们学习
首先是责任:对家庭的,对国家的,对民族的,对正义的责任.
其次是勇气:敢于反专抗一切的属压迫,西方的英雄史观在史诗电影里都很好的体现了、
最后是爱:对人的爱,对自然的爱,对和平的爱
除此之外还有朋友间的诚信或者说义气,仆人与主人间的忠诚,爱人间的不渝.然而我认为最伟大的是牺牲精神,可以为了理想,正义等奉献生命的大无畏精神.
❼ 古代遗迹的修建者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古代修炼的长城修建的隋唐大运河。还有修建的四川的杜江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都是造福千代的。
❽ 我们应该学习地理学家魏格纳的哪些科学品质
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积极探究等。
❾ 一个优秀的地质学家需要具备怎样的品质
我是一名女生15岁今年高一我想成为一名地质学家请问成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学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文化知识呢?现在的我迫切的需要一个确定的目标!
❿ 中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有哪些分别有哪些成就
裴秀(223~271年),字季彦,西晋时著名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他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地图集。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制图六体”。而且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
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他一生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并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以《水经》为蓝本,撰写出了一部地理学巨著——《水经注》,共计40卷,约30万言,记述了大小河道计1252条。使原先仅记述137条河流、仅一万余字的《水经》扩大了20余倍,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水经注》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阴人。21岁开始出游,30年间历尽艰险,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将其观察所得,按日记载。被后人编辑整理成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不但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千古奇书”。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而中国人对外国知之甚少,于是他决定编写《海国图志》。这本书的基础是林则徐主持编写的《四洲志》,在朋友的鼓励下,他仅仅半年就完成了五十卷的《海国图志》,后来又花四年时间精心扩充到六十卷,到1852年,编成一百卷。这本书是近代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的介绍世界各国国情的著作。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而且在书中魏源还重点介绍了自己抵抗侵略、民族自强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