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导论
Ⅰ 关于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考研
那是理科啊!要考理科内容的!
1.《科技考古学概论》,赵丛苍,高等教育出版版社,2006年版;
2.《文物与权化学》,宋迪生、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文物保存环境概论》,郭宏,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还有王蕙贞《文物保护学》应该也不错
Ⅱ 地理科学导论的论文
地理学家在传统上被视为和地图学家(cartographers)同一类,认为两者都研究地名与数字。虽然很多地理学家都经历过地名学及地图学的训练,但两者都不是她们的关注重点。地理学家研究众多现象、过程、特征与及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5]因为空间及时间影响了多种主题例如经济、健康、气候、植物及动物,所以地理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前者专注于人类建造的环境和空间是如何被人类制造、看待及管理与及人类如何影响其占用的空间。后者调查自然环境及如何造成气候、植被、生命、土壤、水及地形的各种现象及她们的相互关系。[7]因为以上两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领域出现,为环境地理学(environmental geography)。环境地理学融合了人文及自然地理学及观察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学专注于地理学中的地球科学。其目标为了解大自然的岩石圈、水文圈、大气圈、土壤圈(pedosphere)及生物圈(全球植物相及动物相模式)。自然地理学利用生物学来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地理学、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动物区系样式,利用数学、物理学来研究地球本身的运动以及它和其他太阳系中星体的关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间上地球变化的学科。自然地理学可以分类为以下粗略的范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塑造人类与众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和过程。她包含社会科学的成分如人类、政治、文化、社会及经济层面。虽然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焦点并不是地球的实质地貌(见自然地理学),但是由于各种人类活动均在实质地貌上发生,所以实际上不提及实质地貌去讨论人文地理学并不可能,而环境地理学正好出现用作两者的桥梁。人文地理学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粗略范畴.环境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她从空间层面描述了人类与凡自然世界的关系。环境地理学除了需要对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有认识外,亦需要对人类社会用作概念化环境的方法有所认知。环境地理学出现作为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的桥梁的原因为以上两个学科的日益专门化。此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因为全球化及科技发展(technological change)而有所改变,要去理解这个一个正在改变及动态的关系便需要一个新的方法。环境地理学的研究范畴的例子有灾害管理、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及生态政治学(political ecology)。地理资讯学(Geomatics)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她在1950年代的地理学计量革命(quantitative revolution)中首先出现。地理资讯学包含利用地图学及测绘学所使用的传统空间技术及电脑应用。地理资讯学与其他利用地理资讯系统(GIS)及遥感方法的学科一起成为一门普遍的科目。地理资讯学亦引起部分地理部门的复兴,此现象特别在1950年代经历地理部门衰退的北美洲更为显著。地理资讯学包含了大范围的学科包括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例如地图学、地理资讯系统、遥感探测及全球定位系统(GPS)。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她研究地球上不同大小的区域。其主要目的是去理解或定义个别地区包含人类及自然因素的独特性或特色。区域地理学的注意力亦有放在区域化(regionalization)上,其包括了适合的的方法把空界分界成为区域。区域地理学亦被认为是研究地理科学的必然方式(类似计量革命或批判地理学)
Ⅲ 中国文化概论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作用
同样的地理因素在部同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一般可能有以下几种状况:内
1:不同历史时期容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科技水平不同、武器装备有高低之分,这些会对地理因素的作用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样是长江,三国时期的作用肯定与抗日战争时期不同.同样是北方平原地区,马镫、高桥马鞍的出现无疑改变了战争的对比.
2:时代变化了,矛盾双方意识形态、主流的战争理论等等都会发生变化,这些都会对地理因素的作用产生影响.同样是漠北地区,春秋时期中原对游牧是车站对骑兵,战国时期就变成了骑兵对骑兵,再往后就变成了步、骑、车、弓弩多兵种协作对骑兵了.
3:时代变化了,人们也在改造地理因素,同一个地区的地理因素在不同时期就会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总的来说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前进,科学、战术、战略思想、生产力水平等都会随之进步,原来恶劣的地理因素逐渐变得不再可怕,原来就有利的因素可能因为科技进步变得更加有利或者不利.
Ⅳ 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的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地理和社会空间辩证法
1.1 地理学中的不同方法
1.1.1 数量方法
1.1.2 行为方法
1.1.3 结构主义方法
1.1.4 后结构主义方法
1.1.5 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含义
1.2 社会空间辩证法
1.3 城市空间:一些基本的特征
1.4 宏观地理背景
1.4.1 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发展背景
1.4.2 经济变化和城市重构
1.4.3 人口变化的烙印
1.4.4 城市与文化变迁
1.4.5 政治变化和社会空间辩证法
第二章 变化中的城市经济背景
2.1 前资本主义、前工业化城市
2.2 工业城市的增长
2.2.1 工业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早期模型
2.2.2 马克思主义和工业化城市
2.3 现代城市
2.3.1福特主义和工业化城市
2.3.2 走向后福特主义城市
2.4 后工业化城市
2.4.1 全球化
2.4.2 知识经济和信息城市
2.5 结论
第三章 城市的文化
3.1 什么是文化?
3.2 后殖民地理论和城市
3.3 空间、权力和文化
3.4 后现代主义和城市
3.4.1 洛杉矶和“加利福尼亚学派”
3.5 结论
第四章 社会空间分异模式
4.1 城市形态学和城市的物质结构
4.1.1 房屋类型、建筑用地和街道布局
4.1.2 形态形成
4.1.3 环境质量
4.1.4 城镇景观和建成环境的地方风格
4.1.5 城市区域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实地观察法
4.2 差异与不平等: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模式
4.2.1 因子生态研究
4.2.2 社会福利模式
第五章 空间和制度框架
公民、国家与市民社会
5.1 公共制度与私人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5.1.1 市民身份、父权制与种族主义
5.1.2 法律与市民社会
5.1.3 城市治理的变化特性
5.2 法律意义的城市空间
5.2.1 大都市区分化及其空间上的后果
5.2.2 财政失衡与社会空间不公平
5.2.3 财政重商主义
5.2.4 市政月服务分配和社会空间不平等
5.3 民主政治及其空间架构
5.3.1 城市治理中关键人物的空间性:选举产生的官员和城市官僚
5.4 社区权力结构与地方政府的作用
5.4.1 当代城市的政治经济
5.4.2 地方政府和社会空间辩证法
5.5 城市中的社会公正问题
第六章 住房供给的构成
与城市环境的社会生产
6.1 住房子市场
6.1.1 私有住房的增长
6.1.2 私人租房的衰退
6.1.3 公共住宅的发展
6.1.4 自愿部门:住房供应的“第三只手”
6.2 建成环境的社会生产中的主要行为者
6.2.1 土地所有者与城市形态形成
6.2.2 建筑商、发展商与利益追求
6.2.3 设计带来的歧视:建筑师与规划师
6.2.4 抵押金融商:基于商业利益的社会与空间偏向
6.2.5 房地产代理商:操纵和强化邻里单元模式
6.2.6 公共住房管理者:分类与评分
第七章 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社会性
7.1 西方文化中的城市生活
7.2 城市生活方式与社会理论
7.2.1 城市生活中的公共世界与私人世界
7.2.2 自我意识:公共世界与私人世界中的认同与经历
7.3 城市环境中的社会互动和社会网络
7.3.1 关于社会互动的城市生态学理论:作用和结果
7.3.2 城市环境中的社会互动
第八章 隔离与集聚
8.1 社会封闭、种族主义和歧视
8.2 少数群体的空间隔离
8.2.1 定义和测度问题
8.2.2 外部因素:歧视和结构作用
8.2.3 集聚: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8.2.4 侨民区、少数群体飞地和特殊人群聚居区
第九章 邻里、社区以及地方的社会结构
9.1 邻里和社区
9.1.1 团结性的脆弱
9.1.2 郊区邻里:社区变迁
9.1.3 社区与邻里:定义及分类
9.2 城市地方的社会建构
9.2.1 城市生活世界:时空惯常化和相互主观性
9.2.2 结构化和地方的“成形”
9.2.3 通过空间实践的地方建构
9.2.4 地方、消费和文化政治
9.3 建成环境的社会意义
9.3.1 空间和地方的利用:符号主义和编码的意义
9.3.2 建筑、审美及社会空间辩证法
第十章 城市中的环境与行为
10.1 越轨行为的有关理论
10.1.1 决定论
10.1.2 拥挤理论
10.1.3 异化
10.1.4 合成理论
10.1.5 亚文化理论
10.1.6 结构主义理论
10.1.7 多因素解释:违法犯罪的例子
10.2 认知和感知
10.2.1 城市意象的指示性方面
10.2.2 城市意象的评价性方面
第十一章 身体、性取向和城市
11.1 性别、异性恋父权制和城市的具化表现
11.2 性取向与城市
11.2.1 卖淫与城市
11.2.2 同性恋与城市
11.3 残疾人与城市
第十二章 居住迁移与社区变化
12.1 家庭迁移模式
12.1.1 迁入模式
12.1.2 城市内部迁居
12.1.3 居住迁移的决定因素
12.1.4 迁居决策
12.1.5 寻找新住房
12.2 居住迁移与邻里变化
12.2.1 高社会地位的迁移、过滤和空房链
第十三章 城市变化与冲突
13.1 服务业和便利设施的可达性
13.1.1 医疗服务的可达性
13.1.2 可达性的聚集模式:以俄克拉何马市为例
13.1.3 集聚模式的集聚效应
13.2 城市重构:不平等和冲突
13.2.1 服务业和便利设施的分散化和可达性
13.2.2 再开发与更新
13.2.3 服务部门重构
13.2.4 社会极化
13.2.5 非正式城市经济
13.2.6 城市社会的可持续性
专业术语汇编
参考文献
译后记
Ⅳ 地理科学导论的复习方向
一、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 《地理学导论》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的基础课程,它提供了学生认知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是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学其它各专业课程的前导。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分支学科内容、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地理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进一步明确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通过对地理学发展历史的全面回顾,强化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为日后学习其它地理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目标 本课程考试的目标是使考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明确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地理学的研究与学习方法,强化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增强综合分析与解决地理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要求考生系统理解和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学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本课程考试主要测试考生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知识包括地理学基础知识,也包括其它相关理论知识;地理学知识运用能力包括综合运用能力和专项运用能力。 第一章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 要求学生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了解地理学的性质、特点和任务,了解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及分支学科,明确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球表层的结构 (1)地球表层的涵义 (识记) (2)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识记) (3)生物圈与智慧圈的区别与联系 (理解、应用) (4)地球外部各圈层特征及相互间的关系 (理解、应用) (5)地球表层特征 (理解、应用) (6)地球表层物质三态的相互转化 (理解、应用) (7)地球表层内外力相互作用的表现 (理解、应用) (8)地球表层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相互转化 (理解、应用) (9)如何理解地球表层是循环发展的动态系统 (理解、应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理解、应用) (11)地球表层的整体性和进化发展的特征(理解、应用) 2.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地理科学所研究的地球表层的范围 (识记) (2)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识记) (3)自然综合体的概念及其内涵 (识记) (3)地理系统(系统思想和地理系统思想) (识记) (4)人地关系研究的实质和意义 (理解、应用) (5)地理环境、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的基本联系 (理解、应用) (6)如何用系统论的观点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理解、应用) 3.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1)地理学的性质(理解) (2)地理学的特征(理解) (3)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理解、应用) 4.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1)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及分支学科 (理解) (2)地理学的科学层次问题(理解、应用) (3)地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地理学与地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的关系)(理解、应用) 第二章 地理学发展简史 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地理学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全面了解和掌握古代地理学的特点,特别是西方古代地理观和我国古代地理观发展的异同。了解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及其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了解近代地理学的特点和发展过程,以及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和李特尔——的贡献。 1.古代地理学 (1)西方古代地理学(古希腊最早的地理记述,古希腊地理观,中世纪西方地理学新的地理实践,中世纪后期对传统地理学思想的挑战) (识记、理解、简单应用) (2)中国古代地理学(秦以前的地理著述、地图、地理观;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地理探险与地理著作、方志、测量与绘图) (识记、理解、应用) (3)中、西方古代地理观的异同(理解、应用) 2.地理大发现 (1)地理大发现的背景(理解、应用) (2)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亚里士多德、托勒密障碍的突破、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绕过非洲通往东方航线的发现、首次全球航行、世界地图的基本完成) (识记、理解、简单应用) (3)地理大发现的科学意义(理解、应用) (4)地理大发现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理解、应用) 3.近代地理学 (1)近代地理学创立的时代背景(理解、应用) (2)近代地理探测(极地探险、海洋探测、大陆内部探测和国土资源勘察、中国境内近代地理探测) (识记、理解、应用) (3)近代地理学奠基人及其贡献(洪堡的科学业绩与科学贡献、李特尔的科学业绩与科学贡献) (识记、理解、应用) (4)近代地理学的分化与发展(自然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人与环境关系研究) (识记、理解、应用) (5)旧中国的近代地理学(张相文与竺可桢的地位和作用) (识记、理解、应用) 第三章地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要求学生系统了解现代地理学产生的背景、特点和发展过程,掌握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系统了解竺可桢对新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所进行的大规模的综合地理考察,我国的自然区划,我国地理各部门学科的发展。掌握当代中国地理学的进展。 1. 现代地理学 (1)现代地理学产生的背景(社会背景、科学技术背景)(理解、应用) (2)现代地理学的特点 (识记、理解、应用) (3)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理解、应用) (4)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理论地理学方向、统一地理学方向、生态研究方向、空间研究方向、社会文化研究方向、应用研究方向)(识记、理解、应用) 2.新中国的地理学 (1)新中国地理学发展经历的三大发展阶段 (理解) (2)竺可桢对新中国地理学的贡献(识记、理解、应用) (3)大规模综合地理考察及其成果(境内陆地综合考察、海洋考察、南极考察)(识记、理解、应用) (4)地理各部门学科的发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 (理解、应用) (5)自然区划工作(自然区划的原则、理论依据和意义)(识记、理解、应用) (6)地理教育(理解、应用) 3.当代中国地理学的进展 (1)人文地理学在我国全面复兴 (理解) (2)地理学的数量化、理论化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识记、理解、应用) (3)地理学密切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理解、应用) (4)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青藏高原研究有了重大突破,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历史地理研究达到较高水平) (理解、应用) (5)我国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理解、应用) 第四章地理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及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掌握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1.科学方法与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1)科学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的涵义和特点)(识记、理解、应用) (2)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课题设想、调查分析、课题论证、实践研究、假说设想、检验验证、理论法则等各阶段的任务和目标)(识记、理解、应用) 2.地理学传统研究方法 (1)地理资料的研究与地理思想的表现方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历史法、描述法)(识记、理解、应用) (2)地图方法 (理解、应用) (3)地理调查法(地理调查的一般过程——准备阶段、野外工作阶段和内业整理总结阶段;地理调查方式——观察、记录、访问调查、意向调查、史籍调查、统计资料调查) (识记、理解、应用) 3.地理学现代研究方法 (1)现代观测方法(定位观测、遥感方法——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识记、理解、应用) (2)地理模拟方法(实验模拟和数学模拟) (识记、理解、应用) (3)数学方法与系统方法的特点和应用方式(识记、理解、应用) 4.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1)大科学群体观念(理解、应用)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解、应用) 5.地理学的学习方法(理解、应用) 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课程的考试目标共分为三个能力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它们之间是递进等级的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基础上。其具体含义为: 1.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2.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3.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一般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其中“简单应用”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自学方法指导 1.考生自学时,应先阅读本大纲中的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以便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掌握课程内容。 2.在了解纲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认真阅读指定教材,把握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并融会贯通,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 3.在自学每一章节内容时,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避免没有理解情况下的死记硬背;同时在对一些知识内容进行理解把握时,善于联系实际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深层次的认识水平。 4.为提高记忆效果,可以结合自学内容,动手做一些练习,这也是达到记忆、理解、应知应会的好办法。 (三)对社会助学工作建议 1.应熟知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培养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不同难度的试题。 (四)对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40%、“理解”为30%、“应用”为30%.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本课程命题采用的基本题型包括概念解释、填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5.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
麻烦采纳,谢谢!
Ⅵ 《文化地理学导论》最新txt全集下载
文化地理学导论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Ⅶ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研究生
首先:华师是国家211,考研有一定难度。
一、专业课初试内容
首先说明一下考试科目。政治英语不用说,把时间交给就可以了。专业课考两门,一门是地理学综合,一门是中国地理。地理学综合包含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三门课程的内容。出题形式:一是简答题,共70分,在12个简答题中,选做7个;二是论述题,共80分,在9个论述题中选做4个。简答每本书出四道,论述每本三道,题目都是选做,不限制必须每门都答。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每年综合的题目重复性很大。中国地理是七道题,简答四道,每道15分,论述三道,每道30分,题目都是书的内容。参考书目上的世界地理是不考的。复试时有专业课笔试,考人文的只考人文地理一本,自然只考自然地理,地信只考黄杏元的那本地理信息系统。跨专业的同学在复试时需要加试,科目是地理学基础和区域地理,这两门都没有参考书,地理学基础是一些关于中国地理方面的知识,高中时都学过。区域地理也是高中的东西,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下,只用输入“区域地理”,就可以找到一些参考资料了。加试每年都是全部通过的,不会卡人,大家不用担心。
二、专业课复习
对于不考数学的考生来说,所有考试科目中,专业课是最重要的,分值也是最高的。所以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首先,在暑假阶段,现在应该开始看第一遍专业课书了,毕竟有四本书要看,内容比较多的,尽早着手好一点。现在看专业课书可以很放松地看,对重点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就行,不必进行背诵和记忆,那是看二遍和三遍书时的任务。花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把所有专业课书看一遍,再花两到三个月背一遍,对重点知识做做笔记,然后再花一个月左右时间背背重点知识,就可以了。
其次,在看书的过程中要思考。思考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逻辑论证过程。同时自己还要多总结,多归纳。对于一些零碎的地理知识大家可能以前都有所了解,就是没有形成体系。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样你对所有的知识才有个宏观的把握。
再次,一天的复习时间安排,早上八点到十一点半,下午两点到五点半,晚上六点半到十点,全天十一个小时左右,英语可以花三个小时,政治两个小时,专业课六个小时,总之是专业课必须花三分之二的时间,当然不同复习阶段时间安排可以有调整。不过也没必要每天都这样辛苦,偶尔完不成每天的任务也不要紧,我去年就经常完不成任务,但是我一直坚持下来,还是取得了不错的结果,呵呵。考研最忌讳的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要大家始终坚持,就一定会成功。
总之 ,专业课只要下足了功夫,还是不难的。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大家要多记忆,这样即使考试时紧张也不会忘记。只要大家踏实复习,肯定能取得个好成绩的。在此,也祝愿大家能考研成功!
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考研建议参考教材:
初试科目:城环院与社科院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乡发展规划都为《中国地理教程》与《地理科学导论》
复试科目:各科对应科目。同等学力(跨考不加试)
自然地理加试《地理学基础》与《区域地理》
人文地理加试《自然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基础》
GIS加试《遥感导论》与《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可持续发展基础》龚胜生,科学出版社,2009年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中国地理教程》王静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马劲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2009年印刷)
《遥感导论》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Ⅷ 地理科学专业学什么课程
1、公共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廉洁修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大学体育、青年学生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军事理论1、形势与政策2
2、必修专业课基本上有:
地图学、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导论、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
3、选修专业课:城市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灾害地理学、自然资源学、环境变迁及环境保护等等。
4、专业实验
地图学实验、地质学实验、地貌学实验、气象与气候学实验、水文学实验、植物地理学实验、土壤地理学实验、沉积学实验、地理模拟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等
5、地理科学专业简介
地理科学专业是一门从各种角度对地质、地表形态等地理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研究地域与人们生活关联的一门学问。研究大致分为两大领域,即以地形、地质、气候、海洋等自然环境为对象的自然地理学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为对象的人文地理学。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大量地理应用方面的研究,学习者会接触到有关地质、勘探、地图绘制、地理信息系统、城乡规划等等多方面的知识。
6、培养目标
全面面向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本专业培养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地理科学思维的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中学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师资及其相关专业的后备人才。
7、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同时兼顾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培养,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地理教学、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地理实际应用及环境教育等各种基本能力。
8、知识技能
1、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和环境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2、掌握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3、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科学的修养;
4、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Ⅸ 大学选修课 文化地理和人文地理概论主要学什么 哪个好
人文地理学简复而言之就是制是研究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文化地理学简而言之就是是研究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那么其区别就在于“人文”与“文化”了。
而人文与自然相对应,是包括文化的,所以文化地理学属于人文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人文地理学最主要的包括:人口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
文化地理学主要包括:民族地理学、宗教地理学、语言地理学、艺术地理学等。
当然,两门学科是有交叉和重叠的,比如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景观等基础内容都是会讲的。
因此,
两个都是大学地理学科类专业很重要的课程,选哪个还的看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想学全学范的话就选人文地理学,如果想学部分学精一点的话就选文化地理学。但如果两个都能选的话,建议两个都学。
Ⅹ 文化地理学导论.pdf
文化地理学导版论权.pdf
http://vdisk.weibo.com/s/auCWuFOs4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