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城市地理学简述工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地理学简述工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1-02-25 14:05:13

『壹』 《城市地理学》试分析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有何重大意义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2个省江苏省、安专徽省3个计划单列市宁波市、属大连市、青岛市7个省会城市石家庄、长春、哈尔滨、武汉、长沙、广州和重庆主城九区25个地级市(区、县)北京通州区、天津蓟县、吉林省吉林市、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黑龙江牡丹江市、上海金山区、浙江嘉兴市、福建莆田市、江西鹰潭市、山东威海市、山东德州市、河南洛阳市、湖北孝感市、湖南株洲市、广东东莞市、广东惠州市、深圳市光明新区、广西柳州市、广西来宾市、四川泸州市、贵州安顺市、云南曲靖市、甘肃金昌市、青海海东市、宁夏固原市25个县级市(区、县)河北定州市、河北张北县、山西介休市、内蒙古扎兰屯市、辽宁海城市、吉林延吉市、浙江义乌市、福建晋江市、江西樟树市、山东郓城县、河南禹州市、河南新郑市、河南兰考县、湖北仙桃市、湖北宜城市、湖南资兴市、海南儋州市、四川阆中县、贵州都匀市、云南大理市、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陕西高陵县、青海格尔木市、新疆伊宁市、新疆阿拉尔市2个建制镇浙江苍南县龙港镇、吉林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太长发不下,请参考/xinwen/2015-02/04/content_2814341.htm

『贰』 城市化会造成哪些影响

城市化会造成: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城外来工的应享受的“国民待遇”难以实现的问题。

『叁』 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发展特点

解放前,在我国地理学研究中,城市地理学属空白。解放后,我国地理学工作者学习苏联,把地理学划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少数经济地理学工作者把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对城市进行了少量的研究。由于农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农业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和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因此,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当时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

1976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城市规划工作受到重视和普遍开展,带来了城市地理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80年代达历史以来最旺盛的发展时期,大量论著出版。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7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

1.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

80年代,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进行宏观及中观研究,如国家和区域城市化和城市系统的研究。80年代末90年代初,宏观和中观研究不断深化,微观研究开始增多,如对城市内部交通、环境、用地、就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已由静态描述走向过程分析和动态机制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逐步由定性走向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数学方法逐步被运用于城市地理研究,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手段,使研究水平大大提高。

2.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我国城市地理研究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关键在于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由于经济地理学科的性质与城市规划学科十分接近,另一方面,也由于规划领导部门认识到,地理工作者参加编制城市规划工作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广大城市地理工作者纷纷参加规划实践,他们所编制的规划方案,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查通过,成为法律性文件,并以此指导城市建设。可以说,我国的城市地理研究人员既是学者,又是实际工作者,他们既能为决策提供依据,又直接参与决策。此外,有不少地理学者参加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与规划师、建筑师共同开展城市规划的学术活动。这一切为开展我国城市地理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城市地理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愈益明显

城市地理学就是要从各个层面研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及其性质、规律和功能方面的发展模式,建立合理的空间布局的实体,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而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又包括了内部结构的合理化、经济活动的高效化、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优质化。然而,要深入开展这些研究,城市地理学的自身准备是不足的,于是开始与地理学其它分支学科和相邻学科交叉。这种交叉是在多层次上进行的,包括对理论体系、方法论和结论的引用、移植和交叉。通过学科的交叉渗透,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4.从事城市地理研究的队伍日益扩大,主要研究机构正在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风格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城市地理学研究主要限于一些综合性大学及地理研究所,并开设了城市地理学课程,举办城市规划培训班。8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主要师范院校的地理系也纷纷开设了城市地理学课程,并参加所在地区的城市规划和研究工作,城市地理学在大学地理系的课程设置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从事城市地理研究的工作者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呈现方兴未艾的态势。

在此发展过程中,全国较早从事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机构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风格。如北京大学主要进行中国城乡划分标准、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内在联系、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南京大学主要侧重城市化研究,近年来多进行区域城市化和海港城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则把研究重点放在中国最大城市上海,致力于上海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中山大学主要进行全国城市化、城市系统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城市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近年来又把研究重点放在穗港澳城市带形成机制和中国大都市走向国际化的研究等方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侧重于工业城市和京津唐区域城市系统的研究。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要进行城市群体,尤其是闽三角区域城市系统的研究和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研究。还有其它大学或研究机构也进行了各有特色的研究。正是由于这些单位和同行的不懈努力和改革开放的气候,中国城市地理学才得以在短短十多年里获得长足发展。


二、主要研究领域

1.城市化研究

80年代初期和中期是我国城市化研究的高潮期。而80年代末期以来侧重于回顾与总结。

众所周知,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宏观政策发生过多次变化,受其影响,城市化进程出现波动,并表现出与西方国家显著不同的特征和动力机制。因此对城市化进程、特征和动力的研究十分活跃,特别是有关动力机制的探讨,为深入探索我国城市化发展规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差异都很大,城市地理学者利用人口、土地、产值等指标,广泛开展了城市化地域差异的研究。

80年代初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转移颇受学术界关注。前期较集中研究转移途径和乡村城市化类型,后期则转为对转移效果的分析、评述及新发展。

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户籍制度的放松,人口迁移和流动量增加,城市地理学界与人口地理学界一起,广泛开展了人口迁移的研究,侧重于人口迁移特点、原因及其变化的研究,包括迁移量、迁移方向、迁移类型、迁移构成、迁移原因等方面。鉴于城市中暂时性人口的迅速增加,又对暂时性人口的现状、特征、结构、类型、成因、对策、发展趋势等作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调查研究。

2.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

长期以来中国采取“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的方针,1980年明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益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受到了冲击,一场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方针(也可以说是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的辩论在学术界开展起来。在讨论中,观点分歧较大,分别有小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和中等城市重点论。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不应该是“规模政策”。同时,还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分析了小城镇的功能结构、战略地位、小城镇分类、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与政策等。并对中国大城市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对中国大城市发展规律、内在机制进行探讨。还总结了建国以来城市规模的投资效益和经验教训,开展了城市合理规模的研究。

3.城市体系研究

中国城市地理学界有关城市体系的研究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①80年代末期以前,着重传统的研究领域,包括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和发展趋势等;②80年代末以来,则侧重城市体系更深一层的研究,即城市群体研究,包括城市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分布特点、形式、动态过程和空间结构特征等。无论哪一阶段,理论研究,同时结合区域规划、国土规划的研究都十分活跃。

城市地理学者一般采用数学方法来分析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及演变,建立全国城市体系、分省区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模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和人口、工业、交通等影响因素来研究城市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对城市基本职能进行划分,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地域结构特征,探讨城市职能地域组合类型;从分析区域城市化程度、工业、交通布局、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以及城市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征等方面着手,探讨区域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影响因素、发展前景,编制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采取了不平衡发展战略,区域差异迅速扩大,沿海经济高速增长导致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城市密集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工作者开展了城市群体研究,包括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类型、特征、发展模式和趋势,以及城市群体的实例研究。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

在中国,有关城市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一直停留在介绍国外理论的水平上,而对中国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近几年来才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关中国城市形态研究,是从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等角度对中国城市形态发展演变作动力学机制的探讨。有关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功能分区和各功能区的相互关系方面。

改革开放带来了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的大发展,促使城市地理学开展对城市市场空间的研究,但侧重城市内部商业网点结构分析。这些研究均是采用数学方法,对商业中心的规模、结构和等级体系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善商业企业区位布局的意见,或建立城市商业中心系统发展的动态模式,及其与该系统发展规划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事务活动愈益活跃,城市中心商业区(CBD)的特征日渐鲜明,因而逐渐开展了对CBD的研究,包括CBD的历史演变、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等。同时,城市地理学者还与规划师一起,参与了旧城改造的基础分析工作,探讨旧城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提出旧城改造、旧城更新的构想和对策。

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刚刚起步,仅有少数学者介绍过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进展和实例分析,并用数学方法研究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主要集中在识别影响社会空间结构的因素、社会区形成的机制,以及社会空间的类型方面。另外,对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也刚刚起步,主要运用西方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我国个别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意象空间的类型和影响意象空间的因素等。

『肆』 从地理角度分析对我国农业、工业、城市化的巨大影响和形成的怎样的人囗迁移特

人口迁移会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人口迁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并对回合理利用剩答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作用;对于迁入地来说,大量人口迁入必然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人口迁移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人口迁移,大大促进了民族、种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城市化的表现:
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伍』 工业化对城市发展有什么影响

工业化最基本的特征是非农业就业人口的急速增加,越来越多人脱离自己生产粮食与必需品的佃农、小农经济生活,进入城市的工厂,大机械的出现引导走向所有生活中的用品皆专业化规模化制造,依靠大规模交易和机械化运输工具达成分工社会,之后这种专精化会形成各种领域的专家;

许多人一生的时间都在一个很小的领域工作钻研从而发明创新突破,带动整个社会的生活品质飞速提高,当整个社会农业人口低于一半居少数时可以看做工业化成效开始,当农业人口低于1/4时便是工业化社会。

这种社会的额外好处是制造业产品通常能够长期保存运输不会坏(相对于农产品),从而能出口赚取别国财富,导致一国财富累积。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文一认为,一个社会成功大规模工业化的要素光引进一些科技是不够的,最重要是政治稳定、社会信任、基础设施。

任何社会不论用什么方式只要达成这三点都能有较好工业化成果,西方部分学者在近代认为一定要采取西方投票式政治才能工业化是一错误解释,如果以上的三要素受到破坏,不论是什么政治模式、什么宗教与文明型态,结果都是工业化停滞甚至衰弱。

(5)城市地理学简述工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扩展阅读:

意义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来的,从“一五”计划算起,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是,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突出表现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占50%左右;

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工业化的任务不完成,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陆』 工业革命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2、工业革内命带来了容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3、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4、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5、工业革命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
6、从根本上说,后来出现的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
7、生产力飞跃
8、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9、如同农业革命一样,工业革命也引起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变迁。

『柒』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会带来哪些影响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内的生态环境发容生了很大的变化。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形成的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以将郊区的污染物带到城区。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的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使得城市的生态系统变的非常脆弱。
2.城市化过程对人类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捌』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把城市当作一种地理现象记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F·拉采尔和A·赫特纳曾进行了城市聚落的分布和区位研究。1899年O·施吕特尔研究了城市的内部结构和类型及其与其他景观要素的联系。城市地理形成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1907年德国的K.哈塞尔特发表《城市地理观察》一书,接着1911年英国的P·格迪斯和法国的R.布朗夏尔分别对单个城市进行了研究。美国城市化过程迅速,因此城市地理学研究开始较早,发展很快。H.P.塔潘1855年已对美国城市的增长进行研究,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也有一些地理学家对美国个别城市的地理进行了研究。初期的城市地理学思想,往往受环境决定论的支配,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看作城市形成的决定因素。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芝加哥学派倡导从人类生态学角度考察经济和社会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在城市内部用地功能结构模式上先后出现了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的同心圆学说、H.霍伊特的扇形学说以及C.D.哈里斯和E.L.厄尔曼的多核心学说。1933年W·克里斯塔勒创立的中心地学说,则阐述了城市的相互作用和城市体系,成为城市体系理论的先导。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的城市需要重建,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加速,这些都要求对城市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规划,促使大批地理学家投入城市研究或城市规划工作。城市地理学也开始列入大学地理系的课程。在理论研究方面,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对20~30年代以来所积累的学说做进一步检验。其中最突出的是对中心地学说的广泛验证,成为60~70年代城市地理理论研究的主题之一,在地理数量方法的推动下,形成了城市地理学中的区位学派。战后城市地理学广泛吸取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除数量方法的应用在人文地理学各学科中居于领先地位外,还引进了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人们对环境作出空间选择的感应、行为过程的角度,研究城市的空间组织问题,产生了城市地理学的行为学派。如美国地理学家R·G·戈利奇1978年提出关于城市空间行为模型的锚点理论。

『玖』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抄的影响:
①对土地的影响: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
②对生物的影响:栖息地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对水的影响:影响水循环,水质下降。
④对气候的影响:影响气温、降水、日照、风向、风速、产生“热岛”、“雨岛”现象。
⑤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城市化首次突破50%。

『拾』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和坏处

好处就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版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权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利于城乡交流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弊:1 环境质量下降
2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3 增加就业困难 失业人数增多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