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学报塔里木2017
⑴ 大型不整合面与风化壳岩溶发育关系——以塔中地区奥陶系为例
陈新军1,2蔡希源3纪友亮2周卓明1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无锡214151;2.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北京100027)
摘要 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造成沉积间断,继而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地层不整合面。塔中地区奥陶系主要发育有两个大型的不整合面T47和T07,它们受构造和海平面的共同控制,暴露时间长,规模大,在区域上控制了两期强烈的风化壳岩溶事件的发育。第一期位于下奥陶统顶部不整合面之下,第二期位于上奥陶统顶部不整合面之下,这两期岩溶特征因其上覆不整合面的特征不同而不同。不整合面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整合面形态对风化壳岩溶发育范围的控制;二是不整合面的强度级别对风化壳岩溶发育深度的控制。
关键词 不整合面 岩溶 塔中地区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rge Scale Unconformity Surface and Weathering Crust Karst——Ordovician in Central Tarim Area
CHEN Xin-jun1,2,CAI Xi-yuan3,JI You-liang2,ZHOU Zhuo-ming1
(1.Wu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Geology,SINOPEC,Wuxi,214151;2.School of Ocean and Earth Science,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3.SINOPEC,Beijing100027)
Abstract The Tarim basin has experienced periods of structure movements and developed a series of large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ies.The Ordovician has two large unconformity surfaces T47 and T07 in central Tarim area,which were predominated by structure movements and sea level changes.They were exposed for a long time,and locally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two periods regolith karst.The first period karst located under the unconformity’s at the top of Lower-Ordovician,the second located under the unconformity at the top of Upper-Ordovician,the character of two periods’ karst are different for their unconformities are different.The effects of the unconformity surface on karst mainly include two aspects:one is that the configuration of unconformities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scale of regolith karst,another is the intensity of unconformities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depth of regolith karst.
Key words unconformity surface karst central Tarim area
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是地面露头和地震剖面上常见的地质现象,进行不整合分析对于划分地层层序,确定地层格架和构造运动,分析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改造以及研究与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许多学者曾对不整合的概念、类型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1]。不整合的认识与研究自18世纪末以来已经历了200年的历史,但仅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因其与油气圈闭有关而受到广泛关注。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Bates和Jackson[2]在美国地质词汇中对不整合作了这样的定义:它是相接触岩层的构造关系,以沉积间断、风化作用或特别是新岩层沉积前的陆上或水下侵蚀作用为特点,常常(但不总是)表现为地层间的非平行接触关系。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地震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地层不整合面被应用在层序地层学中,不整合面更主要的是在成因上与海面相对变动联系起来,并被作为划分层序级别及类型的关键界面。Vail等将作为层序界面的不整合面划分为代表陆架暴露的第一类层序界面和陆架未暴露的第二类层序界面,以分别反映海面的相对下降幅度[2]。但是,并非所有不整合面都可归为低海平面成因,因为多数全球性构造事件在时间上与海面上升期相对应[3]。许效松[4]则从Vail等[5]的两类层序界面划分中独立出第三类层序界面,专指发育于碳酸盐岩层序之上的溶蚀型卡斯特界面,以区别于碎屑海岸由河流回春作用形成的侵蚀界面,并且这一划分是非成因的。
不整合面不仅是构造运动或海面变动事件的记录者,而且还代表了后期地质作用对前期沉积岩(物)的不同性质和程度的改造。这一改造作用通常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风化作用除能直接形成残坡积风化矿床外,与风化面相关的岩溶型油气藏已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占据了重要地位[6~8]。与不整合面发育相伴的岩溶作用强度及其分带性是控制碳酸盐岩次生储集空间形成与展布的关键因素。而不同成因的不整合面以不同方式控制着岩溶储层的产出。油气勘探成果证明,世界上许多含油气盆地均发育有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含油气层,据统计,世界油气的20%~30%与不整合面有关,且主要与古风化壳岩溶有关[9]。因此对不整合面进行研究在岩溶储层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区域地质概况
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边陲,面积约56×104km2,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中地区在区域构造位置上属中央隆起中段的塔中低隆起,北以塔中1号断裂带与满加尔凹陷相邻,西面及南面分别与阿瓦提凹陷和塘古孜巴斯凹陷呈斜坡过渡关系,东与塔中东凸起相邻(图1)。目前,该区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大家对碳酸盐岩储层发育规律已达成基本共识,即岩溶作用是控制碳酸盐岩储层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此,众多研究者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溶发育规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10~13]。本文从不整合面分析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风化壳岩溶的发育规律,为油气勘探服务。
2 不整合面发育情况及其特征
塔里木盆地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旋回,形成了四大构造层[14]。每个构造旋回又发生过多期构造运动,相应地引起了海平面的大规模相对升降变化,造成沉积间断和地层变形,继而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地层不整合面。其中,在塔中地区奥陶系主要发育有两个大的不整合面(图2),一个是发育在下奥陶统与中上奥陶统之间的
图1 研究区平面位置图
图2 塔中地区奥陶系大型不整合面
2.1
该不整合面在塔里木盆地普遍分布,位于下奥陶统顶,在塔中地区剥蚀程度较大,在剖面上容易识别(图2)。
根据塔中地区下奥陶统上覆地层分布图(图3)可以得知,沿塔中Ⅱ号构造带一线,TZ64—TZ18—TZ46—TZ37—TZ9—TZ19—TZ4—TC1—TZ1—TZ25—TZ27 一线以南至 TB1—TZ3—TZ38—TZ48一线的广大地区,下奥陶统之上均缺失了中上奥陶统、志留系,且下奥陶统发育不全,表明该区除了受下奥陶统顶部早加里东期运动影响外,还经受了上奥陶统与志留系之间的晚加里东运动等后期构造运动。因此,该区受构造活动影响较大,挤压抬升幅度较大,古地貌较高,遭受剥蚀程度巨大。
图3 塔中下奥陶统上覆地层分布图
2.2
该界面在塔里木盆地普遍分布,位于奥陶系与志留系之间,在塔中地区为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主要是碎屑岩,其下主要为碳酸盐岩,在露头、测井及地震剖面上都非常容易识别(图2)。钻井揭示塔中隆起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志留系依次不整合覆于中上奥陶统、中奥陶统和下奥陶统之上。
根据塔中上奥陶统上覆地层分布图(图4)可以看出,除了下奥陶统裸露区外,塔中大部分地区均有中、上奥陶统分布,并且大部分地区的奥陶系顶部发育有一套泥岩沉积,仅在TZ37—TZ20—TZ16—TZ401—TZ101一线附近,上奥陶统顶的泥岩层缺失,导致中、上奥陶统的灰岩在志留系沉积之前裸露地表遭受剥蚀和溶蚀。
3 岩溶发育特征
塔中地区奥陶系主要发育有两期风化壳岩溶,第一期位于下奥陶统顶部不整合面之下;第二期位于上奥陶统顶部不整合面之下。这两期岩溶发育特征因其上覆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不同而不同。
3.1 平面发育特征
从平面上看,下奥陶统顶部的风化壳岩溶分布范围较大,岩溶作用比较强烈,溶蚀深度较大。主要分布在塔中Ⅱ号构造带、TZ3—TZ7井区、TZ48—TZ38井区、TG1井区和TB2井区。
图4 塔中上奥陶统上覆地层分布图
上奥陶统顶部的风化壳岩溶早期分布范围很小,岩溶作用也不大,仅在TZ25—TZ27井区分布,随着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在Z1—TZ37—TZ16—TC1—TZ101一线及TB2井周围一定范围内由于缺失上奥陶统泥岩段而形成比较强的岩溶作用,该期岩溶作用在上奥陶统灰岩厚度不大的地区还间接地影响到下奥陶统顶面的岩溶发育。
3.2 纵向发育特征
从纵向上看,在塔中地区两期风化壳岩溶都具有良好的分带性,大致可以分为3个带,自上而下依次为: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图5)。
图5 TZ16井中上奥陶统岩溶带
3.2.1 垂直渗流带
该带常位于不整合面与最高潜水面之间,沉积物以代表古土壤的紫红色泥岩、灰绿色粘土质泥岩、覆盖角砾灰岩及角砾白云岩等为主。岩溶作用以垂直方向为主,常形成一些垂向溶孔、溶缝、侵蚀沟、古梁和孤立的落水洞等。该带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发育各种裂缝,尤其是风化缝和构造缝,且这些裂缝常被溶蚀。这主要是因为垂直渗流带处于不整合面地表附近,岩石温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岩石在冷热温差悬殊下极易产生风化缝[15]。在这些垂向溶孔、溶缝和溶洞中,常被泥、粉砂、各种成因的角砾(垮塌角砾、构造角砾、岩溶角砾)所充填,有些还被方解石胶结物所充填,这些充填物的形态极不规则,大体上以与围岩垂直或近于垂直的囊状或脉状产出,与围岩呈清晰的溶蚀接触。
垂直渗流带在测井曲线上常呈漏斗型,因为在垂直渗流带中各种胶结、充填作用较强,其储集性能较差,常形成岩溶带中相对致密的岩溶壳,电阻率相对于其下部的潜流带要高,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相对于不整合面顶部要低。在地震剖面上有时可见一些沿不整合面发育的侵蚀沟,呈“V”或“U”型。垂直渗流带的发育深度与岩溶作用强度、所处构造部位和潜水面高低有关,一般在距侵蚀面50m内。
3.2.2 水平潜流带
水平潜流带位于枯水期的最低潜水面之下,距侵蚀面一般30~200m,其厚度与补给区高程有关。该带以发育大量的溶洞和溶孔为主,当然也有一些溶缝,但远不及垂直渗流带发育。这是因为该带处于包水带,地下水十分活跃,并多沿水平方向流动,在潜水面附近,地下水不饱和,CO2含量高,分压大,岩溶地下水交替快,溶蚀作用强,易形成水平溶洞,甚至地下暗河,由于构造运动引起的地表升降,在古岩溶地层中可形成若干层水平溶洞[16]。
水平潜流带在自然伽马曲线与电阻率曲线上都表现为低值,深、浅侧向电阻率间具有较大的正幅度差。在地震上,该带常表现为低能量、低频率和弱反射,反射轴的连续性极差。若地下暗河发育,该带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一弱反射带,且与相邻反射呈切割接触,呈一水平囊状体。水平潜流带由于具有大量的孔洞和溶缝,即使被充填,也仍有许多有效储集空间,因此常成为良好的油气储层。
3.2.3 深部缓流带
该带位于水平潜流带下,最大底界深度是岩溶作用的下限,一般可达侵蚀面下300m左右,该带仅见一些小型水的溶孔和零星溶缝,与普通未发生岩溶作用的层段差别不大,胶结作用在该带较明显。
在对塔中地区岩溶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奥陶系的岩溶地貌发育模式。区内岩溶地貌表现为较大的地形起伏。从整体上看,具明显的北高南低的特征,南北两侧是岩溶高地,中间部位为岩溶谷地,二者之间为岩溶斜坡。
4 不整合面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影响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很多,如古气候、海平面的升降以及构造活动等[17]。其中构造不整合面决定了古递降水流平衡面、地下水的深度及活动范围,水动力场大小对碳酸盐岩岩溶发育与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风化壳岩溶。因为碳酸盐岩必须直接出露地表或出露到大气水能改造的范围内才会受大气水中溶解的CO2形成的碳酸溶解[13,15]。构造挤压运动形成隆起,地层出露水面遭受剥蚀,形成不整合面,这为岩溶的发育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研究表明,不整合面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古构造所形成的不整合面形态;②古构造的形成不整合面的强度级别。
4.1 不整合面形态对风化壳岩溶发育范围的控制
通过细致研究塔中地区岩溶发育区图(图6)可以发现,塔中地区奥陶纪的岩溶几乎都分布在古构造高点,四周被断层包围形成了构造控制岩溶的格局。在古构造的高点,下奥陶统上部和中上奥陶统顶部的地层在不同时期都出露地表遭受剥蚀,这样下奥陶统顶部和中上奥陶统顶部的灰岩直接出露于不整合面之上,遭受大气水的淋滤、溶蚀,形成风化壳岩溶。也就是说,风化壳岩溶发育范围受不整合面形态的控制,即只有在不整合面发育区域,风化壳岩溶才有可能发生。
图6 塔中地区岩溶发育区示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出露于不整合面之上的中上奥陶统顶部灰岩,由于大部分地区发育有一套泥岩沉积,阻隔了中、上奥陶统顶部灰岩与大气水的接触,抑制了风化壳岩溶的发育。这些被泥岩所包围的碳酸盐岩“岩块”区域,在地貌上为高地或丘陵,虽然在志留系前的古地貌背景上存在区域上的地表水古径流体系,但对这些呈地貌高地的碳酸盐岩“岩块”来说,其区域古地表径流的作用不太大。这些“岩块”区的大气水渗入,补给主要靠“岩块”自身捕获的大气降水。另外,这些“岩块”区顶部的岩性和岩相特征也是控制其岩溶作用发育的因素之一。TZ50井区至TZ15井区处于棚内缓坡、棚内洼地与棚缘内的相变区内,其上部的泥质条带灰岩段厚度大、泥质含量高。这些含泥质的泥晶灰岩孔、缝发育较差,可溶解性差,其较低的渗透性和较差的可溶性,影响了岩溶作用的发育。
4.2 不整合面强度级别对风化壳岩溶发育深度的控制
风化壳岩溶发育在垂向上的发育深度不仅与古地貌、构造、岩性和古水文条件等因素有关,而且还与不整合面的强度级别有关。
综上所述,在全球性的海平面大规模下降时形成的大型不整合面对岩溶发育具有控制作用,在古地貌较高部位,由于遭受强烈的剥蚀,缺少泥岩封盖,碳酸盐岩直接出露地表,因而岩溶作用相对较发育。
5 结论
在研究区内,通过不整合面的研究可以得出:多期构造运动和海平面的大规模相对升降变化,形成了区内大型不整合面,并对风化壳岩溶作用产生了一定的控制。风化壳岩溶发育在不整合面的下部,岩溶特征因其上覆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不同而不同。不整合面的形态控制了风化壳岩溶发育范围,不整合面的强度级别控制了风化壳岩溶的发育深度。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为特低孔和特低渗储层,因此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溶发育规律进行研究,对于正确预测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规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不整合面特征与岩溶作用研究相结合,探讨不整合面对风化壳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旨在探索本区碳酸盐岩的油气储层研究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发景,张光亚,陈昭年.不整合分析及其在陆相盆地构造研究中的意义.现代地质,2004,18(3):269~275.
[2]Bates R L,Jackson J A,Falls Church.Glossary of geology.Virginia:American Geological Institute,1980,749.
[3]Miall A D.Principles of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4,490.
[4]许效松.层序不整合界面的综合标志与盆地性质.见:王英华,鲍志东,朱筱敏编.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新进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442~445.
[5]Vail P R,Mitchum R M Jr.Seismic stratigraphy and global changes of sealevel,Part 1:Over view,In:Payton C E.Seismic Stratigraphy Applications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AAPG Memoir,1979,26:51~52.
[6]Saller H A,Budd A D,Harris M P.Unconformities and porosity development in carbonatestrata:Ideas from a Hedberg Conference.AAPG Bulletin,1994,78(6):857~872.
[7]Shanmugam G.Origin recognition and importance of erosional unconformities in sedimentary basins.In:Kleinspehn K L and Paola C.New Perspectives in Basin Analysis.New York:Springer-Verlag KG,1988,83~108.
[8]Sun S Q.Dolomite reservoirs:porosity evolution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AAPG Bulletin,1995,79(2):186~204.
[9]Fritz R D,Wilson J L,Yurewicz D A.Paleokarst related hydrocarbon reservoirs[M].New Orleans:SEPM Core Workshop.1993,(18).
[10]陈强路,王恕一,钱一雄等.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下奥陶统古岩溶及油气分布.沉积学报,2002,20(4):633~638.
[11]陈新军,蔡希源,高志前等.寒武、奥陶系海平面变化与烃源岩发育关系——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天然气工业,2005,10(25):18~20.
[12]陈新军,谢其山,邢作云等.塔中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分析与沉积相研究.新疆地质,2004,2(22):187~190.
[13]郭建华.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系潜山古岩溶及其所控制的储层非均质性.沉积学报,1993,11(1):56~63.
[14]贾承造主编.中国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5]郭建华.塔北、塔中地区下古生界深埋古岩溶[J].中国岩溶,1996,15(3):207~216.
[16]顾家裕.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特征及形成模式[J].古地理学报,1999,1(1):54~60.
[17]马永生,梅冥相,陈小兵等.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⑵ 吐哈盆地砂岩型铀矿赋矿砂体沉积体系
作为中国西北部重要的含能源盆地之一,众多的基础地质研究单位以及能源资源勘查与开发部门的地学工作者,对吐哈盆地的构造、地层等作过详细研究工作。有关盆地的结构、构造特征、层序、岩相古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随着可地浸砂岩型铀资源重要经济和环境意义的认识,以及对吐哈盆地砂岩型铀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工作的深入,众多学者又对吐哈盆地中砂岩型铀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机理等给予高度关注,吐哈盆地西南缘十红滩铀矿化区砂岩型铀矿床的控矿因素、含矿砂岩的层序地层学特征等都已经作了详细研究。
这里从盆地砂岩型铀矿床赋矿砂体的沉积体系特征出发,探讨盆地中砂岩型铀矿的成矿作用与沉积体系的关系,旨在从另一个侧面探索铀成矿作用及其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机理和盆地中铀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一、区域地质背景
吐哈盆地是我国继伊犁盆地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基地。这些矿产资源的产出均与侏罗系的含煤碎屑岩建造关系密切。
吐哈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三塘湖盆地以及中亚盛产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楚·萨雷苏-锡尔河盆地同处于哈萨克坦陆间型板块内,位于哈萨克坦陆间型板块、西伯利亚大陆型板块、卡拉库姆-塔里木大陆型板块的汇合部位(图2-7-21)。盆地北侧为北天山缝合带-博格达-哈尔里克构造带,南侧为觉罗塔格构造带。因而盆地在整体上表现为被不同时代和不同性质的构造活动带所环绕。
盆地由于主要受到近东西向的南、北两条构造带的围限,其内部构造单元首先表现出南北分带的特点,即沿南北向可划分为北部坳陷带、艾丁湖斜坡带和南湖隆起区。同时,由于受基底构造格局和受大地构造位置的制约,盆地还表现出东西方向的差异,自东向西分为东部哈密坳陷、中部了墩隆起和西部吐鲁番坳陷(图2-7-22)。目前已发现的砂岩型铀矿主要分布在艾丁湖斜坡带,赋矿层位主要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含煤碎屑岩系。
吐哈盆地的基底包含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和海西期的浅变质褶皱基底。褶皱基底为泥盆系、石炭系及下二叠统海相中基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及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三叠系分布局限。从早侏罗世开始,沉积作用面积逐渐扩大向四周超覆,直至中侏罗世末期,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含煤碎屑岩系、油气和铀的储集层。晚侏罗世至第三纪是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退覆沉积,其中第三系为广泛分布的洪积相和河流相沉积。
二、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相类型和沉积体系特征综述
在整个侏罗纪,吐哈盆地经历了三个沉积阶段:第一阶段为八道湾期至西山窑中期,第二阶段为西山窑晚期至三间房晚期,第三阶段为七克台期至喀拉扎末期。包括三次湖侵期和三次沼泽发育期。在沉积相序上表现为两大沉积旋回,第一旋回以南部物源为主,第二旋回物源则南北兼而有之。
图2-7-21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位置示意图
1—盆地;2—板块边界;3—国界;4—地名
①吐哈盆地;②三塘湖盆地;③准噶尔盆地;④伊犁盆地;⑤楚-萨雷苏盆地
图2-7-22 吐哈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
(据桑树勋等,2001)
1—伊拉湖构造带;2—大墩构造带;3—胜青构造带;4—维木西构造带;5—肯德克构造带;6—煤窑沟构造带;7—火焰山构造带;8—胜北构造带;9—丘陵构造带;10—温吉桑构造带;11—鄯勒构造带;12—七克台构造带;13—小草湖构造带;14—红台构造带;15—十三间房构造带;16—四道沟构造带;17—五堡构造带;18—火石镇构造带
有关吐哈盆地侏罗系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体系,前人做过大量工作。吴涛等(1997)大致以后期沉积湖岸线为界,将晚二叠世至侏罗纪的沉积分为水上与水下两大沉积体系。沉积作用则以湖泊、河流和沼泽沉积为主,发育的沉积相类型主要有三角洲、河流、湖泊、扇三角洲和冲积扇沉积相。张鹏飞等(1997)(参考文献中未例出)则从岩相特征出发,在盆地内的早、中侏罗世含煤岩系识别出29种岩相类型、5种沉积体系、18种沉积相和多种沉积类型。根据野外调查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有关吐哈盆地侏罗纪古地理演化和沉积体系的发育归纳于表2-7-5。其中,西山窑期是地浸砂岩型铀矿储集层形成的主要时期。
表2-7-5 吐哈盆地侏罗纪古地理演化与沉积体系
八道湾组沉积期,边缘断裂活动较强,地形高差悬殊,在盆地周边以冲积扇、河流相沉积为主,沉积物普遍较粗。从张鹏飞等(1997)编制的这一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图(图2-7-23)可知。这一时期的地层等厚图(图2-7-24)、砂岩加砾岩等厚图(图2-7-25)与岩相古地理图的总体走势基本一致,反映当时的物源主要来自南部,但在西部艾维尔沟具有明显的西部物源区和由西向东的三角洲体系。
西山窑沉积时期是盆缘构造活动相对比较平静,地形坡度比较平缓的时期。盆地沉积物在总体上要比八道湾组偏细,沉积范围也更为广阔。但也是盆地中沉积作用比较活跃的时期和沉积作用比较复杂的一个时期。主要表现为西山窑组总厚度变化大,从200m到1300多米不等;物源既有南部觉罗塔格剥蚀区,又有北部博格达剥蚀区。地层等厚线、砂岩加砾岩等厚线之间存在明显的交角(图2-7-26、2-7-27),而不是像八道湾期那样两者具有相近的走势。说明在八道湾期,盆地的物源方向主要来自盆地长轴方向的西端及短轴方向的南侧;西山窑期,盆地西部的吐鲁番坳陷,粗碎屑沉积物主要来自盆地短轴方向的南侧(图2-7-28),其次是北侧。东部哈密坳陷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南湖隆起,而在十三间房、三道岭一带则以了敦隆起为的北部为共同的主要物源区。
图2-7-23 早侏罗世八道湾期岩相古地理
(据张鹏飞等,1997)
1—辫状河-上三角洲平原;2—曲流河-上三角洲平原;3—下三角洲平原;4—水下三角洲;5—滨浅湖;6—物源方向;7—岩相界线;8—盆内隆起
图2-7-24 吐哈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等厚线图
1—等厚线/m;2—盆内隆起
图2-7-25 吐哈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砂岩加砾岩等厚线图
1—等厚线/m;2—盆内隆起
图2-7-26 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等厚线图
(据张鹏飞等,1997,修编)
1—等厚线/m;2—盆内隆起
图2-7-27 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砂岩加砾岩等厚线图
(据张鹏飞等,1997,修编)
1—等厚线/m;2—盆内隆起
图2-7-23~图2-7-25的分析结论与表2-7-5中总结的吐哈盆地侏罗纪古地理演化与沉积体系一致,说明这一时期吐哈盆地的古地理演化不仅对沉积格局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砂岩型铀矿赋矿砂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图2-7-28 中侏罗世西山窑期(J2x)岩相古地理
1—三角洲平原;2—水下三角洲;3—浅湖;4—物源方向;5—岩相界线;6—盆内隆起
三、吐哈盆地十红滩铀成矿区侏罗系沉积体系
十红滩铀成矿地区侏罗系水西沟群(J1-2sh)包括八道湾组(J1b)、三工河组(J1s)和西山窑组(J2x),地层主要特征见表2-7-6。其中八道湾组(J1b)为一套滨-浅湖沉积的中-细粒砂岩、泥岩,在上部发育了较稳定的煤层组。具有从滨浅湖向泥炭沼泽演化的沉积序列。三工河组(J1s)以湖泊及三角洲沉积为特征,厚度3.0~61.0m,平均厚度较薄,仅为21m。主要由灰色-灰黑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和砂砾岩组成。
表2-7-6 十红滩地区侏罗系水西沟群(J1-2sh)主要岩性特征
西山窑组(J2x)则是以辫状水系沉积为主的产物。其中西山窑组下部是以砾质辫状河沉积为主的砾质-砂质辫状河沉积;中部为三角洲沉积;上部为以砂质辫状河为主的砂质-砾质辫状河沉积。因此,可以说十红滩铀矿化区的“西山窑组”整体上表现为辫状三角洲沉积。主要由灰色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灰绿色、灰黑色泥岩、炭质泥岩和煤组成。在砂体中可见大量植物碎屑,在未被氧化的砂体中常见黄铁矿。若从整个盆地来看,根据这一时期的岩相古地理演化特点,十红滩铀矿化区的“西山窑组”也就是在中侏罗世湖侵过程中,于艾丁湖斜坡带形成的自南向北的一个大型辫状三角洲沉积单元。或者说是在湖相沉积主体中,局部所夹的一套辫状三角洲沉积。这是源自南部觉罗塔格山蚀源区的辫状河进积到滨湖而形成的。其沉积砂体粒度较粗,泥质含量较低,渗透性好,有利于后生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十红滩铀成矿区的铀矿化正是发育于这个沉积单元中。
图2-7-29是美国怀俄明地区温德河盆地南部的气山铀矿区,在气山铀矿区范围内,受冲积扇控制的长石砂岩段呈近乎NNE走向,呈相互平行的舌状体展布,地层的总体走向则为NEE向。氧化水的蚀变作用主要发育于由长石砂岩段构成的舌状砂体内,其推进方向也与冲积扇轴线方向一致。这些特点与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化区十分相似,因此,前者的找矿实践对吐哈盆地进一步扩大找矿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图2-7-29 温德河盆地气山铀矿区温德河组沉积格局,蚀变前锋自格拉尼特山区往北推进的分布状况
1—中新世沉积物;2—始新统温德组;3—中新生界;4—前寒武纪花岗岩;5—温德河组砾岩和河道砂;6—覆盖的温德河组等厚线(英尺);7—蚀变晕的总体锋面;8—铀矿床;9—铀矿点
四、结论
吐哈盆地侏罗纪含煤碎屑岩系为典型的内陆盆地沉积物,在整体上,盆地内的沉积作用主要受到盆地基底构造格局和盆缘控盆构造的制约,其沉积体系包括辫状河体系、曲流河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曲流河三角洲体系和湖泊体系。盆地中已发现的铀矿化主要发育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这一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机制与成矿规律奠定了基础,也为分析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空间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
另外,根据沉积体系与砂岩型铀矿分布的关系来看,盆地西南缘十红滩铀矿化区可与美国怀俄明地区温德河盆地中的砂岩型铀矿相比较,这对陆相沉积盆地中铀资源的勘查部署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董文明等.1998.吐鲁番-哈密盆地南缘侏罗系层序地层特征及成铀规律.铀矿地质,14(3):129~132
侯慧敏等.1997.吐哈盆地西山窑组第二段岩相古地理和聚煤作用.煤田地质与勘探6(3):10~14
纪友亮等.1998.吐哈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学及复杂储层研究.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
李文厚等.1997.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相带与砂体的展布特征.石油实验地质,19:168~172
裘怿楠等.1997.中国陆相油气储集层.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沈守文等.2001.吐哈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学研究.沉积学报,19:169~172
田在艺等.1997.中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油气.北京:地质出版社
吴涛等.1997.吐哈盆地煤系油气田形成和分布.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向伟东等.2000.吐哈盆地西南部砂岩型铀矿含矿岩系地层时代与层序地层特征.铀矿地质,16:272~279
张鹏飞,金奎励,吴涛等.1997.吐哈盆地含煤沉积与煤成油.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Charles L.Van Alstine,Sr.and Donald L.Curry.1970.The Economics Of Mining Uranium In Wyoming Sandstones,TwentySecond Annual Field Conferernce.Wyoming Geological Association Guidebook
Frank C.1970.Armstrong,Geologic Factor Controlling Uranium Resources In The Gas Hills District,Wyoming,Twenty-Second Annual Field Conferernce.Wyoming Geological Association Guidebook
James F.1970.Davis,Uranium Deposits Of The Powder River Basin,Wyoming,Twenty-Second Annual Field Conferernce.Wyoming Geological Association Guidebook
(管太阳,林子瑜,李朝阳)
⑶ 塔里木盆地依南2气藏侏罗系致密砂岩气藏特征及勘探潜力
唐雁刚 雷刚林 马玉杰 杨宪彰 陈元勇 李 伟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作者简介:唐雁刚,男,工程师,石油地质勘探专业。E-mail:tangyg-tlm@petrochina.com.cn。
摘 要:致密砂岩气藏主要指发现于盆地中心或者是连续分布的大面积天然气藏,该类气藏的发现预示 着巨大的资源量,在目前储量增长和能源供应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依南 2气藏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之后按照常规砂岩气藏的认识经过了多年的勘探评价,但部署在该气藏范 围内的钻井均未获得成功。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南2气藏的研究表明,该气藏具备形成致密砂 岩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构造位置位于库车前陆盆地依奇克里克冲断带,具有典型的前陆逆冲变形特征,为 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同时侏罗系阿合组储层岩性致密,至上倾方向物性变好趋势明 显,为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储集空间;中生界侏罗系-三叠系的煤系地层为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 气源;同时储层顶部为侏罗系阳霞组中下部的一套厚层夹煤层泥岩,底部为三叠系厚层泥岩及煤层,为致密 砂岩气藏的保存提供了重要保障。测试资料表明构造内表现出深层含气、浅层含水的气水关系,气藏所在地 层压力异常,深浅层压力系统不一致,获工业产能油气井在未采取储层改造前测试产能低等特点,都表现出 致密砂岩气藏的大部分特征。通过对依南2气藏类型研究、正确认识成藏地质特征及机理总结认识,并提出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的测试措施及建议,为整体评价致密砂岩气藏的资源潜力并合理开发该类型气藏有着一定 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南2气藏;致密砂岩气藏
Features of Tight-gas-sandstone Reservoir and Prospects of Exploration in Yi'nan 2 Reservoir of Tarim Basin
Tang Yangang,Lei Ganglin,Ma Yujie,Yang Xianzhang,Chen Yuanyong,Li We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Development,Tarim Oilfield Company,Kurlo,Xinjiang 841000)
Abstract:Tight-gas-sandstone reservoir means which is found in the center of basin or the consecutive a huge area distribution gas,and also indicated the tremendous resource.It brings the most important effect in the reserves increase and energy accommodation.Yi'nan 2 gas reservoir in Kuqa depression of tarim basin discovered in 1990s,and by years of exploration in term of the conventional sandstone gas reservoir but failed.By the investigation,Yi'nan 2 structure may have the profitably geologic conditions of forming tight-gas-sandstone gas reservoir:Yi'nan 2 structure locates at the incline of Kuqa foreland basin,be provided with typical thrust-nappe transmutation of foreland,provides with the good structure backdrop;the resources in Ahe formation of Jurassic have the compact reservoir,physical property becomes well to the upside,provide the good reservoir space for the gas reservoir;the lacustrine environment coal stratum of Jurassic -Triassic provides the prolific gas resource;simultaneity great thickness coal and shale in the top and bottom of Ahe formation provides the imporant guarantee;the test information indicate that:the gas-water inversion of structure,whichmeans water in shallow area,and oil&gas in deep area of structure;abnormity of pressure in stratum of gas reservoir,disaccord pressure systemin deep and shallowstratum;low proction of gas in trial-proce before stimulationtreatment of instrial proction oil&gas wells,and ect.Al l the phenomenon put up the mostly characters of tight-gas-sandstone.By the investigation of Yi'nan 2 gas reservoir,legitimacy confirms the reservoir accumulation model and geologic features,and aims at the cognition of tight-gas-sandstone,provides the steps and advises for the tests.For overall rte and logical develop Yi'nan 2 gas reservoir,it has the important academic guidance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Tarim basin;kuqa basin;Yi'nan 2 gas reseroir;tight-gas-sandstone reservoir
1 致密砂岩气藏特征
致密砂岩气藏是指位于深处或盆地深部的含有天然气,具有较低孔隙度(一般小于10%),高含水 饱和度(大于40%),而渗透率勉强能使天然气渗流的气藏。据估算目前世界上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有(800~1000)×1012m3处于尚未全面开发阶段,其中致密砂岩气的资源量为(75~100)×1012m3,而 现今技术上可开采的致密砂岩气储量为(10.5~24)×1012m3,居非常规天然气之首。目前致密砂岩 气藏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均有发现并利用。从目前发现的致密砂岩气藏来看,其地质特征与常规储气层 有很大不同:(1)孔隙度和渗透率低,孔隙度通常为3%~12%,渗透率都在0.01×10-3μm2以下。(2)次生孔隙发育,致密砂岩气藏内次生孔隙常见,也有少量粒间孔隙,孔隙度和渗透率无明显线性关 系,孔隙中粘土含量较高。(3)地层压力变化不一。(4)致密砂岩层的气多聚集在地层圈闭中。较为常见 的是散布在较厚层段中的多层透镜状含气层(如美国落基山盆地陆相地层),为河流沉积。(5)伴有裂 缝,特别是微裂缝。在碎屑岩中随其埋藏压力、温度的升高,压实、胶结、颗粒次生加大等成岩作用的 加强使得渗透率降低,脆性增大,导致伴有裂缝。(6)生气源岩成熟度不高。从国外勘探实例来看,致 密层生气时有机质成熟度一般不高,Ro一般为1%~2%。(7)气水关系分布复杂。储集致密气的岩系,上倾部位为水,下倾部位形成气藏,中间有一个气-水过渡带等。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依南2气藏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图1),之后按照常规砂岩气藏的 认识经过了多年的勘探评价,但部署在该气藏范围内的钻井均未获得成功。本文通过对库车坳陷依南2 气藏的剖析认为:依南2气藏属于带有致密砂岩气藏特征的非常规气藏,其位于构造斜坡的平缓部位,发育厚度大的煤系地层,储层岩性致密,构造内表现出气水关系倒置、地层压力异常等特点,对依南2 气藏的剖析为评价依南2气藏的资源规模及勘探潜力提出了理论依据。
2 依南2致密气藏地质条件特征
依南2构造位于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冲断带,该冲断带受燕山、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影响,具有典 型的前陆逆冲变形特征,其中依奇克里克大断裂逆冲至地表,该断裂上盘发育一系列东西走向的线性背 斜构造,如依奇克里克、吐格尔明背斜构造,断裂下盘则形成了一系列断鼻、断背斜构造,如依南2断 鼻构造。
依南2气藏主要分布在侏罗系阿合组,次为阳霞组。据中测所得天然气分析成果可知:侏罗系 阿合组天然气具相对密度低(0.6283~0.6335g/cm3),甲烷含量高(88.6104%~89.4456%),具 干气特点。地层温度116~152℃,地层压力68.59~81.47MPa,压力系数1.73~1.84,为常温高压 干气气藏。
2.1 依南2构造位于构造斜坡部位,为致密气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
依南2气藏位于依奇克里克冲断带中段,受南北向强挤压应力影响,该区断裂发育。依南2构造主 要受两条逆冲推覆断层控制,南边界为迪那北断裂,北边界为依南断裂。依南断裂是控制依南2断鼻 的主控断层,为区域性的北倾逆冲断裂,走向为近NE向,延伸长度约100km,断距300~400m,断 面呈上陡下缓的犁状,断面倾角30°~40°,向下消失于基底,向上消失于新近系吉迪克组盐岩、膏 泥岩之中。依南断裂与依奇克里克断裂之间发育一系列逆冲断层,走向与依南断裂基本一致,造成 地层重复。
图1 依南2气藏位置图
依南地区主要构造活动开始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受天山隆升影响开始大规模构造活动,逐渐形 成依南地区现今的构造格局,库车组沉积阶段是喜山运动的造山作用达到高峰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库车 前陆盆地构造运动的主要活动期,在该区北部形成一条断穿至地表的依奇克里克断裂,依南断裂也持续 活动,断层上盘受强烈挤压,形成一系列逆冲断层,并且多条断层相互叠置,造成地层重复,依南断裂 下盘的断鼻构造也持续发育,最终形成依南2断鼻构造。
依南2气藏位于依南断裂下盘,构造为一向南倾伏的断鼻,构造演化过程稳定,在排气集中的 康村-库车期一直处于稳定,这与致密砂岩气藏多分布于盆地向斜轴部或构造下倾部位特征一致。在凹陷区沉积活跃,沉降快速,并且由于处于陆相-湖相交互环境,煤系地层发育,成岩作用又加 快了致密储层的形成,后期随着快速的埋深而开始进入了大量生排烃的阶段,并在圈闭位置聚集成 藏。根据多轮次构造研究,依南2井钻揭阿合组264m,测井测试解释均为气层,气藏明显不受低幅 度背斜控制。
依南2气藏位于依奇克里克背斜南部,处在库车地区最大的生烃凹陷——拜城凹陷的边缘,优越的 地理位置使得在生烃过程时更容易捕获油气。
2.2 依南地区侏罗系阿合组致密砂岩为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储集空间
依南2气藏主要位于侏罗系阿合组砂岩内,主要为辫状三角洲的辫状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 砂体,由多个从灰白色粗、中砂岩或含砾粗、中砂岩到灰白色、浅灰色中、细砂岩或粉、细砂岩的 正韵律组成,岩性主要是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比结构成熟度高,磨圆度中等,以次棱—次圆或次圆—次棱为主,分选中等为主(部分中—差、中—好),自生胶结矿 物和杂基含量较低(平均0.8% ~3.9%)。该组砂体厚度大,泥质夹层较少,纵向叠置,横向分布 稳定,储层主要以低孔低渗型为主,中孔-中渗型少量(图2)。其中依南2井在侏罗系阿合组钻遇 了厚264m砂岩,测井解释气层45m/9层,差气层43.5m/11层,干层46.5m/18层,完井测试证实均 为气层,不含水。
侏罗系阿合组储层较致密、裂缝发育,以依南2井为例,侏罗系阿合组孔隙度分布区间主要为 0.3%~12.3%,平均5.2%,渗透率主要为(0.01~41.2)×10-3μm2,平均1.42×10-3μm2,为一 套致密储层;储集空间多为次生孔隙,成岩作用使砂体或砂体内部的储集物性形成严重的非均质性,同 时次生孔隙的形成使得阿合组的砂体成为低渗透层,这样的储层不仅可以储存油气,也可作为油气散失 的遮挡层,在下倾方向含煤层系地层产生的油气则由于致密层的存在在使得向上流动减缓而被捕获;并 且由于依南地区中、下侏罗统储层成岩压实普遍较强,粒间常呈嵌合状,残存孔隙度往往是孤立状分布 而缺乏连通性,所以储层物性尤其是渗透率很差(常小于1×10-3μm2),成为致密特低渗储层,裂缝 的发育能极大地改善这些致密储层的性质。虽然裂缝(隙)增加的孔隙度很有限(绝对量一般小于 1%),但使孤立状分布的孔隙相互连通,因而储层渗透性大为提高,渗透率值呈数量级递增。同时研 究表明,自依南2构造向北,至上倾方向的依南4、依深4构造侏罗系阿合组物性变好趋势非常明显,为形成“上倾方向含水,下倾方向含气” 这一气水倒置特征的致密砂岩气藏提供了有利储集条件。
区域盖层分布。侏罗系阿合组储层顶部为阳霞组中下部的一套夹煤层泥岩,厚110~120m,底部为 三叠系厚层泥岩及煤层,为致密砂岩气藏的保存提供了重要保障。
图2 依南地区侏罗系阿合组对比图
2.3 中生界侏罗系-三叠系煤系地层为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气源
依南2气藏的储层底部为一套三叠系湖相煤系地层,分布面积大,可作为充足气源。依南2井阳霞 组油砂与阿合组原油甾、萜分布特征与三叠系烃源岩特征更加相似。
库车坳陷东部的有效烃源岩包括克拉玛依组(T2-3k)、塔里奇克组(T3t)及恰克马克组(J2q) 暗色泥岩及煤系地层,最大累计厚度600m左右,有机质丰度较高,普遍达到中等到好烃源岩标准。依 南2井三叠系暗色泥岩TOC为0.45% ~24.43%,均值2.95%;侏罗系暗色泥岩TOC为0.28% ~ 16.35%,均值4.31%。主要由陆生高等植物组成的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其次为Ⅱ2型。新近纪以 来,上三叠统和下—中侏罗统烃源岩陆续成熟生烃(Ro值为0.6%~1.88%),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依南2井三叠系Ro为1.32%~1.43%,侏罗系Ro为0.78%~1.26%。根据库车东部烃源岩演化史研 究表明,三叠系烃源岩排油高峰约在23~12Ma,侏罗系烃源岩排油高峰大约在12~5Ma,三叠系和侏 罗系烃源岩排气高峰均是在康村-库车期,因此早期圈闭主要捕获三叠系的原油,晚期充注天然气,依 南2气藏的油气主要是来源于三叠系。
2.4 依南地区深层普遍含气、浅层含水的特征,构造整体反映出气水倒置的现象
通过对依南地区老井复查,特别是对测试出水原因分析及测井重新解释,明确了依南地区同一储层 及侏罗系阿合组在构造下倾部位饱含气层(依南2井),而在向构造上倾方向(依南4、依深4井)逐 渐变为气水过渡带,气水呈明显的倒置状态。从低部位向上倾方向,含气层逐渐变为气水过渡带直到水 层(图3)。
图3 依南2气藏模式图
在测试过程中,依南2、依南2C、依南5、依南4、依深4井在侏罗系阿合作或阳霞组取得大量水 样分析资料,测井重新解释成果及水样资料分析研究认为:
依南2井在侏罗系阿合组的水分析层产量低,其中在4776~4785m测试井段(21.4m3/d)及 4905~4913m测试井段(22.14m3/d)所出水均为三叠系的串水,测试结论均为气层,pH值约为 5.48~8(地层水中pH值小于7);颜色为黑、黄、棕色(地层水无色或受钻井液污染颜色浅),氯 根值偏低,为2158.91~18062.84mg/L,总矿化度为6067.11~33501.77mg/L,水型为MgCl2或 NaHCO3。
依南4井在侏罗系阿合组水分析层为含气水层和干层,氯根为9227.21~32742.04mg/L,总矿化度 为16860.89~61579.26mg/L,水型分析均为NaHCO3;依深4井在分别在侏罗系阿合组4072~4093m、 4147~4169m井段测试见水,产量均不高,侏罗系阳霞组-阿合组水分析氯根为6393.83~ 12673.52mg/L,总矿化度14015.13~25410.83mg/L,水型均为NaHCO3,因此在构造上倾部位含水明 显(依深4、依南4井),而在构造下倾方向无明显水层特征,说明受断裂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相通,在构造上倾部位形成了一个开启的地层水系统。
2.5 依南地区侏罗系阿合组地层压力异常也显示了致密砂岩气藏的特性
致密砂岩气藏的气层压力总是低于或者高于区域静水压力,表现出异常的压力状态,其出现的位置 和范围与侏罗系阿合组天然气聚集的位置和范围一致,这也反映出依南2气藏油气晚期运移聚集,并且 还处在动态调整过程中的特征。
根据对依南2气藏侏罗系测试井段压力数据研究分析认为,受埋深影响依南2、2C、5井属于同一 压力系统,反映出异常高压的环境,依深4、依南4井为高压环境,井下侏罗系阳霞组-阿合组压力系 数自北向南逐渐增大,整体表现出北边压力系数低,南边压力系数高的规律特征(图4、图5),也说 明气藏处在压力泄漏的环境下,为一个开启的压力系统。
图4 依南地区侏罗系压力分布关系图
图5 依南地区侏罗系压力系数分布关系图
3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依南地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的综合分析研究取得以下认识:
(1)库车坳陷依南2构造位于构造斜坡区,该区生烃强度大、侏罗系储层致密,同时伴有气水倒 置、气层压力异常等特征,反映出明显的致密砂岩气藏特征。
(2)若按照致密砂岩气藏边界不受构造等因素控制,构造下倾部位均含气考虑,气藏范围南边能 达到迪那北断裂附近,保守估算资源量可达4200×108m3,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3)根据致密砂岩气藏认识建议对该气藏带有评价意义的探井迪西1井在侏罗系阿合组增产措施 以压裂为主,采用水基压裂液,增加泥土稳定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并结合采取超大性水力压裂;同 时结合国外致密砂岩气藏开发特点,建议对该井区部署采集三维地震,准确认识依南2构造及其储层的 非均质性和裂缝展布,为有效提高开发井成功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Masters J A.Deep basin gas trap,western Canada[J].AAPG,1979,63(2):152-181.
[2]Reeves J J.Advancing 3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methods to find the sweet spots in tight gas reservoirs[J].Journal of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2006,25.
[3]Michael E.Mccracken,Dale Fitz,Tom Ryan.Tight gas surveillance and characterization:impact ofproctionlogging.,2008(2),Keystone,Colorado,USA.
[4]M M Abu-Shanab,G M Hamada,et al.Improved porosity estimation in tight gas reservoirs from NMR and density logs.SC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TE53/30/ 2005.
[5]李健,吴志勇,曾大乾,陈恭洋,等.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37.
[6]何治亮.中国陆相非构造圈闭油气勘探领域[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2):194~199.
[7]姜振学,庞雄奇,张金川,王德华.深盆气研究现状综述.地球科学进展,2000,15(3):289~292.
[8]牛宝荣,陈慧,李润梅,余青松.致密砂岩气藏特征及关键技术展望.吐哈油气,2010,15(2):300~307.
[9]张运东,薛红兵,朱如凯,等.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现状[J].中国石油勘探,2005,10(3):64 ~67.
[10]张哨楠.致密天然气砂岩储层:成因与讨论[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1):1~10.
[11]朱彤.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储集性的控制作用研究-以川西新场气田上沙溪庙组气藏为例[J].成都理工学院 学报,1999,26(2):157~160.
[12]唐海发,彭仁,赵彦超,等.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7,22(10): 59~63.
[13]寿建锋,斯春松,朱国华,王少依,皮学军,等.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下侏罗统砂岩储层性质的控制因素.地质 评论,2001,47(3):272~277.
[14]陈子炓,寿建锋,张惠良,沈安江,等.库车坳陷下侏罗统储集层微观非均质特征.新疆石油地质,2001,22(5):405~407.
[15]姜振学,林世国,庞雄奇,王杰.两种类型致密砂岩气藏对比.石油实验地质,2006,28(3):219~221.
[16]龚正荣译.致密储气层地质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7~93.
[17]马力.特低渗砂岩气藏气井真实产能特征研究.科技咨询.2010,26:119
[18]王滢,唐洪明,谢晓永,叶玉男,刘岩.致密砂岩气藏水基欠平衡钻井损害评价.钻井工程.2008,28(12):71~ 73.
[19]付永强,李鹭光,何顺利.储层改造技术在包界地区须家河致密气藏的应用.天然气技术.2007,1(6):17~20.
[20]杨建,康毅力,李前贵,张浩.致密砂岩气藏微观结构及渗流特征.力学进展.2008,38(2):229~236.
⑷ 高岗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
高岗自杀
关于高岗的死,《高岗是如何画上人生休止符的》中记载:
8月16日,是个星期天。这天没有学习。高岗吃罢早饭,便在楼上四处走动,从卧室到起居室、办公室,从走廊这一头到那一头,又到值班室、卫士长卧室、秘书卧室……似随便走动,又像是在察看什么。
上午11点多,高岗的妻子李力群从外面回来,匆匆上楼,6岁的小女儿告诉妈妈:“爸爸在房间里弄什么东西,一闪一闪的,还啪啪响。”李力群马上去卧室,见高岗手里拿着台灯的电线,站在装有电插座的墙边。
“你在这干什么呀?”
“噢,没什么,看看这插座有电没有。”
李力群一把夺过电线,说:“你呀,你呀,想找死呀!”
高岗很尴尬:“没有的事……你去报告赵秘书吧,马上叫人来把我带走吧!”
“你不是想自杀,我报告什么呀!”
李力群意识到高岗有自杀的企图,但她怕刺激他,对他不利,所以没有报告此事。恰巧这天,高岗的秘书、管教组组长赵家梁轮休,而是副组长赵光华值班,李力群与他毕竟不如与赵家梁熟悉,这也是她没有及时反映这事的一个原因。她只是更加倍警惕,不让高岗脱离自己的视线。
午睡起来不久,忽然不见了高岗。李力群到处寻找,最后发现他在起居室的小楼梯下面。那里是通往楼下大厅的过道,半年来一直封闭着,堆放了许多杂物,布满蜘蛛网和灰尘。高岗去那里,显然很反常。
“你是干什么!”
“我没干啥,随便下来看看嘛。”
“你想找死呀!”
高岗说:“那你马上去报告,叫人把我抓走吧!”
李力群急得直跺脚:“你呀,你呀!”说着,把他拉了上来。
这以后,高岗拉着几个人打麻将,李力群依然什么也没说。
下午6点,赵家梁回到高家,高岗拉他一起打麻将,一直玩到半夜。后来赵家梁才明白,高岗是存心不让李力群单独和自己接触,怕她报告白天发生的事情。
直到17日凌晨1点,高岗勉强吃了一碗稀粥(算是16日的晚饭),不久,就上床休息。李力群早已躺下休息。高岗却毫无睡意,跟李力群谈了很久很久。
最近一段时间,高岗经常在深夜与李力群长谈,这天晚上谈得更多,情绪也很激动。他讲自己的经历,讲近几年发生的事情,讲他思想上的矛盾和疑惑,等等。他说:“我这辈子做了不少对革命有利的好事,也做了一些对不起党和人民,对不起你的事情。现在,我的问题牵扯到那么多的人,我怎么对得起他们呀!……不如死了算啦!”
不知不觉间,时间已过了凌晨两点半,怀有身孕的李力群实在太困乏了,她对高岗说:“两点半都过了,快睡吧!有什么话,明天再说吧。”
高岗重重地长叹一口气,少气无力地说:“睡吧……”
李力群回到自己的折叠床上,很快就入睡了。
高岗却毫无睡意,凌晨3点20分,他穿过洗漱间,来到值班室,向值班人员要了一杯温水,喝了一大把“速可眠”胶囊。
⑸ 塔里木大学怎么样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是为了适应国家屯垦戍边事业和开发塔里木垦区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的倡导和关怀下,于1958年创建,他生前一直任名誉校长。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高校,现隶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近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发扬南泥湾优良传统和抗大作风,形成了“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励志图强”的优良校风,培育出以“艰苦奋斗、扎根边疆、自强不息、甘于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胡杨精神,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建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思路,形成了“环塔里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研究特色,彰显了“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有特色、跨越式、可持续的学校振兴与发展之路。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为优势,农、理、工、文、管、法、经、教育、艺术、历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校园占地面积2530亩,校舍建筑面积53.7万平方米,现有专任教师796人,教授、副教授45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65人,占专任教师的83.5%,学校现面向全国20多个省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学生130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30%,内地生源学生占35%,硕士研究生480人。图书馆藏书130万册,编辑出版的《塔里木大学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现有11个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历史与哲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55个本科专业(农理科类20个,工科类18个,人文社科类17个)。4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生物学、园艺学、作物学、兽医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作物学、园艺学、生物学、农业工程),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农业硕士、兽医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招生专业(领域)共计28个。现有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南疆特色果树高效优质栽培与深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兵团与科技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省部共建培育基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兵团塔里木畜牧科技重点实验室、南疆特色果树生产工程实验室、南疆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兵团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级现代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新疆兵团南疆化工资源利用工程实验室、塔里木盆地生态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国际合作基地)、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院、西域文化研究院)、3个农业部试验站(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农业部西北区域农业微生物资源 利用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阿拉尔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2个兵团协同创新(培育)中心(西域文化与丝路文明共享协同创新中心、环塔里木生态农业协同创新中心)。近五年,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8项,累计立项经费1.63亿元。取得科研成果521项,专利授权498项,标准19部,植物新品种3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⑹ 加里东期扬子古板块的构造演化
汪新伟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摘要 根据前震旦纪基底年龄与震旦系分布规律认为加里东期(Z—S)古扬子板块的范围比现今狭义的扬子板块要大,至少包括了松潘-甘孜地块和秦岭微板块,属原特提期洋东部的多岛洋体系。按影响克拉通盆地演化的板块活动所经历的扩张、会聚、碰撞和均衡调整等4个阶段把扬子古克拉通加里东期的构造演化划分为5期,即震旦纪的均衡调整期、寒武纪的扩张期、早-中奥陶世的会聚期、中-晚奥陶世的碰撞期和志留纪新一轮的均衡调整期。由此可以推断,早古生代在川东—湘鄂西一带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生烃中心,加里东期形成的古隆起如乐山-龙女寺隆起、江南-雪峰隆起、黔中隆起等是该期油气运移的指向区。
关键词 扬子古板块 东原特提斯 加里东期 构造演化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Paleo-Yangtze Plate ring Caledonian Epoch
Wang Xin-wei
(Exploration & Proction Research Institute,SINOPEC,Beijin100083)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ages of the pre-Sinian basement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inian,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paleo-Yangtze plate was bigger than the present,at least including the Songpan-Garze massif and the Qingling micro-plate,and that it was a component of archipelagic-ocean of the eastern Proto-Tethys ring Caledonian epoch(from Sinian to Silurian in this paper).In terms of the four evolution stages of a craton basin influenced by moving among plates,the Paleo-Yangtze craton’s evolution wa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i.e.a balanced adjustment stage ring Sinian,a extension stage ring Cambrian,a convergence stage ring the early-middle Ordovician,a collusion stage ring the middle-late Ordovician,and a fresh balanced adjustment stage ring Silurian.Thus it can be deced that there was a tremendous Paleozoic hydrocarbon-generated depression from eastern Sichuan to western Hunan-Hubei,and that the paleo-uplifts caused by Caledonian orogeny,such as the Leshan-Longnüshi uplift,Jiangnan-Xuefeng uplift,central Guizhou uplift,were accumulation belts of oil and gas ring Caledonian epoch.
Key words Paleo-Yangtze plate eastern Proto-Tethys Caledonian epoch tectonic evolution
狭义上的扬子板块范围是北以嘉山-响水断裂和勉略-大别山南缘断裂为界与华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相接,西以龙门山断裂和金沙江-哀牢山断裂为界与松潘-甘孜地块和昌都地块分开,东南以江绍古缝合线与华夏板块为邻(图1)。扬子板块作为我国南方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长期以来我国地质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多侧重于大地构造演化、层序格架及受后期构造运动改造后的残留盆地研究[1~4],对加里东期(本文指震旦纪—早古生代)扬子古板块以克拉通内盆地发育的特征及其与原特提期洋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还有所欠缺。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影响克拉通盆地演化的板块活动阶段,分析了扬子古克拉通在加里东期的构造演化及其与原特提斯洋的关系,并主要讨论了志留系的原型盆地性质及分布特征。
图1 古扬子板块范围示意图
(据参考文献[2]修改)
1 基底结构与古板块范围
扬子板块的基底系指新元古界震旦系以前的地层,具双层结构[5]。下部结构层为太古宇—古元古界的结晶基底层,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成的深变质岩(变质程度均达角闪岩相)和具有强磁性的基性-超基性岩侵入体,在各地分别称为康定杂岩(康滇区,1760~3100Ma)、崆岭群(神农架区,(2850±15)Ma,锆石U-Pb法)和后河群(川陕区)等;上部结构层为中—新元古界的浅成变质岩系,变质程度为绿片岩相,原岩为一套深、浅海相碎屑岩、火山碎屑浊积岩、枕状拉斑玄武岩、硅质岩和碳酸盐岩等,在各区分别称为昆阳群(康滇区,1002Ma)、黄水河群(川西)、火地垭群(川北区)、神农架群(川鄂区)和梵净山群(川黔区)、板溪群(川东区)、溪口群与历口群(皖南—赣东北,963~1401Ma,Rb-Sr法)、张八岭群(浙西,1031Ma,锆石U-Pb法)等。发生在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晚期的晋宁运动(800~850Ma)使上、下结构层发生褶皱变形,经岩浆侵入与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震旦系及其以后盖层沉积的基底。
震旦系是扬子板块进入地台阶段的第一套沉积盖层,许多学者根据基底年龄与震旦系分布规律认为古扬子板块的范围比狭义的扬子板块要大得多,可能包括了松潘-甘孜地块和秦岭微板块。主要证据有:
(1)在松潘-甘孜地块东侧文县-青川地区,出露大面积的中元古界深变质碧口群组成的基岩块体,两翼均有灯影组地层覆盖,由此可推测在灯影组沉积时,应与四川盆地基底是相连的[6]。
(2)南秦岭降扎东发育有下震旦统白依沟群粗陆源碎屑岩,沉积物颗粒南粗北细,砾石由南向北减少,其陆源砾石及细碎屑岩的同位素年龄值有3组,即约2000Ma(凝灰岩)、1000~1400Ma(花岗岩)和约740Ma(流纹岩),表明为其提供物源的若尔盖地区存在古老的基底[5]。
(3)松潘-甘孜地块东南部基岩块体均为晋宁期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如丹巴格宗花岗岩体(1585Ma,碎屑锆石207Pb/206Pb)、沙坪关花岗岩(1017Ma,锆石U-Pb法)、兴文坪辉长岩(1043Ma)等,表明整个扬子板块西缘的新元古代造山带应是古扬子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7]。
(4)秦岭微板块具有扬子板块的双层前震旦纪基底,即太古宇—古元古界的结晶基底与中—新元古界的过渡性变质变形基底。下层基底的变质程度已达中—深变质的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主要出露为佛坪杂岩和小磨岭、陡岭杂岩;上层基底的变质程度多数为浅变质绿片岩相,为一套以火山岩为主的中-新元古代沉积-火山岩系,分别出露有陨西群(965~1304Ma)、耀岭河群(711~1019Ma)和毛堂群等。秦岭区普遍缺失下震旦统,而南秦岭区广泛发育上震旦统陡山沱组和灯影组,且向北不越过商丹一线,由此可以说明,秦岭微板块属扬子古板块范畴,且在早震旦纪扬子古板块与华北古板块已经分离[8]。
由以上证据可以推测,扬子古板块的范围除狭义上的扬子板块外,至少还包括了松潘-甘孜地块和秦岭微板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范围较大的扬子古克拉通(图1)。
2 与原特提洋的关系
发生在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末的晋宁运动,形成了扬子古板块的褶皱基底,其动因除了与华夏同扬子陆块沿江绍断裂(缝合)带的碰撞拼合有关外,还与扬子古板块与华北古板块当时发生了沿商丹缝合带的碰撞拼接有关[2]。黄汲清等[9]则认为中国大陆晋宁运动(在塔里木盆地称为塔里木运动)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地台,并称之为古中国地台,经历了震旦纪至早寒武世的拉张作用后,古中国地台解体,形成祁连、秦岭等洋,罗志立等[10]称这时的拉张运动为“兴凯地裂运动”。中国大陆晋宁期的汇聚作用与震旦纪开始的拉张环境可能具全球性,从属于新元古代全球的Rodinia泛大陆的形成与前寒武纪末—早古生代初的泛大陆裂解[11~12]。泛大陆解体后形成了原始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以及散布在原特提斯洋(时限为震旦纪—早古生代)中的中朝、扬子-华夏、羌塘-昌都、印支与塔里木、柴达木等陆块、微陆块。李兴振等[13]根据现今大陆内部各缝合带的空间展布位置,将原特提斯洋分为4支,即北部的古亚洲-南天山洋、中部的秦祁昆洋和南部的古金沙江-哀牢山洋与古澜沧江洋(图2),这几个洋向西均与西亚和欧洲的古特提斯相连,同属于原特提斯范畴。同时,华南残留海盆从震旦纪开始重新拉张,分隔了扬子古板块与华夏板块,向南与古金沙江-哀牢山洋相连;阿拉善地区发育的恩格尔乌苏洋(又称古阿尔金洋)可能将古亚洲洋和秦祁昆洋沟通。因此,震旦纪—早古生代扬子古板块属于原特提斯多岛洋体系,其构造演化与两侧华北板块、华夏板块的构造演化及原特提斯洋向古特提斯洋的转化密切相关。
图2 东特提斯多岛洋分布示意图
(据参考文献[13]修改)
(1)古亚洲洋缝合带;(2)秦祁昆洋缝合带;(3)古金沙江-哀牢山洋缝合带;(4)古澜沧江洋缝合带;(5)恩格尔乌苏洋缝合带;(6)华南有限洋盆缝合带
3 加里东期的构造演化
扬子古板块自震旦纪开始进入克拉通盆地演化。板块构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板内应力在克拉通盆地内的有效作用范围是影响克拉通盆地演化的主控因素[14]。影响克拉通盆地演化的板块活动一般可分为4个阶段,即:①扩张阶段,克拉通内以发育裂陷系和地堑或拗拉槽为特征,裂谷作用与快速沉积同时发生;②会聚阶段,一般伴随有弧前和弧后盆地的形成,并同时形成滨克拉通前渊与克拉通内弱挤压挠曲盆地;③碰撞阶段,由陆-陆碰撞(A型俯冲)和陆内碰撞(C 型俯冲)所产生的挤压应力使盆地发生倾掀,碰撞带内的构造载荷引起克拉通边缘的岩石圈挠曲,并形成前陆盆地和克拉通内盆地在较长时间内成对出现的格局,同时,挤压应力可传递到克拉通深部,使地壳早期的构造薄弱带(如古裂隙和缝合线等)发生变形,形成穹窿、基底隆起上升和断层带活化带,从而分割克拉通盆地;④终止与均衡调整期,伴随着地壳缩短与增厚以及巨缝合线的固定,大陆或部分大陆上升到海平面以上,遭广泛剥蚀而形成了主要的沉积间断;同时和期后,由于碰撞带内的构造载荷遭受剥蚀而减小以及深部岩石圈板块的拆沉而发生造山带伸展垮塌作用,致使地壳发生均衡回弹,区域倾掀增大;当新的应力场出现时,板块构造就会产生新的活动范围,而使克拉通盆地进入新一轮的演化旋回。在多数情况下,克拉通盆地中的主要层序界面均为不整合面,它反映了板块运动方向和运动速率改变的主要时期,而新的应力场改变了未来盆地形成的形态和方向。因此,本文根据克拉通盆地演化的构造旋回,将扬子古克拉通加里东期的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即震旦纪均衡调整期、寒武纪扩张期、早—中奥陶世会聚期、中—晚奥陶世碰撞期与志留纪的新一轮均衡调整期(图3)。
图3 扬子古克拉通加里东期构造演化示意图
3.1 震旦纪均衡调整期
经过晋宁期末强烈的板块碰撞与拼合后,随着造山带顶部的剥蚀-去载作用与底部岩石圈的拆沉-去根作用,发生造山期后伸展垮塌,震旦纪扬子古板块进入一个均衡调整期,包括早震旦世的大陆内裂谷与晚震旦世的裂谷期后坳陷两个阶段(图3(a))。
早震旦世扬子古板块及周缘裂谷作用的主要表现为:①扬子古板块北缘,在晋宁晚期与扬子板块缝合的华北板块从震旦纪开始重新拉开,裂谷作用导致秦祁洋的形成,北秦岭区丹凤群中的蛇绿混杂岩表明经历了裂谷-小洋盆-活动陆缘的完整演化旋回;②在扬子古板块西北缘甘洛地区发育苏雄组火山岩系;③在扬子陆块西部裂谷作用形成石棉-澄江裂谷带,裂谷中堆积了巨厚(3~6km)的下震旦统陆相火山-沉积岩系;④在扬子板块南缘与华夏板块北缘之间在晋宁期残留华南海盆的基础上发育华南裂谷系,即湘桂次深海裂谷盆地(扬子板块南缘)与赣粤次深海裂谷盆地(华夏板块北缘),均沉积了厚约3~6km的次深海碎屑岩组合,湘桂裂陷盆地的北界大致相当于现今的江南-九岭-雪峰隆起带;⑤扬子古板块内部除中-下扬子区发育伸展坳陷盆地、沉积了一套滨浅海碎屑岩组合外,大部分地区均为古陆,为陆内裂谷盆地与大陆边缘海盆地提供物源。
晚震旦世随着伸展作用的增强,演化为裂谷期后坳陷沉积。整个扬子古板块被海水淹没,成为典型的克拉通内盆地,广泛接受台地相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上、下震旦统之间的不整合属裂谷盆地向坳陷盆地转化而形成的裂解不整合(Separation unconformity)[14],局限于裂谷盆地所分布的区域。
3.2 寒武纪扩张期
经过震旦纪的均衡调整后,寒武纪扬子古克拉通进入扩张期(图3(b))。此时在扬子古板块周缘,北侧的北祁连山多处发育寒武纪—奥陶纪蛇绿岩,反映北祁连在寒武纪—奥陶纪已经拉出典型洋壳(祁连洋);西南侧的金沙江-澜沧江裂谷开始扩张,导致昌都-思茅地块离开扬子古板块;东南侧华南裂谷系进一步扩张为华南裂陷洋盆,发育了一套硅质岩、黑色页岩及浊积岩深水沉积建造。在扬子古克拉通内部,后龙门山地区发育克拉通内裂陷海槽,沉积了一套浅海碎屑岩;南秦岭安康-紫阳-竹溪一带拉张出裂陷槽(上寒武统二道桥组火山岩),在裂陷槽以南沉积了浅水相-斜坡相碳酸盐岩;扬子古克拉通南缘的湘桂克拉通边缘盆地及分布于郯庐断裂东侧滁州一带的滁州克拉通边缘盆地,均属大陆坡或下斜坡的深盆环境;在现今的中-上扬子一带,则表现为克拉通内伸展坳陷沉积,且于早寒武世早期(梅树村-筇竹寺组沉积期)达到最大海侵范围,广泛沉积了黑色页岩及磷块岩,成为下古生界的主力烃源岩;早寒武世中期(沧浪期)盆地沉降机制由伸展作用转变为以热沉降作用为主,地貌上的隆凹格局消失,随着沉积速率增大,海平面下降、海水变浅,至中寒武世已演化为潮坪相和局限台地相泥岩、白云岩沉积,出现膏盐岩沉积环境[15];晚寒武世继续海退,总体上为局限台地相的滨浅海碳酸盐沉积。
3.3 早—中奥陶世会聚阶段
发生在寒武纪和奥陶纪之间的郁南运动标志着从早奥陶世开始扬子古板块进入会聚阶段(图3(c))。在扬子古板块南侧,华南裂陷洋盆沿武夷-云开带的北西侧向SE俯冲,造成云开地区的隆升以及武夷-云开带的岛弧型火山岩活动和混合岩化作用(奥陶-志留系无此现象),同时使云开大山一带的下-中奥陶统类复理石碎屑岩建造呈微不整合覆于寒武系之上、广西白黄陵一带的下-中奥陶统的花岗质碎屑岩底部发育有厚达数百米的含砾长石砂岩以及大明山地区下奥陶统底部发育厚达45m的砾岩层[16]。在扬子古板块北侧,秦祁洋会聚收缩,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导致华北板块南缘的性质由前期的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并形成完整的沟-弧-盆体系,主俯冲带的位置大致应为商丹缝合带,弧后盆地以北秦岭区二郎坪群火神庙组(厚达3000m)的“双峰式”火山岩为典型,代表了早期弧后拉张下的产物。在扬子古板块内部表现为克拉通内弱挤压坳陷沉积,岩性主要为台地相浅海碳酸盐岩与泥质岩等,此时江南-雪峰带可能为水下低隆。
3.4 中奥陶世晚期—晚奥陶世碰撞阶段
中奥陶世晚期—晚奥陶世随着华南裂陷洋盆和祁秦洋的关闭,扬子古板块进入碰撞阶段(图3(d))。海南岛崖县地区中奥陶统尖岭组磨拉石与沙塘组页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图4),表明了该期构造运动的起始时间。整个华北板块主体因同时受到其南侧秦祁洋、北侧古亚洲洋俯冲作用的影响,表现为整体抬升剥蚀,从而缺失了上奥陶统—泥盆系沉积;南秦岭、后龙门山和滇黔桂等地区均上升成陆,缺失中奥陶统上部—上奥陶统。浙闽沿海地区受扬子古板块与华夏板块对接、碰撞的影响隆升成山,同时在浙西地区形成晚奥陶世前陆盆地,堆积一套浅水陆屑复理石;钦防一带因华夏板块与扬子古板块右行剪切碰撞所形成的残留海槽继续着深水盆地沉积;扬子古克拉通腹部则为挤压坳陷盆地,沉积了一套浅海-次深海的碳酸盐岩,随着挤压作用的增强,盆地面积减小、古陆扩大,转化为陆棚相碎屑岩沉积。晚奥陶世末,强烈的加里东运动致使古钦防海槽闭合,在华南地区地层遭受挤压变形成加里东褶皱带,在扬子古克拉通内部形成了“大隆大坳”的构造格局,如江南隆起、黔中隆起、乐山-龙女寺隆起及宁巢台隆等,成为加里东期油气运移的指向区。
图4 海南崖县榆林港中奥陶统尖岭组(O2j)与沙塘组(O2s)不整合示意图[16]
1—第四系盖层;2—钙硅质复成分砾岩;3—页岩;4—砾状灰岩;5—灰岩
3.5 志留系均衡调整期
进入志留系,碰撞作用终止,挤压应力松弛,地壳发生均衡回弹,从而发育造山期后裂谷作用,使扬子古克拉通进入新一轮的演化旋回(图3(e))。华北板块与扬子古板块大致沿勉略带一线伸展裂陷形成裂陷槽[17],主要标志为勉略带北侧的志留系白水江群深水沉积和火山岩沉积、大巴山地区志留系洞河群的“双峰式”火山岩和碱性火山岩及泥质岩、硅质岩。此外,在扬子古板块西缘还发育有西秦岭白龙江群、后龙门山茂县群等狭长状的深水浊流沉积;在其东南缘沿钦防一线地壳重新拉开形成再生裂陷海槽,下志留统灵山群底部发育一套数十米至数百米由粗砂岩、含砾砂岩和砾岩组成的滑塌浊积岩系,不整合超覆在中-上奥陶统之上。相应地,在上扬子区表现为克拉通内弱伸展坳陷沉积,主要为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合。
扬子古板块在志留纪均衡调整期所产生的地壳伸展、拉张程度比震旦纪要低,表现为大部分裂谷带不发育“双峰式”火山岩、而只发育伸展滑塌型深水浊积岩,这可能与晋宁期末的造山作用比晚奥陶世末的造山作用强烈得多有关。扬子古板块经过志留纪的均衡调整后,进入新一轮的扩张、会聚、碰撞等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同时,随着勉略洋、昌宁-孟宁洋、金沙江洋、甘孜-理塘洋及八布洋等在海西期的形成与扩张[2],东特提斯域完成了从原特提斯多岛洋体系向古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转化。
另外,综合扬子古板块加里东期的构造演化可知,川东—湘鄂西一带一直是克拉通内盆地沉积的中心,发育了一个巨大的生烃坳陷,加里东期形成的古隆起如乐山-龙女寺隆起、江南-雪峰隆起及黔中隆起等是该期油气运移的指向区。
4 结论
(1)前震旦纪基底年龄与震旦系分布规律表明,扬子古板块加里东期(Z—S)的范围比现今狭义的扬子板块要大,至少包括了松潘-甘孜地块和秦岭微板块,其与华北板块、柴达木板块、塔里木板块、华夏板块及古亚洲洋、秦祁昆洋、古金沙江-哀牢山洋和古澜沧江洋等共同组成了原特提斯洋(Z—S)东部的多岛洋体系。
(2)按影响克拉通盆地演化的板块活动所经历的扩张、会聚、碰撞和均衡调整等4个阶段将扬子古克拉通加里东期的构造演化划分为5期,即震旦纪的均衡调整期、寒武纪的扩张期、早-中奥陶世的会聚期、中-晚奥陶世的碰撞期和志留纪新一轮的均衡调整期。
(3)早古生代在川东—湘鄂西一带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生烃中心,加里东期形成的古隆起如乐山-龙女寺隆起、雪峰隆起、黔中隆起等是该期油气运移的指向区。
参考文献
[1]赵宗举,朱琰,徐云俊.中国南方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藏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J].地质学报,2004,78(5):710~720.
[2]赵宗举,俞广,朱琰等.中国南方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2):155~168.
[3]戴少武.中扬子及邻区层序地层与原型盆地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3):229~235.
[4]叶舟,马力,梁兴等.下扬子独立地块与中生代改造型残留盆地[J].地质科学,2006,41(1):81~101.
[5]杨逢清,殷鸿福,杨恒书等.松潘甘孜地块与秦岭褶皱带、扬子地台的关系及其发展史[J].地质学报,1994,68(3):208~218.
[6]罗志立,金以钟,朱夔玉等.试论上扬子地台的峨眉地裂运动.地质论评,1988,34(4):25~27.
[7]徐士进,王汝成,沈渭洲等.松潘-甘孜造山带中晋宁期花岗岩的U-Pb和Rb-Sr同位素定年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中国科学(D辑),1996,26(1):52~58.
[8]张国伟,孟庆任,赖少聪.秦岭造山带的结构与构造[J].中国科学(D辑),1995,25(9):994~1003.
[9]黄汲清,任纪舜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05~110.
[10]罗志立.中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地裂运动对石油等矿产形成的影响[J].四川地质学报,1981,(2):1~22.
[11]Ilin A V.The Proterozoic supercontinent:its Precambrian rifting and breakup into a number of conti nents.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1991,33:1~14.
[12]Lindsay J F.Timing the breakup of a Proterozoic Surpercontinent,evidence from Australian intracratonic basins.Geology,1987,15:1061~1064.
[13]李兴振,许效松,潘桂棠.泛华夏大陆群与东特提斯构造域演化[J].岩相古地理,1995,15(4):1~13.
[14]Ziegler.克拉通内盆地[M].1988.石油科技动态,1993,(4):1~36.
[15]金之钧,龙胜祥,周雁等.中国南方膏盐岩分布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5):571~583.
[16]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东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1~941.
[17]张国伟,程顺有,郭安林等.秦岭-大别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古缝合带的再认识——“兼论中国大陆主体的拼合”[J].地质通报,2004,23(9~10):846~853.
⑺ 新疆塔里木大学二本理科专业有哪些
新疆塔里木大学二本理科专业有:
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园林,农业资源与环境,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草业科学,动植物检疫,生物技术,应用生物科学,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土木工程,农业建设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城市规划,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纺织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塔里木大学,简称“塔大”,创办于1958年10月,当时取名叫“塔里木河农业大学”。
1960年,在时任国家农垦部部长的王震的支持下,扩大办学规模,改称“塔里木农垦大学”,王震任名誉校长。
1977年秋恢复高考,塔里木大学直属农业部,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列入国家“2011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根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校园占地面积2554亩,校舍建筑面积62.3万平方米;专任教师854人;有11个学院,55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学生140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30%,内地生源学生占41%,硕士研究生488人;图书馆藏书130万册。
⑻ 陈建强的学术论文
1) 1986. 陈建强、王鸿祯, 长刺泡沫状珊瑚(Gyalophylloides Cao 1975)属骨骼微细构造的电镜研究。 地球科学—武汉地质学院学报 11(5):481-488, 图版1—2。
2) 1986. 何心一、陈建强,论奇异珊瑚属(Idiophyllum)。古生物学报,25(5):525—530,图版1—2。
3) 1988. 王鸿祯、陈建强, 四射珊瑚Aulophyllum fungites骨骼微细构造的电镜研究. 现代地质—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报, 2(3): 293-298, 图版1-2)。
4) 1988.王鸿祯、陈建强, 四射珊瑚的骨骼徽细构造及分类体系. 第五届国际刺丝胞化石讨论摘要, 69页。
5) 1988. 王鸿祯、陈建强、王训练, 四射珊瑚的演化阶段及全球生物古地理. 第五届国际刺丝胞化石讨论摘要 70页。
6)1989. 王鸿祯、陈建强, 四射珊瑚亚纲的骨骼构造与系统分类. 见: 王鸿祯、何心一、陈建强等著,中国古生代珊瑚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 ,第二章,6—60页,科学出版社。
7) 1989.何原相、陈建强,中国泡沫珊瑚目的骨骼构造与分类演化。见: 王鸿祯、何心一、陈建强等著,中国古生代珊瑚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 ,第三章,61—71页,科学出版社。
8) 1989. 王鸿祯、陈建强, 四射珊瑚的骨骼构造与系统分类。澳大利亚地区古生物协会专刊,8:179-190。
9)1989.王鸿祯, 陈建强, 张玲华,奥陶纪和志留纪四射珊瑚生物古地理与全球古大陆再造。28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节要, 3:323-324页)。
10) 1989. 王鸿祯, 陈建强, 张玲华,奥陶纪和志留纪四射珊瑚生物古地理与全球古大陆再造。见:中国地质学会编,中国地质科学进展(1985—1988)——献给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1:17—18,地质出版社,北京。
11) 1989. 崔新省、陈建强译,构造路轮廓和大地构造单元。见张寿广、薛子俭、崔新省等译,中国地质学,第十九章,237-256页。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译自:Yang Zunyi, Chen Yuqi and Wang Hongzhen, 1986, The Geology of China, Chapter 19,237-256页,Clarendon Press Oxford.
12) 1990. 王鸿祯、陈建强,四射珊瑚属Lophocarinophyllum 的骨骼构造兼论Lophophyllidiidae 科。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5(3):257—262, 图版1-2.
13) 1991.王鸿祯、陈建强, 晚奥陶世和早志留世四射珊瑚生物古地理与全球大陆再造。 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 86(1991): 3-21.
14) 1991. 顾德林、陈建强等,关于在1:5万区调中如何贯彻教学、生产、科研三
结合方针的几点体会。高教研究,1991(1—2):63—69。
15) 1996. 陈建强、陈秀珍, 山东诸城石门、理务关地区下白垩统莱阳组地层及沉积相分析。见: 顾德林、张长厚、陈建强等著, 胶南隆起北部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第六章,58-73页,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6)1996.陈建强、顾德林,山东诸城下白垩统莱阳组中砾石所含有孔虫和蜓类化石的地质意义。见顾德林、张长厚、陈建强等著, 胶南隆起北缘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第七章,74-77,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7)1996 .何心一、陈建强,四射珊瑚扭心珊瑚科、剌喇叭珊瑚科和闭珊瑚科骨骼微细构造和分类。见:王鸿祯, 王训练主编,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孙云铸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第四章,36-41页,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8) 1996.陈建强、李志明、龚淑云、李全国、苏文博,中国贵州东北部早志留世层序地层。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摘要集(北京),2 of 3:32。
19) 1996.陈建强、何心一,中国扬子区奥陶纪和志留统四射珊瑚动物群和组合带。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摘要集(北京),2 of 3:91。
20)1997. 陈建强,Maikottia属骨骼微细构造及其分类。古生物学报,36(4):446-452, 图版1-2。
21) 1997. 陈建强、 何心一, 扬子区奥陶纪和志留纪四射珊瑚动物群及组合带.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2(1):15—19。
22) 1997. 陈建强、 何心一, 上扬子区下志留统四射珊瑚组合带与层序地层序列的关系。现代地质—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报,11(1):1—7。
23)1997. 陈建强、史晓颖,华北地台张夏组上部高频沉积层序与米兰科维奇周期。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3-4):100。
24) 1997. 陈建强、 王训练、 王鸿祯,论四射珊瑚包珊瑚科(Amplexidae Chapman, 1893)的分类。古生物学报,36(1):42-51, 图版I-II。
25)1997.陈建强、李志明、龚淑云、李全国、苏文博,贵州东北部下、中志留统层序地层研究。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2(6):559—565,图版I。
26)1997. 何心一,陈建强, 黔东北早志留世四射珊瑚新资料。古生物学报,36(4):432-445,图版I-II。
27) 1997. 陈建强、 何心一, 上扬子区下志留统四射珊瑚组合带与层序地层序列的关系。30届国际地质大学文集, 11:85-90。 荷兰国际科学出版社。
28)1998. 陈建强、李志明、龚淑云、李全国、苏文博, 上扬子区志留纪层序地层特征。沉积学报,16(3):58-65。
29) 1998. 陈建强、 史晓颖、张国仁、梅仕龙、胡明花, 华北地台中寒武统张夏组上部高频层序研究。地层学杂志,22(2):109-115。
30) 1998. 陈建强、王训练、周洪瑞、杜子图、胡明花、胡树庭,论层序地层与岩石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兼论沉积岩区1:5万区调中填制“层序-组图“的双重表示方法。中国区域地质,17(4):440-448。
31) 1998. 何心一、陈建强, 扬子区奥陶纪和志留纪四射珊瑚的起源、扩散及生物古地理。现代地质—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报,12(2):151—159。
32) 1998. 王训练、陈建强、王鸿祯,论四射珊瑚征珊瑚属Charactophyllum Simpson, 1900。古生物学报,31(1):22-39, 图版I-VI。
33) 1998. 王鸿祯、陈建强,四射珊瑚生物结晶作用和微细骨骼构造。亚洲地区《生物矿化作用》讨论会论文摘要,2-3页。(in English abstract)。
34) 1999. 陈建强、王鸿祯, 上扬子地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序列。现代地质—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报,13(2):248—250。
35)1999. 何心一,陈建强,西秦岭迭部地区早志留世四射珊瑚动物群。古生物学报,38(4):423-434,图版I,II。
36)1999. 史晓颖,陈建强,梅仕龙,中朝地台奥陶系层序地层序列及其对比。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4(6): 573-580。
37)1999.陈建强、 何心一,上扬子区下志留统(兰多弗里统)四射珊瑚组合带与沉积层序之间的关系。见王乃文、项礼文主编,地层学,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11卷,66-71页,北京:地质出版社。
38)2000. 陈建强,上扬子地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见:王鸿祯、史晓颖、王训练、殷鸿福、乔秀夫、刘本培、李思田、陈建强等著,中国层序地层研究。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第三章,第三节,124-142页,图版6-9。
39)2000. 陈建强、王训练,层序地层、地层界线优化与新型沉积岩区地质图。见:王鸿祯、史晓颖、王训练、殷鸿福、乔秀夫、刘本培、李思田、陈建强等著,中国层序地层研究。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第八章,第二节,406-415页。
40) 2001. 陈建强、胡树庭、杨欣德,山东淄博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现代地质—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报,15(3):247-253。
41) 2001. 陈建强、于炳松,塔里木地台北部寒武系层序地层研究进展。 现代地质—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报,15(3):254。(详细摘要)
42) 2001. 陈建强、 王训练、于炳松、林畅松、李兴武, 层序地层与地层界线优化。地层学杂志,25(4):241-298。
43) 2002. 于炳松、陈建强、李兴武、林畅松,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底部黑色页岩地球化学及其岩石圈演化意义。中国科学( D辑), 32(5): 374-382.
44) 2003, 何心一,陈建强,黔北晚奥陶世和早志留世四射珊瑚新资料。古生物学报,42(2):174-188,图版I-III。
45) 2003, 陈建强、王训练、胡树庭、杜子图、周洪瑞、田明中,层序地层区域地质调查方法。见: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调查局“九五”期间区域地质调查丛书《二十世纪末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新进展》。北京:地质出版社。1-14页。
46) 2004, 何心一、陈建强,扬子区中、晚奥陶世和兰多维利世四射珊瑚起源、扩散及生物古地理关系。古生物学报,43(2):179-191。
47)2004,何心一、陈建强,滇东曲靖地区晚志留世四射珊瑚动物群。古生物学报,43(3):303-324, 图版I-III。
48)2005) 陈建强、何心一、唐兰,滇东北大关地区早志留世晚期(Telychian期)的四射珊瑚动物群及其意义。古生物学报, 44(2): 229—246。
49)2004,何心一、陈建强,扬子区奥陶纪晚期四射珊瑚的大灭绝。见:戎嘉余、方宗杰(主编),生物大灭绝与复苏-来自华南古生代和三叠纪的证据。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第二章,第六节,153~168,1043—84)
50)2004,陈建强、何心一,上扬子区早志留世四射珊瑚的复苏与辐射。见:戎嘉余、方宗杰(主编),生物大灭绝与复苏-来自华南古生代和三叠纪的证据。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第二章,第七节,169~186,1044—85)
⑼ 女沉积学家——吴崇筠
朱小鸽
吴崇筠(1921~1995),沉积学家,我国沉积岩石学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创建了第一批石油地质实验室,主编了石油高校第一本《沉积岩石学参考教材》与《沉积岩石学》,是我国石油高校沉积岩石学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先驱。她提出并总结了大庆油田萨尔图砂岩体的分布、结构、沉积特点,为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获石油工业部“红旗手”称号。其专著《沉积岩》是国内第一本沉积岩石学专著。她创立了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主编的《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专著,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重要价值,由石油工业出版社两次出版,并出版了该书英文版。她为我国石油工业与沉积岩石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地质学史论丛·6·
吴崇筠,四川江津县人。1938年,南开中学迁到重庆,吴崇筠初中未毕业,即以同等学历报考南开高中,得到录取。1941年高中毕业考大学时,一些著名大学各自分别在不同日期报名考试,吴崇筠报考了5个大学:成都华西坝医学院,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重庆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及中央大学地质系;先后发榜,竟然都被录取。她本喜欢物理和农业,但认为国家富强,资源开发利用是大关键,不仅“抗战”需要,子孙后代也需要。哥哥不放心她独自远行昆明,最终进了中央大学地质系。
中央大学地质系的同班只她一位女生。她学习努力,以致毕业时系里的老师都不肯放她走。1945年毕业后当了张更系主任和李学清教授的助教。“抗日”战争胜利后,随中央大学到南京。
1947年,吴崇筠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地质系留学,师从系主任拉塞尔博士(R.S.Russell),研究沉积物中的微古生物学。1949年夏季获得硕士学位,8月与同校留学生朱康福结婚。1950年1月到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不久即响应新中国的召唤于1950年9月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夫妻共同回到祖国,11月进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吴崇筠夫妇把带回的将近2000美元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1951年,她生下第一个孩子后56天就参加了全国第一届石油展览会的筹办。根据苏联专家来华后提出的勘探方针“自西而东”,石油总局组织勘探队。1952年春节后不久,与几位老师带一批年轻人西出玉门关,以全队唯一女性又是小队长身份,深入现场,在青草湾、红树峡、积阴功台等处进行地质勘探,后调到玉门担任实验室主任,组建新的实验室。1953年春末,她再次出差去四川和西安。一年半之间,在玉门、成都、西安三处分别筹建第一批石油勘探实验室。
1954年,她到新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任地质勘探系矿物岩石教研室(简称岩矿室)主任,副教授,讲授本专业的沉积岩石学、普通岩石学、结晶矿物学、光性矿物学及钻井物探专业的岩石学等。当时主要采用苏联教科书,不适合我国具体情况,要重新编写教材。作为教研室主任,她一边授课,一边组织安排和编写教材,同时组建实验室。
1959年9月,松辽盆地松基三井喷油,12月,吴崇筠将刚刚出生4个月的第三个孩子断奶,陪同苏联专家前往。1960年春大庆会战开始,3月,吴崇筠与石油学院的一批师生到大庆,石油部领导点名让她负责组建地质实验室;7月份,调去前线指挥部对比大队任岩心队队长,专搞钻井岩心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是当时取全取准数据的重要一环。指挥部领导人包括余秋里部长曾听她讲解地质知识,从此被称为吴教授。直到年底才回京。1962年再去大庆并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大庆油田开发期间她先后6次去大庆工作,被石油工业部授予“红旗手”称号。
1963年,吴崇筠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2月,周总理在全国人大第二届第四次会议上宣布我国石油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她在人民大会堂听了报告,为祖国的逐渐富强而激动不已,为自己能参与其中做些工作而欣慰。
1969年11月,吴崇筠随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东营,1970年为第一批工农兵学员讲课,带野外实习,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特点因材施教,深受好评。
1974年借调回北京,当时世界上已发现不少大油田在碳酸盐岩中,我国南方也有大面积的碳酸盐岩沉积,部领导把这一课题交给她。吴崇筠翻译并摘编国际上有关碳酸盐岩的重要文献,进行现场调查,多次为碳酸盐岩学习班、研讨会讲课。
1977年,吴崇筠调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1978年任院副总地质师,在沉积室工作,是该院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1985年,“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吴崇筠是主要参加者。她是中国石油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二、三届理事,沉积学会副理事长。
吴崇筠历经8年,抱病完成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编写。该书由石油工业出版社于1992年两次出版,1993年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1994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该书英文版。当时吴崇筠已于1995年8月7日去世,享年74岁。
一、新中国石油地质实验室的创建人
吴崇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回国的留美学生之一。当时国家严重缺油,国家领导人已经注意到石油的重要性,勘探找油成为石油管理总局的第一要务。根据苏联专家的意见甘肃-青海一带是重点,1952年春她与勘探队西出玉门关,深入西北高原进行野外地质勘探,并任小队长。野外工作加强了,很快就显露出实验室工作跟不上。吴崇筠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时的硕士研究课题就是对标定沉积岩年代起决定性作用的微古生物学的研究,大部分工作是在实验室中完成的。因此总局把她调回玉门担任实验室主任,组建新的实验室。她在当时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组织实验室,调配试验设备,培训人才。她按不同的实验项目,分组定向培训专业人员,使实验室工作得以较快地全面展开,配合野外工作上了轨道,成为国内第一个石油地质实验室,很快完成了古、新近系岩矿综合剖面,对缺少生物化石的陆相古、新近系地层划分起了很大作用,为确定钻井目标层位提供了依据,开创了岩矿工作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研究与应用前景,同时培养了一批年轻人。
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不断开展,实验分析工作日益加重,实验技术的推广迫在眉睫。1953年她又去四川组建实验室,下半年在西安建成全国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培训更多的年轻人。当时她正怀着第二个孩子,却没有告诉同事。只是随身带一把开水煮过的剪刀和几块纱布以防万一,跑野外时路途崎岖不平,她就把手放在座位,坐在自己的手上以减少颠簸。
新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实验室就这样建立起来,为石油勘探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基础数据与分析成果,大大提高了油气勘探开发的科学水平,促进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她当年培训的人员,后来都成为这方面的骨干。
1960年春,吴崇筠参加大庆会战,石油部领导点名让她负责组建地质实验室。后又去前线指挥部下属的对比大队任岩心队队长。钻井岩心的对比分析是摸清油藏地层情况、计算储量、制定开发方案的重要方面,是“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种数据”的重要一环。但钻井取心既麻烦又影响进尺,钻井队不很重视。为了提高取心率与保证岩心质量,她带领队员到井队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宣讲取心工作的重要与意义。在各级领导与工人的支持下,大幅度提高了取心率,关键井位上的取心率与岩心质量都达到要求。当年大庆会战的条件极其艰苦,她带领全组人员自己动手收集、搬运岩心,并自己拼装活动板房作为实验室,对岩心进行整理、保管、分析。根据岩心数据和其他地质资料建成了大庆油田生产实验区地宫。为大庆油田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国石油高校沉积岩石学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先驱
1954年,吴崇筠调到新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是该校讲授沉积岩石学的第一人。当时高教部指定以苏联教材为主,但并不适用。她一边担任繁重的授课任务,一边自学俄语,从美国带回的两大箱英文书籍只能在家中查看;编写了约30万字的《沉积岩石学参考教材》,大大提高了沉积岩石学的教学水平。这本北京石油学院铅印的教材是全国石油系统高校沉积岩石学教材的先导。在此参考教材的基础上,1962年她又主编了石油高校教材《沉积岩石学》,38万字,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沉积岩石学教科书,也是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沉积岩石学教材。从此国内几乎所有高校的相关专业都采用这一教材,使用范围远远超过石油院校,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1963年,吴崇筠又组织各石油厂矿专家与北京石油学院岩矿教研室的教师合作,花3年时间编写了54万字的专著《沉积岩》。以后几经修改重编,于1977年由燃料化学工业部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公开出版的第一本沉积岩石学专著。历经文化大革命,吴崇筠主编该书,与编者们一起冒了很大风险。但一经出版即受到高校及油田、勘探等科研与生产部门地质工作者的好评,被作为工具书广泛应用。
吴崇筠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调离石油学院之后,仍然主审了由华东石油学院主编的《沉积岩石学》1982年版与1993年版,为两书的最后定稿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两本教材都是上述教材与专著的延续和拓展。其中1993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沉积岩石学》(第二版),100万字,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高校第三届优秀教材特等奖,是以吴崇筠为首的中国石油大学两代人40余年教学实践与教材建设的结晶。
三、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创立者
国外的大部分油田都为海相沉积,而中国90%以上的原油储量来自陆相沉积或以陆相沉积为烃源岩,即生油岩。因此研究陆相沉积盆地的沉积学对查明油气的生成、聚集与分布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吴崇筠自我国陆续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后,就在教授沉积岩石学与编写教材的同时,对我国油田的陆相沉积特点进行研究。1977年正式调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后,更进一步对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的特征、规律及其与油田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多次深入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研究,她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提出了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的分布规律、湖泊分类与湖盆充填类型、湖泊内部沉积环境的划分、湖盆砂体类型及分布规律等。
吴崇筠通过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中国中新生代湖泊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提出古构造性质、古地理位置、古气候环境为划分湖盆类型的三原则。综合分析结果与实际应用的需要,建立了中国中新生代湖泊分类系统、12种湖泊类型,即近海断陷淡水湖、内陆断陷淡水湖、近海坳陷淡水湖、内陆坳陷淡水湖;近海断-坳过渡型淡水湖、内陆断-坳过渡型淡水湖;近海断陷盐湖、内陆断陷盐湖;近海坳陷盐湖、内陆坳陷盐湖、近海断-坳盐湖、内陆断-坳盐湖。她指导其研究集体编制了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沉积相系列图,展现了各类湖盆的沉积演化历史与油气生成和聚集环境,为油气资源评价和明确勘探领域奠定了沉积学理论基础。
吴崇筠深入研究了古代湖泊沉积特征,详细考察和分析现代湖泊岸线变迁、水动力状况及相应沉积物的特征与分布,提出以浪基面、枯水面、洪水面3个界面作为湖泊内部环境划分的依据。这3个界面控制着生储油层的分布;良好的生油层分布于浪基面以下,大部分储集砂体如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滩坝分布于浪基面和洪水面之间;浊积砂体位于浪基面以下。以3个界面作为湖泊内部环境划分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得到普遍的赞同、推广与应用。
吴崇筠对湖盆中从近源区至远源区所发育的各类砂体的沉积特征和成因环境进行了系统剖析,提出了划分的原则方法、鉴别标志与划分系统。划分原则强调从湖盆整体着眼,根据砂体所处的湖泊亚相带,即砂体所处的水深、坡度、距源区、距岸带和距河口远近等因素来划分砂体类型。划分方法则从沉积相分析着手,不仅研究砂体本身的沉积特征,还要研究砂体围岩的沉积特征和环境因素,实际上就是应用相的共生组合原理的沉积相综合分析方法,提高了砂体预测能力和勘探预见性。将湖泊砂体划分为三角洲、扇三角洲、水下扇、滩坝、广义浊积砂体五大类。对于各类砂体的鉴别标志,从沉积环境、围岩特征、沉积作用、砂体特征、主要发育阶段、相邻砂体及与相似砂体的区别,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吴崇筠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中新生代湖盆沉积模式,阐明了坳陷、断陷、断陷-坳陷过渡型3种湖盆沉积模式和沉积格局、生油层和储层类型,及其在湖盆中的分布规律。她带领研究集体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南沿海大陆架众多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开展了系统的分析与含油气性研究。东部盆地包括松辽、二连、渤海湾、南襄、江汉、苏北等;中部盆地包括陕甘宁、四川、滇黔桂等;西部地区包括酒西、柴达木、吐鲁番、准噶尔、塔里木等;沿海大陆架地区包括东海、珠江口、莺琼、北部湾等。对盆地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沉积相类型与沉积演化、成岩作用,油气生储组合与分布等作了全面剖析。揭示了各种类型盆地的含油气潜力和油气分布形式。指出中国中新生界是以河湖沉积为主的陆相沉积,东部少数地层中见到的少量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化石,说明这些盆地受到海侵的影响,但影响的时期和地区是短暂和局部的,这是近海盆地、近海湖泊的特点。还进一步指出受海侵影响的时期正是主要生油层发育期。通过综合分析判断出古、新近纪中国东部的海侵方向趋势为从南至北、自西而东的特点。
吴崇筠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思想构思缜密,体系完整,既有对湖盆沉积基本理论的阐述,又有对重要含油气盆地沉积特征及含油气性的描述,并上升为陆相沉积与油气生成、储集、成藏关系的总结,主要成果体现在她主编的《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中,这本从1983年开始酝酿,直到1989年完稿,在她确诊患了鼻咽癌后,仍然坚持完成的专著,1992年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简装本,1993年再版精装本,成为从事盆地地质研究和石油勘探开发有关人员的必备参考书,也是有关院校重要的教学参考书,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1997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此书英文版,在北京举办的世界石油大会上面世,其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叶连俊院士称为:有广度,有深度,有创见,具国内外先进水平,是我国第一本较全面的油气沉积学专著。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事业的不断发展,岩性地层油气藏储量不断提升,吴崇筠开创的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中国沉积岩石学的创始人之一
沉积岩石学是地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原理和方法对寻找沉积矿床,特别是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从1954年吴崇筠调入北京石油学院,就从事沉积岩石学的教学与教材编写工作。当时根据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地质学科快速发展,地质、石油高校急需相应教材,吴崇筠花费了很大心血编写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教材。她主编的《沉积岩石学》(1962年出版),与《沉积岩》(1977年出版)分别为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公开发行的沉积岩石学教材与专著。
吴崇筠对沉积岩石学的研究,具有与中国的石油事业紧密联系,与实践相结合并为实际生产服务的特点。她在参加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期间,提出并总结了萨尔图砂岩体的的分布、结构、沉积特点,为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她对我国东部断陷湖盆不同类型沉积相模式进行了研究,撰写了“油区岩相古地理”、“中新生界湖盆三角洲与油气分布”、“断陷湖盆浊积岩”等论文,丰富了我国沉积学研究的内容,为石油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1982年在加拿大召开的第十一届沉积学家大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构造湖盆三角洲与油气分布”引起与会学者极大的兴趣与好评。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迅速发展,各个油区相继发现了丰富多彩、沉积特征各异的多种油气储集砂体。吴崇筠把握国际沉积学研究的前沿,领导和组织翻译了国外有关浊流和扇三角洲的最新论文,亲自撰写综合评论文章。
20世纪80年代中期,油气储层作为石油部重点攻关项目,既已取得重要成果,也面临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的问题。在此关键时刻,吴崇筠提出两项重要建议:一是研究和编制我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图;二是建立专门实验室,开展水槽试验与现代湖泊沉积的调查研究。两项建议都被采纳。水槽实验室由江汉石油学院负责,吴崇筠被聘为顾问,负责人是她的学生,多次得到她的指导。该实验室于1998年开始运行,为大庆油田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长庆油田油层沉积微相、辽河油田扇三角洲砂体形成机制等作了沉积模拟,收到良好效果。全国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承担,开展1:400万编图,吴崇筠带领课题组完成了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沉积相系列图。为进一步开展的以石油勘探目的层为对象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既解决了生产中提出的问题,又发展了基础学科的研究。
吴崇筠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期间,虽然是院副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但始终在沉积室工作。她借鉴、吸收在石油勘探与地学领域中国际上的新进展与研究成果,对我国东部油田独特的湖相沉积特点与开发经验进行总结、对比与分析。她带领研究集体,多次深入油田和野外实地考察,进行踏实的针对我国特色的沉积岩石学研究。她积累几十年的科学实践与辨证思维,创立了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提出以古构造、古气候、古地理三因素划分的湖盆类型是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沉积学基础;以浪基面、枯水面、洪水面3个界面划分湖泊内部次级环境,指明了不同类型湖泊的油气生成和聚集环境;湖盆砂体成因分类是油气储层评价与预测的科学根据,为我国沉积岩石学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沉积学报》于1983年创刊,吴崇筠任副主编。她对每期的稿件进行认真审核。这一刊物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注意,1992年被列入“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还被北京高校图书馆协会与北大图书馆期刊研究会评为“核心期刊”,被甘肃省评为“优秀科技期刊”。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是吴崇筠毕生从事沉积岩石学教学与研究的3个里程碑,也是她对我国沉积岩石学的创立与发展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为人师表,淡泊名利,甘为基石
吴崇筠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是从事教育事业,她对于教书育人看得很重,对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编者从小就经常听她说,绝不能误人子弟,不能耽误一个学生。在北京石油学院的初期,她担任了五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都要编写教材,同时作为教研室主任,还要组建实验室,安排培养年轻人,任务十分繁重。但她丝毫不肯马虎,每门课都要先在教研室中试讲,再给学生讲,讲过一遍再修改成正式教材。除沉积岩石学教材外,她编写的教材还有《结晶矿物学》、《光性矿物学》、《普通岩石学》,都由北京石油学院铅印出版。
除了教学,她多次在石油系统的学习班、培训班、研讨会上讲课,在大庆会战时为指挥部领导人包括余秋里部长讲解地质知识,极受好评,被称为吴教授,从此这个称呼伴随她终生。
1969年11月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省东营胜利油田所在地。1970年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吴崇筠给他们授课并带野外实习。这批学员有些是从油田、农村直接选拔出来的,基础知识非常差,知识水平又参差不齐。吴崇筠因材施教,讲课中尽量深入浅出,在油田以实例施教,并经常在家中为个别基础太差的学生补课,深受好评。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不点名地把矛头指向她。而吴崇筠却能沉住气,对担心她的学生说:只要不直接点我的名,我就照样上课、去野外,不耽误你们。
20世纪80年代,当国家批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招收研究生时,吴崇筠是第一批被聘请的导师,先后招收硕士和博士生11名。她对研究生的培养十分认真负责,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授沉积学课,带学生到油田调查研究,与油田技术负责人共同商定在学术上有研究价值、对生产有实际应用意义且资料较丰富的课题。指导学生的资料收集与研究,认真审查论文,论文定稿时更是逐句逐字的审定,一丝不苟。有一位研究生对沉积岩中的微细构造很有兴趣,并以此为论文,偏离了原定主题与研究内容。吴崇筠严肃指出不妥之处,并推迟了答辩,让其按要求重新撰写论文。
吴崇筠同时十分尊重油田、厂矿等基层工作者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成果,在著书立说时或采取合作的方式,或认真说明资料出处,因此油田、厂矿的人都愿意与她合作。她主编的专著,1977年出版的《沉积岩》与1993年出版的《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都有油田科技人员共同参与完成。
吴崇筠不愿当官,只愿作一个普通的学者,她始终保持了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尊重他人成果、不图虚名的中华传统美德。
1993年沉积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共同领导的二级学会)推荐吴崇筠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到上一级学会就没了下文。1995年初中国石油学会(一级学会)又推荐吴崇筠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经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同意上报,但未当选。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The International Biographic Center)的“国际名人辞典”(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Biography)及美国“95年人物”(Men of ྛ)都欲选列入吴崇筠,她鉴于他们要收费而拒绝。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有特殊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津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上报她为有资格领取此津贴人之一。不久国家对早年归国的留学生也给予补贴,院里让她让出位置,仅领早年归国津贴,她完全同意。但以后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作为一种荣誉,在职称(院士)评定、住房分配等方面有各种实际的好处,她却从无怨言。
吴崇筠自回国后,从事的都是教书育人与基础性科研工作。她自己说:40多年来,教书、带研究生与培养年轻人占较大比重。做点实际工作与研究,也都是基础性的,服务于油气勘探的整体目标。我认为这是一个普通科技人员应尽的责任。“后来居上”与“青出于蓝”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我能作为更多年轻人发展途径中的一个台阶,是心满意足的。
吴崇筠淡泊名利,甘为垫脚石,但愿祖国强盛,人民富裕,便是她最大的欣慰。
六、主要论著
[1]吴崇筠.沉积岩石学参考教材.北京:北京石油学院
[2]吴崇筠,等.沉积岩石学.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
[3]吴崇筠,等.沉积岩.北京:燃料化学工业出版社,1977
[4]吴崇筠.判断沉积相的古生物标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0
[5]吴崇筠译.砂岩体油气田地貌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6]赵澄林,吴崇筠.油区岩相古地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
[7]吴崇筠,薛叔浩,等.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英文版,1992)
[8]吴崇筠.谈谈生物礁.石油勘探与开发,1979(6):74~85
[9]吴崇筠.湖泊沉积相的划分.石油勘探与开发,1981(2):1~10
[10]吴崇筠,刘宝珺,王德发,等.碎屑岩沉积相模式.石油学报,1981(4):1~10
[11]吴崇筠,裘亦楠,朱国华.暴风浪形成的丘状交错层理和洼状交错层理.石油勘探与开发,1983(4):77~80
[12]吴崇筠.构造湖盆三角洲与油气分布.沉积学报,1983(1):5~26
[13]高延新,吴崇筠,庞增福,等.辽河盆地大凌河油层湖底扇沉积特征.沉积学报,1985(4):83~93
[14]吴崇筠.沉积学进展.石油实验地质,1986(1):1~7
[15]吴崇筠.湖盆砂体类型.沉积学报,1986(4):1~27
[16]吴崇筠,薛叔浩.我国油区碎屑岩沉积学研究现状.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8(2):81~82
⑽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次地震具体的发生机制一开始主要是挤压,到地震快结束时可能还有走滑的能量释回放。
从大的方面来答说,汶川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局的专家认为,因为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地质分布、地壳厚度、地壳运动速度差别很大,而这次地震发生在东部和西部变化差别最大的这个带上,即南北地震带——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都为地震密集带。
这种背景下,陈学忠研究了四川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发现从历史经验性上看,以前四川地区7级以上强震发生之前几年,周围都有一个接近8级左右的大震发生,根据这种现象,然后往后推,昆仑山2001年已经发生了8.1级地震,如果这种规律延续的话,几年之后四川地区就会发生这种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