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2014北京高考地理考试说明

2014北京高考地理考试说明

发布时间: 2021-01-22 12:33:58

Ⅰ 2009福建高考考试说明

http://www.jyb.cn/gk/gksx/200901/t20090112_235032.html
福建09年高考考试说明
今年是我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的第一年,我省所有科目首次实现自行命题。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最大变化在于绝大多数科目都设置了选考题。昨天,备受全省考生和家长关注的2009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正式出台,对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各科的亮点、考试范围、试卷结构和试题难易度比例作了详细规定。
语文:重点考查六大能力
必考选考均有难易不同考查
亮点: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设置的选考内容,不同选考模块试题之间有相近的难度值;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大能力。
考试范围: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试卷结构:语文试卷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全卷难度值0.6左右,试卷满分150分。其中选择题约15%,非选择题约85%。
语文试卷包括六大题,具体题型及所占分值如下:(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包括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文言文阅读15分、古代诗歌阅读6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包括文学名著阅读10分,文化经典阅读6分;(三)现代文阅读12分;(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写作70分。
数学:低难度试题比例增大
部分选修内容首进理科卷
亮点:今年我省高考数学考试说明提出,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4∶4∶2。而2008年我省高考数学考试说明提出,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3∶5∶2,这意味着今年高考数学难度低的试题比例可能会比去年增大;由于选修课程系列4中的《矩形与变换》《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是我省首次作为选考内容进入理科数学高考试卷,试题将会注意与实际教学相适应,难度定位为中等偏易。
考试范围:文科数学考试内容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系列1的内容;理科数学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其中必考内容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系列2的内容,选考内容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选修课程系列4的4-2《矩形与变换》、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4-5《不等式选讲》等三个专题的内容。
文科数学试卷包括第一卷和第二卷两个部分。第一卷为12个选择题,第二卷为非选择题;理科数学试卷包括第一卷和第二卷两个部分。第一卷10个选择题,全部为必考题;第二卷为非选择题,分为必考和选考两个部分。其中必考部分由5个填空题和5个解答题组成,选考部分安排在第21题,作为解答题出现,由选修课程系列4的4-2《矩形与变换》、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4-5《不等式选讲》等三个专题各命制1小题,考生从3小题中任选2小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前两小题记分。
试卷结构:文、理数学试卷均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限定用时120分钟,全卷难度值控制在0.6左右,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不得使用计算器。全卷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难度值在0.7以上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值在0.4~0.7的试题为中等题,难度值在0.4以下的试题为难题,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4∶4∶2”。
据了解,文科数学试卷选择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填空题共4题,每题4分,共计16分。解答题共6题,共计74分;理科数学试卷选择题共10题,每题5分,共计50分。填空题共5题,每题4分,共计20分。解答题共6题,其中必考题5题,选考题1题(包含3小题,每小题7分,考生从中任选2小题作答,满分14分),共计80分。
英语:首设短文填词新题型
词汇量减少阅读写作量增加
亮点:在2008年我省英语高考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内容包括词汇量、题型、阅读量和书面表达题的单词数的调整和变化;今年高考英语试题不拘泥于某一种或某一版本的教材,着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试卷结构、难易度等方面平稳过渡,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及必要的区分度。
考试范围:针对《新课程标准》附录词汇表中的七八级共约3500个单词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共收录七级词汇约2500个、八级词汇约650个和数词、月份、星期、主要国家名称及相关信息等词汇总计约3200个单词,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设计新题型时,英语学科增加了语境设置的主观题。该题采用短文填词的形式,替换2008年英语试卷中的短文改错题;今年阅读理解题的总阅读量不少于1300个词,而去年英语高考阅读理解题的总阅读量要求不少于1000个词;今年首次增设短文填词题,这道题将给出一篇约130个词的短文,而2008年短文改错题旧题型是给出一篇约100个单词的短文;今年书面表达题要求考生写一篇12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而2008年高考考试说明书面表达题仅要求考生写一篇10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
试卷结构:英语学科仍实行自行命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限定用时120分钟。试卷由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组成,其中第一卷为选择题,第二卷为非选择题。英语试题难度值设定为0.6左右。试题以中档题为主,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3∶5∶2,容易题的难度值为0.7以上,中档题的难度值为0.5~0.7,难题的难度值为0.3~0.5。
文科综合:每个学科各占100分
历史地理选修所占比例相当
亮点:文科综合考试内容选择、试题形式设计和答题要求,既体现学科特点,又反映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热点、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尊重考生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根据选修课教学实际设置选考题。
考试范围:思想政治考试范围包括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内容,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两个选修模块内容和时事政治。
历史考试范围包括《历史1》《历史2》《历史3》三个必修模块内容,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选修模块内容。
地理考试范围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必修模块内容,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三个选修模块内容,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的相关内容。
试卷结构:文科综合试卷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全卷难度值为0.6左右(其中思想政治:0.6~0.65,历史:0.6左右,地理:0.55~0.6),试卷满分300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分别占100分)。
文科综合试卷包括第1卷选择题和第2卷非选择题。其中第1卷为考生必答的单项选择题,共36题144分;第2卷为非选择题,共156分,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必考题共3题,约116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1题,分别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的必修内容。第二部分选考题共8题,约40分,考生可从中选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学科各1题作答,即从思想政治学科《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和《科学思维常识》两个选修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模块的试题,选修模块的内容约占思想政治学科总分的10%。从历史学科《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模块的试题,其中选修模块的内容约占历史学科总分的15%。从地理学科《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三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模块的试题,其中选修模块内容约占地理学科总分的15%。
理科综合:物理所占比重最大
生物学科选考内容必须作答
亮点:理科综合试卷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科能力和学科思想、方法应用的考查,重视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试题适度体现探究性和开放性;关注考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关注考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潜能。设置选考内容,不同选考模块试题之间有相当的难度值。
考试范围:物理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包括“物理1”模块中质点的直线运动、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物理2”模块中的机械能、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选修3-1”模块中的电场、电路和磁场,“选修3-2”模块中的电磁感应和交变电流,“选修3-4”模块中的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电磁振荡与电磁波、光和相对论;选考内容包括“选修3-3”模块中的分子动理论与统计观点,固体、液体与气体,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和“选修3-5”模块中的碰撞与动量守恒、原子结构和原子核。据了解,物理学科必考内容分值占90%(其中力学部分约占45%,电学部分约占40%,光学部分约占5%),选考内容分值占10%。物理科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其中选考模块的考查不出现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化学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其中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必考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等五个方面;选考内容涵盖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物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考试。
生物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在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和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必修模块的范围内容;选考内容在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的范围内,在2009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福建卷)中,生物选考内容只设置一道非选择题,为必答题。
试卷结构:理科综合试卷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全卷难度值0.6左右(其中物理:0.55~0.6,化学:0.6~0.65,生物:0.6~0.65),试卷满分300分(其中物理120分、化学100分、生物80分)。全卷总题量32题,考生需作答30题(其中物理11题、化学11题、生物8题)。
理科综合试卷包括第1卷选择题和第2卷非选择题。第1卷为考生必答的选择题共18题,共占108分。其中生物共5题占30分、化学共7题占42分、物理共6题占36分;第2卷为非选择题,共占192分,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必考题共9题占137分,物理、化学和生物分别有4题、3题和2题。第二部分选考题共8题占35分,考生可从中选择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各1题作答。

高考地理考纲中世界区域地理中考哪几个国家

国家常考的八个,但现在已经没有规定了,因为需要的案例教学。从一个国家的学习然后引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地图是重要的

Ⅲ 求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的完整方法一套

一、认真研读考纲,对考试内容做到胸中有数。 《考试说明》是地理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地理复习的依据,认真学习《考试说明》能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高考命题的有关事项。2007年四川高招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较好地反映了高考大纲和文综测试的要求。试卷长度和基本题型与去年保持—致。各专题均有涉及,内容分布更广泛合理,而且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难度略有增加,但分值不变。试题题型没有太大的变化,没有偏题、怪题和超纲题,选择题中除第5、8、9题难度较大外,其他都比较容易。综合题总体难度不大,但想得满分却很不容易,因为学生都能答上几点,但很难回答全面,语言表述也不够完整、准确。试题主要考查了气候、洋流、自然带、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和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都是高考大纲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道超纲题。由此可以看出高考大纲对高考出题的制约性极强,导向性显著。因此,高三地理教师必须深入研究高考大纲,对考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必须做到了如指掌,对要达到的能力要求,必须做到胸中有数。研透考纲,再参照近几年的高招试题,便可分析出哪些知识点考查的重现率高,哪些知识电的重现率低,对比分析今年出现的概率有多高。只有这样,复习才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省时性。对于高考重点知识要大讲特讲,讲深讲透,而非重点知识少讲略讲,不考内容干脆不讲。好钢用到刀刃上,要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有效性,避免走弯路.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 二、狠抓基础,理清主干.构建完整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包括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宇宙观、人口见等),这些基础的复习必须以教材为载体,将考纲的要求通吐教材体现出来.通过强化教材的复习,使学生把知识真正转变为自己的东西。例如,通过对教材中的图表设置问题,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中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教材的文字材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从地理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复习基础知识的时候,联系各种社会和自然热点设置情境,陪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在复习中巩固知识的同时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部必须符合教材和考纲的基本耍求。 与往年相同,2007年的地理学科高考试题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突出了疑寸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强调学习地理的基本意识,特别是空间概念的建立和区域特征的i^识。所以,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应立足课本,重点抓好主干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在今年的暑期中,北大、清华的志愿者来到我校,在与我校的高三学生座谈时都谈到对教材和基础知识的重视l司题。其中有一位是2∞6年湖南的高考文科状元,她就谈到她在复习历史时,准备看22遍书,结果到高考时只看了7遍。即使这样,也令我们的学生自叹不如。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和2007年的各个地区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有:l.时间的计算;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3.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4气候的形成因子、气侯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5.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7.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8.自然带的分布规律;9.农业的区位因素;l0.工业的区位因素;ll.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l2.人口迁移;13.文化扩散;14.旅游资源的评价.l5.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教学,要紧扣课本,夯实基础;要深入挖掘,钻深研透。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它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疏通每一个知识点,重在理解,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重在运用。 三、强化图最,培养能力 2007年高考地理试题仍与往年一样体现地理学科图文并重的特色,突出对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无图不成题,非常重视对图像、图表的考查。采用了坐标统计图、不意旧、景观图、区域图、政区图等各种类型的地图和地理统计表格,进行读图、读表分析,既考查学生对图表阅读、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空间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试题遵循《考试说明》要求,突出了对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品质的考查。如选择题第8~11题,考查学生要有较强的空间定位能力;综合题第36题第一小题,考查学生细致的分析计算能力。试题的图表创设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大部分地理图表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考生在平时复习中时有所见,但部分试题的图像注重创新,如第5题的“97w附近某山坡年均温、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圈”,第8~l1题的“经纬网简图”等。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的考查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应加强词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能力的培养,切实进行以图表为载体的能力训练。正确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既是培养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需要,也是促成学生具有地理品德和地理行为素养的知识源泉。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图表也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因此对地理图表的分析应该成为经常性的练习。关于地理图表的复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日照图;二是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其包含的信息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三是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四是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整个试题就无法下手。 具体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现象的形成、地理事物的结构特点到地理规律等,大都需从地图和地理数据中求得初步的了解和熟悉。因此,平时教学中应加强判读地图和地理图表能力的培养,既能把具体地理事物的分布落实在地图上,又能读懂各种地理示意图,明白其含义。 四、重视解法,授之以渔 在高三地理第—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首先要加强对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应注意使学生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让学生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再次.教给学生规范答题的方法和技巧。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但得分不高,究其原因,除了考生审题产生偏差外,还与考生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有关。为了使得分更为保险,以下几点技巧值得关注: (一)少与多的技巧:尽量少而精。司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有把握则不如多答。 (二)具体和模糊的技巧: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有把握,则可适度模糊,否则可能自露马脚。 (三)条理与段落的技巧:一问答一段,或者一个方面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四)主要和次要的技巧:尽量抓知识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实在没有把握则主次—起抓。但把自己认为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

Ⅳ 2014广东高考考试说明

今年广东省普通高考仍设置必考和选考内容,其中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学科考点有调整,其他学科总体保持稳定。与去年比,试卷结构、考查内容及难度没有大的变化。文综 难度系数约为0.6

试卷结构: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300分。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各占100分。

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36题144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156分,这样的分值和去年一致,其中必考题为115分,选考题为41分。考生可从中选择三科各1题作答。其中包括从思想政治学科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和《科学思维常识》两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模块试题;从历史学科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模块试题;从地理学科的《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三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模块试题。

全卷难度为0.6左右,其中思想政治试题为0.6~0.65,历史试题为0.6左右,地理试题为0.55~0.6,难度系数和去年一致。

思想政治 必考考点有调整

亮点解读:考生要引起注意的是,时事政治部分与去年不同的是,没有特别提出含中共十八大的主要精神;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包括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经济生活》部分,调整了“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等知识点,增加了“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知识点。在《政治生活》部分,减少了“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等知识点。在《文化生活》部分,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知识点。

考试范围:包括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内容,以及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两个选修模块内容和本学年度时事内容。选修内容约占10%左右。
历史 部分考点有删减

亮点解读:在“近代中国”部分减少了“中体西用”知识点。

考试范围:包括《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以及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选修模块内容。选修内容约占15%。

地理 选修内容约占15%

考试范围: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以及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三个选修模块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的相关内容。选修内容约占15%。

Ⅳ 江苏省2010地理高考考纲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科(江苏卷)考试说明

地 理
一、命题指导思想
地理(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旨在测试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必备的地理素养,注重测试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与形成的地理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力求做到与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充分体现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价值和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力求突出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公平性和创新性,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不出偏题和怪题。
二、测试内容和要求
(一) 测试范围
测试范围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必修模块。
(二) 测试能力要求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试题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
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判读和分析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
能够初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基本原理
与规律等知识。
能够初步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读、填绘地理图表,进行相关的地理计算
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
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比较准确简洁的文字、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
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要点。
能够结合有关地理事实材料,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通过比较、推理、判断和分析,
简要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
4. 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
能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能够尝试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究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初步提出解决
问题的对策。
(三) 测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地理1
宇宙中的地球
测试内容 测 试 要 求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测试内容 测 试 要 求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地表形态的变化 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大气受热过程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气压带与风带 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天气系统 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水循环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洋流 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测试内容 测 试 要 求
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 知道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测试内容 测 试 要 求
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 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结合实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 结合实例,简述主要自然灾害(旱涝、台风、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地理2
人口与城市
测试内容 测 试 要 求
人口增长模式 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人口迁移 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数量与环境 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城市的空间结构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
城市服务功能 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
比较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 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测试内容 测 试 要 求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 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与聚落、商业网点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测试内容 测 试 要 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环境问题 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可持续发展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地理3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测试内容 测 试 要 求
区域的含义 了解区域的含义
区域差异 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地理环境 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可持续发展
测试内容 测 试 要 求
区域环境与发展 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 结合实例,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与农业持续发展 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测试内容 测 试 要 求
遥感(RS) 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 知道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 知道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 知道数字地球的含义
三、试卷结构
(一) 题型比例
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和综合题。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分值比例大致为7:3。
(二) 试题难度比例
试卷包括基础题、中等难度题与难题,其占分比例大致为7:2:1。
(三) 内容比例
自然地理部分约占40%-60%。
人文地理部分约占40%-60%。
四、测试方式和时间
(一) 测试方式
闭卷笔试。
(二) 测试时间
75分钟。
(三) 试卷满分值
100分。

五、典型题示例
(一) 单项选择题
图1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图2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图1
1.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昆仑站 B.中山站 C.长城站 D.南极点
【解析】此题以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的建成为情境,旨在考查学生对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并引导学生关注重大的地理时事。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C
2.我国昆仑站建成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图2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能运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规律进行推理判断,确定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不同时间所处的位置。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D
3.近百年来,南极地区冰川消融速度有加快趋势,其原因主要是
A.气候变暖 B. 酸雨危害 C.风速加大 D.降水变化
【解析】此题涉及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判断,得出南极冰川加速消融的直接原因是气温升高,而气温升高说明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A
图3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关于乙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冷锋影响,气温将降低
B.受暖锋影响,气温将升高
C.受冷锋影响,气压将降低
D.受暖锋影响,气压将升高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根据某地天气系统图,判断该地天气系统的类型及其特征,并对学生从图中准确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首先要能判断出该天气系统为暖锋,进而分析暖锋过境对乙地天气的影响。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B
5.有关图式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质构造为褶皱
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
D.丙、丁之间有断层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能根据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分析该地地表形态的特点及成因。首先可以判断出该地的地质构造为褶皱,进而判断乙、丙、丁的地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形成原因。此题对比较、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较高。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A
6.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此题在上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对地表形态成因的掌握情况。根据判断,乙地为背斜形成的山谷,说明此处因张力作用明显,受到了较强的侵蚀作用。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B
读图4,完成7~8题。
7.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此题通过呈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考查学生从图中准确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力。此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基础上,理解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然后判断图中四个箭头的含义,即①箭头表示太阳辐射,②箭头表示大气吸收部分太阳辐射,③箭头表示大气逆辐射,④箭头表示地面辐射,从而准确选出④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D
8.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保温作用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学生首先要明确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能根据图中各箭头所示的含义,判断出③箭头表示大气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C
9.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从塞北到江南地域分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 水分 B 热量 C. 土壤 D. 地形
【解析】此题由诗句引入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从地理学的视角,领悟诗句中所蕴涵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掌握情况。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B
图5为“美国本土小麦区和玉米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3~24题。
10.有关图示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劳动力充足,精耕细作
B.多种经营,市场适应性强
C.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
D.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根据美国本土小麦区和玉米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判断该区域农业类型的特点。首先可以判断出该区域的农业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进而分析得出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D
11.与②小麦区相比,①小麦区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因素是
A.地形 B.热量
C.科技 D.市场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掌握情况。首先要知道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自然因素,进而分析判断出由于①、②小麦区纬度位置的不同,热量条件有所差异,因此处于纬度位置较低的①小麦区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因素是热量。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B
读图6,完成12~13题。

12.该河段水位季节变化最大的年份是
A.1970年 B.1980年 C.1990年 D.2000年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能根据某河段水位变化示意图,分析判断该河段不同年份水位季节变化的状况。学生可以从某一年洪水期水位和枯水期水位差的大小变化来判断该河段水位季节变化的情况,由此可以得出1990年水位季节变化最大。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C
13.2000年较1990年水位变化减小,其原因最有可能是流域内
A.年降水量增大 B.上游围湖造田
C.植被覆盖增加 D.水土流失加剧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分析1990年到2000年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由于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将使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减小。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C
图7为“某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图7
14.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B.矿产开发和人口数量的变化
C.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变化 D.地表形态和河流径流的变化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能根据某城市1980年和2008年某地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分析判断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成因。从图中可以看出,1980年以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形态的变化与城市桥梁、公路以及铁路的建设与布局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判断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原因是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A
15.2008年该城镇产业布局中,不合理的是
A.自来水厂 B.大型服装批发市场
C.造纸厂 D.大型超市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布局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能根据影响自来水厂、大型服装批发市场、造纸厂以及大型超市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对各工业企业的空间位置进行分析,判断出其布局是否合理。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C
2008年入冬后,华北、黄淮等地旱情发展迅速。图8为“我国2009年春季某日旱情分布示意图”,图9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6~19题。

16.地处特旱区的城市有
A.广州、南宁 B.呼和浩特、沈阳 C.太原、石家庄 D.兰州、西安
【解析】此题以2008年入冬后我国发生的大范围旱灾为情境,主要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和解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图中的图例读出地处特旱区的城市是太原和石家庄。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C
17.造成我国北方旱灾的主要原因是图9中的
A.①偏少 B.②偏多 C.③偏少 D.④偏多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旱灾发生原因的探究,要求学生结合海陆间水循环过程来判断形成旱灾的水循环环节及其变化,本题属于难题。
【答案】C
18.若要实时获取我国旱灾分布范围的信息,应选用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 D.数字地球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及数字地球的概念及应用领域的掌握情况。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C
下表为“我国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长统计资料”。读表完成19~20题。
年份 有户籍人口(万人) 总人口(万人)
1982年 2 2.8
1998年 120 750
2007年 200 1400
19.引起该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资源 B.资源、政策 C.政策、经济 D.气候、经济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根据我国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长统计资料,分析城市人口变化的形成原因。根据统计资料中不同年份的人口数据可以判断该城市人口在增长,进而分析得出该城市人口增长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经济快速发展所引起的。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C
20.20世纪80年代,该市大力发展电子装配业。该工业属于
A.动力指向型 B.原料指向型 C.劳动力指向型 D.技术指向型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区位因素的掌握情况。电子装配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属于劳动力指向型。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C
图10为“20世纪末部分国家城市和乡村人口比例(%)”,完成21~22题。
21.图示国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能从地理统计图中获取有关信息,考查学生对城市化概念和特点的掌握情况。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主要指标,学生可以根据日、英、美、法四个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进行比较判断,得出英国的城市人口比重最高,故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英国。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B
22.从图中可以看出
A.中国和印度城市人口数量相同 B.巴西和美国城市化速度相同
C.发展中国家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 D.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均高于发展中国家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同城市化进程及特点的理解程度,对读图能力的要求较高。中国和印度虽然城市化水平很接近,但因人口基数不同,所以城市人口数量不相同;巴西和美国虽然城市化水平很接近,但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美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相对较慢;阿根廷、巴西、土耳其、中国、印度均属于发展中国家,从图中所示五国的城市人口比重可以看出,最高的达到86%,最低的只有26%,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不一定高于发展中国家,如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阿根廷,城市人口比重为86%,高于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故选C。此题属于难题。
【答案】C

23.图示信息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

A.与资源国情相适应
B.消耗的物质资源少,环境成本低
C.与减少物质资源消耗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D.要切实转变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过大的方式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长期形成的物质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环境成本高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D
(二) 判断题
24.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然环境差异性成因的理解情况。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误
25. 全球气候变化即指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此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解情况。学生要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既包括全球气候变暖,也包括全球气候变冷等其他变化。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误
26. 某城市地铁开通后,沿线出现了新的商业网点,这表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带来了商业网点的相应变化。
【解析】此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考查学生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影响的了解情况。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正
27.流域开发与整治就是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来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流域开发与整治相关知识的理解情况。流域开发与整治要依据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进行水资源的综合开发。
【答案】误
28. 产业转移既能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可能加重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
【解析】此题通过产业转移对迁入区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利、弊两个方面的影响,考查学生辩证看待地理问题的能力。产业转移可能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不合理的产业转移也可能加剧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正
(三) 综合题
29.图12为“世界部分地区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依据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位置,
可以判断北半球处于 ▲ 季。
(2)N地受 ▲ 气压带控制,降水
较 ▲ (多、少)。
(3)M地盛行 ▲ 风,气候特征是
▲ 。该地区季风气候形成的
根本原因是 ▲ 。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世界部分地区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和季风环流等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分析、判断有关问题。第(1)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能根据图中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分析得出气压带和风带所处的纬度位置偏北,从而判断此时北半球处于夏季。第(2)小题要求学生根据图中N点的纬度位置判断得出该地所处的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再分析该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进而得出该地降水较少的结论。第(3)小题主要考查季风环流的成因及其气候特征。图中M点位于我国东部,风向为东南,故可判断此时为夏季,进而分析得出此时该地的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亚洲东部有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环流,其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本大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参考答案】
(1) 夏
(2)副热带高 少
(3)东南季 高温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0. 图13中,①是电子工业区,周围有众多的高等院校,②是石油化工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电子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多与石油化工企业有生产联系的厂家纷纷聚集在石油化工区,其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
(3)若在图中③处布局钢铁厂,是否合理?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4)若在图中④处建自来水厂,是否合理?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5)为了保护城市环境,处于石油化工区与主城区间的P带应设置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侧重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和解读有关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对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影响电子工业区位因素的掌握情况。电子工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和技术对其影响最大。第(2)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集聚效应的理解情况。石油化工企业集聚在石油化工区,其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第(3)小题和第(4)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些常见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原理的掌握情况。钢铁厂排放的气体易造成大气污染,故应布局在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方向。自来水厂应布局在城区河流的上游方向,便于取得水质较好的水源。第(5)小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工业布局中环境保护的措施。在工业区和城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带,以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本大题属于基础题。
【参考答案】
(1) 高新技术
(2)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 不合理 处在城区的上风方向,对城区造成大气污染
(4) 合理 处在城区河流上游,水质较好
(5) 卫生防护带

31.京津唐地区是我国北方综合性工业基地,这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云集。图14为“京津唐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图14
(1)京津唐地区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主要有 ▲ 、 ▲ 、 ▲ 、 ▲ 等。
(2)滨海新区和曹妃甸工业区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对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的积极意义分别是 ▲ 、 ▲ 。
(3)新建工业区的工业集聚有利于企业共用 ▲ ,相互协作和技术创新,降低 ▲ ,集中处理废弃物等。
(4)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制约京津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请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提出解决该地区工业用水紧张的主要措施。
开源: ▲ ;
节流: ▲ 。

【参考答案】
(1)①原料丰富 ②能源丰富 ③科技发达 ④交通便利 ⑤市场广阔
(2)优化产业结构 减轻环境压力
(3)基础设施 成本
(4)开源: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节流: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

好不容易找到的,下载下来的是WORD文档,然后自己复制上去的。下载链接给你吧。http://taoti.tl100.com/UploadFiles/200912/2009120814493353373429.rar?wasid=

我是学地理专业的,有不会的问题可以问我。

Ⅵ 2017高考考试大纲说明出来了吗

部分学科重要调整内容
除了英语之外,八个学科都调整了考试内容。有多个学科的模块从选考变为必考。从目前看,对我市考生来说,物理、地理的调整影响最大。
以下是各个学科最重要的调整。
语文
1.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2017年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块,“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2.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数学
1、增加了数学文化

2、现行的三个选考模块删去“几何证明选讲”,其他的两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不变,即从“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两个模块任选一个作答。

历史
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6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除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

地理
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3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学生从3个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答。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考生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

物理
现行4个选考模块分布为2-2,3-3,3-4和3-5,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2-2内容,将选修的3-5列为必考,其余2个选考不变。

化学
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4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学生从4个选考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答。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从后2个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

生物
删去选修1中“植物组织培养”的内容,增加“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选修3中“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调整为“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含PCR)”。
政治
考试内容没有变化,但对学科“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务”“论证和探究问题”四项能力考核目标的解析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进一步明确考查要求。同时,考题会强调德育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

Ⅶ 2015北京高考考试大纲 哪有

1、2015年北京市高考考试大纲可以到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官网查询。

2、今年二月,北京市教育考试院正式发布2015北京高考大纲。其中,语文大作文二选一,数学加大图标试题,历史将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考察等。

语文:大作文二选一

2015年高考北京卷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调整考试内容、试题类型和试卷结构。增加现代文阅读文字量,加强对“长阅读”的考查,在“参考样题”中,改编或者新增了《天坛之美》《天坛的轴线》《心灵的篝火》等三篇文本,文本的文字量较以往有所增多,意在加强对长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

同时,在“考试内容及要求”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汉字书写的正确、规范、美观”;新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桃花源记》、《爱莲说》、《蜀相》等7篇古诗文,考查要求也从原来的“识记、理解”提升为“识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阅读”也会适当增加阅读文本的文字量。

其次,增加开放性试题的分值和比重,虽不再单设“阅读延伸题”,但将继续命制具有阅读延伸思想的试题,重点考查考生个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此外,2015年作文将设置二选一的试题。

数学:加大图表试题

数学科目《考试说明》包括“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及要求”、“参考样题”三部分。加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贴近考生实际,突出试题的应用性。

2014年的文理科数学试题注重考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加强对考生读图、识图并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的考查。2014年高考北京数学文理科试卷都加大了以图表为载体的试题所占分值;文科试题符合文科学生特点。

英语:注重基础性、综合性

2015年英语学科对《考试说明》的修订, 以“巩固成果,稳步推进”为目标。新换试题不突破考试范围,在考点选择上不突破“语法项目表”的要求,考点分布、考点均衡和考点难度上都保持了相对稳定。同时,注重基础性、综合性,注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参考样题”部分调整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政治)》(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与往年相比,总体保持稳定。

“试卷结构”、“考查目标与要求”没有变化,“考试范围”和“参考样题”部分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比如将“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改为“市场失灵”、“经济学的目的与财富”改为“财富及其来源”、“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改为“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制”等。

历史:注重中国传统文化

“试卷结构”和“考试内容与要求”部分保持不变。“参考样题”有部分更新 ,突出主干和重点知识,以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事件为主要考查载体,重在考查学科素养与学科思维水平。贴近教学实际,从历史角度关照社会与现实。强调学科思想与基本方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选样题既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又涉及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再则立足本国开拓视野,在比较中认知世界各国各地区文明发展历程,进而理解不同的文明和族群。

地理:更换4道参考样题

地理学科主要在“参考样题”部分进行了修订。通过更换参考样题,体现命题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进步。地理更换了4道参考样题,新换题目均选自2014年高考北京卷。以“巩固成果,稳步推进”为目标,保持“能力体系”和“考试范围”的完整性。新换试题无论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比例上,在主干知识的份量上,还是在图像数量、类型上都保持基本稳定。同时,贴近时代,突出考试的教育性。

物理: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物理科目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均没有变化。主要联系实际,考查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是历年北京物理卷的特点之一。

物理学源于生活,日常生活实际中有大量的物理学问题。通过对生活中的物理问题的思考,不仅能通过分析问题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及学习物理的兴趣。

此外,回归教材,注重从教材中选取素材,引导中学教学重视教材。注重基础,以中学物理的典型情境,深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思想,考查考生对物理思想的领悟及对物理方法的理解。

化学:注重对化学学科素养的考查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化学)》(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与2014年《考试说明》相比较,“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查内容”等理论层面的要求保持稳定,未做调整,而在保持原有题型数量和结构的基础上对 “参考样题”进行局部调整和更换。

“参考样题”的变化体现高考化学试题“起点高、落点低、重基础、提能力”的特点,注重对化学学科素养的考查,试题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也更加外显化,解题的思维脉络更加贴近和再现学生学习的认知思维过程。

生物:更换三道参考样题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理科)》生物部分“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的内容与2014年保持一致,对“参考样题”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新调入的参考样题注重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三道新换入的样题分别代表了“从生活中出题、从教材中出题、从实践中出题”的命题理念。

Ⅷ [急]2006北京高考说明中地理和历史新增了哪些内容

秦汉

Ⅸ 2017 江苏高考地理考纲 要求江苏省地级市吗

■ 新考纲内容解读
一、删除不等于不考
选修部分 删除“自然灾害与防治”不代表不会考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作为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延伸,即使不作为单独的选修模块,也会在11个单选题或者2道大题中有所涉及。所以,该部分虽然在选修中删除,必修模块中仍然会有所涉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不可大意。
二、选做范围缩小,难度加大
选做模块的二选一,对于很多中学来说,这无疑是增加了教学难度。老师通常会注重“自然灾害”和“旅游地理”的讲解训练, “自然灾害”由于本身的溯及力较广,该部分的讲解可以覆盖必修选修,所以很多学生也习比较重视该部分的训练;“旅游地理”由于问题设置比较常规,答案也比较“套路”,所以也是学生的热门选择。而近几年“旅游地理”问题的设置越来越 “生活化”、“多元化”,很多学生面对多元的问题已很难准确把握答案,不得不偏向“自然灾害与防治”。今年的考纲缩小了选做范围,无疑给学生带来了“麻烦”,这将意味着 “环境保护”也要作为重点训练。
三、“冷门”成为“热门”
本次考纲删减了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灾害”, 相对冷门的 “环境保护”则需要去更多的关注,而且“环境保护”近几年的问题设置难度都有增加趋势。“环境保护”作为与我们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热门话题,自然会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近几年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各种新型环境问题也接踵而来。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和人类产业活动相关,也和自然地理部分的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 鉴于环境问题的多样性和产生的复杂性,很多学生在解答该部分的时候就要求有更多的社会生活常识以及连贯的逻辑思维,这无疑对于云南的考生来说也是一种能力要求上的提升。

Ⅹ 高考,我就想知道一下河南高考地理的考纲,高中需要学几本必修,和几本选修,和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河南2011年高考内容包括:必修1 必修2 必修3 和初中四本区域地理知识,此外选修为三选一,河南省的选修内容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