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地理学后感

地理学后感

发布时间: 2021-01-22 08:39:35

地理必修一学后感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1.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回备——关键原答因地理必修一是自然地理,涉及许多学科内的准备知识,如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气候的基本知识等。为了减轻初中生的学业负担,教材内容已大大简化,再加上现实的中考制度,河南省对初中地理和生物学科大大淡化——能够通过初二结业考试即可

Ⅱ 学习地理感受

1、地理等文综学习,需要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运用的知识较多,一定要提高学习效率。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条理化清晰的内容,杂乱的知识点一头雾水,那么你就需要学会梳理自己学过的知识点;你可能擅于听老师讲,自己看书效率低下,那么你一定要抓住上课有限的时间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边听一边勾勾画画写写,纯粹的听纯粹的看都不会让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一些特性,这样才能有效有针对性的解决。

2、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眼脑直映”式的学习、复习方法。速读记忆的练习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在学习之后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练习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题海战术,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做题的时候坚决独立完成、杜绝抄袭、杜绝题海战术。试题你是永远也做不完的,但题型是有限的,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学习中还要学会阶段性的总结,了解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进行调节和完善。

Ⅲ 写一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感想500字

1.总的看法与印象:失望,历史的错位
仔细读完这本高教社的《人文地理学》,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失望”。这是真实的感受。下面我就把这一感受逐一写出。
文化地理
归于文化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地理学在这里没有优势;
在书中,没有称“文化地理学”,而是“文化与人文地理学”。在导言中,作者谈及在20世纪50年代的北美出现的文化地理热以及二战后文化地理渗入到人文地理里边的一些情况,而且就此,本书就从文化开始。
等翻开具体内容时,我看到的是满纸文化学的内容,谈及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这部分内容时,介绍了Terry G. 乔丹的《Human mosaic》一书的分析框架:人文的空间现象——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扩展扩散、迁移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人地关系)。在这里边,我个人感觉地理学家没有天然的优势,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关于空间的人文事象的分布都理所当然地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当社会学或文化学学者,没有或较少的考虑空间和时间对其研究对象的影响而导致对自己的研究主题理解模糊或难以深入时,必然会加入地理环境及其历史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地理学家对文化学或社会学的具体内容的却知之甚少,就像物理学与数学的关系一样。
由此我得出我的结论,那就是把文化地理学归于文化学、人类学和社会学。
人口地理
历史上的战乱,政权的更迭,资料欠缺,很难研究深入。作为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和旅游地理的辅助性角色,前途一般;
聚落地理:城市地理,乡村地理。乡村地理由于当前市场的拒斥,原本很有意义,却发育不良。城市地理学却蓬勃发展;关于聚落地理的思考将另辟《城市地理》的读书笔记,深入探讨。
历史地理
归还给历史学,历史,时间。地理,空间;
历史与地理的关系是一个很有意味的话题,这个话题的渊源可以上溯至康德,这位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与历史和地理相对应。历史地理的兴盛很大一部分原因归于一些老地理学家,他们在历史学领域的造诣非同一般,由于他们的优势,发展了历史与地理结合的新领域。在史学界颇有影响。但现在的大学培养模式很难再出现这样的学者,所以这一分支会随着老一代历史地理学家的故去,逐渐丧失阵地。相反,这一现象如果引起了历史学家的注意,可能会促进史学里的地理学派。
基于此我认为,把历史地理对还给史学吧,可能很残酷,但很现实。
政治地理
归还给政治学。地缘学,很有希望与发展的前途新兴学科;
我对政治地理的理解和历史地理相向,不再说明。
关于地缘学,这是一个很好的新兴方向,即于地缘学这种根基,只有把地缘学建成一级学科,其下的众多二三级学科在不同的领域做实际的工作。这是一个新的综合方向。
行为地理
赶时髦的产物,由于人类个体的复杂性,拒斥模型,很难有切实的成果;
产业(农业、工业)地理:教学时的尴尬,可以从理论上讲述得很完美,富于启发性,面对实践却是莫大的讽刺;
2.失望之余的反思:感到欣慰,希望与危机、挑战并存
时间很短:人文地理,起步才二十年,引入西方的人文地理才不过七、八年的时间,“新生儿”的状态。“新生儿”的状态孕育的很大的生机,前途看好。
个别学科的兴旺:
经济地理,历史原因加之本学科具有其特有的优势;
城市地理,强势学科;
旅游地理:社会、市场需要,钱途很好;
3.我自己的看法:
理论一些的看法:对自己负责就是对学科负责;
实际一些的看法:我们生在人文地理的繁荣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有我辈的天地。

Ⅳ 关于地理观后感(100字)6篇

自从我购置电视以来就一直在看中央七套的《人与自然》栏目。上边讲述的成千上万种生物,让我大开眼界,从中得到了很多知识。
或许与我热爱地理有关,从有地理课开始就爱上了它,记得求学时,每每翻开地理试卷,都会津津有味的去填写,什么山脉啊,河流啊,气候啊等等,而且基本上得分都不少于90分,但很少能得到满分100。
很羡慕,人与自然中的这位英国博士,一个很和蔼可亲的老头,我想他一定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每期节目都会有他出现在动物附近的镜头,他给讲解动物的一些习性和特征。比如有一次当他讲解道海牛的时候这样说到,“这些体型庞大的海牛一生都生活在水中,性格温顺,以水草为食”。这时海牛把头伸出了水面,靠近英国博士,张开了夸张的嘴。博士开心的笑道“我原来以为吃素的不会有口气,没想到口气这么重”。动人的解说词,再加上赵忠祥老师完美的声音,简直是无可挑剔,很完美。
今天播放的是鸟儿繁育后代的故事,画面上讲解了几十种鸟类,它们很漂亮,很机警,很可爱,很想把她们抓到笼子里养起来,可是内心一种不愿意破坏自然环境的意识打消了这种念头。
令我记忆忧心的是讲到鹦鹉繁育后代的时候,鹦鹉父母会很公平的把食物均分给出生时间不同,大小不一的孩子。孩子们在这种状态下成长起来都会健康茁壮。而当我看到杜鹃鸟把卵产在芦苇莺的巢中时,多感愤愤不平。杜鹃鸟会把芦苇莺的鸟蛋扔掉一个,然后再把自己的卵产进去,杜鹃鸟的卵会先孵化出来,它孵化出来首先要做的是把其余几枚芦苇莺鸟蛋踢出鸟巢。最后以至于这个小小的鸟巢都容纳不下它。最精彩的一幕莫过于,看到在加拿大大不列颠湖泊群里生活的一种鸭子,孩子们刚一出生就可以自理了,鸭妈妈不停的呼唤小鸭,小鸭子排着队跟在鸭妈妈身后向湖泊中游去。可惜早有一群鸭子占领了这个湖泊,鸭妈妈展开了战斗,后来者飞走了,而小鸭还不会飞,它们加入了先来者的鸭群,而鸭妈妈并没有反对,在动物专家看来,队伍的壮大,更可以预防天敌的迫害,有时鸭群中小鸭能达到20只,甚至更多。
画面很美,这可能就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可惜在中国很难看到这样的画面

---------------------------------
自古以来,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人们总是以征服自然来获得自己生存所需要的资料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虽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但是人并非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诚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自身,所以绝不能把自然当作可以被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通过改造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另一些部分则只有保持原貌,避免被人类改造和破坏,才能为人类所利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方式和程度应当有一种自我约束。
二、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
从国内流行的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教科书和工具书对生产力的定义及解释来看,大都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实,利用自然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不少高等动物甚至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改造自然。例如,水獭筑坝、蜜蜂筑巢,就其客观效果来说也是对自然的一种改造。虽然这些动物改造自然的能力无法同人相比,以致被认为完全属于本能,但毕竟也在它们活动的范围内改变了自然的原貌,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它们所利用。因此,严格地说,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不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别。只有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才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别。在原始社会,人们最初只是在自己活动的范围内利用自然,包括采集野果,围捕猎物等,后来在劳动中逐步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当原始人捡起一块石头打击猎物时,还只是利用自然;当他把石头磨成特定的形状以便更好地使用时,已经改造了自然;至于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则包含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如果原始人停留在只是利用自然的状态,一点都不知道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那么同其他动物就没有本质区别。人所以能够从其他动物中分离出来,就是因为在长期劳动中逐步形成了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在近现代社会,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步形成了门类繁多的科学技术。只有不断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科学地而不是盲目地改造自然,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减少乃至消除浪费和污染。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富有远见的关注,告诫人们要学会预见和控制生产行为干预自然所引起的较远的后果。联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重温恩格斯的教诲和告诫,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
三、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有不少文献引用恩格斯的论断:“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这一著名论断已经成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言论。
现代人为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成就并不意味着人类战胜了自然。所谓战胜或胜利,通常是相对于战败或失败而言,既然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应当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不应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为地构造战胜和战败的关系。事实上,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成就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取得的,没有理由说是战胜了自然。何况这些成就往往存在对自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最终或多或少招致自然的报复。恩格斯当年所分析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和欧洲一些地方破坏自然而遭受报复的情况,同现代社会的情况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由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少数发达国家大量排放各种温室气体和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导致全球温室效应增强和臭氧层破坏,危及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通过国际协议来减少温室气体和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一些杀虫剂和化学物质最初被研制成功时曾誉为重大发明,并大量使用,后来才发现最终却会严重危害人自身,不得不禁止使用;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各种污染物大大超过环境承载限度,不得不投入并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污染,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甚至得不偿失;国内一些地方毁林开荒,导致土地荒漠化,最终不得不退耕还林。这类事例不胜枚举。
所谓自然的报复,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自然是按照客观规律运行,本来不存在什么恩赐和报复。但是因为我们人类宣称要征服和战胜自然,常常违反客观规律,结果遭受损失,在观念中被认为是自然的报复。不论怎样看,人类都需要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自然具有无限的广阔性和复杂性,总是存在未知领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无论古代和现代,人类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最终会自食其果。现代人无需回到过去敬畏自然和盲目崇拜自然的状况,但在自然面前保持谦虚谨慎,虚心向自然学习,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失为明智的态度。
今天,我们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临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费,大量的野生动物被猎杀……头顶的天空不像以前那么蔚蓝了,脚下也再不是一方净土了.水龙头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会干?多少濒临灭绝的动物朋友还正在挣扎?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自然妈妈她太慷慨了!我们习惯了索取,一旦这位慷慨的妈妈无法提供给我们生活的资源,或者我们的行为激怒了她,她要给我们颜色瞧瞧!那我们的下场只有是灭亡!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人类的生存须要依赖自然,我们是否该给她多一点关心,爱护呢?我们和自然必须平等对待,必须和自然结成一体! 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说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个比方,我们砍一棵树就栽一棵树.要尽我们一切力量来补偿以前的过失.善待身边的一草一木,不伤害我们的好朋友—动物……
有人说“人类创造和发现科学,最终毁于科学”!这句话说的也不无道理,想一想,我们天天想者要怎么来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来做实验,这样是生活的好了,那~咱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呢?
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就得和身边的朋友打好关系,以前欠别人的,要赶紧还一还.而这种事情光靠一人是绝对不够的,这是你我的责任.最后,还是记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吧: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Ⅳ 学习地理知识的收获以及感想 不少于300字。急求!!!!!!

地理,是以地理为研究现象的学科,通常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人版类社权会的自然环境,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的地理布局以及各国和各地区生产发展的条件和特点,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而且,地理是门很有趣的科目。它与很多自然现象密切相关。我们本学期学的是“行星、地球、大气、水、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等”,这些都是比较宏观的事物,刚开始时,就比较简单,可是学到地球的运动时,特别是“地球的公转”,我就有一种丈二的和尚——摸不这头脑的味道,我努力的去解决,在课余时间,我问懂了老师、同学,也明白了其实并不十分难,当初也不应该害怕会学不好地理。我想只要有信心,就能把地理学好。
通过学习地理,我感受到大千世界的独特之处,也体会到它的实用价值,利用它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了解到不同区域的发展和特征,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等,小小地理,用处可真大啊!
古有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道地理,他的确是神机妙算!我也希望能够像他那样啊!

Ⅵ 学习地理知识的收获以及感想 不少于200字。急需!!!跪求!!!!!!!!!!!!!!

说实在的,地理对于我来说永远是那么的难。我地理的基础很差,但我并不认为这是造成我高中地理差的原因。高一、高二,这两年里,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认真地听过一节地理课。那时的我,完全对地理没有半点兴趣。并不是说不喜欢地理,而是没有融入到地理的世界。直到高三,多次的考试让我意识到,我地理成绩实在是差。那时,心开始慌了。渐渐的开始要去学地理,但荒废了两年的地理,让我无从下手。我一心只想那种速成的方法,寻找了好久,却没有半点功效。我根本不知道学习地理的方法,问别人,却发现那些方法不适合我。就这样,带着想读的心情,却没有方法的无奈,我度过了一段时间。
在一次调查中,我意识到,我想学地理的想法并没有付诸行动。我只是心里说着想学,却没有花时间去学。那次调查中,我发现,我花在地理上的时间是那么的少,是少得可怜的那种。那时,老师应该已经放弃我了吧。因为我的态度。
我是那种不会主动去学习的人,即使有问题,也不想去问老师。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而且,如果哪个老师说了什么我不喜欢听的话,我就会再也不想听那个老师讲课,连他的科目都会放弃。由于我的态度,渐渐的,发现老师们都在冷淡我。
后来,年段开始文综考试。我越考越烂。到最后考了个125。一个出乎我意料的分数。就是那个数字,让我几乎崩溃。可在别人看来,我还是那么的懒散。以至于,在多次会议中,我都是处于被批评的立场。或许,在老师们看来,我不会伤心吧。可我内心所想的,他们是否能明白。在一次会议中,老师又在批评我,或许批评的话听多了,身体会开始麻木吧,可那时我的心还没麻木。听到那些话还是会很难过。这时,听到了“你们也不用再说她了,其实,现在心里最难受的是她本人吧,最不希望考这个分数的是她自己吧。”就是这句话,让我下定决心学地理。因为这是地理老师说的。会后,找老师谈。老师了解到我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是那么的寥寥无几。老师说我要还高一、高二年的债。而后,我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复习中国地理,虽然进度很慢,却很有收获。这之后,我也开始认真做笔记。把老师写到的知识点整理在一起,做题方法也写在一起。然后,偶尔拿出来看一下,或者在考试之前拿出来看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答题的方向。虽然还是经常答错,但有了方向,也不失为一种进步啊。
后来,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的慢慢的把地理知识的空缺,填补起来。
我真正的开始在学地理。结合第一轮复习的材料,我边看中国地理的知识,边结合地图来看,在脑中形成了一种框图。而后又开始看书,把书里的内容看一遍。接着,又开始学习世界地理。把材料与地图结合起来,在脑海里构成了一幅世界地图。随着我脑海中地理知识的积累,我越来越喜欢地理了。慢慢的,对地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这使我的地理取得了进步。
在这个从几乎不了解地理发展到喜欢上地理的过程中,我个人觉得各个方面都很重要。如果没有考试成绩的刺激,我想,我也不会下决心。如果没有老师的支持、安慰和指导,我想,我也不会取得进步。当然,如果不是我心理承受能力强,我想,我早已经放弃了吧。呵呵。
所以,我认为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坚强的信念,有坚决的决心,有不怕失败的勇气,还应脚踏实地,不要像我一心想速成,最后导致失败。作为老师,应该有能看穿学生想法的慧眼,要时时刻刻了解学生的想法,不要一味的批评,要适当的做学生的后盾,要默默的支持学生,要适当的给予安慰,要有心理医生的基本。

摘抄的哈 非手打的

Ⅶ 对地理的感想

地理来(Geography)是研源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
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Ⅷ 你对地理有什么新的认识今后的地理学习有什么想法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100个字

对地理的感想:地理,这个学科有趣而富有魅力,真的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我。版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和人权文现象的学问,它所蕴含的知识面很广,但是核心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认知人地关系,找出让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现在全球变暖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在这样环境下学习地理,可以培养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可见地理是有一种“拯救世界”的意蕴的。这就是我对地理的看法,它以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