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地理学报英文版

地理学报英文版

发布时间: 2021-01-21 18:50:54

㈠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师资力量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职教工5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副研究员2人,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馆员1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2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博士生导师5人,省“千百十”重点培养教师2人。1995年以来,学院教师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16项;1人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人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获省、部级先进教师称号,2人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20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研究专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霍英东”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30余项,各级横向课题50余项。出版专著及教材40余部,其中《自然地理学》、《中国区域地理》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发表论文800余篇,多篇发表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Palaeo-geography,Climatology,Ecology》、《The Holocene》、《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理学报》、《地质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被SCI、EI等世界检索系统收录。 近年来,朱竑、李保生、周尚哲、徐颂军、钟巍、陈忠暖、肖玲、王为、孙武、刘洪杰、张正栋等教授在文化地理、旅游规划、环境演变、城市地理、区域经济、土地利用与覆被、海岸地貌、植物生态、城市社区、生态旅游、自然保护、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地理科学学院目前有七位博导,分别是: 姓名 职称 备注 李保生 教授 现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副主任,华南师大地貌研究室主任,自然地理学科博士点组长。 周尚哲 教授 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地貌第四纪方向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徐颂军 教授 长期从事环境生态、植物地理、林业生态、园林生态、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教学和科研工作。 钟巍 教授 主要从事于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和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 周厚云教授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近期主要从事与岩溶洞穴沉积有关的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特别关注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的微量元素和锶同位素组成在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意义。王为教授现主要从事华南海岸环境教学与研究,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地貌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委员,广东地质学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委员。朱竑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东地理学会第十一届历史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世界地理研究》、《旅游学刊》等杂志编委。地理科学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13人,分别是: 姓名 职称 姓名 职称 姓名 职称 王为 教授 罗寿梅 副教授 张争胜 副教授 刘洪杰 教授 张加恭 副教授 夏丽丽副教授孙武 教授 甄坚伟 副教授 张正栋教授肖玲 教授 胡伟平 副教授 陈忠暖 教授 舒娱琴 副教授 1、A Multi-cycle Climatic Fluctuation Record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SCI),地质学报 英文版— Acta Geologica Sinica, 79(3) , 2005;第一作者;
2、Th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Ordos Desert , China since 1.1 Ma B.P. as Indicated by Yulin, 地理科学英文版-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5 (1) , 2005, 第一作者;
3、2500a BP以来额济纳绿洲沙丘的粒度特征及其反映的沉积过程, 地质学报中文版, 79( 5), 2005,通讯作者;
4、额济纳绿洲沙尘暴沉积物质特征, 中国环境科学, 25( 5), 2005, EI收录刊物,通讯作者;
5、Human settlement of the last glaci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SCI), Current Science, 2003,第一作者。 1、实践教学基地的实施策略及效果评价的研究,黄山,李保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2、传统优势学科的深化发展途径研究,李保生,王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3、《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2 .8(省级)(参编);

㈡ 无机材料学报

1 中国科学(A-E辑)(中、英文版) 27 无机材料学报(中、英文版) 52 海洋学报
2 科学通报(中、英文版) 28材料研究学报(材 料 科 学 进 展) 53 海洋与湖沼
3 自然科学进展(中、英文版) 29 化学物理学报 54 经济地理
4 数学学报(中、英文版) 30 催化学报 55 地理学报
5 数学年刊(A、B辑) 31 化学学报(中、英文版)
56 遥感学报
6 应用数学学报 32 物理化学学报 57 生理学报
7 计算数学(中、英文版) 33 分析化学 58 遗传学报
8 数学进展 34 高分子学报(中、英文版) 59 动物学报
9 系统科学与数学 35 无机化学学报 60 植物学报(中、英文版)
10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36 有机化学 61 生物物理学报
11 数学物理学报 37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文版) 62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2 应用数学与力学(英文版) 38 中国稀土学报 63 微生物学报
13 力学学报(中、英文版) 39 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64 实验生物学报
14 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 40 硅酸盐学报 65 细胞生物学杂志
15 空气动力学学报 41 天文学报 66 生态学报
16 航空学报 42 岩石学报 67 古生物学报谁要是可以找到无机材料学报,就告诉我无机材料学报网址吧,谢谢告诉我无机材料学报,找到无机材料学报挺不容易的啊,这儿无机材料学报啊,这里无机材料学报,我还是找不到无机材料学报,到处问哪里有的话告诉我无机材料学报的网址吧,无机材料学报挺难找的,我现在真的需要无机材料学报,谁要是可以找到无机材料学报,就告诉我无机材料学报网址吧,谢谢怎么啊,告诉我无机材料学报,找到无机材料学报挺不容易的啊,谢谢啊
17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英文版) 43 空间科学学报 68 植物分类学报
18 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44 地球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69 动物学研究
19 光学学报 45 地震学报 70 兽类学报
20 半导体学报 46 气象学报 71 生物工程学报
21 中国激光(中、英文版) 47 大气科学 72 生物多样性
22 金属学报(中、英文版) 48 地球化学 学报 73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3 声学学报 49 地质科学 74 遗传
24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中、英文版) 50 地质学报(中、英文版) 75 中国应用生理学
25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中、英文版) 51 矿物学报 76 环境科学
26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这个是自然学科。

㈢ 古地理学报英文版是sci吗

你好,上海交大查询结果,该刊不属于SCI、不属于EI,收录信息如下 古地理学报 [1671-1505]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
提示: CSCD扩展库(E)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库(2013-2014)
提示: CSCD核心库(C)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版)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1.08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4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4年版影响因子:1.056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提示: 排序:地质学 - 第28位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提示: 排序:地质学类 - 第21位
主题分类:
Earth Sciences: Geography
Earth Sciences: Paleontology
P5:地质学: P5:地质学

㈣ 国内地质类的SCI收录的期刊有哪些

《地球物理学报》、《岩石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以上为部分国内主办的地质类的SCI期刊。

㈤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这个期刊怎么样

痙ouglas62(站内来联系TA)bu jingchang kan ,
danshi shi zhongwen hexin qikan ,
ruguo neng fa de hua dangrang shi hao le,tibetnamco(站内联系TA)好像是源 中国软科学学会的会刊
在涉及人口 资源 环境 领域的宏观管理方面论文比较多,而且不少栏目都是有明确协办单位的(类似关系户);论文水平一般,远不如地理学报,也不如地理科学、地理研究
这本杂志因为有邓小平的题字,邓楠一直挂编辑委员会主任,山东师范大学对该刊非常重视,编辑部主任好像就是校长兼的。
该杂志还有英文版。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lifediy66(站内联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tibetnamco at 2009-9-9 07:47:
好像是 中国软科学学会的会刊
在涉及人口 资源 环境 领域的宏观管理方面论文比较多,而且不少栏目都是有明确协办单位的(类似关系户);论文水平一般,远不如地理学报,也不如地理科学、地理研究

㈥ 求地理学报(英文版)封面

㈦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校友风采

闫小培:女,1956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副市长。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2-1990年在西南师范大学任教,1991年3月至今在中山大学任教。现任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曾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地理科学》(英文版)、《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规划师》、《现代城市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等杂志编委。兼任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致公党中央委员、广东省人大常委。
闫小培从事城市地理、地理专业英语和城市发展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负责人之一的城市地理学课程被列为中山大学和广东省重点建设课程。闫小培从事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领域的研究工作。1990年代以来,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建设部与广东省政府合作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际合作项目2项、与香港合作项目2项,主持地方政府委托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自1990年以来,已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地理学报》英文版)、《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学》英文版)、《地理研究》、《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热带地理》、《中山大学学报》、《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城市问题》、《城市研究》、《城市》、《Urban Geography》(美国)、《GeoJournal》(德国)、《Journal of Geography Ecation》(韩国)等国内外主要地理和规划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4本。闫小培曾获广东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一等奖、中山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山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奖、中山大学地学院优秀班主任、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
周介铭:男,1956年5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汉族,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校长。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1982-1985年在兰州商学院贸易经济系、西北民族学院民族贸易系任教师,1985-1990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地理系讲师、副系主任,1990-1997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教务处副处长、处长,1997-2003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2003年至今任四川师范大学校长。
周介铭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特别是在国土规划与整治,土地资源经济评价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次承担国家计委、国土资源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土地局、四川省教育厅及各级地方政府下达的科研课题。他主持和承担的《成都市国土总体规划》项目获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主持和承担的《都江堰市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研究》项目获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主持和承担的《AUTOPLY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调查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他主持和承担的项目还多次获得国家土地管理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并于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除承担大量科研项目外,他还出版了3本专著,并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周介铭在教学与教学管理上也有较深的研究,先后两次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是四川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硕士点的学术带头人,招收资源评价方向的研究生。
周介铭现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四川省地理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土地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国土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副会长,并于1998年起连续两届受聘为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
王一鸣: 副院长, 研究员,博导,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9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硕士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9年7月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国家计委国土地区研究所和宏观经济研究院工作,历任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院长助理。2001年1月任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2003年兼任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研究所所长。2005年2月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主持院日常工作。
主要著作: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十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主要学术论文:
西部大开发要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先导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问题研究
领导干部宏观经济管理知识读本
“十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
许炯心: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8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1977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此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6年9月-1987年7月在荷兰国际地学与航测学院进修。1995年5月-1996年7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客座教授。现任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地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地理研究》编委,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IE索引刊物)编委。
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河流地貌、流域侵蚀产沙和河流泥沙灾害方面的研究工作。 科研业绩:共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索引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4部(含合著)。
代表性学术著作:1. 1996,中国不同自然带的河流过程,科学出版社。 2. 1997,河型对含沙量空间变异的响应及其临界现象,中国科学,Vol.27,No.6,548-553. 承担项目情况: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面上项目、973项目、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及领域前沿项目等共20余项。
获奖情况: 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 。
钱乐祥 , 教授, 博士, 广州大学博士生导师。1987年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1997年于华东师大博士毕业,主要从事GIS与遥感应用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广州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兼地理信息科学系教授,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通讯委员、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兼职。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出版《地球信息科学引论》等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各种奖励20余项,2005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发表的学术论文:
1.Qian Lexiang, Cui Haishan and Chang Jie.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Zhujiang Delta. Pedosphere, 2006, 16(6), SCI;
2.钱乐祥,丁圣彦. 珠江三角洲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地理学报,2005,60(5);
3.钱乐祥等. 福建土地退化的景观敏感性综合评估. 生态学报,2002,22(1);
4.钱乐祥等. GIS支持的土壤贫瘠化区域分异研究. 地理科学,2002,22(1);
5.钱乐祥,丁圣彦,许叔明. 伊洛河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景观空间结构对比分析. 地理科学,2003,23(5)。
邱道持:男,汉族,重庆市人,1947年生。1978年10月至1982年1月在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82年1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其间,1985年至1987年曾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学习。在校工作期间,先后担任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系主任、西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教育部西南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重庆市地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重庆市国土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土壤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科协常委。2001年10月调任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
邱道持同志多年从事地理教育和国土资源管理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604A02)以及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重庆市土地定级估价等30多项科研课题。在《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了《中国政治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学》、《重庆市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学》等专著。先后获得教育部曾宪梓优秀教师奖、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以及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重庆市人民政府等八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96年被西南师范大学聘为教授、2000年被西南农业大学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2001年被重庆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评选为地理学学术带头人。
王 力:男,教授,人文地理专业硕士导师,生态学专业博士导师。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博士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国家遥感中心参加ARC/INFO专业培训。
主要研究领域:资源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农业经济学。主持“重庆黔江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悦来镇城镇总体规划”、“永川生态经济综合发展规划”等项目10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
吴康明:1963年9月生,四川省广安市人,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留校工作,副教授。曾任西南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四川省委社教工作团达县工作队队长。1992年12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1997年1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校党委委员。1997年12月任重庆市团委副书记、党组副书记。1998年5月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1年12月任重庆市团委书记、党组书记。2003年6月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4年6月任重庆市北碚区委副书记、代理区长, 2005年任北碚区区长, 2007年任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正厅局级)。
谭净:男,1961年9月29日生,四川南充市人。1979年9月考入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3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1984年7月担任助教,1991年7月任讲师,1995年10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副主任,1996年10月任副教授,2003年6月任西南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副院长,2004年6月调致公党重庆市委,历任副秘书长兼组织处处长、秘书长、副主委兼秘书长。在校期间,主讲过《中国经济地理》、《产业布局学原理》、《经济地理学导论》、《地理学思想史》、《土地估价理论》、《中国地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营》等本科专业课和《产业布局学原理》、《经济地理学导论》、《区域经济学》等研究生班课程。1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多次评为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曾参加或主持完成了“海南省通什市城市总体规划”、“四川经济地理”、“川南国土规划”、“合江县农业资源开发重点项目技术经济研究”、“长江上游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总体战略研究”、“歇马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长江水天城总体规划和土地估价与预测”、“石柱县悦来镇、下路镇城镇总体规划”、“九龙坡西部九镇城镇体系规划”、“三峡移民与发展”等科研课题。其中1项被评为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评为重庆市社科三等奖。参编的著作2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
罗清泉:四川省蓬安人,生于1967年3月,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就读地理系区域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专业研究生,1991年获理学硕士。1998年韩国韩南大学进修宏观经济学;1999年重庆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2年先后任重庆市计委(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技术处副处长、国民经济综合处副处长、处长,兼任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2月任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2006年12月至今任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分管发展规划、财政金融、高技术产业、西部开发等方面工作,兼任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学会副理事长。实践经验丰富,是重庆市“十五”计划制定者和起草人之一,“十一五”重大专题规划的制定者之一,重庆市“一圈两翼”区域发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体功能区、川渝合作成渝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策划者和推动者。理论功底扎实,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

㈧ 古地理学报英文版属于ESI数据库收录吗

《古地理复学报》(英文版)被SCIE数据库制收录--《古地理学报》2017年...
集团SCI)的通知: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科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英文科技期刊《古地理学报》(英文版)正式被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数据库检索系统收录。

㈨ 地理学报属于sci吗

不属于,后者更权威

㈩ 高建华的学术论文

高建华,朱晓东,朱大奎,余有胜,1999. 台风风暴潮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影响及其防御对策.海洋通报,18,14-19
高建华,朱晓东,余有胜,金波,1999. 中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影响研究.灾害学,14:73-77
李满春,余有胜,陈刚,吴国平,高建华,200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8:144-146
高建华,高抒,陈鹏,葛晨东,朱大奎,2002. 海南岛博鳌港沉积物的沿岸输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2 (2),41-48
陈鹏,高建华,朱大奎,王颖,2002. 海岸生态交错带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受开发建设的影响分析—以海南博鳌地区为例.自然资源学报, 17(4),509-514
GAO Jianhua,GAO Shu,Cheng Yan,Dong Lixian,Zhang Jing,2003. Sediment transport in Yalu River estuary.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学英文版),13(2),157-163
高建华,高抒,董礼先,张经,2003. 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特征及悬沙输送. 海洋通报,22(5),26-33
汪亚平,高建华,2003. 河口海岸区悬沙输运量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ADCP)观测技术的初步研究. 科学技术与工程,(5)
李占海,柯贤坤,王倩,高建华,2003. 琼州海峡水沙输运特征研究.地理研究,22(2),151-159
GAO Jian-hua,CHEN Guo-qiang,OU Weixin,ZHU Da-kui,2004.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ast evolution and regulation in Wanquan? River Estuary,Hainan Island.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地理学报英文版),14(3),375-381
高建华,汪亚平,王爱军,李占海,杨旸, 2004.ADCP在长江口悬沙输运观测中的应用,地理研究, 23(4),455-462
高建华,欧维新,杨桂山,2004. 潮滩湿地N、P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综述,湿地科学,2(3),31-38
Gao Jianhua,Gao Shu,Cheng Yan,Dong Lixian,Zhang Jing,2004. Formation of Turbidity Maxima in the Yalu River Estuary,China.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43(SI),134-146
陈国强,高建华,朱大奎,2004. 海南岛万泉河口海岸动态演变及其整治对策,海洋通报,23(4),38-43
李杨帆,朱晓东,邹欣庆,刘青松,高建华,2004. 盐城海岸湿地资源环境压力与生态调控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19(6),754-760
Zhanghua Wang ,Zhongyuan Chen,Kazumaro Okamura,Jianhua Gao,Kaiqin Xu,Hiroshi Koshikawa,Masataka Watanabe,2004. Anomalous current recorded at lower low water off the Changjiang River mouth,China. Geo-Mar Lett,24, 252–258
高建华,欧维新,杨桂山,王小辉,徐庆柯,2005. 苏北潮滩不同生态带沉积物分布特征,东海海洋,23(1),40-47
李杨帆,朱晓东,邹欣庆,高建华,2005. 江苏盐城海岸湿地景观生态系统研究. 海洋通报,24(4),4651
贾建军,高抒,高建华,潘少明,2005. 珠江口河流输沙、河口沉积与粒度信息之间的联系,海洋科学进展,23(3),297-304
高建华,汪亚平,潘少明,王爱军,杨旸,2005.长江口悬沙动力特征与输运模式,海洋通报,24(5),8-15
高建华,杨桂山,欧维新,2005. 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有机质来源的辨析与定量估算. 环境科学,26(6),51-56
高建华,汪亚平,潘少明,王爱军,杨旸,2005. 长江口南支枯水期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泥沙研究,(5),72-79
桂峰,朱晓东,高建华,2005. 人工半封闭港湾有孔虫埋葬群空间分布研究——以江苏连云港港区为例. 海洋通报,2005(6),41-48
高建华,欧维新,杨桂山,2006. 苏北潮滩湿地植被对沉积物N、P含量及其变化的影响.地理科学,26(2),224-230
欧维新,杨桂山,高建华,2006.苏北盐城海岸带芦苇湿地对氮磷污染物的截留效应研究.海洋科学,30(4),45-49
汪亚平,潘少明,H V Wang,高建华,杨旸,王爱军,李占海,吴中,2006.长江口水沙通量的观测与分析. 地理学报,61(1),35-46
欧维新,高建华,杨桂山. 苏北盐城海岸带陆源氮磷污染负荷估算初探. 生态环境,2006,15(3):495-498
汪亚平,高建华,潘少明,2006.长江河口区边界层参数的观测与分析.海洋地质动态,22(7),16-20
欧维新,高建华,朱红云,杨桂山,2006.苏北海岸带水环境价值模糊评价,经济地理,26(4),653-656
欧维新,杨桂山,高建华,2006。盐城潮滩湿地对N、P营养物质的截留效应研究,湿地科学,4(3),179—186
欧维新,杨桂山,高建华,2006,滨海芦苇湿地对氮磷污染物质的净化效应及其价值估算,海洋通报,25(5),90-96
Gao Jianhua,2006. Characteristics of turbidity maxima in Yalu River Estuary.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stuaries and coasts,Guangzhou: Guangdong Economy Publishing House,2006. 392-399
杨旸,汪亚平,高建华,贾建军,王爱军,2006.长江口枯季水动力悬沙特征与再悬浮研究.南京大学学报,42(6),643-655
杨旸,高建华,汪亚平,潘少明,王爱军,2007. 长江口南港底部边界层特征的观测与分析. 海洋科学,31(3),58-65
高建华,杨桂山,欧维新,2007.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引种对苏北潮滩湿地TOC、TN和TP分布的影响,地理研究,26(4),799-808
高建华,白凤龙,杨桂山,欧维新. 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有机碳、氮、磷分布特征,第四纪研究,2007,(5),756-765
高建华,汪亚平,潘少明,张瑞,李军,白风龙,2007. 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物的来源及分布.地理学报,62(9),981-991
白凤龙,高建华,2007. 悬沙浓度分布对鸭绿江河口流速结构的影响,海洋地质动态,23(10),6-12
Wang Z H,Li L Q,Chen D B,Xu K Q,Wei T Y,Gao J H,Zhao Y W,Chen Z Y,Masabate W,2007. Plume front and suspended sediment dispersal off the Yangtze (Changjiang) River mouth,China ring non-flood season[J]. 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71,60-67
GAO Jianhua,WANG Yaping,PAN Shaoming,ZHANG Rui,LI Jun,BAI Fenglong,2008.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their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sediments of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18(1),46-58
GAO Jianhua,YANG Guishan,OU Weixin,2008. Analyzing and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the organic matter source at different ecologic zones of tidal salt marsh,North Jiangsu Province,China.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2(1),81–88,
张瑞,汪亚平,高建华,潘少明,张志林,2008. 长江口泥质区垂向沉积结构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海洋学报,30(2),80-91
刘运令,汪亚平,高建华,夏小明,贾建军,2008。胶州湾沉积物的时空分异特征及运移趋势.海洋通报,27(3):57-66
白凤龙,高建华,汪亚平,程岩,林天岩,2008. 鸭绿江口的潮汐特征.海洋通报,27(3),7-13。
GAO Jianhua,WANG Yaping,PAN Shaoming,ZHANG Rui,LI Jun,BAI Fenglong,2008.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Sediments and its Influences on Adjacent Sea Area in Turbidity Maximum of Changjiang Estuary.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7(4),83-94
GAO Jianhua,YANG Yang,WANG Yaping,PAN Shaoming,ZHANG Rui,2008. Sediment dynamics of the turbidity maximum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in the dry season.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2(3),249-261
Gao, J.H., Wang, Y.P., Pan, S.M., Zhang, R., Li, J., Bai, F.L., 2008.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and their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sediments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18 (1), 46–58.
高建华,李军,汪亚平,白风龙,程岩,2008.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地球化学,37(5),430-438
刘旭英,高建华,白凤龙, 刘志勇, 潘少明,2008. 苏北潮滩新洋港柱状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8(4),27-36
Zhang R,Wang Y P,Gao J H,Pan S M,2009. Sediment texture and grain-size implications the Changjiang subaqueous delt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8(3),103-114
高建华,李军,汪亚平,白风龙,李家胜,程岩,2009.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海洋学报,31(3),84-94
张瑞,潘少明,汪亚平,高建华,2009.长江口水下三角洲210Pb分布特征及其沉积速率. 沉积学报,27(4),704-713
Jianhua Gao,Jun Li,Harry V. Wang,Yaping Wang,Zhenyan Wang,Fenglong Bai,Shu Gao,Yan Cheng,2009. Distribution and their pollution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Yalu River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coastal water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8(6),12-23
李家胜,高建华,李军,王珍言,严杰,白凤龙,程岩,2010. 鸭绿江河口元素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30(1),25-32
刘运令,汪亚平,高建华,贾建军,夏小明,2010.胶州湾铅-210比活度的分布模式及百年尺度的沉积速率.海洋学报,32(1):83-93
邢飞,汪亚平,高建华,邹欣庆,2010. 江苏近岸海域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海洋与湖沼,41(3)459-468
闵凤阳,汪亚平,高建华,刘运令,张志林,黎礼刚,2010。长江口北支的沉积物输运趋势。海洋通报,29(3):264-270。
严杰,高建华,李军,李家胜,白凤龙,程岩,2010.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稀土元素的物源指示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30(4),95-103
GAO,J.H.,LI,J.,WANG,H. V.,BAI,F. L.,CHENG,Y.,WANG,Y. P.. Rapid changes of sediment dynamic processes and geomorphology in Yalu River Estuary under anthropogenic impacts.,(to be submitted)
Jia J. J.,Liu Y. F.,Yang Y.,Gao J. H.(corresponding author).Environmental response to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changes ring the last 200 years in Shamei Lagoon,Hainan Island,China (to be submitted)
Liu Zhiyong, Pao Shaoming, Liu Xuying, Gao Jianhua. 2010. Distribution of 137Cs and 210Pb in sediments of tidal flats in north Jiangsu Province, Journal of Geography Sciences, 20(1),91-108.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