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的性质
❶ 如何理解人文地理学交叉性的学科性质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回,以及人类社答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❷ 1,为什么说地理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1.地理学科的自然科学性质侧重于提供地理基础知识和培养地理基本技能
任何自然科学都能够提供学生需要的一些基础知识,而地理学科是告诉学生一些日常生活中见过、听过或涉及过的以及没见过、没听过、没涉及过的地理现象,引导他们去问“为什么会有这些地理现象的发生”;是告诉学生我们所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自然圈层组成)是如何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进而引导他们去解决一些“为什么”,得出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内在规律与结论。
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后,就能够用学过的知识去对号入座,相应地作出一些反应,去解释、解决问题,这就是对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一种培养,任何学科都具有这样的相通性,在地理课程标准中体现出来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也就是能够用所学的书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基本技能就是用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工具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的工具性课程。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呢?如何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工具性的作用呢?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在立足掌握了课本中知识的基础上去提高自身的发现能力,去发现一些地理现象,发现地理一些隐藏的地理规律,发现一些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内在本质属性。这种发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改变原来的“知识中心”观,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能力,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能力后,就能再学习;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譬如,当一次地震发生时,我们的学生能够较为快速地作出反应,立刻自护自救,并且能够在灾害发生后,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一些事情。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重与生活、生产实际结合,与身边的事相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就是自身“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提高过程。对于学生获得能力的提高,一方面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大大提升,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的理念。
2.地理学科的社会科学性质侧重于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人文观
社会科学性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文观”的体现。如果说地理学科的自然科学属性着重于学生的“认知和再认知”领域,那么其社会科学属性则侧重于“精神”领域,是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生存观念和价值观念,而这种良好的生态观念和价值观念在地理学科中的结合体现就是人地关系论中的可持续发展观。一门社会科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是学生实际自我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去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科人文性的功能,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有助于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呢?
首先,教师自己要牢牢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学生是人,教学中注意的是要唤醒,而不是灌输,学生要在脑海中真正地建立起一种观念,不是靠生搬硬套,靠死记硬背就能完成的。地理课程的社会科学性质,是一种人文观的体现,其核心是学生“人文第一精神”的培养,它的教育价值取向,就是让学生的思想更加健康,章使学生的品质更为高尚,人格更加健全,使学生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愉快地、不自觉地建立起一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生存观念和价值观念,使学生真正在思想上展露、行动中体现可持续论发展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以“人本主义”观念时刻提醒自己,学会尊重和唤醒,以自身的基本素养,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地理的社会科学特性,才能真正运用好这种人文性独具的“感化”教育魅力。
其次,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中学的各科教学中,地理学科是唯一以人类的生存发展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学科,在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危机,使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例如,在人口问题上,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呈几何级数增加的势头不减,人口问题越来越严重。维持人类生命的四大生物系统的耕地、牧场、森林和海洋生物区遭到过度开发,荒漠化日益扩大。在这些内容上,教师应时刻注意帮助学生去感悟,从中体会人口激增、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严峻形势,迫使学生去思考,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并领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还包括社会、经济及生态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才能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另外,通过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能使学生从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角度去提高认识地理环境和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确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基础上同时也能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3.地理学科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有助于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培养
地理学科是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综合体,那种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它只会导致学生社中会视野的主观性和分析问题的局限性。因此新课程强调“地理教学地理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正因如此,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把原来分割过细、缺乏联系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重组,既要强调知识的基础性、联系性和综合性,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现地理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❸ .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科学,既有自然地理环境,又有人文地理环境,是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人文学科性质的综合学科。因此,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特征。
❹ 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是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体,是各种版人文要素和似然要素的综权合体。
1、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
2、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3、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4、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变化的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❺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性质包括哪些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前言”部分,开篇有一段没有标题的导入语 ,阐述了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课程的价值功能。 修订时进行了改写,增强了它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导入语,共分为两个自然段——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第一个自然段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即当今社会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期望达到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现代社会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 第二个自然段阐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是课程理应发挥的功能、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意义。修订以后,有一定的新意。
第一次提出了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以往一般侧重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提出要求。而这次课程标准用了两个“有助于”的阐述来概括地理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这也从宏观层面为我们地理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认识社会、环境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千姿百态的地理环境,并养成爱护环境、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
❻ 简述地理科学的性质特点和研究核心
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专、地域分异与人属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且该表层具有圈层结构特征;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一门学问;地理学是认识地球表层环境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认识、利用地球表层环境并与之和谐共处的指针。
❼ 如何理解现代学科分类中地理学的大科学性质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是旅游者的行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环境管理专,旅游社会经济发展属,及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既是自然地理,也是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必修科目!从这方面来说是地理科学下年的一个学科
❽ 自然地理学科性质
地理学是一门即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英文中地理一词则来源于希腊文hêgê(意为“地球”)和graphein(意为“写”)。
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禹贡》和《山海经》等。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
地球表面: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陆地-海洋
山脉-大陆架-气候-植被
人类生活:乡村-集镇-城市-人种
国家--世界政区--各国首都--洲--地区--州--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联盟--市--县--自治县--旗--郡--城市--城镇--村落--地名
学科分支
地理学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体系。在西欧,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即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即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下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前苏联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然后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西方学者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利用生物学来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地理学、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动物区系样式,利用数学、物理学来研究地球本身的运动以及它和其他太阳系中星体的关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间上地球变化的学科。
综合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
古地理学
部门性
地貌学
气候学
水文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
动物地理学
化学地理学
医学地理学
冰川学
冻土学
物候学
火山学
地震学
社会科学的成分,从非物理的层面来考察整个地球的行为模式,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及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及格广义的分支:
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种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
聚落地理学
社会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
宗教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农业地理学
工业地理学
商业地理学
交通运输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
政治地理学
军事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其他分支学科
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方志学-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地理数量方法-计量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其中地图学-地理数量方法-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实察方法,可合称为地理技术方法学门。
❾ 中国地理的学科性质是
他是一门偏文科性质的理工学科,研究人、周围环境、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及最新开的学科地理信息系统。
❿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其前身为沿革地理。从公元1世纪《汉书·地理志》至20世纪20年代,沿革地理始终处于主导地位;20世纪30年代,现代历史地理学理论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国化拉开了帷幕。到今天已走过七八十年,追溯其曲折历程,探讨期间发生发展的道路、特点与规律等,无疑会对当今历史地理的学科发展进而指导实践有所裨益。 首先,中国传统沿革地理为其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中世纪的早期,中国人曾一度遥遥领先。从汉到唐的这一段时间里西方在地理学上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中国。到了宋代,除了阿拉伯外,也仍然不能与中国相比”[1]。沿革地理发展近二千年,时至20世纪20年代,主导地位尚未被有效撼动。可见沿革地理在中国根深蒂固,成就辉煌。 其次,中国历史、地理学家对西方现代地理学的介绍和传播是其出现的主观动因,也是最主要原因。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19世纪后半叶,我国地理学开始进入新旧交替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对西方科学的学习与导入。面对西方现代地理学的先进思想、方法,中国学者们日益认识到仅描述疆域消长、政区变革、地名更易、城邑兴衰和水道变迁等的沿革地理的局限性,在实践中逐渐把历史时期的一切地理现象及发展、变化规律纳入到研究范围。于是,30年代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中国化进程真正开始了。 最后,各国列强对中国的不断侵略是促使其产生的重要外因。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以及后起的日本帝国主义屡屡侵吞与蚕食中国边疆领土,这些罪恶行径极大地激发了爱国学者推动中外地理交流以及考察边疆地理的工作热忱,直接加速了中国化的出现进程。 来源:学理论·中 2013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