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舆地理学
㈠ 地理风水学如何入门
想学风水就要看你学习的目的,看阳宅?阴宅?还是算命?其实这些都存在一点通性,也有《易经》、《八卦》繁染出来的,比如九星是风水中是一门~但也有好几门不同的学术,长生学就说九星是一种谬论,关键在于你能不能遇到好的师傅,不是说在街上随便买几本书看着就是风水师了,那么容易学到的就不是什么智慧了,那么容易出版的就不是什么好书~
例如分金吉度、水法来说也分N种门派~要学的东西有罗盘每层的用法,这个可以看《罗经透解》这书,虽然有错的地方,但都大同小异。入门是60花甲~然后天干地支相生相克相刑~各种五行的用法(五行有十多种,如玄空五行、纳音五行等),然后就是24山坐向啊~水法啊~明气啊~分金啊等~当然选择九星学还要理解河图洛书,但个人的学派里是反对九星学说的,认为用九星的是害人(但现在用九星的灰常多)~
如果想学带兵再学奇门遁甲(貌似现在没什么用了),陈子性那本原书感觉不错,但不是大街有卖的那本,那是翻N抄版,不如不看,听说峨眉山有原书。日家来说感觉彭家有一书真不错,现在我有这本书,里面的六丁六甲之术真神,每用每应验,例如我做过一个坟,书说当日时辰到了会有一对鸳鸯飞到坟堂中心,开始不信想验证下看看,结果真来了,在场的人都傻了眼~
好~就先说这么多~如果想学习玄学就必须先找个真有实力的人拜师,大街上的书看坏人的,不如不学~
㈡ 风水地理学是什么 有哪些原则
一般我们所说的风水它主要遵循三大原则,分别是:太极泛存观;场气万有观;场气导引观。
1、太极泛存观:风水学认为,一个城市,一个村镇,一个庭院,一幢建筑、一户住宅,一个房间等,都是一个太极,只是层次不同而已。住宅建筑布局,既看其自身的太极,也看建筑组群的太极,建筑群布局,应以地形方整、太极完整为宜。不宜缺残某部分建筑的位置,建筑地段布局应十分注意太极图的场气效应。
2、场气万有观:风水学的五大要素龙、穴、砂、水、向,其本质是气。寻龙,捉穴,察砂,觅水,定向,是在于察寻适于人体的吉气,避开不利于人体的煞气,趋吉避煞,在于对气的趋,避。物物之间存在场,气来自场。现代科学已初步察证,人体有场气,植物有场气,建筑物有场气、万物之间皆有场气。恰如万有引力一样,场气也是万有的。一幢建筑可以我足轻重,但如组成建筑群,场气可能剧变。
3、场气导引观:风水之气,是宇宙场气、地球场气、地域场气、建筑组群场气、植物场气和人体场气的统一场气中的气。宇宙、地球、地域的场气,为大场气。大场气,虚处来,实处止。阳宅多选在类似盆地、半盆地(山环、山湾)中,这种地域,土肥水上,宜于民生,利于接纳大场气。
风水地理学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两门学问,从古代来说,我们会说风水是迷信,但是在现代来说,我们知道风水有结合地理知识,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反映,我们就可以相信了。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吸收,要有所取舍。
㈢ 什么是风水地理学
风水学起源于我抄国古代,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一门综合了哲学、地理学、生态学、建筑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自然科学。集阴阳、数理、五行、天道、八卦而成的术数大纲.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的同时,创造出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易经》的中心思想是简易、变易、不易。易者,变也。顺应自然,改变现状是“易”的精髓所在。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不断地改变居住环境,以变求生存,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明社会。我们研究应用风水学的目的就是在继承古老文化的同时,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对人类的不良影响,发挥风水学的灵动性,使天道、地道、人道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㈣ 堪舆学的经典著作
《术藏》的出版,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存世的千余种术数典籍中,大陆的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约保存了百分之九十,其余的散存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中。由于术数典籍保存的分散性,当前的研究者们,无论是在文献的占有上,或是使用上,均有诸多的不便,难窥术数学典籍的全貌,而《术藏》一书的出版,将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
2、《术藏》将在世的术数典籍结集出版,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盛事,是前无古人的大工程,对于保存和研究民族文化,对促进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无疑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3、《术藏》的出版,必使海内外学者为之瞩目,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范围的中华文明的研究,必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术数研究与现代科学的结合,必将使古老的术数学,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有助于促进全人类的文明进程。 堪舆 八宅明镜 唐 杨筠松撰 民国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地理辨证疏 清 蒋大鸿注 民国八年锦章书局石印本 5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全辑要 清 许明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10卷2册全 堪舆 地理大全要诀 清 许明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7卷2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地理六经注 清 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6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理气四诀 清 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罗经指南拨雾集 清 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3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平阳全书 清 叶九升撰 原版为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15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山法全书 清 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19卷6册全 堪舆 地理四秘全书 清 尹一勺撰 民国大成书局石印本 12种3册全 堪舆 地理四弹子 铁弹子地理元机
南唐 何令通撰
明 游嵩注 铅弹子地学正义 金弹子地理元珠经
明 刘基注 玉弹子地理元枢
清 张凤藻注 清聚锦堂刻本 十卷全 堪舆 地理金弹子玉弹子 元 白髯老人、耶律楚材撰
明 刘伯温校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地理铅弹子 明 孟又承传
清 张九仪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1卷1册全 堪舆 地理铁弹子 南唐 何令通撰
明 刘青田释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地理青囊经 唐 杨筠松撰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8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六法点穴大全 唐 杨佐仙等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6卷1册全 堪舆 地理五决 清 赵九峰撰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8卷2册全 堪舆 地理选择录要 清 蒋大鸿撰 民国乙酉年上海会文堂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地理阳宅大全四集 清 许明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地理正宗 清 蒋国撰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12卷2册全 堪舆 地理直指原真 清 释彻莹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3卷2册全 堪舆 地理葬埋黑通 清 释彻莹撰 清抄本 1册全 堪舆 地理琢玉斧 清 张九仪撰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六圃沈新周先生地学 清 沈镐撰 原版为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赣州风水秘传 不署撰人 民国石印本 12卷2册全 堪舆 撼龙经、疑龙经批注校补合刻 唐 杨筠松撰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撼龙经6卷疑龙经2卷2册全 堪舆 郭璞葬经 晋 郭璞撰 民国十三年锦章书局石印本 1卷1册全 堪舆 罗经顶门针 明 徐之镆撰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罗经解定 清 胡国桢撰 民国元年江东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罗经透解 清 王道亨撰 民国二年铸记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秘本搜地灵 明 刘伯温订 光绪有益堂刻本 2卷1册全 堪舆 平砂玉尺经 元 刘秉忠撰
明 刘基解 上海文明书局金属版 2卷1册全 堪舆 乾坤法窍 清 范宜宾集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3卷2册全 堪舆 阳宅都天滚盘珠要法 清 瞿天赉撰 宣统二年扫叶山房石印本 1册全 堪舆 入地眼全书 宋 静道和尚撰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10卷2册全 堪舆 三元总录 明 柳珍纂辑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3卷1册全 堪舆 阳宅大全 明 一壑居士集 光绪校经山房石印本 10卷2册全 堪舆 山洋指迷 明 周景一撰 乾隆刻本 4卷4册全 堪舆 阳宅爱众篇 清 张觉正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宝照秘诀 不署撰人 清稿本 1册全 堪舆 山洋指迷 明 周景一撰 民国上海广益书局 4卷2册全 堪舆 阳宅集成 清 姚廷銮撰 宣统元年江左书林石印本 8卷4册全 堪舆 雪心赋辩讹正解 清 卜应天撰
清 孟浩注 宣统元年扫叶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阳宅三要 清 赵九峰撰 民国上海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阳宅十书 明 王君荣纂辑 民国江东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阴宅集要 清 姚廷銮撰 宣统元年江左书林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阴阳二宅必用[附鲁班经秘决仙机元空法鉴] 不署撰人 民国江东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宅谱指要 清 魏青江撰 民国扫叶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陈子性二十四山造葬秘诀 清 陈应选撰 民国抄本 1册全 堪舆 倪公阐明阳盘住宅秘诀 不署撰人 嘉庆抄本 一卷全 堪舆 地理辨正直解 清 蒋大鸿撰 经元堂刻本 5卷全 堪舆 地理参赞玄机仙婆集 明 张鸣凤编 明世德堂写刻本 十二卷全 堪舆 地理黑囊经 明 范越风撰 清初抄本 1册全 堪舆 地理星体图格真龙名髓 不署撰人 明抄本 1册全 堪舆 地理正宗臆解 明 萧智深
清 金六吉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 三卷全 堪舆 地理指迷篇臆解 明 萧智深
清 金六吉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 二卷全 堪舆 地理琢玉斧峦头歌括 明 徐之镆唐际云辑
清 张九仪释 清康熙宏德堂刻本 四卷全 堪舆 地学 清 沈镐撰 清康熙五十二年刻本 二卷全 堪舆 地学精华 民国 夏更清撰 民国版铅印本 1册全 堪舆 分房变气论宅法 清 蒋平阶撰 清稿本 一卷全 堪舆 新刊地理五经四书解义郭璞葬经 明 吴征岀定郑谥注 明汇贤斋刻本 一卷全 堪舆 格水定针法 不署撰人 地理手抄稿本 一卷全 堪舆 管氏地理指蒙 魏 管辂著 清印本 堪舆 郭璞古本葬经 晋 郭璞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红鸾经四十八局定例 祖传风水地理孤本 110 1 堪舆 胡矮仙至宝经 唐 胡矮仙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黄帝宅经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空石长者五星捉脉正变明图 唐 空石长者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李思聪堪舆杂撰 宋 李思聪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九天元女青囊海角经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堪舆要诀 明 ;狄奄氏手录 嘘龙村舍藏本 一卷全 堪舆 考验通书法窍秘决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二册全 堪舆 金精廖公秘授地学心法正传画策扒砂经 宋 ;廖禹撰 清嘉庆二十五年大文堂刻本 四卷全补遗一卷全 堪舆 李思聪总索 宋 李思聪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灵城精义笺 清 沈竹礽撰 自得斋丛书 一卷全 堪舆 刘基堪舆漫兴 明 刘基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缪希雍葬经翼 明 缪希雍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灵驱解法洞明真言秘书(秘诀仙机) 不署撰人 明汇贤斋刻本 一卷全 堪舆 刘见道乘生秘宝经 唐 刘见道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八宅明镜 唐 杨筠松撰 清乾隆五十五年姑苏乐真堂刊本 二卷全 堪舆 杨曾地理元文 清 端木国瑚撰 清刻本 一册全 堪舆 水龙经 晋 郭璞撰
明 刘基阅 清内府抄本 五卷全 堪舆 续水龙经 晋 郭璞撰
明 刘基阅 清内府抄本 四卷全 堪舆 水龙经阴阳宅 晋 郭璞撰
明 刘基阅 清内府抄本 阳宅二卷全阴宅二卷全 堪舆 青乌先生葬经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仕学备余 清 纪大奎撰 清刻本 六卷全 堪舆 十道天心 清 戴洪润手抄真传择日秘本 28 一卷全 堪舆 孙伯刚璚林国宝经 宋 孙伯刚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天机望龙经 宋 吴景鸾授 雅德江村迂穸藏本手稿本 一卷全 堪舆 天心正运线法 不署撰人 手稿本 一卷全 堪舆 天星秘诀寻龙合格定穴 不署撰人 清光绪手抄秘本 一卷全 堪舆 谢和卿神宝经 宋 谢和卿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新镌京版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匠家镜 明 午荣撰 明汇贤斋刻本 三卷全 堪舆 玄秘龙法玄秘穴法 不署撰人 手抄本 两册全 堪舆 选择纪全 不署撰人 明汇贤斋刻本 一卷全 堪舆 雪心赋辨讹正解 唐 卜应天撰 民国排印本 四卷全 堪舆 雪心赋直解 明 吴一棣撰 清顺治十八年刻本 四卷全 堪舆 阳宅大成 清 魏青江撰 清嘉庆刻本 十五卷全 堪舆 阳宅起手 清 査咏旺传 清抄本 一卷全 堪舆 阳宅十书 明 王君荣纂辑 清印本 四卷全 堪舆 阳宅元运会要 不署撰人 清抄本 一册全 堪舆 阳宅指南篇 清 蒋平阶撰 清稿本 一卷全 堪舆 杨筠松青囊奥旨 唐 杨筠松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杨筠松十二杖法 唐 杨筠松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杨再谪仙人杨公金刚钻本形法葬图诀 唐 杨筠松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阴阳秘诀 不署撰人 清抄本 1 堪舆 玉元子天宝经 宋 玉元子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廖禹十六葬经 宋 廖禹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青囊心印 清 王宗臣撰 清康熙刻本 二卷全 堪舆 青囊续编 清 王宗臣撰 清康熙刻本 一卷全附天玉经四卷全 堪舆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八卷 明 徐善继徐善述撰 明隆庆三年刻万历十一年梅墅石渠阁补刻本 510
㈤ 在风水地理学什么是众星齐拱紫微坦
在风水地抄理学中,袭什么是众星齐拱紫微?——所谓众星拱紫微,众星拱月,众星拱日,众星拱……;其实就是有一个相对主要的山峰,周围有许多大大小小盘环的山峰;相对主要的山峰就是:日、月、紫微……;周围许多大大小小盘环的山峰就是:众星。
㈥ 舆地学是风水学还是地理学啊
都是。准确地说,是地理风水学,是风水中属于地理的范畴的学类。
㈦ 地理风水那本书最好
师承式的学习最好。 因为需要先学易经,再学风水。
非要自学的话可以看八宅真内法
当然, 如果能自学容明白风水,那这种学习力可以去自学靠211大学了。
风水书籍多以古文言文居多。 师承式的学习 基本不看教材,都是师父口传,然后记笔记,再加上跟师父交流,出门去看局,积累经验,慢慢获得学术的真东西。
俗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现在度娘微积分和火箭工程,文献数不胜数, 我们看完了未必就会早火箭了,也未必会解微积分啊成为数学家啊。
所以,无论什么学习,即使是高中的学生,一样需要老师去指点学习。
祝你学业有成
㈧ 堪舆学的历代名家
在历朝历代所修官吏的传记部分,总有那么几个、十个或者几十个名额要给方技术数者流,这就是所谓的《艺术传》或者《艺文传》,大部分少不了风水先生,这些青史有名的风水先生即为“风水名流”。研究和分析这些风水名流的史料、传记,对我们加深认识风水现象尤其是风水先生的变迁过程、职业特点、阶层归属、社会地位和文化功能,都不无裨益。 (1)樗里子,据《史记·樗里子传》载:樗里子,名疾,秦惠王之弟。因居住渭南阴乡樗里,故俗称樗里子。为人滑稽,有智囊之名。武王即位后,曾立以为相。秦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卒,葬渭南章台之东。死前预言:百年之后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至汉代果然长乐宫建在其东,未映宫建在其西,武库正当其墓。
(2)青乌子,又称青乌公、青鸟先生,据说活动于秦汉之际,曾著《葬经》一书,被后世风水先生尊为鼻祖。
(3)管辂,据《三国志 魏志 管辂传》载:辂随军西行,过毋丘俭墓下,倚树哀吟,精神不乐。人问其故,格日:“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元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备,法当灭族。不过二载,其应至矣!”后来果然如此。
(4)郭璞( 276-324 ),东晋著名学者,字景纯,山西闻喜人。博学,好古代奇文,又喜阴阳卜筮之术。东晋初,为著作侍郎,后被王敦任为记室参军。敦欲谋反,命其卜筮,璞谓其必败,遂被王敦所杀,据说风水书《葬书》和《锦囊惊》为其所著。
(5)陶侃( 259-334 ),东晋庐江浔阳人(今江西九江)人,字行。据称,陶侃曾撰有风水著作《捉脉赋》。
(6)韩友,据《江南通志》载:韩友,字景先,东晋舒县(今安徽庐江县)人,出仕之前,曾追随学者伍振学习《易经》,并能图宅相墓。 (1)舒绰,据《浙江通志》载:舒绰,隋东阳(浙江金华)人。稽古博文,尤善相家。
(2)一行( 673-727 ),唐代高僧,俗名张遂,河北巨鹿人,精通历法、天文。所提出的“山河两界说”,对后世堪舆家们的“界水理论”,有重大影响。
(3)司马头陀,根据《江西通志》记载:司马头陀曾学习堪舆之术,历览洪都(今南昌)诸山,钦定佳穴 170 余处,多有所验。一日在拜见奉新百丈(即禅宗高僧百丈怀海)时说:我在湖南觅得一山,可住一千五百善知识者。百丈问:“老僧可否住得?”答日:“不可”。然后指着旁边在座的华林觉说:“此为主人也”,后来李景让率众人建庙于此,请朝廷赐号“同庆寺”,此地遂成禅学中心。结果与其预言一样。其著作有《水法》传世。
(4)浮屠泓,僧人泓师,祖籍黄州(湖北黄冈),善阴阳算术。
(5)丘延翰,字冀之。家居山西闻喜。唐朝永征年间以文章著名,后游泰山,于石室之中遇神人授《海角经》,遂洞晓阴阳,依法选择,无有不吉。
(6)杨筠松,按《地理正宗》:杨筠松,字叔茂,窦州人,长期居住江西,号救贫先生。曾以《疑龙经》、《撼龙经》、《立锤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等书。被后人尊为江西派祖师。又据《江西通志》记载:筠松,窦州人,僖朝国师,官至金紫色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曾路过赣州,以地理术行于世。自称救贫仙人。卒于赣州,葬于中乐口。
(7)曾文辿,唐代著名的堪舆大师,江西于都县人,为杨筠松高弟。文辿于经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贞明年间(915年―920年),游至袁州府万载县,爱其县北西山之丘,谓其徒曰:“死葬我于此”。及卒,葬其地。后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见之,骇然而归,启其坟墓视之,乃空棺也。人以为尸解。著《寻龙记》、《阴阳问答》。
(8)刘江东,唐代著名的堪舆大师,江西于都县人,为杨筠松高弟,子刘颖(次子),婿谭文谟,皆世世相传。据《地理枢要》云:“唐国师筠松于焉祖岩授之,曾、刘诸子焚香发誓,地坐、面乾,相愿不语,书地作图,图毕,相舆礼拜而退,当时文辿契其旨。江东既退,又从而质诸,然后尽得其义。”世传有《画荚图》乃刘公子、婿之后代所著,又有《金函经》为于都谭宽(字仲简,号敦素)著,又传《倒杖法》为杨公所授。
(9)廖金精,即廖瑀,字伯玉,江西宁都黄陂镇黄陂村人。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江西宁都)翠微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东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廖瑀将其术传二子,均迁福建,其术亦传福建;又传其三第克谦之子十九郎(讳邦),迁兴国山寮,其术亦传兴国;还传德兴高徒傅伯通与邹宽。廖瑀著有《怀玉经》、《扒沙经》、《入式歌》、《金精鳌极》、《地理泄天机》、《葬法新印》等行世。
(10)范越凤,字可仪,号洞微山人,浙江缙云人,为杨筠松高弟,作《寻龙入式歌》。 (1)陈抟,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易学家、堪舆大师。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常被尊称为陈抟老祖、希夷祖师等。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隐于武当山九室岩,移华山云台观,多著述。陈抟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等。
(2)赖文俊,宋代著名的堪舆大师,因自号布衣子而被称为赖布衣,江西定南人。曾任国师之职,后受秦桧陷害,长期处于流落生涯中,足迹遍布福建、广东,后遁隐山林,不见其踪。他擅于替人选墓穴,曾为罗彦章替其亡妻选墓,批出此墓能令其子在考场中榜,果然其子真的中榜,又据屈大均《广东新语坟语》记载:“宋有赖布衣者,善相坟地,今广东故家大姓,其始祖二世、三世坟,多赖布衣所定穴位。予宗有其二。谚日:族有赖布衣,繁昌必有闻“ 。
(3)胡矮倦,又名矮仙,徽州婺源人。江西派第十二代传人,曾做《三十六穴图》与《至宝经》。
(4)吴景鸾(吴景峦),宋代著名的堪舆大师,字仲祥,江西德兴人。为西汉长沙王吴芮后裔,其祖父吴法旺精通天文、地理。其父亲吴克诚曾师从宋代著名易学家、华山道人陈图南(即陈抟)学习易经和堪舆之术,受其影响,吴景鸾自幼对风水训练有素、精研有验。庆历一年(公元 1041 年),宋仁宗下昭选拔阴阳家,本郡学官推举吴景鸾入京入试。果然受到宋仁宗赏识,被授予司天监正职。然而不久因为论牛首山“坤风侧射,厄当国母;离宫坎水直流,祸应至尊下殿”之语而被下大狱。一直到仁宗去世,才被大赦,出狱后向皇帝献《中余图》,未受赏识,遂佯狂削发,修道与湖北天门县白云山洞,常往来与饶、信二州(均在江西)。著有《理气心印》、《吴公解义》、《玄机赋》、《玄空秘旨》等。
(5)刘潜,江西南康人,宋哲宗时人,上世为唐代著名堪舆家司马头陀,所著《地理诸说》行世。明永乐二年曾于佛像中发现此书。
(6)蔡元定,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福建建阳人,为蔡发(蔡神兴)之子,南宋著名理学家、堪舆学家,所作《发微论》极受后世推崇。
(7)邹宽,字仲容,江西德兴人。与同乡傅伯通同师廖金精,得其真传,为相州汪伯彦卜地葬亲时,曾借堪舆之言写信说伯彦攻打金国,末云:“方今环宇人宁,惟幽燕未归版籍,朝迁有意恢复,倘值此时扬威振旅,勿计名位高下,奋力精进,必立希世之功。仆愿策励驽下,相从于凯歌之辰,非妄匕也。若参之已见,微有更改,妄触一机,百关俱废。”对此,伯彦表示同意,只是未能付诸实施。后来,宋高宗即位,果授伯彦知枢密院事,旋进右仆射,与黄潜善哉同居相位。看来,邹宽术艺确实奇诡,不过信中之议却全是妄托空言。
(8)傅伯通,江西德兴人,与邹宽同师廖金精,曾为南宋高宗选中首都临安。
(9)徐仁旺,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县西北)白云山人,曾上奏折议迁宋定陵,他主张用牛头山前地,认为山后之地有以下害处:“坤水长流,灾在丙午岁内,丁内直射,祸当丁未岁中。”对于他的这番话,起初人们并不在意。后来金人犯边,果在丙午年,而丁未年后,诸郡火载相继不断,东南州郡半为盗区。于是人们想起他的预言。
(10)王伋,字肇卿,一字孔彰,祖籍洛阳,其祖父王讷因论历法有差,被贬江西赣州。王伋幼年致力科举,因屡试不第,忿而改攻地理,后弃家流浪江湖,因喜爱松源(今福建省松溪县松源镇)山水,便在此定居下来。王伋深谙堪舆之学,对闽派风水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死后弟子叶叔亮传其《心经》及《问答语录》。
(11)胡舜申,为胡舜陟之弟,原籍徽州绩溪,南宋绍兴年间迁到苏州。根据《苏州府志》记载,其人:“通风土阴阳之术,世传江西地理所与舜申。尝以术行四郭而相之,以为蛇门不当塞。”著作有《吴门忠告》一篇。
(12)达僧,江西吉安人。《吉安府志》说:“达僧,姓刘氏,居安福下村水南院,师司马头陀,善地理之术,所著有《撼龙经》、《天元一气》诸书,世有传之者。”,关于《撼龙经》的作者是达僧的说法,与一般以为为杨筠松所作的观点有矛盾。究竟哪个正确,尚待探讨。
(13)铎长老,佛寺中人,真名不详,宋元之际,以形家数术周游江西。其弟子有南昌刘子南、新建赵之方和丰城何野云。
(14)梁饶,元代人,家居江西德兴,精堪舆术。时值岁暮,摆渡人李翁请其歇息一夜,并设酒款待他。饮至半酣,梁饶大发感慨说:“世上何人能识我,今日时师后代仙。”听到此言,李便向他恳求吉地,梁当即指示穴位,并嘱咐说:“贵从武功来,祸后福始应”。后来李翁便葬在所选之穴。不几年,其子以罪戌安徽定远,生下一子,被朱元璋收养,赐以国姓,复赐姓沐,单名一英。此子于洪武十四年( 1381 年)从傅友德取云南,留镇其地,死后追封黔宁王。沐氏从此继承云南王位,与明代相始终。 (1)张宗,为汉代道教天师张道陵的后裔,精青乌之术。元末,避陈友谅乱,改名隐居皖南青阳,贵池一县凡是经过他卜选的葬地,其家一般留有标记。明洪武十二年曾应朱元璋要求,随军观察行军途中的山川形势。
(2)目讲僧,《宁波府志》称:“目讲僧,不知何许人,隐其姓字。或云元进士,晦迹于僧。或云尝为陈友谅参谋,反败逃匿为僧。明末来鄞,善堪舆术,为人卜葬无不奇验。尝曰:吾当以目讲天下,故皆称为目讲云。卒死于鄞。凡邑中大家官族,其先进坟墓未有不出其手。以故久而益神。其所著书绝无,刊本多为后人委托,世鲜有得其传者。”
(3)周仲高,明人周仲高精天文地理之学,足迹遍及东南。时方承平,社会安定,可周仲高却自浙江钱塘搬到江苏昆山居住,并说天下兵祸将起,“吾卜地莫如娄江善”,后来果然钱塘毁于兵祸而昆山无恙。洪武初,郡邑修建公署及庙宇,相方、定位、卜日、选辰皆出其手。由于术艺精到,县令派人为其画像,以示赞扬。
(4)渠仲宁,明代腾县(今山东省滕州市)人,据《兖州府志》载:他曾遇异人授风水之术,为人相地大多奇中。明成祖朱棣驾幸南京,驻跸于滕,曾召见仲宁,试其才学。仲宁指着一处,说其下若干尺有石如虎。成祖令人挖掘,果然得之。
(5)杨宗敏,明代浙江绍兴新昌县人,永乐年间,有异僧为避官府捉拿,躲藏其家,授其堪舆之术。宗敏遂得神解。他登山隔十里左右,即知立穴作向,倒杖也不爽毫厘。时人称之为杨地仙。
(6)廖均卿,江西省兴国县梅窖乡三僚村人,明十三陵陵区的首席选择家。其先祖为唐宋时期的著名堪舆家廖瑀。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皇后徐氏崩,上命礼部尚书赵羽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择地,得吉于昌平县东黄土山。及车驾临视,封其山为天寿山,以七年(1409年)五月己卯作长陵,……自是列圣因之,皆兆于长陵左右而同为一域焉。”
(7)非幻和尚,浙江衢州宝陀庵住僧,谙熟儒书,精通地理。尝应召选择昌平天寿山风水。事后赐以金紫。永乐十八年,明成祖遣使祭其墓,追赠他为“五官灵台郎僧录司右阐教”。
(8)游朝宗,明徽州婺源人,为天寿山(十三陵)陵域的主要选择家之一,曾受到永乐皇帝的褒赏。
(9)裴士杰,明初著名堪舆理论家,曾主持编写《永乐大典》中有关风水问题的条目。
(10)骆用卿,浙江余姚人,精堪舆术,为明十三陵之一的永陵陵址的主要选择家。早年游学不第,以经术设馆授徒。明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历任兵部员外郎,侨居通州(今北京通县)。嘉靖年间,经大学士张孚敬推荐,骆用卿为明世宗朱厚熜在昌平天寿山十八道岭选择了陵寝所在,此岭后被赐名阳翠岭。
(11)谷宗纲,字以张,明浙江温州永嘉县人,精青乌家言,考验精晰,然耻以术鸣,托情诗酒,有诗文若干卷行世。
(12)徐善继,江西德兴人。初补本邑庠生,因亲丧未葬,故与弟善述究心堪舆之学。因为吴景鸾遗书于天门白云洞,遂深明其奥。指示阴阳休咎每每灵验。驰名于闽越各县。其易学知识之博,也深得当时士大夫钦佩。所著有《人子须知》等。
(13)汪朝邦,字用实,明徽州婺源人。为人笃厚,科举失利,弃而攻医,尤精形家言。
(14)江仲京,字林泉,明徽州婺源人。精堪舆之学,与其兄江抱日、江东白被时人合称为“婺东三仙”。
(15)奚百川,安徽望江县人。据明《太平府志》载:奚百川,本府望江人,“善堪舆,本乡及桂诚诸里阴阳二宅,皆其所定。迄今族大人稠,科举蝉联。人推为吴宽、张宗道之亚。”
(16)李绑祥,字和征,徽州婺源人。天资颖悟,博贯青囊星学,尤得阳宅真传。卜筑应验,本地士大夫对其十分敬佩信服。
(17)李景溪,徽州婺源人,赋性灵异,精通阳宅、星相、历法诸学,所著有:《阳宅秘诀》、《雷霆心法》等书。
(18)徐懋荣,字野云,为武功伯徐有贞第四世孙。精风水术,为苏州文人张凤翼、周天球、文彭、文嘉辈所推崇,晚年与诸君唱酬为乐。明万历二十三年(1605年)卒,享年七十一岁,其长子徐太衍继承其业,其三子徐永镇也著有《堪舆录纂》八卷。
(19)张储,字曼胥,江西南昌人,明大学士张位之弟。堪舆医卜、风鉴之术,无不精通。明万历时,曾游览辽东,回来后对人讲:“吾观王气在辽左。又观人家葬地,三十年后皆当大富贵,闾巷儿童走卒往往多王候将相,天下其多事乎?”听者以为他胡说八道,皆未在意。不久,清兵入关,恰应其言。
(20)闵德裕,字昆冈,清代湖北广济县人,常穿短后之衣,戴茅蒲之笠,蹑芒织之屦,遍走山川原野,相其阴阳,察其泉脉,然后绘成图册藏于家中。若有人求其相看风水,只需按籍索找即可。
(21)蒋平阶,《清史稿·艺术传》载:蒋平阶,字大鸿,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少孤,其祖命学堪舆之学。“十年始得其传,遍证之大江南北,古今名墓;又一年始得其旨;又十年始穷其变。自谓:视天下山川土壤,虽大荒内外如一也。遂著《地理辩证》。取当世相传之书,订其纰缪,析其是非,惟尊唐杨筠松一人,曾文遄仅以筠松以传。……自言事贵心授,非可言罄;古书充栋,半属伪造。其昌言救世惟在《地理辩证》一书。”其弟子有丹阳张仲罄、丹徒骆士鹏、山阴吕相烈、会稽姜尧、武陵胡泰征、淄川毕世持。“平阶生于明末,兼以诗鸣清初,诸老多与唱和。地学为一代大宗,所造罗经,后人多用之,称为蒋盘。”
(22)章攀桂,字淮树,安徽桐城人。乾隆时曾在甘肃某地任知县,累升至江苏松太兵备道。据《清史稿·艺术传》的说法:此人“有吏才,多术艺,尤精形家言。谓:近世形家诸书,理当辞显者,莫如明张宗道《地理全书》,为之作注,稍辨正其误失。大旨本元人《山阳指迷》之说,专主形势。攀桂既仕显,不以方技为业。自喜其术,每为亲族交友择地,贫者助之财以葬。“ 后因案件被牵连被乾隆革职,丢官后,他散居江宁,晚年耽溺禅理,著作有《选择正宗》行于世。
(23)叶泰,字九升 ,清代徽州婺源人,著作有《山法全书》十九卷行世,影响甚大,被收入《四库全书》中。该书囊括了前人堪舆之说,而以己意评析,亦同附以己作。大旨以杨筠松、吴景鸾二家为主。其论峦头阴阳,尤尊杨公,而避廖金精之说。
以上编者对历史上有名的五十三位风水 先生进行了简略的介绍。由中不难看出:他们或出身名门望族;或出身贫寒人家;或出入佛寺道观;或游历州郡之间;或以堪舆谈福祸;或借风水论政治;或因相地而发迹;或凭择地而扬名;或设馆授徒,秘传其术;或看书立说、公诸天下;总自,各有一套绝技,各有一套特色,各有一种情趣,各有一番经历,因而也各有一类活法。从中,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风水 先生 和风水 先生的形形色色。将这些资料传记串联起来,综合归纳,我们便会改变那种一提起风水先生就想到手提罗盘、胡诌乱咒、骗人钱财的“风水佬”的思维定势,对风水和风水先生有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