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试卷
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词条:综合自然地理学
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阶段。德国的洪堡德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并注意自然界的因果联系。他的研究成果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坚持洪堡德关于自然界统一的观点,主张地理学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的地方。他认为除了首先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整休,还要考察地球表面更细小的片段,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区域都是多个自然要素的集合体,从而发展了洪堡德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思想。
俄国的道库恰耶夫创立了自然地带性学说,阐明了自然综合体的概念,认为地表所有的自然地理成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作为一个复杂的物质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断发展变化。
李希霍芬和道库恰耶夫所开创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方向,在德国和苏联都得到发展,并在二十世纪20~50年代逐渐形成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体系,这一时期是近代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阶段。
在德国,景观学说往往代替自然综合体学说。帕萨尔格就首次用景观一词作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景观型是一种空间体系、一种相关要素的综合体,自然地理学应主要从小区域或地段着手研究。
苏联的景观学说是以道库恰耶夫的自然地带学说为基础,由贝尔格提出的。他认为景观学就是地理学。后来景观学逐渐成为苏联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并形成景观学派。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在全国广泛开展了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土地类型调查区域规划和国土整治等研究工作。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为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也开展了区域综合考察、土地资源调查和综合研究。这些研究推动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是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阶段,其显著特点是现代观测和分析手段的应用,包括航空摄影、雷达、红外成像和卫星图像等新的观测技术,以及系统科学的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不仅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了地理视野,能更多地获得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信息和自然现象的动态信息,改进了野外调查和制图的方法,而且使研究者从过去对现象的文字描述和制图的方法,而且使研究者从过去对现象的文字描述和定性分析转向抽象概括、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借助电子计算机建立模式和模拟试验。
同时,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也有了较大进展,主要是在自然综合体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自然地理系统概念,从各要素分析转变为自然地理系统分析,从简单的因果关系进入复杂的自然地理系统结构的研究。此外,还广泛参与区域综合开发和规划、国土整治、环境预测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的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群落等)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发展变化规律,探求进行调节和控制的途径,预测其演化趋势;
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研究,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综合特征以及开发、利用方向;
④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
⑤研究人为环境的形成机制、变化和发展趋势,寻求合理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途径。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着重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形成、现代过程、类型结构、地域分异和发展演变。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在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高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综合研究是发展自然地理学的最主要方向,也是带动部门自然地理学最有效的途径。 综合研究有现代过程的研究和历史过程的研究两个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方面。地理环境中现代过程的综合研究包括:地表热量、水分的分布、转化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化学元素在地理环境中的迁移过程;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景观学和土地科学从类型结构角度对自然综合体进行综合研究,而自然区划则从区域角度进行综合研究。
在中国近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较之人文地理学更强一些。20世纪50年代以前,林超、黄秉维等就已从事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工作,如黄秉维在30年代编撰了《自然地理原理》和《中国地理》等,周廷儒在30~40年代开创对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研究。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经历了20世纪的初的西方近代地理学的传入,又继承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传统。还受到原苏联地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密切结合,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目前在科学之林中占居一席之地。50多年来,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古地理学、综合自然区划、景观学和土地科学、现代自然地理过程、区域自然地理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进展。
2. 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复习资料。蒙吉军的。
电骡上搜搜。
3. 自然地理学试卷, 求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回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答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2.黄道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相交的大圆。
3.矿物是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着的,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处于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的单质和他们的化合物。
4.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
5.赤道低压带又称“赤道辐合带”、“热带辐合带”、“赤道无风带”,是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间气压最低的带区。
二、不定项选择题
1.D;2.A;3.C;4.BCD;5.ABCD;6.C;7.B;8.A;9.C;10.AC
三、读图题
1.D、C
2.盆地、山地
4. 自考自然地理学基础试题
自然地理学试题(一)
(附参考答案要点)
一、解释下列名词(25分)
1、温室效应
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其中一部分热能向下投向地面,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之为“温室效应”。
2、基座阶地
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阶地上部是由冲积物组成,下部由基岩组成。
3、顶极群落
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里,植物群落主要受气候、土壤、地形和动物等因素分别控制,相应地可以形成许多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等。发育在显域生境上的,与当地大气候水热条件最相适应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即是气候顶极。
4、灰钙土
它是钙积土的一个土类。是荒漠草原区的地带性土类。它是钙积层中具有石灰性反应、有厚淡色表层和变质粘化层、具有薄的腐殖质层的土壤。
5、沙漠化
沙(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二、说明下列诸现象产生的原因或机制(30分,每小题10分)
1、山地可以出现两个极大降水高度带
降水随高度先增加,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递减。这一高度视山地的湿度、温度、方位和季节而异。关于极大降水高度,一般认为对同一个山脉来说只有一个,但也可能出现第二个甚至更多的极大降水高度,其原因有:(1)气流两次爬坡可以形成两个极大降水高度;(2)冰川风与谷风(valley wind)辐合可能造成高山降水极大值带;(3)鲜明的降水季节变化可能造成第二个最大降水高度;测点位置选择不当也可造成两个以至多个最大降水高度。
2、城市有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是城市化气候效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最典型的表现。大量的观测对比和分析研究表明,这是城市气候中最普遍存在的气温分布特征。如果绘制等温线图,则形成等温线呈闭合状态的高温区,人们把这个高温区比喻为立于四周围较低温度的乡村海洋中的孤岛,称为“城市热岛”。大量观测资料证明,在水平方向上,城市高温中心出现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城区,例如上海热岛中心位于徐家汇到外滩的旧城区,北京热岛中心位于东西长安街的城区南部。城市热岛与城市化程度(城市建筑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以及城市的几何形状、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方式等均有密切关系。城市化程度愈高,即城市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愈大,其城市热岛强度愈强。
3、黄土区无林
黄土高原的天然植被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受到人类的严重破坏,大部分地区都已不存在了。只是在一些山地还存在着天然植被,而且大多也都是次生的。这种情况,对黄土高原植被的认识与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存在诸多分歧。黄土高原的现代植被,在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属于草原带的森林草原区。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的黄土高原上,草地和灌丛(灌木林)分布广泛,占据了黄土原的大部分面积。黄土的透水性强,黄土黏土矿物具有强烈的吸水性,这些因素使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大为降低,不能保证林木群体的生长,这是导致黄土高原显域生境植被趋于草原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黄土碳酸钙含量高达10%~20%,加之土壤pH值高,均会影响乔木生长。因此,在相同气候条件下,如果不是黄土,而是另外的成土母质,植被就会有很大不同。这是某些水热条件相似的地方,黄土区无林而石质山区有林的重要原因。
5.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图书:综合自然地理学
书名:综合自然地理学
作者: 刘南威 郭有立 张争胜
丛书名: 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开本:16
页码:183
版次:3-11
所属分类: 自然科学 > 地球科学 > 自然地理学 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教学、研究实践与野外考察之成果。全书共10章,论述系统全面、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突出了地理学基本原理。书中关于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环境的结构、整体性规律、时间演化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等章节的阐述,具有创见性;同时,在论述中还应用了现代系统论观点、耗散结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原理。全书内容充实、文字流畅,并能联系中国实际,反映中国学者观点,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自然地理学著作,对读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本书可用作高等院校地理、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国土整治、城镇规划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同时也可供科研与生产部门有关人员参考。...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序
第一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第三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
第二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第三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
第四节 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第五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外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宇宙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行星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球化学作用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水热作用
第五节 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
第三节 垂直地带性
第四节地方性
第五节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土地类型
第一节 土地的现代概念
第二节 土地分级
第三节 土地分类
第四节 土地分等
第五节 土地结构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综合自然区划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及其等级系统
第四节 山地综合自然区划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人类发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6. 自然地理学考研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专的学科,是属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
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
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国内地理学科排名靠前的前几名是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
7. 分析一道自然地理试题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九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 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海安、栟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形成】
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
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断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并入北岸。红桥期、黄桥期、金沙期、海门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坝、沙洲群,形成今天长江北岸的邗江、泰兴、靖江、如皋、南通、海门、启东诸县地。现在江口附近的崇明、长兴、横沙等沙岛,也将按此规律并入北岸。江口沙咀也同步延伸。
北岸沙咀延伸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南岸沙咀经江阴、太仓、外冈、马桥一线向东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与钱塘江北岸相连后达杭州湾。沙咀内侧的浅水海湾被淤封成为古太湖的前身。此后浅水海湾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南岸沙咀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滨海平原。
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残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构成。
【历史】
三角洲形成初期,人类就在这里从事渔猎和农耕。
经公元4~6世纪东晋、南北朝和12~13世纪南宋两次大移民,以及10世纪以来的河网建设,三角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近代工业兴起较早,内河航运发达,沪宁、沪杭铁路相继建成,上海和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嘉兴等地先后发展为工业TRANBBS城市。
为推动和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部分。位于江苏省镇江以东,杭州湾以北,通扬运河以南。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势低平,海拔在10米以下。但也零星散布着一些孤山残丘,如无锡的惠山、苏州的天平山、常熟的虞山、松江的佘山和天马山等,它们或兀立在平原之上,或挺立于太湖之中,有的成为游览区,有的成为花果山。长江三角洲的顶点在镇江附近,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是一个三角形港湾,长江河口好似一只向东张口的喇叭,水面辽阔,潮汐作用显著。在海水的顶托下,长江每年带来的4.7亿吨泥沙大部分沉积下来,在南、北两岸各堆积成一条沙堤。北岸沙堤大致从扬州附近向东延伸至如东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冲积成的里下河平原;南岸沙堤从江阴附近开始向东南延伸,直至上海市金山县的漕泾附近,并与钱塘江北岸沙堤相连接,形成了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位于长江北岸,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为一碟形洼地。洼地中心湖荡连片,主要有射阳湖、大纵湖等。由于地势低洼,历史上,洪涝灾害异常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投资兴修水利工程,西挡淮水,东挡海潮,开挖运河,增强排灌能力,使这个十年九涝的多灾区变成江淮流域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太湖平原地处长江以南,是长江三角洲的主体。该平原以太湖为中心,状如一只大盘碟,地形呈周高中低。这样的地形特点使这里上有长江和太湖上游来的洪水,下有海潮倒灌,夏秋季节又常遭台风暴雨袭击,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当地人民为抗御自然灾害,大力开挖河渠,排除积水,修圩建闸,逐步形成了沟沟相通、渠渠相连的稠密水网。这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
■长江三角洲
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和上海市东南部、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海拔多在10米以下,间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长江年均输沙量4~9亿吨,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中沉积,个别年份高达78%,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长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仓市、金山县一带的古沙嘴海拔多为4~6米;长江以北扬州市、泰州市、泰兴市、如皋市一带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后期最高海面稳定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到距今约2000年时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随长江主流向东南延伸与钱塘江口沙嘴相连,泥沙继续堆积,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水道纵横,湖荡棋布,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土地肥沃,农业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蚕丝、鱼虾等,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在长江下游和沪宁线两旁有许多重要城镇,如上海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贸港口,苏州、无锡等是风景游览地和新兴的工业城市。
在山东省北部古黄河入海处,有一片153000公顷的滩涂湿地;汹涌的河水奔腾呼啸地从中穿过,汇入大海。这就是1987年建立的,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以垦利县宁海为轴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向东撒开的扇状地形,海拔高程低于15米,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年轻的陆地。现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来,黄河冲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距东营市仅60公里,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量为551.6毫米。这片三角洲是黄河挟带的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陆地的海相沉积平原。现代黄河三角洲上地貌有河滩高地,坡地,大型洼地等。黄河尾闾摆动新成的陆地带地势宽阔低洼,面积逐年扩大,生态类型独特,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滩涂和湿地,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区内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有8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文昌鱼、江豚、松江鲈鱼等。有野生植物上百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广泛,各种鸟类约187种,列为中日候鸟保护协议受保护的达10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白头鹤、白鹳、金雕、大鸨、大天鹅、小天鹅、灰鹤、蜂鹰等32种,各种鹭类、雁鸭类水禽不但种类多,数量也极为丰富。
现代黄河三角洲上景观独特,土地年轻辽阔,林木,草场及野生动物等自然景观新颖,野趣浓烈,奇丽的“金涛”刺入碧蓝的海中,形成世界罕见的奇观.这里油气资源丰富。胜利油田井架林立,东营大桥,防潮大堤等现代工程宏伟壮丽,以及新兴的石油工业城东营,丰富的自然资源等,是祖国的一块宝地,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黄河是一条善淤,善决,善徙的河流,每年携带约16亿吨的泥沙奔流而下,约有12亿吨的泥沙沉积在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1.5-3公里,每年新造陆23-28平方公里,使3-4万亩海域被淤积成为新的土地资源。“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实现。这一优势给保护注入了新的生机。它不论作为珍稀鸟类的停歇地和越冬栖息地,还是作为独特的河口生态系统,都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生态意义。
8. 论述一下综合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球环境指人类在其中生存与发展的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地理系统。地球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中形成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变化。各自然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边界约束下,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和传输,形成具有一定有序结构、在空间分布上相互联系、可完成一定功能的多等级动态开放系统,即自然地理系统。
(1) 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结构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自然地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除包含所有自然地理要素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属性。系统可分为不同层次或组织水平,任何系统都既从属于更高级的系统,同时其本身又包含若干低级的系统。系统各部分之间特殊的网络关系,形成系统的结构。作为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系统还具有有序性。系统的上述基本特征,都是通过系统内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得以表现的,因而动态性也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的解释,自然地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地理耗散结构。它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环境的一般性涨落。其结构水平愈高,涨落回归能力即保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愈强。但在发生巨涨落时,这一结构将崩溃或解体,并逐步形成新的耗散结构形式。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其发展演化是具有方向性特征的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新的组成成分或要素的出现,以及由此导致的结构复杂化,沉积过程加强,岩石圈厚度增加,水圈含盐量增加和离子成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大气成分发生质的变化,地貌复杂化和气候多样化,生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新物种产生和一些旧物种灭绝,地域分异越来越显著,等等。 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最重要的发展规律,首先要看到,自然地理环境所有组成成分的发展都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在组成成分发展的同时,成分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得到了加强。其次,这种发展具有前进式发展的特点,表现为新组成成分的陆续出现,太阳能的逐渐积累和自然界的地域分异日益强化。第三,发展是突跃式的而非直线过程,周期现象并不决定主要发展方向。第四,纬度地带性作为普通规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最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是事物矛盾斗争的结果。其中,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起着特殊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还具有一定的节律性。节律性是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节律性亦可称周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