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理学会
Ⅰ 中国第一个画出中国地图的人是谁
张玉元
Ⅱ 找一下在地理方面有成就的名人的简介。谢谢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Ⅲ 广西的名称由来是什么
广西的名称由来:
宋朝,广西称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是为“广西”名称的由来。元初,隶属湖广行中书省。元末,设立“广西行中书省”,这是广西设省之始。
明代,改设为广西布政使司。清代设广西省。民国时期因之。
根据壮族的历史和现状,为了适应壮族人民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地位,充分行使其自治权利,更有利于广西各族人民的繁荣发展,1958年3月15日,成立广西僮族自治区。
1965年10月12日将“僮”字改“壮”字。
(3)广西地理学会扩展阅读:
广西的发展历史:
今南宁古属百越之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地区,设南海、桂林、象郡,南宁属桂林郡辖地。汉朝汉高祖元年至元鼎元年(前206年—前111年)为南越国地,元鼎六年(前111年)属郁林郡领方县地。
三国时,属吴国辖地,归广州郁林郡临浦县地,一直延续到西晋。东晋太兴元年(318年),从郁林郡析出晋兴郡,隶属广州,治所在晋兴县(今南宁)。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晋兴县为宣化县,治所在宣化城(今南宁)。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宣化县地设南晋州,领宣化一县。武德五年(622年),宣化县析出宣化、武缘、朗宁、晋兴、横山5县,隶属南晋州。
贞观六年(632年),南晋州改称邕州,为邕州都督府,据唐《元和郡县志》“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故名。天宝元年(742年)改邕州为朗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邕州,撤销朗宁郡建制,由州领县。
咸通三年(862年),邕州属岭南西道,治所在宣化县,至此今南宁相当于今省级政权建置开始。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邕州为邕州路,辖宣化县、武缘县,置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峒镇抚。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思州黄胜许、岑世兴起兵抗元,给元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至治二年(1322年),英宗派特使招谕,逼使黄胜许、岑世兴归顺。泰定元年(1324年)六月,黄、岑遣子弟朝贡,归顺元朝。为庆南疆绥服,元朝统治者于同年9月将邕州路改称南宁路(取南疆安宁之意),隶属湖广行中书省。
宣化县隶属南宁路,南宁得名始于此。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湖广行中书省分置广西行书省,南宁隶属广西行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南宁路,置南宁府,宣化县隶属南宁府,治所在今南宁城。
清朝承袭明朝建置,清朝初叶,实行省、府(厅)、州(直隶州)、县四级区划制。南宁府隶属广西省,为府治所,宣化县隶属南宁府。府、县治所均在今南宁城。
民国元年(1912年)7月,废宣化县并南宁府。同年10月,广西军政府从桂林迁来南宁,南宁成为广西省会。民国二年(1913年)6月,废府留县,南宁府改为南宁县,治所南宁。
民国三年(1914年)6月,为避云南省的南宁县(今曲靖市)同名而改名邕宁县,为邕宁县得名之始。同年置南宁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道,由省直接领县。
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设南宁市政府,与邕宁县合署办公,同年11月,撤市建制,民国十九年(1930年)置南宁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置南宁行政监督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置第九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广西省会从南宁迁回桂林。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置南宁行政监督区(又叫第九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将第八区(武鸣)、第九区合并称第四行政区,治所南宁。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0月,广西省会从桂林搬来南宁。
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1950年1月南宁建市,同月22日市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办公。同年2月8日,广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南宁市为省会。
1952年12月南宁为桂西僮族自治区驻地,1956年桂西僮族自治区改为桂西僮族自治州。1957年7月,撤销广西省建制,成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广西僮族自治区在南宁宣告成立,南宁为广西僮族自治区首府。
Ⅳ 中国丹霞的介绍类文字
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粤北仁化县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1]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2]而“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3]
1938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1]
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1]
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学家李见贤(黄进)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这是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1]
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这是学术界对丹霞地貌所下的第一个定义。[1]
从此之后,不同的辞书、专家对丹霞地貌的定义达到20种以上,甚至同一位专家对丹霞地貌所下的定义在几年之间也会发生很大变化。而这些定义中的不同之处若从岩石地貌学的角度来看,是属于原则性的,各种定义彼此是不能合理共存的。岩石地貌中的关键因素是构成地貌的岩石类型,对于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来说,多数人主张是碎屑岩中的砾岩和砂岩,有的则认为还应包括火山碎屑岩、红色碳酸盐岩、浅变质岩,甚至有人主张只要是能形成赤壁丹崖群的红色岩系就行。此外,关于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的成岩环境也没有达成统一认识。多数人主张应该是陆相(即当时应是在河流或湖泊环境中)沉积的岩石,有人则认为应包括海相(即当时应是在海洋环境中)沉积的岩石,还有人提出:“凡红色碎屑岩,不论它是陆相、海相、火山相(即是由火山活动所生成的岩石),只要形成丹崖赤壁的都称丹霞地貌。”对于构成丹霞地貌岩层的时代,学者们持有截然相反的见解。有人主张岩石地貌只有和构成它的地层的时代联系起来,而且限制在特定的层位才有对比意义,有人主张不应受时代限制,有人甚至认为把自己原来定义中的地层时代删去代表着进步,认为只要是形成赤壁丹崖的红色岩层就都可以被考虑进来。然而,在岩石地貌学中,岩石的时代是用来进行地球演化过程对比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失去了时代限定的岩石地貌,其对地质学研究所能提供的参考阶值就大打折扣了。在地貌形态上,多数人强调赤壁丹崖才算丹霞地貌,但也有人把拱门、巨丘、石蛋、石蘑菇、劣地、土柱林等划入丹霞地貌,目前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最终的结论。最后,对岩石的色彩讨论也出了问题。所有丹霞地貌的定义都承认岩石是红色的,但对色调并没有定量标准,甚至有人认为某些灰白色岩层形成的陡崖也是丹霞地貌,因为它可能是由红色退化而变成灰白色的。[1]
中国学者们在中国境内所发现的丹霞地貌几乎全发育在不早于中生代(距今两亿多年前)的地层上,而且岩石的成分以陆相沉积为主(岩石是由当时的河流或湖泊沉积物所形成的,而不是在当时的海洋环境中形成的)。然而,随着研究的范围向全世界扩展,学者们发现,其他国家的丹霞地貌也有发育在更古老的地层或者海相沉积岩层中。于是,有的学者就建议放宽对红色岩层的时间及成分限制,以利于把丹霞地貌的概念向全世界推广。在早期对丹霞地貌的定义中,地貌的形态往往会被不厌其烦地描述,这样的定义充分说明,丹霞地貌是有着许多曼妙优美的形态的,这种形态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地貌。然而,随着研究丹霞的人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丹霞地貌都有人去考察,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丹霞地貌的定义变得越来越简洁和有概括性,再也不罗列具体的地貌形态了,而是把这些形态归结为“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一类地貌”(即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2])。学者们规定“丹崖”的高度应大于10米,“丹崖”的坡度则应满足悬崖坡的条件:55°至90°之间。高度和坡度低于上述标准的丹崖不能算是丹霞地貌,应归入红层丘陵山地中,这是划分丹霞地貌与红层地貌的界限。[1]
2009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中国地理学会共同发起了“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的评选活动,丹霞地貌的发现就名列其中。[4]
[编辑本段]分布区域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到2008年1月31日为止,中国已发现丹霞地貌790处,分布在26个省区。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为特色,由红色沙砾陆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层、构造、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区中最为详尽和深入。在此设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319平方公里,200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2]。
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福建泰宁、武夷山、连城、永安;甘肃张掖张掖(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东北部万佛山、邵阳新宁县 崀山(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青、壮、晚年期丹霞地貌均有发育);云南丽江老君山;贵州赤水(中国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区,约有1300平方千米);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瑞金、宁都;青海坎布拉;广东仁化丹霞山、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四川江油的窦山、灌县的青城山;重庆綦江的老瀛山;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河北承德等地,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
[编辑本段]形成原因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丹霞地貌(湖南崀山)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评选
《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2005)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的“选美中国”活动中,评选出了“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名称与当时标注的所属地分别如下:(标注双市名的后者为县级市)[6]
第1名:丹霞山(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
第2名:武夷山(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第3名:大金湖(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
第4名:龙虎山(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
第5名:资江—八角寨—崀山丹霞地貌(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的八角寨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的崀山,实际上这两处景观基本在一起,因为均地处湘桂两省交界处)
第6名:张掖丹霞地貌(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第7名:赤水丹霞地貌(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
Ⅳ 竺可桢生平简介
竺可桢(.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竺可桢是毕生为国“求是”的气象事业和物候学的开拓者,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2008年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评选中,与袁隆平、茅以升等一起获评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
中文名: 竺可桢
别名: 竺绍荣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浙江上虞
出生日期: 1890.3.7
逝世日期: 1974.2.7
职业: 科学家,地理学家,气象学家
毕业院校: 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哈佛大学
代表作品: 《竺可桢文集》
竺可桢
一丝不苟——座右铭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做人原则,实事求是精神精神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处世原则
Ⅵ 广西地理概况有哪些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大陆最南部,南临南海北部湾,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从考古发现的百色古人类遗址可知,早在70万年前广西就有原始人类生息了。距今5万年左右的“柳江人”,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1万年前的“麒麟山人”已学会和使用钻孔与磨尖的石器。桂林甑皮岩人遗址则说明距今约1万至6000年前,广西古人类已开始从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广西地域主要分属于桂林郡和象郡,这是广西最早纳入统一的中央王朝版图。为了解决秦军的粮饷运输,在今兴安县境内开凿了人工运河——灵渠;灵渠沟通了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汉初,代行南海尉赵佗击并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今岭南地区包括广西大部分隶属于南越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平定南越,苍梧广信(今梧州)成为交趾刺史部9郡的行政中心。西汉时,合浦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瓯骆越人从战国时开始绘制的左江崖壁画约完成于此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广西先属吴,其后归于晋及不断更替的南朝宋、齐、梁、陈各政权。唐咸通三年(862),分岭南道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升邕管经略使为岭南西道节度使,这是广西最早成为一级独立政区。唐代广西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桂布”名闻遐迩;桂、邕、柳、容等重要市镇兴起;修筑了沟通桂江和柳江的著名水利工程相思埭;广西出现了第一个状元赵观文和颇负盛名的诗人曹邺、曹唐。五代十国时期,楚与南汉长期争夺广西,社会经济遭受破坏。宋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西路简称为广西,广西之名始于此;宋代,先后发生了区希范起义、侬智高起兵反宋、李接起义等反抗宋王朝的事件;而交趾上层统治者则于熙宁八年(1075)大规模入侵广西,仅邕州(在今南宁)屠城被害人数就达5万多人;宋代邕州横山寨(今田东县平马镇)、永平寨(在今宁明县)及钦州3大博易场成为西南民族集市或与交趾等地贸易的国际市镇;有色金属锡、铅的产量居于全国前列;梧州元丰监成为江南六大铸钱监之一;纺织品尤其是苎麻织品质量上乘,左右江出产的緂布色彩丰富,是最早的壮锦及当时的上品衣料。元朝统治广西基本上着重于军事控制,在各主要隘口附近派驻屯兵,实行军事性质的屯田;至正二十三年(1363),设置广西行中书省,为广西建省之始。
明初改广西行省为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是当时全国13个布政使司之一。朱元璋分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于洪武五年(1372)开始在桂林独秀峰下修建了靖江王府和王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进犯我国东南沿海,田州土官妻瓦氏夫人率一支由壮族子弟组成的俍兵赴前线抗倭,屡败敌寇,战绩显赫。明朝是封建社会广西经济开发最有成效的时期,大量移民涌入,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已开始种植双季稻,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细致;建筑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代表性建筑有容县真武阁、合浦大士阁等。文化教育与中原地区的差距日渐缩小,各州县包括土州土县都办起了学校,人才辈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如“兄弟尚书”蒋冕、蒋昇,军事家袁崇焕等。然而终明之世,土官对朝廷的叛乱和土官之间的纷争不断爆发,土地和食盐成为严重社会问题,赋税徭役苛重,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规模较大的各族农民起义有大藤峡瑶民起义、八寨起义、古田起义等,其中大藤峡起义绵延不断达200年。清初,广西兵祸连年,先是桂林成为南明永历政权驻地和瞿式耜、大西军李定国抗清斗争的中心;不久又爆发了平西王吴三桂等叛乱的“三藩之乱”,主持广西军务的孙延龄起兵从乱;直至康熙十八年(1679)广西才真正归入清王朝的版图。清代广西的农田水利灌溉技术日臻成熟,各种陂、堰、塘、渠的修建和水翻筒车普遍使用,许多山区亦开辟出梯田、冲田等等,例如令人叹为观止的龙胜龙脊梯田,始造于元代,历明至清才完成;出现了星罗棋布的农村圩市,城镇商业的繁荣以梧州为冠。全省各地皆设书院和义学;方志的编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谢启昆主修的嘉庆《广西通志》被誉为“省志楷模”;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桂剧、彩调剧等民间戏剧已十分流行。清中期以后,天地会势力在广西发展迅速,频频起义,标志着一场大风暴的即将来临。
先秦以前,广西为百越民族聚居地。秦汉以降,汉族人民和苗、瑶、回等少数民族因军事、经济、避乱、仕宦、谪迁等原因源源不断地迁入广西。移民不仅是古代中原文化向岭南传播的有效途径,也构成秦汉以后历代中央政权对广西进行统治的社会基础。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农作物的新品种等,将汉族的封建政治和文化传播到广西。例如隋桂州总管令狐熙、唐柳州刺史柳宗元、容州刺史韦丹、宋广西转运使陈尧叟等一批杰出人物来桂任职,就实行过不少发展生产、缓和民族矛盾的改革措施,对促进广西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唐代开始在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羁縻州县,任用当地民族首领世袭管理;宋代沿袭;元以后称为土州土县;明代广西土司制度发展到了最鼎盛的时期,实行土司制度的地区占到了一半以上,土官在辖境内拥有统兵治民的大权,无异于土皇帝;清代,广西土司制度已趋腐朽,于雍正年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流;土司制度最后于民国17年(1928)才在广西完全终结。
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两广是受鸦片走私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同时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腐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把广西人民推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沿。1840~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广西梧州防兵首先奉调赶往广州前线支援,广西前后共调集兵力数千名,还调集大炮、火炮及铸炮工匠赴粤增援,珠江口海面防御工事“排链”所用的参天大木也选材自广西。广西成为太平天国起义的策源地: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两万多广西各族儿女汇集桂平金田,誓师起义,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拉开了序幕;9月,太平军占领永安,封王建政,颁行各种制度;继而挥师北上,东下江南,建都天京(今南京),迅速形成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次革命高潮。与此同时,以天地会组织为核心的人民反清起义也在广西勃然兴起;其中尤以1854年在灌阳建立的升平天国、1855年在浔州(今桂平)建立的大成国、1860年在新宁州(今属扶绥)建立的延陵国3个农民政权最为引人注目。随着外国洋教势力在广西的发展,近代广西民教冲突不断,其中1856年的“西林教案”引发了中法两国的外事交涉,法国以此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加深,广西各族儿女奋起抗击法国的觊觎和侵略,民族英雄刘永福率领由广西子弟组成的黑旗军在越南屡创法军,取得著名的纸桥等大捷;在1885年的中法战争陆路战场,老将冯子才率部痛歼进犯的法军,取得了号称我国近代“中西战争第一大捷”的镇南关大捷;法军惨败的消息传至巴黎,直接导致了法国茹费里内阁的倒台。中国近代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先后使北海、龙州、梧州成为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列强向广西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攫取开矿、航运和修筑铁路等特权,把持海关,操纵金融;随着自然经济被破坏,广西的近代化伴随着半殖民地化进程在血与火中生长。在世纪末变法维新的呼声中,康有为曾两次到广西进行变法维新宣传,创办“圣学会”和《广仁报》,开风气之先;1895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反对签定对日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广西有99名举人参加了这次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忧时的政治大请愿。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至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在桂西南边境地区先后发动了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和钦廉上思起义等3次武装起义,而云南河口起义、辛亥广州黄花岗之役也有不少广西籍同盟会员参加,广西革命党人前仆后继,为辛亥武昌起义发挥了重要的催生作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其时在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堂学习的广西籍学生160多人直接参加了首义;在广西的革命党人则组织了柳州、浔州(府治今桂平)起义,广西随之宣布独立。然而,广西的军政大权却被陆荣廷所篡夺,形成了独踞一方的旧桂系军事集团;旧桂系贪婪残暴,屠杀革命党人,镇压“二次革命”,勾结北洋军阀,破坏“护法运动”,终于在孙中山发动的“援桂讨陆”战争中宣告崩溃。广西平定后,孙中山曾出巡广西,督师整军,计划经桂林出师北伐,但因陈炯明的掣肘而夭折。
年“五四”运动爆发,广西各城镇的学生、工人和各界群众积极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广西的革命运动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传播,促进了广西人民的新觉醒,19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广西最早的地方组织首先在梧州建立。与此同时,曾为旧桂系下级军官的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借助广东革命阵营的力量,统一广西,建立了新桂系的统治。随后,新桂系与国民政府达成两广统一方案,广西归属国民政府领导。在声援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的斗争风暴中,国共合作的局面在广西正式形成,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在全省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新桂系军队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参加北伐,且屡挫强敌,成为北伐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之一。然而,“四一二”政变中,新桂系追随蒋介石“清党”反共,使广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和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由于北伐战争中新桂系势力的迅速扩张,同蒋介石集团发生了尖锐矛盾,1929~1930年,蒋桂连年混战,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破坏,但客观上也为广西革命造成了有利时机。中共中央派邓小平到广西,通过对其时主政广西的俞作柏、李明瑞进行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成功发动领导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了红七军、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共中央注意到新桂系与蒋介石集团对日态度的分歧,从1934年就开始了对其上层的统战工作。中共广西地方组织也在城乡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普遍的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6月1日,新桂系联合广东发动了抗日反蒋的两广事变,中共中央在对事变表示支持和肯定的同时,向李宗仁等表明“停止内战、逼蒋抗日”的方针,推动了事变的和平解决。全面抗战爆发后,广西各地掀起抗日救国的热潮,各族青年纷纷应征入伍;广西当局两个月内就装备了4个军、48个团开赴前线,动员之迅速为全国少有。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桂南会战与昆仑关战役、桂柳会战与守卫桂林城等全国和广西各抗日战场,到处都有广西子弟兵浴血沙场。1938年10月后,广州、武汉相继失陷,沦陷区大批文化团体和文化工作者汇集桂林,桂林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文化中心,被誉为“文化城”,名扬海内外;同时,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建立,“八办”又是中共在广西的公开机关和南方局驻桂林办事处,它的建立对争取广西当局开放民主、宣传动员国统区人民坚持持久抗战,巩固和发展西南、南洋等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筹集抗日物资,起过重要作用;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曾3次到桂林开展抗日宣传和统战工作。1939年和1944年,广西曾两度沦陷,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淫掠,广西人民遭受空前灾难;第一次沦陷期间,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广西学生军和战时工作团深入桂南各县发动群众,掀起民众支前参战的热潮;第二次沦陷期间,中共广西地方组织动员和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开展保卫家乡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广西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实地说,新桂系统治广西时期,在推动广西近代工矿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都有所建树。然而抗战胜利后,新桂系积极追随蒋介石,全力转入了反共内战,在广西实行“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暴政,镇压中国共产党、民主进步势力和人民民主运动。随着内战的发展,国民党政权陷入了军事、政治、经济的全面危机当中。中共广西地方组织以反“三征”为口号,相继在桂东、桂北、左江、桂西、桂中、桂中南等农村地区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在城市,则开展了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和反对美国侵华政策的斗争。1949年1月蒋介石一度引退,为挽救国民党的失败,美国支持的副总统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与中共谈判,企图实现“划江而治”;但随着人民解放军4月渡过长江,新桂系“划江而治”的幻想破灭。在中共广西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广西各地游击队开始向盘踞城镇、交通要隘、据点的国民党军发起进攻,解放广大农村,配合南下解放大军作战;桂、柳、邕、梧的中共组织则在白色恐怖下巧妙地开展统战策反工作,领导各界群众开展护厂、护校、护路斗争,迎接解放。10月,新桂系白崇禧集团在湖南衡阳地区被解放军击溃,5个兵团17万余人狼狈逃回广西,企图长期经营广西老巢,负隅顽抗。11月7日,人民解放军集中二、四野战军45万人的兵力,兵分三路,在广西人民群众和各路游击队的配合下,发起解放广西战役。12月11日,人民解放军将红旗插上了中越边境要塞镇南关(今友谊关),宣告广西全境解放,广西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Ⅶ “6·”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大坡街滑坡
1 引言
2014年6月19日凌晨2时30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大坡街发生滑坡地质灾害,中心地理位置:东经109°31′16″、北纬25°09′07″。滑坡共有2处,分别位于大坡街西侧山体人工切坡的顶部和大坡街东侧下方的河岸,其中一处滑坡宽120m、斜长7.5m、厚6m,体积5400m3,主滑方向123°;另外一处滑坡宽70m、斜长25m、平均厚2m,体积3500m3,主滑方向95°。两处滑坡共造成大坡街8幢2~4层的楼房受损,1间摩托车修理店滑入河中,直接经济损失约30万;由于撤离及时,避免了39户173名群众的伤亡。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其灾情属小型。
2 地质灾害灾情概况
2.1 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
滑坡位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区,所在的山丘峰顶标高256m,相对高差76m,山体自然边坡坡度25°~45°,植被生长茂盛,覆盖率大于90%。山丘的中下部为大坡乡街道,地面标高为180m,街道两侧楼房的建设在西侧形成高24~36m、坡度56°的人工边坡;东侧弃土堆填形成高22m、坡度50°左右的人工边坡。坡脚处为大坡河,河床标高158m,河岸边坡高15~22m,岸坡平均坡度在45°左右,河水自东向西流动。
(2)地层岩性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滑坡所在区域上覆第四系坡残积碎石土,厚度3~5m,碎石含量约40%~50%,结构松散,透水性好,土体易沿着残积层与基岩接触面产生滑坡、崩塌。下伏寒武系清溪组(
(3)地质构造
根据区域资料,滑坡位于大坡-雅瑶向斜的核部,该向斜岩层倾角变化大,由寒武系地层组成,轴向NE,长38km、宽18km。区域岩层产状为140°∠68°。
(4)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所在区域的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碎屑岩裂隙水,赋存在砂岩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并于溪沟底部、沟侧等地排泄出地表形成沟尾泉等。枯季泉流量0.3L/s,地下水径流模数一般6~6L/s.km2,水量丰富。
2.2 地质灾害特征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大坡街滑坡包括两处滑坡,分别位于大坡街后山上方的坡顶和下方的河岸,其中:
H1滑坡:位于人工切坡顶部,边坡高24~36m,坡度56°,边坡上部4~5m为坡残积碎石土,下部为强风化泥岩、泥质砂岩,滑坡宽120m、斜长7.5m、厚6m,体积5400m3,主滑方向123°,滑体以坡残积土为主,滑面为土岩接触面。滑坡后缘沿山脊线产生近南北向的弧形裂缝,裂缝宽0.1~0.8m,下错1m;前缘多次产生小规模的崩滑,已有近800m3土石从坡顶崩滑而下,冲击坡脚的房屋,共造成大坡街8幢2~4层的楼房受损,滑体已堆积至部分房屋的三楼。
H2滑坡:位于大坡街下方的河岸,滑坡宽70m、斜长25m、平均厚2m,体积3500m3,主滑方向95°。滑体前缘受河水冲刷,大部分滑体已滑入河中,少量滑体堆积在坡面上。滑坡造成坡顶处的1间摩托车修理店滑入河中。
2.3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根据野外调查,滑坡的发生以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次之,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
H1滑坡:滑坡所在的山体边坡上部为厚4~5m的坡积土,下覆基岩为泥岩;1997年大坡街建设切坡建房形成高24~36m、坡度56°的人工边坡,改变了边坡的自然状态,削坡切穿了土岩接触面,形成高陡的临空面,给滑坡、崩塌的形成创造了空间条件。2014年6月18日突降暴雨,在约3小时左右降雨近200mm,雨水下渗,造成土体快速饱和,土体强度降低,自重加大,此外由于泥岩的隔水作用,雨水下渗至强风化泥岩后沿土岩接触面渗流,使土岩接触面的摩擦力下降产生滑动。
H2滑坡:大坡街建设过程中切坡开挖的弃土就近往河岸堆填,形成高22m、坡度50°左右的人工边坡,易沿原地形坡面滑动产生滑坡、崩塌;加上该处为大坡河的拐弯处,河流冲刷较为强烈。2014年6月18日突降暴雨,造成河水位暴涨,洪水强烈冲刷河岸,淘蚀坡脚,引发河岸边坡下滑产生滑坡。
3 地质灾害巡查监测
根据气象预警信息,2014年6月17日开始,受热带高压和低空切变线等因素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地区将出现一次强降雨过程,局部大雨或暴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与自治区气象局、水文局利用各种预警预报信息平台及时向全区各市、县发布了地质灾害风险黄色预警预报,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就是这次地质灾害风险黄色预警区域之一。根据国土资源等部门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党委、政府按预定的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及时启动地质防治工作,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紧急部署全乡地质灾害防治和抗洪救灾等各项防范应对工作,要求各相关责任人、监测人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加强雨情、江河水情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及隐患点的值守和巡查、监测等工作,全力扎实做好各项防范应对工作。受强降雨影响,到6月18日16时前的48小时内,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累计雨量已达到195毫米,至6月19日凌晨2时30分,在大坡街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一居民,听到屋后墙被砸的声音,当即起来察看,发现后墙是受到后山坡上的一小块泥土崩塌所砸,意识到可能是后山坡滑坡的前兆,因此,立刻告知受滑坡影响的邻居,并报告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巡查监测组加强监测,至6月19日早晨6时,山坡上滑坡体的后缘裂缝加宽、前缘泥土加速滑落,是滑坡加速滑动现象,巡查监测组立即报大坡乡党委和政府负责人,乡党委和政府立即启动滑坡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按预案组织大坡乡政府工作人员和派出所全体干警进到现场开展应急处置。6月19日上午10时,山体发生滑动,根据柳州市主要领导指示精神,融安县委、县政府迅速组织救援队伍赶赴灾害现场,会同大坡乡党委、政府等主要负责人组成前线指挥部靠前指挥,全力以赴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紧急、有序地组织受灾居民撤离,并妥善做好安置工作。由于预警及时、监测到位、决策果断、措施有力,融安县大坡乡成功避免了39户173名群众的伤亡发生,而且受灾群众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
4 地质灾害避险安置
本次大坡街“6.19”滑坡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提前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准备工作
2014年入汛以来,自治区召开防汛抗旱电视电话工作会议,全面加强防汛防灾应对工作。5月18日,在南宁市举办了自治区防汛抢险演练,增强各级处置汛期突发事件能力。5月28日,自治区政府应急办、国土资源厅与钦州市人民政府在浦北县联合举2014年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救灾演练,并组织各市县观看电视直播,用创新方式切实提高各地防汛防灾应对水平,汛期前及时强化我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知识。
(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
在此次大坡乡发生“6·19”滑坡地质灾害前,据融安县降雨天气过程,自治区国土资源部门及时向市、县发布了地质灾害风险黄色预警信息。融安县政府收到预警信息后,及时组织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加强应急协调联络,做好雨情实时监测和预报工作,根据雨情实时监测资料和预报资料进行地质灾害短期预测,并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进行预报;同时要求大坡乡政府加强值守应急,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巡查与监测,发现险情,及时报告。6月18日融安县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融安县通过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多次发布气象预报信息和实时雨量信息,其中于6月18日7时26分发布大坡乡2小时雨量达62mm,18日16时雨量超过195mm,大坡乡党委、政府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加强巡查监测,并告知全乡群众做好防范应对工作。6月19日凌晨,受灾群众发现地质灾害预兆后,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的地质灾害技术人员到现场巡查后山开裂变形,通过加强监测,出现险情后迅速将险情报告大坡乡党委、政府,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为成功避险争取了宝贵的撤离时间。
(3)组建前线指挥部统一负责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灾害发生后,大坡乡党委、政府及时启动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组织干部职工拿着高音喇叭,挨家挨户通知受威胁群众迅速撤离至安全区域;融安县主要领导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按照预案启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其他县领导任副指挥长,设立监测组、安保组、抢险组、安置组、后勤保障组5个应急救援小组,各组组长由l名县领导担任,组员由相关科局领导组成,各应急小组按工作职责立即开展救灾抢险工作。监测组负责调查、核实险情,组织监测、预测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威胁,划定危险区域,在滑坡体裂缝处设立4个监测桩,对滑坡体变化情况实行全天24小时监测预警;安保组负责对地质灾害发生地点的重要路段交通管制,维护交通秩序及现场治安秩序,在危险区域拉警戒线、设立警示标志,用木板封闭危险区域,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严禁人员进出;抢险组负责对受灾居民抢险救援和卫生救护,在专家的指导下,在距滑坡后缘裂缝上方3m处的山体上开挖排水沟,填埋夯实滑坡裂缝、用彩条布覆盖滑坡体等阻止地表水渗入裂缝、减少雨水和地面水的渗入,起到阻滑作用;安置组负责对受威胁群众及重要财产的转移及安置,采取投亲靠友、设立临时安置点等方式安置受灾群众;后勤保障组负责对灾区电力、通讯设施的抢修与恢复,救灾物资分发等一些后勤保障工作。各应急小组在指挥部统一统筹指挥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有序地组织开展救援工作,使受威胁的39户173名群众成功避险。
(4)认真抓好灾后处置工作
灾后,融安县政府委托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单位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出滑坡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并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就大坡乡“6·19”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执行削坡清除滑坡隐患的方案,快速委托专业技术公司负责清理和工程监理工作。方案科学、合理,受委托公司专业技术强、信誉较好,灾后后续工作在短时间内有序、及时和扎实地推进,隐患也有望得到根本性消除。
5 经验与启示
(1)领导重视是前提
险情发生后,市、县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市主要领导同志作了重要批示,县领导靠前指挥,各单位迅速响应,在滑坡现场组织开展人员疏散、隐患排查、灾民安置等工作,确保了滑坡危险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融安县领导干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力支持。每年县政府都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题会议;下发文件明确防范重点,每年汛期县领导均率队到各重点隐患点进行检查督促,明确落实防范责任和防治措施。
(2)宣传培训是基础
融安县着力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每年安排近7万元用于地灾宣传培训经费,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报刊等媒体媒介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并利用“地球日”、“土地日”、“三月三”等节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每年发放宣传材料10000余份、明白卡1200余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灾害点和公路沿线设立警示标志260个,使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真正做到入“点”人户。
每年汛期前融安县政府组织国土资源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12个乡镇干部、村干部、中小学校长、监测员等相关人员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结合该县地质灾害的类型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干部群众传授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使他们掌握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各类地质灾害特点特征、前兆识别,学会运用简单工具进行监测,以及掌握正确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措施等,做到“四应知”和“四应会”。该县政府每年还组织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深入全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让群众真正能掌握和运用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不断提高地质灾害自救互救能力和水平。
(3)群测群防是根本
融安县政府历来重视群测群防工作,一直将其作为监测险情的一项重要手段。每年柳州市政府与各县政府、县政府与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村委及监测员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融安县政府每年投入经费20多万元建立和维持全县群测群防体系的运转,目前共落实307名地质灾害监测员,实行分片管理,覆盖该县12个乡镇所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确保每年汛期时的排查、巡查、核查工作有效开展。遇到灾险情时,能够及时上下联动,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作用,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地质灾害预警及时是关键
及时、准确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在这次成功避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收到自治区、市两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平台发布的预警信息后,融安县安排专人进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收集整理工作,遇到极端恶劣气象条件,及时通过短信平台把预警信息发送到全县防灾工作人员的手机上,提醒做好地质灾害巡查和防范工作。2014年,先后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21000余条。同时,自治区气象部门在融安县12个乡镇安装了14台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实时发布气象预警预报信息;自治区国土资源部门在融安县雅瑶乡福田村大邦屯、东起乡良北村二窝屯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地质灾害自动监测仪4台,通过科学方式进行实时有效监测,做到了让广大群众对气象预警信息早了解、早准备,对地质灾害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最大限度地将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5)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健全是保障
融安县根据各乡镇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融安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融安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以及对应修改完善乡镇、村屯和隐患点的防灾预案,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巡查、值班、速报等各项制度,有效保证在发现险情后,县委、县政府能够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依照应急预案有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做到“手中有预案,心中不慌乱”。
(6)科学处置地质灾害是重点
在强降雨过程中,融安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和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巡查与监测;根据雨情实时监测资料和预报资料进行地质灾害短期实时预警预报;在抢险救援过程中,决策果断,科学处置,抢险组在专家的指导下,在距滑坡后缘裂缝上方3m处的山体上开挖排水沟,填埋弃实滑坡裂缝、用彩条布覆盖滑坡体等阻止地表水渗入裂缝、减少雨水和地面水的渗入,起到阻滑作用;在滑坡体裂缝处设立4个监测桩,对滑坡体变化情况实行全天24小时监测预警;在危险区域拉警戒线、设立警示标志,维护交通秩序及现场治安秩序,用木板封闭危险区域,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严禁人员进出;采取投亲靠友、设立临时安置点等方式安置受灾群众;定时通报灾害处置情况及灾后加快重建进度,主动沟通灾民,稳定灾民思想情绪等都是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措施。
(7)沟通创新是亮点
融安县还合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利用手机微信建立了“乡土融安”微信群,汇集了县、乡镇两级政府领导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不但加强了平时业务沟通联系,有效地实现了信息共享,创新了信息沟通方式,而且在处置突发地质灾害事件中能更好地发挥时效性,更便于现场指挥部及时、科学、有效地采取有力的、更完善的处置措施。
Ⅷ 广西地理概况有哪些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大陆最南部,南临南海北部湾,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从考古发现的百色古人类遗址可知,早在70万年前广西就有原始人类生息了。距今5万年左右的“柳江人”,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1万年前的“麒麟山人”已学会和使用钻孔与磨尖的石器。桂林甑皮岩人遗址则说明距今约1万至6000年前,广西古人类已开始从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广西地域主要分属于桂林郡和象郡,这是广西最早纳入统一的中央王朝版图。为了解决秦军的粮饷运输,在今兴安县境内开凿了人工运河——灵渠;灵渠沟通了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汉初,代行南海尉赵佗击并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今岭南地区包括广西大部分隶属于南越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平定南越,苍梧广信(今梧州)成为交趾刺史部9郡的行政中心。西汉时,合浦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瓯骆越人从战国时开始绘制的左江崖壁画约完成于此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广西先属吴,其后归于晋及不断更替的南朝宋、齐、梁、陈各政权。唐咸通三年(862),分岭南道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升邕管经略使为岭南西道节度使,这是广西最早成为一级独立政区。唐代广西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桂布”名闻遐迩;桂、邕、柳、容等重要市镇兴起;修筑了沟通桂江和柳江的著名水利工程相思埭;广西出现了第一个状元赵观文和颇负盛名的诗人曹邺、曹唐。五代十国时期,楚与南汉长期争夺广西,社会经济遭受破坏。宋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西路简称为广西,广西之名始于此;宋代,先后发生了区希范起义、侬智高起兵反宋、李接起义等反抗宋王朝的事件;而交趾上层统治者则于熙宁八年(1075)大规模入侵广西,仅邕州(在今南宁)屠城被害人数就达5万多人;宋代邕州横山寨(今田东县平马镇)、永平寨(在今宁明县)及钦州3大博易场成为西南民族集市或与交趾等地贸易的国际市镇;有色金属锡、铅的产量居于全国前列;梧州元丰监成为江南六大铸钱监之一;纺织品尤其是苎麻织品质量上乘,左右江出产的緂布色彩丰富,是最早的壮锦及当时的上品衣料。元朝统治广西基本上着重于军事控制,在各主要隘口附近派驻屯兵,实行军事性质的屯田;至正二十三年(1363),设置广西行中书省,为广西建省之始。
明初改广西行省为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是当时全国13个布政使司之一。朱元璋分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于洪武五年(1372)开始在桂林独秀峰下修建了靖江王府和王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进犯我国东南沿海,田州土官妻瓦氏夫人率一支由壮族子弟组成的俍兵赴前线抗倭,屡败敌寇,战绩显赫。明朝是封建社会广西经济开发最有成效的时期,大量移民涌入,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已开始种植双季稻,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细致;建筑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代表性建筑有容县真武阁、合浦大士阁等。文化教育与中原地区的差距日渐缩小,各州县包括土州土县都办起了学校,人才辈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如“兄弟尚书”蒋冕、蒋昇,军事家袁崇焕等。然而终明之世,土官对朝廷的叛乱和土官之间的纷争不断爆发,土地和食盐成为严重社会问题,赋税徭役苛重,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规模较大的各族农民起义有大藤峡瑶民起义、八寨起义、古田起义等,其中大藤峡起义绵延不断达200年。清初,广西兵祸连年,先是桂林成为南明永历政权驻地和瞿式耜、大西军李定国抗清斗争的中心;不久又爆发了平西王吴三桂等叛乱的“三藩之乱”,主持广西军务的孙延龄起兵从乱;直至康熙十八年(1679)广西才真正归入清王朝的版图。清代广西的农田水利灌溉技术日臻成熟,各种陂、堰、塘、渠的修建和水翻筒车普遍使用,许多山区亦开辟出梯田、冲田等等,例如令人叹为观止的龙胜龙脊梯田,始造于元代,历明至清才完成;出现了星罗棋布的农村圩市,城镇商业的繁荣以梧州为冠。全省各地皆设书院和义学;方志的编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谢启昆主修的嘉庆《广西通志》被誉为“省志楷模”;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桂剧、彩调剧等民间戏剧已十分流行。清中期以后,天地会势力在广西发展迅速,频频起义,标志着一场大风暴的即将来临。
先秦以前,广西为百越民族聚居地。秦汉以降,汉族人民和苗、瑶、回等少数民族因军事、经济、避乱、仕宦、谪迁等原因源源不断地迁入广西。移民不仅是古代中原文化向岭南传播的有效途径,也构成秦汉以后历代中央政权对广西进行统治的社会基础。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农作物的新品种等,将汉族的封建政治和文化传播到广西。例如隋桂州总管令狐熙、唐柳州刺史柳宗元、容州刺史韦丹、宋广西转运使陈尧叟等一批杰出人物来桂任职,就实行过不少发展生产、缓和民族矛盾的改革措施,对促进广西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唐代开始在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羁縻州县,任用当地民族首领世袭管理;宋代沿袭;元以后称为土州土县;明代广西土司制度发展到了最鼎盛的时期,实行土司制度的地区占到了一半以上,土官在辖境内拥有统兵治民的大权,无异于土皇帝;清代,广西土司制度已趋腐朽,于雍正年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流;土司制度最后于民国17年(1928)才在广西完全终结。
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两广是受鸦片走私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同时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腐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把广西人民推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沿。1840~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广西梧州防兵首先奉调赶往广州前线支援,广西前后共调集兵力数千名,还调集大炮、火炮及铸炮工匠赴粤增援,珠江口海面防御工事“排链”所用的参天大木也选材自广西。广西成为太平天国起义的策源地: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两万多广西各族儿女汇集桂平金田,誓师起义,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拉开了序幕;9月,太平军占领永安,封王建政,颁行各种制度;继而挥师北上,东下江南,建都天京(今南京),迅速形成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次革命高潮。与此同时,以天地会组织为核心的人民反清起义也在广西勃然兴起;其中尤以1854年在灌阳建立的升平天国、1855年在浔州(今桂平)建立的大成国、1860年在新宁州(今属扶绥)建立的延陵国3个农民政权最为引人注目。随着外国洋教势力在广西的发展,近代广西民教冲突不断,其中1856年的“西林教案”引发了中法两国的外事交涉,法国以此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加深,广西各族儿女奋起抗击法国的觊觎和侵略,民族英雄刘永福率领由广西子弟组成的黑旗军在越南屡创法军,取得著名的纸桥等大捷;在1885年的中法战争陆路战场,老将冯子才率部痛歼进犯的法军,取得了号称我国近代“中西战争第一大捷”的镇南关大捷;法军惨败的消息传至巴黎,直接导致了法国茹费里内阁的倒台。中国近代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先后使北海、龙州、梧州成为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列强向广西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攫取开矿、航运和修筑铁路等特权,把持海关,操纵金融;随着自然经济被破坏,广西的近代化伴随着半殖民地化进程在血与火中生长。在世纪末变法维新的呼声中,康有为曾两次到广西进行变法维新宣传,创办“圣学会”和《广仁报》,开风气之先;1895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反对签定对日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广西有99名举人参加了这次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忧时的政治大请愿。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至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在桂西南边境地区先后发动了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和钦廉上思起义等3次武装起义,而云南河口起义、辛亥广州黄花岗之役也有不少广西籍同盟会员参加,广西革命党人前仆后继,为辛亥武昌起义发挥了重要的催生作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其时在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堂学习的广西籍学生160多人直接参加了首义;在广西的革命党人则组织了柳州、浔州(府治今桂平)起义,广西随之宣布独立。然而,广西的军政大权却被陆荣廷所篡夺,形成了独踞一方的旧桂系军事集团;旧桂系贪婪残暴,屠杀革命党人,镇压“二次革命”,勾结北洋军阀,破坏“护法运动”,终于在孙中山发动的“援桂讨陆”战争中宣告崩溃。广西平定后,孙中山曾出巡广西,督师整军,计划经桂林出师北伐,但因陈炯明的掣肘而夭折。
年“五四”运动爆发,广西各城镇的学生、工人和各界群众积极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广西的革命运动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传播,促进了广西人民的新觉醒,19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广西最早的地方组织首先在梧州建立。与此同时,曾为旧桂系下级军官的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借助广东革命阵营的力量,统一广西,建立了新桂系的统治。随后,新桂系与国民政府达成两广统一方案,广西归属国民政府领导。在声援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的斗争风暴中,国共合作的局面在广西正式形成,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在全省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新桂系军队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参加北伐,且屡挫强敌,成为北伐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之一。然而,“四一二”政变中,新桂系追随蒋介石“清党”反共,使广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和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由于北伐战争中新桂系势力的迅速扩张,同蒋介石集团发生了尖锐矛盾,1929~1930年,蒋桂连年混战,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破坏,但客观上也为广西革命造成了有利时机。中共中央派邓小平到广西,通过对其时主政广西的俞作柏、李明瑞进行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成功发动领导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了红七军、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共中央注意到新桂系与蒋介石集团对日态度的分歧,从1934年就开始了对其上层的统战工作。中共广西地方组织也在城乡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普遍的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6月1日,新桂系联合广东发动了抗日反蒋的两广事变,中共中央在对事变表示支持和肯定的同时,向李宗仁等表明“停止内战、逼蒋抗日”的方针,推动了事变的和平解决。全面抗战爆发后,广西各地掀起抗日救国的热潮,各族青年纷纷应征入伍;广西当局两个月内就装备了4个军、48个团开赴前线,动员之迅速为全国少有。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桂南会战与昆仑关战役、桂柳会战与守卫桂林城等全国和广西各抗日战场,到处都有广西子弟兵浴血沙场。1938年10月后,广州、武汉相继失陷,沦陷区大批文化团体和文化工作者汇集桂林,桂林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文化中心,被誉为“文化城”,名扬海内外;同时,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建立,“八办”又是中共在广西的公开机关和南方局驻桂林办事处,它的建立对争取广西当局开放民主、宣传动员国统区人民坚持持久抗战,巩固和发展西南、南洋等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筹集抗日物资,起过重要作用;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曾3次到桂林开展抗日宣传和统战工作。1939年和1944年,广西曾两度沦陷,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淫掠,广西人民遭受空前灾难;第一次沦陷期间,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广西学生军和战时工作团深入桂南各县发动群众,掀起民众支前参战的热潮;第二次沦陷期间,中共广西地方组织动员和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开展保卫家乡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广西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实地说,新桂系统治广西时期,在推动广西近代工矿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都有所建树。然而抗战胜利后,新桂系积极追随蒋介石,全力转入了反共内战,在广西实行“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暴政,镇压中国共产党、民主进步势力和人民民主运动。随着内战的发展,国民党政权陷入了军事、政治、经济的全面危机当中。中共广西地方组织以反“三征”为口号,相继在桂东、桂北、左江、桂西、桂中、桂中南等农村地区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在城市,则开展了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和反对美国侵华政策的斗争。1949年1月蒋介石一度引退,为挽救国民党的失败,美国支持的副总统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与中共谈判,企图实现“划江而治”;但随着人民解放军4月渡过长江,新桂系“划江而治”的幻想破灭。在中共广西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广西各地游击队开始向盘踞城镇、交通要隘、据点的国民党军发起进攻,解放广大农村,配合南下解放大军作战;桂、柳、邕、梧的中共组织则在白色恐怖下巧妙地开展统战策反工作,领导各界群众开展护厂、护校、护路斗争,迎接解放。10月,新桂系白崇禧集团在湖南衡阳地区被解放军击溃,5个兵团17万余人狼狈逃回广西,企图长期经营广西老巢,负隅顽抗。11月7日,人民解放军集中二、四野战军45万人的兵力,兵分三路,在广西人民群众和各路游击队的配合下,发起解放广西战役。12月11日,人民解放军将红旗插上了中越边境要塞镇南关(今友谊关),宣告广西全境解放,广西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Ⅸ 吴必虎的学术交流
国际学术团体
ITSA -International Tourism Studies Association 国际旅游学会,创会会员,秘书长
IAST-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ies of Tourism 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
PATA –Pacific Asia Travel Association 亚太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委员会理事
ISTTE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ravel and Tourism Ecators 国际旅游教育学会,会员
ATLAS - Association for Tourism and Leisure Ecation 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会员
APTA –Asian Pacific Tourism Association 亚太旅游学会,会员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China 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会长
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
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
学术期刊(丛书)编委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Cities(上海),联席主编
Tourism Management (新西兰), 编委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sino Business (美国),编委
Tourism,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澳大利亚),编委
China Tourism Research (香港),编委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印度),编委
旅游规划与设计(北京),主编
旅游学刊 (北京),编委
人文地理 (西安),编委
旅游科学 (上海),编委
地域研究与开发 (郑州),编委
旅游论坛 (桂林),编委
旅游研究(昆明)编委会,编委
商务印书馆、中国旅游出版社“世界著名游记丛书”指导委员会 副主任
政府经济顾问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规划咨询专家
世界银行,旅游规划咨询专家
国家旅游局,旅游标准化专家,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标准专家组组长
江苏省旅游经济顾问
山东省旅游经济顾问
四川省旅游重建规划顾问
吉林省旅游发展专家顾问
山东泰安市旅游发展顾问
山东省曲阜市人民政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顾问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海淀区经济顾问
江苏无锡市城市规划顾问
四川广安市旅游发展顾问
福建南平市旅游发展顾问
广西南宁市旅游发展顾问
广东潮州市旅游发展顾问
山西忻州市重点产业(旅游产业)专家工作站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