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Ⅰ 八年级地理业务学习
八年级上人教版地理主要知识点如下:
01、中国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0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0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0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0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5个。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06、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07、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08、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09、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10、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7、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18、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19、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0、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主要山脉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 南岭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21、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大丘陵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22、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
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梯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
纬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尔)盆地
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盆地
23、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24、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25、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 。
26、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
27、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28、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9、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干湿地区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5、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36、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37、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38、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城市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城市湖口。
39、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以下城市四季都能通航。
40、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4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2、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43、我国主要是耕地少、林地多、难利用土地众多,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44、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45、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46、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7、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只占2.5%
48、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主要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49、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50、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引黄济青工程)。
51、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52、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农业,工业,家庭的节水方法)
53、在各种交通运输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东密西疏。
54、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南北向:京哈线(北京—哈尔滨);
东西向: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
陇海(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
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贵阳)—贵昆(贵阳—昆明)线
京沪线(北京—上海); 京广线(北京—广州);京九线(北京—九龙) 焦柳线(焦作—柳州);
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
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及经过的铁路干线:
北京:(京哈线)、(京包线)、(京广线)、(京沪线 )、(京九线)。 徐州:(陇海线)、(京沪线)。
郑州:(陇海线)、(京广线)。 兰州:(陇海线)、(京包线)、(包兰线)。
5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5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5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5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5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公布呈现“南稻北麦”格局。
6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6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
6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6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6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
65、●工业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交通线)
●工业的空间分布:
(1) 京广、京哈、京沪等铁路沿线的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2) 黄河流域的(能源开发)工业带。
(3) 长江沿线的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4) 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 特征:从业的科技人员比重大;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快。
(2) 分布特点:大多依附大城市,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附于大城市,分布特点呈(大分散)、(小集中)
66、秦岭-淮河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01)1月份0℃等温线
(02)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03)年降水量800 mm等降水量线
(04)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05)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06)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Ⅱ 八年级地理“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的特征急!急......
黄土塬
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已正式引入地貌学文献。按照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分为:①古缓倾斜基岩平地上覆盖厚层黄土形成的塬,简称完整塬。如陇东董志塬、陕北洛川塬和陇中白草塬,面积都在数十至数百平方公里,塬面完整,四周正受沟谷蚕蚀;②山前倾斜平地上发育的塬,简称靠山塬。一面靠山,倾向河谷,被发源于山地的河流或沟谷割切,如秦岭山地中段北坡坡麓的塬;③断陷盆地中发育的塬,又称台塬。如陕西关中平原北面的渭北高原上的塬;④河流高阶地形成的塬,如黄河龙门河段两侧的塬,这类塬已被后期发育的沟谷分割,称为破碎塬;⑤古平坦分水岭接受风积黄土形成的塬,如延河支流杏子河流域的杨台塬,茹河上游的孟塬,其面积多在数平方公里以内,零散地分布在黄土丘陵区内部,称为零星塬。黄土塬顶面坡度多为1~3°,边缘可达5°左右,现代侵蚀微弱,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农耕地所在。因受沟谷侵蚀影响,塬面的面积正在缩小。
黄土梁
黄土区长条形的黄土高地。梁主要是黄土覆盖在梁状古地貌上,又受到近代流水等作用的侵蚀而形成的。依据黄土梁的形态,可分为平梁和斜梁两种类型。前者顶部平坦,宽度有限,长可达几公里。横剖面略呈穹形,坡度一般在1—5度,沿分水线的纵向斜度不过1—3度。梁顶以下,是坡长很短的梁坡,坡度大概在10度以上,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坡折。在梁坡以下,其坡度更大。后者是黄土高原常见的沟间地,梁顶宽度较小,呈明显的穹形。沿分水线有较大的起伏,梁顶横向坡度3—5度,纵向坡度8—10度。梁顶坡折以下直到谷缘的梁坡坡长很长,坡度变化于15—35度。梁坡的坡形随所在部位而有不同,在沟头的沟缘上方为凹斜形坡。在沟口两侧(梁尾)为凸形斜坡。梁坡以下,就是沟坡。
黄土峁
黄土地区一种孤立的丘陵。在平面图上呈圆形或椭圆形,其顶部浑圆;面积不大,坡度约3—10°。四周坡均为凸斜形坡,坡度变化于10—35°,整个峁的外形极似馒头状。两峁之间有地势显著凹下的分水鞍,称为墕。墕之两侧均为凹斜形状。分水鞍被两侧沟头所侵蚀,残余成为极窄的长脊后称“崾崄”。崾崄也出现在塬与梁之间,道路常常由此通过。如有数个峁相互连接时称为峁梁,有时峁还可成为黄土梁顶的局部组成体,称为梁峁。峁的成因要做具体分析,有的是继承古地貌而成,有的则是由于近代沟谷切割黄土梁而成。中国陕北、晋西一带,峁发育典型
Ⅲ 初二地理期中考反思 1500字..
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中已经期中考试结束了,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有很多东西要学习,也有很多不足要改进,这就需要我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反思。我认为教与学的反思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中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分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期中过后进行了试卷分析,我和我的学生感受多多。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养,素养的形成我从培养兴趣开始。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语)”,“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在有了兴趣的基础上,我还时时用问题做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常常处在兴奋的状态。
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非常高,再加上我经常性的表扬,产生兴趣的效果很好,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
地理学科由于它一定的难记性,为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又由于它的综合性,为中下学生所畏难。这道题问题集中出现在平时各方面属于中等层次的同学身上,他们表格内的内容填充的完全正确,而由于缺乏一定的心理素质,没有把问题理解完整,把本来会的知识而给忽略了,没有填图。这部分同学再次重申:“不是不会,是遗漏”。白失掉了应得的分数,他们感到非常的遗憾和内疚。也是由于我对于学生审题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造成的。
反思后我有所得:审题失误在地理解题中是比较常见的。有的学生虽然具备答好题目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不会审题,结果仍然答错,或不切题、不规范乃至漏题。审题不清主要表现在问域不明和已知条件不明确两个方面。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如回答问题、画地形图、分析图表、“预报”天气过程等等,这类练习必须紧密结合教学任务进行;另一种是解决实际问题,如在野外考察中对某一问题的探索,解决小范围环境问题等。虽然应用地理知识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是在应用地理知识时,学生的心理过程是相同的。
Ⅳ 地理书上怎么形容黄土高原的 初二课本上的,现在忘了,两个四字成语
初中地理形容黄土高原的典型概括词语: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Ⅳ 怎样解决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Z(八年级地理)
植树造林
Ⅵ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的教学评价设计怎么弄
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
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
Ⅶ 八年级地理 黄土高原全部退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对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根据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一些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更快实现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土高原西部,总人口52万人。全区共有土地面积39.15万公顷,耕地16.9万公顷,其中坡耕地9.23万公顷,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4.4%。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旱、风、雹等恶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制约了原州区生态农业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于2000年启动,截至2002年,全区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任务2.49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还草1.3万公顷,荒山造林1.19万公顷。退耕实施3年来,农民生活及地方经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本文通过对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调查访问,旨在研究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对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
据初步统计,原州区退耕还林工程已涉及20261户农户约10多万农民,平均每户退耕还林9.6亩,平均每户每年补助粮食926公斤、补助现金192元。退耕还林还草促进了农户收入提高,根据原州区统计局资料,农民人均纯收入在退耕前1999年为1042元,到2002年达到1349元,平均每年增长了9.8%,其中2002年比2001年增长了22.4%。退耕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主要有如下两方面:
1、退耕补偿大于继续耕作的机会成本。国家通过以粮代赈的办法,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和种苗费补助,这一补偿政策在固原得到了绝大多数退耕户的拥护,农民普遍认为由国家获得的补偿要比自己种地划算。原州区实施的大多为1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前这类坡耕地一般以种植小麦、马铃薯、胡麻、糜子等为主,土壤瘠薄,产量极低。据原州区退耕办资料统计,2000年—2002年退耕地在退耕前种植小麦的平均粮食产量为67公斤/亩。按市场价l元/公斤计算,每亩产值为67元;根据1997年—1999年统计资料,原州区种植业生产支出占种植业收入的37%,则每亩地种植成本为25元,投入产出之差为42元。该土地退耕后,在粮食和现金补助期间,每亩可得原粮100公斤,现金补助20元,同样以1元/公斤计算,则退耕地收入为120元,比种植小麦增收78元。按每个农户平均退耕还林还草1.92亩计算,则每人每年增收150元。
2、通过剩余劳动力经营副业增加收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农户家庭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而且让许多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原州区退耕3年来共退耕地19.5万亩,按每个劳动力经营耕地8亩计算,则可节省2.4万农村劳动力。据笔者对原州区4个乡15个行政村的调查了解,除了退耕地较少的农产,绝大部分退耕户家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剩余,这些剩余劳动力中95%以上的男劳力都出去列工或经营其他副业,女性劳动力则大多在家务农。同时养牛养羊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通过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向其他副业转移而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3年来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已初见端倪。2001年、2002年原州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88亿元和10.66亿元(当年价),分别比上年增长了93.6%和37.7%(1990年不变价)。退耕还林还草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来实现。通过农业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有效利用,减少某些过剩农产品的生产,增加短缺农产品的生产,通过合理投资与经营,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原州区大力发展舍饲圈养牲畜,发展特色经济,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牧业以及二、三产业过渡,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1、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①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将原来坡度大、路程远、水土流失严重的低产坡耕地转向植树造林种草,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使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如灌溉用水、化肥、劳动力等)向未退耕耕地转移,带来粮食单产的增长。如下表所示,虽然原州区耕地面积 3年来有所减少,但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却并未受到影响,反而均比退耕前有所增加。②退耕后原州区政府调整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油料、枸杞总产量分别比退耕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枸杞产量变化最为显著,2000年、2001年、2002年枸杞产量增长率分别为29.6%、49.2%和140%。
2、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退耕地还林还草增加的牧草和饲料,为后续产业——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农户在有效的空间里发展家畜,增加家庭收入。固原市立足南部山区宜草宜牧的实际,抓住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的契机,把种草养畜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支点,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2002年底,全区畜禽饲养量达134.5万羊单位,其中羊只饲养量达40.6万只(存栏22.45万只,出栏18.15万只),牧业产值达到l.3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5%;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246.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3、通过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劳动力结构调整。由于耕地的减少,使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通过劳动力转移的重新就业,加速了农村人口城镇化,劳动力内部发生了结构调整。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原州区农民增收及地区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在工程结束后,这种经济效益能否持续呢?通过农民增收机制的研究,退耕后农民增收相当一部分得益于国家的补偿政策。国家财力毕竟有限,只对生态林补偿8年,经济林补偿5年,退耕还草补偿3年。补偿政策结束后,农民经营副业或外出打工所得的相当一部分收入都需要用来购买粮食,农民纯收入下降,退耕成果也必将受到威胁。因此,退耕还林草工程能否长期稳得住,关键要看能不能最终解决农民的吃饭和增收问题。地方各级政府不能因而满足于短期内因国家补偿政策造成的农民收入及地方经济的增长,应尽快培育农村经济及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1、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提高粮食单产。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必须提高保留耕地的粮食产量水平。保证人均0.2公顷基本农田,对坡耕地进行坡改梯,以提高耕地产出水平,增加科技投入,采用先进的喷灌、膜下暗灌等节水灌溉方法,推广地膜穴播小麦、集流自然降水资源化高效利用等旱作农业技术,培育抗旱、耐盐碱等性状优良的粮食作物品种,应用高效、低残留或无残留的新型农药和肥料,从而全面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粮食高产稳产,解决农民长久的吃饭问题。
2、把实施退耕还林同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建设优质林草基地、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在退耕地上种树、种草,还可搞一些间作套种,发展经济作物,解决好产业支撑问题,积极发展优质林果、草产业、畜牧业和中药材,发展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产销一体化,尽快形成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扩大退耕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促进项目实施区经济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
3、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退耕还林还草带来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能否有效的安置转移是退耕成果能否稳得住的一个关键问题。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为农民就业服务的信息网络,及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市场信息,减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同时,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难以满足社会就业的基本需求,各级政府要重点在农业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劳务输出等方面给予农民智力支持。使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两门劳动技能,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本领,提高农村劳动力要素价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抓好退耕后管护工作。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退耕还林还草的首要追求目标,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各项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退耕还林既要抓林草种植,更要抓好管护。管护问题是退耕还林草的重要环节之一,涉及退耕还林草的成败。要转变过去重造轻管、只造不管的倾向,多渠道筹措资金,实施多形式管护,加强管护力度,切实做到管护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