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

发布时间: 2021-01-19 22:09:32

Ⅰ 山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地理)

山东省二00九年一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l卷和第11卷两部分。第l卷l至4页为选择题,50分;第11卷5至8页为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答第l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第l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第1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2 007年1 0月24日,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竹顺利升空。ll月7日,成功进入绕月轨道。ll月26日,我国发布了由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拍摄的月面图片,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结合下图完成l~3题。1.“嫦娥-号”升空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嫦娥一号”利用CCD立体相机拍摄月面,所采用的技术是 A.GPS B.RS C.GIS D.GIS和GPS3.“嫦娥一号”奔月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分别是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读某气压带及两侧风向示意图,完成4~5题。4.该气压带属于 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B.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C.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D.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5.此时,地中海沿岸的气候特征是A.温和多雨 B.高温多雨 C.炎热干燥 D.寒冷干燥 6.2007年9月19日,台风“韦帕”在浙江省登陆,给当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导致此次灾 害的天气系统是 7.地处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附近的渔场是: A.秘鲁渔场 B.北海道渔场 C.北海渔场 D.纽芬兰渔场 右图为中纬度某区域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8.影响该区域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热量 C.水分 D.土壤9.图中甲山山麓地带的自然带可能是 A.温带草原带 8.热带雨林带 C.温带荒漠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10.下列地理概念,具有从属关系,且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A.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B.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水资源 c.岩石、沉积岩、变质岩 D.煤炭、矿产资源、自然资源11.人类的下列行为,不会导致生态环境功能失调的是 A.在江南丘陵营造水土保持林 B.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 C.在黄土高原上大规模垦荒 D.在长白山林区清除枯枝落叶读我国东部某城镇农业分布示意图,完成l2~l3题。.1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分别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是 A.水果、乳牛、小麦、花卉. B.花卉、乳牛、小麦、水果 C.乳牛、花卉、水果、小麦 D.花卉、水果、小麦、乳牛 13.从保护城镇环境角度考虑,图中⑤地比较适宜布局的企业是 A.自来水厂 B.水泥厂 C.饮料厂 D.印染厂 下图是美国施特罗公司啤酒生产空间格局示意图。该公司在全国不同地区布局了7个啤酒厂,其啤酒产量约占全国市场销售量的10%。读图完成l4~l5题。14.该公司在全国布局多个啤酒厂的主要原因是 A.接近啤酒原料产地 B.接近优质酿酒水源 C.接近消费市场 D.接近铁路枢纽和航空港1 5.下列因素中,与啤酒厂布局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人口数量 B.民族构成 C.知识与技术 D.农业类型16.山东寿光运往北京的蔬菜多选用公路运输,这是因为公路运输的特点是 A.装载量大,运费低 B.速度快,时效性强 C.机动灵活,可以实现“门对门”服务 D.运输量大,受天气影响小17.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资源种类少 8.粮食总产量低 C.人口数量庞大 D.能源供应严重不足 读“台湾省人口金字塔图",完成18~19题。 1 8.图示男女性别比例构成及不同年龄段人口数量的变化过程,能够明显地反映出台湾省人口变化特征的是 A.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 8.外来人口不断增加 C.人l:3死亡率不断上升 D.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19.预测到2031年,台湾省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B.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C.青壮年劳力严重过剩 ’ D:老年人口性别比例均衡 下图为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0~21题。20.图中①、②、③、④曲线表示土地、劳动力、资本和 技术,其中①曲线表示的是 A.土地 B.劳动力 C.资本 p.技术21.工业文明阶段,劳动力对越: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劳动力的数量 B.劳动力的素质 c.劳动力的分布 D.劳动力的价格 近年来,日本、韩国在山东半岛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向山东省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据此完成22~23题。 。22.这种迁移主要是因为山东省中西部地区 A.科技发达 B.工资水平较低 C.’市场广大 D.服务业水平高23.外资企业这种区位变化的结果是 A.会减缓半岛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B.会导致东、西部地区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加大 C.会阻碍迁入地的城市化进程 D.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造成污染 右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景观图。据图完成24~25题。2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 A.黄土高原 B.山东丘陵 C.江南丘陵 D.长江中下游平原25.由自然条件推断,当地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A.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B.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C.退耕还林,建设商品性林业基地 D.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 试卷类型 B 山东省二0 0九年一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 1.第ll卷共4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10分)下图为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读图回答问题。(1)此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济南的昼夜长 短状况是——,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澳大利亚正值 (季节)。(4分)(2)A、B两地相比较,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 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是——。A地位于B地的 ——方向。(3分) (3) 此时,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A地的地方时是——。(2分) (4)此时,北印度洋沿岸洋流流向为——。(1分)27.(9分)读下图,并结合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1)图示水循环的类型是——。(1分) (2)B箭头表示水循环的——环节,人类主要通过——、——等 工程措施对D环节施加影响。(3分)(3)a处地质构造的名称是——,a、b两地有利于地下水储存的是___________。(2分)(4)b处地貌为——,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9分)下图表示某区域城市化过程,读图回答问题。(1)由A-C可知,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由图可知,影响该城市分布与发展的主要自然地理因素有___________等,主要经济地理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3)该城市发展到C阶段时,有可能出现哪些问题? (3分) 29.(10分)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湖北十堰位于武当山北麓,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和科研基地,被称为“东方汽车城”。东风汽车集团的24个专业分厂分布在20多条山沟里,专业分厂之间通过开凿山路或打通隧道进行联系与合作,因此被称为“百里车城” 材料二2003年9月-28日,东风汽车集团总部大楼在武汉奠基,标志着东风汽车集团走出十堰,落户到技术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和协作条件较好的武汉市。 (1)由材料一可知,当前限制十堰汽车工业进一步发展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江汉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有哪些?(4分) (3)与十堰相比武汉市发展汽车工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有哪些?(3分) (4)由材料二可知,十堰汽车产业开始向武汉转移,这种转移对十堰将会产生哪些影响?(2分) 30.(12分)阅读我国某流域景观示意图及该流域内气候资料图, 回答问题。 (1)从图中信息推知,该流域最可能位于——。(1分) A.黄河三角洲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江南丘陵 (2)甲、乙、丙、丁四个地段,灌溉条件最好的是——,最有必要退耕还林(草)的是——。(2分)(3)流域内最容易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其自然方面的主要原因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治理该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至少答出三条) (6分) 试卷类型B 山东省二0 0九年一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l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C 2.B 3.D 4.A 5.C 6.D 7.B8.C 9.D l 0.B ll.A l2.B l3.D l4.C1 5.A l6.C l7.C l 8.A l 9.B 20.A 21.B22.B 23.D 24.C 25.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5小题,共50分。26.(10分) (1)夏至昼最长,夜最短(或昼长夜短) 极昼冬季(4分) (2)A A 西南(3分) (3)23。26’N,45。W. 12时(2分) (4)自西向东(或顺时针)(1分)27.(9分) (1)海陆问循环(或大循环)(1分) (2)水汽输送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3分) (3)向斜 a(2分) (4)谷地b处为背斜,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遭受侵蚀而形成谷地(3分)28.(9分) (1)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增加(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2分) 地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第l页 (共2页)

Ⅱ 求广东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1.3.4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1.4地球的结构
1.地球的外部结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2.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跟地幔分界线是莫霍界面;地幔跟地核分界线是古登面)
3.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2.1.1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2.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3.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①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
②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迂回前进。公路和铁路的布局和走向受地形影响较大。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①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②影响农业生产——高纬增产,中低纬减产
③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极端天气增多(洪涝、干旱等) 2.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多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②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③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④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⑤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2..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2)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3)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分类:按成因和过程,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和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天文灾害。 3.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4.寒潮: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大风 、雨雪、冻害等现象。
时间:秋末、冬季、初春
影响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西藏、云贵地区所受影响较小。 危害:严寒、大风、霜冻 5. 台风:
时间:夏秋季节
11/24页
影响地区: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我国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 危害:狂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台风也有功劳:解除或缓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
一、人口与城市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Ⅲ 学业水平考试 怎么样快速学地理 历史 政治

怎样学好高中历史地理政治
地理是中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由于它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所以,其学习既不同于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又与政治、历史等文科课程有很大的区别。怎样才能学好高中地理呢?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学”就是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很多,也因人而异,但我认为比较好的方法主要有:培养对地理的兴趣,文理兼容的学法,重视地图,高初中知识有机联系等几个方面。

一、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

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人生活在环境里,人类离不开环境。地理学科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教我们怎样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因而也是我们学习生存的科学,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是每一个公民必须的素质。

地理学科的内涵非常广泛,它不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各门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还对我们学习其它学科大有帮助,使我们在这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浅。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宇宙的奥妙,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异常,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合理布局,农业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长,环境的有效保护等等,都是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航空航天、南极探险、边贸洽谈、中东战乱、三峡工程、经济发展、“五一”旅游、拉闸限电……无一不与地理有关。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三、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人类与环境”内容,结合“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来分析理解,可以使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直观、形象、简单、明了地印在我们的脑子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四、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例如,在高中地理上册“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节中,“海陆热力差异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的内容,就涉及到初中的海陆分布、印度、蒙古、西伯利亚、夏威夷等具体地方,及时复习熟悉这些地方,才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范围及其移动和影响等内容。在“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节,需要密切联系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日本、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初中地理知识,才能学好这一节内容。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
教我历史的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罗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另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可以帮助你掌握好历史线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之类的东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
政治学科很早就提出“题目在书外,观点在书内”思想,也就是说,政治题目的背景材料是随处可取的,千变万化,你想指望背一背就能应付,不大可能,但,既然观点在书内,也就是说,千变万化的材料要考的依然是书上的知识点,也就是说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我们只要平时认真听课,把课本上的知识熟练把握、理解透彻,经过一定的训练,便能做到。

高中政治也与初中很不一样。背的成分少了,灵活运用的成分多。大部分题都是要求运用课本上的原理去分析时事。首先,当然还是课本。必须把课本上的每一条原理都记清楚,原理后面的阐述和举例也很重要。各个不同的例子是对应哪个原理的要分清楚,这在选择题中很可能会用得上。经济学比较简单,只要把原理背熟,把分析题的基本思路记清楚就行。哲学需要多想。学哲学永远没有止境,往往越想就会有越多的体会,理解也会越透彻。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最主要的还是要把原理分清,哪些是世界观,哪些是方法论,尤其不要混淆。可以看一些参考书,看看书上是怎样分析的,要从哪个角度下手,怎样表述。学哲学尤其要注意和时事结合起来。平时看到一则新闻就可以想想,它可以体现怎样的哲学观点或者是可以用什么观点去分析,经常这样问自己,做题时下手就会快得多,角度也比较准确。政治学要特别注意不同术语间的区别,记的时候尤其要强调准确,因为有可能差一个字这个说法就完全不同了。

其次,是时事。掌握时事有许多渠道,可以听新闻,看报纸或者听老师的讲解。高三总复习阶段对政治来说是很关键的,即使你以前有什么掌握得不够好的知识也可在这段时间补上。这时尤其要注意关注时事。可以买一本讲解时事的书,把原理先列在一个本子上,再把可以用该原理分析的时事内容,写在原理下面,复习的时候再看一下,效果很好。到高考前则主要是看一些各地的模拟试卷,看它们对当前的热点有哪些提问方式,该如何分析,如何表述。最后阶段做的政治问答题要及时地整理起来,按照时事内容归好类,同一个问题有几种思考角度,这样就可以一目了然了。要把政治学活,懂得活学活用。

Ⅳ 跪求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地理必背知识点。

网络抄文库袭自己看看吧http://wenku..com/link?url=tTZBssU84DCITLW76kdl_j6PiDtNgx7OHwEv9U_XNwn5YCBBEX7w-rocYI6iXsIFD3J__8V0Kab4_

Ⅳ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高一地理记忆知识要点(部分)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1 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河外星系
2 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最远的是冥王星
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人类目前探索并准备移民的是火星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3 总星系:我们观测到的宇宙,不是全部的宇宙,其中心是观测者。
4 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是普通的行星,特点与其它行星比较并不特殊
地球是特殊的行星,因为目前的宇宙中只发现其有生命
5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1) 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 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3) 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4) 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前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5) 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1.2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1 太阳辐射是电磁波
2 太阳能源来源是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3 太阳辐射能中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
4 人类利用的太阳辐射能有:太阳能发电、热水器等,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5 太阳大气层分为三层:光球、色球、日冕
6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黑子(原因是温度低于周围1500度)——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色球——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地球气候的变化
(2)耀斑爆发时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3)对地球磁场影响,产生“磁暴”现象

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1 开发宇宙
(1) 空间资源:卫星通讯、太空实验等(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2) 太阳能资源(太空利用)
(3) 矿产资源(月岩中有 )
2 保护宇宙环境:对太空垃圾的措施(推到其他轨道、带回地球)
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1 地球的自转
(1)方向是:自西向东(北天极俯视逆时针,南天极俯视顺时针)(画南、北极地俯视图,赤道侧视图、其他角度的) 地轴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北半球仰看北极星在地面上的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
(2)周期:恒星日——360度——真正周期——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360度59分——人类实用周期——24小时
(4) 速度:南北极点无速度(速度为0)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60度纬线是赤道的一半)
角速度——除极点外都相等(15度/小时,1度/4分钟)
2 地球的公转
(1)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2) 近日点——1月初——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较快
远日点——7月初——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较慢
(3)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俯视逆时针)
(4)周期:公转360度——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同时同向运动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目前是23度26分)
地球公转的特点: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
4 太阳直射点:唯一在地球上太阳光与成90度平角的光线在地面上的交点
5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最北——北回归线——6月22日——北半球夏至日
最南——南回归线——12月22日——北半球冬至日
在赤道上——3月21日、9月23日——北半球春分日、秋分日
公转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1.5 ---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1 昼夜的形成: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2 太阳照亮的一半地球——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半地球——夜半球
3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太阳高度是0度
从立体几何学来说——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地方时
1 较东的地方时刻较早(画经度示意图:东经度、西经度、东西经度0度经线和180度附近)
2 区时划分的国际标准:0时区、东西十二区、东八区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沿运动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不一定是90度)
4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
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5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找到直射点的位置是关键)
夏 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一年中有两个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小值全球各地区只有一个,就是在当地的冬至日)。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小结: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6 四季的划分
中国传统上的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
主要适用于我国的黄河流域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秋二季就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欧美国家四季的划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为起点
北温带实际上使用的四季划分与气候相结合: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7 五带的划分
界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名称: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
北温带、南温带——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
北寒带、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1 低层大气组成:主要是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2 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氮和氧(合占空气体积的99%),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少量穿透大气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又起到杀菌治病作用。
水汽和固体杂质(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多、排放氟氯烃化合物
4 大气的垂直分布
依据: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
(一) 对流层: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底部。
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对流层的热源是地面
(2)对流运动显著。原因:上部冷下部热
对流层厚度: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
高纬度地区8----9千米
(在气压带和风带的三圈环流图上,三圈的高度不同)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上升,气温降低,冷却成云致雨)
(二)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高度
特点:(1)气温的垂直分布,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原因:平流层的热量来源是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臭氧层在22----27千米高度。
(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原因:上部热下部冷
与人类的关系:臭氧层是天色屏障,大气平稳,利于高空飞行。
(三) 高层大气: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的高度,此处气压是0
80----500千米的高度,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光谱:人眼可见的可见光区(0。4----0。76微米)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被大气削弱的最少,因此,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紫外线区,主要被臭氧吸收
红外线区,主要被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1)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这也叫选择性。
(2) 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举例: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3) 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注意,还有一部分是可以到达地面的)
举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交通信号灯中红色的不易被散射,远处看得见。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角成反比:太阳高度越大,被削弱的就越少。(同时记住,太阳高度越大,太阳的辐射就越强,因此,夏季,北半球虽然离太阳较远,但是,太阳高度大,白天长,气温就高)
3 地面是大气对流层直接的热源(地面的长波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4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太阳辐射(短波)、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举例:夜晚天空有云,气温较高
5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减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保温作用,使地表的平均气温提高到15度,形成了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
6 全球热量平衡:整个地球的多年平均热量收支是平衡的。
目前存在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全球气温升高,引起一系列的生态变化,进而影响全球的经济结构。

2.3 大气的运动
1 大气运动的热量来源:太阳辐射
2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
3 大气的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由冷热不均造成
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由同一平面上的气压差异造成
4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形成的,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同一平面上,地面上冷的地方是高气压,热的地方是低气压,对应的在地面的上空,在上空的同一平面上,冷的地面的上空因空气下沉到地面,上空的密度变小,形 成上空的低压,热的地面的上空,因地面空气上升,形成上空的高气压(再次说明,天上与天上的同一平面比,地面与地面的同一平面比)
注意记住:同一平面上,密度大气压高,密度小,气压低
举例:城市风——热岛效应
5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梯度
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压区向流向低压区的力,这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如果大气在同一平面上的密度是均匀的,没有气压梯度,空气就不流动,也就是 没有风)这个力的方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矢量),这个力的大小与等压线疏密有关,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速就大,等压线稀疏的地方风速就 小。
6 风向与受力的关系:
(1) 受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
(2) 受两个力:加上一个地转偏向力,风力最终与等压线平行(注意南北半球的偏力不同)
(3) 受三个力:再加上地面摩擦力,摩风向等压线有一个交角(锐角)
注意:高空的大气只受到两个作用
友情提示:你会根据等压线画出风向吗?(气旋与反气旋图)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
1 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在规律的大气运动。(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2 低纬度环流:(以下所说的气压带与风带都是指近地面的名称)
(1) 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2) 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3) 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由北风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3 中纬度环流:
(1) 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2) 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 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4 高纬环流:
(1) 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2) 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在极地,地转偏向力较大),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为了区别于信风带,极地的风带就叫极地东风带。
小结: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6 个风带。(学会画图)
5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 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2)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注意:课本上的示意图,看太阳的位置,判断是二分二至日并能知道气压带和风带向南、北的哪个方向移动了。这会与地中海气候联系起来考。
6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从全球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可以看出,除南极洲附近以外(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原因是南半球海洋占绝对优势,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近地面的气压带都被切成一块一块的,是块状而非带状。
(2)以亚洲----太平洋地区为例
夏季亚欧大陆上的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来的副热带高压带,使副高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南移而来的副极地低压带,使副极地低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压
7 大气活动中心,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8 季风环流
(1) 定义: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2) 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一部分,亚洲东部是世界上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其他地区也有季风(美国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
(3) 形成季风的原因:一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二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举例:海陆势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东亚的冬、夏季风和南亚的冬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南亚的夏季风(西南季风),其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右偏形成西南风。
(4) 为什么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的地区:东亚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比世界其他地区都显著。
(5) 东亚季风:(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冬季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
夏季风:来自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多雨
(6) 南亚季风:(热带季风)
冬季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东北风(北印度海水逆时针流动)
夏季风:来自南半球的西南风(北印度洋海水顺时针流动)
9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一个月左右的梅雨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地区。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小结: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1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锋面气旋
2 锋面系统:(冷、暖气团是指的相对温度)
冷锋和暖锋共同点:冷气团在锋面下方,暖气团在锋面上方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