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观点的教学
Ⅰ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全球观
在跨世纪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
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绘制了一幅21世纪振兴中国教育的宏伟蓝图。本文从中学地理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和中学地理教学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方面进行论述,指出了中学地理教学应成为中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 综合素质 作用
地理是中学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是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我国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整治及区域发展的基础学科。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基础知识教育,地理基本技能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及至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基本教学任务必将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工具,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1 中学地理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
1.1 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初中开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高中讲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一般原理。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是使学生掌握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以及为学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需要具备的一些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初步知识和地图知识,并使学生掌握运用地图的初步技能;高中阶段是在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使他们掌握地理观察和观测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的初步技能。
从本学期七年级的实验教材来看,教材内容更多地偏向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慢慢地理解。现有的地理教师队伍中,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由于旧有的知识结构、教育模式、教学理念等的束缚,许多中学还缺乏一支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全面推进教师队伍,提高地理教学的软、硬件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考全科学习资料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免费课程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2
总之,在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及人类对大自然无休止的索取与掠夺造成的环境、资源、能源、人口等问题,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中学地理教学主要还只具有理论价值地,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将理论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1.2 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重视中学生个体实现个性化,又要重视其实现社会化。素质教育追求教育对象个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是单纯的智力发展和知识的储蓄。
中学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满足中学生这个教育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其次,中学素质教育在实施中,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这种有限的近封闭的空间,而是积极开拓猎取各种知识来源和自身发展的广阔的开放的空间。素质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即不分种族、出身、年龄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因此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和谐地发展,以适应新世纪国家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中学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内容十分广泛,以下几方面是中学生地理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1.2.1 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即在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地理能力、形成地理观点、掌握和应用地理科学方法为中心议题,完成这几项重要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形成对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发展学生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简单预测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致力于使学生形成地理观点和地理学科所特有的思维品格。这些知识、能力、观点正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2.2 接受国情与爱国主义教育
任何阶段、任何学科的教学,必须有这三个基本的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德育目标。其中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学地理教学中,通过辩证介绍学生所在区域和祖国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国情和国
3
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介绍国土整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正视国情,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升华学生的爱国热情。
Ⅱ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因地制宜观
地理教材的思想性在地理教材中的体现,有的可明显看出,容易分析;但有的则是潜在的、深藏在教材之中的,如不深加分析,就不易发现.地理教师
在分析和发掘地理的思想时,必须下大功夫.因为教学的思想性都体现在教材之中,所以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最重要的是要用科学的
地理观点阐明各种地理现象.所谓正确的地理观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主要是正确的人地观、正确的种族观和正确的因果观.正确的人地观,就是科学地说明自然
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确阐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要尊重自然规律,合理的、因地制宜的
利用自然,不能滥用自然、摧残自然,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例如,讲授我国土地资源时,可通过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知道:虽然我国土地面积宽广,但我国人
口众多,特别是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导致了我国严重
的荒漠化问题.同时还可以结合我们当地沿海滩涂的过度开发利用,所导致的海岸生态遭破坏,物种减少等实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正确的种族观,就是要科
学的说明各人种和民族的科学、文化、风俗、习惯等特性,反对种族优越论,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树立各人种、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正确的因果观,就
是要科学地解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要正确的运用唯物辩证法,反对主观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各种地理规律和地理成
因,进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Ⅲ 地理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基本技能
中学地理教师不仅要具有"教师意识",同时还要有"地理教师"意识,因为在培养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地理知识的丰富性和外延性,使得地理教师更能体现《中国21世纪议程》的思想,在当今科技、社会、思想飞速发展的今天,地理教师应努力学习新理论,树立新观念,努力具备良好的素质,使其自我不断完善,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作为一个中学地理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地理教师应努力学习,勤奋进取,争取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中学政治课是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主课堂,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上好这门课,是政治教师应经常思考的问题。要增强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从课程本身特点入手,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是提高业务水平的关键
1、地理学科的专业知识
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初中地理的全部教材。这样,才能居高临下,从多角度分析与处理教材。同时要把握住地理学科的历史与现状,从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等角度了解时代的要求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具有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意识。中学地理教材内容是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主线。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协调”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教育。《中国21世纪议程》中所强调的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求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正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题和中心目标。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自己要懂得,更应让学生懂得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懂得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不能以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去取得短期的经济效益;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人与自然必须相互支撑。也要使学生明确,我国是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我们只能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优化经济与科技的组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者统一。这是我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
择。
2、教育科学知识
地理教师应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并与教育理论对照,使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3、思想教育工作与教育艺术
地理教师要对学生全面负责,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应该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向学生进行生动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地理教育的责任。地理学科本身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在国情国策教育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地理教师应首先具有这方面的品德修养因此应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艺术。并将知识、思想、行为三者有机结合。
4、其他知识
地理教学内容中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必须具备这方面的品德素质。例如,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塑造地表形态与外力,板块的张裂与碰撞,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资源的开发与限制,人口的增长与控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等等,都体现了对立统一关系。再如,流星的坠落、四季的更替、潮汐的形成、地震的产生、日食月食、雷鸣闪电、山崩海啸、海市蜃楼、血雨腥风、慧木相撞、宇宙黑洞等自然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社会上流行的“闰月之年有大灾”、“彗星出现预示国家有难”、“十字连星警示世界末日来临”等谣言,都是不符合科学的主观臆造。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这方面的内容,以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地理教师应了解物理、化学、历史等知识。为了教好学生,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扩大知识面。如广泛的艺术情趣和爱好、对自然和文化景观的鉴赏、古文和古诗词的功力等。
(二)自觉培养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是工作进步的保证
地理教师的业务水平既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关,也和教学能力及基本技能不可分。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应以提高下列能力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1、理解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
2、设计教法,特别是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3、观察、研究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4、地理活动的组织能力
5、实验、演示或制作教具、模型、图表的技能
6、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7、进行环境能力、国情教育及科学地理教育的能力
8、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的能力
9、命题、检查提问及了解学生情况的能力
10、分析、评议地理课堂教学的能力
11、运用所学地理评价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具有国际意识、全球意识及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信息的社会、充满竞争的社会。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环境。同时,诸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南极大陆和海洋资源的开发、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世界和平的实现等,都已成为世界性话题,仅靠某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进行全球合作。中国实现现代化,也要参与世界竞争,要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技和科学管理,等等。因此,教师要利用自己这方面的意识和观念,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打破闭关锁国的思想,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树立国际国内两种政治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市场观,为日后参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打牢思想基础。
(四).具有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信息化社会的出现,创新人才的需求,高考制度的改革仅靠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教学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学多媒体的出现使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是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使课堂从单一的“讲解-接收”式向“探索研究”式发展。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二是改变了一些传统的教学原则。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传递语言、文字和静止图像所难以传递的信息,而且可以促进个别化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现,从而打破传统的“师讲生听”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代之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设计、组织、引导、解疑下,实现信息的主动获取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并且有充分的实践活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三是改变了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将不限于传统的教材,特别是教科书,学生和教师都将从软件和网络上获取大量的可以作为学习内容的信息。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地理教师必须要具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五)学习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今天,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这意味着未来的教学,需要具有科研素质的学者型教师,而不是传统经验型教书匠,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对地理教师的要求。
因此,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必要的途径,是实施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一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水平的高低及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而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学习能力指教师在政治业务和文化素质修养中的进步与提高。作为地理教师应时常充实自己,使教学和学习并重。教育科研能力指以教学研究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既教学,又研究,动心动脑,并努力选好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创造出自己的科研成果。
Ⅳ 如何教给学生有趣,有用的地理
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程月
人教版地理新教材,引进了崭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关注人的生活、关注人的 生命,解决实际问题,教给学生活生生的地理,使学生真正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 性、有效性,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学习地 理知识有用,从而在学习中得到好处,受到实惠。这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地 理的乐趣,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复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力,增强了地理教 学的活力,显示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实用性和应用性的优势。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 学,可以说地理学科原本就根植于生活。是由“生活世界”而提练而成“科学世 界” ,现在的地理教学要求把学生从纯粹的“科学世界”带回到学生的“生活世 界” 这种回归生活的新理念是地理课改追求的目标。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
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生活 中,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让 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一、有用的“生活”地理内涵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主要是指学生生活及学生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和地理技能,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 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引导学生关心现代发展, 关注世界的变化, 树立科学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
二、加强有用的“生活”地理的教学积极意义
1、凸显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传统的地理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没什么用处,实际上, 在社会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学在 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是越来越大,衣食住行离不开地理学,社会的地理学是通过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学习, 使学生深深地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 在我们身边,认识到地理知识对自己现在和将来学习、工作都有重要意义,是一 门实在价值很强的学科,从而凸显地理学科的价值,使学生改变“地理无用论”的观点。
2、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说明, 学生对各门课程感兴进趣的程度取决于对学科实际有用 价值的认识,对生活有用地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的有用性,对地理学习 产生一种需求感和内驱力,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欲 望,大大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 加强生活地理的教学能够培 养学生观察社会和身边多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善 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 利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有效地增强学生 的生活能力, 这种生活能力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 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三、加强有用的“生活”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1、利用现代化的大众传媒。 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 现代的和传统的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是包罗万象的信息,其中地理知识则处处 有,时时有。因特网上有综合性的地理网站,如中国国家地理的网站、中央电视 台的“国家地理”网站等;有地理教育的专题网站;有人口、水资源、矿产、河 流、环境保护等专题多站等等,应有尽有,甚至连所有的地理专业名词都能在这 里找到多条信息。我用“网络”搜索引擎搜索“矿产资源” ,得到了 724000 多个 相关的网页。学习地理知识最便捷、省时省力又经济的方式就是上网畅游,是地 理学习的首选。 看电视是我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电视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媒体。许多 电视台常常播放有关地理方面的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 《开心辞典》《幸运 52》《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环球》《天气预报》 、 、 、 、 、 、 《探索时代》等,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开发乡土地理资源。 家乡的地形、土壤、河流、气候、民情风俗、历史沿革都可以纳入学习地理的大课堂。初中学生大多好奇、求知欲强,引导他们学会观察身边的生活,感受 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乡土地理正好能够担当此任。 “地图上的方向” 学习 , 我们就可以画一幅学校所在地区的地图,以本学校为参照物来研讨“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联系实际指出学校周围的建筑物位于本校的什么方向等等,然后, 逆反之,再分别指出本校位于它们的什么方向。这样学到的“方向”是取自生活 的,必然也能用于生活,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再如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可以 拿夏天升国旗时已艳阳高照,而冬季却夜色未消来对比例证;学习“主要的水资 源”可以用我们的自来水来自黄河来说明“河流水是主要的水资源之一” ;学习 季风,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当时的风向,然后再比较冬夏两季的不同;学习“外 力作用” ,就可以通过分析黄河三角洲的成因来说明原理。
3、解析热点问题。 关注国际时事, 了解国内新闻不仅是一种生活时尚,同时还带给我们丰富的 地理知识。地球是一个大家庭――地球村,关心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就是关心 我们自己。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热点的背景、缘由、过程、发展趋势等等的剖析从 而了解发生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状况。从关于美伊战争的报道中我们可 以得到这样的信息: 美国的侵略是为石油而来;美军士兵经历了沙漠生活的严峻 考验;伊拉克停止出口石油以后,人民的基本生活必需品都难以保证,只能依靠 椰枣;大多数伊拉克人身着长袍。解析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知:伊拉克是世界上 的主要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伊拉克气候为热带沙漠气象;伊拉克盛产椰枣;伊 拉克属于阿拉伯国家,信仰伊斯兰教。刚刚过去的印度洋海啸灾难,我们可以通 过了解海啸的发生地、时间、灾难性,来解析地震与海啸的关系;为什么发生在 这些地区; 怎样抗震减灾。 再如通过关注奥运会的电视直播来学习时差的换算等 等。
四、提高有用“生活”地理的教学成效 通过加强对“社会有用地理”的教学实践学生和老师都获得了一定的收获。 对于学生来说, 很普遍认识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学习地理的兴趣有了较大的 提高,学习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增强了,获取信息、分析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等能力也有了一定提高。对于我这个老师来说,我们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对 自身角色的定位逐渐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教学方法由传统的讲授为主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 总之, “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理念给地理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指向,愿每 位地理教育工作者都能准确把握其内涵,在教学工作中,积极的探索教材内容的 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为学生架起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 间的桥梁, 加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与实践经验的联系,为地理课堂输入新鲜的 生活内容,凸显地理学的价值,使地理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学科。
Ⅳ 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回,提供未来公答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第三条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第四条基本理念是“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Ⅵ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习惯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基础性、广泛性、实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本人在借鉴他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突出以下观点: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任何压抑和干扰都会使思维受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体会心灵自由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师生关
系就意外着教师愿意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更多地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熟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好的贯彻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师生关
系,就意外着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积极参与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成为可能。
二、创设积极地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1.运用漫画、精美照片,形象生动。地理学科的有些内容单纯用语言是难以表达清楚的,运用地理漫画形象生动,增添可读性和亲切感。一些枯燥的地理问
题,通过地理漫画的形式来表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与兴趣,使其在讨论中获取地理知识。通过他俩的对话所营造出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激发学生参
与讨论的欲望。在讨论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初中教材中有两个卡通人物:玲玲与贝贝,他俩经常讨论一
些有趣的地理问题,比如观测北极星、东西半球的判定等。通过他俩的夸张表现来展现其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而越是这样的内容,越有助于学生
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课本中精选了许多精美照片,更加突出地理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事象,充分合理地使用照片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手
段。比如“荷兰的风车”、“热带荒漠景观”、“莱茵河”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按照人本主义理论,学习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而这种价值和意义的重要体现就是学以致用。因此,
地理学习的主要目的并非保持和再现知识,而是使学生能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即实现地理学习成果的迁移,作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关注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他
们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进行分析阐述,为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
例如,在学习气温的测量时,教材提出“有时候,我们的体感温度与天气预报中的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会有明显的差别。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在学习主要降
水类型时,让学生结合降水的形成条件,说一说夏天从冰箱中拿出冷饮后,会在容器表面形成大量的水珠的原因等等,真是举不胜举,信手拈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
能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意识利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相关的治理措施,不仅学有所用,让学习变的快乐而有价值,同时也激发了思维的兴
趣,锻炼了思维能力。
3.巧设悬念,追根求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设置悬念,给学生一个期待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创设活跃的教学气氛。例如,
在导入新课时,有意将本节的重点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前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困惑去学习。像在讲“热力环流”时,让学生观察“鸡蛋汤”的“热气”,
可以看到“受热上升”有迹可寻。随着热气不断升腾,引导学生联想到其他“受热上升”的实例。将小吃碟放在“热气”的上方,一会儿便在小吃碟上凝结出了小水
珠,引导学生讨论:空气在上升运动中,如何形成降水?这一系列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可以避免因疲劳而产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保障
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多采用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上,学生应针对地理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尝试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按照以下程序来设计教学过程:
“提供一个背景 提出一个问题 收集一些材料 组织一些活动 得到一点启示”。
例如,在了解某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时,可采用读图和查阅资料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亚洲和欧洲”一节中,教材安排了“亚欧大陆轮廓”、“亚洲
和欧洲地形分布”、“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布”等一系列地图,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
在此基础上,认识区域人口、国家的分布等。
总之,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存在于学科教学,它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特别是地理教学,更要重视学生“地”的概念形成和“理”的逻辑思维,以及与地理位置密切联系的知识
Ⅶ 地理因果关系的教学包括哪两个过程
地理教学应讲清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管理学院 曹诗图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是沟通自然与人文的桥梁。对人地关系的分析研究,应该说是地理学的“看家”本领。而人地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则是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近代地理学的先驱洪堡、李特尔创立的因果关系论,旨在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试图在自然历史与人类历史的多方面分析比较中,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性。我国近代历史上的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和地理教学,都很注重“人地相关”的因果关系分析。例如:1925年我国出版的《人生地理》教科书,在“导言”中即明确指出:“地理学之宗旨,在于研究地理与人生之关系,使吾人对于世界各地之风土人情,皆能解释其因果,说明其系统,且能根据已知推考未知”。该书以人地关系为线索,系统论述了区位、地形、水利、土壤、矿产、气候、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因果关系。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竺可桢先生在1929年著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曾指出:“地理所授材料,大体分为两大类,即生活与环境是也。”“两者不可偏废,须融会贯通,明其因果,述其关系。”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的地理教学即注意人地关系的阐述。令人痛惜的是,在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由于受原苏联地理学界的影响,人地关系被视为资产阶级地理学思想而遭到批判,自然与人文的联系,在地理学学术研究和地理教学中被无情地割裂开了,至今仍留有难以愈合的创伤。
国外有一本著名的地理教科书《房龙地理──地球的故事》,该书由美国学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于1932年写成出版后,至今仍在世界许多地方畅销。该书为什么影响这样广泛长久呢?秘诀是房龙先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清了人类与环境的因果关系。例如:房龙先生在讲世界地理某个国家时,其思路与描述方法一般是这样的:他首先介绍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山势怎么走,河水怎么流,风怎么刮,雨怎么下等,他讲这些地理环境主要是为讲人而服务的,讲它对人类自身及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的影响,讲在这个特定环境中,当地人是怎样选择了特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来适应它,进而形成了怎样的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反过来,人们又以他们的特定方式因地制宜地改造、利用这种环境,并最终形成了现在这样的国家。
遗憾的是,我国现今的一些地理教科书和一些地理教师缺乏这种“人文关怀”意识,未能注意讲清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有的甚至回避、畏惧讲清这种关系,以免沾上宣扬“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嫌疑。我国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某本《中学地理教学法》,该书作者就将我国解放前某本地理教科书中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地理分析视为典型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了批判与否定,以告诫广大中学地理教师不要误入歧途。有的地理教育专家还对地理教材编写中的“自然环境影响社会人文”的思路进行了批评。现在看来,这种思想观点是值得反思的,我们不应该把人地因果关系分析这一地理思维精华当做糟粕抛弃,切不可将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与地理环境决定论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地理教材的编写,地理课程的讲授,不注重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交互作用的因果关系,不注意沟通、点拨自然与人文的内在联系,只讲“人与地”,不讲其因果道理,是一大失职!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工科性质的大学,所设置的专业均与地理学科没有什么联系,但开设的《人文地理》选修课程却深受学生欢迎,每学期选修人数达300余人,大的阶梯教室常常是座无虚席。这门课程强烈吸引学生的原因,就在于教师注重讲清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地域分异规律,说“理”性强。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的最大收获是感到弄明白了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事象之间的诸多内在联系,培养了从地理空间分析事物的思维方法。认为老师讲授的地理课程的思路与他们在中学学习地理课的思路大不一样,并消除了以往轻视地理学科的偏见。作为现代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解放思想,不应故意淡化或回避地理环境作用的分析,而应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理直气壮地讲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讲清人地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人地关系分析是地理学的试金石,不讲或讲不清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的道理,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理”,尤其是人文地理。
《青年参考》上发表过一篇《我厌恶无情的地理》的文章,作者认为:“地理终因是人的地理,如果地理学科不能通过地理揭示人的性格精神,解释社会人文现象,那它就是一门死的学问,无用的学问,我们就有一百个理由厌恶它。所谓‘人文地理’,如果没有‘人文’,也就是感情色彩或人文关怀意识,那么‘地理’也就不成其为地理了。而我们的地理课本恰恰犯了这种毛病。”笔者以为,该作者的观点虽有些情绪化色彩,语言有点尖刻,却是“实话实说”,颇有几分道理。地理学应该是一门有血有肉有情感的鲜活学科,应该是充满人文精神、密切结合历史与现实的使人终身受用的学科,我们理应把它讲得生动活泼,有“情”有“理”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广大学生。一些老一辈的地理学家(如吴传钧院士等)在回顾自己的学术道路时,认为他们的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及引导对他们从事地理专业的生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我结识的一些地理教师中,也有不少中老年教师时常回忆起他们学生时代地理教师对人地关系的精彩讲授。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在当今中学地理教学中已很难找到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当我们进入世纪之交的今天,当强调自然科学的人文关怀已成为国际共识的时候,如果本身就具有人文特征并被称为“沟通自然与人文的桥梁”的地理学,依然引不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并且如果我们的地理教师至今仍不敢理直气壮地谈及地理环境的重要影响作用和讲清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又怎能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的作用,加强环境意识,树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强化人地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人地关系应该成为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成为进行地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Ⅷ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提升
摘要: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属于边缘学科的地理学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地理学科作为“+3”中的一门,地理学习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目前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都应认真思索的问题,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高考改革;有效教学;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
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属于边缘学科的地理学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地理学科作为“+3”中的一门,地理学习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但与此同时,在中小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尤其是“六多三少”问题特别突出——课程多、教材多、教辅资料多、考试多、作业多、补课多,活动少、娱乐少、睡眠少,一直摧残着广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提升教学有效性便显得更为迫切和具有实际意义,笔者就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我国以往各学科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照本宣科地将书本内容灌输到学生脑中,并通过大量训练培养出一个个“做题机器”。但当学生步入社会后,在一段时间内却会感到很难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面对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感到在校期间不但学业负担重,而且是一个“无用的学习”过程,这完全违背了学习的初衷。针对这一状况,笔者觉得不如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做一些“加减法”,减少课堂中死板的教学环节,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但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主动学习,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使他们在日后的人生中受益。
1.减少理论灌输,增加技能培养
虽然地理属于文科,但如果教师直接把书上的概念、规律等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妥当,最终只会让学生对课堂越来越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笔者认为应减少对书本上一些知识内容的死板教授,而增加以提升学生地理技能为目的的趣味式教学,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地理素养,大大地提升了教学有效性。
例如,较大的地震灾害近几年来在我国频繁发生,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树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等灾害的发生,震醒许多人,整个社会开始意识到这方面的教育是多么重要,而学校教育在这方面非常欠缺。笔者作为地理教师也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课堂教学,仅仅只关注了课本上关于地震的基础知识,将它们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但日后如果学生真遇到地震,这些书本上的知识毫无帮助。虽说身处上海的我们很少经历地震,但是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分布影响范围十分广阔,而我国又地处这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另外学生们去国内外旅游留学甚至生活的话,仍有可能遇到地震灾害,他们需要了解一些地震后的求生技能。于是经过充分备课后上《板块运动》这个专题,当介绍到地震时,笔者会花上近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了解地震发生前的先兆,知道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自救方式和应对突发状况的策略,以及在地震发生后还要学会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受困者。每次上完这样一堂课,学生们参与讨论的热烈程度及脸上认真的表情告诉笔者,他们喜欢学习这样的知识,而且相比于课本上的内容,他们也更需要这样的地理技能。
Ⅸ 结合实际谈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以学定教的理念
目前进行的主动有效教育改革,归根结底还是基于已有的教育模式为基础进行的改进。
换句话说:主动有效的课堂模式也是有自己的基础的。这些基础是什么?如何掌握这些基础呢?可以说,已有的教育模式中的一部分就是主动有效的基础。所以,主动有效不光是告诉我们一种新的模式,它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一个反思自己的已有教育模式的启迪,在不断的反思与进步之后,也许我们走的路不仅止于主动有效!
以提倡”主动有效“时最常举的反面例子“满堂灌”为例,目前听过的报告、文章、讲座中很常见的1个例子。
想象一下:某老师在课堂上为了把课讲清楚,占据了90%以上的课堂时间。以目前的改革观点来看:这显然是需要进行改变的教学方式。
那么,如果我们通过给这个老师特殊的人物设定的话,能否挖掘出更多的内容?
设定一:该老师为新教师,虽然对知识比较熟悉,但在讲清知识点方面,还不熟练。该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也只比较了解和自己类型相近的学生,对其他类型的学生还处于不断了解、学习的过程中。
对于此类新教师,就缺少进行教育改革的一些必要基础:言简意赅的能讲清知识点的能力;备课时能预计到学生接受情况的能力;何种讲课方式可以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经验;学生课堂掌握所讲的程度的常见反馈类型;回答学生提问时直指学生疑惑的关键点的经验等等。
这些基础既是以往教育模式的基础,也是新模式的基础,可是在新模式中大多是针对已有模式中需要改革的内容进行培训,这些培训对于此设定中的老师来说,可能就过早了一些。
设定二:该老师为中年教师,对课本及课程体系已经有10年的教学经验,非常熟练。该老师对各种类型的好学生比较了解,教学认真并坚持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成果虽然不是出类拔萃,但是也受到一部分学生的好评。
对于此类教师,其学基础是非常坚实的,那么对该教师而言,怎么教育改革?就让上课少讲就是改革了?
此类教师上课讲的内容多,往往其内容是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有层次的在讲的。对于优秀的学生,他们只需要听其中的关键点的讲解,就能懂。对于中等的学生,可能需要听的关键点更多。而对于差的学生,也许都听完他也不全懂,可是至少听一遍也有印象。
而之所以该教师课上要讲那么多,更多是为了照顾学习差的学生。
并不是教师一定要对每个学生都耳提面命的讲,在教师讲课的时候,也可以容忍学习优秀的学生在听课的同时做些练习等,也会在知识关键点上提醒学生关注自己。所以在此时的教育改革无非就是把关键点讲解给优秀的学生后的时间给优秀学生更多自主时间,将主要内容讲给中等生后让中等生通过讨论深化理解,而更多的时间就是辅导差的学生和行为习惯还需培养的学生。
可是这样的改革说起来很容易,实际操作的过程,毕竟1个教师是要面对全班学生的,又不可能在分组时就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肯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起不到学生间互相促进的作用。那么到底如何实施这样的教学呢?是不是还需要更多的内容,作为主动有效课堂的基础来学?
所以,新教育改革,还是基于已有的基础的。这些基础既是以往教育模式的基础,也是新模式的基础,无论怎么改革,都必须要有其基础。当我们面对新模式时,也不能忘记自己其实还有很多基础并不牢靠。在学习新模式的同时,也意味着要学习更多的基础内容。
培训中经常说:跳一跳,摸的到的理论。我想这个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教师本身。如果我还没有基础,就让我直接去主动有效,显然属于跳一跳,摸不到的情况。但是如果让我根据自己的缺陷,把主动有效改革分解成若干个可以摸的到的小的目标的话,虽然每天 、每次改变的并不多,也许在别人眼中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是总有量变积累到质变的时候。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好评或者采纳!谢谢{右上角采纳或者
正下方好评}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不要追问。另外提问,图片多了占屏幕空间。不好答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