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要素包括哪些
㈠ 你认为新课程理念下一节好的地理新授课应具备哪些要素
我觉得应该把视频纳入到教学当中
㈡ 地理教学设计的要素有哪些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和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巩固训练(有些还要加上学生分析、教材分析)
㈢ 地理教学设计主要构成因素有哪些
地理教学理论是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反映,是地理教学设计最直内接的理论来容源。地理教学理论认为突出人地关系、注重空间关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鲜明特色。人地关系既是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思想论、方法论。地理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种种表现、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从不同角度看,有空间关系、空间联系、因果关系、层次关系、包容关系、并列关系、利害关系等错综复杂的多种关系,共同组成了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其中最重要的是空间关系和空间联系。地理教学设计中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空间联系
是促进学生地理智慧成长的有效途径。
㈣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______和______,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______和______对地理现象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回然因答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总体特征的认识.根据题意.
故答案为:空间差异;空间联系;自然因素;人文因素.
㈤ 影响地理课堂高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一、精心的课前准备奠定高效课堂基础
打造高效课堂,首先就要高效的课前备课。地理的高效备课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所以教师在课前要有效备课,有效备课要求教师首先要研究课标,准确理解课标要求,把握课程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每个学习主题中内容标准的不同学习层次的要求要能认真分析、准确理解。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才能找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才能真正在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上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其次,充分了解“学情”是高效课堂的立足点。高效课堂要求我们彻底转变“教”与“学”的关系,地理课堂的高效必须是学生“学” 的高效。传统的教法和学法要进行彻底的“革命”,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要转变到学生“如何学”“怎么学”,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学”,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学情”的研究,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基础上备课、上课。
二、精彩的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前奏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开始,它虽不是教学主体,但精彩的导入是高效课堂成功的一部分,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因此,精彩的导入成为高效课堂的关键一环。
例如,我上课讲到“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用了悬念导入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布下了水雷阵,同时派出强大的舰队,日夜巡逻防守,真可谓固若金汤!哪知道德军潜水艇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以突然袭击。原来,德军早已掌握了该地区一重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而这一点恰好被英军将领忽略了。你认为德军是如何抵达地中海的呢?利用史事,适时提问,巧设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进入到“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知识的学习中去,效果不言而喻。
再如,讲到“水循环”这节课时,可以以右江河为例。上课前改用李白名句说道:“君不见,右江之水何处来”,学生自然接到说:“右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因地制宜地挖掘地方乡土地理资源,并通过诗句吟对的手法,很快就拉近了和当地学生的心理距离,而且自然地完成了课堂导入环节,过渡到新课学习中去。
精彩的导入是高效课堂中的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重在用得“巧、准、新”,力求因课而异,有所创新,避免弄巧成拙,拖沓冗长,喧宾夺主。
三、富有成效的探究式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主体
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当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锻炼,培养集体合作精神,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探究式学习是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投入当中,但由于存在学生个体的差异,可能会出现探究合作不理想甚至是浪费宝贵课堂时间的现象。因此,探究式学习要讲究策略,讲究质量和效率。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的角色,既要时刻关注学生活动的进程,不断调整组织策略又要参与到不同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了解信息。但切忌在布置探究任务后,放任不管或是蜻蜓点水在学生之间,准备下课了,才来一个所谓的“总结”,其实就是公布已既定的结果,但不是探究的结果。这会使让学生感到瞎忙活了一阵,原来早就有答案了,也不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汇报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营造帅生之间、生生之问对话的良好氛围,要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知识的整合。因此,教帅要适时介入,或即兴点评或提出问题,或修正知识,以引领和深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优化。
四、恰当的提问是高效课堂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的成败关键。所以,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尺度,在课堂教学中不时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常常能营造成一种积极的、热烈的、竞争的课堂气氛,一个个闪烁着奥秘神光的问号会转化为学生的智慧火花,创造出灵感。那么,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例如讲到关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广西的首府南宁,面积比十多年前扩展了几倍,人口也随之迅猛增长,这会给南宁带来哪些问题呢?试从城市污染程度、交通状况、住房状况和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一听到首府南宁,就很兴奋,总有很多话要说,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想回答问题的欲望。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教师及时总结。这样,既完成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学习内容,又为下一个内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问埋下伏笔。
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通过恰当的课堂提问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在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程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地理事物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情景,术以其强烈的趣味性、多样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获得多重感官的刺激,最大程度地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可减少板书,省时省力,使教师摆脱重复性劳动,解决地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例如我上课讲到气旋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厄瓜多尔赤道上的奇怪现象”的短片,引发学生的去地转偏向力和大气运动的兴趣,接着结合动画演示气旋的形成,再观看台风图像,使学生对气旋加深了解,掌握好知识。
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和某些特殊的地理现象往往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或难点。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件模拟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展示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例如,讲到“等高线”时,假如没有多媒体和其他教具,学生难以看懂等高线,又何谈应用等高线呢。因为等高线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抽象了,而借助多媒体三维等高线课件来演示将等高线的形成和应用逐步地演示出来,触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神经,化难为简,使学生很快吸收知识,掌握好方法和技巧,效果甚佳。
六、练习到位是巩固高效课堂成果的重要环节
部分教师局因限于教材研读和教学设计,无从静心、细心、准确地寻找练习的“点”,“练得零碎”、“练得盲目”、“练得无味”,课堂练习的无效、低效就渐渐演绎成为了 “疑难杂症”。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因此课堂练习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这首先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选编课堂练习时要精心设计,坚决避免重复。经过教师精心筛选或编制的练习除了能引导学生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检查,能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了如指掌,有利于教师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同时也是教师检查自己教学工作效率的做好手段。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很好培养学生的能力,解决学习中理解上的一些盲点。
㈥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
一、重视充分积极的感情投资,促进情感互动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互动的主体是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由情生趣,以情诱思,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情感互动在师生课堂互动中居于核心地位。
1.1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师生的情感交融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宽容和理解,需要学生的“敞开”和“接纳”。教师作为互动的主导者,首先应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愿意倾听学生的经历和故事,课堂上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优生,要注意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对学困生,要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有自卑感的,要亮化其闪光点,对在学习中受到暂时挫折的,要给予理解和积极鼓励,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像力,充分了解学生的喜好和他们的心理动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与他们一起自学、商讨,除讲究教学民主,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外,还要有博大的胸怀,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注意“观点开放”,善于利用激励和微笑,让每个学生都能与教师平等交流,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1.2充分展示教师的课堂教学魅力
地理学科在中学基础学科中长期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直至2000年恢复高考才又被文科生重视起来,因而要让学生乐学、善学地理,教师应格外重视情感投资,善于运用感情来感染学生的情绪,促进互动。崇高的敬业精神,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心的教学设计,优美简明的板书、美观形象的板图、幽默风趣而又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达、甚至教师优雅的仪表、广泛的兴趣爱好,这些都特别能感染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趣促情。如引入诗句组织教学,讲述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时,借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述月相时,引入张继的“枫桥夜泊”,平时搜集时事地理资料,介绍当日突出的国内外大事或者天气等,在适当时机穿插,如今年讲述地质灾害时,引入印度洋地震海啸时,英国小姑娘运用老师所教知识救人之事,让学生既深刻认识到地理知识的有用性,又诱发了师生的情感沟通和相互交流。或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恰当引入小故事,如介绍洋流时,讲郑和下西洋、漂流瓶、奴隶贸易中的“三角航程”、“神出鬼没”的德国潜艇的故事等。所有这些都为课堂互动奠定了重要的情感基础。
1.3深入挖掘教材的课堂升情内容
地理课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它的教学是一个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过程。高中地理学科思想教育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科学的人地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以及全球观念的教育等等,在传授高中选修地理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可以珠江三角洲生态农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实正反加以论述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中国地理》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教师只要通过不断钻研业务,挖掘地理教材缊含的思想教育内容,才能有效促进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互动。
二、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情景,丰富认知互动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优化教学过程,而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启发性、创造性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在生动、多元的教学互动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感性上也容易产生沟通。所以课堂上除了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在此基础上设计的师生互动内容,而不是一味地采用讲授法,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认知互动。
2.1活动情景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经常变换教学方法,适时适量采用游戏、学习竞赛、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等活动的形式,寻找一切机会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在学习东西部的差异时通过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合作学习,从地形、气候、资源、人口、民族、教育、科技、经济水平等方面去找出东西部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开展大比拼,教师给最先完整地回答了问题或具有创新见解的小组和学生记优胜分,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2.2直观情景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感性知觉开始的,感知生活、感受生活是前提。直观的形式可以有实物直观、图像直观、模型直观等,其中图像直观是最主要的直观形式。由于地理事物的复杂广泛性以及地理演变过程大多具有漫长性等特点,限于学生的视野和见闻,因此要求地理教学直观方式具有多样性。教师精心挑选教学挂图、运用地理标本、模型、仪器、多媒体等,使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如教师在讲解日、地、月三者的关系以及日、地、月的自转、公转时,利用“三球仪”进行模拟演示,在学习“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时出示有关地质构造模型、播放动画“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等形成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开始,通过形象思维,达到理性认识,采用多样化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促进师生的认知互动。
2.3问题情景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式的导言、展示图表系统、学生的读、听、看等方式,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设疑,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但应力求做到不能盲目追求问题的数量,而忽视问题的质量,例如讲《地中海气候》,教师可演示有关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地区及气候成因等幻灯片时,提示如下问题引思质疑,让学生观察、思考:①地中海地区的纬度位置如何?海陆位置关系怎样?本地区气候的特征、成因是什么?②从世界上这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来看,它有何分布规律?这种气候区的植被有什么特点?为什么?③我国东部地区的长江流域一带与地中海地区纬度大致相当,为什么气候类型、气候特征不同?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人人参与,可请学生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构求思求辨解答,其他学生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其间教师可采用讨论法、谈话法等,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教师也可根据回答情况,作适当的补充说明和启发,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归纳总结,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2.4讲练情景
“讲到要害上,练到刀口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充分进行组织准备,精选有针对性、层次性、典型性习题,形式上可灵活多样些,学生人手一份,独立或讨论完成作业题,教师及时对学生完成的题目作出指导、总结、评定、鼓励,注意点拨力求精要、富有启迪作用。
新的地理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共同学习的过程。对于中学地理教学来说,在课堂上开展积极的师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各种能力,还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群性和社会交往技能,同时还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总之,积极的师生互动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综合素质,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关键所在。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一个以学生为认知、实践、发展为主体的特殊认知过程,而目前高层次的地理学习人才的培养需要开放型、创新型教育来完成,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自由天堂。
当然师生互动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击,也不是靠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完成的,笔者曾对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作了一些积极有意义的探索,通过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和相互沟通,以逐步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境界。
㈦ 影响地理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各要素的界定关键词是什么
影响地理教学活动抄的主要要素及关键词:
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学生、教师、地理课程等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开放性和自组织性。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结构要素和过程要素。
结构要素是指参与教学过程的实体性较强的要素,主要包括教师、学习者、课程和教学媒体,其中教师是结构要素中的主导要素,学习者是结构要素中的主体要素,课程和教学媒体是结构要素中的客体要素。
过程要素是指参与教学过程的实体性较弱的要素,主要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空间、预期结果等。
地理教学过程流程图是表示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安排、开展及实施过程的整个流程的示意图。
地理教学过程流程图的编制要求:
1(在地理教学过程流程图的图框之内,简要说明不同教学环节或步骤的主要内容。
2(在地理教学过程流程图的图框之上,可以注明需要了解的其他信息。
3(地理教学过程流程图的反馈回路应该是闭路循环,不能中间断开。
4(流程图的有些图像符号可以自创,但需要在流程图的图框之下说明其含义。
㈧ 以高中必修1第四单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为例,说明学情分析对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意义
教材的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各自的角度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几个要素——大气、水、地貌。本章内容在于向学生揭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是绝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方向上发生分化,形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本章的理论性较强,教学时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录像等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通过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和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规律。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还应使学生建立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课时安排:共5课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课时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
课时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1课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容说课
要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要先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教学中可通过一段录像来引出这一问题,选取的地区应具有典型性和鲜明性(如西双版纳或内蒙古草原),引导学生分析景观录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间不是简单的汇集,而是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通过教材P93活动,以生物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要素通过与其他的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从而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后,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开来,而应充分认识到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考虑,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给生态带来不良的后果。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㈨ 区域地理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下面就区域教学中应该明确的几个问题做简单描述,以供同行,尤其非师范专业、非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交流。
一、地理位置的描述和重要性
1.半球位置是经纬度位置
一般来说,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人教版教材中,大洲位置的描述,是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进行的。这样的叙述,看起来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好像是并列的关系。实际不然,我们知道,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20°W和160°E为界,也就是东、西半球分别是一定的经度范围,即东、西半球位置是经度位置。
2.强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许多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理位置,如亚洲东南部显著的季风气候,是因为地处世界最大的大洲和大洋之间。
(1)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一节的第一框题――“十字路口”的位置,就突显和强调位置的重要性。课文中,又对马六甲海峡大篇幅叙述。这样,许多人对“十字路口”的位置和马六甲海峡在课文中的作用就会产生理解上的混淆。笔者认为,“十字路口”的位置和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是东南亚位置重要性的两个主要表现。如果说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是锦,那么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欧洲非洲与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必经之地的马六甲海峡则是其上的一朵鲜花。
(2)中东――“三洲五海之地”:和东南亚一样,中东位置细化,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洲五海之地”、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上。中东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周边有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被称为“天下咽喉”,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峡。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间接地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
二、强调地质要素的案例:主要在《日本》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中
1.多火山、地震是日本主要的环境特征
教材以“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为标题介绍了日本的自然条件,把日本的位置、领土、地形多山、海岸线曲折多港湾、火山地震活动频繁等特点联系了起来,并用图文资料多火山、地震对日本的影响进行了举例描述。从中可见,“多火山、地震”在日本一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黄土是一种岩石,也是这一区域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节课题是由原来的《黄土高原》改进来的,意在突出“黄土”这一地质要素。首先,要明确黄土在地理科学中是一种岩石,在教材中可以理解为黄土这种岩石及其上的黄绵土。其次,黄土已成为黄土高原这一区域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因为黄土是影响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影响黄土高原许多人文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有甚者,人们提到“黄土”“黄土地”已经不单指一个自然名词,而往往带有特定的人文含义,如“黄土文明”“黄土文化”“黄土风情”等。
三、初中地理中出现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哪些
对自然环境要素,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概括和分类。有的认为自然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组成;有的认为包括土壤、位置、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生物、资源,灾害等;有的认为包括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和水圈;还有六大要素、五大要素等说法。
人教版课本中,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分为《位置和范围》和《自然环境》两节;八年级第一章为《从世界看中国》、第二章为《中国的自然环境》。从中可见,位置没有被列为自然环境要素。须注意,在学习每个区域自然环境之前,必须学习位置。
四、日常生活用语与地理专业名词的区分
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在学生的脑海中,有许多地理概念是错误的、或者是与教材内涵相差很远的。如每到冬季,天气突然变冷,随时都可以听到人说“西伯利亚的寒流来了”。这句话中的“寒流”就是一个典型概念错误的例子。我们知道洋流是海水大规模的运动,寒流是其中的一种。而冬季影响北方地区降温的是来自西伯利亚地区的冷空气,如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就称为寒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