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评价的功能
Ⅰ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中存在的哪些方面问题如何避免出现这些问
地理教学评价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化问题
地理教学的评价者多是工作在一线的地理学科教师,受个人素质及理论根基等因素的影响,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并不统一,导致对地理教学的评价在很多时候还停留在表层的“形式”,而尚未触及“实质”和“内涵”。
(1)关注课堂上是否设计了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却忽视了对探究问题的设置是否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趣味性、时代性、层次性和思维含量;探究活动的时间是否充足;合作学习时主题是否具有合作的意义;学生小组的分工是否明确、组织是否严谨等具体情况的评价。
(2)课堂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意识浓厚,评价水平却有待提高。
①“很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频繁与贫乏或过于简单的评价语言,使表扬变得廉价,学生表现得不痛不痒,失去应有的“鼓励”作用。
②重复学生的回答,对答案不置可否,使学生在回答问题过后仍是不明所以,既无法认识自己的不足,又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迷失方向。
③一味的夸奖或夸大其实的评价,对学生的知识误区没有正确的引导,短时间内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却对学生长期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④评价的单向性。多数课堂的教学评价只限于教师评价学生,缺少互评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欠缺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过程,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使教学评价少了全面性和民主性。
⑤评价的单一性。多是教师的口头评价,对目光、表情、动作手势等评价介质的利用不充分,致使评价缺少更大的感染力。
(3)教学评价中对教师如何处理“教学生成”、怎样把握“生成资源”?等问题的理念性引导不足,导致教师不敢放手,不少课堂仍很大程度的束缚在固有的教学设计之中,难以进一步深化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4)教学评价中意见多、建议少,无法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5)过程性评价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被“简化处理”,未能在**常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变化,评价、反馈不及时,师生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只局限于期末一次性给出的过程性评价成绩,难以记录学习轨迹,改进学习。
2、理想化问题
(1)追求大而全的教学评价。抛开了教师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和起点,要求过高,面面俱到却主次不分,缺少循序渐进的完善过程。
(2)过于追求单位时间内结果有效性和过程有效性的协调统一。有些课堂上,评价者在下课时以检测题的形式对学生当堂学习内容进行测试,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首要依据。这种评价手段,恰恰忽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与内化过程、忽视了对应有技能的运用与熟练过程和情感的领悟与升华过程。因为这些过程很难在课堂有限时间内统统完成。所以,个人认为,就一节课的时间而言,如果以知识点检测的形式来考察学生,那么关注三维目标,注重思维及探究过程的课堂,很可能不如“灌输”、“强化”下的课堂效果更明显。因此,这种评价手段,如果只作为教师当堂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途径尚可,而如果成为教学评价的标准,则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误导教师,影响课改的进一步深化。
3、功利化问题
课堂教学评价的主阵地多在各种评优、观摩及研讨活动的现场,使得教师对最关键、最重要的常态课重视不够,**常教学中缺少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及时反思、专研的精神,未能实现教学评价功能的最大化。
Ⅱ 地理教学评价既要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也要强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______
地理教学评价既要强化评价的改进和激励功能,也要强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根据题意.
故答案为:×.
Ⅲ 如何体现地理学习评价的过程性
考试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办公厅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文件中,强调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性功能,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能力的作用,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1]。
1.何谓发展性评价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评价学习的最终成果,而忽视学生的勤奋、努力程度,这是不公平。不能把评价变成威胁人的东西,任何时侯评价都不可变为贬低个性的手段。”
发展性教学评价以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是形成的、多元的、互动的、发展的、动情的[1]。相比传统的、单纯的考试手段,学生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求更高,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它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可能重结果多于重过程,缺少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过于侧重知识目标的落实,比如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
2.实施地理学科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必要性
2.1 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是教学改革深化与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对现行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它是实施新课程、新课标的要求,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和“生活中的地理”的新课标理念也需要进行有效的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关注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能根据学生和本地实际状况突破“文本”的规定性,真正要求我们做到因材施教,教学不只是教“文本”,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生成”[2]。
Ⅳ 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进行地理教学评价
新课标主张发展性评价观,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评价功能也由重甄别、重选择转向重激励、促发展。
一、赞生之长,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1、赞美学生时我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内容全面。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对学习功能较差的学生,我更加慷慨的赠与他们溢美之词。通过赞美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例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2、时机要恰当。我体会评价不宜过早,不等学生说完就给予鼓励,会大大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让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应等学生说完再做评价,这样既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也有利于教师作出中肯的评价。如果有些问题答错了,我也不忙于立即否定,而是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全班同学,鼓励其它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使全班学生的思维在争辨中发展,认识在争辨中深化,问题在争辨中解决,积极在争辨中提升。评价也不宜过迟,太迟了就起不到应有的心理激励作用了。
3、评价的语言要艺术。赞美要恰如其分,针对性强。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对某个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我只说:“很好!”,他们会感觉很失落,显然类似这样的赞美不够恰当。此时我会给矛更具体的赞美:“你的答案太棒了,很有创意!”,打破统一的模式,由衷的评价,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对高质量发言的持续追求。反之则会导致许多负面效应。
4、评价语言要有感染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的一个“好”字,既可以说的得平淡如水,让人沉得有勉强付会之嫌;也可以说得满怀激情,让人觉得是发自内心的赞赏。
所以我便将“好”替换成“太有创意了!”“你真聪明!”“太棒了!”等等。我发现这些发自内心的赞美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都很大,内化成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我的语文教学评价也真正发挥了激励功能。
二、评价的方法要多样
课堂中除了我经常以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外,还尝试着让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效果不错。
我作为教师用鼓励性语言或描述性语言对学生在语文课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表述,侧重于评价他们发展性领域的表现。因人而异,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重在鼓励其敢读敢说;对基础好的学生,旨在激励他挑战创新。有时是一个赞许的眼神,有时是一个鼓励的爱抚,有时是一段赏识的话语,这些都令他们怦然心动,信心十足,都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学生自评就是让学生根据我提出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比如让学生对完成的一份作业或回答的一个问题,独立思考判断自己有哪些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自己进行反思和评价,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逐渐掌握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互评,我主要尝试过同学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这种方法能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像照镜子一样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这一方式的关键在于首先我与学生通过民主讨论形成集体的标准,正确的舆论,并内化为对学生有良好作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使学生在相互评价、自我比较中获得自立的发展。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无论什么方式什么语言都要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运用,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让评价更充分的发挥其激励作用。
三、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办错事、说错话或有一些不良习惯,教师除正面引导以外,必要的批评教育是不可少的。现代教师都承认那些传统的挖苦、告状、预言、比较等粗暴的批评方式已不适用于当代学生了。所以我总是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循循善诱的使学生心悦诚服。
1、批评要灌注情感。
2、寓贬于褒的批评。学生都特别喜欢表扬,厌恶批评。课堂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是常犯的毛病,一次我将课上听讲特别认真,回答问题又积极的同学中肯的表扬了一番,并特别强调这样做不仅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事半功倍。那些走神做小动作的同学马上意识到老师也是在间接地批评他们,并且在用心良苦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便认真听起讲来。
3、建议性评价。中学生看起来个子高大,但还是有很多幼稚的地方。往往由于考虑不周,在主动学习或做好事时顾此失彼此时我就会热心的提出建议,使他们少走弯路找到成功的捷径。
4、要批评先表扬。要批评学生时有时我会先表扬他们,使他们了解在老师眼中除了他的缺点还有他的成绩,还有对他的期望。这样他们往往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快的改正错误。
Ⅳ 如何在地理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判断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水平,了解学习成就、问题和需要,并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发挥评价的诊断与调节功能;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和交流的过程。利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发挥其强化和教育功能。
在教学中开展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学生看作是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方法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个体,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以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要强调质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重视儿童在生活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
一、评价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
评价是一项不断发现价值、判断价值和提升课堂教学价值的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具体包括(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与以往的课程教学相比,虽然也提到重视学习态度、能力、方法,但在评价方面基本没有明确的要求。新课程将这些列入评价目标,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二、评价过程充分展开,注重日常性评价。
教学过程总是伴随着评价,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评价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不断地给予学生评价,促进学生的不断转变与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日常的活动,展开评价的过程。
日常形成性评价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指的是平时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行为表现的随机评价,它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指导及激励作用是随时可显现的。德育课程的实施依赖于日常形成性评价。因为德育课程实质上是明辨是非真假、不断澄清价值的课程,课程的实施取决于不同价值观点的碰撞,取决于学生和教师之间思想的交流,取决于来自师生的美好情感的润泽。没有了课堂中的日常形成性评价,课程就失去了生成的基础。日常性形成性评价来自于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等信息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中自然生成,与课堂教学浑然一体,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最大限度地介入学生成长的过程,直接促进或者阻碍学生的发展。
日常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很多。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类:(1)激励式评价。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回答不够正确,不够完整,并随即改正时,老师轻轻地点点头,报以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将会使学生得到充足的信心。
(2)期待式评价。任何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是不同的,在发展过程中总有个性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对学习有困难,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根据情况做出期待式的评价。
(3)接纳式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接纳学生的想法,然后帮助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评价的积极效果。
(4)否定性评价。当学生的认识或行为发生明显错误时,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善于运用否定性评价。
主题单元活动的评价最能清晰地表现学生学习的态度、能力和方法,表现出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表现出学生活动中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题单元活动的评价不一定都如案例阐述的方式评价,它可以是展示性评价,可以是表现性评价,可以是情境测试等。根据课程标准和活动的特点,评价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评价活动的合作性,有的侧重于评价信息整合的能力,有的侧重于评价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这些过程性的评价,清晰地记载了学生成长的足迹。
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在课堂上及时反馈外,教师还应在主题活动或者主题单元学习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家长将日常学习记录、调查问卷、主题活动报告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以各种形式开展评价,呈现在学生、家长面前,分享和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同时明确改进的要点,并指导制定改进计划,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评价方法与评价内容相适应,注重质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包括成果展示、文艺表演、社会实践、情境测试等多种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成果展示是一种最好的评价。把学生参与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探究性学习等活动中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并师生一起
Ⅵ 初中地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益
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1.强调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开放式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2.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3.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4.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5.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6.科学评价:评价机制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即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互补。
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其次要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具体的操作过程,力争实现“六抓”:
一、抓教师教育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洗脑”与“充电”乃大势所趋,教师教育要优先发展。地理教师必须坚持依法执教与以德施教相结合,不断追求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改善智能结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和身心素质,不断更新和拓展地理课程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开发、利用,参与网络教育和学习,钻研地理教育教学的艺术,会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能关爱学生,正确评价地理学习,与其他课程的教师团结协作,成为综合型、事业型教师,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塑造高尚的师德风范和扎实的业务功底。勿庸置疑,高素质的地理教师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先决条件。
二、抓目标导向
课程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从宏观上看,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从微观上看,每堂课的教学又有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钻研课程标准,编好教材,课前认真备课,既熟悉每堂课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和优势,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又熟悉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独创性地拟写教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剖析热点、攻克疑点,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进程。
三、抓乐趣培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乐趣的激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展邮票、编歌谣、搞竞赛、析案例、搞辩论、研课题、励参与等形式,有意识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如学到“地震”,可通过对学校、家庭等场所如何避震展开讨论,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他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又如学到“青藏地区”,可向学生展示2001年12月发行的《青藏铁路开工纪念》邮票(小型张),让学生知道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它的二期开工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它的建成对促进青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加强西藏与沿海的联系,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重大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格尔斯基认为“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设公平竞争和追求成功的机会。“跳一跳,够得着”,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努力价值和成功乐趣,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进一步增强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好学”,再到“我乐学”的递进转变,形成具有内在动力的良性学习机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有力的心理保障。
四、抓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说明:在人的学习中,技能和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育学生自立精神,养成学生自探习惯,铸就学生自强意志是教师的真本事。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
初中地理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放弃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方法,指导学生读书、理解和自悟,指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交给学生一把学好地理的“金钥匙”。地理课程图文并重,包括地图在内的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图文对照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掌握读文、读图方法和思维技巧,会研读教材、理顺关系、分清主次、质疑解疑;会分析图像,即以图释文、以文解图、图文转换;会归纳、比较、分析因果关系;会自主选题、研题,在体验中学习;会掌握各种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在指导学法时,教师要放下架子,既为学生的“良师”,又为学生的“益友”,善于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心上和学习中的“闪光点”,善于换位思考,提倡“研究性学习”,坚持新旧结合、图文结合、教学结合、读思结合、讲练结合、情智结合、文理结合和学用结合等“八个结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引路、导航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我会学”的好局面。
五、抓模式创新
教与学双边互动的和谐、协调、默契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而教学模式对课堂双边互动和教学效益影响很大。地理教师应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先进、灵活多样的模式,让学生既动眼、动耳、动手,又动脑、动口、动心。笔者认为,模式不可千篇一律。但从教学策略上看,以下十多方面的方式和方法可供灵活选配:
1.“看”:学生看板书、多媒体教学演示和教师观察、巡视。
2.“读”:学生研读地理教材、地理图像和教学挂图,从中知道本课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和疑点。
3.“思”: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师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的思索及提出探究思路。
4.“讲”:教师精心讲解,可集中讲,也可分散讲,时间宜少。
5.“听”:学生在自己研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和疑点认真听教师的精讲和指导。
6.“编”:学生在教师示范课堂作业的设计、编拟方法的基础上,自己编拟课堂作业以及教师编写地理教材。
7.“练”:学生填绘《地理填充图》、完成“想一想”、“做一做”等小栏目和课堂作业以及师生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和教学软件。
8.“问”:学生的疑问和教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进入活跃的良好的思考、求知状态。
9.“答”: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和教师对学生提问的解答。
10.“演”:师生演示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扮演不同教学情境中的角色。如扮演政府官员、环保人士、当地居民、开发商等角色,讨论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
11.“评”:教师对地理问题、疑点的评析和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素质的评断。
12.“选”:教师对包括地理信息资源在内的地理课程资源的选用和地理探究性、研讨性课题的选择。
13.“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质疑、析疑和教师对新形势下的地理课程改革的“多疑”、解疑。
14.“导”:教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疏导、启发并把学生导入学好地理课程的正确轨道。
15.“悟”: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对地理问题、疑点和学习情感、态度、方式、习惯等转变的自悟。
第3页
16.“辩”:师生对某些地理问题、现象与其他问题、现象的关联,如“保护地球环境与增进人类健康”、“我国资源受损与别国生物入侵”等进行的探讨、辩论。
17.“研”:师生对某些地理课题的研究、研判。
18.“赛”:学生参与地理知识与技能竞赛和地理问题辩论比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感。
教学方式和方法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等原则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搞好、搞活师生双边活动,形成活跃、和谐、宽松和浓厚的课堂气氛,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抓当堂达标
地理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努力缩小每堂
课学习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尽量当堂消化、巩固、掌握新学习的课程内容,在45分钟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全面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智、能、情、德”四项职能,从而减少课余时间的挤占现象,在时间上确保地理课外探究性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实现课堂内外有机结合与优势互补。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Ⅶ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激励性评价
评价改革是新课程实验的关键.现行的学生评价往往局限在学习的结果上,且具有鉴别和选拔“精英主义”功能倾向,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忽视了评价的激励功能.课程改革呼唤新评价理念指引下的新的评价方式——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它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如何把激励性评价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大胆尝试.
一、尊重个体差异,让评价成为学生向上攀登的阶梯
学生的发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激励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1、“沙里淘金”,消除自卑
适当、及时的鼓励性评价能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要善于为落后学生或学生学习中暂时落后的方面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通过教学评价,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在评价时可以运用“低起点、小台阶、”的方法,鼓励学生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例如:我有一位学生,通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在同学心中,甚至在她的心目中,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语言天赋极差的学生.为此,他上课几乎从不举手发言,与小组内同学合作表演他也很少参加,作文语句都写不通顺,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他都显得非常被动.直到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我参加了他们小组的活动.在课堂上他在小组伙伴的鼓励下,表演了课文的情境对话.表演中虽然表情、语调尚需加以提醒,但对他来说,已经相当不简单!当时我高兴地举起他的手说:“大家瞧,他今天表演得多棒呀!看来只要勇敢地尝试,就一定会有进步!”其他同学也发出了赞叹声.这时我从他的脸上看到了久违的成功的喜悦.接下来的语文课里我常能看到她自信的笑容,她学语文的兴趣也在逐日提高.所以只要教师提供激励学生发展的反馈信息,使“学困生”认识到自己的强项,就可以为学生今后如何发挥强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也充分开发了儿童的发展潜能.
2、以“我”比“我”,激发自信
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同学们所关注的焦点往往是那些少数的优等生.而学习水平一般或是不太好的同学往往很难看到自己的长处与进步.如果能够引导他们以“我”比“我”,从纵向比较中,他们将会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前进的动力.如:课文朗读正确、流利,体会作者感情准确到位,遣词造句新颖独特,作业书写工整漂亮等等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也可以通过填写随堂记录卡的方式进行评价.如:“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如果有,学生就可以在这栏后面画上一个笑脸的符号.使学生很清楚的看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不断地由小成功积为大成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信心,激发内在的学习主动性.
3、找“岔”挑“刺”,消除自满
教学评价中应避免“廉价的表扬”,对于较轻松的学生,频繁的激励式评价会使他们飘飘然不知所向,助长他们的自高自大的情绪.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和平日的学习表现,展开生生互评或自我评价.找缺点,寻不足,让“优生”心服口服,使他们真正看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激励他们精益求精,锦上添花.
二、关注学习过程,让激励性评价成为开启艺术殿堂的金石
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当我们的孩子在积极提问和答问时,当他们大胆尝试时,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时,我都及时对这一切给予鼓励和肯定.文学家罗曼罗兰说:“不要在乎事情的结果,只要曾经努力.”不管孩子最终表达出的结果怎样,过程中的那份肯定的激励的评价都会给他以成功的感觉.传统的教学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没有明确要求,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评价方面,也仅限于老师对学生的单项评价.
新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是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评价体系上也就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这种激励性的多方面、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大大地改善了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
1、评价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在学科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智育得到发展很重要.教学评价必须与学科教育目标和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因为这些内容是培养目标的一部分,是必须关注的,同时它们也是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就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积极参加讨论,是否愿意帮助他人,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有合作精神等,这样才能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落到实处.
2、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维品质
评价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思维的正确性,还要从思维习惯、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的发散性等方面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往在课堂上,学生回答不可能每次都正确,这时,有些老师便常常以“对”或“不对”来评价,或者引导学生以“好”或“不好”来互相评价.至于好在哪里,又错在哪里,该怎么分析,学生无从知晓.在激励性评价体系中,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才是更有利的.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如一位教师在即将下课时对全班同学的学习作如下评价:“今天一堂课,同学们通过分角色表演、小组合作等形式,懂得了寓言两则的深刻含义,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真值得嘉奖.”这种带有激励色彩的评价,体现了教师评价对学生通过努力,进行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的肯定,有利于学生保持这种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在我设计的随堂评价记录卡中还有这样三栏:你今天认真规范地书写了吗?你今天主动阅读了吗?你今天主动用与他人交流阅读体会了吗?我想这都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评价.如果他们养成了这些好的习惯,那在他们的成长记录卡上会出现许多张可爱的笑脸.
三、关注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让评价成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激励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激励性评价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同时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评.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如:引导学生设计自评卡进行自我评定.
其次,鼓励生生互评.让其他学生在倾听与交流中进行比较和判断,可以提出疑问,请发言者解答.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通过互动、讨论、碰撞后形成对评价结果的共识.经过生生互评,被评价者都会高高兴兴的接受对方的建议,也有少数学生坚持自己的看法,不断陈述自己的理由以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最后,教师评价.教师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积极鼓励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总之,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让我们随着课改的步伐,树立发展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真正为孩子创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自由自主的、个性化的语文课堂空间!
Ⅷ 如何评价初中地理教学
一、适时恰当评价,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育,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明显。另外,教学评价体系上,中考不考地理,学校也认为地理就是副课,所以不被重视。学生和家长也认为地理课不是主课。传统教学缺乏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评价促进、激励学生发展的功能,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和情感性,只重视终结性评价(期中、期末考)。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也忽视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这样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而我们现在实施新的地理课堂评价标准,不仅关注结果而且关注过程。实现评价多元化,手段多样化,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方式。实施新型课堂评价,可以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大多数学生喜欢上地理课,使得教学实效大大提高。
二、引导主动学习,提高教学实效
在一节课中要达到地理教学实效最大化,就要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一个较好的统筹安排,同时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等,充分利用手中的学习资源,安排学生搜集关于课程的相关资料,给予恰当的评价使平时不敢发言、不善于发言的同学得到锻炼,勇于发言的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三、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生机
课堂上充分借助优越的教学条件,发挥声音、图象等多种媒体元素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彻底消除“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辛苦,学生却昏昏欲睡,思维呆滞,甚至是教室里乱哄哄,想玩的没玩成,想学的什么都没学到”等不良现象。
Ⅸ 地理教学评价
一、看目标把握
1.教学目标要明确、适当,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要求是否符合课程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是衡量一节地理课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志。教学目标决定着授课的方向,贯穿着全课的始终,全课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教材每一部分的教学活动均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所以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认真阅读本部分教材的课程标准,仔细地体会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实质。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要严重超标,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要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造成学生知识的缺漏和能力的降低。
2.教学要求要适当,要切合学生实际,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教学要求。学生素质好,要求可适当高些;学生基础差,要求可适当降低,同时要兼顾优秀学生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都有收获和提高。这也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二、看课堂结构
1.教材梳理要自然顺畅、系统条理。
教师对一节课教材的把握梳理是一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和重要前提,教师对教材的梳理要做到系统、清晰、条理、顺畅、以纲带目。重点难点把握准确,难易知识处理得当,重点问题拓展到位,教学用语科学准确。这一要求也是最能体现一个教师专业基础是否扎实、备课工作是否充分的重要环节。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学生手中的教材只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素材,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灵活的运用和使用教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方面要认真地分析本部分教材的知识体系,同时要适当地的查阅与本节知识相关连的一些资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力求对本节教学内容找到一条即便于知识要点的串连,又感觉整个教学过程自然顺畅的“线”,最后再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及教师感觉有必要补充的素材和信息恰当的穿插到这条线的主干或分支当中,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自己梳理设计的需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搬迁、增减。即依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新课标教材内容编排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情况下更需要教师注意此点。这也是每一个负责任教师备课工作中付出精力较大的环节之一。那种完全依据教材顺序照本宣科、机械叙述、知识点堆砌的课堂教学根本谈不上什么备课,更难谈什么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但在使用教材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使用力量。一节好课应该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化易、抓住关键。
对重点内容,要做到重点处理、练习要充分、拓展要到位,使学生对重点知识掌握得准确、牢固、熟练。
对难点知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列举实例,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把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简化、易化。
抓住关键是指对理解和掌握本章、本节知识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点,教师要在讲解、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确实理解其地理意义,明确掌握关键对建立知识间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3.要注意地理“三维目标”要求的有机结合。
地理知识教育是地理能力培养、思想情感教育的基础,地理能力的发展、情感品德的提高,也能促进地理知识的学习。轻视地理能力培养、情感思想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脱离教学内容的空洞说教都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成功的地理课堂教学,是寓能力的培养于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寓思想教育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特别需要一提的是这里的地理能力是指学生的自学阅读、提取信息,理解分析、处理应用等多方面的一种综合能力,在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4.教学环节要安排合理、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教学过程是教学各个环节(包括导入、讲授、活动、互动、反馈、总结等)连续活动的整体,是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最重要的途径。教学过程的优劣,各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流畅,衔接是否紧密,直接影响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进行巧妙的“链接”,合理选择教学过渡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否则容易引起教学上的随意性,出现思路混乱,知识堆积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看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首先要能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水平和教师特长择优选用教法,并能根据课堂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需要,以一种方法为主,合理地将几种方法组合在一起,课堂气氛显得活泼而生机,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一种良好状态。其次,要实行启发式教学,废止注入式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不管哪种教学方法,都可用是否有“启发性”这个总思路去衡量之。
2.重视直观教学,合理选择教具和其它教学辅助设备
教师应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备,并尽量自制一些简单的教具,加强地理课的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重视学法指导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中。在讲述具体地理知识的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记笔记,如何记忆和回答问题,如何读图和绘图等地理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掌握自己寻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四、看情商技能
1.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教态潇洒、自然、、文明、大方、亲切。教学语言要富有激情和亲和力、感染力,同时要做到准确、规范,更不能用乡言土语代替地理专业术语。在这一方面不同的教师个体之间的确天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相信勤能补拙,大量的实例也证明了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是可以取得较大进步的。
2.教师板书要做到字迹工整,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布局巧妙,整齐美观。板图板画要简洁、清晰、准确。板书板图技能是每一位地理教师必要的教学基本功,特别是当前的许多青年教师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具使用娴熟、自然、恰到好处。
4.教师课堂应变和调控能力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交互过程,它充满着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或者是学生同步配合不上,或者是学生提出一些古怪、超本超标的问题,或者是课堂突然受到一种外界因素的干扰,或者是个别调皮的学生无理取闹……,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妥善地处理,避免课堂教学陷入困境或僵局,从而反映该教师组织教学中的应变和调控能力。
五、看学生参与
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双边活动协调。
没有广泛学生参与或学生参与度很低的课堂教学不能称为一节好课,这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课堂上要真正体现学生是思维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学习,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组织学生广泛地而积极的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使教和学达到和谐统一,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良好状态。
六、看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内容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
Ⅹ 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中存在的哪些方面问
地理教学评价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化问题
地理教学的评价者多是工作在一线的地理学科教师,受个人素质及理论根基等因素的影响,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并不统一,导致对地理教学的评价在很多时候还停留在表层的“形式”,而尚未触及“实质”和“内涵”.
(1)关注课堂上是否设计了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却忽视了对探究问题的设置是否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趣味性、时代性、层次性和思维含量;探究活动的时间是否充足;合作学习时主题是否具有合作的意义;学生小组的分工是否明确、组织是否严谨等具体情况的评价.
(2)课堂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意识浓厚,评价水平却有待提高.
①“很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频繁与贫乏或过于简单的评价语言,使表扬变得廉价,学生表现得不痛不痒,失去应有的“鼓励”作用.
②重复学生的回答,对答案不置可否,使学生在回答问题过后仍是不明所以,既无法认识自己的不足,又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迷失方向.
③一味的夸奖或夸大其实的评价,对学生的知识误区没有正确的引导,短时间内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却对学生长期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④评价的单向性.多数课堂的教学评价只限于教师评价学生,缺少互评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欠缺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过程,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使教学评价少了全面性和民主性.
⑤评价的单一性.多是教师的口头评价,对目光、表情、动作手势等评价介质的利用不充分,致使评价缺少更大的感染力.
(3)教学评价中对教师如何处理“教学生成”、怎样把握“生成资源”?等问题的理念性引导不足,导致教师不敢放手,不少课堂仍很大程度的束缚在固有的教学设计之中,难以进一步深化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4)教学评价中意见多、建议少,无法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5)过程性评价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被“简化处理”,未能在**常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变化,评价、反馈不及时,师生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只局限于期末一次性给出的过程性评价成绩,难以记录学习轨迹,改进学习.
2、理想化问题
(1)追求大而全的教学评价.抛开了教师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和起点,要求过高,面面俱到却主次不分,缺少循序渐进的完善过程.
(2)过于追求单位时间内结果有效性和过程有效性的协调统一.有些课堂上,评价者在下课时以检测题的形式对学生当堂学习内容进行测试,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首要依据.这种评价手段,恰恰忽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与内化过程、忽视了对应有技能的运用与熟练过程和情感的领悟与升华过程.因为这些过程很难在课堂有限时间内统统完成.所以,个人认为,就一节课的时间而言,如果以知识点检测的形式来考察学生,那么关注三维目标,注重思维及探究过程的课堂,很可能不如“灌输”、“强化”下的课堂效果更明显.因此,这种评价手段,如果只作为教师当堂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途径尚可,而如果成为教学评价的标准,则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误导教师,影响课改的进一步深化.
3、功利化问题
课堂教学评价的主阵地多在各种评优、观摩及研讨活动的现场,使得教师对最关键、最重要的常态课重视不够,**常教学中缺少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及时反思、专研的精神,未能实现教学评价功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