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素养版新课标
『壹』 新课改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中学各个学科中惟一以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学科,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核心理念,无疑会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地理素养方面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观察力和竞争力,能够迅速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面对新课程改革,如何改变以往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精心地设计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课本及课外知识发展自己的地理综合素养能力,成为当前和今后地理教学的重点和趋势。通过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作者认为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一、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地理教学新理念 传统的阅读教学其实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在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靠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来记住所学知识,然后通过闭卷考试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课堂教学方面在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却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较重。 现代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中学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涵实际上是注重对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协调融合,开发潜能,发挥特长。正如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新课程所倡导的地理教学方式那样,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不是单向的将现成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的结论传输给学生,而是在教给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更注重强调过程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则成为这些学习方式得以实现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使课堂教学应当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这些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表现在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等能力的有意识培养。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思维意识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的过程。学生要摆脱这种“不协调”,就必须进行创新活动,运用以前没有用过的方法解决现在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学习和积累地理思维的方法。根据新课标大纲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运用相关地理规律和原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地设计问题,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探究性学习的平台,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是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比如在讲中亚这一章节时,可以列出以下过程让学生思考填写:中亚距离海洋(远),深居亚欧大陆(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致使气候(干旱半干旱)———导致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条件,(畜牧)业比较发达———纺织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发达———河湖多(内流河、内流湖)。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位置影响了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又影响了经济发展,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学生在判断、分析、推理的过程中提高了能力。还有在讲授“分析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时首先让学生阅读世界气候图,然后设问:“是不是世界上只有赤道附近才有热带雨林气候,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具有这种气候?是不是赤道沿线均为热带雨林气候,为什么?” 这种探究问题的设置,不但帮助学生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从而达到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素养培育的目的。 三、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地理知识应用的能力 地理知识应用的能力既表现在野外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应用,又表现在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等诸多方面。学习地理不能仅仅以书本为中心,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和学校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实践。如参观工厂,调查工业“三废”的排放与治理,考察当地土地利用状况,参加乡土地理调查、气象观测、地震测报、天象观测等活动,举办地理知识竞赛、地理主题会等。当然,这些活动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明确目的、任务、意义,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这样的地理活动可以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获得乐趣、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其地理素养的能力。
『贰』 什么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实践力
(1)人地协调观专
指人们属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人类社会要更好的协调好人类
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2)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3)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
『叁』 初中地理学科素养 有哪些
地理知识素养是指现代公民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现代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在地理素养中地版理知权识素养处于基础地位,是其他相关地理素养形成的基本载体。“课标”中的内容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既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的素养,也是学生学习地理技能、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
『肆』 地理课标与地理的核心素养讲座有哪些
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来是深化地理自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探讨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理素养是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由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观念等组成。地理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学科固有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从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养应包含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
『伍』 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回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答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人类社会要更好的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2)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3)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