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高一地理教学案例

高一地理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 2021-01-18 13:23:04

⑴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 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高则出生人口多(×)
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 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
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2、人口增长的五个阶段和金字塔(5页图1-1-3):
人口增长的转变从死亡率下降开始,出生率的下降使迅速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零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
15
10
5
0
① ② ③ ④ 时间
3、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 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 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 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 过渡 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土耳其、阿根廷 ————————
[探索]中国与欧洲人口增长的比较:出生率:中国>欧洲,死亡率:欧洲>中国(原因,欧洲人口老龄化),欧洲后期出现负增长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9页案例研究):六个阶段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 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思考]①出国旅游属国际人口流动 ②我国大学生赴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属国际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
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
3、特点
国际人 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口迁移 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战后(现代),发 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 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人口迁移流向 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
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
亚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国内人 历史上 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口迁移 2个阶段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 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迁移原因:推拉效应 迁出地不利条件,迁入地有利条件
4、原因 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5、其他 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思考〕美国老年人迁往阳光地带原因:良好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较低的生活费用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角度
(环境人口容量)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 木桶效应)、经济等
阳光、空气对环境承载力没有限定。目前,用粮食生产来估算承载力应用最广泛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 16亿。
合理人 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更有意义,“发展”角度
口容量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地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不确定 当多开发的资源>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
当多开发的资源<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特点:相对性。世界60亿,中国8-9亿。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探索〕英国终年盛行西风 工业区一般布局在东部
河流自西向东流 西部环境好,为高级住宅区,东部为低级住宅区
1、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组成 区位 特点
中心商务区CBD 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 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 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无CBD)②CBD外侧③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 同类工厂 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 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 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① 环境不好
② 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 行政机构 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 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 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混合区 综合功能
郊区 卫星城、农业区、住宅 城市外围 为城市服务
〔思考〕①占有空间最大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 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背向
(按收入) 低级住宅区:面积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发展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 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距市中心远近
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 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理论 ②嵌套包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第二节 城市化
一、 城市化 三个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 世界城市化进程
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 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更突出)
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形成了城市群(37页图2-2-4,大体了解城市群分布在什么地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 晚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 高 低
城市人口 少 多
现代发展速度 慢 快
与经济关系 相适应(与工业化相伴成长) 不适应(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
现代新动向 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为主,大城市过度膨胀
原因:市中心“产业空心化”,经济萧条
原因: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
对交警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汽车尾气排放)
水污染污染源: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体垃圾污染: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物种减少
地面沉降: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
其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
特点 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 内容:物质、非物质
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 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
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建筑间距 由南向北扩大;服饰;交通;民歌。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建筑空间布局 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
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建筑结构 围墙 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
西方:很少有围墙
园林 中国:讲究含蓄、显而不露 内向、封闭
西方: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 外向、开放
建筑风格 中国:宫廷式建筑: 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 突出皇权的地位
西方:喷泉、雕塑、洋房、草地 突出教堂的地位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自 气候(最重要的自然因素) 热带:橡胶、椰子、菠萝、甘蔗
然 温度 亚热带:柑橘、荔枝、龙眼(湿桂圆)、甘蔗 南蔗北甜
因 温带:梨、桃、苹果、甜菜
素 高寒:青藏高原青稞
降水:水多,种水稻;水少,种小麦。
光照: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新疆哈密瓜、塑料大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养分来源 肥力:东北平原为黑土;长江中下游水稻土、“鱼米之乡”
酸碱性 耐酸性(中国南方):茶树、马尾松、杜鹃花
耐碱性(中国北方):柏树、碱蓬、柽柳
地形 平原,易于发展种植业,利于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三江平原机械化水平最高
山地,发展畜牧业和林业(不易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水源:河西走廊粮棉生产、南疆棉花生产、河套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
社 市场(决定性作用,决定类型、规模):自然条件决定能种什么,到底种什么取决于市场
会 交通 交通发达,速度提高
因 保鲜技术
素 一般运输距离越远,单位运费越低
集约化程度越高,成本越低,农作物生产越可以远离市场
政策:政府补贴,提供技术支持等
农业生产技术
在自然和社会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多变,所以要更多地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主导因素] ①以色列无土蔬菜栽培(技术)②江南丘陵茶树(土壤)③城郊乳牛、花卉(市场)
④横断山区立体农业(地形) ⑤海南岛天然橡胶、青藏高原青稞(气候)⑥新疆哈密瓜又香又甜(气候) ⑦冬季,南方蔬菜运往东北(交通)⑧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政策)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按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贫穷、落后的热带雨林地区):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住农业
传统农业(发展中国家):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桑基鱼塘)、地中海式农业
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种植园、现代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农业地带) (在城市郊区)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美国、中国海南岛橡胶园 荷兰,鲜花王国
2、按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3、按投入多少 粗放农业:投入少,靠扩大土地面积增产
集约(密集)农业(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投入多,靠提高单产增产
4、按产品用途: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原始迁移农业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现代混合农业
农业类型 原始、粗放、自给 传统、劳动密集、自给 现代、资金技术密集、商品
主要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劳动力多,精耕细作 据市场变化灵活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轮作
耕地状况 不断迁移变换 耕地、房屋稳定,持续耕种 耕地、房屋稳定、调整经营
生产动力 人力 人力、畜力 机械
生产技术 靠自然 凭经验 靠科技
目前主要分布地区(54、55、56图) 热带雨林(非洲、刚果盆地、南美亚马孙流域、太平洋岛屿) 温带大陆东岸及亚热带干旱山地(中国三北、东南半岛、印度、尼罗河、两河等文明起源地) 西欧、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分布地区状况 贫穷落后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发达国家和地区
环境问题 人少:无;人多:生态失衡、物种少 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三、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世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也是重要的小麦出口国
1、小麦和绵羊同时进行—小麦牧羊带
2、分布:西南,东南(墨累—达令盆地,主要分布地区)(57页图)
3、优点:①轮作,保持肥力,使农场成为一个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②互惠互利,种植业秸秆作为饲料饲养绵羊,羊粪作为肥料 ③ 时间互补,合理安排农事:冬小麦,5-6月秋种,11-12月春末夏初收;绵羊冬季忙④收入稳定 ⑤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据市场需求决定种、养
4、限制因素:灌溉。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东水西调
四、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对地理景观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由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对资源的影响:对森林态度 采集、狩猎 农业阶段为障碍 资源(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
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思考]50和52页杜能模式和辛克莱模式
第二节 工业区位
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主导区
位因素 工业类型 区位选择原则 部门举例 工业特点
原 材 料
原料指向型 接近原料产地 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采掘业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高、产品运输成本低的产业(失重)
市 场 市场指向型 接近消费市场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汽车制造厂、石油加工厂、食品厂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高、原料运输成本低的产业(超重)
运 输 条 件 运输指向型 布局在沿海、沿港或铁路枢纽等交通便利的地区 美国东海岸的钢铁工业、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加拿大炼铝工业、上海宝钢 影响一个地区资源的开发程度;高效率运输系统使原料地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减弱;
劳动力素质 技术指向型 接近劳动者素质高的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生产技术要求较高
劳动力成本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劳动力密集型)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鞋、珠江三角洲的崛起 须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能源 动力指向型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 冶金(炼铝或炼铜厂)、化学等重工业、电镀厂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环境条件 环境指向型 注重经济和生态效益 感光器材、电子厂、电影工业、慕尼黑 好的环境会吸引某些特定的工业
其它因素 寻找最优区位 有利的地点、集聚作用、厂商的个人喜好、工业惯性、政策等。
纺织工业:劳动力,新疆纺织工业:原料(长绒棉)
二、工业地域
工业 生产上的联系 总厂与分厂的联系:汽车生产
联系 “上下游”的联系:上游工厂的产品一般是下游工厂的原料:钢铁工业、服装生产
非生产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等
意义:降低生产成本,利于处理环境污染
工业集聚 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我国沿海地区多层建筑的标准厂房内,有服装、雨伞、鞋帽等工业
共同利用交通:上海宝钢所在工业区、日本港口附近的工业区
共同利用资源: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炼铝厂和砂轮厂都靠近铝土矿产地
共同利用能源:克拉玛依石油城、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
工业地域 工业点:工业地域类型的基层单位,小城镇和乡镇的经济主体,例:济钢
工业区:工业地域类型的中心环节,中等城市经济主体,例济南东部济钢和炼油厂工业区
工业枢纽:一般对应工业城市,例:济南、天津
工业地区:多个工业城市,在经济协作区或全国工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例:沪宁杭等
工业点、区、枢纽、地区在内外联系、经济作用强弱、工业部门多少、综合性大小方面逐级增强
[思考]世界主要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欧洲西部工业区:工业化最早的地区,现代工业高度发达
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核工业、宇航工业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北美工业区:工业现代化程度高,微电子工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中国工业区:大力发展海上航运、劳动力丰富、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加强国际合作
[补充] 大气污染企业:水泥厂、酿造厂
水污染企业: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大气污染、水污染企业:化工厂、炼油厂
大气污染、固废污染企业:发电厂、钢铁厂
无污染企业:服装厂、印刷厂、玩具厂
[例]某城镇建钢铁厂、造纸厂、啤酒厂、服装厂,从
A、B、C、D、E、F中选最佳区位
钢铁厂:
造纸厂:
服装厂:
啤酒厂:

第三节 地域联系
地域联系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
一、交通运输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运费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公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水路: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受水文、气象条件影响大
航空:最快捷的运输方式
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2、五种方式按运量、速度和运费排序 运量:水运>铁路>管道>公路>航空
速度: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
运价: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
3、选择最好的运输方式:“多快好省”原则
运距 近:公路 铁路 高:铁路
远 航空 大 运费
铁路 量 水运 低:水运
水运 小:航空
〔思考〕①广州某热电厂向秦皇岛订购了20万吨煤( )②淄博炼油厂所使用的胜利油田的石油( )③由武汉到郑州探亲( )④从拉萨到西宁沿途参观访问( )⑤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⑥从乌鲁木齐到北京开会,第二天必须到达( )
分类 方式 任务
邮政通信 交通运输工具 实物(信函、文件、包裹)
电信通信 电磁系统 信息(文字、符号、图像、声音、语言)
二、邮电通信

三、商业
环节:收购 存储、调运 销售 (78图3-3-9,商业中心形成条件)
(商业活动前提)(购销时空矛盾缓冲器)(商业活动终结)
国际贸易:商品贸易、资本投入、劳动力和技术流动,贸易比商业范围广
四、交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 影响城市区位和形态 区位:江岸渡口和河流交汇处 武汉、宜宾、重庆
形态外部:沿河呈带状、团块状西安:泾、渭河交汇
内部:棋盘状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木船时代:沿河发展
轮船时代:沿江海发展
铁路、公路使城 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分布的单一形式
市沿交通轴发展 催生了新一代城市:石家庄(案例)、株洲(火车拉来的城市,京广、湘黔、浙
赣)、郑州(京广、陇海—兰新)
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综合发展 集中式团块状 分散状
单一 多方向
内聚 沿轴放射状
受交通线路衰落而衰落的城市:大运河淤塞,海运、铁路、公路发展,扬州、济宁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五、交通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类似于对城市的影响)
1、商业网点区位:帆船、马车时代:河流、大道汇合处,公、铁路时代:公铁路沿线和交通枢纽处
2、商业网点区位变化
①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原因:建筑密集、道路狭窄、汽车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用地紧张,缺少必要的停车场②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发展的原因:私人小汽车普及;高速公路;城市郊区快速道路网;城市郊区化

地理教学故事(2个)地理教学案例(2个)急需!!!!!!!

地理教学案例

巴基斯坦:http://www.teachercn.com/zk/2004/9-20/214331.htm

印度:
http://www.teachercn.com/zk/2004/9-20/214010.htm

地理教学故事:

1.牛郎织女与星空图
民间传说,织女下凡与牛郎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由生活,王母闻讯后强行将织女带回天宫,牛郎挑选着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钗划出一道天河(银河)把他们隔开。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织女星与邻近两颗较暗的恒星组成三角形,很象织布的梭子,天鹰座的牛郎星与两颗暗星组成“一”字状,象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银河的走向与牛郎织女星的连线相垂直,就象把他们分隔在“河”两岸。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再去观察星空,就容易辨认出这两颗恒星和几个星座。

2.火烧葫芦峪与气旋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3.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4.德军潜艇与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这股海流属于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课本要学的内容。

5.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6.海湾战争与自然带
在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都打出了空军王牌,但结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两地自然环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处热带季雨林带,在“胡志明小道”沿线,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岖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难观察到地面的军事动态。美军用电子监听等高科技手段来确定轰炸目标,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与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极少,面对多国部队“地毯式”轰炸,伊军毫无隐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战斗力严重损伤,注定了吃败仗的结局。由此可见,自然带与地形,对于空袭战,起了不可小觑的客观影响。

⑶ 如何有效应用案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

一、案例教学理论阐述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首创的,后推广到全世界。其最先应用于医学教学,随后很多学科都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法。它事先需要制订周密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案例的选择,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及专业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案例要基于一定的事实,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重视教学计划、学生讨论、双向交流等内容和环节。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建议
1.制订恰当的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知识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理论性很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遵循由浅到深的认识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尤其要如此。案例教学时,制订教学计划要注意两点:一是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要求。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师教学的原则和方向,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在大纲的指导下进行。二是地理教学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由于到了初中才开始地理课,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导致其学习基础差,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2.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选择合适的案例尤为关键。在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课下一定要备好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挑选恰当的教学案例。例如,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新疆地区长期干旱少雨,而东南沿海会有那么多的台风光顾”。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大气运动等知识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教师综合学生的各种意见进行正确的理论讲解和指导,学生就能全面掌握天气系统知识。又如,在学习“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发展模式以及该模式的利弊,由于涉及家乡的具体内容,学生熟悉且感兴趣,这样的案例更适合学生进行探讨研究。
3.学生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
地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圈,前后联系紧密,尤其是前面的自然地理对后面的人文地理的学习,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广的知识面。高中生在进行地理知识学习时,一定要加强综合知识的积累。这个综合知识,既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知识,如各种地理理论知识及人文地理的实践知识;又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时政热点、传统文化、民族习俗等知识。掌握综合知识既可以增加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应对地理考试、提高地理实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4.通过问题导向来加强案例教学
对于案例教学,引入的案例要让学生通过案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地理学习的根本目的。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气象灾害”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气象灾害,然后说出每一种气象灾害影响的主要地区以及发生的主要季节,然后让学生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让学生针对具体的气象灾害做出可行的监测和防御措施等。
5.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因此,案例教学需要联系实际,让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内容时,学生可以用学过的原理,为自己家乡或某一城市设计合理的预防灾害的应急预案,达到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学习“环境保护”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用地理理论知识,对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帮助政府分忧解难。
三、总结
总之,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加强对案例的把关,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⑷ 与高中地理必修一有关的地理事例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
A行星及它们卫星 B彗星和流星体 C恒星和星云 D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2、下列与地球上有生物存在无关的是( )
A日地距离适中 B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C地球的自转方向适宜 D地球上昼夜交替周期不长
3、日全食时,能看到的太阳大气层是( )
A色球和日冕 B光球、色球和日冕 C光球和色球 D日冕和光球
4、2001年4月15日,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 )
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讯受到强烈干扰 B使到达地球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
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 D对人造卫星的运动没有影响
5、下图中,正确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哈尔滨正在举办冰灯节
B北京正在举行菊花展览
C青岛海滨浴场挤满游泳的人们
D兰州桃园繁花似锦
7、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左下各图表示正确的是( )

8、右上各图,中心是极点,箭头指示地球自转方向。当斜线区为3月21日,北京为3月22日早晨6时,表示正确的是( )
9、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为23°21',则会引起的现象是( )
A北极圈范围增大,南极圈范围减小 B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增大
C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D七月份南半球中纬度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减小
10、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6月22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大值
B整个北半球在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
C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只有一次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大值
D任何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都是由太阳直射点向周围变小的
11、在莫霍界面以下( )
A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1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D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读甲乙两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与上图所示气压分布状态相符的是( )

14、关于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右上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为海洋,乙地是陆地 B乙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C①处气压比②处高 D甲地可能形成台风
15、右图中,有关风带的画法,正确的是( )
下图数字中代号表示高雄、开普敦、淮北、芝加哥4个城市。根据图示资料,完成16~18题。

16、4个城市中,7月气温低于1月气温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图中城市②是( )
A高雄 B开普敦 C淮北 D芝加哥
18、下列因素中,对城市④一月气温影响较大的是( )
A附近有寒流经过 B附近有暖流经过
C地处北回归线附近 D受赤道低压控制
19、当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时( )
A亚欧大陆30°N附近形成高压中心 B亚欧大陆60°N附近形成低压中心
C太平洋30°N附近形成高压中心 D太平洋60°N附近形成低压中心
20、我国由于冷锋活动而出现的天气是( )
A夏季午后的雷雨 B冬季爆发的寒潮,冬春季节的沙暴
C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的台风 D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的梅雨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常见误区
[日期:2008-06-04]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强调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近年来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因为教材必修二、三中选编了许多典型的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直面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听过很多的公开课,发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确实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但是,由于受限于学情、师资、教材,不少老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常常陷入一些误区不能自拔。
误区之一:忽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采用案例教学,对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确实大有裨益。于是,一些教师从一两次案例教学中尝到甜头之后,便产生了某种片面的认识,以为在课堂上只要不断给学生提供案例,就能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因而自觉不自觉地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片面夸大案例讨论的作用,而忽视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从而陷入认识上的误区。
案例教学不能孤立存在,它的运行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学生必须在掌握一定的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前提下才能充分地展开案例分析与讨论。运用案例教学,要处理好具体的案例学习和系统的原理掌握的关系。避免就事论事、以偏概全、以现象解释代替原理探索,防止使完整系统的知识学习演变成零碎繁琐的事例展示,确保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同时,又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来加深对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以原理和方法指引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和理论阐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使案例教学发挥最佳功效。因此,提倡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否定、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事实上,在理论知识普及与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连贯性较强,能更全面、更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否定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就意味着自毁案例教学的基石。正确运用案例教学,就是要在讲解基本理论时,结合典型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本案例的因与果、问题与对策,阐明案例所包含的本质,把生动的案例与原理融为一体,使学生由对单一的案例认识上升到对相应课题的理论结构理解、吸收和巩固上,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误区之二:动辄乡土时事案例,选择的案例不典型,难易失当。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选编是一项重要工作。案例的类型、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后续教学是什么类型,该如何进行,应达到什么要求,合理地选编案例也就成为案例教学的兴废基础。”①“案例”,就是与教学有关的事例、实例、范例等,但并非所有的与教学单元有关的事例都可以成为该教学单元的案例。选择案例时,要避免随意性。有人认为上课时随便给个案例,只要能与教学内容沾得上边就行。其实,这是对案例教学的一种误解。花大量时间来研究一个案例,如果学生从中受到的启发少而又少,那就违背了案例教学的初衷。案例教学,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选择案例。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应该是学生已经学过或即将学到的。这样,通过案例分析、处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选择案例时,还要根据学生的素质情况选用难易相当、繁简相宜的案例。一方面,不能太简单、太明了。假若案例内容简单,理论含量不多,学生一看就懂,那么案例教学就会变成实例阅读课,也就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实际能力的目的。选择的案例要有一定难度,注意多包含一些必须运用新知识才能解决的困惑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迫使他们勤于用脑。另一方面,选择的案例又不能太难、太复杂。案例的难度太大,超越学生的实际可接受性,绝大多数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无法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分析讨论便无从进行,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
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案例才是好案例呢?“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案例有以下几个特点:描述了一个有趣的、真实的故事;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相关;有充分的与决策有关的资料和较多的主要人物直接引语;引人深思,有争论余地;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与技能的实用价值。”②
误区之三:案例分析就事论事,教师教案例,学生背案例。
这类错误经常发生在一些老教师的身上,穿新鞋走老路,照本宣科,知识至上,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沿袭最早的32开的老教材补充不少内容,把案例素材当作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来教,且要求学生记背案例。
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案例内容并进行深入研究,还要准备好案例讨论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如果准备不充分,很容易陷入案例教学就事论事的误区。
选择好案例后,教师有必要对案例作细致而全面的教学法分析。首先,要着重分析案例本身的内容结构,析出案例包涵的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把握案例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其次,要确定与案例相关的基本原理,明了本案例涉及到哪些理论观点,思考需要引进什么理论展开深入的讨论,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另外,还需对学生分析案例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到“心中有数”,大致预料学生在讨论中可能提出的一些问题。必要时,还应该把上课需用的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去查资料和就案例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以便对问题作深入而细致的思考。惟有这样,案例教学才能有序进行,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围绕案例主题展开讨论,从而避免课堂教学中对案例作随心所欲的分析解释,有效地调控整个教学进程。
误区之四:滥用案例教学,错把事例当案例,忽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或放任自流或越俎代庖或横断是非,教师的角色意识不强。
这类错误经常发生在一些新教师身上。案例教学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导演”,教师要负责提供教学案例材料,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导演”水平的高低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然而,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又极有可能不自觉地陷入这样的角色误区:或者放任自流,提供案例后便撒手不管,任学生自己去讨论、争论;或者越俎代庖,担当“演说员”的角色,从头至尾只顾自己发表见解;或者充当“仲裁员”,对学生之间的争论横断是非。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有损于案例教学的效果,甚至直接导致案例教学的失败。放任自流,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整个课堂将是一盘散沙;越俎代庖,学生成了纯粹的观众,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横断是非,容易损害学生的积极性。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有非常明确的角色意识,尤其要注意自己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角色。“教师在整个案例讨论过程中要善于当‘三导’角色——‘导航’、‘导游’、‘导演’。即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地诱导学生,或给予提示、发问,或故设疑团,或充当争论反角,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题目中心顺利进行,不发生偏题或跑题,同时也使讨论中的争论能深入开展下去,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理解的深化。”③在案例分析讨论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和组织学生的讨论。教师要避免自己成为讨论的中心,要善于控制案例讨论过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鼓励“百家争鸣”。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可作简短的评论,但一般不直接进行判断,最好没有导向性。教师要尽量避免给出肯定的观点或答案,除非只有惟一正确的答案或全班都不能得出答案。对于学生向老师提出的诸如“究竟谁的说法正确”、“正确的答案到底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教师不妨“糊涂”一些,宜用“某某的说法很有见地,不过某某的观点也很有道理”之类的话语来回答,而不要正面直接回答,更不要斩钉截铁地下断语。这是因为有些问题本来就没有什么“惟一正确的”答案,教师的见解更不见得就是“标准的”、“最佳的”。更何况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他们记住一两个正确的结论。待案例讨论全部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案例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结合学生对案例分析和交流的情况,概括几种有代表性的分析思路和对策,明确其依据,着重说明在讨论中出现的争论焦点,并运用相关原理和学生已有的认识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给学生提供参考。总之,作为“总导演”的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角色意识。
二、案例教学法的误区分析
案例教学法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些优势,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大胆将这种教学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由于很多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内涵、特点及组织过程了解透彻,致使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存在许多误区。
1.对案例的理解有失偏颇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教学的起点,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也称个案、个例、事例或实例,具体来讲是指社会存在的、能够对教学中的基本理论或原理进行说明、阐述、分析以及引起争鸣讨论的行为或事件。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案例的理解有失偏颇。许多教师很随意的把一句话、一幅图片或一个问题当作案例,很少考虑这样的“案例”是否可以创设合适的情景、是否具备反映客观事实的内涵、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
2.完全混同于举例教学法
笔者在听课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教师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其实,两种教学方法有着本质的差异。举例教学法是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在讲解理论时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子来说明理论;而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师生的分析、讨论、交流,旨在发现案例中所蕴涵的基本理论或原理。具体来讲,二者有以下区别:第一,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占据中心地位,而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第二,案例教学法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举例只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第三,案例教学法是师生的双向活动,而举例主要是教师单方的教学行为。[3]
3.不分内容滥用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本身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性,案例教学法也不例外。然而,目前的课堂存在滥用案例教学法的现象。信息技术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教学过程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考虑到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以及教学内容的需求。比如,对于一些技能性的知识,很难通过案例教学法达到预期效果。而如果为了理解一些基本概念、领会某些理论或者道德两难问题(比如盗版)、促进学生形成对一些问题的见解,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4.组织实施过程名不符实
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这样一些情形: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引用了案例,但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把案例呈现给学生,教师不引导、不总结,甘做“甩手掌柜”;还有些教师把案例教学当作讲故事,招呼学生漫无边际的议论一番,并未把握问题的实质。这些情形集中反映出信息技术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过程不了解。
5.评价环节缺失或不到位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她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4]然而,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及时、到位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但对学生得出的结论不做评价;第二,教师只关注分析结果,不去考量学生的分析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第三,教师不能及时纠正学生讨论过程中的偏颇思想;第四,教师点评、总结案例时,缺乏全面的分析。这些不足将影响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关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迥异的并且有诸多优点的教学方法。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迁移到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但如果教师对此不做深入的探究,实施起来很容易陷入误区。为了更好的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功能,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1.课前:精心选择案例
要想在课堂上成功的使用案例教学法,课前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而言,信息技术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针对性。教师在课前要依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做到有的放矢,案例的内容要与知识点有机结合。此外,还要考虑案例在教学环节中的适用性。
(2)实效性。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教师要多选用一些紧扣时代脉搏的典型事例作为关注点,这样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3)趣味性。从案例内容来讲,趣味性是可读性的主要元素;从学生心理来讲,趣味性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所选案例应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
(4)难易性。案例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做到难易适当。太难的案例往往使学生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无从下手,进而丧失参与的兴趣;太简单的案例,不仅降低了教学的要求,而且也无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
2.课堂:周密安排教学
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相对稳定的的操作模式。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要明确教学目的,周密安排教学,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实时发挥组织者、催化者、引导者的作用,切实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展示案例,指导学生阅读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通过多元化方式将精心选择的案例展示出来,并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案例的展现力求引起学生的反应,唤起学生的自我经验。通过阅读,学生将置身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维的空间,这为下面的讨论、交流奠定了基础。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分析
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之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总体上应该做到实事求是、全面客观、以案论理,切忌就事论事、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具体而言,要坚持“三结合”和“三有”的原则——结合案例内容、结合所提问题、结合有关理论以及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5]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3)集体归纳,回归教学内容
经过前面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了亢奋状态,急需进行交流。这时,教师要安排学生汇报分析结果,并组织学生评议。之后,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讲解、释疑,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4)总结评价,提升学习水平
当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理论知识后,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从阅读案例的能力、分析案例的能力、合作参与意识、思维拓展情况、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对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反馈,促使学生查缺补漏,自我改进;另一方面可以重新创设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课后:及时进行反思
为了更好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后要及时的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案例的选择是否合理;教师的组织是否到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案例分析是否深刻;讨论氛围是否和谐;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创新、不足之处何在等等。这样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的属性,有助于教学经验的理论化。
请好评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能够反映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昼夜现象、季节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等。我选择了地球的公转知识加以介绍。该部分知识的难度较大,同学们难以理解,但同学们很感兴趣。

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运动在地球表面所产生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直射点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当我在演示时需要同学来当助手,他们都积极要求当助手,在演示时他们配合得相当好。

⑹ 如何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研讨,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原则、方法及操作实验,从而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可简单的界定为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选取一些隐含地理概念和原理要素并为学生熟悉的典型实例,通过在对这些实例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地理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意义
(1)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由于案例往往提供了地理事实材料和情景,学生要从纷繁复杂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需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隐含的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同时通过举一反三、引申扩展、迁移模拟、类比评价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并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结果,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因此,案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改变着单一通道的知识传递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信息传输,情感交流和意向沟通。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而且还需要表达和交流,这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小组成员间的共同合作,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和个体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3)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案例教学最明显的表征是师生互动,教学同步。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负有引导的责任。如何让学生进入问题情景,使用案例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因为案例提供了广泛的问题情景和自由的思考空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较大的发挥余地,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探究性案例。
(4)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案例教学通常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作出反应,从而也就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形成理论视野,把握案例的分析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着理论如何运用于学习实际,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地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城市规划问题,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工农业交通区位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达到教学目的。
(5)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情感。阅读那些生动、逼真的案例,往往能迁动学生的情思,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更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励其情感,并使认识和情感有机结合,形成坚定的教学信念。
二、新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要求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课前:精心选编案例
要想在课堂上成功的使用案例教学法,课前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在选编案例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典型性和针对性。即所选取的教学案例要有利于学生得出预期的地理规律、结论,能反映地理事件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
(2)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即案例从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都应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能使学生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并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3)情境性和可读性。案例的情境性是指案例能提供具体、翔实、典型的地理背景材料,易于让学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景之中,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实现思维与情景的交流沟通。案例的可读性是指案例能吸引学生阅读,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4)趣味性和难易性。趣味性是指案例应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难易性是指案例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做到难易适当。太难的案例往往使学生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无从下手,进而丧失参与的兴趣;太简单的案例,不仅降低了教学的要求,而且也无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
2.课堂:周密安排教学
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相对稳定的的操作模式。在课堂上要明确教学目的,周密安排教学,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发挥组织者、催化者、引导者的作用,切实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提供和呈现案例。教师通过多元化方式将精心选择的案例展示出来,并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将置身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维的空间,为后面的讨论、交流奠定基础。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之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案例分析。具体而言,案例分析就是要坚持“三结合”和“三有”的原则——即“结合案例内容、结合所提问题、结合有关理论”以及“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3)总结评价案例,回归教学内容(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原理),经过分析案例之后,教师要安排学生汇报分析结果,并组织学生评议。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4)案例迁移(拓展新案例,解决新问题),提升学习能力。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案例本身的学习,而是学生对地理原理的掌握及应用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忽略知识和方法迁移的案例教学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而是“教案例”。
3.课后:及时进行反思
为了更好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后要及时的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案例的选择是否合理;教师的组织是否到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案例分析是否深刻;讨论氛围是否和谐;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创新、不足之处何在等等。这样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的属性,有助于教学经验的理论化
四、目前案例教学中的误区和对策
目前案例教学常见的误区是:
(1)教学案例选择与编写不恰当。一方面,案例内容简单,理论含量不多,学生一看就懂,那么案例教学就会变成实例阅读课,也就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实际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选择的案例又不能太难、太复杂,案例的难度太大,超越学生的实际可接受性,绝大多数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无法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分析讨论便无从进行,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案例有以下几个特点:描述了一个有趣的、真实的故事;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相关;有充分的与决策有关的资料和较多的主要人物直接引语;引人深思,有争论余地;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与技能的实用价值。
(2)教师“教案例”,学生“背案例”。 教师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案例素材当作知识体系来教,甚至要求学生背案例。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案例内容并进行深入研究,还要准备好案例讨论可能涉及到的知识。如果准备不充分,很容易陷入“教案例”的误区。
(3)案例教学忽略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这类错误经常发生在一些老教师的身上,穿新鞋走老路,照本宣科,知识至上,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沿袭最早的老教材补充不少内容,把案例素材当作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来教,且要求学生记背案例。其实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案例本身的学习,而是学生对地理原理的掌握及应用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忽略知识和方法迁移的案例教学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还是“教案例”。
(4)教师角色的误区:或担当“演说员”、或充当“仲裁员”、或放任自流。这类错误经常发生在一些新教师身上,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不自觉地陷入这样的角色误区:①或者放任自流,提供案例后便撒手不管,任学生自己去讨论、争论;②或者越俎代庖,担当“演说员”的角色,从头至尾只顾自己发表见解;③或者充当“仲裁员”,对学生之间的争论横断是非。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有损于案例教学的效果,甚至直接导致案例教学的失败。放任自流,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整个课堂将是一盘散沙;越俎代庖,学生成了纯粹的观众,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横断是非,容易损害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案例教学误区应该采取的对策是:
(1)选编以乡土地理、或学生熟悉的事例、或以教材活动课和问题研究改编的案例。①教师要注意经常收集、引用一些鲜活的、真实的事例,并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过程的情境呈现给学生,并注意案例的情节,所给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要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新奇,有探索欲望。②“活动”和“问题研究”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精选“活动和问题研究”作为拓展案例,可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实现知识迁移。“我国西北地区”是人教版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所选择的典型案例,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和“前苏联垦荒区”是两个拓展案例,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修大坝”是“河流的综合开发”很好的拓展案例。
(2)研读课标,避免“教案例”。 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Ⅲ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标的要求之一是:“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材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四方面比较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从农业和二、三产业比较生产活动差异。如果“教案例”,学生会认为所有的区域比较都从以上几方面进行。这部分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类似分析。让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矿产资源等方面;人类活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政策、科教、文化、市场、历史基础等方面。为避免“教案例”,使案例教学顺利、有序进行,教师对学生分析案例可能遇到的障碍要做到“心中有数”,设想学生在讨论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可把上课需用的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去查资料和就案例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3)注重知识和方法迁移。例如在传统工业区的典型案例鲁尔区教学中,通过分析其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探究其综合整治措施。但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从案例中提取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资源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而探究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采取的主要对策,因此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案例教学中,运用拓展案例是实现思维迁移的有效手段。在“荒漠化的防治”一节,两个拓展案例(“红色荒漠化”和“石质荒漠化”)能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迁移。同样都是荒漠化问题,尽管自然环境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但自然条件中的不利因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却是导致荒漠化问题的共同原因,这是分析不同地域荒漠化原因的共同思维方法。同时,在教学上还应增加其它生态环境问题的拓展案例,如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侵蚀,以促进不同类型生态环境问题间的思维迁移、方法迁移、知识迁移。
(4)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案例教学是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案例教学如果涉及区域地理知识,学生相关地理知识薄弱,必然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精选的经典案例,示范性强,地域覆盖面广。因此案例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活地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特点,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或增补相关背景资料,降低教学难度。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教学中,可以反复以学生所在城市或附近熟悉的城市——西安市为例进行分析教学。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的教学中,完全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本地案例加以分析,或作为教材的补充。
案例教学开放性强,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探究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所以案例教学有其局限性,而传统教学方式也有其优势。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用案例教学,应针对教学内容,区别选择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中也应渗透其他教学方式。
(5)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即教师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要善于当好“三导”角色即“导航、导游、导演”。即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地诱导学生,或给予提示、发问,或故设疑团,或充当争论反角,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题目中心顺利进行,不发生偏题或跑题,同时也使讨论中的争论能深入开展下去,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理解的深化。在案例分析讨论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和组织学生的讨论。教师要避免自己成为讨论的中心,要善于控制案例讨论过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鼓励“百家争鸣”。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可作简短的评论,但一般不直接进行判断,最好没有导向性。教师要尽量避免给出肯定的观点或答案,除非只有惟一正确的答案或全班都不能得出答案。对于学生向老师提出的诸如“究竟谁的说法正确”、“正确的答案到底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教师不妨“糊涂”一些,宜用“某某的说法很有见地,不过某某的观点也很有道理”之类的话语来回答,而不要正面直接回答,更不要斩钉截铁地下断语。这是因为有些问题本来就没有什么“惟一正确的”答案,教师的见解更不见得就是“标准的”、“最佳的”。更何况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他们记住一两个正确的结论。待案例讨论全部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案例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结合学生对案例分析和交流的情况,概括几种有代表性的分析思路和对策,明确其依据,着重说明在讨论中出现的争论焦点,并运用相关原理和学生已有的认识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给学生提供参考。总之,作为“总导演”的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角色意识。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一种独特的学习形式,它可以极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选择和决策,还要重视让学生从案例学习讨论中获得某种经历、感悟和学习的技巧与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⑺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做好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理论阐述案例教学法是美国首创的,后推广到全世界。其最先应用于医学教学,随后很多学科都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法。它事先需要制订周密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案例的选择,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及专业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案例要基于一定的事实,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重视教学计划、学生讨论、双向交流等内容和环节。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建议 1.制订恰当的教学计划高中地理知识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理论性很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遵循由浅到深的认识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尤其要如此。案例教学时,制订教学计划要注意两点:一是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要求。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师教学的原则和方向,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在大纲的指导下进行。二是地理教学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由于到了初中才开始地理课,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导致其学习基础差,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2.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案例教学,选择合适的案例尤为关键。在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课下一定要备好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挑选恰当的教学案例。例如,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新疆地区长期干旱少雨,而东南沿海会有那么多的台风光顾”。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大气运动等知识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教师综合学生的各种意见进行正确的理论讲解和指导,学生就能全面掌握天气系统知识。又如,在学习“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发展模式以及该模式的利弊,由于涉及家乡的具体内容,学生熟悉且感兴趣,这样的案例更适合学生进行探讨研究。 3.学生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地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圈,前后联系紧密,尤其是前面的自然地理对后面的人文地理的学习,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广的知识面。高中生在进行地理知识学习时,一定要加强综合知识的积累。这个综合知识,既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知识,如各种地理理论知识及人文地理的实践知识;又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时政热点、传统文化、民族习俗等知识。掌握综合知识既可以增加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应对地理考试、提高地理实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4.通过问题导向来加强案例教学对于案例教学,引入的案例要让学生通过案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地理学习的根本目的。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气象灾害”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气象灾害,然后说出每一种气象灾害影响的主要地区以及发生的主要季节,然后让学生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让学生针对具体的气象灾害做出可行的监测和防御措施等。 5.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因此,案例教学需要联系实际,让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内容时,学生可以用学过的原理,为自己家乡或某一城市设计合理的预防灾害的应急预案,达到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学习“环境保护”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用地理理论知识,对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帮助政府分忧解难。三、总结总之,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加强对案例的把关,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