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岩相古地理学题库

岩相古地理学题库

发布时间: 2021-03-13 23:42:11

『壹』 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的应用延伸

研究方法的探索——古岩溶建造的研究,是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的应用延伸。岩溶区沉积堆积物的物源、运移方式、形成环境和条件、地球化学背景等,均不同于非岩溶区,也不同于大型湖、海沉积区。因此,古岩溶建造分类、岩石成因类型的划分及其特征参数的观测、选取等,均有特殊内涵。古岩溶建造的研究重点是溶积钙砾岩,它在古岩溶环境内广泛发育,其角砾含量、形态、大小、分布特征和砾间填隙胶结物的结构构造等,是岩溶环境,特别是岩溶微(亚)环境的确定依据。这些研究对象同一般岩相古地理研究重点不尽相同,选择观测目标和方法自然有异。

探索中有待深化的问题:其一,洞穴沉积堆积物、滑坡体、砾(碎、泥)石流、扇积体等几种成因类型的岩石,在岩溶沉积堆积岩中理应存在,如何鉴别划分?需深入研究;其二,古岩溶地貌组合类型如何确定?直观残留形态(迹)的获取、古地形演化踪迹的厘定、相关形态和形成物的识别,诸多难题要过细观测;其三,深岩溶及其建造确切认定和提取。这些疑点还有待从古岩溶建造研究中获得解译。

『贰』 岩相古地理图类型

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是一项理论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基础地质工作。它是以沉积学理论为基础,广泛运用地层学、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基础资料,通过研究沉积作用,重塑沉积环境,分析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物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总结不同地史时期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古地理景观特征,为阐明地球表面的环境变迁和大地构造演化等重大问题提供依据,为查明沉积矿产和油气资源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岩相古地理编图是沉积古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根据不同的目的、任务,编制不同类型和不同比例尺的沉积古地理图,把丰富的实际资料和通过研究取得的科学认识直观地反映出来。沉积古地理图分为4类,即概略性和小、中、大比例尺图,它们在表示范围、精度、成图单元和表现内容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表8.1)。

表8.1不同比例尺沉积相古地理图的内容

(据刘宝珺等,1990)

一般说来,范围愈大,成图单元时限愈长,内容以古地理特征为主。范围小,时限短,内容以沉积相甚至岩性变化特征为主。在实际编图工作中,剖面上所识别的亚相,在平面图上不一定能够表示出来。一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提出合理的适用于工作区的沉积相分类系统。

8.1.1按制图单位的划分和比例尺的选择

制图单位的划分和比例尺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规定,主要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资料的丰富程度和地质条件的复杂情况而定。大、中、小3种比例尺的一般划分叙述如下。

(1)小比例尺岩相古地理图

比例尺一般小于1∶300万,甚至1∶1000万以下,这种图件是全国或大区域性的,是在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编制的,制图单位的时间间隔为代或纪(世)。此类图件可以作为大区域油气预测的基础图件。

(2)中比例尺岩相古地理图

比例尺一般为1∶300万至1∶50万,此类图件包括范围较小,一般为一个沉积盆地。制图单位间隔为世或期。这类图件可为进一步指明勘探方向提供岩性、岩相方面的依据。

(3)大比例尺岩相古地理图

比例尺一般为1∶50万以上,通常是为盆地内某一凹陷或地区进一步勘探而编制的。制图单位为段、亚段或砂层组。

总之,沉积剖面或钻孔越多,资料越丰富,制图比例尺可以越大。制图单位分得越详细,图件的精度越高。在我国一些含油气盆地的勘探过程中,经常编制的是中-大比例尺的岩相古地理图。

8.1.2按图件要反映的主要内容编制主要基础图件

如以能源勘探为目的时,经常要编制下述一些图件:

1)综合柱状剖面图(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

2)岩相剖面图(显示划相依据及相的共生组合);

3)岩相对比剖面图(反映相的纵横向变化);

4)地层厚度图(反映盆地轮廓、隆起和坳陷、凸起和凹陷,以及物源方向及河流流向等);

5)粒度分布曲线图(累积曲线、频率曲线、概率曲线、C-M图和粒度参数的平面变化图等);

6)砂岩厚度图(反映砂体、砂岩富集区、砂岩尖灭界线,以及古水流方向、物源方向和三角洲位置等);

7)砂岩层数图(推断碎屑沉积与水位变化的关系,反映构造性质等);

8)砂泥比图(判断岸线位置、古水深度和主要物源方向);

9)泥岩颜色图(反映陆上、过渡与水下3种沉积环境的大致范围,是划分湖盆相带和有利生油相带的主要依据);

10)重矿物图(反映物源方向和沉积体系);

11)岩石类型图(反映物源方向和分布趋势,是划分相带的依据);

12)有机碳、还原硫、三价铁和二价铁等值线图(反映不同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指示陆上或水下沉积的标志);

13)锶钡比值图(反映古盐度变化,间接判断盆地的封闭状况);

14)化石分布图(划分相带和鉴别环境的标志);

15)地层水矿化度图(反映古气候条件);

16)电测曲线划相图(利用自然电位、电阻率、微电极以及地层倾角测井等电测曲线综合分析,划分岩性和韵律特征,建立沉积模式);

17)砂体几何形态图(划分砂体成因类型,指明油气聚集有利地区);

18)岩相古地理图(综合成果图,反映沉积边界、母岩性质、物源方向、沉积相带、沉积中心、沉降中心、砂体和砂岩富集区及生、储油有利地区等);

19)勘探远景预测图(是勘探地层圈闭油气藏和古地貌圈闭类型油气藏的根据)。

上述前17种图件是编制后两种成果图件的基本资料。总的可归纳为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两种类型基础图件。图件多少视不同研究目的和资料丰富程度还可增减。

岩相古地理图及其基础图件主要以平面图形式表示。在备好的底图上,一般有等值线图、分区图和点图3种表现形式,每种形式可单独使用,也可视资料的相互关系和完善程度叠合起来使用,如在分区图的背景上,可以有等值线和点图的形式。数据齐、全、准的单因素资料最适合等值线图,其精度也最高。

底图准备与编图质量关系甚为密切,原则上剖面点和井位要均匀分布,这与勘探程度有关。要根据不同勘探阶段的进展情况,制定编制计划。

『叁』 两道地理题

世界火山地震带有两条: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以及地中海-阿尔卑斯山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带火山爆发频繁的原因主要是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火山爆发会损害房屋农田,危及人类生命,也对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但我闪爆发后的火山灰却是很好的农田肥料。
地震嘛,危害也很大,对交通·经济·社会生活·人畜健康都有危害,还以引发泥石流和滑坡

『肆』 岩相古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岩相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研究沉积物的来源,确定其是陆源母岩风化的产物还是生物成因的产物,是化学沉积的产物还是火山来源物质,或是含有宇宙来源物质等; ②探讨沉积岩的形成机理,包括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沉积期后变化的机理,特别是要研究沉积岩及其中有用矿产的形成机理及富集规律; ③进行沉积环境的分析,根据沉积岩的原生特点及时空分布规律,恢复沉积岩形成时的古气候条件、古地理环境及大地构造环境; ④恢复各地质时期的古地理面貌,研究盆地演化及动力学等。

本书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0. 2. 1 岩相古地理基础

主要介绍岩相古地理学科涉及的有关沉积学、岩相、古地理等的基本概念,为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奠定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及分类、判别沉积环境与相的沉积构造标志、岩石结构和粒度标志、岩矿成分和地球化学标志、重力流沉积及其形成机理、风暴流及其沉积特征等。

0. 2. 2 岩相古地理分析方法

着重介绍岩相与古地理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盆地沉积相与地层格架分析方法、盆地的充填和演化分析、地层厚度与砂分散体系分析、陆源 ( 物源) 区的分析、古构造分析、古流分析、古气候恢复方法、古水深与古盐度分析等。

0. 2. 3 古地理重建的古生物标志

古地理重建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来自古生物学的资料,它是古地理分析与编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古生物化石在重建古地理中的应用、生物的生活方式及主要环境因素、常见生物化石的古生态、痕迹学与沉积环境、沉积相的化石特征等。

0. 2. 4 沉积体系的古地理特征

重点介绍各类沉积体系特征及其发育的古地理条件,主要内容包括冲积扇的古地理特征、河流的古地理特征、湖泊的古地理特征、三角洲的古地理特征、扇三角洲的古地理特征、辫状河三角洲的古地理特征和海洋的古地理特征等。

0. 2. 5 盆地构造 - 古地理分析

构造古地理是最近十年来发展的新领域,是古地理恢复工作中的难点之一,主要内容包括构造 - 岩相古地理的概念、思路与方法、沉积盆地的构造分析、走滑构造与沉积中心转移、构造古地理单元的恢复等。

0. 2. 6 古地磁与古地理

古地磁是古地理恢复与分析的重要资料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内容包括古地磁学原理和研究方法、古地磁与古地理恢复等。

0. 2. 7 层序岩相古地理分析

层序地层学是新兴的地层学、沉积学与盆地分析等领域的边缘学科,20 余年来发展很快,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在能源资源勘探与预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层序地层单元为编图单元,新的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不断完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及其编图,就是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层序地层单元为编图单位,并对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层序地层学原理分析的方法与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层序级别、层序界面,层序岩相古地理分析的基本方法与应用,以及构造 - 层序岩相古地理分析等。

0. 2. 8 岩相古地理编图

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是一项理论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基础地质工作。它是以沉积学理论为基础,广泛运用地层学、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基础资料,研究沉积作用,重塑沉积环境,分析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物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总结不同地史时期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古地理景观特征,为阐明地球表面的环境变迁和大地构造演化等重大问题提供依据,为查明沉积矿产和油气资源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岩相古地理编图是沉积古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岩相古地理图类型、岩相古地理工作方法 ( 野外工作、室内工作) 、主要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图方法与技术等。

『伍』 构造-岩相古地理分析的概念、思路与方法

黄汲清先生 ( 1945) 在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编制出了寒武纪、加里东泥盆纪、华力西二叠纪、燕山白垩纪和喜马拉雅期的中国构造古地理图 5 幅,勾绘出了这些地质构造阶段的海陆分布轮廓。这些古地理图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构造古地理图,是我国构造古地理学的先导。

王鸿祯等 ( 1985) 的 《中国古地理图集》主要是以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为指导和以大量的区测资料为基础编制出来的,是我国大地构造古地理学的代表作。崔克信 ( 1986) 、黄汲清等 ( 1987) 、王鸿祯等 ( 1990) 、刘本培等 ( 1991) 、周志毅等 ( 1995) 、李通艺( 2000) 以及其他许多人以大地构造学的资料、理论和观点来论述古地理的专著和论文,均属构造古地理学的范畴。

国外的构造古地理学 代表著作有 Ziegler ( 1988) 、Dercourt 等 ( 1991) 、Scotese( 1997) 、Southeast Asian Research Group ( 1995) 、Li Zhenxiang 等 ( 1996) 等的作品。

当前国内外构造古地理学均呈现出与沉积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等的相互结合和渗透,研究热点集中在造山带沉积和古地理、古特提斯多岛洋构造古地理、全球古大陆重建尤其是关键部位古大陆重建等方面,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古地理学分支学科。

20 世纪 60 年代板块学说的诞生为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该领域有关地质历史中洋、陆重建,古地理和古气候的研究成果已被石油地质家用于全球石油聚集和分布规律研究。在中国,王鸿祯先生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板块学说的提出,特别是海底扩张和磁条带年龄的证据,使古地理、古气候研究进入了全新的领域,地质学家必须重建原来沉积盆地所处的位置。这就使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的概念具备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在此之前大陆漂移说的出现,开辟了活动论思潮的萌芽阶段,其最重要的标志是承认大规模水平运动的存在。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部分古生物学家和古地理学家已经提出了具有先驱性的推断。在作为地学革命的板块学说研究高潮中,地质学家们以全球构造的活动论为基础,应用当代古地磁方法和成图技术,致力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大陆重建。许多学者编制了地质历史不同阶段的古地理再造和古气候带预测图。由于技术和数据密度不足等原因,目前全球性成图比例尺还较小,并带有推断性。随着古地磁和成图技术的进步以及资料的积累,这一领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学者如Scotese 等建立了数据库,不断根据新数据的积累修改全球及大区域古地理重建的结果。孙枢先生曾在第三届全国沉积大会上评述了此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向。上述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研究的思想很快引起了石油地质学家和沉积地质学家的重视。一些专题性的研究对全球油气聚集分析更有重要价值,如法国学者德高特等的 “特提斯古地理图集”。古大陆重建与油气聚集规律研究成功地结合的一例体现在 Klemme 等的著作中。Klemme 等从全球尺度研究了自古生界早期以来各时代烃源岩形成油气资源的比例,并在古大陆重建的基础上标定了全球大型油气系统的分布。从而揭示了沉积盆地所处的古纬度与古气候带及其与古海洋的关系。其中特别强调了晚侏罗世和白垩纪优质烃源岩的重要性———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油气资源形成于该期的烃源岩。这取决于当时特有的古构造、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被动边缘盆地形成的巨大规模的油气聚集。在特提斯洋的被动边缘,以中东阿拉伯海湾地区为代表,形成了全球最为富集的油气聚集带。

地质历史上,盆地的演化和内部的沉积古地理变革均受盆地构造属性、盆地边缘和盆内构造活动规律的控制。位于不同板块或同一板块内的不同盆地由于盆地边界的构造属性和构造活动规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演化历程。同样,同一盆地内由于内部不同部位盆地动力学环境不同造就了盆地内不同的沉积古地理环境。因此在进行构造古地理分析过程中应遵循构造控盆、盆地抓相的基本原则,完成构造 - 岩相古地理编图。

关于编图思路,可从两方面入手对构造古地理进行研究。首先,以文献调研资料为基础,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按照构造演化进行阶段划分,结合构造运动的属性、规律研究,查明研究区内、抓相断裂的位置、形成、活动时间及控盆、控相机制。其次,在构造及大型断裂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岩相古地理编图的基础资料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岩石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单剖面沉积环境分析、横向沉积相变规律研究和单因素资料统计、编制等。在完成上述基础资料和图件准备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构造、盆地演化规律的研究成果,以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沉积相研究方法为基本思路,运用相应的岩相古地理编图法( 如岩比法、优势相法或单因素分析法) 完成研究区构造古地理编图。实际上,岩相古地理分析离不开盆地构造和全球构造的分析,构造分析构成了古地理分析的基础与前提。但是,就盆地构造 - 岩相古地理分析的范畴而言,更应该注重构造带的古地理恢复与分析。

造山带古地理学是在造山带地区或经受了造山运动改造的地区开展古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过程要注意三点: 一是不能用 “将今论古”的方法恢复地史期间的隆起区和堆积区,二是沉积相带的展布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基底构造格局控制,三是辨析原生沉积盆地与构造盆地 ( 吴根耀,2003) 造山带古地理学在盆地构造 - 古地理重建中的应用,其核心是以发展的和动态演化的思路来研究盆地。

盆山耦合分析是正确认识盆地动态演化的钥匙。所谓盆山耦合,指的是造山作用与盆地演化间有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就盆、山这一对矛盾而言,山常是主要的方面。但是,造山带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地质记录不全,故对地质现象常有多解性。盆地内地质记录相对完整,因而对其运动学的全面研究对造山过程的运动学认识带来宝贵的借鉴,对其成盆动力学机制的探讨对造山动力学机制的认识带来有益的启示。因而,在以动态演化的思路研究盆地发育的运动学特征时,应有意识地加强与造山动力学匹配的盆地动力学的研究。

『陆』 学习任务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

【任务描述】 ①掌握岩相古地理图的概念;②了解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方法和步骤;③正确编制岩相古地理图。

一、岩相古地理图的概念

沉积相和相变的研究是再造古地理的基本手段。对某一地区从老到新的全部地层进行岩相分析,可以得出该地区沉积环境,即古地理的变迁史;而对不同地区、同一时代地层岩相及岩相变化进行研究,就能重建该时代的地理景观。

对某一地区特定地质时期的地层分布及其沉积环境类型进行详细研究后,就可以了解当时的海陆分布、地形和气候等特征。用简明的图例将这些研究成果表示在一定比例尺的地理底图上,就构成了一幅古地理图。随着沉积学研究地深入,逐步在古地理图中的沉积区内,用各种符号表示其沉积相类型,就称为岩相古地理图。它对于研究有关沉积矿产形成和分布规律及指导找矿都非常有意义。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程度的需要,可编制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岩相古地理图,大约可分三类:概略性岩相古地理,比例尺1∶1000 万;小比例尺岩相古地理图,比例尺通常是1∶200万~1∶1000万;大比例尺岩相古地理图,比例尺大于1∶200万。

地史分析中最常用的是概略性岩相古地理图,主要表现广大地区内海陆分布、海域性质、沉积相类型等内容,从而分析当时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地壳构造运动等特征,对了解有关沉积、层控矿产形成的地史背景也有一定意义。

二、岩相古地理图编制方法和步骤

编制岩相古地理图可分为两步。

(一)准备工作阶段

编图的准备工作就是首先了解编图区所属大地构造分区和区域构造背景,进行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整理。资料的收集包括文献资料和野外实际资料两部分。

文献资料包括地质报告、书刊、论文专著等有关地层岩相部分的内容及某些原始资料,如地质普查勘探区的地层剖面、各类钻孔及石油钻井岩心剖面资料、编图区的地质图和沉积层控矿产资料、古生物化石资料以及有关编图区外围的各类地质、岩相资料等。根据工作目的要求和实际资料的详略程度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确定作图范围和时限。在收集资料的时候不能让时代不明或鉴定有误的内容混入。例如要编制华北地区中石炭世岩相古地理图,那么收集资料一定要限于这个地区和这个时期的地层。

野外资料的收集首先要测制控制性岩相剖面和若干条短的辅助性岩相剖面,并根据所选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布置一定的观察点和观察路线,从而由点到面掌握编图区的岩性、岩相纵向上的沉积特征、演变规律及空间展布情况。具体资料收集,最基本的内容包括:

◎岩石学资料:①岩石的物质成分;②岩石的结构构造,如颗粒大小、磨圆度及层面和层理特征(波痕、泥裂、盐类假晶、各种交错层理等);③新生矿物及有用矿物,特别是一些指相矿物,如海绿石等;④岩层的相变及厚度变化情况;⑤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古生物学资料:①化石的种类及生态特征;②化石的埋藏情况,原地埋藏的生物组合、异地埋藏的生物屑特征及排列方向和完整程度;③生物遗迹及生物扰动构造,如爬迹、钻孔、掘穴、潜穴等。

根据编图的比例尺大小和目的要求,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应编录详细的实际材料卡。对所收集的资料经过充分研究后,进行地层对比,选出所需要的地层单位,用适当和简明的图例符号分别表示出来,再把这些资料所在的剖面点进行编号标在底图上,这就成为编制岩相古地理图的基础图件——实际资料图。

(二)编制岩相古地理图阶段

编制岩相古地理图一般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海陆界线的确定。在地质时期中由于大陆沉积物保存零散而不完整,又常遭受到剥蚀,所以确定海陆界线主要依赖对海相地层特别是滨海相地层的研究来确定海岸线的位置,在有滨海相地层的区域海岸线应划在靠古陆的一侧,若无滨海相沉积时,则应该根据岩相分布规律在浅海与古陆之间做出判断,海岸线一般应位于浅海相与古陆之间。

(2)海盆地中不同岩相类型的圈定。即区分滨海、浅海、半深海、深海及它们内部的不同岩相类型,如滨海砂砾岩相、浅海砂页岩相、浅海灰岩相……

(3)对陆地上的剥蚀区和沉积区以及沉积区内不同沉积类型进行划分圈定,如湖泊沉积、河流沉积、山麓堆积、冰川堆积等。

值得注意的是,古地理图与今天的地图有很大的不同。古地理图反映的是某一较长地质时期的综合沉积特征,现代地理图表示的则是现代“一瞬间”的自然地理景观。二者的关系是一部电影和一幕镜头的关系。例如一条河流似一条细长的绳子,而古代的河流相沉积则呈很宽的带状分布,它是古代河流在某一个地史阶段内留下来的遗迹。同样,现在的滨海带很窄,而地质时期的滨海相沉积分布则比较宽。其次岩相带的分布特征要有一定的共生组合规律,要符合瓦尔特相律,即成因上相近且相邻的相在横向上或纵向上依次出现,而截然不同的两个相绝不可能毗邻。例如,广海陆棚相中不可能突然出现河流相沉积。

此外,还应考虑到大地构造分区和区域的长期构造发展规律以及相邻地质时代的古地理面貌等。只有这样在一定的地质理论指导下,对一个地区的历史构造发展有了深入的理解,并且慎重地客观地利用和分析资料,才能编出一幅较为理想的岩相古地理图。

三、技能训练——岩相古地理图编制(图4-7)

(1)根据表4-4资料,对各地质点划分岩相类型。

(2)按所给岩相图例(图4-6),将各地质点的岩相类型标在各自的位置上。

(3)划出海陆界线。

(4)划出海洋中各种岩相类型的界线。

(5)划出陆地上的剥蚀区、沉积区或堆积区。

(6)在岩相带内画出各自的图例(或颜色)符号。

表4-4 聂都地区石炭系岩石组合类型资料

续表

图4-6 岩相图参考图例

图4-7 聂都地区石炭纪岩相图

『柒』 岩相古地理学的特点与发展

0. 1. 1 本书的特色

本书的特色是始终贯穿 “岩相分析与古地理分析”这一主线,一切内容服务于岩相古地理分析。最新的岩相古地理学应该是融沉积学、地层学,以及盆地分析思路和层序地层学新思路、新理论及新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岩相古地理学的发展,应体现刘宝珺院士倡导的统一地质场、构造控盆、盆控相带、相控资源等学术思路,以服务于能源和资源研究,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本书以 “古地理分析”为主线,每章内容都突出为 “恢复古地理”服务这一目标,而不是将 “沉积环境、相分析”与 “古地理分析”分割开来。在沉积环境分析中体现每种环境所处的 “地理特点、在总背景中的位置”,使得学习者能从 “点、线、面”全面地了解古地理特点与演化,也可以 “以个别了解整体”,使零散的 “相与相区”能够在整体地理背景中体现出来。这样,岩相古地理学的体系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同时,本书介绍了近年发展起来的 “层序 - 古地理分析”、 “盆地构造 - 古地理分析”、“事件古地理”等新领域、新思路与新方法。

0. 1. 2 岩相古地理学的发展

( 1) 早期孕育阶段

古地理学的形成经历了比较漫长的历史阶段。地史学作为地质科学的基础学科,其发展的启蒙时期主要是关于地壳不断升降和海陆变迁、地层叠覆律、水成论、火成论等概念和思想,实际上已经有了古地理的初始概念。大致经历了从公元 300 年至 18 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前长达 1500 年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形成的最重要的科学思想是由火成论学派代表赫顿 ( J. Hutton,1726 ~1797) 开创的 “现实主义”( actualism) 研究方法。

地史学的学科体系已经孕育了对于古地理恢复的基本思想,这是随着 18 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浪潮的兴起而建立的。史密斯 ( W. Smith,1769 ~1839) 在开凿运河的土地测量工作中发现不同岩层中所含的化石各不相同,可以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其属同一时代,这就是著名的化石层序律。莱伊尔 ( Lyell,1797 ~ 1875) 发展了赫顿的现实主义学术思想。1905 年盖基 ( Geikie,1835 ~ 1924) 明确地提出了 “现在是打开过去的钥匙”这一著名的表述,使将今论古的思想成为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对岩相分析和古地理研究尤为重要。总的来看,地史学的早期思想和概念也是沉积岩石学、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的早期思想。

( 2) 形成学科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从 19 世纪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主要是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相关分支学科之间还没有明显的界限。地史学的开始是以史密斯的 “化石层序律”的提出为标志的; 沉积岩石学的开始是以索比 ( H. C. Sorby,1857) 开始使用显微镜研究沉积岩石为标志的; 岩相古地理学的开始则是以瓦尔特 ( J. Walther,1894) 的 “相对比定律”的提出为标志的。此时,岩相的概念已经形成。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期,以地史学为主的研究已经扩展到世界各地,不同地区之间沉积环境不同、岩相类型各异,促进了人们对岩相横向变化的认识。格列斯利( A. Gressly,1838) 首先使用了相 ( facies) 这个术语。默里 ( J. Murray) 等 ( 1884) 对深海沉积物进行了描述和分类。瓦尔特提出了岩相类型在时空分布上存在内在联系的相对比定律,为岩相古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华莱士 ( A. R. Wallace,1875) 提出了动物地理分区概念。卡尔宾斯基 ( 1889) 编制了俄国欧洲部分不同时代的古地理图。

在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20 年代期间,国外学者对沉积岩开展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出版了一批沉积岩石学专著。例如美国的默里和 A. F. 勒纳尔 ( A. F. Renard)合著的 《深海沉积物》( 1881) ,哈奇 ( P. H. Hatch) 和拉斯泰尔 ( R. H. Rastall) 合著的《沉积岩石学》( 1913) ,米尔纳 ( H. B. Milner) 的 《沉积岩石学引论》( 1922) ,美国的特温霍费尔 ( W. H. Twenhorel) 主编的 《沉积作用论文集》 ( 1926) ,法国卡耶 ( LucienCayeux) 主编的 《法国沉积岩》 第一卷 ( 1929) ,即硅质岩部分。这些专著的问世表明,沉积岩石学和沉积古地理学日趋成熟和专业化,遂从地史学中分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沉积学”术语最早由特罗布里奇 ( 1925) 提出。沃德尔 1932 年提出 “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的学科。

20 世纪 30 ~ 50 年代沉积学继续得到了发展,更多的沉积岩石学专著相继出版。如特温霍费尔的 《沉积岩石学原理》( 1939) ,佩蒂庄约翰的 《沉积岩石学》( 1949) ,纳利夫金的 《相论》( 1932) ,普斯托瓦洛夫的 《沉积岩石学》( 1940) ,什韦佐夫的 《沉积岩石学》( 1932) 等。此外,美国的克里宁、巴格诺尔德、斯特拉霍夫等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出版有专著。这些著作内容不仅对沉积岩本身的研究有大大深化,标志着岩相古地理学已进入成熟的成长期,而且也开始了沉积作用和沉积过程的分析。因此,沉积学的形成与发展为岩相古地理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沉积学成为古地理分析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 3) 丰富发展阶段

岩相古地理学的丰富发展阶段主要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 ~ 1918) 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1939 ~ 1945) 后,世界各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尚处于恢复时期,60 年代随着人类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各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促进了地球科学的繁荣,新技术方法和边缘学科的不断出现,将地球科学研究推上了新的阶段。60 年代末板块构造学说 ( Plate Tectonics) 的诞生,带动了众多学科相互结合、渗透。岩相古地理学也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的,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由于现代沉积研究的广泛开展,比较沉积学的兴起,相关学科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相关科学领域新成就的引进和渗透,以及模拟实验的大量工作,促使岩相古地理学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成为地质学中非常活跃且发展很快的学科之一。

沉积学的发展带动了古地理学的发展,沉积学的若干理论成为古地理学的主要支撑理论。如国际沉积学会会议在 1967 ~1982 年期间相继召开了第七次至第十一次会议,苏联也于 1968 ~1979 年期间召开了第八届至第十一届全苏沉积岩石学会议。国际性和地区性的沉积学专业刊物和总结性专著也大量出版。最早出版的刊物是美国经济古生物和矿物学家学会 ( SEPM) 的 《沉积岩石学杂志》 ( 1931 年创刊) ,其后有国际沉积学会刊物 《沉积学》( 1962 年创刊) , 《沉积地质学》 ( 1967 年创刊) ,苏联的 《沉积岩石学和沉积矿产》( 1963 创刊)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会志》,加拿大的 《海洋沉积》,英国的 《黏土和黏土矿物》和 《黏土矿物》,日本的 《黏土科学》,中国的 《岩相古地理》 ( 1981 年创刊) ,《沉积学报》 ( 1983 年创刊) 和 《古地理学报》 ( 1999 年创刊) 等。有关沉积学的专著更是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仅荷兰埃尔塞维尔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 《沉积学进展》丛书就已达 35 卷之多。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由于引入了泥沙运动力学的理论,碳酸盐岩机械沉积的观点得到公认,使沉积学的理论进一步发展。1963 年 P. E. Potler 和 F. J. Pettiiohn 在“Paleocurrents and Basin Analysis” 一 书 中 首 先 提 出 了 盆 地 分 析 的 术 语 和 概 念。C. E. B. Conybeare ( 1979) 出版了 “Litho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Basin”。板块学说的崛起使古地理研究不得不考虑移动的大陆和陆块对沉积作用的影响,特别是古地理的再建。盆地充填作用中的构造因素、沉积动力学、成岩成矿理论、碳酸盐沉积和重力流的理论都成为科学的沉积学的理论支柱。

板块构造研究对沉积作用及古地理演化方面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出现了沉积地质学和盆地分析等新兴分支学科。20 世纪 80 ~ 90 年代,地震地层学与沉积学的交叉,出现了影响巨大的层序地层学。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都组织实施了有关沉积盆地的研究课题,沉积盆地的构造学、地层学、沉积学、沉降史、充填史、热史及其与油气等资源关系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代表性的专著有 A. D. Miall ( 1984,1990,2000) 所著的 “Principle of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P. A. Allen 和 J. R. Allen( 1990) 的 “Basin Analysis: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s”,Gerhard Einsele ( 1992,2000)的 “Sedimentary Basin”等。

这个阶段,许多国家也都非常重视沉积古地理图的编制工作,如编制全国或地区性的沉积古地理图。1986 年提出的全球沉积地质计划 ( GSGP) ,也把编制沉积古地理图列入研究计划之中。在中国,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组织的新一轮全国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工作已全面展开,也推动了岩相古地理学科的发展。

0. 1. 3 岩相古地理研究的主要成就

( 1) 沉积作用机理的研究

20 世纪 50 年代初在地质学中极为重要的浊流沉积的发现,以及 60 年代中期等深流沉积和近年来风暴岩沉积的提出,不仅丰富了海洋沉积的知识,而且改变和充实了对沉积物流体的认识,表明自然界存在有牵引流和重力流两大类沉积物流体。大量水槽实验的资料和流体力学基本原理的引进,使得人们对沉积物流体的力学性质和机械作用机理获得了很好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解释,从而使各类沉积构造得到了很好的成因解释。大量卤水和稀释溶液的实验研究,以及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新成果的引进,使得人们对化学和生物化学沉积作用机理的了解日益深入。尤其是低温低压下的沉积矿物与沉积水体之间的热力学平衡的研究,成岩过程中矿物的转化和自生矿物的形成条件及形成机理的研究,孔隙溶液迁移机理及其对孔隙度 - 渗透率的控制作用的研究,都有不少可喜的进展。

( 2) 出现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

沉积模式的应用对沉积体加强了时间和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研究。此外,在环境分析标志的研究方面,不仅传统方法日趋完善 ( 如粒度分析) ,而且新方法不断出现 ( 如地球化学方法) 。更值得注意的是,地球物理资料 ( 如各种测井资料、地震资料) 直接用来解释沉积环境将是很有前途的研究领域。

( 3) 对沉积盆地或大区域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大地构造对沉积盆地及沉积作用控制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了沉积盆地分类,这些是宏观沉积学和沉积地质学研究的任务,近十年来这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但仍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 4) 成矿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型沉积矿床的发现

对各种火山沉积类型矿床、红海的热卤水、现代含铜沼泽、浊积岩中的石油、黑色页岩中的多金属矿床等的研究发现,经典的岩浆期后热液成矿理论业已证明并不全面,因而出现了很多新的成矿学说,如矿源层论、固结水成矿说、热水沉积学、侧分泌说及卤水成矿说等。

( 5) 数理统计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数理统计和计算机技术在沉积古地理学中的应用开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但长期以来只是些零星研究。从 60 年代开始,电子计算机和控制方法在地质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这才有效地利用数学分析方法来解决沉积学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如今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已在沉积学中广泛应用,数据的电子计算机处理 ( EDP) 的普遍使用将是现代沉积学研究的重要标志。

0. 1. 4 中国岩相古地理学的发展

1949 年前,中国的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研究工作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 30 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地质工作者不仅为祖国找到了大批矿产基地,而且结合沉积矿产的研究,在石油、天然气、煤、锰矿、磷矿、盐矿、沉积铜矿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成岩和成矿理论。在沉积矿物、沉积环境、沉积模式、古地理、沉积建造、沉积地球化学和现代沉积等方面也都获得了很大进展。

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出版了一批岩相古地理学方面的专著、图集和教材。刘鸿允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古地理图 《中国古地理图》 ( 1955) ; 王鸿祯编著了我国第一本与古地理学相关的高等学校教材 《地史学教程》( 1956) ,并领导了中国第二代岩相古理图 《中国古地理图集》( 1985) 和 《中国层序地层研究》 ( 2000) 等研究总结工作; 刘宝珺、曾允孚等编著了 《沉积岩石学》( 1980) 、《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 1985) 、《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 ( 震旦纪—三叠纪) 》( 1994) ; 曾允孚、夏文杰编著了 《沉积岩石学》( 1986) ; 余素玉、何镜宇编著了 《沉积岩石学》 ( 1989) 和 《化石碳酸盐岩》 ( 1982) ;孙永传、李蕙生编著了 《碎屑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 1986) ; 何镜宇、孟祥化编著了《沉积岩和沉积相模式及建造》( 1987) ; 贾振远、李之琪编著了 《碳酸盐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1989) 等等。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出版的有关著作和教材主要有: 孟祥化等编著了 《沉积盆地与建造层序》( 1993) 和 《内源盆地沉积研究》 ( 1993) ; 冯增昭等编著了《中国沉积学》 ( 1994) 、 《沉积岩石学》 ( 1993) 、 《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学》 ( 1989) 、《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 1990) 、 《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2000) 、《中国南方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 2001) ; 邓宏文等编著了 《沉积地球化学与环境分析》( 1993) ; 梅志超编著了 《沉积相与古地理重建》 ( 1994) ; 王良忱、张金亮编著了 《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1996) ; 赵澄林编著了 《沉积学原理》( 2001) ; 陆克政等编著了 《含油气沉积盆地分析》 ( 2001) ; 于兴河编著了 《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 2002,2008 第二版) ; 姜在兴编著了 《沉积学》( 2003) 。这些成果不仅在教学和指导找矿工作中取得了有益的效果,而且也丰富了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内容。

近 20 年来,我国的沉积学与岩相古地理研究以及编图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古地理编图工作是与沉积学和大地构造学的理论同步发展的。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的岩相古地理图,主要是概略性的以岩石组合和生物类型为依据而编制的。70 年代以来,在现代沉积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沉积相、沉积体系分析为基础,编图精度从概略比例尺扩大到中、大比例尺。近年来,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许多科学家提出编制第三代岩相古地理图,即恢复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古地理位置,把大陆变形和古板块的位移表示出来,这样的图件一般都是大范围概略性或小比例尺图件,但是,编制这样的图件难度较大。

总之,岩相古地理学在融入盆地分析与层序地层学新的思路与方法后,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地球科学进入学科综合、学科交叉等迅速发展的今天,其重点和前沿领域正在发生转移,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并围绕资源、环境、灾害和全球变化等 4 个主题展开,这就使沉积学、岩相古地理学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定量沉积学的研究是未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因此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在沉积矿产和能源资源越来越紧缺的 21 世纪,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也必将在沉积矿产和能源勘探开发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捌』 中国文化地理题库及答案

中国地理

(一)疆域和行政区划
1.位置
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0度多,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高原时差4小时多。
2.辽阔的疆域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ºE多),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ºE),东西跨经度60多度,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º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ºN)多,南北跨纬度约50度,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3.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疆界两万多千米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挝、缅甸。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六个国家。
4.行政区划
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在历史上全国划分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6个大区。香港、九龙、澳门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签署有关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我国政府于1997年7月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我国同葡萄牙政府于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重申,澳门是中国领上。我国政府已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我国行使主权下的澳门实行“一国两制”。
[编辑本段](二)人口和民族
1.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约有13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
2.华侨与华人
我国的有3000多万华侨和华人分布世界各地。侨胞原籍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这两省许多地方一向以侨乡著称。
3.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因此,推行计划生育仍然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仍然是加速实现四化的当务之急。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增长由于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已基本完成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特点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每年增长的人口依然很多。因此我国仍要把推行计划生育当成一项基本国策。
4.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500多万。人口在400万以上的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总之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编辑本段](三)地形
1、我国的地形特征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第一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云贵高原东一线以西与第一阶梯之间为第二级阶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间,主要为高原和盆地。第二阶梯以东,海平面以上的陆面为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为丘陵和平原。
复杂多样的地形,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有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陆,供给大量水汽;使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级阶梯流人低一级阶梯的地段,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脉分布
东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为天山一阴山一燕山;昆仑山一秦岭;南岭。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从西而东为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长白山一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的2条:贺兰山;横断山。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有2条:阿尔泰山、祁连山。在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一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特点和分布: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点是高峻多山,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湖泊众多,草原辽阔,水源充足。内蒙古高原在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和甘、宁、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其特点:地面开阔平坦,地势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黄土高原海拔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是世界上黄士分布最广阔、最深厚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岩溶地形广布;山岭起伏;崎岖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点: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因广布紫色砂页岩,有‘红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称,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呈环状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典型的内陆高原盆。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中国第二大盆地,东西长112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800千米。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
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东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国第二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
4.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区
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区:①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②华北太行沿线和京津唐地区;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编辑本段](四)气候
l.气温和温度带
我国属季风性气候区,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很大。气温分布特点为: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温差近50℃。主要原因在于: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获得太阳能量少;纬度影响:冬季盛行冬季风。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温差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阳高度大,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减缓了南北接受太阳光热的差异。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夏季最热地地方是吐鲁番。重庆、武汉、南京号称我国“三大火炉”。
无霜期和生长期:我国各地的无霜期,一般来说,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逐渐缩短。
无霜期长则作物的生长期也长。反之则短。
2.降水和干湿地区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特点。
成因:我国东南临海,西北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使得我国的水分循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弱。另一方面,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和路途越来越远的制约,影响程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
降水的季节变化 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
成因:我国降水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是与季风因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推移现象分不开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摆动一个月左,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七、八月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我国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加上有台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多。
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则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概况如下表:

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干燥度 小于1 1.00-1.49 1.50-4.0 大于4.0
地理区域 秦岭-淮河以南,川西山地以东的广大地区,东北山地,青藏高原东南部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渭河平原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天山山地 西北部的塔里木,准格尔,柴达木,阿尔善等地
植被 森林为主 森林草原或灌木草原 草原 荒漠草原和荒漠
农田 水田 旱田,少部分水田 旱地 畜牧业

[编辑本段](五)河流与湖泊
1.外流区和内流区
直接或间接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不流人海洋,流人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叫内流河。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以秦岭一淮河一线为界,南、北方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别明显:南方外流河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较小,汛期较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北方除黑龙江等少数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规汛期较短,含沙量大。其原因是南方降水量大;雨季长,植物较茂盛,河流的泥沙含量少,冬季气温在0℃以上。北方正好相反。
主要内流河及其水文特征:我国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高山冰雪融水是内流河的主要水源,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征与季节密切相关。
2.长江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正源是沱沱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西南侧,全长6300千米,流经青、川、渝、藏、滇、鄂、湘、赣、皖、苏、沪等门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从格拉丹东雪峰至湖北宜昌为长江上游,峡谷多、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是其水文特征,闻名的长江三峡(雷塘峡、巫峡、西陵峡)就位于长江上游;从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这一段长江河道弯曲,湖泊多,支流多;从湖口以下到长江口为下游,这一段支流少,江阔水深,河段受海潮的影响,水位定时涨落。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大动脉,长江航线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等优点,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葛洲坝水利枢纽是长江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是目前我国发电能力最大的水电站;举世注目的三峡水利工程,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到2009年建成将安装70万千瓦的发电机26台,年发电量846亿千瓦时,比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还大40%。将原来只能通航到重庆的船只从1000吨提高到5000吨。使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更加发挥其重要作用。
3.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从巴颜喀拉山的北麓至内蒙古河口镇为上游,上源的青海段,河水清澈,水流缓慢;青海省东部的甘肃段,峡谷多,水变浑,水量增大;青铜峡以东的定蒙段,水流平稳,水量变少。从河口镇到河南孟津为中游,先后接纳了汾、渭等数十条支流,水深流急,含沙量大;孟津以下为下游,流经平原,河宽水缓,泥沙沉积成为“地上河”。 黄河的上游和下游常有冰坝阻塞水流的凌汛现象,解放前几乎年年因凌汛决堤而泛滥成灾。治黄的关键是泥沙问题。
4. 额尔齐斯河
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
5.湖泊
我国的湖泊众多,天然湖泊有2000多个,主要的淡水湖有:江西的鄱阳湖、湖南的洞庭湖、江苏的太湖和洪泽湖、安徽的巢湖。位于青海省的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位于西藏中部的纳木错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也是我国最高的湖泊。
[编辑本段](六)海洋的利用
1.邻近我国大陆的海洋
我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东侧的太平洋海区。其中,渤海是我国的内海。
2.丰富的海洋资源
大陆架:又称“陆棚”或“大陆浅滩”,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浅海地带。大陆架浅海是海洋资源最富饶的部分,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铁等矿藏,也是海洋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地方。
我国近海渔场很多。东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舟山渔场是全国性的大渔场,北方的渤海海湾渔场以盛产对虾著称。
我国的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主要盐场有长芦盐场,莺歌海盐场,布袋盐场。
海底石油资源:我国海洋中矿产资源很丰富,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海洋矿产。蕴藏量以东海大陆架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
[编辑本段](七)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1.主要铁路干线
现在我国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铁路。南北干线主要有:京哈一京/京沪线、焦枝一枝柳线、宝成一成昆线,和1996年9月1日通车的京九线C。东西干线有京秦一京包一京兰线,陇海一兰新线,沪杭一浙赣一湘黔一贵昆线,正在建设中的南疆铁路将使陇海——兰新线延长到我国最西部边疆城市喀什市,是我国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
2.主要海洋航线和港口
我国已有100多个万吨级的深水码头泊位。北方有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烟台、连云港等。南方有上海、深圳、广州、厦门等。
香港是世界著名海港,台湾省的基隆和高雄都是我国的重要港口。
3.主要内河航线
长江航线、珠江航线、京杭运河航线、松花江航线等。
4.主要航空线
全国各大城市都有航班在来,民航可通往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许多国家的重要城市。
5.主要公路线
全国县一级地区已全部通了汽车。其中高速公路已建成的有:北京一天津一唐沽线、广州一深圳线、沈阳一大连线、厦门一福州线、上海一南京线、成都一重庆线、济南一青岛线等。
6.主要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主要用来输送石油和天然气。已建成和正建设中主要管道运输线有:大庆—大连、大连一秦皇岛一北京、任丘一北京、胜利油田一青岛等,全长400多千米。从陕北向北京和从新疆到上海输气的管道也正在加紧建设中。
7.我国主要的旅游资源
1 自然风光: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名山秀水、山水风光最为重要。如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和景色奇绝的黄山、庐山、石林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等;杭州西湖美景、无锡太湖风光、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云南的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和台湾日月潭湖光山色等,都是闻名的旅游胜地。
2.人文旅游景观
(l)古代文化艺术宝藏: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北京)、几十个历史文化名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北京的故宫和皇家陵园,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南京明考陵、中山陵,苏州的园林建筑,承德的避暑山庄,洛阳的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的壁画等,都举世闻名。
(2)革命纪念地:著名革命纪念地有延安、遵义、井冈山等。
(3)民族风情和地方风俗: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形成了风采各异、各有特色的风情习俗和民间节日。如汉族的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此外,我国著名的现代工程建筑,丰富多彩的地方土特产、工业品,神奇的中医和养生之道,名扬世界的中国菜等,对中外游客都具有巨大的吸引

『玖』 岩相古地理图件说明书

岩相古地理图说明书的编写,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基本内容包括:前言、编图单元的地层简述、沉积相、古地理、古构造、岩相古地理与油气地质条件分析、结语等几个主要部分,但也可根据研究区特殊的地质条件适当增加或减少某些部分。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

1.前言

主要说明编图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目的及基本思路,编图单元的选择、精度、工作量及质量评估。

2.编图单元的地层简述

从古生物、岩石及各种标志层等方面,简要说明地层划分对比依据,地层特征简介等。

3.沉积相

用沉积相柱状图及区域岩相横剖面图,综合各种成因标志说明相、亚相、微相的划分原则及依据,说明区域岩相在时间上、空间上的演变特征及规律,列出岩相图上的岩相分区和命名等。

4.古地理

说明编图区的海陆分布,古陆及沉积剥蚀区的确定和分布位置,陆地的地貌特征及分布规律。沉积区总的环境特点,陆源物质供给方向,海流及水流方向,水介质特点,水的深度、温度、水动力状况及生物分布特点,据以简要说明区域亚环境的变化。说明沉积厚度的变化趋势,沉积环境与古构造的关系。

5.古构造

重点说明沉积时基底的隆起、坳陷、古断裂特点及其分布规律、相对强度,古构造对岩相、古地理的控制特点,列出古构造图上的构造分区和命名等。

6.岩相古地理与油气地质条件分析

从岩相古地理分析出发,预测有利的生烃相带、储集相带及有利含油气区带等。

7.结语

简要概括工作成果及存在问题。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