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人文主义地理学epub

人文主义地理学epub

发布时间: 2021-03-13 19:05:36

Ⅰ 谁知道2007考研历史学新大纲

07年历史考研大纲
一 、 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史 约30% 中国近现代史 约20%
世界古代史 约20% 世界近现代史 约30%
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的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二、 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 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名词解释 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题 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30分,共120分
三、 考察范围
(一) 中国史
1、 中国古代史
(1) 中国历史的开端
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
氏族公社
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
(2夏商西周
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
夏朝的巩固和发展
商族的起源
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
周族的兴起和灭商
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灭亡
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文化
(3)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
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4) 秦汉
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
汉承秦制与“文景之制”
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刘秀加强东汉统治的制度与措施
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
汉代的社会结构
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的农民起义
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5) 魏晋南北朝
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问题
“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意义
十六国的兴亡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
东晋门阀政治
南朝门阀的衰落和寒人的兴起
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北魏末年的社会矛盾
北魏府兵制的建立及其特点
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6) 隋唐五代
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唐朝相关制度对隋朝的继承和发展
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唐中叶政治、军事、社会各领域发生的变化
两税法的颁行与唐后期的经济
唐朝末年的社会问题
隋唐时期边境各少数民族概况
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7) 宋(辽-西夏、金)元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
宋代经济的繁荣
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
元代行省制度
元朝的民族政策
元末的农民战争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思想文化
宋元时期的海外交通
(8) 明清(前期)
朱元璋与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郑和下西洋
“南倭北虏”问题
明中叶的社会危机与改革
东林与复社
耶酥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明末农民战争
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康乾盛世
清前期的边疆与民族政策
明清海外政策与朝贡贸易
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
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2、 中国近现代史
(1) 晚清时期的侵华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
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俄战争
重要的不平等条约
(2)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原因、过程、结局和影响
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局
(3) 晚清政局的变化与清政府的自救改革
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
辛酉政变
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
清政府自救改革中的新旧思想冲突
(4) 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新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和特点
著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及其代表人物
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
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
近代科学技术的输入与初步发展
(5) 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维新变法思潮(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严复介绍和传播进化论思想)
戊戌维新运动
清末立宪派和立宪运动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革命派的武装反清活动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袁世凯窃权
(6)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北洋军阀的统治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
北伐战争
(7) 南京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
南京政府的建立及全国“统一”
新旧军阀混战
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红军五次反围剿与万里长征
抗战前十年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8) 抗日战争
日本侵略东北与伪满洲国成立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高涨
西安事变
芦沟桥事变
正面战场的持续作战与敌后战场的开展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拓和建设
西南大后方的建设
中共“七大”的召开
中国军队的对日军反攻
日本投降及中国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
(9) 国内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的演进
国民党的腐朽统治
国共重庆谈判
内战爆发及其演进
国统区人民的反压迫斗争
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
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倾轧与中间路线的破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0) 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文化
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与中国科学的初步发展
现代新儒学思潮
民国年间的文学与戏曲成就
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
(1)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内外政策
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
(2)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
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经济建设的曲折
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
(3)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从“五一六通知”到全国内乱
庐山会议与批林批孔
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
(4) 拨乱反正(1976-1978)
拨乱反正的历程
“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
(5) 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
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邓小平南巡讲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一) 世界史
1、 世界古代史
(1) 史前人类
人类的进化
农业革命与新石器时代
史前文化
(2) 古代西亚诸文明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
亚述帝国
新巴比伦王国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
波斯帝国
(3) 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埃及的历史线索
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
古代埃及的文化
(4) 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吠陀文明
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
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
(5) 古代希腊文明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希腊城邦制度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
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6) 古代罗马文明
王政时代
罗马共和国
罗马的扩张及其后果
奥古斯都及其元首政治
罗马帝国
古代罗马文化
(7) 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
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
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拜占庭帝国
(8)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9) 欧洲基督教文明
法兰克王国
西欧封建制度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西欧封建国家的兴起与强盛
(10) 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
斯拉夫人以及俄罗斯的早期历史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中古印度:从德里苏丹到莫卧儿帝国
日本封建国家和古代文化
(11) 古代美洲文明
古代中美洲文明
印加文明
2、 世界近现代史
(1) 16世纪的欧洲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宗教改革
(2)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欧洲1848年革命
美国内战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德国的统一
10世纪后半叶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法律制度与社会政策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度
列强瓜分非洲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3)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一国际
巴黎公社
第二国际
(4) 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19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19世纪后半叶亚非拉的民族主义运动
(5)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
蒸汽技术与电气技术
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
(6)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维也纳会议与神圣同盟
德法矛盾与欧洲的均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
(7)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布列斯特和约
(8)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国际联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战时共产主义“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
德国十一月革命
匈牙利革命
共产国际
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与改革
卡德纳斯改革
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
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
苏联的工业化与“斯大林模式“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的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性战役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大战的结束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的建立
“铁幕演说“与冷战
两大阵营在全球的对峙
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当代科技革命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美国的内政与外交
英国的内政与外交
联邦德国的内政与外交
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赫鲁晓夫的改革
苏南冲突与“铁托主义“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东欧国家
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一、 试题举例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单选
1.《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A、沈括 B、贾思勰 C、宋应星 D、郭守敬
2、汉口是在下列哪个条约中规定开放为通商口岸的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烟台条约 D、辛丑条约
3、建立古罗马元首制的政治家是
A、奥古斯都 B、奥古斯丁 C、戴克里先 D、君士坦丁
4、“伊斯兰“一词的含义是
A 、唯一的真理 B、安拉使者说的话 C、服从神的意志 D、审判的日子即将来到
(二)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题10分,共80分
(1) 市舶使司
(2) 百日维新
(3) 封君封臣制
(4) 权利法案
(三)史料分析:29-3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 认真阅读以下史料,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对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加以解释
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候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与古,或地无千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县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听。)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选自《隋书》卷46《杨尚希传》
(2)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长素又曰:所谓奴隶者,若波兰之以属俄,印度之属于英,南洋之属于荷,吕宋之属西班牙,人民但供租税,绝无政权,是则不能不愤求自立而。若国朝之制,满汉平等,汉人*****
******************
选自《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
A、 太炎为了驳斥“长素”的观点而发表的一封公开信,文中的“长素”是谁?
B、 献中的沈、李‘翁‘孙’曾、左、李及恭、醇二邸都是晚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请写出他们的具体名字。
C、 与“长素”的分歧何在?根本对立的实质是什么?
(2) 对于善于管理产业和勤恳耕种土地的人来说,农业是最有效的致富手段。我的父亲就亲自管理这种经济并教会了我***
*****************************************
选自色诺芬《古希腊》家政论
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其内容与含义
(3) 阅读下列表格中的数据并回答问题
1876-1913年世界各地区或国家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
项目 国家与地区 1876-1880 1913
初级产品 工业制品 初级产品 工业制品
出口贸易结构 英国和爱尔兰 11.9 88.1 30.3 69.7
欧洲大陆 61.0 39.0 61.8 38.2
美国和加拿大 85.7 14.3 74.1 25.9
其余世界 97.6 2.4 89.1 10.9
全世界 61.9 38.1 61.8 38.2
进口贸易结构 英国和爱尔兰 85.8 14.2 81.8 18.8
欧洲大陆 60.9 39.1 59.9 40.1
美国和加拿大 63.5 36.5 63.4 36.6
其余世界 30.9 69.1 40.2 59.8
全世界 64.9 35.1 65 35

A、 根据上表所提供的数据,分析1876-1913年间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B、 根据上表中提供的数据,分析这一时段“英国和爱尔兰”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四)简答题:31-34小题,每小题30分,共120分。
(1) 试比较“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建立的背景及主要内容,并结合相关史实,略述其历史地位或意义。
(2) 洪宪帝制与张勋复辟的异同
(3) 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4)简述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原则及其主张。

康有为,(1858~1927)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今广东广州)人。出身于士宦家庭。早孤,幼年受教于祖父。他早年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后来在龚自珍、魏源以来“今文派”经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新学”的影响下,不断讲学、著书,成为19世纪后期中国政治学术界一个突出的思想家和活动家。曾任工部主事。他先后7次上书,请求变法图强,其中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的“公车上书”最为有名。他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建立强学会,发行《强学报》,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戍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其后他思想日趋保守,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创作。其诗歌想象奇特,辞采瑰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代表诗篇《出都留别诸公》5首,对国家危亡的命运,表现得十分关切,意气豪迈。其政论文打破传统古文程式,汪洋恣肆,骈散不拘,开梁启超“新文体”的先路。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南海先生诗集》等。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炳麟,号太炎,浙江余杭人。少从俞樾学经史,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和《经世报》编辑,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1898年避往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1899年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1902年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号召推翻满清政府。旋回国与蔡元培等共组中国教育会,设立爱国学社。1903年在《苏报》上发表革命排满文章,被捕入狱。1906年出狱后东渡日本,参加中国同盟会,主编《民报》。后与陶成章等重组光复会,任会长。辛亥革命上海光复后回国,宣传“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宋教仁被刺后,参与反袁斗争。1917年7月任广州大元帅府秘书长。1922年在上海组织联省自治促进会,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立章氏国学讲习会。1936年病逝于苏州

此例文来自<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长素又曰:所谓奴隶者,若波兰之属于俄,印度之属于英,南洋之属于荷,吕宋之
属于西班牙,人民但供租税,绝无政权,是则不能不愤求自立耳。若国朝之制,满、汉
平等,汉人有才者,匹夫可以为宰相。自同治年来,沈、李、翁、孙,迭相柄政,曾、
左及李,倚为外相,恭、醇二邸,但拱手待成耳。即今除荣禄、庆邸外,何一非汉人为
政。若夫政治不善,则全由汉、唐、宋、明之旧,而非满洲特制也。然且举明世廷杖、
镇盗、大户加税、开矿之酷政而尽除之。圣祖立一条鞭法,纳丁于地,永复差徭,此唐、
虞至明之所无,大地万国所未有。他日移变,吾四万万人必有政权自由,可不待革命而
得之也。夫所谓奴隶者,岂徒以形式言耶?曾、左诸将,倚畀虽重,位在藩镇,蕞尔弹
丸,未参内政。且福康安一破台湾,而遂有贝子郡王之赏;
曾、左反噬洪氏,挈大圭九鼎以付满洲,爵不过通候,位不过虚名之内阁。曾氏在
日,犹必谄事官文,始得保全首领。较其轻重,计其利害,岂可同日而道!近世军机首
领,必在宗藩。夫大君无为而网络自治,为首领者,亦以众员供其策使。彼恭、醇二邸
之仰成,而沈、李、翁、孙之有事,乃适见此为奴隶而彼为主人也。阶位虽高,犹之阉
宦仆竖而赐爵仪同者,彼固仰承风旨云尔,易能独行其意哉!

Ⅱ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方法基础

概念论 现象学 存在主义

Ⅲ 哲学:什么是存在形式

哲学方法论就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态和存在形式.
经验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 人文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方法论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
大多数学科都起源于经验主义者的实践,人文地理学也不例外.纵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历程,从古典地理学发展时期包罗万象的"科学之母"地位,到近代科学知识的分化发展,
地理学者们一直就在寻找关于地球表面更多有用的知识,地理学就是对地球的描述.研究对
象的复杂性(大自然及人类社会构成的地理环境系统),研究内容的庞杂(笼统的地球表面,
抽象的人地关系,区域差异)使地理学带有强烈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往往局限于对复杂
现象的定性描述,建立起了半科学,半文学的知识体系.
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
径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
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地区差异,揭示地理要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解释途径见图3-2.经验主义方法的特征,
一方面观察是其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
价,得出结论.人文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最为典型,由于每个地方
具有独特性,因而区域研究的哲学基础是例外论的,地域分异论
的代表人物哈特向就认为地理学解决独特事件.另一方面,强调
综合和归纳的作用.人文地理学家常常从观察人文地理现象的某
个方面开始,通过分析研究资料,以求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
由于归纳主义从个别推论一般,从已知推论未知,从过去推论未
来,从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上看,它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把一个
个有关的肯定的和否定的经验事实都收集起来,很难提出假设,发展理论.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
当代科学哲学中,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形态或学派,叫逻辑实证主义(或称逻辑经验主
义),它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而且至今仍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论,是西方科学哲学
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哲学派别.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的两大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或理
性),换言之,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观察相符,两者缺一不可.
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是其方法论的核心.实证主义
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反映主要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地理学的计量与理论革命.一方面,
与地理学相近的一些学科的渗透,如产生于经济学界的区位论引入了人文地理学,一些非地
感 知 经 验
杂 乱 的 事 物
定义,分类,量度
有条理的事物
归纳,概括
法则和理论的建立
理学者尝试用新方法应用到地理问题的解释上,例如物理学者斯图瓦特(J. Q. Stewart)早
在1947年在《地理学评论》上发表了"关于人口分布与平衡的实验数学规划".另一方面,
一些地理工作者开始寻求可以应用到地理问题的定量方法,发展地理学的理论,以解决传统
地理学的诸多弊端.因此,从50年代后期起,谋求地理学的科学化与定量化的观点和行动
在欧美地理学界扩展开来.最早是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加里森领导的小组首开数量研究之风.
60年代,计量地理研究的潮流传遍西方地理学界.由于使用数学方法来处理的问题,经常
是具有空间分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基本要素容易抽象建立数学模式,这就导致计量与理论
运动的倡导者们把大量精力投入空间分布的研究上.把研究重点从原先的区域方面转到空间
分析和空间联系上,并寻求空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哈格特(P. Haggett)的《人文地理学的区
位分析》(1965)为人文地理学的空间分析建立
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他把一个枢纽区
(nodal region)分解为六个要素:相互作用,
网络,枢纽,等级,面,扩散,建立了区位结
构分析的一般程序.哈维(D. W. Harvey)的《地
理学中的解释》(1969)一书,从逻辑实证主义
哲学立场上总结了地理学计量革命的方法论,
也是理论地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使人文地理学较
之传统人文地理学有了许多革命性变化.
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传统地
理学关注地区特点因而是独特的,理论发展受
到抑制.空间科学的地理学则寻求用空间分布
的普遍规律来解释各地区的独特事件.实证主
义方法论的引入,使地理学作为空间科学重建
了研究内容和理论主体.例如人文地理学就确
立了中心地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建构人文地理学的科学
理论,正切中了传统地理学的要害.人文地理学者们把他们的注意力移到空间行为和空间分
的规律上,这种对规律的实证主义关注,加强了目前绝大多数人文地理研究的基础.
其次,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
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提出理论的过程与归纳法有很大的不同(见图3-3).
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量化技术,意味着空间分析
上的精确性,取代了传统人文地理学的模糊化的推论.
法则和理论的建立
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应用中也有其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经
济决定论的倾向,实证主义学派对人的看法类似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的概念.人的
行为并非仅受经济单一因素的影响,完全服从空间的支配;第二,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
普遍性原理,在一个地方观察到的行为被设想为所有行为的规范;第三,地理系统是开放的
多变量系统,难于模拟实验,无法受控重演,因而演绎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对性.实证主义认
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们都是一种"物",遵从同样的科学法则.
因此,实证主义方法目前只在区位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方面表现出明显效果,而在文
化地理与历史地理等方面则需求助于人本主义方法.
三,人本主义方法论
针对实证主义人文地理学忽视人这个主体的倾向,一些西方人文地理学者受人本主义思
想的影响,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
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但总的说来,人本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都是潜在的和间接的,它们并没有向人文地理学家提供一种直接的方法,只是从这两种哲学
中引进对人的经验和人的主观性的重视这样的观点,并作为武器来反对实证主义地理学那种
忽视人的地位的观点.
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内容大多涉及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领域,突出
地集中在人的行为方面的探讨.
在人本主义地理学者看来,在历史地理学领域,实证主义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历史结
论已存在,无需再通过分析归纳得出,故在这个领域只能依靠唯心主义方法,为了理解一个
历史上特殊区域背景下的人文景观或事件,人文地理学家必须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
机.这种思考是完全主观的,主要根据自身或他人感应的环境来推知历史上在多种因素下产
生的机制.
文化地理学方面.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在人本主义地理学
看来,人与其生活和经历的地点之间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联系,即人对地方的看法,如归属
感,地方赋予人的安全感,地位等.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地方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居住区
研究等工作中有重大意义.
人本主义地理学还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即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
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受制于主体的感知环境,而不是客观环境,为了解释人的行为,就要研
究环境对于行为者的主观意义.只有从个人所形成的环境感应以及由这种感应产生的映象和
意境地图出发,人们才能作出在空间中进行活动的选择.
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
把一切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事实上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反映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继自然科学的综合趋向之后出现的一种
新综合趋向.结构概念与系统,功能,元素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某一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
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方式,结构是由各个部分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而部分只能在整体
上才有意义.因此,结构主义是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事物和社会事实来解释
现实.它的基本原理是,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
才是有意义的.所以,解释不可能单凭对现象的经验主义研究就能完成,这与注重经验,观
察的实证主义有很大的区别.
同时,在结构主义的模式和方法论中,人只是复杂的关系网络中的一个元素,它本身没
有独特性,只是由结构决定的,因而是被动的,这与以唯主体性出发的人本主义有着原则上
的分歧.
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最有影响的有两点:①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
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②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
解释地理现象.千差万别的人文地理现象是表层结构,而要真正解释则需把握人地系统中的
深层结构.当前,结构主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组织的空间形式和本质结构.主要
内容集中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上,如福利,财富的分配,犯罪,居住分离等,并把财富不均
等归因于社会制度等非地理因素,出现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但结构主义人文地
理学不像实证主义研究在人文地理学中那样完善,系统,影响力也较小.

Ⅳ 于涛方的参考文献

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近50篇,2000年以来发表的论文包括:
(1~8见参考资料)
9.于涛方.中国城市功能格局与转型.中日城市化专题研讨会.2006年5月,大会宣读论文.
10. 于涛方,吴志强.“Global Regions”结构与重构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6⑵.
11.于涛方.从功能溢出到制度平衡:长三角区域整合辨析.城市规划.2006⑴:55-60.
12. 于涛方,吴志强.基于竞争的动态城市战略管理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⑵.
13.于涛方,吴志强. “战略转折点”与中小城市的发展战略研究——以济南章丘战略研究为实证.城市规划.2005⑸:22-29.
14. 于涛方,吴志强.昆山城市竞争战略与经营策略的演变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4⑶:23-29.
15. 于涛方,顾朝林.论城市竞争与竞争力的基本理论.城市规划汇刊.2004⑹:16-21.
16. 于涛方.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国外城市规划.2004⑴:28-34.
17. 于涛方.城市特色、竞争优势与竞争战略.规划师.2004⑺:14-17.
18. 于涛方等.基于竞争的动态城市战略管理.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⑵待刊.
19. 于涛方,顾朝林.新时期的城市与城市竞争力.城市规划汇刊.2001⑷
20. 于涛方,顾朝林.基于资源、能力、环境的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规划师.2005⑹:66-69.
21. 于涛方.京津冀全球城市区域边界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第5期.
22. 于涛方.1980年代以来世界500强在环渤海湾地区投资研究.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年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5年.
23. 于涛方,吴志强.基于行业门类人口的环渤海地区区域结构研究.人口与经济.2005⑶:1-7.
24.于涛方,吴志强.中国Global Regions结构与重构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5⑶.
25. 于涛方.基于行业门类人口的中国三大全球城市地区区域结构研究.2005年全球华人地理学年会.2005年8月.
26. 于涛方,吴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边界界定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⑷:1-7.
27. 于涛方,吴志强.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世界500强投资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第3期.
28. 于涛方.长江三角洲“global Region”结构与重构研究.中国城市化研究海内外研究组专题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05年12月.
29. 于涛方,刘娜.中国城市全球化与地方化程度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⑶:65-70.
30. 于涛方,李娜.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整合研究.规划师.2005⑷:17-24.
31. 于涛方,吴志强.基于行业门类人口的长三角地区区域结构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⑸:48-55.
32. 于涛方,吴志强.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崛起的条件和机制研究(以沪宁杭为例).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⑶:
33. 于涛方.都市连绵区边界界定研究.2004年中国地理学会论文集.2004,11.
34. 于涛方,彭震,方澜.城市地理学角度论国外城市更新. 人文地理.2001年03期
35. 于涛方.结构主义地理学——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人文地理.2000.1
36. 于涛方,顾朝林.人文主义地理学——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2期
37. 于涛方,陈震晶.城市更新类型分析──以盱眙旧城区改造为例. 规划师.2000年04期.
38. 于涛方,王珂,涂英时.西方城市规划中的技术乌托邦主义. 现代城市研究.2001.05.
39. 于涛方,顾朝林,徐逸伦,王洪,段学军.吉林省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02期
40. 朱传耿,王振波,于涛方.省级边缘区的就业空间结构模式及其动力机制. 中日城市化专题研讨会.2006年5月.
41. 顾朝林,于涛方.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南京社会科学 2002.5、6合刊.
42. 顾朝林,于涛方等.大都市伸展区:全球化时代中国大都市地区发展新特征. 规划师. 2002年02期;
43. 顾朝林,于涛方,陈金永.大都市伸展区:全球化时代中国大都市地区发展新特征. 规划师. 2002年02期;
44. 顾朝林,于涛方等.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探讨.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2003.01.
45. 黄瑛,于涛方.海岸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研究. 城市问题.2002年增刊.
46. 李娜,于涛方.论城市竞争力及评价方法和程序.人文地理.2005⑶:44-48.
47. 李娜,于涛方.城市竞争优势的驱动阶段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⑶:42-46.
48. 李娜,于涛方.江苏研究城市适宜度评价.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⑴:99-104.
49. 何深静,于涛方,方澜.城市更新中社会网络的保存和发展. 人文地理.2001年06期
50. 方澜,于涛方,钱欣.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城市问题.2002年01期

Ⅳ 结构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在研究地理事物时,强调整体性的研究,反对孤立局部的研究。因为整体对它的部分在逻辑上有有限的重要性,孤立的部分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部分只能在整体中得到它们的意义;
结构主义是一种整体主义,受有机论思维影响,强调整体性、集体性和社会性。结构主义地理学者认为,任何地理现象都是由许多要素(部分)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依赖。在地理研究中,结构主义地理学者主张采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认为整体对它的部分在逻辑上有优先的重要性,孤立的各个部分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夏基松,1998)。例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进的交通运输、远距离通信设备的完善,表面上看来,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越来越不受空间地域邻近及大城市集中等条件的约束,因此一些技术决定主义者就认为“城市将逐渐走向松散及解体”。事实上,这是一种片面的解释。如多元空间即城市除了有物质空间,还包括社会空间,比较流行的“虚拟空间”(syberspace),等等(Graham and Kitchin,1998)。在对有关片面、局部的城市理论的批判中,希尔德(Shield)认为:“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多维的整体的分析,允许平行或自相矛盾的观点并存,而不是强求单一的纤细或者是结果。”城市中虽然某一个部分会发生变化,但并不一定会改变其结构本身。脱离了城市整体来谈某一部分的变化,在结构主义地理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Amin and Graham,1998)。
但结构主义地理学的这种整体性研究又与系统研究有所不同。考克斯认为,系统与结构意思相近,但不完全是一回事。系统(system)指一套相互关联的实体结合而成的体系,譬如一个家庭或一盘棋。而结构更侧重“系统内部的整套关系”。这套关系既可用抽象逻辑形式予以概括,也能在系统运作中得到“象征性的体现”(赵一凡,2002)。因此,结构主义地理学的整体性研究应是指对系统内部的整套关系的研究。
2、强调认识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反对单纯认识外部现象;
结构主义地理学者认为,研究地理事物不能像实证主义那样,满足于经验现象的罗列和描述,而应把握住深藏于这些现象中的结构。地理现象虽然表面看来杂乱无章,但都由内部结构统一支配。
英国地理学家塞耶认为,地理学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原理:如果要解释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我们应当找出其行为规律,就要借助于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如果要解释事物的种种现象,我们必须了解其结构以及使之产生或经历某种转变的性质,我们就要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中的规律性一般是近似的,因时间和地点而异,或者说是具有“独特性”。因此,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来看,追求规律性和发展秩序的研究是不恰当的。即使在规律和秩序确实存在的地方,规律性本身也不能给出解释。两个或更多的变量以某种有规律的和可预言的方式变化并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是这样,这种规律性并不能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动力。因此寻找事物发生的原因,就是要探讨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事物是怎样转变的?在转变过程中各种因素又是怎样促进事物发展的?这就需要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通过研究现象的外部关系(表层结构)去寻找支配现象的内部关系(深层结构),在它们所依附的事物的结构中寻找其作用机制。 3、强调内部地理要素研究,忽视或否定外部因素的研究;
结构主义地理学认为:既然地理事物是由内部结构而不是由外部因素决定,那么,地理事物及其各个成分的性质和意义与外部因素无关。所以许多学者重视的是对地理事物内部因素的分析和内部结构的把握,如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对城市的影响,这与结构主义哲学上皮亚杰作出的“自律性”规定相一致(于涛方,2000)。因此,有人认为,结构主义思想专注于社会问题,有脱离地理学主旨的危险(顾朝林,2005)。因为就地理学的人地关系传统而言,自然与社会并不是各自独立的王国,相反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4、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作用,忽视或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结构主义看来,一切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意义和性质都是由先验的结构所“命定”的,人的一切作为都无意识地受到结构的支配,人只能体现结构的作用,是结构的载体,而不能改变结构的作用。
5、强调共时性研究,反对历史性研究;
6、强调静态的研究,忽视或反对动态的研究。
结构主义只承认共时性,反对历时性。结构主义地理学者认为,既然事物的性质和意义是由内部的整体性结构所决定的,,因而就要把握事物的内部结构,无须也不应该历史地、动态地研究地理事物的变化。地理学研究只需要观察事物的剖断面,考察稳定不变的东西。这种反对历史地研究与人文主义地理学重视历史、重视背景条件(context)的传统恰好相反(Johnston,1986)。

Ⅵ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考研历史学专业参考书

只有考点,没有指定参考书,但是大家都在用一些默认的参考书:以下是考点,只要弄懂这些就好了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2010年)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历史学基础考试是为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为历史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史料、基本技能等,遵循的原则是科学、公平、安全、规范,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相关专业考生择优录取,确保研究生的入学质量。
I . 考查目标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II .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 ,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古代史 约30%
中国近现代史 约20%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约20%
世界近现代史 约30%
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 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名词解释 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题 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问答题 4小题,每小题30分,共120分
III . 考查范围
分中国史(上古一1992年)和世界史(上古~1991年)两大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1.中国历史的开端
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
氏族公社
中国远古社会的传说
2.夏商西周
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
夏朝的巩固和发展
商族的起源
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
周族的兴起和灭商
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其灭亡
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文化
3.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
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4.秦汉
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
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
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刘秀与东汉初期政治
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
汉代的社会结构
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的农民起义
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5.魏晋南北朝
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问题
十六国与南北对峙
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与寒人的兴起
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北魏末年的社会矛盾
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6.隋唐五代
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
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唐朝对隋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两税法与唐后期的经济
唐后期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
7.宋、辽、西夏、金、元
宋、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
宋代经济的繁荣
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
元代行省制度
元朝的民族政策
宋元的科技与思想文化
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8.明清(前期)
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郑和下西洋与“南倭北虏”
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东林与复社
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明末农民战争
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康乾盛世
清前期的边疆与民族政策
明清对外政策与朝贡贸易
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
明清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二、中国近现代史
1.列强的对华侵略
两次鸦片战争
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2.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
义和团运动
3.晚清政局
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
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
4.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
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
5.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维新变法思潮
戊戌变法
立宪运动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从兴中会到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6.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
北伐战争
7.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
新军阀混战
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红军五次反“围剿”与长征
抗战前十年的中国社会经济
8.抗日战争
日本侵略东北与伪满洲国成立
抗日救亡运动
西安事变
卢沟桥事变
南京大屠杀与日军暴行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抗日根据地的开拓和建设
延安整风与中共“七大”
中国军队的反攻
日本投降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
9.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
战后国民党的统治与人民的反抗斗争
重庆谈判
内战爆发、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0.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
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与中国科学的初步发展
民国时期的各种思潮
民国时期的史学、文学与艺术
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
1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一195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
1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
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经济建设的曲折
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
13.“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
庐山会议与批林批孔
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
14.拨乱反正(1976—1978年)
拨乱反正的历程
“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
15.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
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邓小平南方讲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1.史前人类
人类的进化
农业革命与新石器时代
史前文化
2.古代西亚诸文明
苏美尔一阿卡德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
亚述帝国
新巴比伦王国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
波斯帝国
3.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埃及历史的主要线索
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
古代埃及的文化
4.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吠陀文明
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
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
5.古代希腊文明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希腊城邦制度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
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6.古代罗马文明
王政时代
罗马共和国
罗马的扩张及其后果
奥古斯都及其元首政治
罗马帝国
古代罗马文化
7.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
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
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拜占庭帝国
8.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9.欧洲基督教文明
法兰克王国
西欧封建制度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
商业经济和城市的兴起
十字军东征
西欧各国的发展与相互关系
10.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斯拉夫人以及俄罗斯的早期历史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中古印度: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尔帝国
日本封建国家和古代文化
11.古代美洲文明
古代中美洲文明
印加文明
四、世界近现代史
1.16世纪的欧洲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宗教改革
2.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工业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欧洲1848年革命
美国内战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德意志的统一
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政策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
3.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一国际
巴黎公社
第二国际
4.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殖民入侵前的亚非拉国家
19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19世纪中后期亚非拉的民族主义运动
5.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
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
6.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
列强矛盾与欧洲的均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
7.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8.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国际联盟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战时共产主义”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
德国十一月革命
匈牙利革命
共产国际
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与改革
卡德纳斯改革
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
10.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战前夕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的建立
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当代科技革命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美国的内政与外交
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
战后的日本
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赫鲁晓夫的改革
苏南冲突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东欧国家
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记得一定要专看某一大师的某本作品,面试的时候比较有用,读透,面试的时候或许用得上。

以下是我找的资料,因为我也是历史系的,打算考历史研究生
中国史:
1、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 张岂之《中国历史》1-4卷 (高教版);
3、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人民出版社);
4、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5、 詹子庆 《中国古代史》(高教版);
6、 钱穆 《国史大纲》;
7、 张传玺《中国史纲》;
8、 周谷城《中国通史》;
9、 张大可《中国史学史纲》;
10、 晁福林、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上)(下)》(北师大版);
11、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12、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
13、 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世界史:
1、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3卷本)》 (山东大学出版社);
3、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科版);
5、 王斯德《世界通史(三卷本)》;
6、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历史文选:
1、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
2、 张衍田《中国历史文选》(北大版)。
历史文献:
1、 杨燕起《中国历史文献学》;
2、 张传玺《简明中国历史文献》(北大版)。
史学史:
1、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2、 仓修良、魏德良《中国史学史》;
3、 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大版)。
史学理论:
1、 庞卓恒《史学概论》(高教版)。
历史地理:
1、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 蓝勇《历史地理》;
3、 李孝聪《区域历史地理》。

这些最好多看看
现在历史学考的都不深 但很广

个人觉得初试的课本可以选如下几本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教版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然后再结合山东人民版 仝晰纲的《历史学基础辅导全书》配合北师大的习题
在买本齐鲁出版社的试题集 就OK了

至于其他所有列及的书目 关键是在复试的时候穿插着考 算是你的历史基本功了 平时复习之余也尽量多看看上面罗列的书目 当然不用全买 每种有一到两本就可以了 初试那几本一定要必备

Ⅶ 文学地域主义与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一个概念吗

不是一个概念
前者强调的是文学的地域特色
后者强调的是地方的文学特色

Ⅷ 想问一下现在历史研究生怎么考试都考什么

考研历史专业大纲
内容:
世界古代史60分,世界近现代史90分,中国古代史90分,中国近现代史60分
题型:
选择题20个40分,名词解释8个80分,材料题2个60分,问答题4个120分
不指定参考教材,范围涵盖历史本科统编教材,包括史学理论和史学基础(史学常识,古汉语常识),世界通史(上古到1991年),中国通史(原始社会到1991年)
历史大纲

一、 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史 约30% 中国近现代史 约20%
世界古代史 约20% 世界近现代史 约30%
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的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二、 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 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名词解释 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题 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30分,共120分
三、 考察范围
(一) 中国史
1、 中国古代史
(1) 中国历史的开端
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
氏族公社
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
(2) 夏商西周
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
夏朝的巩固和发展
商族的起源
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
周族的兴起和灭商
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灭亡
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文化
(3)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
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4) 秦汉
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
汉承秦制与“文景之制”
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刘秀加强东汉统治的制度与措施
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
汉代的社会结构
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的农民起义
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5) 魏晋南北朝
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问题
“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意义
十六国的兴亡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
东晋门阀政治
南朝门阀的衰落和寒人的兴起
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北魏末年的社会矛盾
北魏府兵制的建立及其特点
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6) 隋唐五代
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唐朝相关制度对隋朝的继承和发展
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唐中叶政治、军事、社会各领域发生的变化
两税法的颁行与唐后期的经济
唐朝末年的社会问题
隋唐时期边境各少数民族概况
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7) 宋(辽-西夏、金)元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
宋代经济的繁荣
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
元代行省制度
元朝的民族政策
元末的农民战争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思想文化
宋元时期的海外交通
(8) 明清(前期)
朱元璋与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郑和下西洋
“南倭北虏”问题
明中叶的社会危机与改革
东林与复社
耶酥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明末农民战争
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康乾盛世
清前期的边疆与民族政策
明清海外政策与朝贡贸易
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
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2、 中国近现代史
(1) 晚清时期的侵华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
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俄战争
重要的不平等条约
(2)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原因、过程、结局和影响
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局
(3) 晚清政局的变化与清政府的自救改革
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
辛酉政变
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
清政府自救改革中的新旧思想冲突
(4) 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新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和特点
著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及其代表人物
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
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
近代科学技术的输入与初步发展
(5) 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维新变法思潮(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严复介绍和传播进化论思想)
戊戌维新运动
清末立宪派和立宪运动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革命派的武装反清活动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袁世凯窃权
(6)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北洋军阀的统治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
北伐战争
(7) 南京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
南京政府的建立及全国“统一”
新旧军阀混战
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红军五次反围剿与万里长征
抗战前十年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8) 抗日战争
日本侵略东北与伪满洲国成立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高涨
西安事变
芦沟桥事变
正面战场的持续作战与敌后战场的开展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拓和建设
西南大后方的建设
中共“七大”的召开
中国军队的对日军反攻
日本投降及中国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
(9) 国内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的演进
国民党的腐朽统治
国共重庆谈判
内战爆发及其演进
国统区人民的反压迫斗争
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
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倾轧与中间路线的破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0) 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文化
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与中国科学的初步发展
现代新儒学思潮
民国年间的文学与戏曲成就
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
(11)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内外政策
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
(12)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
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经济建设的曲折
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
(13)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从“五一六通知”到全国内乱
庐山会议与批林批孔
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
(14) 拨乱反正(1976-1978)
拨乱反正的历程
“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
(15) 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
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邓小平南巡讲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一) 世界史
1、 世界古代史
(1) 史前人类
人类的进化
农业革命与新石器时代
史前文化
(2) 古代西亚诸文明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
亚述帝国
新巴比伦王国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
波斯帝国
(3) 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埃及的历史线索
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
古代埃及的文化
(4) 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吠陀文明
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
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
(5) 古代希腊文明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希腊城邦制度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
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6) 古代罗马文明
王政时代
罗马共和国
罗马的扩张及其后果
奥古斯都及其元首政治
罗马帝国
古代罗马文化
(7) 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
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
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拜占庭帝国
(8)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9) 欧洲基督教文明
法兰克王国
西欧封建制度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西欧封建国家的兴起与强盛
(10) 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
斯拉夫人以及俄罗斯的早期历史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中古印度:从德里苏丹到莫卧儿帝国
日本封建国家和古代文化
(11) 古代美洲文明
古代中美洲文明
印加文明
2、 世界近现代史
(1) 16世纪的欧洲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宗教改革
(2)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欧洲1848年革命
美国内战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德国的统一
10世纪后半叶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法律制度与社会政策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度
列强瓜分非洲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3)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一国际
巴黎公社
第二国际
(4) 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19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19世纪后半叶亚非拉的民族主义运动
(5)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
蒸汽技术与电气技术
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
(6)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维也纳会议与神圣同盟
德法矛盾与欧洲的均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
(7)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布列斯特和约
(8)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国际联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战时共产主义“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
德国十一月革命
匈牙利革命
共产国际
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与改革
卡德纳斯改革
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
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
苏联的工业化与“斯大林模式“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的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性战役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大战的结束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的建立
“铁幕演说“与冷战
两大阵营在全球的对峙
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当代科技革命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美国的内政与外交
英国的内政与外交
联邦德国的内政与外交
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赫鲁晓夫的改革
苏南冲突与“铁托主义“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东欧国家
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二、 试题举例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单选
1.《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A、沈括 B、贾思勰 C、宋应星 D、郭守敬
2、汉口是在下列哪个条约中规定开放为通商口岸的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烟台条约 D、辛丑条约
3、建立古罗马元首制的政治家是
A、奥古斯都 B、奥古斯丁 C、戴克里先 D、君士坦丁
4、“伊斯兰“一词的含义是
A 、唯一的真理 B、安拉使者说的话 C、服从神的意志 D、审判的日子即将来到

二)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题10分,共80分
(1) 市舶使司
(2) 百日维新
(3) 封君封臣制
(4) 权利法案
(三)史料分析:29-3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 认真阅读以下史料,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对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加以解释
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候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与古,或地无千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县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听。)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选自《隋书》卷46《杨尚希传》
(2)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长素又曰:所谓奴隶者,若波兰之以属俄,印度之属于英,南洋之属于荷,吕宋之属西班牙,人民但供租税,绝无政权,是则不能不愤求自立而。若国朝之制,满汉平等,汉人*****
******************
选自《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
A、 太炎为了驳斥“长素”的观点而发表的一封公开信,文中的“长素”是谁?
B、 献中的沈、李‘翁‘孙’曾、左、李及恭、醇二邸都是晚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请写出他们的具体名字。
C、 与“长素”的分歧何在?根本对立的实质是什么?
(2) 对于善于管理产业和勤恳耕种土地的人来说,农业是最有效的致富手段。我的父亲就亲自管理这种经济并教会了我***
*****************************************
选自色诺芬《古希腊》家政论
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其内容与含义
(3) 阅读下列表格中的数据并回答问题
1876-1913年世界各地区或国家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
项目 国家与地区 1876-1880 1913
初级产品 工业制品 初级产品 工业制品
出口贸易结构 英国和爱尔兰 11.9 88.1 30.3 69.7
欧洲大陆 61.0 39.0 61.8 38.2
美国和加拿大 85.7 14.3 74.1 25.9
其余世界 97.6 2.4 89.1 10.9
全世界 61.9 38.1 61.8 38.2
进口贸易结构 英国和爱尔兰 85.8 14.2 81.8 18.8
欧洲大陆 60.9 39.1 59.9 40.1
美国和加拿大 63.5 36.5 63.4 36.6
其余世界 30.9 69.1 40.2 59.8
全世界 64.9 35.1 65 35

07考研历史专业复试最低分数线汇总(34校自划线+国家线)
http://bbs.free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117906

如果时间充足最好再读些相关书籍。面试时不要太紧张,保持一颗平常心去面试,肯定能考出的。笔试时别太紧张,和平常考试一样,认真点,别粗心大意。你既然对历史有兴趣,相信你就有能力去学好!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