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初中地理学科德育案例

初中地理学科德育案例

发布时间: 2021-03-13 16:19:11

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个途径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经济性,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现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使地理课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一、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标即为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主要有: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地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内容为两大板块,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识基础理论、世界自然资源、世界气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区、世界区域地理;二是中国地理,包括中国疆域、人口与民族、气候、资源、河流与湖泊、交通、经济、中国区域地理。无论是学习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的、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能凭感觉,更不能想当然地来学习世界与中国、认识世界与中国。如学习世界自然资源中,我们认识到,目前,世界上由于地域差异、经济差异、人文素质的差异,有很多国家、很多地区,人们文化落后,缺少科学知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使我们的自然资源数量不断地剧减。更有甚者,一些贫困落后的国家地区的农村,人们为了求生存,还有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乱采矿藏、破坏环境,造成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减少;而人口又不断增加,生态受到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多发,直接影响到世界全局性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确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才能求得全球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从国情教育入手,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热爱基础上。对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了解的基础上,地理课让学生从了解家乡开始,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各地区的地理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在看待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悲观,要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增强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使学生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
3. 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建筑、商业、保险业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可以带动这些待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 展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现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日益明显。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民是如何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发展经济,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成与败的经验教训,地理课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专心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的精神。
当前的学生

Ⅱ 如何地理课堂中渗透德育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经济性,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现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使地理课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一、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标即为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主要有: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地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内容为两大板块,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识基础理论、世界自然资源、世界气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区、世界区域地理;二是中国地理,包括中国疆域、人口与民族、气候、资源、河流与湖泊、交通、经济、中国区域地理。无论是学习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的、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能凭感觉,更不能想当然地来学习世界与中国、认识世界与中国。如学习世界自然资源中,我们认识到,目前,世界上由于地域差异、经济差异、人文素质的差异,有很多国家、很多地区,人们文化落后,缺少科学知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使我们的自然资源数量不断地剧减。更有甚者,一些贫困落后的国家地区的农村,人们为了求生存,还有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乱采矿藏、破坏环境,造成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减少;而人口又不断增加,生态受到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多发,直接影响到世界全局性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确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才能求得全球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从国情教育入手,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热爱基础上。对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了解的基础上,地理课让学生从了解家乡开始,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各地区的地理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在看待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悲观,要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增强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使学生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
3. 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建筑、商业、保险业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可以带动这些待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 展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现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日益明显。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民是如何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发展经济,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成与败的经验教训,地理课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专心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的精神。
当前的学生大都是在蜜罐中成长着的,他们很容易满足于父辈创造的良好的物质条件,也就容易走上安于现状缺乏奋斗的生活之路。地理教育中必然得加强对学生理想、人生、追求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从小立志成才,从而发奋图强,不懈追求,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初中地理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顶好教材。学习欧洲、北美等先进发达国家的地理知识时,充分调动学生好奇、上进的心理,鼓动他们树立不认输、不自卑、努力成栋梁,共建繁荣富强的大中国的远大理想。学习南极洲地理,通过85年、89年中国分别在南极洲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史实的介绍,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为国争光的精神。学习地理史上的中外名人故事,如麦哲伦环球航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郦道元与《水经注》、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哥白尼与布鲁诺的“日心说”等等,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榜样,追求卓越,奋发图强的最好德育舞台。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地理教育,必然不能只为传授单纯简单的地理知识而进行教学,只有高扬德育旗帜,为造就适应时代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栋梁之才的远大目标而奋斗,使我们的学生一方面具有广博的天文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具有开阔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远大的理想,方是地理课堂的核心。

Ⅲ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文昌华侨中学 温文顿 摘要:德育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德育所涉及和渗透的范围相当广泛,同样,德育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工作,是我们每个地理教师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结合教材 思想性 科学性 现实性 乡土地理比较法 地理旅行 实事求是 “寓德育于智育之中”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因为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以及精密的逻辑性,都含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使科学性和思想性紧密地结合,这是地理课,也是所有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根本原则。以中国地理而言,主要是讲授我国的地理环境,以及我国人民利用地理环境发展生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这些知识正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内容。例如,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快发展等等,都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中国地理教学中,除了讲述我国自然条件有利方面外,还要讲述不利的方面,以及为了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所作的巨大努力。例如,由于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和季节分配不均,常在一些地区引起旱涝灾害,为了战胜这些灾害,我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改造祖国不利的自然条件,克服困难,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雄心壮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教材,深入分析和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教育作用。地理教材的思想性在地理教材中的体现,有的可明显看出,容易分析;但有的则是潜在的、深藏在教材之中的,如不深加分析,就不易发现。地理教师在分析和发掘地理的思想时,必须下大功夫。因为教学的思想性都体现在教材之中,所以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最重要的是要用科学的地理观点阐明各种地理现象。所谓正确的地理观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主要是正确的人地观、正确的种族观和正确的因果观。正确的人地观,就是科学地说明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确阐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要尊重自然规律,合理的、因地制宜的利用自然,不能滥用自然、摧残自然,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例如,讲授我国土地资源时,可通过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知道:虽然我国土地面积宽广,但我国人口众多,特别是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导致了我国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同时还可以结合我们当地沿海滩涂的过度开发利用,所导致的海岸生态遭破坏,物种减少等实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正确的种族观,就是要科学的说明各人种和民族的科学、文化、风俗、习惯等特性,反对种族优越论,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树立各人种、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正确的因果观,就是要科学地解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要正确的运用唯物辩证法,反对主观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各种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进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实际也是必要的。把教材和当前的国内和国际形势联系起来,是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联系哪些实际?要联系祖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要联系国内外重大的政治时事,要联系世界各国(或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现状;要联系具有地理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历史性的地理杂谈等等。这样进行联系之后,就可以增强地理教学的现实性和思想性,有利于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地理教科书的内容,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受到时间的限制,难以及时地将发展中的一切现象都反映进来。这就要求地理老师在讲授某些问题时,要及时地引用新近资料,以补充教科书的不足。但这些材料又必须与所讲授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离开主题,牵强附会。例如:讲到中国的疆域时,可利用最近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在我国南海海域中的挑衅行为,美国军事重返亚太地区部署的战略等事件,这样的实例很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那股爱国情感!在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教学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注意用自己所在地的实例,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美好远景,这对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政治热情尤为重要。因为把青少年对家乡的热爱扩大并引向对祖国的热爱上,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可以使他们至诚无间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激发起他们为祖国而献身的热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是比较法。比较法就是比较两个或两类事物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性质,比较法是一种活跃的思维形式,当我们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思维积极地活跃着,从而比较出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它们的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确切的地理概念。如果不运用比较法,只是直接叙述各种地理概念或描述地理事物或地区的特征,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解或描述,而不是用自己脑子去思考问题,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培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例如在讲解美国工业布局特点时,先启发学生思维,提出日本钢铁工业多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通过分析比较指出它们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得出结论:两国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共同点是,都是利用廉价的水运条件。差异是:日本国内资源贫乏,工业原料,燃料依靠国外输入,工业产品依赖国外市场,因此,日本的冶金,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而美国是利用五大湖地区附近丰富的煤铁发展冶金工业,其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五大淡水湖地区。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深刻,又利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正确的辩证思想。同时因为通过事物比较所得到的科学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产生很大的鼓舞作用和教育作用,这无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通过新旧中国的对比,就可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使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更加热爱。又如,通过洞庭湖今昔对比,可使学生认识湖泊演化的规律,对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要作用。还有,在讲到珠三角地区时,对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的变化,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在指导学生进行地理课外活动,或进行地理旅游参观,特别是具有强烈政治性和现实意义的时事地理报告,地理时事画廊等,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地理旅行参观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教育更有显著的作用。当学生看到祖国的壮丽山河,广大的林木、草原和沃野,众多的工厂、矿山和美丽的城市、村庄时,都能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通过地理旅行参观,使学生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存在、发展变化和相互,都能有一个直接认识,特别是地理旅行参观,还可以振奋学生精神,建立起旺盛的乐观情绪。这是因为美丽壮观的大自然,在青少年心灵的发展上,有着重要的教育影响。青少年在大自然中度过学习的一天,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相当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也要实事求是,不能公式化,正面的东西应该讲,而反面的东西也不应回避。例如,讲授我国自然条件时,既要指出它的优越性,又要指出它的不足之处,这些下面的东西会产生鼓舞和教育作用,而反面的东西也能激励学生立志去克服它和改造它,同样也能产生教育作用。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首先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强烈的无产阶级思想情感,崇高的爱国主义热忱和国际主义精神,以及鲜明正确的是非观念。只有如此,才能产生较大的教育作用,较好地完成地理课的教育任务。否则,无论引用什么样好的材料,教育效果也不会显著的。

Ⅳ 初中地理课怎样进行德育教育字

在地理教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揭示其德育作用,并将德育因素系统化形成统一的教学整体。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一是教师要树立“以德为首”的教育理念,将德育贯穿于备课和课堂教学中;二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深挖教材中适合学生特点的德育信息,对学生进行德育。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呢?我觉得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将德育贯穿于备课和课堂教学中
德育是科任教师的重要职责,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施教者的教师,要树立“以德为首”的教育理念,将德育贯穿于备课和课堂教学中。
1.备课中教师要备德育。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树立“以德为首”的教育理念,在备课时精心准备,考虑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只有这样,德育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因此,备课时,教师不仅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深挖教材中适合学生特点的德育信息,而且要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来考虑德育的内容、方法。这样,学生才会接受德育,教育才会做到有的放矢。
2.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对学进行德育。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德为首”的教育理念,结合课堂教学的情景,根据教学计划对学生适时的进行德育,让德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二、在教材中寻找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地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深挖教材中适合学生特点的德育信息,对学生进行德育。
1.挖掘地理教材中的自然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本,搜集优美的景观图片、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受到自然的山川美景、祖国山河的壮观;同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自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通过对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2.根据地理国情对进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不仅展示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指出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来增加危机感。
3.根据地理规律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地理规律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规律的变化是互相联系和对立统一的。例如:在教学地理环境时,教师要讲清楚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以及工业、农业、交通等,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有意识的让学生认识到任何地理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而对立双方的矛盾斗争,使地理事物发展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统一思想。
4.根据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来对学进行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来对学进行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例如:讲授《黄河的治理》时,先引导学生读景观图,然后让学生们一一列举黄河水患:上游――土地沙漠化、凌汛;中游――“地上河”以及目前存在的断流现象,最然后指导学生分析存在这些严重水患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黄河上游滥砍滥伐滥挖,导致地面植被遭到破坏,使泥沙流入下游,沉积形成了“地上河”造成的。从而使学生明确人类不仅要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而且要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着眼未来,才可可持续发展。
5.通过地理学教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地理教材中有血多地理学家的故事,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地介绍这些地理学家为了完成科学研究,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严谨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6.综合家乡的巨大变迁,培养学生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结合教材内容对家乡的介绍和乡土地理的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家乡各行各业的巨大变化,用事实来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如通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比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比较,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成就的比较,家乡人民文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较,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想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既要树立“以德为首”的德育理念,把德育贯穿于地理课堂教学之中,又要根据地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深挖教材中适合学生特点的德育信息,对学生进行德育。

Ⅳ 浅析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德育教育肩负着引导学生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前进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内,在初中教学中,地理容学科有着许多德育教育是其他学科难以实现的,因此,德育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地理教学也能够更加体现德育教育的本质。本文首先阐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然后针对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地理教学的一些建议。(剩余2003字)

Ⅵ 七年级地方家乡学科德育渗透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经济性,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现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使地理课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一、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标即为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主要有: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地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内容为两大板块,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识基础理论、世界自然资源、世界气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区、世界区域地理;二是中国地理,包括中国疆域、人口与民族、气候、资源、河流与湖泊、交通、经济、中国区域地理。无论是学习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的、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能凭感觉,更不能想当然地来学习世界与中国、认识世界与中国。如学习世界自然资源中,我们认识到,目前,世界上由于地域差异、经济差异、人文素质的差异,有很多国家、很多地区,人们文化落后,缺少科学知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使我们的自然资源数量不断地剧减。更有甚者,一些贫困落后的国家地区的农村,人们为了求生存,还有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乱采矿藏、破坏环境,造成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减少;而人口又不断增加,生态受到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多发,直接影响到世界全局性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确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才能求得全球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从国情教育入手,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热爱基础上。对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了解的基础上,地理课让学生从了解家乡开始,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各地区的地理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在看待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悲观,要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增强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使学生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
3. 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建筑、商业、保险业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可以带动这些待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 展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现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日益明显。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民是如何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发展经济,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成与败的经验教训,地理课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专心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的精神。
当前的学生大都是在蜜罐中成长着的,他们很容易满足于父辈创造的良好的物质条件,也就容易走上安于现状缺乏奋斗的生活之路。地理教育中必然得加强对学生理想、人生、追求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从小立志成才,从而发奋图强,不懈追求,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初中地理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顶好教材。学习欧洲、北美等先进发达国家的地理知识时,充分调动学生好奇、上进的心理,鼓动他们树立不认输、不自卑、努力成栋梁,共建繁荣富强的大中国的远大理想。学习南极洲地理,通过85年、89年中国分别在南极洲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史实的介绍,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为国争光的精神。学习地理史上的中外名人故事,如麦哲伦环球航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郦道元与《水经注》、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哥白尼与布鲁诺的“日心说”等等,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榜样,追求卓越,奋发图强的最好德育舞台。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地理教育,必然不能只为传授单纯简单的地理知识而进行教学,只有高扬德育旗帜,为造就适应时代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栋梁之才的远大目标而奋斗,使我们的学生一方面具有广博的天文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具有开阔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远大的理想,方是地理课堂的核心。

Ⅶ 浅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经济性,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现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使地理课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德育渗透势在必行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2.
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德育渗透势在必得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
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
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 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在地球上,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关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动、形象、真实、有说服力。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概括了这样一句话:“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带来了不同季节海陆的气压差异,而气压的差异又导致了风向的变化,形成了季风环流,从而构成了季风气候。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雄辩证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够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让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具体的地理问题,又教给学生一种挖掘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2. 深入挖掘巧设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规划》一节的教学时,如果单纯就书本讲理论,学生听起来空洞、乏味。在认真挖掘教材之后,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规划的变迁这一案例,将北京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历史过程、北京工业区(特别是首钢)的搬迁、解决北京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等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事作为一个个子案例逐一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布局规划变迁的意义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书本上的理论鲜明而具体,而且,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融入了环境观、发展观,引导学生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法规分析城市规划的目的和意义。3.
亲身体验自我教育
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来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和如何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对旅游活动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课前设计了8个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到八达岭长城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学生对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破坏旅游环境的问题、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旅游超载问题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许多学生提出了有独到之处的建议。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又适时引导,为本课设计了一个“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
,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将旅游三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作为三个系统来看,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而人的调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点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这样就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旅游活动》整个单元的知识及相互关系。
对学生进行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教材专门设计了资源专题、环境问题专题和可持续发展专题,这也正是我们进行大力推进的良好契机,但是往往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只要我们巧妙设计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比如,在进行《陆地资源》一节的教学时,如果仅仅就课本论原理是很乏味的,我引入了许多有关中国资源国情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材料阅读、问题设置、分析讨论等教学环节,特别是一组身边事的数据计算,起到了很震撼的效果,学生真切的感到许多资源就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节约资源何等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由陆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引申到中国资源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思想观念去分析和思考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同时进一步明确个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正确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本堂课不仅成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的良好契机,同时也很好体现了日常教学中应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高中地理虽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而多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素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培养,使德育与智育犹如盐和汤一样不可分割。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