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土家族景观研究
『壹』 文化地理学的概念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布版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权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各地区人类的文化定型活动,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区域特性的文化继承性,也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它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http://61.144.36.8/HJXJ/News_Detail.asp?id=1317
『贰』 大学选修课 文化地理和人文地理概论主要学什么 哪个好
人文地理学简复而言之就是制是研究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文化地理学简而言之就是是研究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那么其区别就在于“人文”与“文化”了。
而人文与自然相对应,是包括文化的,所以文化地理学属于人文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人文地理学最主要的包括:人口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
文化地理学主要包括:民族地理学、宗教地理学、语言地理学、艺术地理学等。
当然,两门学科是有交叉和重叠的,比如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景观等基础内容都是会讲的。
因此,
两个都是大学地理学科类专业很重要的课程,选哪个还的看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想学全学范的话就选人文地理学,如果想学部分学精一点的话就选文化地理学。但如果两个都能选的话,建议两个都学。
『叁』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一门人文地理分支学科,也是文化学的一个回组成部分。它研究答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及发展演化规律,以及有关文化景观、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环境的文化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各地区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区域特性的文化继承性,也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
除此之外,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例如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因此就发展了牧业,进而形成了游牧文化。社会组织作为制度文化,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所以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肆』 新文化地理学特色主题是
文化地理来学是研究人类文自化空间组合的一门人文地理分支学科,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及发展演化规律,以及有关文化景观、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环境的文化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伍』 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什么
社会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社会地理学分析空间中的社会现象,研究各种社会类型的区域分布并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探讨人地关系上强调社会因素对地区文化景观、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语言、行为和感应等方面的地理问题,并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文化地理学则从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的角度,解释各种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区具有各种区域特征,研究对象和内容与社会地理学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类不同社会集团的地域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后者则是研究人类创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学者将社会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内容合称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很早以来,地理学的著作中已注意到种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拉采尔的人文地理学代表著作即以人类地理学 命名。在维达尔- 白兰士和白吕纳的人文地理学著作中,也都包含种族和民族地理的内容。不过,现在人种地理学和民族地理虽然仍是介于人种学、民族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但研究者则多为人种学和民族学者。
著名理论:
各地的人口数量、分布和迁移是重要的地理现象,人文地理学者十分关注。维达尔-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原理》第一章即论述了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状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I.鲍曼分析了中欧的人口地域分异现象 ,瑞典地理学家 S.德·耶尔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并制出人口分布图。从此,人口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聚落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既反映自然环境的特征,也表现人类文化的差异。德国地理学家J.G.科尔最早对聚落作系统的研究,他于1841年发表了《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白吕纳则把房屋这一聚落现象列为人文地理事实的第一纲第一目,包括房屋类型、村落形式、都市位置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此后,聚落地理研究在一些国家形成各自的风格。如德国着重聚落景观,法国重视经济对聚落的影响,英国偏重聚落历史地理,美国则关注白人拓荒者居住问题。聚落地理学形成后,最初包括在其中的城市地理学由于发展迅速,逐渐独立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使得聚落地理学现在实际上是研究乡村聚落地理。以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以及资源和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乡村地理学也是在聚落地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研究内容已超出乡村聚落地理范畴。
『陆』 为什么文化生态学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理论
文化生态学研究的是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地域文化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极其互相作用机制.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文化与文化之间、文化与环境之间、各种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生态是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流派:
①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人是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分布都受环境的严格限制.代表学者有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黑格尔、拉采尔等.
积极意义
反对唯心主义神决定论
客观上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消极意义
束缚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
自然宿命论,助长种族主义,发达国家的侵略扩张
这种直链型研究方法中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强有力地限制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这种环境决定的思潮虽然流行时间长,当是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忽视了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人类社会不仅受环境影响,也受社会、历史诸因素影响.环境并不起决定作用.
二、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流派:
①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
观点 :人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由人类能动地择.学者: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
积极作用
批判人地关系上的必然论、决定论
有助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发展
局限性
尚未找到人类社会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决定因素
尚未发现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合理途径
将人地关系仍视为因果关系,不利于认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
②适应论:
1、观点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在利用中的适应
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多种可能性
2、代表学者:
英国人文地理学家 罗克斯比(1880—1947年)
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1)人的生理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种族地理现象
(2)人类生产活动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经济地理现象
(3)人类社会组织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社会地理现象
(4)人类政治活动适应地理环境形成政治地理现象
③生态论:
1、观点: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反应
地理学统一的主题是人地关系--人类生态
2、代表学者:
美国地理学家 巴罗斯(1877—1960年)
生物学借用“生态”术语关注生物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社会学将“生态”还原为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④文化决定论: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技术条件使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中人取决定作用.
相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景观:传统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十里不同风”
不同的自然环境+相同的文化系统=相似的文化景观:现代社会-文化的趋同,“千城一面”现象
积极作用
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客观上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危害
破坏自然环境
破坏生产力
否定自然地理学
三、和谐文化生态关系对应的理论:
人地关系协调论 (和谐论)
观点: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的人地巨系统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对立统一
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应协调发展
人类必须约束自身行为来协调人地关系
代表学者与论著
庄子 齐物论 李特尔 M.J.怀特 吴传均
『柒』 研究区自然地理景观
湖北恩施地区辖属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该州位于湖北省西南,与四川、湖南接壤。全州含8县两市,面积2.446万km2,人口346.83万,本次研究区范围包括该州恩施市、利川市,以及建始县、宣恩县部分地区,地理坐标东经108°30′~109°55′,北纬30°00′~30°34′,面积2699km2(图5-1)。
图5-1湖北恩施地方病分布和采样位置分布图
1—花被;2—沙地;3—新塘;4—鱼塘坝;5—杉坨;6—南潭;7—范家坪;8—罗家坝;9—芭蕉;10—晓关;11—自生桥;12—支罗;13—长平;14—南甫;15—民生;16—铜锣关;17—建南;18—箭竹溪;19—乐福店;20—继昌
研究区地貌受云贵高原大娄山山系和武陵山山系的控制和影响。西部为大娄山系的北延部分——齐跃山脉,东部为武陵山脉分支。两山系呈北北东向延伸,在长江沿岸与东西向巫山山系交汇。因此,本区具有北北东走向的山地地貌特征。在齐跃山系与武陵山系之间发育一系列北北东向分布的山间盆地,如建始盆地,恩施盆地,来凤盆地等。除此而外,在各山系内部亦发育有山间河谷盆地及丘陵盆地,如恩施的新塘、宣恩的椿木营、利川的磨道、马前等。山区平均海拔一般在1000m以上,盆地平均海拔<300~500m,高差500~700m。
研究区水系发育。以齐跃山为界形成东西两支水系。东支为清江水系,发源于利川齐跃山,由西向东流经利川、恩施、巴东,在宜都县注入长江,是影响本区的主要水系。西支长江干流水系,向北西方向进入四川注入长江,主要影响齐跃山以西地区。
本区土壤大体上仍以齐跃山为界,东部山区主要为棕壤和黄棕壤,山间盆地为紫色土、石灰土和沼泽土,河谷盆地发育沼泽土、水稻土等;西部山区和丘陵盆地发育紫色土和沼泽水稻土。由于东西两部分地貌和土壤的差异、其植被也各具特色。东部区主要产水青冈林、油松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清叶松林等针叶林和灌木林,西部山地丘陵产柏木松、杉木、马尾松、青冈林、落叶林等针叶林和阔叶林。
以上自然地理特征可以看出,研究区内齐跃山脉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的东部和西部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分区。
『捌』 求关于人文地理、文化地理、经济地理的文章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出现的时间比较晚,而作为一门课程出现在大学讲台,更是近期的事,并多设置在北美洲各大学的地理系,在欧洲则比较少见。
文化地理在地理系开设课程所处的地位各校不同,有的是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的是把人文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等同起来。后者是把文化地理学当成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的人文地理学,也就是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上述情况,可从有关著作与教科书的名称上反映出来。例如,斯宾塞(J. E. Spencer)和托马斯(W. L. Thomas)两人所著的《文化地理学导论》(Introcing Cultural Geography),此书从文化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他明确指出,文化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在齐穆尔察克(C. E. Zimolzak)等著的《人文景观》(The Human Landscape)一书,其副题——地理学与文化(Geography and Culture);而鲁宾斯蒂因(J. M. Rubenstein)等所著的《文化景观》(The Cultural Landscape)一书的副题则是人文地理学导论(An Introction to Human Geography)。可见,人文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在这里有一定的同义性。另外,如迪伯利(Harm J. De Blij)和斯托达德(R. H. Stoddard)等分别著的人文地理学,其副题分别为:文化、社会与空间(Culture、Society and Space)和人、地与文化(People、Place and Culture)。这充分说明人文地理学在研究社会与空间,人与地之间关系上的文化的重要性,即把文化当作人与地之间关系的媒介。
在本世纪初,人文地理学被介绍到中国来时就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出现在大学地理系。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受到某些错误思想的干扰,人文地理学被排除在地理学之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使人文地理学课程在我国中断了三十多年。
1984年以后,我阅读了乔丹(T. G. Jordan)等著的The Human Mosaic(《人文马赛克》),副题——文化地理导论(A Thematic Intro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对该学科发生浓厚的兴趣。后来,就以此书为基础开设此课程。四年来,分别在北京大学地理系与北京大学分校的城市与区域科学系多次讲授此课程,同学们大都对此发生兴趣。在北大还作为一门面向全校的选修课来开设,选课的学生遍及20多个系,200多个座位的大课堂,曾座无虚席,听课的学生都有较好的反映,这对我是个很大的鼓舞。
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主要是过去对文化地理学领域所涉及的内容接触较少,所以,只能边学边教,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逐步深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感到过去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比较地注意了“地”,而忽视了“人”。可是“人地关系”则一直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离开了人来研究地理学,有很多问题是难以深入的。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A. Krceber)和克拉克洪(C. Kluckhohn)在其文化的定义中提到:文化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要素。这就可以理解迪伯利和斯托达德所写的两本人文地理学的副题中“社会和空间”、“人和地”都加上“文化”一词的意义。由此可见,了解文化对深入研究“人地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除文化地理学外,近期出现的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和感应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也反映了地理科学对“人”的重视。
本书的框架基本上取材于乔丹的著作。对各种文化现象都是从分布区、扩散、文化生态、文化综合与文化景观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贯穿始终,这种结构,虽然有的地方尚待商榷,但仍不失其重要的优点。此外并尽量从其他教科书及有关文献中吸取内容。
高等教育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很大支持。在我开始教这门课时,就向我约稿,希望编写成书。但自感教这门课不易,写成教材当然更加困难。尽管如此,这本教材在经过几年试教后,在该社地理编辑室大力支持下,终于与读者见面。因成书仓促,错误与不妥之处难以避免,望读者不吝指正。
『玖』 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各地区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区域特性的文化继承性,也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
除此之外,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例如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因此就发展了牧业,进而形成了游牧文化。社会组织作为制度文化,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所以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狭义的文化地理学是指研究语言、信仰、风俗、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的空间分布及特点的科学,属于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上的文化地理学,等同于人文地理学。即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事象的分布与变化规律,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广义的文化地理学将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都视为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其中政治地理学包括政治地理、军事地理;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商业地理、旅游地理;社会地理学包括人种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社会地理、(狭义)文化地理。
社会地理学是研究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空间利用类型及其地域类型形成过程的学科。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类型,起源于特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集团对不同自然环境的反应,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居住在世界上的人们有不同的方式生活,他们的民族祖先、文化习俗、宗教信仰、语言、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社会集团。而社会集团不论大小都占有地球表面的一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形成不同的空间布局。
『拾』 文化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近9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学科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远在希里多德、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和斯特雷波(古希月邵地理学家)时代的学者有重大关系。被称为现才划也理学之父的德国地理学家卡尔·里特尔(1822年),关心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里特尔以后的几十年,美国学者G .P.马什‘1864年)研究了人类活动改变陆地的方式。可是另一位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克·拉采尔(1 891年)为人类文化的地理研究或给他创造的人类学一词提供了一个线索。他在1866一1875年考察了美国和墨西哥,被美洲生活方式的各种文化类型(德国人、中国人、印度人和非洲人)的贡献所感动。他阐述了由文化的结合所引起的地理模式的总的思路。与拉采尔泊兔国发现了人类地理学的同时,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1899年)带动了法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维达尔在他开辟的索帮被任命为主席,他提出了人类文化与他的地理特征。他发展了作为继承人类集聚特征的生活方式的概念。
1822年,李特尔便对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兴趣。几十年后,拉采尔倡议研究人类文化地理,提出了“人类地理学”一词,论述了历史景观,认为文化地理区是一个独特集团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体,而且很重视对文化传布的研究。与此同时,维达尔·白兰士在19世纪末提出生活方式的概念和人类文化及其地理影响的思想。
20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认为地理因素替代时间居于突出地位。在他的这一思想和早期的文化地理学思想影响下,索尔提出了关于文化地理的重要论点,主张用文化景观来表达人类文化对景观的冲击。他认为文化地理学主要通过物质文化要素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性,文化景观既有自然景观的物质基础,又有社会、经济和精神的作用,他还强调人文地理学是与文化景现有关的文化历史研究。受索尔影响的美国文化地理学者们被称为文化地理的伯克利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化地理的研究除了对文化景观、区域文化的历史的探讨之外,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将空间扩散分析法应用到文化传播的研究中,形成了文化地理的瑞典学派。
中国文化地理的思想起源很早,历代各类著作、方志中有大量文化地理资料记载,但很少有人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当代的中国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等只从本学科研究的需要出发考虑文化的地区差异和文化起源的地理背景,历史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地名学等地理学研究中亦有所涉及,但文化地理学尚未成为独立研究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