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高中地理城市化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城市化教学目标

发布时间: 2021-03-13 04:26:35

A. 高中地理城市化问题

2.综合农业开发区
3.植物园
2.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专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属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
...
因此第一题不可能是加工工业区。
第2小题,城市化造成很多问题,噪声污染,住房问题,交通拥挤,都市人自身的生存环境倍加恶劣等,
如果再把非城市化地区都用来作为城市化地区会令城市化问题更恶劣,所以答案是2.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

B. 高中地理城镇化的知识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对进一步理解其本质特征是有益无害的。
从农村城镇化的角度而言,城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时间特征,表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二是空间特征,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三是就业特征,表现为亦工亦农,非农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征,表现为亦土亦“洋”,以“洋”为主,亦新亦旧,以新为主。从世界城镇化发展类型看可分为发达型城镇化与发展型城镇化,其特点是不一样的。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西部均属发展型城镇化。发展型城镇化有5个特点:一是城镇化原始积累主要来自于农业;二是城镇化偏重于发展第二产业,而非发展第三产业;三是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四是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推力而非拉力;五是城镇化中城市贫民占有很大比重。

其实在高中地理中关于城市化的知识,在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拉力因素和推力因素,还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四大圈层的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和过快的城市化的影响,书上都有。

C. 高中地理,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城市发展进程的概述。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般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城市化过程还包括诸如城市影响、城市传播和城市带动的外向式的扩散过程。城市化实质上就是以内向式集聚为主和外向式推延为辅的综合作用的过程。要注意城市化不单纯是农民进城,它意味着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国民生活形态和国民意识的重大转变。缺乏城市化,工业化就难以加快步伐,信息革命也难以深入发展。城市化进程虽然很需要政府的规划、指导和推动,但它更多的是通过人们趋利、求新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由“看不见的手”自然推动的一个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18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但是,由于城市化研究的多学科性和城市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对城市化概念的界定,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马克思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美国新版的《世界城市》:“都市化是一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并在都市中从事非农工作;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第一方面强调人口的密度和经济职能,第二方面强调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实质上这两方面是互动的。我们认为,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变化的过程。其内涵在于,它不仅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更重要的,它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颁布结构的转化,是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化。

人口集中到城市或城市地区的过程。此过程通过城市地区数量增加和每个城市地区人口的增加而实现和发展。其特点为:(1)城市人口不断增长:1920年时,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19.4%,到1980年,上升到41.3%。(2)世界人口不断地向城市集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工业化,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了对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节约了空间和时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同时又带来住房困难、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包括许多生态问题,如对城市气候、对动植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问题,流行病问题,城市质量问题。城市生态学是新兴的、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参与城市生态研究有偏重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等不同方面的人员。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然而,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而赞叹不已、振臂高呼是远远不够的,城市化过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分析城市化的含义着手,从城市化的几种不同类型讨论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以及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些问题。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1 .人口学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2. 社会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3 经济学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着很积极意义的。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化的含义做出了解释。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对城市化的规定其内涵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2]。

二.城市化的三种形式及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各种形式的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在对三种形式的城市化的分析过程中,通过以上我们对城市化含义的了解,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各种形式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一)集中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在这种城市化的过程中,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1.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所实行的户籍制度在特定时期确实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扩展,这一制度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3]。几十年前,划出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这个鸿沟已经成了我国农村经济、城镇经济发展的障碍。众所周知,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城、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量人口滞留农村的局面如不尽快扭转,不仅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还将长期抑制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所以,我国应尽快逐步改变现有的落后的户籍制度,为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2 .进城外来工的应享受的“国民待遇”难以实现
城市建设创造了大量的建筑业、工业等就业岗位;进城的外来工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北京市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进城外来农民工对北京市2003年GDP的贡献率在10%左右。同时,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就业学到了各项非农就业技能,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领略到了市场竞争,提高了综合素质。同样,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们的工资、福利、医疗等都得不到保障。同样另外一个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难的也成为诸多媒体所关注的另一个热点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长远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外来工的生活、工作,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如2004年初开始报道的泉州工人严重短缺的情况,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及城市信用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招工春荒”现象在福建省泉州市2004年再次出现。原因何在?泉州市有关官员认为:一是有些小企业拖欠工人工资;二是劳动环境差;三是工资待遇低。创造好的“打工环境”,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政府责无旁贷。无论是从关怀弱势群体、以人为本的要求出发,还是从经济发展的目标出发,政府都应该拿出切实的行动来。尤其是在当前打工者尚没有完全组织起来与强势力量进行博弈时,政府的作用更显得重要。
摘 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本文从分析城市化的涵义着手,在对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及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问题。

D. 高中地理问题:有关于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现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伴随着城市中上专阶层人口属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所以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狭义上说,郊区不属于城市,所以人口也不属于城市人口。
逆城市化是因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环境变差,所以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寻找居住环境好的地方,可以带动郊区的发展,城市人口还是会增长。

E. 湘教版高中地理的课程目标

必修课程
地理I
标准 活动建议
1、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到天气系统的特点。
•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
•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并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选择一种形式(如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个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
• 用肉眼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 绘制出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 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或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
•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 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水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
• 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观看录像等)形式,说明某扑克然要素变化时,将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 搜集家乡某条河流变化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为该河流的未来提出扑克己的设想。
• 有条件的学校对水井定点、定时观测,记录水位、水色等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主要原因。
• 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 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地理II
标准 活动建议
1、人口与城市l 分析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
•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 运用实例,解释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
• 运用中心地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
•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方式的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 类与地理环境的直辖市发展
•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 •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地点。
• 搜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讲座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 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
• 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如何治理某一环境问题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
• 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的守则。
• 结合实际,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并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地理III
标准 活动建议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l 了解区域的含义。
•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
• 举例说明立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式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海参域开发与综合治理的措施。
•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了角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 以某区域为例子,分析该区域森林或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了解森林或湿地的保护措施。
•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低产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综合治理低产区的方法与途径。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 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 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 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交通、旅游等信息。 • 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施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施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 开展一次模拟活动(如南水北调调出区居民与调入区居民的对话),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 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 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 收看相关电视节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外探索与考察中GPS的功能。
• 运用网络电子地图,查找某城市主要旅游景点的分布,并查询从市中心某地到某几个景点的公共交通线路。
说明: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本部分至少选择4个中国案例,2个国外案例。
选修课程
一、宇宙与地球
标准 活动建议
1.宇宙l 简述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 根据图表,概括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 及其特点。
• 举例说出人类探测宇宙的的历程、意义及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性。
2.星空观察
• 运用天球坐标系简图,确定主要恒星的位置。
• 运用星图进行星空观察,说出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3.太阳和太阳系
• 了解太阳圈层结构。
• 运用资料、图表,结合模拟演示,说明太阳系的组成九大行星的结构及运动特征。
4.月球和地月系
• 简述月球概况及其运动特征。
• 分析月相变化规律,并解释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的关系。
5.地球的演化
• 根据图表说出地质年代的划分以及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
• 简述关于大地构造主要假说的观点。
• 运用简单的地质构造图,判读地质构造类型并绘制地质剖面示意图。 • 观看有关主题的影像资料,如天体演化来龙去脉宇宙与人神奇的地球等,交流观后感。
• 收集有关地外文明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 阅读星图,观察四季星空,辨认银河,以及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金牛座、猎户座、狮子座、等星座和北极星、织女星、牛郎星、天狼星等恒星。
• 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太阳活动和月球面貌。
• 连续观测半个月以上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浓度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 组织一次野外地质考察活动,观察岩层及地质构造,采集岩石、矿物标本,寻找化石,讲座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 收集有关图片资料,召开一次专题讲座会,重建恐龙生活时代的地球环境。
• 结合本地的地形特点,开展关于地表形态形成及演化的研究性学习。
说明:简述'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和根据图表,概括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两项,旨在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永无止境,以增强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二、海洋地理
标准 活动建议
1.海洋和海岸带
•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 和分布规律。
• 运用图表及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 运用图表,分析海 一 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
• 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 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
• 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 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 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2.海洋开发
• 说出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 说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 运用资料说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举例说明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 简述海洋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3.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 分析风暴潮、海啸的成因,说出其危害及应对措施。
• 运用资料,说出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简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4.海洋权益
• 区别海洋国土、内海、领海、公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概念。
•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 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新秩序的重要性。
三、旅游地理
标准 活动建议
1.旅游资源遥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 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 比较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区别。
•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文化与自然遗产,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2.旅游景观欣赏
•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 运用资料,举例描述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3.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与旅游规划l 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 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 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4.旅游设计
• 学会收集旅游信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 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所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5.旅游与环境保护
• 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 举例说出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的措施。 • 收集世界和中国旅游景区的各种资料,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
• 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亲身体验。
• 在互联网上查询并下载旅游景区的资料,模拟设计一份旅游活动方案。
• 设计一条本地一日游的旅游路线。
• 由学生自己担任导游,开展一次体验性的导游活动。
• 讲座到某地旅游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
• 结合本地实际,组织一次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会。
• 将学生装的游记、摄影作品、旅游纪念品等集中起来,进行展览交流。
四、城乡规划与生活
标准 活动建议
1、城乡发展与城市化l 说出市镇划分的一般标准。
• 比较中外城市的发展过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 阐述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过程的特点与利弊。
• 举例说明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 比较在不同地理环境污染中,乡村聚落的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 举例说明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城乡分布
•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以及变化趋势。
• 举例说明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 举例说明城乡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3、城乡规划
• 说明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了解城乡规划中项目选址、功能争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 归纳城乡土地利用的基本类型,说明其配置特点和变化趋势。
• 理解在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理。
4、城乡建设与生活
• 了解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分析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评价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
• 说出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 结合实例,比较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 举例说明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 到乡村集市上通过对赶集人进行调查,粗略估计集市的服务范围。
• 收集你所熟悉的城市的地图书馆和有关资料,分析其用地结构和功能分区,看一看有哪些利弊,又怎样加以改进。
• 选择一个熟悉的城市,讲座该城市存在的城市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建议。
• 开展一次关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问卷调查,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 运用有关资料,进行一次城乡规划的模拟练习。可把全班学生分成3--4组,提交各组的规划方案,开展比较评价。
• 模拟选房购房活动:通过上网浏览、收集广告资料、实地调查考察,对几处商品房进行比较,确定购房方案。
• 绘制社区主要的文化、教育、体育设施的分布草图,分析其布局是否合理。
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标准 活动建议
1.自然灾害概述
•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 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3.自然灾害与环境
•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成灾的地域差异。
• 概述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减灾
• 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 以一二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与应急措施。
• 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成就。
• 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避害趋利的远景。 • 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一次研究性活动。
• 搜集本地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以及防灾减灾的有效方法,在全班进行交流。
• 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
• 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料,绘制其地理颁简图,解释其形成原因,并说出我国己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 模拟以某自然灾害为背景的援救学习。
• 配合世界的防灾日,出一期板报。
• 组织以自然灾害与我们(或自然灾害与环境自然灾害与高科技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六、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标准 活动建议
1.地理信息技术
• 运用资料概述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 说出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 根据有关资料,简述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地图与遥感(RS)
• 结合实例,简述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会初步判读遥感图像。
• 结合实例,说明遥感图像在地图制作中的作用。
• 结合实例,说出遥感的主要功能。
3.全球定位系统(GPS)
• 简述说明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 结合实例,说出GPS在交通、旅游、导航等领域中的应用。
4.地理信息系统(GIS)
• 结合实例,说明GIS的基本功能。
• 了解地图数字化的方法
• 会在GIS软件中建立数据表。
• 会在GIS软件中改变图层显示的方法。
• 结合实例,初步掌握GIS的查询方法。
• 会用GIS软件制作、输出专题地图。
• 会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
5.3S技术
• 了解3S技术的综合应用。
• 了解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含义。 • 在GIS软件中,建立同学基本情况信息表,在地图上显示同学的信息,实现查询、分析等功能。
• 在GIS软件中,应用中国人口和行政区划数据,查看东西部省区人口信息,在网上查找东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对此说明东西部的区域等差异。
说明:本课程建议使用二次开发的GIS软件(如对国产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简化GIS功能。教学过程中,建议开发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学习软件平台进行辅助教学。

F.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怎么写教案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必修2中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的第一节。本章包括: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三节内容.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和服务中心。本节教材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两部分内容,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本节在本章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习和理解下面的内容。城市是人类聚落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舞台,既与前一章紧密联系,又对后面的学习起着启下的作用。 二、课标解读:
课标: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
(1)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及其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分布图上,指出城市及其功能分区分布的情况,并归纳出城市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3)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三、学情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各有特色的具体城市。此外,从课程以外的媒体中,学生也能经常接触具体城市的知识。我们的学生居住在城市中,具有对城市的体验性知识。因此,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相当多的有关城市的感性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是以具体城市的形象孤立存在的。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在学生已有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并通过认识城市的特征来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 (2)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变化与变化因素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2.难点:城市功能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六、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讲述、归纳总结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教师展示一些自己曾拍摄过的城市形状鸟瞰图,引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城市形态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引起悬念进而引入课题。 【板书】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 【活动设计】结合课本设计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及引出不同的功能分区。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提问】1.根据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北京市的城市用地分为哪些类型? 2.阅读教材P18,回答什么是集聚效应? 【板书】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通过集聚效应,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合作看图2.1找出有哪些功能分区?以那种功能区为主?
【板书】3.城市主要的功能分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住宅区为最广泛的功能区。
【提问】结合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功能区之间有无明确的界线?如何分清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哪种功能区?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提高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对知识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分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抽象概括及表达能力。利用学生居住的城市提出问题,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

【问题设计】阅读教材P19—20 内容和图2.2—2.4,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阅读课本、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掌握人文地理学习思路。
【活动设计】结合P21“活动”,通过引导,使学生学会读图分析的一般步骤;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香港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
分析步骤:(1)阅读图例,了解香港具有哪些功能区。
(2)分析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尤其要分析它们的位置关系,解释原因。 (3)归纳其分布特点。 【板书】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提问:结合江宁区的变化,分析江宁区城市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课本24页活动题,提出功能结构布局方案?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掌握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活动题方案的提出,学生能够掌握布局的规律性,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的不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够通过总结,深层次认识城市结构布局,活学活用。 5.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城市功能区 位置
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多建在城市的外缘,面积较大,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
低级住宅区 在内城与工业区附近,面积较小,拥挤密集,环境较差 商业区 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工业区
多位于城市外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

【问题设计】阅读教材P19—20 内容和图2.2—2.4,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阅读课本、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掌握人文地理学习思路。
【活动设计】结合P21“活动”,通过引导,使学生学会读图分析的一般步骤;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香港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
分析步骤:(1)阅读图例,了解香港具有哪些功能区。
(2)分析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尤其要分析它们的位置关系,解释原因。 (3)归纳其分布特点。 【板书】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提问:结合江宁区的变化,分析江宁区城市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课本24页活动题,提出功能结构布局方案?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掌握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活动题方案的提出,学生能够掌握布局的规律性,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的不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够通过总结,深层次认识城市结构布局,活学活用。 5.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城市功能区 位置
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多建在城市的外缘,面积较大,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
低级住宅区 在内城与工业区附近,面积较小,拥挤密集,环境较差 商业区 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工业区
多位于城市外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