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长虹新经济地理学
1.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怎么样
隶属于河南大学 可以说是河南大学比较牛的研究所了 它整合了河大比较优秀的资源,特别是在经济、文学、地理、环境等方面。有博士后流动站和多个博士点。教授也多非常有名。历年录取分数可以咨询河南大学研招办。
以下是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 2002 年,2004年10月获批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个以黄河文明与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大型综合性研究与咨询机构。中心名誉主任为李学勤教授,中心主任为李小建教授,执行主任为苗长虹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牛文元教授。
中心依托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人文地理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七个博士点,地理学、中国文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通过经济、地理、历史、文学、哲学等优势研究力量的整合,形成了黄河文化的承转与发展、沿黄地区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黄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特色研究方向。下设四个研究所: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研究所、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黄河文明研究所、中原文化与民俗研究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 15 名,兼职研究人员 26 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22名,教授35名,博士学位获得者24名。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为耿明斋教授,本所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要研究领域,近年来在公司与区域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区域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改造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研究进展;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为苗长虹教授,本所融合了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以黄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互动关系及调控研究等方向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黄河文明研究所所长为牛建强教授,本所以“黄河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对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变迁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为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研究提供历史基础;中原文化与民俗研究所所长为高有鹏教授,本所以“黄河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突出中原民俗与文化的研究,其优势在于文化、文学、历史、民俗和哲学等学科的融合。
近两年来,本中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被CSSCI和CSCD源期刊收录的论文达120余篇,并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学术专著和编写教材20多部;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其中新获批课题近30项,科研经费共近600万元;2005年,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建教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下中部农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教授承担了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与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006年,中心新获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规划项目3项;中心获得学术省部级以上学术奖励20余项;邀请国内外专家来中心讲学30余次,中心研究人员应邀外出讲学40余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0余场,其中,中心副主任覃成林教授应邀到中国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讲学;期间,中心外派7名研究人员到国外高校访学;中心主办和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5场次,并获得学术界的好评;另外,本中心的核心期刊为《黄河论坛》,每季度发行一期,面向全国征稿,稿源丰富,内容全面,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学、民俗、经济、区域和民间文艺等内容。
近四年来,中心研究员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上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出版著作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65篇,其中SSCI源期刊3篇,CSSCI源期刊225篇,CSCD源期刊35篇;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项,自然科学基金 5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提交政府报告18份;获学术成果奖励 60余项;主办和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9场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中心讲学50余次,中心研究员外出讲学80余次,9名研究员到国外高校访学。按规划出版了《中国黄河报告》第一卷、《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大型丛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辑刊(第一、二辑)
中心在大力推动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应用服务工作。中心研究人员多次承担国家部门、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市委托项目,并被有关部门采纳并获好评。如,中心还积极参加了河南省“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咨询工作,为我省有关规划的制订和修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得到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采纳;在《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中心研究人员耿明斋教授率先提出了“郑汴一体化”的设想,纂写的《有关“郑汴一体化”若干基本问题的理论与对策研究》,得到河南省副省长张大为的批示和开封市政府的采纳,为“郑汴一体化”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中心受河南省政府的委托,承担了“郑开大道及两侧功能区规划三维景观模拟系统”,获的河南省政府的一直好评;大冶镇政府委托中心做的“大冶镇可持续发展方案设计与对策”,深入分析了大冶镇在依托煤炭资源发展经济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条路径,获得大冶镇政府一致好评并予采纳。另外,中心研究人员还多次接受电视报纸等媒体采访,扩大中心学术的影响力。其中,中心副主任高有鹏教授在2006年春节前提出“保卫春节宣言”,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全国掀起了保卫传统文化的热潮,是年除夕高有鹏教授应邀作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春节特别节目谈“过年”,还应邀在法国巴黎国际广播电台谈“春节的意义”,《光明日报》于1月28日,整版报道了“春节与传统文化”,影响广泛;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凤凰网、中国新闻社、南方都市报、华商报、南方周末、外滩画报等单位主办的“大河之旅·环保中国2005黄河万里行”河南分场设在中心。中心还承担了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黄河中下游流域数据中心的建设任务和河南省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中心正在自主开发了黄河流域文献特色数据库,为中心的科研做好保障。
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2006年修订版)》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紧紧围绕“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制定了“十一五”科研规划,着力打造黄河文明的承传与发展,沿黄地区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三大特色研究方向,促进文理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产出一批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在“十一五”期间中心重点开展“黄河文明形成与变迁的综合集成研究”、“黄河流域旅游文化及其变迁研究”、“明清以来河南基层社会转型研究”、“河南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黄河沿岸地区文化、农户行为与农区发展研究”、“社会嵌入与黄河流域区域创新模式研究”、“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动力、过程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黄河流域城市群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空间格局演变互动机理研究”和“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并规划出版《中国黄河报告》系列、《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辑刊、《黄河文明形成与发展》和《黄河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丛书、《河南文献丛刊》系列等大型系列丛书。
2. 苗长虹的成就著作
近年来主要从事农村工业化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城乡关系与城乡一体化、区域创新与发展、新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高校杰出创新人才工程项目1项,河南省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
先后在《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中国农村工业化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与制度选择》、《中国城市群发育与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伊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著作多部。
3. 谁有苗长虹教授的《新经济地理学》电子版,能否分享一份表示感谢!
先不用采纳,留扣
4. 苗长虹的介绍
苗长虹,男,汉族,1965年生,祖籍河南省鄢陵县马栏镇碾韩村,中共党员专,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属划学院教授,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学经济地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人文地理》编委,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