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双向式地理教学模式

双向式地理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 2021-03-12 10:38:24

① 怎样在地理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在展示课程原理,传授教学内专容,介绍有关课程属案例的时候,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微课来开展地理课堂的教学。此外,在教师教授地理中有关基本原理、规律和定理的时候,由于教师本身的能力参差不齐,教学准备的完成程度也大相径庭,致使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解读不完整、不准确现象的发生。如果这时候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微课设计小组,对于地理的备课内容进行共同的研讨,这样学生很容易掌握有关的教学内容。

②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

“慕课”从2011年秋天开始,在世界各地以燎原之势席卷而来。这场教育风暴引发了各界的密切关注,唤起了对教学模式的重新审视。无独有偶,在基础教育界,借助于数字化技术,一场以“翻转课堂”为手段的变革也迅速地到来。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者说教学模式,被全国各地的学校在原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改进或者再造,呈现出诸多形式。接下来我将以《气温曲线图的绘制》为例介绍我在地理教学中对翻转课堂模式的尝试。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一、课前设计;二、课堂活动设计;三、总结反思。
一、课前设计
当前,我们中小学的课程主要是以课程标准或者说教学目标为基础的。我所实践的翻转课堂教学始终围绕课程标准,是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尝试。
1、课标、教材和学情分析
课标解读: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材分析:本节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两大部分。前者涉及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量、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气温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气温曲线图是表示气温变化的方法,同时也是研究气候时常用的工具。因此,绘制气温曲线图是学生必须学会的能力。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在前阶段学习过地球和地图、海陆分布等知识,和上一节刚学过多变的天气知识,是学习本节气温变化与分布知识的基础,但他们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并不牢固。同时七年级学生仅仅学习了数轴的知识,而对于数学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未进行学习。
本节课基于课标、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下,确定“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变化曲线”为教学重难点。
2、《导学案》设计
(1)设计意图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有个初步认识,遵循人类思维发展逻辑规律,我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气温的概念、气温的观测、气温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为学生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图做铺垫。
(2)《导学案》完成情况反馈:全班52人,其中44人完成,约占84.6%;8人未完成,约占1 5.4%。
3、微课设计
为了学生能达到课标要求,我录制了微课《气温曲线图的绘制》。微课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讲解如何绘制气温曲线图和进阶作业设计。
(1)如何绘制气温曲线图
在微课中我考虑班级学生的不同层次,从较低层次学生角度出发,将绘图过程分解成一步一步小步骤,同时贴近学生实际操作(例如:用直尺)。最后为了让学生容易掌握绘图的方法,我简明扼要地总结绘图步骤“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五写名”。微视频短小精悍,目标明确,主题突出,讲解透彻,易于掌握,学生从中也容易获取成功,建立自信。
学生观看视频情况反馈:观看微课完成情况:全班52人,其中48人观看,约占92.3%;4人未观看(3人因电脑未联网不能观看,1人忘记学习任务),约占7.7%。
(2)进阶作业设计
在学生学习完如何绘制气温曲线图这部分知识后,为了监测和矫正学生的学习和保证学习效果,我设计了两个相关的进阶作业:一个是游戏《大家来找茬》,另一个是绘制《蚌埠全年日均最高气温变化曲线图》。
①进阶作业一:游戏《大家来找茬》的设计
我结合教学经验,把以往学生绘图过程中的易错点设计成游戏活动。这款游戏是一款大家课余时间比较喜欢玩的游戏。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轻松的学习状态,同时帮助了学生在绘图过程中注意易错点。
各位评委老师们,也请你们放松下吧,我们一起进入这个游戏环节
游戏《大家来找茬》中互动情况反馈:全班52人,其中30人参与互动,约占57.7%;22人未参与互动,约占42.3%。
②进阶作业二:绘制《蚌埠全年日均最高气温变化曲线图》
在微课最后一环节,我出示蚌埠的气温资料,让学生绘制蚌埠全年日均最高气温曲线图,完成后放置QQ群并分享至空间。这一环节意在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帮助大多数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同时起到监测学生的学习和检查全班学习效果,以便进行翻转课堂活动设计。
绘制《蚌埠全年日均最高气温变化曲线图》情况反馈:全班52人,其中47人已提交作业(其中绘图规范的有23人,约占全班44.2%;不规范绘图的有24人,约占全班46.2%);5人未提交作业,约占9.6%。
二、课堂活动设计
相对于传统教学过程而言,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知识传授在课前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完成,知识内化则是通过课堂中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协助而完成。如何通过课堂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最大化。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我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内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的课堂活动进行介绍。
1、确定问题
我根据学生完成《导学案》、观看视频、进阶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的问题有:
(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需要进行学法指导。
(2)一些学生未参与进阶作业的互动环节。
(3)一些学生未能规范绘图。
2、独立探索
独立学习能力是学习者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从个体的发展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在翻转课堂的活动设计中,我注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基于学生学习微课反馈的数据分析,一些学生未参与《大家来找茬》互动游戏环节,故我在翻转课堂中采取学生独立探索并以抢答的形式进行了绘图步骤的复习总结和指出进阶作业中正确答案。
3、协作学习
学习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形成个体间相互尊重的关系,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从学生绘制《蚌埠全年日均最高气温变化曲线图》完成反馈情况看,一半以上的学生未能进行规范绘图,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完成绘制《蚌埠全年日均最低气温变化曲线图》的活动,以达到生帮生,师帮生,提高课堂效率。
4、成果展示
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完成个人或者小组的成果集锦。我设计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分享作品制作的成功和喜悦。
三、总结反思
我所进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由学生自己掌控学习进度,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的掌握,提倡交互式、开放式地理教学。
在学习方法上,变被动为主动,课堂外学生主动观看微课视频,查找资料进行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课堂上学生积极向教师及同伴提出问题,是师生会话的发起者。
在教学手段上,构建基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以纸质笔试的传统测试方式是无法测试出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全部的学习效果,因为,翻转课堂还涉及到学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个人时间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如何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
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考,总结,前进。

③ 地理教学方法有哪些

地理教学方法有:

  1.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实物展示、直观教具(如模型)、示范性实验等,使学生通过观察而获取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供展示的对象有很多,而且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演示的范围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

  2. 地图法。地图法是指在地理教学中,老师运用各种地图,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成为地理学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 纲要法。纲要法,又可以称为“思维导图”法,是一种利用由字母、文字、数字或者其他符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教学辅助工具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简单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

  4. 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等途径进行探索,发现并掌握相关原理或结论的教学方法。

  5. 生活教学法。活教学法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拓展资料: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④ 互动教学在地理课堂上的应用形式有哪些

1.双向型
在这种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的师生对话形式.
2.多向型
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是: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
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教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每个老师都是这张网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这种互动的载体往往是大型的数学游戏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上互动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互动往往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就教学效果来说,在这三种互动形式中,双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差,多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好,但效果最好的是网状互动.
“全员参与、平等信任、互尊互爱、自由沟通、情知相融、共同活动”是我们新课程所要求的互动的理想境界.
教学互动的组织实施一般按以下流程:
(一)互动的预备策略与方法
1.创设利于有效互动的环境
互动理论强调互动是人与环境的作用.因此,创建适于学生互动学习的物理环境(比如教室布置、座位安排、灯光、绿化等)和积极的社会心理环境(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有效互动的前提.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会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地开展各种教学互动.在互动中,教师要积极鼓励互动、创设互动条件、消除互动障碍,努力培养学生乐于互动的态度.
2.预设互动:有效互动的支点
要切实搞好课堂教学互动,就必须要有互动预设.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就要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教材、学生实际、教法等,预设好如何互动引入?何时在课中互动?怎样互动?在结尾如何互动?是否要延伸互动等问题.预设互动的要点是:“多预精用,弹性设计”.多预精用是指预设时多准备几种互动方案,在互动的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要多元化,但在课堂教学时,要根据课堂实际,精挑细选地用.弹性设计是指根据课堂的多变性、生成性,在设计互动活动时要考虑“不同人的发展”而因人设计学习目标,考虑“不同人的认知”因人设计互动内容、互动形式.
(二)教学互动的组织策略与方法
1.疑问:有效互动的起源
问题是学生思维互动的发动机.课堂教学的互动往往就是始于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开展的活动.没有问题的互动就像没有油的发动机,最多只是形式上的互动,没有思维上的实质互动.问题又何来?通常是由教师来提.对教师提问来说主要是注意两方面:怎么提和提什么.有效互动的提问重在引导,要避免大量的一问一答和一问齐答,这会造成互动范围小、学习被动或互动失真,甚至造出“南郭先生”.提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要利于学生互动、要因人施问,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
2.对话:有效互动的重要方式
课堂教学是以对话为主要互动渠道的学习过程.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课堂上互动不起来,在很多情况下,问题就出在对话上.如何才能实现真实有效的对话呢?(1)人与人之间必须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你—我”关系.特别是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观念平等、人格平等,要尽量保护学生的创新灵性,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2)给学生平等的话语权.这要做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表意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允许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
3.合作:有效互动的特点
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合作是教学互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根据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师生、生生有效合作,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1)合作前的独立思考必不可少.只有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讨论才能深入,才可能有思维碰撞的火花.
(2)合作中的启发、引导、调控是关键.当学生在合作中有困难、有疑虑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引导.对合作中个别学生或小组有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合作过程中,还会出现优生占主角甚至没有合作的现象,这时教师要积极调控,比如在交流时间、小组人数、组员结构、任务分配等方面作适当调整和控制.教给学生有效的合作技巧,如倾听、相互信任对方、相互鼓励支持等.
(3)合作后的评价、归纳、提升是重点.对合作中表现好的个人或小组及时肯定表扬.对合作中并没解决的问题或生成的新问题,教师要阐释、归纳和提升.对个别运转不好的小组,还要在课后进行师组互动了解原因.
(4)设法在课外建立“师生互动场”,(类似课外辅导小组)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中的难点问题,这也是加强师生互动的良策.
4.做中学:有效互动的新形式
“做中学”就是将学习对象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自己(独立或是几个伙伴的)探索性活动,包括操作实验、合作探索、预测假设、共享交流、尝试修正等一系列主体性的活动,来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做中学”大多是在学生的相互合作中完成的,在“做”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约束,形成真正有效的合作互动.
5.非言语沟通:有效互动的重要手段
有效互动不是单一的依赖语言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互动中,除了言语沟通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言语沟通.比如课堂上的体态语言交流(如眼神、手势、身姿、头语等)、书面语交流(如评语、作业批语、留言本、数学日记、网上的交流等).数学学科本身较抽象乏味,但在互动中加入非言语沟通,就会使枯燥的互动顿生生命活力,其互动效果自然妙不可言.不过运用体态语时,要注意:(1)要恰当准确,自然得体.(2)要协调一致,整体配合.体态语与有声语言、体态语各类型之间互为补充、相互配合,才能更具体、真切地交流互动.
6.信息技术:创新互动的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背后凝聚着强大的价值诉求:平等、沟通、透明、快捷、共享、互动……信息技术的发展理念与互动理念是如此的一致,这不由地让我们想到:通过网络的载体(如组建QQ群、建立教育博客等),在所有的学生、教师之间构建一个虚拟又实在的“互动社区”.在这个社区,所有人可以是熟悉的,也可以是陌生的,他们都是主人,他们之间互为主体,可以“无所顾忌”地交流,这样建立的互动是不受任何时空限制的.我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为了更好地互动,让人们在共享、互动、开放的状态里形成与他人的和谐关系,我相信这是我们将来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互动的完善策略与方法
抓好互动的几个“度”是有效互动的关键.由于师生背景和认识各不相同,在教学中只有适“度”互动,才会产生有效的互动.
1.互动的广度
实际教学中互动的广度往往不够,主要有以下原因:受题材限制(范围小或难度大等),学生施展不开;怕犯错,被取笑;没有足够思考时间;没有平等的发言机会等.为此,在教学互动中,一方面要善用教材,分层次挖掘合适的题材.另一方面,在互动时要积极引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创设宽容和谐的互动氛围.要使每一位同学有所感、有所知、有所议、有所获,确保学生全员互动、全程互动和有效互动.
2.互动的深度
要真正使数学教学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就必须要关注互动的深度,即不仅要进行数学知识层面的互动,而且也要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情感体验的交流.
3.互动的延展度
实际的教育不限于学校不限于课堂,因此互动也不止于课堂.作为课堂教学互动的延伸,课外教学互动的时空更大,教师要积极建立课外互动的机制.如引导学生建立互助学习小组、课题兴趣小组、教学日记的交流互动等.此外,我认为家校之间、家庭成员之间若能建立起有效的互动,也一定能促进学生良好互动习惯的养成,达到以互动促互动的效果.

⑤ 关于几种地理教学模式的思考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综合性回是其显著特点之一。对学答科特点认知不足、经验欠缺的教师不容易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与任务,从而使地理课平庸乏味、效率低下。地理课堂精彩与否,教学过程高效与否,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在于教学是否抓住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和中心任务。

⑥ 双向互动型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的基本问题

一、双向互动型教学管理模式内涵

教育的意义在于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价值引导首先是通过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规格的设定而实现的;其次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而实现的。教育者价值引导和受教育者自主建构之间的中介是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即受教育者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教育者所提供的课程、教师和教学进度等。并且,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提供的必修课程,还可以在了解教育者设计意图的基础之上,进行主动接纳还是被动接受的态度选择。在漫长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尽管也曾出现过开办“学生学校”的尝试,但整体上说,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师、教学进度等都是由学校单方面安排,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非常小。在我国,逐步推行学分制成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

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管理与管理对象、教与学等多重作用关系。它们构成了“双主体”教学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把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多重作用关系看成是一个交互耦合的动态关系,两者相互渗透、互为主客体并实现相互转化,使双方都成为管理的主动者,以期收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充分反映学生的意愿和个性化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这一管理模式主要由管理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与学过程实施、结果分析与信息反馈三大模块构成,其中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涉及学校、社会、学生三方的共同参与,教与学过程包括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教学知情、教学选择、教学反馈、教学研讨、教学评价、教学决策等六个环节,这六个环节中以选择、研讨、评价为基本环节,结果分析与信息反馈包括学生、学校对教学各个方面的综合评价。

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代表的管理内容贯穿了学生、学校两个管理主体性这一理论主线。学生管理主体性体现在知情、选择、反馈、研讨、评价、决策六个方面。“双主体互动型”教学模式中,选择以知情为前提,研讨以反馈为基础,评价则以改进工作和参与决策为主要目的和归宿。学校主体性体现在人才模式制订、用人单位意见的采纳、教学管理决策的实施。

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代表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如前所述,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内容有教学知情等六个方面,其中选择、反馈和评价是三个主要内容。研讨则是协调教学矛盾的一种良好方式。而综合评价及信息反馈的结果又作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修订,进而间接影响教学管理的开展(图5-6)。

图5-6 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的模块关系

二、双向互动型教学管理模式的特点

1.体现了学生、学校两方面权力制约和平衡的管理理念

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的内在机制是学生和学校(包括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在传统教学管理体制下,学校管理者占据着绝对权威,学生处于被管制和约束的地位。学生同时处于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制约下,成为更加需要关注及帮助的弱势群体。很多学生有一种因胆怯而不敢面对面探讨教学问题,不敢如实进行教学评价的心态,而冷漠、不信任的态度和应付式的参与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可以解决上述学生与学校之间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失衡状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选择阶段、信息反馈阶段等都体现学生与学校双方意愿。学校拥有制订和解释教学计划、安排教学人员、设计教学进度的职责与权利,学生则可以要求学校说明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及介绍教师的基本情况,提供具有操作性的选课指南。学生在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师情况了解、认可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

2.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互动式教学管理模式的突出优点是体现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学生学习主体性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工作实际,高校学生学习主体性更要突出强调主动性、选择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四个方面。此模式恰好结合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特点,使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过程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选择性,结果分析和反馈过程体现学生的批判性、反思性。而且三个环节相互联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教学模式的实施,教与学过程的变动又会影响最后的分析结果,分析结果反过来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整,修整结果再次作用于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分析环节,不断循环的相互调节作用,促使各环节的紧密联系,各环节的不断完善,强调整体性、综合性。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环节少、方式少、参与程度低的问题。

3.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构建意义

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是主体教学管理观的具体体现。主体教学观是以尊重、弘扬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管理思想,符合高校实施学术管理、民主管理、人本化管理、有效管理及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需要。

(1)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是高校实施学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活动是高校的生命力所在,学术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是高校学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布鲁贝克在《教育哲学》一书中,从学术自治和学术管理的角度对学生参与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高等教育与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于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学问,而自治是高深学问的最悠久的传统之一。高等院校学术自治首先是教师对学术活动的广泛控制。“顺着大学组织结构的阶梯向下,我们最后碰到的是学生及其在自治中的地位问题”。布鲁贝克指出,关于学生参与学术自治的问题,首要的是应该正确看待学生与学院和大学的关系。在历史上,高等院校总是把学生家长而不是学生本人看作是当事人。布鲁贝克看到了这种做法的弊端,他明确提出要给予学生以学院或大学的成员地位。在这里,成员身份就构成了学术界的“公民地位”。确立了学生在学术界的“成员”地位后,学生参与学术自治,就由“允不允许”、“可不可以”的问题转变为怎么参与才“合理”和“有效”的问题。

学生被接受进入学术团体后,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使其在学术团体管理机构中起到有意义的作用,也就是起到超过作为课外活动的学生自治体的作用呢?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有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的看法。布鲁贝克引用了一些学者关于学生在学术事务方面“参与民主”的观点。按照杰弗逊的理论,所有与学生有重要关系的决策都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学生要求在确定课程和教师的任命、晋升、解雇方面拥有一定的发言权。然而,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赞同这种高等教育的“民主化”。有人发出疑问:非专家(包括学生)在高深学问领域只不过刚刚入门,怎么能够指望他们在这方面作出有效的决策呢?如果学生在课程的计划、实施和评价方面享有与教师平等的权力的话,他们就很有可能成功地降低他们自己的学位质量。还有的学者从学生在时间、精力上的有限性、学生行动由人指导、能力由人评价与他们直接参与这个指导和评价自相矛盾等方面,对学生参与学术自治提出了怀疑。这实际上是学生参与范围的适度问题。在对比不同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布鲁贝克最后对学生参与学术自治作了两点归纳:一是解决学生参与学术自治问题的办法与其说在于大学管理机构中有没有学生代表,不如说在于一些不大正式的程序,如通过选修课提供反映“消费者爱好”的机会,学生就已经行使了参与权利;二是要求学院或大学对学生负责。为了使责任制切实可行,学院或大学首先必须愿意听取意见。除此之外,还必须公布所做出的决策及其理由。责任制的另一个方面是与这些决策有关的人的上诉权,既包括正式的,也包括非正式的。最后,责任制应该为评价和重新评价负责决策的人员提供机会。

(2)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是高校民主管理的重要体现

民主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内容,民主化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保证人们能够充分行使他们在教育上的民主权利,这也意味着他们有权参加教育机构的管理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民主化不仅要把更多的教育给予更多的人,也要有更多的人参加教育管理。教师、家长、学生及其他社会人士一道,应该享有指导和管理教育这个共同事业的权利,包括规定教育政策和目标、建立和组织机构、筹措经费和分配资源、确定教材和教法等教学上的问题、聘请教师、调整薪金和制订规章制度并考核其结果等。

对学生和教师民主参与教学管理的权利,《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从学习者在学校生活中的地位、学习者责任的角度加以阐述。书中认为,学生参加教育活动的情况正在不断发展,但最有趣的实验要在世界各地的大学里面去找。长期以来,学生已经部分或全部地控制了学校的“社会部门”,如学生宿舍、体育活动、卫生运动和辅助的服务机构。此外,学校随时就一般政策问题与他们“商量”,或者通过专门为某种特殊改革而设立的委员会,与他们“商量”。近几年来,学生的参与已经进入到大学的一些部门里面,而这些部门过去一向被视为是极少数具有必要经验与资格的人所独占的领域。教学方法和学习项目目前正越来越多地在学生参加的机构中加以讨论。主要的管理机构(校务委员会、国家与部门委员会)正在进行改组,以吸收学生代表。某些国家的学生正在开始要求在决定招生、考试、财政和一般教育行政的机构中要有学生代表。在这一方面,学生们已经取得了某种成功。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所描述的民主管理思想在美国高校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充分的民主管理是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特征。美国高等院校设有各种委员会参与管理工作。其中,校一级委员会主要是校务委员会和教授参议会。校务委员会由校长兼任主任,并由若干副校长和院长、系主任、管理部门人员、教授以及学生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就学校发展、学校政策、员工及学生切身利益等问题提出建议,并制订具体办法。校务委员会内分设许多专门委员会,就其范围内的事务向校务委员会、校行政领导和行政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美国大学里的“学生政府”是校内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它由各层次学生代表和外国留学生代表组成,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学生政府”可代表学生利益向学校反映学生要求,并就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与学校联系、交涉。此外,它还依据自己的章程在学校内部发挥管理、协调、自律的作用。而在英国,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学生代表就开始进入学校行政管理的各种委员会,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的理事会和评议会中都有学生成员参加。

在我国,罗廷光教授是最早提出教育民主化管理的学者之一。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提出了教育行政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等思想。教育管理民主化主要是指:教员和学生有权参与学校管理;平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内部人际关系融洽,反对校长独裁统治。我国现代大学最早成功倡导学生自治和民主管理的,首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他认为,学生自治应该从组织上、制度上加以落实。他主张学校管理机构应设立学生自治委员会,负责引导学生自治;学生应组织学生自治会。学生自治会的三大任务是:以体育互相勉励;以知识及能力的增进互相勉励;以品性修养互相勉励。蔡先生的学生管理思想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问题,但它一改以往学校把学生单纯看成是被治者的偏见,把学生当成学校管理和引导社会的重要力量。这种思想无疑是对长期以来忽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一种挑战和超越,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性原则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依靠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民主管理教学,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管理民主化趋势正在得到加强,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成为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体现。

(3)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是高校人本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社会,管理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理性行为,它的存在不但不应成为人性的束缚,恰恰相反,它应该成为人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人本管理理论也就应运而生。人本管理首先“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组织展开一切管理活动,以尽可能少地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最终实现物的增效和人的发展相和谐的管理目标”。人本管理的基本特征有: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人本管理的人文理想就是追求管理最优境界,并使人性得到最大的 ‘解放’。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管’,而是‘引导’、‘解放’”。用顺应人性的方式对每个人的优势及潜能作出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使他们能发挥最大程度的创造力,这是社会发展和人的进步对管理理论发展提出的要求。

高校应该以人为本,把人放在应有的主体位置上,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来推进管理。肖菊蓉在讨论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创新策略时,提出未来教学管理将是人本化的管理。她认为,未来教学管理重视人的情感、培养人的能力,并以使其有效释放为着眼点,形成的制度文化是开放民主、和谐融洽的文化,造就的是主体性强、自主自律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自主人。人本化教学管理的核心在于如何营造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建立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展现和发展人的各种潜能及创造性的有效机制。

推行高校人本化教学管理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最早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院校“学生消费者第一”的思想观念。“以学生为本”,首先它明确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即学生作为消费者进入学校,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买方,学校则成为卖方;其次,它更加关注学生的权利,即学生应具有获取知识、选择专业、选择教师和安全保障等权利;再次,它提出了学校改革的目的在于不断完善自身的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应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在近年通过的《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设有专门章:“校方与学生的权利”,明确规定了“大学应该竭尽所能为学生智力和创造性的发展提供最佳的机会”,并指出研究型大学的学生还有“学习和研究领域的多样选择以及通向这些领域为指导”等权利。这鲜明地体现了美国大学“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有很大的启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学生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学生作为投资者、消费者和受益者身份得到确立及重视。以此为契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逐步被高校中的人们所接受,进而对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教育和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内含这样的思想,即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也是参与教育、体现教育价值和教育质量的主体;学生不仅是被管理者,也是参与管理、体现管理价值和管理质量的主体。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是高等教育“以学生为本”的主要表现,也是高校人本化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4)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是高校有效开展教学管理的主要因素

“有效管理”是一个外来概念,最初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尽管德鲁克“有效管理”是针对工商企业而提出的,但却由此引发了管理学界的“有效热”。在这股热潮影响下,教育管理学界也对如何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发生了兴趣,教育管理者把对教育功能的目标,转向到效能的目标。也就是说,从“应该做什么”发展到“怎么做最有效”。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向到学校的效能管理,成为早期现代教育管理向二战后的现代教育管理转变的主要特点之一。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管什么”显然已经不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在于教学管理怎么管才“最有效”。如前所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教学管理造成了落后的教学环境,制约着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最终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传统管理的弊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有效性?“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是调动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三方面的积极性”。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动力,根本上是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按照“有效管理”理论,有效教学管理是计划、实施、评价等全过程的有效管理。在这三个阶段中,学生的参与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参与可以增加教学决策和计划的透明度、开放性及针对性。尤其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它能加强教学反馈,促进教学研究,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参与能帮助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发现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较准确地找出教、学、管之间相互冲突的问题和原因,促使有关教师及管理部门做出有效的协调与控制。只有学生这个动力因素的作用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形成推动并保持教学管理系统良性运行的合力。因此,是否有效地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就成为高校教学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5)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是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基本权利

高校学生(本科生)是处于发展之中而又尚未发展成熟的特殊青年群体,他们的体格、肌肉、各种身体机能等自然生命及他们的心理、思想等精神生命都正处在发展之中。在两者关系上,自然生命发展是基础,精神生命发展是目的和归宿。学生精神生命的发展是他们区别于社会成年公民群体的一个本质特征。精神生命发展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发展过程。主动性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本质特征,这一结论在自然生命意义上是被人们所接受的,但是,当问题扩展到人的精神生命发展领域时,生命活动的主动性特征却往往被人遗忘、丢弃,甚至违背、践踏。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性被剥夺,在我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即使是在20世纪末的学校里还顽强地存在。她指出,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学生持学校发的教科书,按课程表的规定上课;按教师的每一个指令行动,每一个问题作答。教师清楚每一节课要教什么,为何教和如何教,学生却不知道要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教师是每日课堂生活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在日常班级生活中,教师同样是主宰者,这种剥夺因其不会带来自然生命的死亡而被忽视,甚至还因所谓教师的好心和善意、学生的无知及幼稚、需要成人教导等理由而被视为天经地义。这种现象是与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相违背的。因此,叶澜教授疾呼: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叶教授的观点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提出来的,但高等教育同样存在学生精神生命发展权被忽视的情况。在教学管理领域,问题尤为突出。很多学生不了解教学计划,选择空间有限,更谈不上参与计划的制订和修改。他们只是被成批地送入学校早已设计好的培养模式之中,去被动地接受大多千篇一律的灌输式教育,最终从生产线的另一端“产出”标准统一、缺乏个性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被压抑,参与教学管理的主体地位被抹杀。在我们组织的调查中,大多数同学都认识到参与教学管理是他们的一项基本权利,学生非常希望获得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对此学校应该予以尊重和保护。

⑦ 浅谈怎样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让学生建立“会学、学好”的思想模式,内并且要确容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中“先学”,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在教师教学指导阶段中自己预习学习内容并尝试解决教材上的问题。“后教”,指的是教师发现、评价学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高中地理“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四个过程:1.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根据设计的学案进行有效预习,并在课程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2.课程中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探究学习。3.有重点地答疑解惑,并适当指导学习方法加以利用。4.课后及时进行整节课的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⑧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哪些模式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体制和要求,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