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地理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地理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发布时间: 2021-03-11 10:06:24

A.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是知识时代,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谁能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谁就能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今天的学生是我们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然而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于受到传统的观念、体制、模式等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断,泯灭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正逐步成为一种“模具”,不管你有多少棱、角,都将一天天被磨去,成为一种统一的模型。我们的教师,正像辛勤的“园丁”,不管你多绿、多艳,为了整齐统一,都将在“园丁”修枝剪的咔嚓声中被无情地剪掉。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随着年级的增高,就逐渐变成“听话”的“解题机器”。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就本人的调查以及研究,归纳总结了一下几种方法:
一.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到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浓厚兴趣。在我的调查报告中统计发现,百分之90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学的最好,也在这门课上会突发奇想。
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学生脑子里框框少,对成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能冷眼相看,提出一些新观点,有时在成人看来是很幼稚的,甚至是离奇、荒唐的。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教师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问题,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四.引导学生调查研究身边地理现象
学生通过对身边地理现象的调查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气候的有关知识以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调查研究作业:在饮食起居方面,家乡的乡亲们多以什么为主食,为什么?家乡的房屋等建筑物有何特征,为什么?通过学生动手查阅书刊杂志、网络资料、到相关部门实地调查研究等以后,不难发现:家乡的乡亲们多以稻米为主食,主要是因为家乡地处南方,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的生长,所以乡亲们多以稻米为主食;家乡的房屋等建筑物主要考虑通风、遮阳、隔热、降温等功能,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这都是因为家乡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缘故!
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上,地理教师要利用各种地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是:1)运用地图。地图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利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最突出特点,没有地图就不可能有地理学,也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地理教师要经常运用地图进行讲课,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填充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2)地理图表应用。地理图表多种多样,它能够形象直观地表达地理数字、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工农业生产指标等,使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简明化。通过对地理图表的绘制、分析、比较、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更深刻地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实质。3)地理逻辑的应用。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从整体上反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整个地球各大洲、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是不同规模的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特征总是与组成的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学生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纳,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揭示现象,总结规律,深入理解各要素的内在联系。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起着重要作用。4)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首先,课堂教学要联系实际。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教学任务主要在课堂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深钻教材,认真备课,广泛收集材料。除了课本上的插页、图片等资料,教师还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乡土材料,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材料,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国内外时事材料,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密切相关的跨学科材料。通过把这些材料再加工,有选择、有目的地融入到教学中,不仅能够把课教“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使他们养成注意生存环境,观察生产生活,关心时事报道的良好习惯。5)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同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学中有较多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概念、事物、现象和规律以及运动复杂的宏观世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模拟手段,可以使学生较直观形象地观察认识地理现象,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所以说,地理课多媒体教学正显示也其强劲的生命力。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的途径。多媒体教学的确使学生加深了对地理教材内容的理解,又获得了情感的陶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塑造学生自立自主人格的一种良好形式,也强化了地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提高了地理教学质量。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B.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

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在地理课堂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读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且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 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趣味性的学科,地理知识丰富而精彩。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火山地震带及其分布”为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地球”“地震破坏”的图片,让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短片回顾我国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场景,把学生带入教学情景中,让学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强大破坏力,激发了学生的忧患意识,从而调动了学生探索地震相关知识的极大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师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规的文字语言来对地理知识的描述外,还有另外一种语

言,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图语言。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画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尽量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中去理解,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自然就养成了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例如我采用形象比喻法来教育学生记住一些图形的轮廓形状:黑龙江的轮廓像一只美丽的天鹅,湖南的轮廓像美人头,英国的轮廓像一只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意大利的轮廓像一只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地势起伏时我采用剖面观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绘制各种图表的方法,适当的统计分析知识以及地理问题的归纳方法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资料的表达,地图、各种图表对地理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类整理和分析。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去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理信息的联系、差异,力图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实施探索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意识十分淡薄,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质量和学生听课质量难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学就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的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例如,在“海陆变迁”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图片,并进行分析:喜马拉雅山在地质年代是怎样的地理环境?我们利用科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地图的运用在地理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略图的运用尤为重要。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图,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七大洲、四大洋”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七大洲、四大洋”简图的绘制;又如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每个省级行政区轮廓的绘画中来,在这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

地掌握了它们的相对地理位置。地理略图不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还能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地理略图的运用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 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进行学习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提高课堂有效性
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学生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觉思考的习惯,同伴的评价和教师评价有助于学生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倡导赏识教育,无论学生的成就大小,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鼓舞和信任,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教学只有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从而使地理课堂有效性大打折扣。我们有时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过于严谨而使课堂不生动活泼。其实我们应该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的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要善于欣赏学生,善于换位思考,善于与学生沟通,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甜美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友好般的相处,就能赢取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就能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从教多年的地理教师,笔者虽然对地理教材已经比较熟悉,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要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自己教学中低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的思想、新的教法,从而使地理教学更有效。

C. 地理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回学科,一般来讲,地答理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层,由此就产生了地理的各个分支。

例如气候现象、水文现象以及水环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现象,土壤的分布以及类型等等很多现象,自然地理现象还关注于由于样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统现象以及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环境现象、气候现象。

(3)地理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扩展阅读

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要求:

1、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和环境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2、掌握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3、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科学的修养;

4、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D. 地理对幼儿教育的意义,谁知道

地理:儿童道德发展的空间线索
──浅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李晓菲
新世纪初,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套以新标准为依据所编制的新教材也开始在全国各实验区试用。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打破了原有的教学体系,把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与“社会”整合成新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生们在学做人的同时,还要学习一些地理、历史的基本常识。这种做法受到了很多学生的欢迎,但同时也引起一些学校和部分家长的担心:孩子们学的东西还不够多吗?为什么要在品德课中加入地理和历史的内容呢?地理教学真的有必要吗?

一、地理是儿童真实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儿童形成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智力纽带

生活是儿童品德发生的起点和源泉,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经历和体验生活的过程。品德绝不是孤立的,我们不能把品德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剥离开来,把它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来对待,而应该用开放的态度吸取学生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把这些教育资源纳入到学生的品德培养中,为品德寻找一条通向生活的生长道路,使学生置身于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中,从而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与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其中,地理就是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之一,它从人类发展的空间角度来看待人类事务,是儿童品德发展的空间线索。

地理是儿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儿童通过地理知识来建立自身的空间感。人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的,儿童也不例外。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同时,协调环境与“我”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地理教学中引入的一系列地理符号、地理概念以及地理规律都是对真实生活的抽象和概括,儿童通过由浅入深地接触这一系列的知识,逐渐建立起自身的空间感和存在感,从而在空间维度上还原和体验真实的生活。

地理打开了儿童接触世界的窗口,极大地拓展了儿童的生活空间,在儿童和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智力的桥梁。在地理教学中,儿童通过对地理符号的认知、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规律的掌握等,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拓展自身的生活空间。比如说,比例尺的引入让儿童掌握了读图的基本技能,他们可以利用一张小小的地图迅速算出世界上任意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也可以通过比例尺的运用大体确认校园整体的长宽比例,等等。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进行地理教育,是一种顺应生命、连接生命的教育,更是一种源于生活、面向生活的教育,它能够引导儿童更好地认识现在、把握现在,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适应未来。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基本理念的第四点是这样表述的:“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1]即“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2]可见,包括地理在内的真实的生活世界是儿童道德品质发展永不枯竭的理想沃土。

近几十年来,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地理对于人类的生活更是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了解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地理素质将成为未来人才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代要求我们从小学好地理、用好地理,特别是与生活相关、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小学阶段的地理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只有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才能焕发应有的生命力。

二、地理教学对于培养儿童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美好情感有着天然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爱家乡、爱祖国是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一个人情感发展的重要方面。“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3]其中,在“情感与态度”这个维度的分目标中明确提出,儿童要“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4]家乡和国家,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它包括了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民族素质、人口状况、教育现状、风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等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因素。正因为如此,学校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由地理、历史、语文等各学科协助品德课来共同承担。而在联系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地理学科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

地理教育是通过地理这个直观的窗口让学生对家乡、对祖国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了解,进而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国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家乡、认识祖国是爱家乡、爱祖国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和祖国了解得越全面,认识得越深刻,他随后产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便越深厚。在这个阶段,地理知识的教育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突出家乡和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培养起学生深厚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家乡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实事求是地认清家乡和祖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激发学生对关注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从小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这样,我们便实现了从单纯的地理知识教育到复杂的情感体验再到态度的正确引导的教育目标。

我国幼儿教育专家卢乐珍教授认为,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与儿童思维的发展水平、认知规律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萌芽的阶段,儿童往往只对通过直观感知掌握的东西才能理解得比较深刻,而对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事物或抽象的观念难以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难以获得情感上的认同。因此,培养儿童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需要一定的知识教学,需要从儿童可以感知的事物人手,一步步地进行。

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是感性的、直观的,他们通过充分的感性认识,用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说一说甚至做一做等方式来建立起与世界的情感联系,进而自觉地生发情感、表达情感。地理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激发儿童的情感体验,通过认识、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富饶物产等。激发儿童认同家乡、认同祖国的内在感受,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培养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的、牢固的情感。

三、地理在生态教育和环境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掠夺和肆意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日趋凸显。资源浪费甚至濒临枯竭,环境污染遍及全世界,珍稀物种大量灭绝等等,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也严重影响到地球上其他生命的生存。为此,有识之士纷纷呼吁,人类必须树立新的生态伦理观和价值观。进而调整整个人类的行为模式,使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共生共存、和谐相处,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成为新一代公民必备的重要素质,也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的时代课题为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从小着力培养和增强新一代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提高未来公民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它涉及到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化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各学科,因此,培养生态观念和环境意识不可避免地具有跨学科性,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其中,小学阶段的地理教学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学品德课中的地理教学是渗透在品德培养中的,也是为品德发展这个主旨服务的。而小学品德课的内容标准中有很多直接与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相联系的部分。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内容标准”中的第四部分“我与家乡(社区)”有一段是这样表述的:“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5]又如第六部分“走进世界”中的一段:“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6]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知识把学生们带人了无限广阔的生存空间,学生们陶醉于祖国的大好河山。流连于世界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通过一组组鲜活的数字,他们了解了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状况,认识了塑料制品等工业文明成果带给环境的巨大危害。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情境的感染,他们意识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了如何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养成了珍惜和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等。地理知识的教学与形成学生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紧密相连,突出了地理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呼应了培养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的主题。

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地理教学对培养新一代具备生态观念和环境意识的公民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儿童学习动力永不枯竭的源泉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是形成学生个体学习需要的带有较强主观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皮亚杰认为:“兴趣是一个价值系统,它与行动目标相联系,能支配内在的心理动力,促使目标的实现。”[7]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无法形成比较强烈的学习动机,即使是学习能力比较强、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学生也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上进行一定的地理教学,主要目的不在于掌握具体的地理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今后中学、大学甚至工作打好兴趣层面的铺垫。适当的地理教学,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增长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热爱地理、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浓厚兴趣,从而为将来的学习生活甚至是一生的事业发展埋下可喜的伏笔。因此,任课教师首先要明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地理教学的目标不是机械地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进而产生热爱地理、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编者将地理部分与历史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精选了大量的信息,试图从多角度调动儿童的兴趣。例如,学生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的第八课《金字塔下留个影》时,对古埃及金字塔的神秘与雄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都想知道金字塔是谁建造的,用什么方法建造的,为什么到现在还那么坚固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他们会自己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去收集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种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思考、讨论、探究,兴趣引领着他们愉快、健康地成长,兴趣成为儿童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永不枯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l][2][3][4][5][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陈胜庆.乡土地理教育新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40.

(摘自《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

2006-10-18

E. 浅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面临当今世界人口急剧膨胀,资源极为匮乏,环境严重污染以及生态濒遭破坏等社会危机的困惑,仿徨与痛苦中,通过对人类工业文明进程的深刻的历史反思而提出的,并逐渐达成共识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走一条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所以,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主题之一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也日益严重,对自然资源进行毁灭性的开发随处可见,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质量已经严重下降,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趋明显,所以治理环境,消除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虽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关键原因是人们的环保意识非常淡薄。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只注意经济利益,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不进行环境评估,出现了短视的急功近利的行为。所以必须加强人们的环保教育,尽早、尽快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学阶段,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小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地理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环保教育。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去进行。
一、确定环保教育的教学目标
1、启蒙、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情况,适时、适量地宣扬和渗入环保观点,进行环保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环境质量的现状。获取与环保相关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启蒙和灌输环保、资源、人口、环境质量等意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等方面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2、提高参与环保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自觉地参与保护环境,可让学生去搜集有关环保的热点问题,如:三江源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沙尘暴天气的成因及危害、厄尔尼诺现象、臭氧空洞、温室效应、赤潮及水体富营养化、转基因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外来物种引入对本地物种的影响等资料,通过分析资料帮助学生获得环保意识及提高分析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和评价环境、环境问题、进行环境调查,尝试提出改善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初步方案。
二、建立较完善的环保教育知识体系
环保教育在教材中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有关的知识点散见于不同年级的地理教材中,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就必须较系统地掌握有关的知识体系,对各个章节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新课标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是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的环保教育的知识体系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1、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以水、土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并渗透节约资源的教育。
7、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8、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三、完成环保教育的渠道
1、教师授课
课堂教学是环保教育的主要方式,地理教师应根据地理课的特点,在教学中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渗入环保教育,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事实材料进行授课,既提高了地理课的趣味性,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达到了教育目的。
2、学生活动
教师根据课本可以设计或补充一些活动让学生完成,使环保教育更加直观、形象,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利用苔藓能作为指示植物的特点,带领学生对本地区的苔藓植物分布进行初步的调查分析,了解本地区的空气污染情况;在学生中调查电池的使用情况,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等。
3、社会实践和调查
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中,可与环保部门联系,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带领学生到不同的地方进行实地调查和考察。例如:2008年,本校的地理兴趣小组在区环保局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前往区水泥厂、造纸厂进行调查,了解两间厂对工业废水的处理情况;2009年又对区城市建设绿化面积进行了调查,考察了本地区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环保教育。
四、加强法律意识
目前,国家就环境方面已建立了多部法律,如:《矿产资源法》、《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有关法律宣传,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情操。在宣传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空洞,加强宣传力度,教师可在课余时间多收集正反两方面素材,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教育他们遵纪守法。
五、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地理学是一门自然与实验科学,学生对实验及社会调查等活动兴趣颇浓,踊跃报名参加兴趣小组。教师利用这一特点,在组内进行宣传教育,并通过小组以点带面,向外辐射,达到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
1、举办专栏,宣传环保知识 ;
通过收集报纸、杂志广泛收集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整理成专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墙报、手抄报、班际竞赛等。
2、举办兴趣小组的成果展:
将地理兴趣小组的活动成果,例如学生撰写的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制作的地理标本、获奖情况等成果在校举办活动成果展,既扩大地理小组的影响又可进行环保宣传。
3、利用一些重大环境和地理节日,进行专题环保学习、宣传和公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活动能力。
地球日、环境日、无烟日、植树节等,都是世界国际组织和我国政府为维护人类良好生存环境而发出的呐喊。在这样的日子定期开展相应的活动,唤起学生与世人的全球环境忧患意识、环境责任意识、行动意识。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施展自己能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提供了舞台和机会,可以收到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效果。
可持续发展教育应使学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关的朋友。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活动场所,也给人类社会、住行,发展工业、农业、交通、文化等各项事业提供了大地、阳光、空气、水、森林、矿产等种种能源和资源,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所以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现在和未来人类所享用资源和环境的权利。地理课堂教学要使学生这些观点根深蒂固,才能加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为祖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打下扎实的基础。

F. 学习地理的意义与作用

对于学生来讲,学习地理的最直接的意义或作用就是:考试要考!你必须把它学好。
高效的学习,要学会听课:
1、有准备的去听,也就是说听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
2、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
3、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
4、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就只能等着拥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试分数了。

其次,要学会记忆:
1、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2、合理用脑。所谓合理,一是要交替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如文理交叉,历史与地理交叉,这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与抑制,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与开发;二是在最佳时间识记,一般应安排在早晨、晚上临睡前,具体根据自己的记忆高峰期来选择。
3、借助高效工具。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主要练习提升阅读速度、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等方面。掌握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学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
学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进理解和记忆的方法。不仅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还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不过,要学好思维导图,做到灵活运用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前面说的“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也有关于思维导图的练习和方法讲解,可以参考。

最后,要学会总结:
一是要总结考试成绩,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只有正确看待分数,才不会被分数蒙住你的双眼,而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专注于蕴藏在分数背后的秘密。二是要总结考试得失,从中找出成败原因,这是考后总结的中心任务。学习当然贵在努力过程,但分数毕竟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象征之一,努力过程是否合理也常常会在分数上体现出来。三是要总结、整理错题,收集错题,做出对应的一些解题思路(不解要知道这题怎么解,还有知道这一类型的题要怎么解)。四是要通过总结,确定下阶段的努力方向。

G. 通过学习新课标与教学指导,你认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有哪些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有哪些

地理学习的意义对于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中国,可能也就是为了更顺利的踏入大学校门的一块垫脚石,又或者是在如此教育体制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策。不过我想告诉大家的一点是我认为在所有学科里面地理是在我们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实用性最大的学科,没有之一。

你有没有观察过水槽里漏下的水为什么会行程螺旋,你有没有察觉有月亮的夜晚特别冷,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在青藏高原上面即使你被太阳晒着也会特别冷而在沿海城市这刚好相反,为什么。。。。。。其实还有很多很多都和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读书的时候理科老师(现在好想在慢慢地弱化文理科了吧)总爱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实我想说学好地理一科就可以啦!

我读书的时候是一名文科生,成绩在班里也就中等偏上,但是我的地理基本是全校第一,班主任也对我无可奈何,因为要是我不偏科那就是另一片天地了,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吧,全能学霸永远比单项冠军更能让人印象深刻。

任何学科被我们学习都有着它现实的意义,有些学科有非常直接的展示,比如数学几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用,而有的学科可能只是一只无形的手,只在你短暂需要她的时候才会出现,但却能给你不可或缺的感觉。后面我会开始按照自己的逻辑开始分期讲解地理的相关知识,用另类的方式让大家相对简单的认识地理。

H. 地理科学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哪些重要价值

地理学在铸就学生健康人格中的独特作用及其培养
浙江省新昌县知新中学(312580)徐祝余
摘要:公民素质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石。因此教育应十分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提高。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内涵丰富,而人格特征是公民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培养学生拥有一个健全向上的人格是极为重要的。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焕发着青春活力的大型综合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在铸就学生人格中有其独到之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地理学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和人文的双重素养,踏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全面周密的思维方式,科学先进的发展理念等人格特征。
关键词:地理学;素养;人格;科学;人文;实践;综合;可持续发展

为培养学生成才,学校肩负着教育教学双重任务。为了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造就健全的人格,学校虽然可以通过大型的集体活动集中教育,其成效也是显见的。但这项任务更主要的还是落在各学科平常的教学中,需要各学科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有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心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铸就健全的人格。
各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格中各有所长,而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焕发着青春活力的大型综合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在造就学生人格中有其独到之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利用本学科特点和专长去熏陶学生。下面简述之。
一、地理学兼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领域,具有在学科内部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优势。我们知道,科学活动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人文活动与形象思维密切相关。科学求真,注重逻辑,给人以严谨,给人以科学判断的慎密精神;人文求善,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让人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二者正好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不可分割,相得益彰。而当前社会有着较为普遍的现象:搞科研的缺乏人文素养,搞人文的缺乏科学精神。所以,地理学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并且使两者得到和谐统一,铸就健全的人格。
同时地理学又鲜明地倡导人类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做到人地关系和谐协调发展。人地协调的思想,就是如何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问题,如何界定人的能力、自由和人的价值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的“人学”问题。对自然的人文关怀是地理学中最具人文精神的部分,这恰恰是当今社会对公民提出的最迫切需要拥有的公民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切实加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的教学,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同时不能将两者偏废、孤立起来,而应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在探索自然时要融进人文关怀,在评价人类活动时要充分估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将造成的负面影响。如让学生讨论“绿色GD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意义。这样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进一步又造就了学生对自然的人文关怀。
二、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更注重实践,以事实为依据探寻地理规律,同时又通过实践来检验修正其理论,最后又指导人们去实践。因此,实践活动贯穿着地理活动始终,务实求真是其本色。如若把地理学比作为一个人的话,那地理学有如一位朴实无华、饱经风霜、爬山涉水、孜孜不倦、和蔼可亲、经伦满腹、治学严谨、老当益壮的学者。如我国明末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自22岁开始旅行生涯,前后达30余年,历尽艰辛,足迹遍及江、浙、闽、晋、豫、鲁、湘、鄂、赣等大半个中国,进行了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的考察和研究,以日记体例写成巨著《徐霞客游记》。再如我国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自1916年起记日记,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去世前一天,38年间日记无一日间断,对每日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800余万字。其实我们每一个从事地理学研究的工作者,何偿不如此呢?
一位学生长期接受地理学中这种实践论的熏陶,自然会养就办事认真,注重实践,勇于探究,实事求是、诚实守信、踏实的工作作风,这正是我们教育者对下一代接班人所期望的作风!
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并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如在学校,教师可创办“小小气象站”、“小小天文站”等,让学生从事观察记录。在课外,教师应布置研究性学习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长期活动。即使在平时的应试性的教学练习中,也应特别注重“材料题”,突出地理数据、地理事实,让学生在“第一手资料”中闻到实践的气息。这样做,学生慢慢地会领会到实践活动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自觉不自觉的形成了实践的意识,从而成为人格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地理学中时时处处涌现的思维方式。这是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的。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组成自然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自然要素又不断影响制约着人类活动,使得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密切地联系着作用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所以我们研究的每一地理事物、地理现象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这势必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从多角度多因素来考虑问题,深知“牵一发而动全身”道理。这样才能全面地看清问题所在。
正因为地理学具有上述特性,学生通过长期地接受综合性的地理思维的训练,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养就了“全局观”、“大局观”、“整体意识”,这为学生铸就健全的人格又添上浓重的一笔。以后无论学生走向哪一行业,象行政管理、统筹策划等部门,都是极为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地理工作者多成为部门负责人就是很好的证明。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这种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这其实不是难事,地理学中综合思维方式那是比比皆是,地理学是综合思维方式的一座“富矿”,只要教师有了这种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意识,这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如分析地理问题时引导学生尽可能全面,譬如让学生分析问题:“假如黄赤交角变小,自然界哪些自然现象将随之改变?”、“假如地球作自东向西自转,地球上哪些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随之改变?”等,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想意识和能力。如果涉及到学生未知领域,教师也要作适当的说明,暂且给学生“布白”,有待学生以后去“补白”,切忌偏面,把问题简单化。
四、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珍爱地球,善待环境,这是当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发展观,要想成为当代一个合格公民必须拥有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是构成公民人格的核心。地理学以自己长期艰辛的实践反思总结,最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极有助于学生科学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质精神,并付之行动。
地理学一直关注人地关系研究,在人类社会早期的采猎文明时期,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于是人类形成了崇拜自然的思想;进入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造成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生态变得脆弱。18世纪,世界各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在这个阶段,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征服自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缺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发展道路,而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地理学研究成果,对其理解自然也是最深入准确的。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也有较系统完整的诠释,这极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准确的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
如何在学生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呢?一方面按中学教材正面直截了当地向学生传递这种观念,这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平时要时时处处贯穿这种思想。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我们经常遵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的教学思路。这当中“怎么办”环节能很好地承载可持续发展思想,老师要注重,学生要注重,不能忽视,老师应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为了使该地区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应开展哪些开发或整治措施?”,以此让学生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统领下去找措施,这非常有利于养就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责任感。
其实,地理学还有更多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如区位地理思维极有助于培养学生井井有条、有条不紊的思维和办事风格;地图的阅读和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用独特的视野观察事物从而形成创新举措;自然地理事物之美又能催生学生的爱美赏美情愫,从而形成关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总之,我们认为一个学生只要接受了地理学的长期熏陶,就会形成科学和人文的双重素养、踏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全面周密的思维方式、科学先进的发展理念等人格特征。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此为己任,让地理学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公民素养更上一层楼。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