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课教案
『壹』 怎样增加地理教学设备,开展实践活动内容
经过新一轮的地理新课改教学以后,我们对课改有了进一步的熟悉: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教育思想的转变应是先导。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这里,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把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并且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那么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呢? 在初中中学教学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一、初二,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年龄小,对中学阶段学校还不适应,他们的学习爱好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是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题,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能太难、太高,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简单,学生没有爱好。另外学生还比较小,活动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既与教学相关联,又联系生活,只有这样的方案才切实可行。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如下几种类型的尝试: 一、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结合初中教材,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方案。 ( 1)绘制学校的平面图。 时间安排在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学生刚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通过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以致用,又增进刚入学学生对新学校的了解。 ( 2)实地考察家乡的海陆变迁。 时间安排在学习了《海陆的变迁》一节后。课后组织学生分组找寻我们身边的海陆变迁,比如在沿海地区,身边就有许多海陆变迁的实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果也是显著的,有海上公园的浪蚀崖,有山上的鹅卵石,还有“鲸园”名称的由来(传说曾经有一条巨大的鲸鱼在此搁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得的知识更加形象化、生活化。 二、结合环境教育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此,环境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也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平台。具体办法如下: ( 1)结合重大的环保节日进行。 如4月7日“世界无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11日“世界人口50亿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每一个节日来临,教师都向学生具体地介绍它的由来和现实意义,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探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都应该如何做。通过环保节日的宣传,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 2)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很多环境问题实实在在都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能够意识到、观察到、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因此善于挖掘身边的素材,比如:学校边的一条小河的污染与治理情况、学生课间餐天天使用的一次性的筷子和餐盒数量等等,通过调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之中。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可行性强,并且对学生的现在乃至将来都会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比较典型的案例。 ( 3)结合学生各科课程学习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在初一、初二阶段,虽然学生的理解力、知识面都是有限的,但也不能忽视他们的能量,有时他们能够自觉的把历史、地理、生物、语文甚至音乐等学科课堂学到的知识与地理课堂的知识联系起来,提出这样那样好奇的问题问老师。所以我们要抓住这样的机会,了解其他学科教学内容与地理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及时开展一些小演讲、手抄报比赛、唱歌比赛等等活动,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如与历史相结合,开展“介绍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介绍黄河及其流域人类活动的发展历史(或重大事件);与语文相结合,组织一次“歌颂祖国”的演讲比赛或者唱歌小展示;与美术课相结合,出一份《我们的家园》的手抄报;与音乐相结合,探究“歌词中的地理名称”等。这种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得到肯定,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打到综合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比较开放的模式,所以对活动的选取和设计教师要分外谨慎,活动方案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可掌控性强。对于活动场所和方式的选择一定要深思熟虑,要能够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活动前做好充分的预备。由于初一、初二的学生还比较小,对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能力较弱,实践活动应先以调查问卷、搜集资料为主。另外,实践活动不能过多、 过频,轻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倦感而失去爱好,甚至会喧宾夺主,动摇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产生负面作用。
『贰』 浅谈怎样加强地理课的实践活动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和书本上抽象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通过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目标,变学科的“封闭型”为活动的“开放型”,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使用地图、图表的能力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应用地理信息手段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为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舞台。因此,地理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配套工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巧妙设计,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
设计实践活动方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题,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能太难、太高,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简单,学生没有兴趣。另外,实践活动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既与教学相关联,又与生活联系,只有这样的方案才切实可行。
1.结合教材开展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进行《地球的运动》教学时,我事先布置学生根据课本要求准备好制作地球,月球,太阳的工具、材料,在上课时,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对这些材料进行观察、按照课本步骤制作三球仪。借助这一活动,学生对地球经纬线、月球,太阳的形状以及大小,相互运动等抽象的知识不仅理解得深刻、透彻,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还亲手制作了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等教学用具,在教学中既发挥了积极作用,又弥补了教具不足的现状。这样,不但能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结合其他学科开展实践活动
地理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衔接,达到融会贯通。如与历史相结合,开展“赞美家乡”的班级讨论会;与语文相结合,组织一次“地理知识”的辩论赛;与音乐相结合,探究“歌曲中的地理文化”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时还可以使不同的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提高学生素质。
3.贴近生活开展实践活动
把课堂知识巧妙地与生活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知道地理就在身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可视、可触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参观新钢公司的污水处理设备,听取厂领导的有关介绍,让学生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既增加感性知识,也深化了理性知识的学习。
(2)结合春游,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如去湿地公园、仰天岗春游时,我就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讨论:湿地公园、仰天岗旅游资源的美在哪里,怎么欣赏?如何理解中国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美德意识;建造江西自然博物馆的实际意义等等。
(3)结合环境节日深入环保意识。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得到关注,联合国确定了一些重大的环境节日,如3月12日植树节、4月7日“世界无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11日“世界人口50亿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每一个节日来临,我要求学生思考由来,搜集资料,从搜集资料的实践活动中体味环境的重要作用。
三、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在实践活动中有很多时候是要走出课堂的,要注意学生的安全,要学生能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2.在整个实践活动期间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
3.不能过多。频繁的实践活动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倦而失去兴趣,甚至会喧宾夺主,动摇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产生负面作用。
4.注意实践活动结束时的评价工作。要找出活动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树立下次参与实践活动的信心。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以利于下次活动的开展。
由此可见,地理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方面,有着特殊重要性,它能帮助学生在思维、感观、言行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地理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叁』 急求一份地理课外活动计划
一、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产生创造性构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最高形式。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造毅力,能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
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提高创造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因为地理学科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而乡土地理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实践性,因而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从而为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乡土地理教学要求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l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 雄心壮志。围绕以上教学目的而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可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活动。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促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心、动手、动脑,不断地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地理观察和调查。运用地图、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等能力,对训练他们的理解、判 断、推理、归纳、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极大的好处。由于乡土地理考察所接触的一些问题,与乡土地理环境、乡土经济发展是紧密结合的,远较地理课本知识复杂,这就为学 生提供了进行多端性、伸缩性思维的现实地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丰富的地理知识储备是创造的基础
地理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新颖、独特地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牢固掌握地理知识为基础的。人们常说,“无知必无能”,这是很有道理的,不爱学习,知识和经验贫乏的人,他的认识思维活动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当然也就谈不上发展创造性思维了。因而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地理知识的传授,精讲多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于分析解决问题中掌握好地理知识,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寻求更多的知识。
乡土地理的考察研究工作是一件头绪纷繁的复杂工作,而且难度很大,对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具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又要具有把地理知识运用于观察乡土地理事物的能力,因而一方面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地理野外考察能力;另一方面,对参加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也要求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具备良好的地理素质,才可能在实践考察中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坚韧毅力是创造的保证
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的思考必须要有动机,进行创造性思维,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坚韧的创造毅力,才能敏锐地发现和思考地理事物的细节问题,才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克服困难,最终解决地理问题。否则,创造往往一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乡土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往往要爬山涉水,走街串巷,是很辛苦的,如果没有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动机和毅力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实践活动要出成绩是很难的。创造意识和毅力是创造的保证。
思维动机有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进内因起作用,提高地理思维的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之所在。教师首先要明确,并非只有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才是创造,只要是运用自己的才智所产生的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就是创造,地理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是创造,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发现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也同样是创造。在乡土地理课外活动中,只要是通过自己积极思考后所提出的,以分析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较新颖而有价值的思路、方法、见解,都是创造,它是一个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过程;其次,在地理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和培养坚韧毅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长期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培养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意识的自我激发和创造毅力的自我培养。例如,我校在组织地理夏令营时,选择了地处乌山山区的革命老区水晶坪作为营地,并把学生分散到村民家里,和村民同吃同住,在考察活动中安排了参观革命斗争遗址,拜访革命老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乌山革命前辈在极端困难情况下,为了胜利前赴后继、奋战不息的斗争精神,并亲身体验到老区人民还不富裕的生活状况,从而产生改变老区落后经济的强烈愿望,自我激发创造意识,并使之贯穿于整个夏令营地理考察活动中.自觉克服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坚韧不拔的创造毅力去探索改变老区经济面貌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敏锐的地理观察能力是创造的基本技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维最重要的能源”。思维无论是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推断和解决问题,都需要有一个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周密的、正确的、系统的观察,就不可能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材料,并从中发现新的规律。观察对一般的思维过程尚且如此重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就更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了。因为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觉察到别人所忽略然而意义却不寻常的事物或事物细节,才能获得更多更具体的感性材料,才能形成丰富的表象储备,否则创造性思维就成为“无米之炊”。尤其是乡土地理野外考察,由于研究对象都活生生地存在于家乡周围环境之中,只有坚持实地观察,才能获得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才能进一步经过创造性思维产生出创造性的产品来。因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成为教师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的首要教学目标。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对复杂对象的观察效果,没有周密安排是不行的,笔者的实践体会是:
1、做好观察前的组织准备工作。观察工作开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所观察的地理事物有足够的了解,并教会学生一些野外考察技能(野外作图、摄影等);要向学生提出观察目的和要求,目的任务越明确、具体,观察就越有效果。
2、注意观察的顺序,指导观察的方法。观察程序应由整体到部分,又由部分到整体。做好观察记录,在观察实践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种种方法,使观察对象从背景中突出,以获得鲜明而完整的印象。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教师讲,学生看;教师讲解与学生独立观察相结合;学生独立观察等形式。
3、做好观察后的总结。这是巩固观察收获的有效方法,要鉴定、登记标本,整理观察记录材料、地图、照片;写野外观察心得报告或专题小论文;教师要分析学生观察过程出现的问题,肯定好的经验,提出新的要求。
五、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提高创造力的关键
1、以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综合运用,增强创造力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是在各种地理要素共同影响下的产物,各种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错综复杂关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一切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的“点、线、面”的结合,具有区域性的特点。这使得我们在研究它们的关系或解决地理问题时,既要运用形象思维,形成直觉的表象,经过类比、联想、想象等活动而使其思维产品具有创造性;也要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分析资料、形成概念、寻找问题的症结、检验假设。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但就创造思维产生的过程来说,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形象思 维,因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地理形象积累。由于地理教学的对象是生活经验还不丰富的青少年,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教师除应尽可能利用直观教具外,还应利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郊游、参观等机会让学生接触家乡的地理环境,感知大量的感性形象,让学生储存尽量多的地理表象,以启迪他们的智慧,在地理思维中发挥出创造才能。比如,我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对我县峰头水库的野外考察中,一位学生提出了在库区水域发展沿海常见的网箱养殖的大胆构想,在得到教师肯定后,他又进行了可行性探索,并拜访了水产技术人员,最后经过积极思考,写出了富有创新精神的小论文,这与他平常善观察,注意积累,善于进行类比联想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果。
2、重视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对同一问题多角度、多方向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地理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地理事物的形成。变化与发展具有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特性,这就为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材料。教师应善于捕捉与构想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提高学生变通求异能力,在活动中可采用逆向、横向、多向等思维方法,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比如.我县地形结构呈三面环山,开口向东南的“马蹄形”特点,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这使得我县在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下,降水丰沛,而且冬季由于西北山地的屏障作用,阻挡了冷空气南侵,有利于农业生产。在野外考察活动中,教师提出,如果我县地形“马蹄形”开口向西北,而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那么我县水系分布、气候特点会发生什么变化,对农业生产又会造成什么影响呢?这种结合乡土实际的逆向思维问题,最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心理,进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集思广益,综合提高
集中性思维是运用已有的信息,朝着一个方向,去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人通过发散性思维,有可能突破原有的知识圈,然而,如果只满足于发散性思维,那么人们思路就可能是“天马行空”,没有实际价值。对于创造来说,一团乱麻式的答案是无济于事的,因而.要有所创造,必须有集中性思维的参与。在地理课外活动中,集中讨论式是经常采用的好方法。学生经过积极的思考、酝酿,就同一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往往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例如,我校乌山地理夏令营,教师以如何发展老区经济为题,要求学生在地理考察中认真思考,提出切实可行方案。而后,召开小组讨论会,学生经过充分准备,各抒己见,激烈争论,互相启发,新方案不断被否定或被补充,最终达成共识.选择出较满意的答案:要想富,先修路,要先解决交通问题;利用乌山地区独特的花岗岩地貌,发展旅游业;利用广大荒坡草地,植树造林,种植水果,既提高经济效益,又保持水土;利用当地丰富的草地资源和村民传统的编织手艺,发展草编手工业;重视茶叶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老区科技教育事业等。学生在方案的讨论选择中,会提出有创造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途径,同时,在讨论中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提高创造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总之.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到家乡的地理状况,激发和培养创造意识和毅力,在实地考察中,学生们提高了地理观察力,丰富了地理知识,懂得了如何注意协调家乡的人地关系,并在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地理问题过程中,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肆』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一、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基础点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基于学生主体性需求及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通过地理教学中一系列实践活动所获得,课程标准对地理课程教学有指导性作用。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须以课程标准、学生需求为基础,以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1.以课程标准为基础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阐述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高中地理教材、指导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及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指南。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必须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将地理实践力素养作为地理课程理念之一,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多个方面渗透了地理实践力培养要求,即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搜集和处理各种地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备科学精神;能够独立或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和计划;能够设计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目标,并选择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2]。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对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便于地理实践力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层次性。
2.以学生需求为基础
学生需求有希望成功成才的需求和表现自我的需求等深层次需求,也有希望轻松学习的浅层次需求。从需求本身看,有学生的内在实际发展需求,即在一个特定阶段的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知识、思维、情感态度基础上的最近发展区。还有课程总体目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能力发展的外在需求。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须遵循学生的需求。
地理实践力培养应从学生兴趣出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体会到实践活动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地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能力。所以,地理实践力培养宜从学生兴趣出发。同时,地理实践力培养还应注意学生年龄特征,高中阶段学生相比初中阶段已达到更高发展水平。其一,感知觉目的性和系统性增强,观察力大有提升,并且趋向精确;其二,注意力更加稳定,思维表现出更高抽象概括水平。地理实践活动设计和实施应遵循学生年龄特征,体现出弹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受体验,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观察、行动、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二、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结合点
地理实践力培养不仅以课程标准、学生需求为基础,还需更为真实的情景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操作、观察、探究实验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社会生活,其中充分结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实践平台,是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结合点。
1.充分结合校内资源
依据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将其划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地理校内资源指学校范围内可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包括校内教材、设施、地理师生等。丰富多样的地理校内资源,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提供充足的条件。应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如模拟实验、教具制作、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天文观测等。
室内课程实施过程中,可通过仪器演示、音像图片等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提升,如在讲授“昼夜交替和时差”时,视频演示或地球仪演示,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地理知识,还有助于提升地理观察能力。通过学校地理实验室、地理活动室,充分利用相关设备也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如“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在借鉴各版本教材优势基础上整合教材,为学生构建基础性模拟实验活动。充分利用地理园等地理场馆或校内自然环境也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如结合气象站观测气温和降水,在地理园观察自然或人文地理模型等,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地理观测能力,还有利于提升问题探究能力。
2.积极结合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即学校范围外可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包括研究机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天文台、有关政府部门、工厂、农村等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等[3]。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外资源为学生的地理观测、调查、考察等实践活动提供广阔平台,是培养学生实践力的有效途径。
利用课余时间到博物馆、规划馆、科技馆、研究机构参观,如重庆市自然博物馆参观,可通过“山水都市”、“地球奥秘”、“生态家园”等场馆线路,丰富学生地理知识同时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利用国家地质公园、地方自然或人文资源环境供学生参观学习,如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等考察,可弥补学校实践场地不足,促使学生体验学习、拓展思维、提升能力。利用到工业园区、农业园、科技园等参观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独立行动、主动思考、自主认知。如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可到学校附近工厂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社会实践体验。学生将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进而转化为个人发展所需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落脚点
地理实践力培养不仅应充分结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具体还要落实在地理野外考察、地理社会调查和地理模拟实验等各项能力的提升中。
1.提升地理野外考察能力
地理野外考察主要是指学生对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直接观察,一般包括地质地貌、气象物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专项观察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观察;还包括农业、工业、环境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综合观察[1]。通过地理野外考察,可促进学生地理观察观测能力提升,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及能力。如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学生能够运用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技术和其它地理工具,对地貌、土壤等自然要素和相关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能够观察比较不同区域的特点,掌握归纳区域特点的方法;能够在野外观察、测量和分析地质地貌基本形态,推断其形成过程。
2.提升社会调查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到“社会即学校”,突出体现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社会调查就是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展开调查等多种方式,对学校所在地或某一特定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进行直接的、有计划的、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深入分析研究的活动。社会调查能力是地理实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三峡库区移民”问题调查中,学生自主合作性设计方案,搜寻该区域统计信息及发展规划,进而参与调查,并对相关问题及成因作出简要解释,有理有据提出可行性策略。调查结束后,撰写调查报告并展开交流评价。
3.提升地理模拟实验能力
地理模拟实验即使用一定实验器材及设备,人为地把所要学习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表现出来,以获得和验证地理知识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学生地理实验能力的提升具体体现为能够设计和实施地理模拟实验并作出解释;能够解决高考地理试题中相关问题。如模拟实验“模拟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实验,利用白纸和细沙等实验材料进行模拟,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理解其中科学道理,获得地理知识,还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认知和情感等素养提升,发展地理实践力。
『伍』 地理实践活动有哪些种类
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分为六类。
(1)观察。有气象观测、天象观察、地震测报、环境监测、野外观察等。
(2)阅读。有时事地图、地理墙报、地理课外阅读等。
(3)集会。有地理专题报告会、讨论会、地理晚会、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游戏等。
(4)制作。有地图、图表、模型及教具的制作。
(5)参观。有天文台、气象台、博物馆、展览会及工厂、农场、市场的参观和调查。
(6)研究。有乡土研究等。可根据学校条件、学生爱好和初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全体或部分学生参加一种或几种。
地理课外活动是指学生从事的与地理学科内容有关的课外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在校内或校外进行;也可在教室内或其他场所进行。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有利于学生扩大和加深地理知识领域,锻炼实际技能,激发对地理的爱好以及培养优良的品德等。
(5)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课教案扩展阅读
地理实习,地理教学活动形式之一。旨在巩固地理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应用地理知识的实际技能和能力。包括气象观测、天象观测、地震测报、环境监测、野外观察及地理调查等。气象观测包括将当地每天的气温、气压、降水、风向风力、云量、湿度及其他天气特殊现象记录下来,结合气象台(站)的天气广播进行分析,作出当地每天的补充天气预报。
天象观测包括记录北极星等主要星座的位置及其变化,月相的变化及其他特殊天象等。地震测报包括对地下水变化、动植物异象及其他自然界异象(如气温及降水的异常、地声、地光等)的观察;记录、分析和试作地震预报。环境监测包括对水、空气噪声、固体废弃物、农药等污染环境程度的监视、测算、分析和采取的对策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理实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理课外活动
『陆』 地理实践活动有哪些种类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开展的常用形式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内容, 不仅科学体系强,
而且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知识的介绍有许多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问题出发的。 所以“新课程标准” 下的地理的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的种类比较多, 既有课堂内的实践活动, 也有课堂外的实践活动。 主要包括信息收集、 地理讲演、 地理竞赛、 地理辩论、 地理游戏、
地图绘制、 地理摄影、 教具制作、 地理实验、 地理调查、 地理观测、 地理参观、 地理旅游、 野外实习、 方案设计、 论文撰写、墙报编辑等等。 (一) 动手制作教具 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既是一个手脑并用、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的过程,也是学生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的过程。 案例: 在进行《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时,我事先布置学生根据课本要求准备好制作地球仪的工具、 材料, 在上课时,让学生独立的自由地对这些材料进行观察、 按按课本步骤操作制作地球仪。 借助这一活动, 学生对经纬线、经纬度、
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等抽象的知识不仅理解的深刻、 透彻, 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学们还亲手制作了等高线、 时区转动盘等教学用具,
在教学中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又弥补了教具不足的现状。 (二) 小型辩论会 地理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能力必须经过学生自主动手参与才能真正的获取。 辩论会的开展就是锻炼学生创造思维,
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有力武器。 案例: 在讲解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内容时, 组织学生讨论未来世界的人口能否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
『柒』 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入实践活动
一、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基础点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基于学生主体性需求及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通过地理教学中一系列实践活动所获得,课程标准对地理课程教学有指导性作用。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须以课程标准、学生需求为基础,以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1.以课程标准为基础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阐述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高中地理教材、指导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及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指南。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必须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将地理实践力素养作为地理课程理念之一,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多个方面渗透了地理实践力培养要求,即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搜集和处理各种地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备科学精神;能够独立或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和计划;能够设计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目标,并选择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2]。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对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便于地理实践力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层次性。
2.以学生需求为基础
学生需求有希望成功成才的需求和表现自我的需求等深层次需求,也有希望轻松学习的浅层次需求。从需求本身看,有学生的内在实际发展需求,即在一个特定阶段的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知识、思维、情感态度基础上的最近发展区。还有课程总体目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能力发展的外在需求。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须遵循学生的需求。
地理实践力培养应从学生兴趣出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体会到实践活动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地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能力。所以,地理实践力培养宜从学生兴趣出发。同时,地理实践力培养还应注意学生年龄特征,高中阶段学生相比初中阶段已达到更高发展水平。其一,感知觉目的性和系统性增强,观察力大有提升,并且趋向精确;其二,注意力更加稳定,思维表现出更高抽象概括水平。地理实践活动设计和实施应遵循学生年龄特征,体现出弹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受体验,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观察、行动、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二、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结合点
地理实践力培养不仅以课程标准、学生需求为基础,还需更为真实的情景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操作、观察、探究实验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社会生活,其中充分结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实践平台,是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结合点。
1.充分结合校内资源
依据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将其划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地理校内资源指学校范围内可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包括校内教材、设施、地理师生等。丰富多样的地理校内资源,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提供充足的条件。应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如模拟实验、教具制作、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天文观测等。
室内课程实施过程中,可通过仪器演示、音像图片等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提升,如在讲授“昼夜交替和时差”时,视频演示或地球仪演示,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地理知识,还有助于提升地理观察能力。通过学校地理实验室、地理活动室,充分利用相关设备也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如“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在借鉴各版本教材优势基础上整合教材,为学生构建基础性模拟实验活动。充分利用地理园等地理场馆或校内自然环境也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如结合气象站观测气温和降水,在地理园观察自然或人文地理模型等,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地理观测能力,还有利于提升问题探究能力。
2.积极结合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即学校范围外可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包括研究机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天文台、有关政府部门、工厂、农村等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等[3]。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外资源为学生的地理观测、调查、考察等实践活动提供广阔平台,是培养学生实践力的有效途径。
利用课余时间到博物馆、规划馆、科技馆、研究机构参观,如重庆市自然博物馆参观,可通过“山水都市”、“地球奥秘”、“生态家园”等场馆线路,丰富学生地理知识同时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利用国家地质公园、地方自然或人文资源环境供学生参观学习,如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等考察,可弥补学校实践场地不足,促使学生体验学习、拓展思维、提升能力。利用到工业园区、农业园、科技园等参观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独立行动、主动思考、自主认知。如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可到学校附近工厂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社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