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如何使用教材
❶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资源在地理教学中进行课堂导入
一、地理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师的需要: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地理教育必须具有超前意识,必须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地理学科具有具体性、形象性、使地理教学不但要考虑科学性、抽象性、还要经常考虑艺术性、直观性。 数字化的学习改变了学习的时空观念,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从事地理教育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教师应该做到:(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再说,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从手段上改变了现行地理教学,更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观念的变革。信息技术将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水平和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需要。地理新课程要求教师由重“教”转向重“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地探究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应从单一的教学方式向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改变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现代教育技术能加速知识传播和应用,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和个别化,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目前,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水平还很不高,尤其是在农村学校更是如此。近几年来,经多方努力,虽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软件,但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去,其主要原因是各科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还比较差,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从而在教学中很难轻松的利用软件。地理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其本身就是教师理论素养的一种体现,显现出教师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感悟、对学生背景的了解。地理教师应该以先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理解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设计理论。可以说,提高各科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和职业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
二、地理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1、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它的快速发展及素质教育的推进,不仅为改革传统地理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特征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能力,对增进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的发展和普及,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一场革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介入地理教学活动后,其固有的超文本阅读,信息量丰富,交互性强,反响快速,贮存量大,集图形、文字、声音、动画、图像于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巧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可使教学内容由虚变实、化静为动、化复杂为简明,极大的丰富了地理教与学的活动,为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探索地理知识和交流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对地理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为培养创造性的学生提供条件: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良好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及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就是其突出的优点。
3、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现行考试制度,除了强调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还注重考查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注重:①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②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③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基于以往我们学习知识的特点是范围专一的,结构组合是线性的,而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汇聚,也为这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提供了可能。这样,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读、写、算”一样是一个人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网络是信息的总汇,学生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有目的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下载、打印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材料。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说明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比单纯的记忆更重要。我们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即主动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将成为学生在未来社会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 地理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即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地理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广大地理教师应当努力学习并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尤其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为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因而新课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点是教材的多媒体化、教学的个性化与自主化、情景的虚拟化和地球的数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及发展的必然性。在一般地理教学中的困难得以解决,如: (1).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用活地图及图文资料。教材如果以将声音、立体图像及文字进行多媒体化,不仅能实现教学的交互性,而且能解决教师在一般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的问题。 (2).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更生动形象的表现。 (3).地理教学中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素材多,但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少。一般情况下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完成德育任务。但是计算机网络选择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可以很好地完成。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课程的整合是至关重要的。然而, 随着课程整合实践的深入、必将提高师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推动地理教学改革的进程。
❷ 如何进行地理学科教材分析
首先要明确中学地理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即,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在现代地理教育中有很多具体表现在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口观、资源观与环境观等方面的教育中。例如,在学习土地资源时,结合我国山地面积广、平原面积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节约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资源观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具体体现。
(一)中学地理教材的宏观分析
宏观分析又称整体教材分析,是从中学地理教材的整体出发,分析教材产生的背景和使用背景、教材整体结构、教材资料储备的过程。旨在使教师从整体上了解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目的和实际具有的教育功能。
了解教材的时代背景
2.分析教材的内部结构
3.资料储备分析
所谓资料储备就是指教师积累的各种教学所用的材料,而资料储备分析则是根据教材的实际功能及教学实际需要,确定为补充或改组原有教材所需要搜集资料的范围和途径的过程。
(二)中学地理教材的微观分析
划分教学因子
2.分析教材的内部联系
3.分析教材的外部联系
4.分析知识教育功能
5.分析培养能力的功能
❸ 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把握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
1. 加强理论学习, 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 教师和学生都提 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 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 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 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 新课程注重 “师 生互动” 、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 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 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 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 才智的机会;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
4、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课标指出, " 按照课标 的目的要求、 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 " 。 根据教 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 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 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 力。例如,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 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 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 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5. 进行集体备课, 发挥集体的力量。 加强信息收集, 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 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 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❹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
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在地理课堂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读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且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 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趣味性的学科,地理知识丰富而精彩。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火山地震带及其分布”为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地球”“地震破坏”的图片,让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短片回顾我国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场景,把学生带入教学情景中,让学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强大破坏力,激发了学生的忧患意识,从而调动了学生探索地震相关知识的极大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师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规的文字语言来对地理知识的描述外,还有另外一种语
言,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图语言。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画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尽量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中去理解,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自然就养成了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例如我采用形象比喻法来教育学生记住一些图形的轮廓形状:黑龙江的轮廓像一只美丽的天鹅,湖南的轮廓像美人头,英国的轮廓像一只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意大利的轮廓像一只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地势起伏时我采用剖面观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绘制各种图表的方法,适当的统计分析知识以及地理问题的归纳方法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资料的表达,地图、各种图表对地理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类整理和分析。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去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理信息的联系、差异,力图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实施探索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意识十分淡薄,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质量和学生听课质量难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学就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的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例如,在“海陆变迁”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图片,并进行分析:喜马拉雅山在地质年代是怎样的地理环境?我们利用科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地图的运用在地理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略图的运用尤为重要。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图,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七大洲、四大洋”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七大洲、四大洋”简图的绘制;又如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每个省级行政区轮廓的绘画中来,在这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
地掌握了它们的相对地理位置。地理略图不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还能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地理略图的运用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 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进行学习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提高课堂有效性
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学生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觉思考的习惯,同伴的评价和教师评价有助于学生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倡导赏识教育,无论学生的成就大小,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鼓舞和信任,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教学只有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从而使地理课堂有效性大打折扣。我们有时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过于严谨而使课堂不生动活泼。其实我们应该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的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要善于欣赏学生,善于换位思考,善于与学生沟通,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甜美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友好般的相处,就能赢取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就能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从教多年的地理教师,笔者虽然对地理教材已经比较熟悉,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要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自己教学中低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的思想、新的教法,从而使地理教学更有效。
❺ 如何把握高中地理新教材
首先你要端正心态,不要怕苦,先从看图入手。看图必掌握的基础知识(纬线经线等),等看图积累多了,在接触一些文字知识,最好对着图看方便记忆。如地球地理知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人文地理。这些知识记忆的时候要先从大的点入手,从宏观上建立知识体系,再从细点出发分析每个事物的特殊性。如要了解中国地理,首先要从中国地形、区域划分等概况出发,然后在细分,记忆如气候类型,河流,矿产分布,铁路枢纽等,再细分到各个区域的状况。 一、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1、落实学习常规
就地理科的学习而言,学习常规应包括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课外学习等六个方面:
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课的准备。预习要做到: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预习时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则查阅和补习旧知识,给学习新知识打好牢固的基础;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并做好记载,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上课也应是同学们学好功课、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决定性一环。上课要做到:课前准备好上课所需的课本、笔记本和其他文具,并抓紧时间简要回忆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希望在课上能向老师学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如果遇到某一个问题或某个问题的一个环节没有听懂,不要在课堂上“钻牛角尖”,而要先记下来,接着往下听。不懂的问题课后再去钻研或向老师请教;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对于地理笔记,我认为有些最好是记在地图册上,以便在看地图时复习。
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作业不仅可以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以形成技能技巧,从而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能力。作业必须做到:先看书后作业,看书和作业相结合;注意审题,要搞清题目中所给予的条件,明确题目的要求,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作业经老师批改后,要仔细看一遍,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认真改正。要知道,出错的地方,正是暴露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弱点的地方。经过更正,就可以及时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作业要规范,书写要工整,切忌写了又改,改了又擦。
复习的主要任务是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使知识融汇贯通。同时还要通过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真正成为自己知识链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复习包括: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等。
考试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考试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明确努力方向。所以要正确对待考试,重视考后分析,将每一次考试作为检查自己学习效果、调整学习状态、改进学习方法的机会。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扩展,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尤其是地理学科与社会方方面面的话题联系密切,所以适当进行课外学习,既可以开阔自己的知识领域,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对课内学习也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2、重视地理图像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图像,地理图像包括了地图、结构图、素描图、坐标图、原理图等等。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绝大部分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图的时间不宜太长,但要坚持经常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
3、改变学习方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改革力图逐步改变这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新课改中,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积极适应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
二、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1、比较法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事象的比较,经过思维加工,并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有助于认识地理事象的特征和规律。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亦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象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地理事象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更加明了,这样也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思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助于使知识系统化。无论是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较,还是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较,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在比较过程中就把几个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也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由于比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象的比较,不同知识点的比较,因而在比较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广开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所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这样在知识的获取-比较-获取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运动中,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分析能力。
2、联系法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例如,在高中地理上册“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节中,“海陆热力差异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的内容,就涉及到初中的海陆分布、印度、蒙古、西伯利亚、夏威夷等具体地方,及时复习熟悉这些地方,才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范围及其移动和影响等内容。在“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节,需要密切联系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日本、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初中地理知识,才能学好这一节内容。联系法应包括横向联系法、纵向联系法、多向联系法等。
3、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❻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较好的发挥教具和模型的作用百度文库
1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初一学生初次接触地理学科,就会碰到很抽象的地理概念,经纬度的划分和判读,根据等高线判断各种地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这些概念非常抽象难以理解,传统教学中老师使尽浑身解数讲理论、举列子,学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这些概念。当学生看到那些用生活物品与身边的常见材料做成的地理模型,会觉得地理离自己更近。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科的情感。恰当地应用自制的教具和学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这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不仅可以加强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轻松地将教学难点破解。
笔者从教中学地理15年,每次讲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课时,就发现很多学生怎么都理解不了为什么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就能产生四季变化,老师告诉他们因为有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就产生了四季变化,学生还是很茫然。即使放边放多媒体动画边解释四季形成的过程,还是有很多不明白为什么太阳直射点会不断地变化。后来我做了个太阳公转模型图,不用老是多费唇舌,就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这个困惑。这个模型由四个地球仪和一个红球组成。地球仪用水彩笔把赤道和南北回归线描粗,使它们变得比较醒目,四个地球仪分别放在地球公转轨道中二分二至的位置。中间的红球表示太阳,在太阳的四周插上铁丝,表示太阳直射点,转动红球就可以直观地看到铁丝表示的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移动。这个模型把抽象的四季变化的原因直观地表达出来了,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从而真正理解了地球的公转运动。
2化“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地理新课标提出“关注学生生活发展及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内容”、“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能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使命。通过学生自己制作学具,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组织学生自制学具,就是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制作学具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或失败的经验,而从失误或失败中总结出的经验更为宝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因此会不断积累直接经验,提高实践能力,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开阔他们的思维。
比如笔者教学中,教到地球和地球仪这课时,都会布置学生制作地球仪,学生的制作热情很高,他们回家收集材料,观察地球仪的特点和经纬度分布的特点,一周后富有创意的各色地球仪在学生的巧手之下产生了。有的地球仪是用乒乓球制成的,有的是用海洋球制作的,有的是用气球制成的,不论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都能把地球仪和经纬度分布特点表达出来了,这样对他们学习经纬线有很多的帮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得到体现,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3化“动口”为“动手”,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根据教材自制教具是在教师不断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这个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上课前选定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自己做的教具,针对性非常强。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研究透彻,以便选择能达成目标的方法策略,是教师自制教具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针对教学效果,不断地改进或者重新设计制作教具使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说,能大胆进行自制教具,就体现了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和教学方法的探究广度。
比如地理教师在制作中国地形模型图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山脉分布的位置、海拔的高度,高原的位置、面积、海拔高度、特点,平原的位置、大小、面积大小等地理要素。要做到精准、形象地展现中国地形图,就要对这些地理事物的特点十分熟悉。自制教具是从不会到会,教具的设计,从不成熟到成熟,制作的教具,从粗糙到精美。这就是一个对教材研究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老师的业务素质。
❼ 浅谈新课程下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地理教材
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课堂改革的大潮中,我国传统教育与教学方法受到了挑战。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教材改革是突破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必须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途径,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结合。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1. 旧教材观与新教材观的比较教材是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载体。仔细对比新旧教材的内容要求,可以明显看出新教材在多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传统观念认为,教材即教科书,是有关专家把前人取得的经验、科学成就以文字、图形、符号等形式编成书,供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并在教师传授、辅导下掌握。新课程理念则告诉我们,教材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素材而已。教科书的学习是被动的、枯燥乏味的,而素材的教育意义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体验才能被激活,因而对素材的学习是主动的、有趣的;对教师而言,教科书是“神圣”的,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是把书中介绍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讲透或者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接受、识记,而若把教材仅仅当作“素材”,则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有了极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本地和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调整,可以有选择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绝不仅仅是“新人编新书”、“新的版本”,而是在内容上进行了重大的变革,注重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呈现形式上则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变成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成为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在结构编排上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详析之,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区别:1、旧教材注重传承人类文明,所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试图使一代代人掌握人类一代代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新教材则注重表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会。2、旧教材注重条理性、逻辑性,试图使学生获得逻辑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新教材则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和方法。3、旧教材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新教材则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4、旧教材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强调甄别功能;新教材虽然也强调知识与技能、不否认甄别功能,但更注重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5、旧教材“繁、难、偏、深、旧、窄”;新教材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6、旧教材“全国一本书”,更多地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新教材除了发行多样化、选择自主化以外,还留有很大的空间,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1、把握《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正确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因此,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安排的意图,其次,教材编写者是在深刻领会和正确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编写的,力图对课程标准进行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使教材成为课程标准的最主要的载体。因此,要用好、用活教材,就要认真分析并正确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对教材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等进行认真研究。2、以《课程标准》为基准,结合本地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不能无限制地提高难度,其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教材的编写者也是人,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也可能有所偏差,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因而编出来的教材出现一些“令人不可思议”或不符合本地和本班学生实际需要的地方,也是正常的,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的那样:“当一套教材变成无懈可击的时候,这套教材也就没有使用的价值了。”我们应当立足于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应简单地“教教材”,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大胆的创新。
❽ 教师掌握应用中学地理教材的过程分为哪两个阶段
掌握地理教材的过程可是分为1.熟悉了解地理教材内容和现实社会对地理知识要求;.在熟悉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知识面,如何利用其他方面的知识来协助自己掌握地理教材知识以及把这些知识更好的运用在地理教学上去。
高中阶段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知识积累已较厚实,认知能力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世界比较丰富,我们的教学如果还局限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这一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这既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难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学科思想的教育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之中应是我们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应有之意。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笔者在学习了课程标准后的体会是:教师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来一场自我革命,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构建新的知识观、教材观、教学观
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既遵循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又体现着地理学的学科思想和理论体系。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常常把原本完整的教材体系人为的肢解为若干个所谓的“知识点”,并将其分为“必考点”、“常考点”等三流九等,使教材内容变得支离破碎,长此下去,不仅破坏了教材所体现的地理学理论的系统性、整体性、理论性和规律性,更使学生对地理产生一些偏见和误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一句空话。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有鉴于此,广大地理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教育理念,做素质教育的积极实践者。
新的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共十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选修摸快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由此可见,整个课程结构贯穿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整个教材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域为对象,以理论为指导,以综合为方法,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注重知识的重新整合。同时,我们必须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下的知识观和教材观,努力构建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新的课程体系。
二、开放课堂,体现地理科学的实践性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地理学是一门基础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的实践性在教学中的主要表现:一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动手、动脑,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二是许多地理知识可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或得到验证;三是大量的地理知识可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这是实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共84个,几乎全是实践内容,它包括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演示、地理制作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开放课堂的形式很多,如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与有关部门联系,承担学生力所能及的专题调查或研究;组织专题报告会;观看科教影视专题片;访问有关地理知识的网站等。
开放课堂既是体现地理学思想的有效形式,更能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挑战,也给每一位教师施展才华留下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是教师形成自己教学风格最有潜力的领域之一。
三、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人地相关论是贯穿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课程标准无论是共同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其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首位的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体现这一课程理念除介绍基本的理论和观点外,根据教学内容,应有机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增强教材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如讲到大气环境保护时,可以联系为什么要停止生产并逐步淘汰传统的冰箱和空调;讲到城市环境问题时,可联系城市环境问题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问题,让学生列举其所在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途径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包括我们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市民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等。教师还应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地理和我们的衣、食、住、行、游等密切有关。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学生就不会有陌生感和抽象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和形成就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就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四、以典型的区域地理为案例重点分析,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所以,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尤其体现在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之中。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活动建议中提出了许多用高中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建议,如地理1中建议: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等;又如地理2中建议: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列举的典型区域为案例并有机结合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如讲到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地域形成的影响时,可以将初中地理讲到的著名工业区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工业地带、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五大湖工业区、美国“硅谷”、我国宝钢等进行分析比较,以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地理学又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具有现代特征的地理学思想,这在课程标准中也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五、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地理系统
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地理系统是由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地球的每一个圈层又是一个子系统,组成每个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地理环境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立体空间,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区域性、规律性和动态性,体现了整体性、层次有序性和动态性这系统论的三大基本原则。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把地理环境看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是当今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学重要的学科思想。根据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这一特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与处理教材内容,切忌将各要素和区域孤立对待。
六、注重突出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这一性质在课程标准所列内容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以共同必修课程为例,从课程标准所列举的内容标准来看,除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内容侧重自然科学外,其他所有的内容几乎都体现了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包括一些中学生在内的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地理学属社会科学,认为学习地理没有什么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甚至以为死记硬背是学习地理的“有效”方法,以致于有的老师告诉自己的学生学地理就是“背多分”,这也是导致地理课在学校地位低微以及许多学生对地理兴味索然的重要原因之一。综观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许多知识和原理都涉及到文学、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历史学、信息技术学及艺术等学科的知识和原理。2003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科综合的综合题第一题的材料就引自一段古游记,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就读不懂这段游记,后面的地理问题就很难正确回答。因此,广大地理教师要很好的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仅是一个地理“专才”还远远不够,必须成为一个“通才”。从地理学的双重性质看,地理教师本来就应该是“通才”。
七、全面、辨证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体现地理哲学思想
穷本探原、全面辨证的地理哲学思想是地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命论”、“制天命而用之”、“天人合一”、“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可持续发展观”等都是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地关系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哲学思想。课程标准中关于宇宙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宇宙、天体及地理环境是运动和变化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运动与时空分布是有规律的,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地理环境具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地理环境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人类在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等都是地理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比如在讲到台风、火山、沙尘暴、寒潮等内容时,不仅要强调其灾害性,还要全面、客观、辨证地分析其好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从宏观到微观引导学生全面、辨证地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以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分布、演变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八、说明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处理人地关系的最高境界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地理新课程的框架是课程标准的又一具有时代气息的鲜明特色,以共同必修课程为例,这在地理2和地理3尤为突出,地理3更有一部分内容专题讲述的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所有的活动建议都始终体现了这一思想。人地关系是地理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地理学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一种的哲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阐明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处理人地关系的最高目标。
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目标,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要看采取何种发展模式。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的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将发展看作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1972年的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以来,人类将发展看作追求和社会要素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课程标准在阐述这一思想时是以区域为对象、以问题为切入点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方式来体现这一思想:一是全面介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观点和思想,使学生完整的掌握其理论体系;二是简要说明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要告诉学生,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在审视自己以往所走过的历程,总结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所带来的严重教训之后所探索出的一条正确的科学的发展道路;三是介绍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城市化问题、发展问题等全球性问题,说明其成因、危害、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等;四是注意从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人手,讲身边的事,讲身边的小事,以增强学生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五是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进行一些专题性的探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六要说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是已突破了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强调在可持续发展中国际合作的价值和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全球意识;七要告诉学生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已被写入宪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1994年3月25日,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对世界、对未来、对子孙高度负责的态度,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依据、战略目标和行动方案,这是一个全面的纲领性文件,包括有关经济、社会进步、保护环境和资源、计划生育、发展科技和教育等方面,共78个方案领域,从政策和法律建设、科学决策和管理等方面规定了具体的行动目标和方案,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要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规意识,应告知学生,自觉地科学地协调人地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可以时时处处体现在我们日常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去。
❾ 如何实现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衔接
高中和初中是中学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个阶段,不论是教学内容的深难度,还是教学方式的差异;不论是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还是学生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初中到高中的跨度都很大。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初上高中的同学来说,普遍感到高中地理比较难学,特别是必修一的内容,许多同学认为即使把教材上的内容看会了,一到应用时、做题时就不会了。到了高三时学生因此从高中的角度如何做好教学衔接工作,使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是地理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和探讨的问题。如何做好这个衔接呢?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将初中的地理知识再拿到高中课堂上复习一遍,而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制定精心的教学计划,有目的、分步骤的渗透到教学中。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学的衔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转变学生对地理的看法 初中地理由于只是会考科目,因此在学生的心中是一门“副科”,在教学上多数学校也不够重视,上课时老师把主要的内容讲一讲,学生在教材上画一画,课下再背一背就可以了。在会考前临时突击,会考一结束就把教材扔到一边,等到上高中的时候也忘得差不多了。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转变高一学生对地理的看法,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高二还要参加学业水平测试,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二、充分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首先,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情况。在上高中地理第一节课时,老师可以通过书面文字的形式,或者课下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其次,研究新课标初中教材的变化,明确学习的目标。近几年初中地理的教材变化较大,版本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调整。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的起点和重点。 三、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 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衔接,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为复习的重点。如初中学生对于地图知识的掌握较薄弱,学生不知道怎么看图,在读图时没有空间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在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知识衔接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图上,用图来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用图来分析和推理问题。在高中阶段,应该让学生每人都有一本地图册,平时培养学生读图、认图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另外,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弥补。例如,我在讲地球运动时,我把初中的有关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等,通过用地球仪演示及板图画出来,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在讲述地方时和区时的时候,学生就容易理解。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呢?首先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的知识很贴近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身边的现象去了解地理,掌握地理知识。在教学中如果能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知识融入到教材中,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热情。例如,我在上高中地理第一节课时,举了大量的身边的自然现象来说明地理知识,如我们早晚看到的太阳为什么又大又红?交通信号灯为什么用红灯作为停止的信号?如何利用影子判断方向?让学生知道我们身边许多现象都能用地理知识来解释,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外地理与其他学科也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与计算,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五、拓展区域地理,实现初高中内容的融合地理学最主要的特点是区域性和综合性,而区域的问题又都是综合的。区域地理既是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起点,也是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归宿,任何一种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都发生在一定的区域。从近年来文科综合考试命题看,试题以区域地理作为命题背景和切入点,利用高中地理知识和方法来加以分析和解释。由此可见,区域地理复习并不是机械的重复一遍初中课本,更不是单纯的记忆几个区域名称,而应该依据高考大纲要求,拓展区域地理内容,实现初高中地理内容的有机融合。 合肥一中 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