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地理教学总结
❶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总结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 地球的形状:球体。
2、 运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说明地球是球形:(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2)月食现象。
3、 经纬线特点。
纬线 经线
纬线 经线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
长度:长度不一,赤道最长。 长度: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形状:除极点外,纬线圈都是圆。 形状: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纬度 经度
起止度数 0O ( 0O 纬线叫赤道 )—90 O N/S 0O ( 0O 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 O
代号 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
如何区分 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
1、赤道(0O 纬线)以北为北纬N,
赤道以南为南纬S;
2、纬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
纬度向南递增为南纬S。 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
1、本初子午线(0O 经线)以东为东经E,
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W;
2、经度向东递增为东经E,
经度向西递增为西经E,
半球划分 赤道分南、北半球 20 O W和160O E分东、西半球
4、 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180°。主要的纬线:赤道、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5、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160°E。
6、 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
7、 利用经纬网定位。
参照《地理填充图册》第7页,第5题。要会判断A、B两点的经纬度。
8、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的自转
地球运动 绕什公转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地理现象
面对赤道 面对北极 面对南极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逆时针
顺时针
一天 1、昼夜更替
2、时差
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 地球的公转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地理现象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四季的变化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日期 3.21 6.22 9.23 12.22
太阳直射点位置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
3、 地球上的五带
第三节 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2、会判别方向、运用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比较比例尺大小、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
参照《地理填充图册》第8页,第2题、第4题、第5题。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七大洲:亚洲(面积最大)、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跨经度最大)、大洋洲(面积最小)
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
2、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
2、板块运动特点: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世界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
4、能够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现象。
参照《地理填充图册》第15页,第④小题。例如解释珠穆朗玛峰升高的原因、日本多地震的原因。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多变、短时间、不稳定,气候是长时间的、稳定的。另外气候包含气温和降水两方面。(了解即可)
2、卫星云图上绿色——陆地,蓝色——海洋,白色——云雨。在图上看到地面一处是绿色,表示当地天气晴朗(卫星云图如右图)
3、(右图)风向的判断:在没有尾羽的一端箭头。右图的风向是西北风
风力的判断:一个尾羽=2级。右图的风力是4级风
4、 常用的天气符号(识记)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5、
气温日变化:气温最高(14时),气温最低(4时左右)
气温的变化
(课本p51图) 气温年变化:北半球陆地(7月最高、1月最低)
南半球陆地(1月最高、7月最低)
气温、降水的分布都受纬度位置、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气温的分布 降水的分布
纬度因素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赤道到两极递减
海陆因素 夏季陆地气温,冬季海洋气温高 沿海多于内陆
地形因素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0C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另外要知道: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陆降水少
另外气温还要掌握地理填充图册P17的1、2两大题。降水主要还要掌握课本P56活动题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6、世界的气候类型分布 (主要掌握下面几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燥,分布于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部
地中海式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低温多雨;分布于温带大陆西岸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分布于温带大陆东岸,扬州就是这种气候类型
温带气候类型中大陆内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类型在温带区域的分布最广。
掌握地理填充图册上P19的第1题、第2题的①(画图尤其要掌握)、③、④ P21的第4题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和人种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课本P65页活动题2(计算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并完成题目)
2、世界人口稠密区从纬度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人口稀疏);从地形因素分析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3、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堵塞、人均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人口增长过慢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
4、白色人种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大洋洲、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于非洲
非洲是黑人的故乡,但为什么美国(属于美洲)这些不是非洲的国家会有黑人分布?是因为欧洲殖民者发现美洲新大陆,要开发美洲,从非洲掳掠了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所以现在美国的很多黑人的祖先都是当时的黑奴。
掌握地理填充图册P23第2题 ,P24的第4题的②、③ ,P25的①、②
第二节 语言和宗教
5、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6、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和特点
如 阿拉伯地区(即西亚和北非)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如沙特阿拉伯这些国家,宗教活动场所是清真寺;
欧洲和美洲的人多信奉基督教,如英国和美国等,宗教活动场所是教堂;
东亚、东南亚一些人(如泰国人)信奉佛教,佛教多佛寺。
地理填充图册P26页第1题、第2题的②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7、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自然资源、土壤、交通、位置
聚落的形成条件
(课本P80图) 人文条件:历史文化、宗教、政策
聚落的形成条件了解即可,主要会使用聚落形成条件来进行分析
8、读右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1、三地为什么能形成聚落?
2、假设你是本地区的城市建设局长,你会选三地中哪个建设城市?并且阐明你的理由?
答:1、三地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有河流)
2、选2.因为2位于河流交叉口,交通更加便利;位置佳,距离1和3都很近,便于人力和物力的集散,方便沟通;平坦的地表更多,比1和3更加开阔,发展空间较大。
9、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现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人口密度 人员职业构成 经济特点 聚落规模 建筑特点
乡村聚落 小 农业为主 不发达 小 密集(高层建筑)
城市聚落 大 非农业为主 发达 大 稀疏(低层建筑)
第五章 发展和合作
一、国家和地区
1、世界面积位居前六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世界人口位居前三位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
3、地跨两洲的国家,例如埃及(跨亚非)、土耳其(跨亚欧)、俄罗斯(跨亚欧)。
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比较
1、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例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的日本等。
2、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例如中国。
3、发展中国家经济较落后的原因。
4、名词解释:“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三、国际合作
1、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与他们的职责宗旨、倡导精神。(参照《地理填充图册》第30页。)
2、联合国成立时间(1945年)、总部(美国纽约)、基本宗旨(“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法国、俄罗斯、英国)。
❷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反思
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要学习新知识更要提高学习的效率、改进学习的方法、提高应用新知识的能力。这对高中教师来说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面临这一挑战,高中地理教师要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带动整体。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了解班级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授课一段时间之后,可以进行一个小的测试,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水平,知道哪些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哪些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弱,也要知道教师讲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哪一方面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哪一方面比较容易,在初步了解学生的情况之后,就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看看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这样的结果。在之后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可以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大家互相交流,共同进步。这样学生分层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弱,即使是学习能力比较低的学生也能感觉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从而也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其次,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地理产生兴趣,才会有探索下去的欲望,才有可能成才。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的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利用教学工具,比如在学习地形地势的时候,要多让学生接触地图,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各种地形的差异和特点。在学习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文化特点的时候,要利用地球仪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各个国家的位置,还要多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各个国家的特点。比如在学习非洲的气候特点时,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如果要到非洲去旅游的话,沿途的植被会有怎样的变化?"等等,这样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把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感会到地理学习枯燥乏味。
最后,多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高中地理虽然分为人文和自然两个系统,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这两个系统完全孤立开来,在学习自然环境的时候也要考虑人的活动会对自然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人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自然环境。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多进行一些实验,比如模拟地震发生的过程,让学生深刻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怎样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在学习比较抽象的知识时,要多借助教学工具,比如在学习区时的计算时,教师要多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课外实践课
。
❸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怎样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
新课程大力倡导有效教学理念,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坚持基本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物力、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的研究行为从根本上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由此,初中地理教师要改进教学行为,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和措施。
一、切实转变师生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各项政策和规定的实施者,教师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领会新课标的各项指导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具体来说,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引导学生参与地理教学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要强化自身知识内涵,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此外,要将高效课堂的理念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大胆探究,挖掘出地理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和规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再创造能力。总而言之,转变师生观念,有利于建设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二、增强教学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有些地理活动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性,部分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要以各种趣味方式启发和引导学生,拓宽学生的思维面,确保活动题讨论环节的有序开展。比如,将时事新闻引入课堂教学中,以身边现象、生活实例为基本切入点,引入趣闻、典故、漫画、名人诗词、歌谣或者民间谚语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讲解《中国的气候》这一章节知识时,要求学生讨论“季风气候对我国工农业有何影响?”初接触这个活动题时,学生感到一筹莫展,课堂气氛较为沉闷,不利于教学环节的有序开展,这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工农业的具体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从降水和气温两方面思考,将南平农业现象和气候作为基本切入点。这些材料真实可感,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交叉,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课堂氛围瞬间活跃,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展开激烈讨论,并将观点汇总,与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但是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第一,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解,制订出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教学任务,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和魅力;第二,大力倡导自主学习理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自豪感;第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主体差异,为优秀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鼓励学困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四、注重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相比较于其他阶段的地理学习,初中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就教材内容而言,地形、气候等知识既是学习的重点,又与现实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例如,教师在讲解气候这一章节的知识时,既要保证教材教学的顺利完成,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点运用到所处城市中,让学生总结教材内容与本地气候特点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我国气候大陆性、季风性较突出,其中兼有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气候,学生要明确自己所处的气候带,然后以此进行拓展延伸,熟记类似地区的气候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将教学与实际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和共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构建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以便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课堂中教师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导致教学时间多但有效性不强,由此,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地图、地球仪等教学辅助工具的优势,给学生更为直观的课堂感受,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五、发挥榜样的力量,构建高效课堂
要确保地理导学案的成功应用,就要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假若缺乏得力组长的支撑,导学案的完成效果会大打折扣,该组的学习效率也会下降,时间一长,组员就会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增强组长的进取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教师要走进学生,多与组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导学案,为组长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在遇到难度较大而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分析能力较强的组长参与竞争,每到精彩处,学生便鼓掌,教师要给予赞赏和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以他们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显著增强组长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也才能使小组成员信服组长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地震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以日本大地震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引起日本海啸的原
因,并尝试寻求避震方法。为了显示小组实力,组长会在课前带领组员读报或者上网查阅相关信息,为合作学习的开展做足准备。课堂上,组长会组织组员整理和分析资料信息,并将结果进行记录,向全班同学展示学习成果。此时,教师要鼓励组长阐述观点,其中不少组长得出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活跃、多火山地震等结论,并就生活实际提出了不同的避震举措,组长们的表现无疑是小组成员争相学习的。
六、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探究和讨论。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进度,切实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激烈的讨论环节,教师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允许优先完成任务的3~4先小组发言,初中生普遍有着较强的好胜心,为了获得发言机会,他们会快速地进行分析和整理;而对于完成速度较慢的小组,教师可视情况给予一定的惩罚;但是,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承诺对进步特别明显的小组予以加分奖励。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点燃,有利于加快导学案的完成效率,而教师也能在既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七、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利用音响、监控器、实物展示台、计算机以及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将枯燥、晦涩的形声教材转化为趣味性较强的形声影像,给学生更为直接的感官体验,提升课堂学习效果。部分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较为抽象、复杂,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将静态知识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授《中国的气候》这一章节知识时,笔者为了加快学生的理解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季风气候显著”这一重难点知识,我在课前制作了形象的Flash动画,以动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季风的发源地、影响范围以及风向等知识,这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明显。
总而言之,将初中地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有着显著的优势,而且初中地理学科的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但是教师仍要不断解放思想,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切实增强学生的地理运用水平和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走进学生,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理特质,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式,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❹ 新课改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中学各个学科中惟一以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学科,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核心理念,无疑会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地理素养方面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观察力和竞争力,能够迅速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面对新课程改革,如何改变以往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精心地设计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课本及课外知识发展自己的地理综合素养能力,成为当前和今后地理教学的重点和趋势。通过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作者认为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一、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地理教学新理念 传统的阅读教学其实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在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靠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来记住所学知识,然后通过闭卷考试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课堂教学方面在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却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较重。 现代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中学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涵实际上是注重对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协调融合,开发潜能,发挥特长。正如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新课程所倡导的地理教学方式那样,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不是单向的将现成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的结论传输给学生,而是在教给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更注重强调过程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则成为这些学习方式得以实现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使课堂教学应当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这些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表现在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等能力的有意识培养。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思维意识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的过程。学生要摆脱这种“不协调”,就必须进行创新活动,运用以前没有用过的方法解决现在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学习和积累地理思维的方法。根据新课标大纲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运用相关地理规律和原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地设计问题,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探究性学习的平台,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是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比如在讲中亚这一章节时,可以列出以下过程让学生思考填写:中亚距离海洋(远),深居亚欧大陆(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致使气候(干旱半干旱)———导致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条件,(畜牧)业比较发达———纺织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发达———河湖多(内流河、内流湖)。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位置影响了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又影响了经济发展,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学生在判断、分析、推理的过程中提高了能力。还有在讲授“分析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时首先让学生阅读世界气候图,然后设问:“是不是世界上只有赤道附近才有热带雨林气候,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具有这种气候?是不是赤道沿线均为热带雨林气候,为什么?” 这种探究问题的设置,不但帮助学生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从而达到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素养培育的目的。 三、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地理知识应用的能力 地理知识应用的能力既表现在野外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应用,又表现在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等诸多方面。学习地理不能仅仅以书本为中心,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和学校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实践。如参观工厂,调查工业“三废”的排放与治理,考察当地土地利用状况,参加乡土地理调查、气象观测、地震测报、天象观测等活动,举办地理知识竞赛、地理主题会等。当然,这些活动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明确目的、任务、意义,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这样的地理活动可以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获得乐趣、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其地理素养的能力。
❺ 如何在新课改中体现地理教学对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的要求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1]。地理是高级中学的一门必修课,它以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地理教师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进行好新课改的实践,扎扎实实地搞好新课改工作。
地理新课改必然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发挥地理课堂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使高中地理教学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完成时代赋予地理教育的神圣使命。
一“创设情境”式教学模式
地理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既包括老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创设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辩论,在良好的心境下完成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运用试验和演示
通过演示一些小实验,来创设一个新颖生动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思考。例如讲到海陆热力差异知识时,可以在夏日的中午准备一盆水和一盆土,在相同的时间内体验温度的不同,然后讨论海陆热力差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想象
在讲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以提出大家都很熟悉的,但又解释不清的现象来进行分析。“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阴天为什么呈灰白色,日出日落时为什么呈红色”,指出这些都是由于大气对波长不同的太阳光散射,吸收状况不同造成的。提问为什么在交通信号中以红灯作为停车信号,引导学生与所学的知识联系并解释其中的道理,利用这些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利用直观的多媒体演示
媒体展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直观刺激能力,再加上展示手段的多样性与高效性,很容易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的思考氛围,如演示火山爆发、泥石流、地形地貌等,可以直接的引发学生的学习趣。
(四)结合时事
实际在地理课堂上引入时事性的内容,不是地理学科所特有的,许多学科的老师们也都有这万面的实践。可以就热门的时事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与实际问题结合,灵活运用并掌握地理知识。
二 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高中各科目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每个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培养学科思维,地理教学也不利外,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方式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其行成习惯,自然而然的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注意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
(一)“地图式”阅读法——培养区域思维
地图是地理科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地理课本上有很多插图,还有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册。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要求学生阅读自学地理知识的时候,还应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理解、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图转换成文,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2]。这样长期坚持,在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形成区域性思维方式。例如在讲《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地球各圈层的插图,把图上的信息逐一找出,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各圈层的文字介绍与图两相对比,这样学生对各圈层的特点、所处的位置就认识得比较深刻了。然后再布置学生完成画图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同一幅图上把各个圈层都标示出来,这时学生会比较完整地画出地球的圈层图,以后只要提起地球的各个圈层,学生脑海里就会很快浮现出完整的画面,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收集、整理地理笔记和资料——培养综合思维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做笔记方面可能会做得比较凌乱。教师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的形式,督促学生课后整理、补充笔记,尤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要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从中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把书由“厚”读“薄”的同时,还可以在分析问题时知识明确、综合、清晰。因此,要让学生养成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