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

发布时间: 2021-03-09 04:48:18

㈠ 七年级地方家乡学科德育渗透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经济性,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现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使地理课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一、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标即为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主要有: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地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内容为两大板块,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识基础理论、世界自然资源、世界气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区、世界区域地理;二是中国地理,包括中国疆域、人口与民族、气候、资源、河流与湖泊、交通、经济、中国区域地理。无论是学习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的、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能凭感觉,更不能想当然地来学习世界与中国、认识世界与中国。如学习世界自然资源中,我们认识到,目前,世界上由于地域差异、经济差异、人文素质的差异,有很多国家、很多地区,人们文化落后,缺少科学知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使我们的自然资源数量不断地剧减。更有甚者,一些贫困落后的国家地区的农村,人们为了求生存,还有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乱采矿藏、破坏环境,造成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减少;而人口又不断增加,生态受到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多发,直接影响到世界全局性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确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才能求得全球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从国情教育入手,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热爱基础上。对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了解的基础上,地理课让学生从了解家乡开始,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各地区的地理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在看待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悲观,要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增强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使学生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
3. 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建筑、商业、保险业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可以带动这些待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 展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现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日益明显。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民是如何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发展经济,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成与败的经验教训,地理课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专心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的精神。
当前的学生大都是在蜜罐中成长着的,他们很容易满足于父辈创造的良好的物质条件,也就容易走上安于现状缺乏奋斗的生活之路。地理教育中必然得加强对学生理想、人生、追求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从小立志成才,从而发奋图强,不懈追求,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初中地理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顶好教材。学习欧洲、北美等先进发达国家的地理知识时,充分调动学生好奇、上进的心理,鼓动他们树立不认输、不自卑、努力成栋梁,共建繁荣富强的大中国的远大理想。学习南极洲地理,通过85年、89年中国分别在南极洲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史实的介绍,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为国争光的精神。学习地理史上的中外名人故事,如麦哲伦环球航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郦道元与《水经注》、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哥白尼与布鲁诺的“日心说”等等,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榜样,追求卓越,奋发图强的最好德育舞台。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地理教育,必然不能只为传授单纯简单的地理知识而进行教学,只有高扬德育旗帜,为造就适应时代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栋梁之才的远大目标而奋斗,使我们的学生一方面具有广博的天文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具有开阔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远大的理想,方是地理课堂的核心。

㈡ 如何地理课堂中渗透德育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经版济性,权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现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使地理课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学如何地理课堂中渗透德育

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个途径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经济性,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现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使地理课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一、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标即为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主要有: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地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内容为两大板块,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识基础理论、世界自然资源、世界气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区、世界区域地理;二是中国地理,包括中国疆域、人口与民族、气候、资源、河流与湖泊、交通、经济、中国区域地理。无论是学习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的、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能凭感觉,更不能想当然地来学习世界与中国、认识世界与中国。如学习世界自然资源中,我们认识到,目前,世界上由于地域差异、经济差异、人文素质的差异,有很多国家、很多地区,人们文化落后,缺少科学知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使我们的自然资源数量不断地剧减。更有甚者,一些贫困落后的国家地区的农村,人们为了求生存,还有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乱采矿藏、破坏环境,造成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减少;而人口又不断增加,生态受到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多发,直接影响到世界全局性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确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才能求得全球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从国情教育入手,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热爱基础上。对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了解的基础上,地理课让学生从了解家乡开始,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各地区的地理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在看待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悲观,要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增强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使学生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
3. 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建筑、商业、保险业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可以带动这些待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 展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现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日益明显。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民是如何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发展经济,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成与败的经验教训,地理课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专心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的精神。
当前的学生

㈣ 浅谈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一、结合课文,渗透环保理念

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京津冀地区每年春季的雾霾频率越来越高,折射出我国雾霾问题的严重性。众所周知,地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环境的自然学科。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并将环保理念适当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将环保理念与课文知识进行结合。如在上到有关我国自然资源的内容时,地理教师可通过利用教师的多媒体工具,播放有关现实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水源、滥砍滥伐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能深刻了解我国环境面临的种种危机,并让其产生触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实践表明,地理学教学需要课本,但不能仅囿于课本,必须将文中的内容与现实进行结合,以丰富课堂学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质量,从而实现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目的。

二、渗透环保理念,引发危机感

环境保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不仅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们了解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体验到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给我们生存与发展带来的危害,以激发其危机感。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如身边常遇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应采取何种措施保护我们的家园等,让其充分感受到环境问题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已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此外,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如各地频发的滑坡、泥石流现象,并深入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是人类的乱砍滥伐导致的,从而给予学生心灵启示,让其能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进而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并付诸与实际行动中,如在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不浪费食物、多植树等。

三、完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基础,但地理本身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需要对生活进行观察与体验,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时,大自然课堂的感知教育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具有教育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感悟我们生活环境的现状。在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之前,地理教师可事先安排一些课题,并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去寻找结论。如我市的水资源有无污染的现象?污染主要是哪些原因导致的?我市工业生产是否存在超标排放的情况?相关部门如何解释我市环境存在的问题等等。课题的明确有利于学生有方向地进行社会调查,在目睹我们身边大量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现象后,学生们的心灵会受到更深的触动,并能以身作则,自觉担负起维护环境和谐与生态平衡的重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四、转变学习方式,实现开放性教学

环境教育是一项具有感知性的教育活动,且强化了环境、教育与学生三者的联系。地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适时创设第二课堂,实现开放性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取得更多的收获。第二课堂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与热情,深刻了解地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逐步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第二课堂可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当前,我国水体污染与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许多江河湖泊出现富营养化,水体污染物在不断增多,如洱海、太湖等,且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用水困难。由此,教师可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调查家中每个月的用水量与费用情况,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算出家中每个人的月人均用水量,检查是否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寻找合适的节水措施。在讲到“土地资源”相关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课外实际调查一下学校周边的土地整体利用情况,如周边的土地主要种植何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大概有多少?是否存在宅基地占用耕地的现象等。通过实地调查,能让学生们能切实感受到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并有助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总而言之,于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理念绝非朝夕之事,地理教师必须要具有全局观念,理清教育、环保与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与环保教育理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以身作则,利用实际的行动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教师可通过实践教学、开放性教学等方式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环保理念,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一项责任与义务。

㈤ 浅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经济性,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现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使地理课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

㈥ 浅析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德育教育肩负着引导学生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前进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内,在初中教学中,地理容学科有着许多德育教育是其他学科难以实现的,因此,德育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地理教学也能够更加体现德育教育的本质。本文首先阐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然后针对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地理教学的一些建议。(剩余2003字)

㈦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文昌华侨中学 温文顿 摘要:德育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德育所涉及和渗透的范围相当广泛,同样,德育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工作,是我们每个地理教师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结合教材 思想性 科学性 现实性 乡土地理比较法 地理旅行 实事求是 “寓德育于智育之中”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因为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以及精密的逻辑性,都含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使科学性和思想性紧密地结合,这是地理课,也是所有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根本原则。以中国地理而言,主要是讲授我国的地理环境,以及我国人民利用地理环境发展生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这些知识正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内容。例如,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快发展等等,都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中国地理教学中,除了讲述我国自然条件有利方面外,还要讲述不利的方面,以及为了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所作的巨大努力。例如,由于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和季节分配不均,常在一些地区引起旱涝灾害,为了战胜这些灾害,我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改造祖国不利的自然条件,克服困难,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雄心壮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教材,深入分析和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教育作用。地理教材的思想性在地理教材中的体现,有的可明显看出,容易分析;但有的则是潜在的、深藏在教材之中的,如不深加分析,就不易发现。地理教师在分析和发掘地理的思想时,必须下大功夫。因为教学的思想性都体现在教材之中,所以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最重要的是要用科学的地理观点阐明各种地理现象。所谓正确的地理观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主要是正确的人地观、正确的种族观和正确的因果观。正确的人地观,就是科学地说明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确阐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要尊重自然规律,合理的、因地制宜的利用自然,不能滥用自然、摧残自然,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例如,讲授我国土地资源时,可通过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知道:虽然我国土地面积宽广,但我国人口众多,特别是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导致了我国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同时还可以结合我们当地沿海滩涂的过度开发利用,所导致的海岸生态遭破坏,物种减少等实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正确的种族观,就是要科学的说明各人种和民族的科学、文化、风俗、习惯等特性,反对种族优越论,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树立各人种、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正确的因果观,就是要科学地解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要正确的运用唯物辩证法,反对主观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各种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进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实际也是必要的。把教材和当前的国内和国际形势联系起来,是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联系哪些实际?要联系祖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要联系国内外重大的政治时事,要联系世界各国(或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现状;要联系具有地理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历史性的地理杂谈等等。这样进行联系之后,就可以增强地理教学的现实性和思想性,有利于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地理教科书的内容,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受到时间的限制,难以及时地将发展中的一切现象都反映进来。这就要求地理老师在讲授某些问题时,要及时地引用新近资料,以补充教科书的不足。但这些材料又必须与所讲授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离开主题,牵强附会。例如:讲到中国的疆域时,可利用最近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在我国南海海域中的挑衅行为,美国军事重返亚太地区部署的战略等事件,这样的实例很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那股爱国情感!在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教学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注意用自己所在地的实例,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美好远景,这对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政治热情尤为重要。因为把青少年对家乡的热爱扩大并引向对祖国的热爱上,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可以使他们至诚无间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激发起他们为祖国而献身的热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是比较法。比较法就是比较两个或两类事物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性质,比较法是一种活跃的思维形式,当我们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思维积极地活跃着,从而比较出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它们的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确切的地理概念。如果不运用比较法,只是直接叙述各种地理概念或描述地理事物或地区的特征,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解或描述,而不是用自己脑子去思考问题,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培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例如在讲解美国工业布局特点时,先启发学生思维,提出日本钢铁工业多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通过分析比较指出它们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得出结论:两国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共同点是,都是利用廉价的水运条件。差异是:日本国内资源贫乏,工业原料,燃料依靠国外输入,工业产品依赖国外市场,因此,日本的冶金,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而美国是利用五大湖地区附近丰富的煤铁发展冶金工业,其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五大淡水湖地区。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深刻,又利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正确的辩证思想。同时因为通过事物比较所得到的科学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产生很大的鼓舞作用和教育作用,这无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通过新旧中国的对比,就可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使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更加热爱。又如,通过洞庭湖今昔对比,可使学生认识湖泊演化的规律,对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要作用。还有,在讲到珠三角地区时,对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的变化,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在指导学生进行地理课外活动,或进行地理旅游参观,特别是具有强烈政治性和现实意义的时事地理报告,地理时事画廊等,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地理旅行参观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教育更有显著的作用。当学生看到祖国的壮丽山河,广大的林木、草原和沃野,众多的工厂、矿山和美丽的城市、村庄时,都能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通过地理旅行参观,使学生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存在、发展变化和相互,都能有一个直接认识,特别是地理旅行参观,还可以振奋学生精神,建立起旺盛的乐观情绪。这是因为美丽壮观的大自然,在青少年心灵的发展上,有着重要的教育影响。青少年在大自然中度过学习的一天,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相当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也要实事求是,不能公式化,正面的东西应该讲,而反面的东西也不应回避。例如,讲授我国自然条件时,既要指出它的优越性,又要指出它的不足之处,这些下面的东西会产生鼓舞和教育作用,而反面的东西也能激励学生立志去克服它和改造它,同样也能产生教育作用。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首先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强烈的无产阶级思想情感,崇高的爱国主义热忱和国际主义精神,以及鲜明正确的是非观念。只有如此,才能产生较大的教育作用,较好地完成地理课的教育任务。否则,无论引用什么样好的材料,教育效果也不会显著的。

㈧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地理知识渗透,严密的逻辑推理,师生情感的互动、和谐的课内堂氛围,把地理学科中容的德育内容充分展示出来。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教学过程,达到德育的内化。一、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地理科学是反映地理事物、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的科学,既有大量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分布,即经常说的“地”,又有这些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即“理”,作为地理教学来讲,不仅要明确地理事物的分布,还有必要弄清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并通过归纳、分析、对比等教学方法,借助多种教育手段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自觉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其德育水平。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