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萍乡地理学者

萍乡地理学者

发布时间: 2021-03-08 13:11:53

❶ 江西萍乡的地理位置如何自然资源怎么样

地理位置: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自然资源:宜春市地灵物丰,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3%,活立木蓄积量3500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3.5亿株,是江西省重点林区之一。 全市已探明可开发 的水力资源38万千瓦,尚有25万千瓦待开发。初步探明的矿种 有56种,其中金属类27种,非金属类29种,铁矿藏量近2亿吨; 有色金属主要有钨、金、铜、铝、锌和被誉为江西省"五朵金 花"之一的钽铌等;原煤储量超10亿吨,列全省第一;岩盐蕴 藏量百亿吨,居全省之冠;硅灰石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居全国 首位;大理石、花岗石、瓷土分布甚广,质地优良,具有很高 的开采价值。

❷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地理学

1 安芷生 第四纪地质学家。原籍安徽六安,生于湖南芷江。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以及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最早指出我国240万年前发生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变迁的代用序列:对控制我国中东部环境的古季风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合著《黄土与环境》一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 常印佛 矿床地质学家。江苏泰兴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地质矿产局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和科研,对目前世界上不同成矿环境中的几个主要铜矿类型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发现了铜陵近东西向隐蔽基底断裂带,提出了一个有关陆内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系统的理论认识,丰富了陆内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预测。所提出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的分类建议,及相应的成矿模式,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实践。提出了安徽沿江地区第二轮普查和立体填图的建议,并获一批成果。在直接指导找矿方面,为铜陵有色冶炼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后备资源。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 巢纪平 气象学家。江苏无锡人。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在我国数值天气预报、长期预值天气预报、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积云动力学和热带大气动力学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等领域中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 1957年发表了我国第一张48小时数值天气预报图。60年代建立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方程组。70年代首次建立我国海气耦合的滤波矩平长期天气数字预报模式,成功地进行了月季天气预报试验。近十多年来,提出了Rossby波相互作用后可激发出一类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的不稳定波,以及在非线形作用下可激发出2-3年ENSO型振荡等,提出了热带大气和海洋运动的半地转适应和发展理论,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环境数字预报业务系统。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 陈旭 古生物与地层学家。1936年生于江苏南京。195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即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至今。从1987年开始曾先后担任国际笔石工作组主席、副主席,国际奥陶系分会选举委员、副主席。 60年代师从穆恩之院士,参与《中国的笔石》的编著和建立和完善中国奥陶纪、志留纪及包括早泥盆世笔石带的划分和对比研究,80年代以来,主持多个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发表了较多的论著。1997年以他为主的国际工作组在我国浙江常山黄泥塘建立达瑞威尔阶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研究被国际地科联批准,是第一个在中国确立的“金钉子剖面”,为我国的地层学争得了荣誉。近年来研究笔石大灭绝及幸存的过程和机制,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与美国布科(A. J. Boucot)和斯科梯斯(C. R. Scotese)两位教授合作,编制了寒武纪至中新世共26幅全球气候纬向分带重建图,系统阐述显生宙气候带的演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 陈 顒 地球物理学家。江苏宿迁人。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曾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长期担任国际地震预测和灾害委员会主席。70年代从事高温高压下岩石物理学实验研究。发展了测量岩石变形的激光全息技术,研究了应力途径对岩石性质的影响。发现的岩石热开裂现象已被应用于核电站的安全性监测。90年代致力于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研究。将地震学、工程科学和经济学结合在一起,首次编辑了全球地震危险性图和全球地震灾害预测图。该图已被联合国等机构用于减灾规划。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 陈国达 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家。广东新会人。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南工业大学顾问,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地洼学会理事长,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总中心主席。最大贡献是于1956年创立地洼学说,突破1959年以来美澳学者创建的地槽地台学说,为进一步认识地壳演化规律及找矿开辟了新思路。从60年代起这一学说被陆续介绍到十几个国家,推动了有关学科的深入发展。1991年又提出了壳体(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即把岩石圈的演化与运动统一研究的学术思想。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7 陈俊勇 大地测量学家。原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年获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获科学技术博士学位。国家测绘局特邀顾问、科技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导出大地测量中许多重要计算公式;首次结合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中国参考椭球定位进行了详尽研究。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通过采用至今。主持推算和提供了中国首次民用的地心坐标转移参数。主持了1975年和1992年珠穆朗玛峰高程的计算工作。对建立和完善我国测绘基准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维地心坐标基准、重力测量基准、经度基准、消除精密水准测量系统误差、航测检定场、长度野外检定基线等。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8 陈梦熊 水文地质学家。原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南京。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毕业。国土资源部科技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担任副总工程师职务,主管水文地质科技业务,领导完成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80年代以来,开始致力于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完成国际水文计划(IHP)两项国际合作研究课题。除对水文地质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外,对环境地质,以及地貌、第四纪地质等方面,也造诣较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9 陈庆宣 地质力学家。湖北黄陂人。194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国土资源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在中国首次在实验构造方面研究了扭裂隙的形成条件和过程以及长期应力作用下岩石非弹性变形。提出了在分析岩石变形与应力场的关系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东西向构造带形成机制。为中国西南地区地震地质、重大工程选址、北京、深圳等城市地壳稳定性评价作出重要贡献。发现铜官山外围铁帽,扩大了铜官山铜矿储量;为包钢找到优质耐火粘土;首次发现西康系中含三叠纪菊石化石的海相复理石沉积,解决了其地层时代问题;发现酒泉盆地早第三纪火烧沟组与白杨河组间不整合,重新厘定了盆地第三系地层,为该区石油远景评价打下了基础;首次发现祁连山震旦系和海相三叠系,为该区以后区测找矿作出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0 陈述彭 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专家。江西萍乡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积极推动我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60年代倡导航空像片系列制图与计算机辅助制图。70年代致力于开拓遥感应用,组织自然资源与城市环境航空遥感实验。80年代负责研制我国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筹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曾任第一任主任、设计黄河、长江中下游洪涝灾情评估信息系统,兼任中巴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1987—1992)。90年代积极参与地球信息科学及全球变化及数字地球战略研究,著有《地学的探索》文集4卷(1990—1992),《石坚文存》(1999);合著《遥感地学分析》(1985,1990)、《地理信息系统导论》二种教材,主编《地球系统科学》及《遥感大词典》(1990)二种工具书;主编《地球信息科学》(1997一)及《遥感信息》(1986一)两种期刊。曾参加编制《中国地形乌瞰图集》、《国家自然地图案》、《卫星遥感分析图集》等地图集10余种。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主席、国家遥感中心顾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1 陈永龄 大地测量学专家。北京人。1939年获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国家测绘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教授。早期著有大地测量学、测量平差法、实用天文学等大学丛书。主持制定了我国大地测量法式。1965年制定测量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的技术方案,测定其高程为8848.13米,为世界所公认。70年代推动采用卫星多普勒定位技术,初步建立了我国地心坐标系统。80年代建议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并提出研究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的技术方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2 陈运泰 地球物理学家。原籍广东潮阳,生于福建厦门。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从事地震波和震源理论的研究。改进和应用了哈斯克尔矩阵法。提出了测定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和介质品质因数的实用方法;应用与发展了静力学地震位错理论;在中国最早综合利用地震波、“零频”和重力资料求得中国一些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和破裂过程;提出了大地震震源过程中“质量迁移”、“震前蠕动”等新观点。定量地分析论证了滑动弱化在地震不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源区介质的流变性对地震自身的重复性及地震序列类型的控制作用,介质与应力的不均匀性对地震断层的不稳定扩展与地震辐射的控制作用。获取了一批高质量的近震源强地面运动的记录;在国际上最早用近震源地面加速度记录反演天然地震的矩张量并揭示了中、小地震破裂过程的复杂性。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3 程纯枢 气象学家。浙江金华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理系。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研究员。长期从事气象业务技术工作。60年来,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建设、发展和现代化做出了贡献。早期从事天气预报业务研究工作,1949年后在从事气象业务技术领导工作的同时,致力于大气探测、气候资源及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研究,并带领和指导开拓这方面业务服务和研究的领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4 程国栋 冻土学家。上海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冻土研究,解决工程问题。完成青藏铁路东线工程地质调查。在热水煤矿论证富冰高温冻土路段应采用保护冻土原则修筑路堤,并提出有效措施。结合青藏公路改建,提出高含冰量冻土分布规律和识别标志。创造性地提出近地面厚层地下冰形成的重复分凝机制(程氏假说)和冻土三向地带性理论。前者解决了冻土学界长期悬念,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多种冰缘和寒区水文现象。后者指明冻土随纬度、海拔和干燥度变化。近年来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西北水资源形成、变化及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5 程裕淇 地质学家。浙江嘉善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曾任地质部副部长。早年在英国苏格兰提供了国际间系统研究交代型混合岩的范例,阐明其交代机理:发现川西丹巴递进变质带;发现昆阳富磷矿(1939),是中国寻找沉积磷矿床的突破。长期从事和领导中国铁矿的研究和勘查以及早前寒武系的研究和总结,指出铁矿找矿方向;提出铁矿类型组和铁矿成矿系列以及所有矿床的成矿系列的概念,促进了成矿学和早前寒武系研究。提出混合岩系列和混合岩化成矿的观点,进行混合岩化作用的地质背景分类和区域变质岩石的详细分类,阐明中国各时代变质岩系、岩带的特征,从而促进了变质地质学的发展。近年来关于变质岩深熔作用方面有初步开创性成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6 池际尚 岩石学家。女。湖北安陆人。 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1947年和1949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中国地质大学教授。50年代初发表的岩组学论文具有当时国际水平。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先后负责山东等地区域地质调查及北京南口花岗岩科研工作,特别是山东金刚石原生矿的科研工作,发表了大量论文,提出了我国金伯利岩的分类、命名的原则和方案,总结了各类金伯利岩的岩石学特征,对寻找金刚石原生矿有重要指导意义,至今被沿用。80年代完成了获奖成果《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主编的《岩浆岩岩石学》和《费德洛夫法简明教程》反映了当时国内外的最新成果,至今仍是重要的教学参考书。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7 丑纪范 大气科学家。湖南长沙人。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北京气象学院教授。早年从事数值天气预报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提出将数值天气预报问题由原来的初-边值问题推广为广义初-边值问题,使问题更为可解和易于求解;将变分法和泛函分析引入数值天气预报问题中,提出使用过去资料的理论和方法。论证了准地转模式大气温压场的演变与下垫面热状况的等价性,提出由历史资料反求大气要素和参数并使之与长期预报模式相匹配的方法。近年,研究大气动力学长期演变的渐进性质,得到在特定情况下大气动力算子向外源的非线性适应特性,得到定常外源作用下大气运动的自由度缩减的结果。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8 戴金星 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浙江瑞安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70年代后期,在我国首先从事和倡导煤成气研究,开辟了我国煤成气勘探新领域。在全面系统研究我国天然气的碳氢氦同位素特征、建立鉴别各类天然气理论及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完善和发展煤成气(烃)模式、煤成气的富集规律、气藏类型、天然气聚集带和聚集域、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从而为中国第一大气田——长庆气田的发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预测、在研究中国东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苏北盆地和三水盆地等)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特别是无机成因CO2气藏及烷烃气藏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 邓起东 地质学家。1938年生于湖南双峰。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现任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对我国华北、山西、天山、阿尔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和大地震区地震构造有深入的研究;对走滑、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成机制有创造性发展;建立和发展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发展了古地震研究,领导了全国活动构造地质填图和研究工作,推进了定量活动构造学研究;系统编制了我国活动构造图,总结了我国活动构造和应力场特征,提出了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主编完成了我国第一份经国家批准使用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成为全国抗震设防标准;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动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些不够的话留邮箱,我这有文档,还有一些

❸ 萍乡的地理环境 历史文化 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得特色

萍乡地处江西省西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北端。位于东经 113°34至 114°16、北纬 26°57至 28°00之间。东靠宜春、安福,南邻永新和湖南茶陵,西接湖南醴陵和攸县,北连湖南浏阳。下辖三县两区(上栗县、芦溪县、莲花县,安源区、湘东区)。 全境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状如火炬。土地总面积 3826.99 平方公里。山地、丘陵、河谷平原错落分布。其中山地占 27.1、丘陵占 61.7 、河谷平原占 11.2。主要山脉有武功山 ( 最高峰白鹤峰海拔 1918.3米)和杨歧山(主峰千拉岭海拔 944 米)。主要河流有萍水、栗水、袁水、草水、莲江等,南部的莲江、东南部的袁水入赣江水系,中部的萍水、西部的草水和北部的栗水入湘江水系。人口构成以汉族为主,有回族、维吾尔族等18个少数民族。
萍乡建傩庙的历史,分别有唐、宋及元代插标为界始建之说。替傩神建庙是萍乡傩的一大特点。萍乡傩庙不但数量多,分布广,而且规模大、布局严谨、功能齐全、地方特色浓厚。历来有“五里一将军(庙)、十里一傩神(庙)”的说法。有傩神的地方,必建庙,有傩舞表演队的地方,必建大庙。二十纪五十年代初全市有庙52座,至今保存二十余座。
为什么萍乡人为傩神建庙?传说古时候,从岐山飞来一幅傩面具,人们因这幅面具神显灵而造傩神庙。但庙建在荒山上,庙主嘀咕;庙好造,水难挑。傩神听了也不高兴就飞到东源小枧去了。现存建于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东源乡的小枧傩庙,以其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而列入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图1]。
萍乡各地建庙,一般都由大姓独立或十小姓联合建立。庙的冠名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称庙,如将军庙、傩神庙、仙帝庙等;一类称祠,如遵宣一祠、古傩祠等;一类称庵,如德化庵、福崇庵等。
萍乡的傩庙,极富江西地方特色。一般建有前堂、天心、后殿三部分,面阔三间,墙为五岳朝天式。规模大的侧在两则加建偏屋,用作厨房、储藏室和居室,并在庙前增建雨亭、空屋场、戏台、酒楼,与庙连成一体。内殿正中设拜坛、香案、傩坛(俗称“洞”),坛上供奉傩面具。

❹ 萍乡市历史上出过什么大人物

浩气长存的文廷式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萍乡城花庙前(今属安源区八一街)人。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文廷式七岁时从塾师李禹九就学,常于正课之外自学《文选》。十岁作律诗,颇露诗人才华,后入广州学海堂肄业。十七岁从学番禺学者陈澧门下,开始学习作词,读钱大昕《潜研堂集》而得史学门径,为菊坡精舍高材生;又曾往粤秀书院听课,阅《海国图志》、《普法战纪》等,渐知五大洲大势与西欧各国富强之状。他从小酷爱科学,博览群书。光绪十六年(1890)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有“小刘金门”(即刘凤诰)之称,与福山王懿荣、南通张謇、常熟曾之撰并称“四大公车”。曾做过珍妃的老师,任过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等职,受光绪皇帝的器重。
光绪二十年(1894年)初夏,日本海军舰队在渤海湾袭击中国舰艇,实行赤裸裸的侵略行径。而慈禧太后面对国家危难,主张退让求和。此时,文廷式不过是翰林院一个四品侍读学士,但他不畏权贵,不避利害,联合翰林院57人上疏,力主对日作战,并大胆地提出停办慈禧太后六十生日大庆,把这笔庞大的开支用作军费。他还对慈禧的亲信李鸿章等人害怕日本,卖国求荣的行为给予了抨击,因而惹怒慈禧。由于清政府积贫积弱、腐败无能,中日黄海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陆军也遭惨败。京师震动,慈禧着慌,逼光绪派员赴日求和。文廷式持不同意见,认为如果积极抗战,最后胜利终必在我,提出“迁都、打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李鸿章赴日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回北京,朝野震惊。文廷式更是心急如焚,呼吁众人上书力主拒约,痛心疾首地说:“辱国病民,莫此为甚”,“何以见列祖列宗于地下”。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更为恼恨他。文廷式为躲避主和派的陷害,在好友的劝说下,以回籍修墓为名离开了京师。
当时,康有为等发起了“公车上书”,要求拒约、抗战、迁都。文廷式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但认为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有限,应该有个团体来为变法维新大造舆论,鸣锣开道。同年8月,文廷式返京倡导组织“强学会”,努力探索维新变法、富国强兵之道,创刊《中外纪闻》。“强学会”顺乎历史潮流,势力越来越大。上海设强学会分会,出版《时务报》;湖南设南学会,出版《湘学新报》及《湘报》;广西设圣学会;广州设万木草堂等。正当文廷式一展宏图之际,李鸿章授意他的亲家御史杨崇伊出面弹劾文廷式“遇事生风,常于松筠庵广集同类,互相标榜,议论时政”,并奏请下旨封闭强学会。1896年2月,文廷式被“革职,永不叙用,并即行驱逐回籍,不许逗留”。
政治上的沉重打击没有使文廷式灰心丧气,离京回乡后,他走上实业救国之路,“铁无可铸神州错,寒不能灰烈士心”,决心要为实现富民强国的理想不懈奋斗。同年8月回到萍乡,他做的第一件事是集股开设“广泰福”煤号,以供汉阳铁厂之需。他兼任矿主,组成采煤、炼焦、运输一条龙经营,月供煤二千吨,成为江南有数的工商综合性大实业。广泰福七厂十八井,是为萍乡安源煤矿建矿的基础。除了兴办实业以外,文廷式力主新学,倡导将书院、祠庙改设学堂,如鳌洲书院改为萍乡学堂,凌云、濂溪、栗江、南台等书院改为高等小学校等,使萍乡的高等小学分布在全县各地,萍乡的“中学生之多,几为各省、县之冠”,“赴东西洋留学者时有所闻”。
光绪二十四年(1898)4月,光绪皇帝宣布维新变法。8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戍宫廷政变,在京大肆逮捕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康、梁远遁日本避难,光绪帝被软禁。慈禧从案卷中发现有文廷式的来往信函与奏疏,得知罢官后仍积极参与变法运动,便下令通缉他。文廷式得到友人救助,由香港逃亡日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天,文廷式听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消息,毅然放弃日本学术界给他的优厚待遇,匆匆赶回上海,参加了维新派唐才常在英租界张园召开的中国国会,并把希望寄托在自立军起义的成功上。但在11月间,自立军总机关被破坏,唐才常遭到秘密杀害,自立军起义失败。文廷式的爱国行动再一次受到沉重打击。
光绪三十八年(1904年)8月,文廷式终因壮志难酬,抑郁苦闷,在萍乡城花庙前的家中与世长辞,年仅49岁。他去世后,被安葬在杨岐山普通寺后的半山腰。现在那里还有他的墓地,不少游人向他拜祭,敬仰他始终不渝的爱国热忱和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浩然正气。
文廷式学问渊博,撰述宏富,有《云起轩词钞》、《云起轩诗钞》、《文道希先生遗诗》、《纯常子枝语》、《补晋书艺文志》、《闻尘偶记》等著作传世。
▲才思敏捷的刘凤诰
在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大门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幅楹联将济南风光特征概括得恰到好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这幅楹联的作者就是被誉为“江西才子”的刘凤诰。
刘凤诰(1760—1830),字丞牧,号金门,是萍乡市上栗县赤山乡石观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后,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其间先后任过广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学政,充当过湖北、山东、江南等省的乡试正考官。乾隆皇帝很赏识他,称他为“江西大器”。
刘凤诰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萍乡民间流传他许多随机应变、能言善对的故事。
刘凤诰少年时就以神童之名著于乡里。某年春插时,一个颇识文墨的老汉见刘凤诰从田边经过,便说:“禾秆绑秧父抱子”,命对。恰巧一少女提着一篮小笋经过,刘凤诰灵机一动,便对道:“竹篮盛笋母怀儿”。大家盛赞绝妙。
刘凤诰考中秀才后,楼下村里有户人家娶儿媳,宾客盈门,热闹非凡。主人年过花甲,逢此喜事,精神振奋,躬亲操办。因过于疲劳,心病突发,一命呜呼。祸从天降,喜事变为丧事,眼看新媳妇的花轿即将临门,这门前对联该怎么改写呢?学究儒生请来好几批,然而却是个个摇头,相继拱手告辞。恰巧刘凤诰路过此地,主事的提调求其速作楹联救场。刘凤诰莞尔一笑,即席挥笔而就,为这户人家新写了一副妙趣横生的门联。联曰:“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围观宾客无不抚掌称绝。
旧制科举,一甲三名必由皇上殿试钦点,以决甲第名次。刘凤诰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殿试,来到金銮殿上后,好奇心驱使他抬头窥视金殿四周,不巧被皇上瞧见,皇上怒斥道:“你看什么?嗯?”刘凤诰一听,诚惶诚恐地答道:“臣想看殿上的字画。”皇上说:“哪些字画?”刘凤诰说:“对联,皇上若不信,臣可以背诵出来。”皇上一听,不妨让他背背,便说:“你若能背出殿上的对联,便可免罪。”刘凤诰果然将殿上的对联一字不漏地全部背出来了,皇上说:“你怎么有此记性?”刘凤诰答道:“皇上,残月堪照天下。”(传说刘一眼有疾。)皇上闻言大喜,当即口吟上联嘱对:“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谁是摘星子?”刘凤诰略加思索后,对道:“春牡丹,夏荷花,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殿下文武百官莫不惊服。按才学,刘凤诰本该中状元,无奈此对意思本来就是专点探花的,“东西南北”非对“春夏秋冬”、“摘星子”非对“探花郎”不可,于是,皇上便钦点刘凤诰为探花。
刘凤诰在京为官,曾以侍读学士身份随乾隆皇帝出游泰山,登峰顶,览群山,见气势迥然,甚是欢欣,随即在峰顶寺庙憩息。寺中方丈借此千载难逢的良机,命小沙弥抬进巨匾,请求御书,以增荣耀。乾隆皇帝素负文墨,游览各地,均喜欢题诗书墨以留御迹。见方丈求书,心中窃喜。然而对硕大巨匾,文思滞塞,吟哦再三,终无从下笔,一时浑身发热,极不自在。忽见刘凤诰随侍左侧,便灵机一动,以笔在手掌上虚划数笔,伸掌以询刘凤诰道:“卿以为可以吗?”刘凤诰见乾隆掌中空空如也,知乾隆要自己代拟,又不肯出声相求,便频频颔首,口中假装吟颂:“‘一览无余,尽善尽美。'好!”乾隆一听这八个字,甚有帝王气魄,默默会意,兴致勃勃地挥毫即书,不料,一开手将“一览无余”的“一”字提高了半格,如果再写下去,字的布局排列甚不美观。他急速停了笔,手不禁汗出涔涔。刘凤诰见此情景,也很焦急,忙思补救办法。正思索间,猛见乾隆的手又伸过来说:“书此,何如?”刘凤诰心知皇上故伎重演,赶忙凑上前去,装作认真地品味了一番,说:“‘而小天下,更美更善。'更绝!”乾隆这一下可放心了,按刘凤诰所言,一气呵成。至今,泰山顶上的寺庙里便是挂着这块“而小天下,更美更善”的横匾。
刘凤诰“崛起寒微”,真可谓“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他出身贫苦农家,6岁丧母,从小嗜学如命,勤奋刻苦。中进士后,去京城参加殿试,身上仅有14串钱,只好一路步行,实在走不动了才租骑毛驴。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举成名及第归,萍乡父老于兴贤堂(今萍师附小)为他集宴庆贺。
刘凤诰很喜爱杜甫的诗,曾集杜诗3卷。他在《著作箴六》中说:“文以载道,弗尚词华,飞毫聘藻,失之浮夸。”因而他的诗也都写得很朴实。因为他的诗,广东巡抚李恭毅不嫌他出身寒微,欣然将女儿许配给他,留下千古佳话。刘凤诰在书法方面造诣也很深,正楷、行书、草书样样精通,至今石观泉还刻有他的墨宝。他为人秉性刚正,自持甚严,晚年寓居南昌时,江西巡抚某贪劣,刘凤浩说:“此钱穿耳!”绝不与往来。他做学问更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历时20余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五代史记补注》,还编著了《存悔斋文集》32卷,外集4卷,成为流芳百世的著名学者。
道光十年(1830)正月,刘凤诰在杭州病逝,归葬南昌。
▲抵御外侮的吴希
莲花县六市中村有一“勤王台”,虽历经沧桑,可仍保存完好,时常还有人去那里凭吊。当年立“勤王台”的,是一位满腔血泪寄山河的著名抗元将领,他的名字叫作吴希 。
吴希 (1237—1279),字定高,号休甫。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从小就学诗文,习谋略,为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宋朝南渡后,元朝军队大举南下,文天祥奉诏起兵万人勤王。当时任庐陵主薄的吴希 ,带头联名上书枢密院(相当于今国防部),他在书中慷慨地说:“今主上危难,岂能苟且偷生?惟舍资募勇,忠忠烈烈,一死以报国。”随后他回到故乡,倾家荡产招募勇士数千人,组成勤王之师。在家乡附近的山头上,立“勤王台”誓师勤王。同时派使者联通当时四川和广西的勤王部队,又与毗邻的醴陵、攸县的抗元勇士相约,互为声援,互相策应,以壮大抗元力量。
吴希 带兵很有方法,他注重整肃军队,严格军法,鼓励将士誓死收复宋朝山河。他初次率兵出击便收复袁州(今宜春)、萍乡等地。当时南宋王朝为表彰其收复失地的功勋,授他为湖南招讨使(相当一省的军事长官)。从此,这支勤王之师军威大振。后来元军举重兵与吴希 军激战,吴希 迎头痛击,愈战愈勇,多次大败元军,乘胜收复醴陵、衡州等地。
当文天祥兵败被俘,南宋江山基本沦陷时,吴希 “一死以报国”的忠心并未改变,抗元的壮志并未动摇,继续浴血奋战。1279年,元兵大举进攻莲花,吴希 率众抗击,激战十五昼夜,身受十余伤,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他的一家三十余人都为国捐躯。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带兵去外围抗元,至一坳口马泣不前,不久就传来父亲殉难的噩耗,吴希 的两个儿子便自刎殉国。后人将此地取名泣马坳并立祠纪念。
吴希 起兵勤王抵御外侮的事迹,已载入《宋史》。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当时任莲花厅同知的李其昌为纪念吴希 ,曾修复勤王台,亲自作长歌、刻碑以吊之。
▲勤勉治学的李有棠
李有棠(1837—1905),号芾生,是清末的大学问家。上栗县赤山乡周江边村人。其祖父是当地巨富,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但因他和儿子都目不识丁,常受人嘲讽。相传他曾求一个有名的秀才写了把扇,高兴地随身携带,让人传观。人们看了,窃窃而笑。有个亲戚念给他听,原来写的是一副对联:“家有万顷良田,如何上摆下摆?胸无半点墨水,到底左难右难”。他虽气极了,但人家说的毕竟是实话,怪只怪自己不读书,也不教儿子们读书。于是他不惜重金,访求名师,教育孙子,礼敬超乎常规。因此他的六个孙子都得以先后成为有名学人。
李有棠幼年时读书,就已显露出天资的聪慧,不但记忆力好,而且理解能力也强。十多岁时,他便领悟到,“有用之学,无不自经史酝酿而出”。所以他特别留心经史,不到20岁,就已读完《十三经》。由于在他的上代中,没有一个读书人,家里也没有一本可读的书。他便四处借书,一边读,一边摘录,一边盘算买书。那时正值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满清政府尽力想要扑灭之,东南各省遍地战火,苏、杭等处各大书院士院无不毁于兵灾。他不惜重金,搜购了大量的书籍,为日后讲求学问、从事著述打下厚实的基础。同时又在宅旁筑精舍一所,专作藏书、读书之用。
李有棠在22岁时,以第三名考取入袁州府学为附生(即俗所谓“秀才”);在25岁时,以超等第一名,补授廪膳生(即在岁试及科试中都考列一等以上,因而有资格领取国家津贴的秀才);在28岁时,考取补辛酉科第一名优贡(即每三年在全省生员中只选取寥寥几名贡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次年,通过朝考,选授江西省峡江县训导(县学中教官之一)。在任三年,即因祖母、母亲年老,无人侍奉,弃官归家养亲。
李有棠说:“读书时积累资料,犹如居家时积累钱财一样,平时多尽一份力,用时就多享受一份现成。”他归家30多年,集中精力做学问。他读书破万卷,每读一书,都将其中纲领、主旨、特别事例……,一一摘录下来,全书精华几乎无一遗漏。到一定时期再分类整理,装订成册;读后的心得体会,则另写成册。
李有棠是无书不读的。经、史、子、集四部,各有心得;而他用力最专的则是史部。李有棠用了30多年的精力,主要从事辽史和金史的研究。二十四史中的宋、辽、金三史都是元丞相脱脱主持修撰的。三史成书的时间都很仓促,错讹、挂漏很多,尤以《辽史》为甚。李有棠搜集各种正史、野史、笔记、杂说等类资料,考订错讹,补充挂漏,最后写成《辽事纪事本末》40卷,《金史纪事本末》52卷。这两部著作都完整地写了三次草稿,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上海石印成书,是为两书的第一次出版。第一次出版后,又花了整整十年的功夫,李有棠对两书作了大量的补充、修正。他决定这次在家中雇工刻印,由他亲自指导和校对。所以这个家藏版不仅内容上更精审,而且刻工准确,印刷精美。全部印成并发行于光绪三十年(1904),是为两书的第二次出版。
两书发行后,颇受社会上和学术界的重视,曾先后被收进《七种纪事本末》和《九种纪事本末》里,与宋人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和明人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等名著并列在一起。李有棠的姓名也列入了民国时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里。这两部书于80年代初期先后由中华书局点校出版。
▲百世犹师的刘元卿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莲花县坊楼乡南陂村人,时代著名教育家。他从小发奋读书,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后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后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西“四君子”。
随着知名度扩大,不少宫员多次上书朝廷,推荐刘元卿,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皇帝非常重视,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特别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刘元卿悉心讲学,不肯去做官。后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刘元卿再三推辞不掉,只好应召入京。不久,即升礼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刘元卿的这些政治主张,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称病辞归,告老还乡。
刘元卿人称“正学先生”,从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于理学。据《明儒学案》载:“先生初游青原山,闻之与人曰:青原诗书之地也,自两邹公子(邹守益的儿子汝梅、汝先)来后,此风遂绝矣。先生契其言。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意。因而考索于先儒语录,未之有得也。”从此诱发了刘元卿从事王守仁理学研究的兴趣。他开始在当地求学,但所得不深,于是离乡背井,远游从师。他先后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为师,经过自己努力求索,成为该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刘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长,又能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以“存守本体,随事躬行”作为一生的言行准则,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正如他在《小引自赞》里说的:“不礼释迦,不羡王乔,此泸潇之所以为泸潇,亦泸潇之所以止于泸潇也。”刘元卿的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元卿逝世后,《明史》为他立了传,明朝名流邹元标为他撰写墓志铭,赞其“流风余韵,百世犹师”。
刘元卿是理学家、教育学家,又是文学家。他涉猎广泛,对于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有成就。所以他的著述比较多,而内容又比较丰富。《江西通志》记载他所著书目有《大学新编》、《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诸儒学案》、《贤奕编》、《刘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贤奕编》脍炙人口,曾收入《丛书集成》。近年来,全国出版的《寓言集》、《笑语选》都选入了他的作品。

❺ 江西萍乡市学有哪些学技术的好地方。

省重点高中:萍乡中学,鲁西中学(凭祥中学校长从这个学校音),李中学(学校时,学校的评论)
向东中学,莲花中学(我也不知道···)
另外:萍乡安源中学(2来估算的话,我不读,不知道具体情况。)

江西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成立于1906年。的的校园占地面积?138736平方米?32522平方米,3.6万平方米的新场馆,建筑面积。环境优雅,宽敞的草坪草。林荫小道上,当你传递的琅琅书声;,花香鸟语常怀天鹅的野心。池充电滴露,每闻到鱼的SIP蛙鼓;洒荫绿树,坐的合作伙伴黎明黄昏实际上是理想的读书圣地。图书超过15万份。现代天文台,电脑室,语言实验室,以及理化生组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大学,高中班58个,“依靠赞助商和12个初中班的学生人数达3600人。学院成员共225人。的86名教师,一名教师和61级17老师,部级劳动模范,全国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90%,10%,研究生学历。(这是以前的数据发生了变化,我没有听到什么所经历的种种:心痛呐,但风气在学校,我很欣赏,自由!)

萍乡II
公司成立于1956年8月
日历40年的风雨沧桑,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直接根据设备更好。其中的三个完整的中学老师都比较强。现在占地面积18,454.5平方米,建筑面积?17600平方米,38班,1900多名学生,178教师的工作。教师结构合理,高,中级教师占教师,6人已国家级荣誉称号,教学楼三,理化生实验综合大楼,体育馆,具有良好的教学电脑设备室总数的三分之二,语音室,图书馆,收集了近3万。各种报纸和杂志多达151种,115台套教师住房。
(II是一类特殊的体育,艺术类学生比较前面。)

萍乡市高中
萍乡市高中是一个质量高的学校建设项目学校在江西,江西省重点建设学校,她有8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的优良传统,在学校的辉煌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所学校有55个教学班,在2655年的学生人数,工作人员238。学校坐落在繁华的市中心,校园占地面积120亩。 400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主要建设教学楼,科学和技术建设,学生公寓楼,图书馆等布局合理,鱼池塘,广场,公告栏,休闲园林设施错落有致;在东部的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建设校园,整个校园绿色阴,环境优雅,是花园式校园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学生的体育是太神奇了!)

萍乡市第七
江西省安源经济开发区,下辖一所新学校,是开发区党委CMC的科学和教育区,教育先行的原则,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不希望较高的金融一分钱调动的积极因素,努力提高投资十几万元人民币的资金,在短短七个月内,建立一个庞大的,高规格齐全中学。校园占地面积80亩。现在4层16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幢4层高的办公楼,办公室的大小50多个计数,一次可容纳1000余人,食堂,有各种活动,游戏。学校只有9年推出以来,1997年2月,已投入十余万元购置教学设施,绿化校园。目前,可以说设施和优美的环境。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教室,电脑室,绿化覆盖率达70%。萍乡市七是一所新的学校,他将在以惊人的速度,出色的教学质量,优美的教育环境,展现在面前的人在凭祥增长。 (我不指出这所学校还陌生的学校的历史似乎并不多长时间?)

萍乡市安源中学是一所重点中学。学校始建于1962年,安源镇私立中学的校名是开始,1973年2月,命名为“萍乡市安源中学。
学校坐落在北方的城市萍乡市凤形巨石,校园面积176亩,建筑面积?22800平方米,高和教学复杂,优雅的电教馆,公寓式学生宿舍的建设与标准田径场,宽阔的休闲广场,美丽的植物园之间的摆布错落有致,并排。仪器设备齐全的图书馆,阅读室和保健物理教学,科学和技术实验。 39个班级,2384名学生。教师220人,其中高级教师31人,一级教师55全国优秀教师,省级优秀,先进的16个市镇卓越,先进的34。
(---看它。)

区外高中 - 不得不说
上栗县二次
萍乡市上栗中学始建于1939年的秋天。被评定为37个高中班,学生和工作人员超过2500人,校园面积?133英亩,于1962年在江西省一所重点中学。 1995年,他被评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在过去的十年里,上栗二次推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大胆引进激励,竞争,约束机制,加快发展的步伐,并打开了一个新的情况学校的工作。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有用的,只有不断地探索我们独特的办学模式,成为纯粹的应试教育模式相结合的综合学校系统的预备教育研究预备教育和就业,创造的机械和电气维修,微型电子计算机,提高科学种,会计,汽车驾驶的5个就业预备班,培养了大量的一般社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在李中学教学面向现代化,内置物理,化学,学生,艺术展馆满屋子科技大厦,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配套的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教室都实现了“三机现场”成为江西的视听示范学校。(学校似乎不错,在萍乡在研究中,经常会听到人说,他们的)。

萍乡市芦溪中学
学校的前身是1943年推出的鲁西地区的绅士,鲁西街道和村庄,教筹款,创办了私人濂溪初中学校,刘先生精武,总统的领导。类地址设在高层象形,1944年6月日本侵略萍乡,学校搬迁到茅草桂花村(今华云乡),出租屋学校,1946年学校网站的战争胜利后迁回鲁西田心庵(即现在的门广场)新的二层宿舍一个。学校与私人凌云妇女的初中高院“于1949年10月合并,并更名为”鲁西初中高中学1951年底,私人萍乡市鳌洲二级“私人萍乡市金山中学学校合并,更名为”萍乡市联合中等学校“的学校网站位于萍乡运动北部的村庄,1952年学校关闭的一些原因。
1956年7月,中国共产党平乡县文教局,县委,县政府批准发周海模,彭球,邹云开同志鲁西,在原芦溪第一小学网站(其前身是创办于清光绪27年“濂溪书院” -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鲁西任何监测税,这样做学院命名)芦溪中学平乡县初中“,并开始调试,不久更名为萍乡市罗河初中学校。”文革在1967年至1972年命名为“鲁西七高中学校招收高中新生,第一次在1969年,并于1973年正式命名为”萍乡市芦溪中学沿袭至今。
1978年,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首批重点中学。
从1956年到1969年,学校只有中学,学制三年后,1969年改为两年,额外的高中班,同年,学校系统也为两年。到1978年中期和1981年年初,高中有一个为期三年的代替。根据教育网点调整,早在1999年停止招生,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于2001年批准,由县级,县成立了九来看,中国的帮助下鲁西中学实验学校“泸西县“夏季开始招收4个初中班,学校在2002年11月在深圳龙岗区东升学校芦溪中学语言学校(简称鲁西外国语学校)的实验学校的基础上,组织协作,在学校系统仍是9个一致的系统,在2002年夏天开始招收小学新生。目前高中有69类,4300余名学生,243教职人员,其中包括183教师(硕士3 128本科,专科高级教师47 41 ,中级教师90人)。样品中的语言学校的1200名学生和124名工作人员。(这似乎是个好校长看来这所学校转让···)

潞西市外国语学校
芦溪外国语学校是萍乡市政府的支持,在萍乡市教育委员会,泸溪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共同创办的深圳市东升教育集团和鲁西学院的示范性,现代化的省级重点中学9一贯的系统的寄宿学校,学校占地的面积??70亩,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一个总投资5000万元,是全省投资的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设备最好的质量学校的义务教育。学校9月1日,2003年,1200多名学生,教师21000元小学,中学250万元,年人均工资的管理人员年人均工资为320万,超过86%的教师在县级以上级别奖项的学校还聘请外籍教师。
过去的一年,各级共收到领导,有超过1000人在每所学校的领导,教师。
庄严的现代化校舍,行政大楼,小学的教学楼,一所中学,两教工宿舍,四个学生宿舍的绿色,使学校更像是一个花园,现代化的标准除了在课堂之外,空间由68%户外活动和相关设施的一切。
专业教室:配置34英寸的彩电,DVD视频演示仪,三机,饮水机,图书柜。
专业功能教室:学术报告厅,中学图书馆,小学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脑室,两个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电子琴室,古筝室,书法室,美术室,音乐室,科学和技术,使得室,棋牌室,棋牌室,舞蹈室,少先队活动室,会员活动室,录音棚,广播电台,每天,显示阶段,辅导室,英语活动室,语言活动室等
康乐及体育设施:400米塑胶跑道,足球场,5个标准篮球场,16个标准乒乓球台,各种体育器材。 (就像一个非常强大的富人们去正确的)

初中---
萍乡市实验学校(中学萍乡你喜欢的,我也想了半天,但在这所学校!事实上,富裕的家庭发送。每年赞助费应该是千千传送··)
萍乡市实验学校成立于1996年,是由国有中学,萍乡私立学校。 2006年8月联合主办,由深圳市东盛集团和萍乡中学。深圳市东升教育集团,萍乡中学,携带先进的教育理念,雄厚的教育资源,为客户提供广泛的教育背景,建立现代学校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2007年,将投资50亿元建设的新校园,新校园,红墙绿瓦,一个又一个的将乌头装饰的更漂亮萍乡中学,在南。
学校拥有一支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责任,优异的成绩和强烈的责任感,在教学中教师。获得学士学位,学历达标率100%,所有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占55%,高中毕业班的教师占55%,85%的骨干教师。
为了解决家长担心,学校提供全方位的优质的服务。全新的豪华大巴每天穿梭在街头接送学生,免除跑来跑去宽敞明亮的餐厅,厨师提供营养餐的学生需要完美的“膳食,住宿,生活指导制度,建立教师的生活,提供了一个24小时管理。
萍乡市实验学校创办之初,以高尚的追求,竭尽全力做最好的初中在萍乡市。 2006年,301人参加了测试,600多点,60余人考入萍乡中学的学生,73%,其余95%的学生承认II,III。 2007年1月,在新会话的第7级360??人参加了在全市时期的擦联考的平均语言的主题(超过100分)78分,数学90分钟,英语,86点,86点政治历史92分,地理76分,生物74,整体平均得分为583分。单科至少100分至63名乘客,优良率(平均得分80分以上)达69%,合格率超过60分钟(平均)为98.5%,前100名学生的总平均分为648点(单学科平均得分92.5分)得分领先!

(萍乡高的学校食堂就不敢恭维了!)

他和潞西市外国语学校是兄弟学校。是消费的主要货币。学院似乎很强大!

萍乡市第六
萍乡市第六始建于1986年。现在的校园面积40亩,有2000多名学生,教职工128人,建筑面积?8831平方米。教学楼二,办公楼,实验楼1,语言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双控室,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馆,250米长的跑道,以及配套建设露天健身场地设施,一切都。
(首页去年听说??现在萍乡市初中学校,最强的之一,但还的钱购买到····被分配去的,现在应该是更强大的)

萍乡四(他们甚至没有做网络```重,好歹是对手的第六届呀!)
公司成立于1982年,是在江西,江西双语实验学校,一个双语研究基地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的示范性普通高中。 67学校现有教师142人,其中包括教师,高级教师,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目前承担的三个国家级实验研究项目,3个省级实验研究的重点话题。 (这是6个对手```每天课前六说,没有赶上IV级)。

萍乡II,III
他们也有初中,但不超过两家。 。
我谦卑的向前发展。

90%以上的去直接从网络···详细搜索已经成为。

❻ 民国时期地理学大师有谁

张相文,安徽泗阳人,生于1866年,卒于1933年,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一生主版要从事两大事业,权其一是进行地理教学和地理学研究。他从23岁时起开始他的教学生涯,先后在上海南洋公学、广州两广师范讲习所、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学堂担任地理教员,1901年编写了《初中地理》、《中等本国地理》,这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1905年又编写了《地文学》、《地质学》等地学著作,其中的《地文学》是我国第一部自然地理教科书,首次把生物界纳入自然地理学的范畴,增加了地文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的科学性,具有开创意义,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陈述彭,1920年2月生于江西省萍乡市,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研究教授,原武汉测绘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终自己做榜样授,法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员。

❼ 请问萍乡古代文人有哪些最好能够附上一些具体资料。谢了!~!~!~

江西萍乡历史名人
▲浩气长存的文廷式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萍乡城花庙前(今属安源区八一街)人。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文廷式七岁时从塾师李禹九就学,常于正课之外自学《文选》。十岁作律诗,颇露诗人才华,后入广州学海堂肄业。十七岁从学番禺学者陈澧门下,开始学习作词,读钱大昕《潜研堂集》而得史学门径,为菊坡精舍高材生;又曾往粤秀书院听课,阅《海国图志》、《普法战纪》等,渐知五大洲大势与西欧各国富强之状。他从小酷爱科学,博览群书。光绪十六年(1890)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有“小刘金门”(即刘凤诰)之称,与福山王懿荣、南通张謇、常熟曾之撰并称“四大公车”。曾做过珍妃的老师,任过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等职,受光绪皇帝的器重。
光绪二十年(1894年)初夏,日本海军舰队在渤海湾袭击中国舰艇,实行赤裸裸的侵略行径。而慈禧太后面对国家危难,主张退让求和。此时,文廷式不过是翰林院一个四品侍读学士,但他不畏权贵,不避利害,联合翰林院57人上疏,力主对日作战,并大胆地提出停办慈禧太后六十生日大庆,把这笔庞大的开支用作军费。他还对慈禧的亲信李鸿章等人害怕日本,卖国求荣的行为给予了抨击,因而惹怒慈禧。由于清政府积贫积弱、腐败无能,中日黄海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陆军也遭惨败。京师震动,慈禧着慌,逼光绪派员赴日求和。文廷式持不同意见,认为如果积极抗战,最后胜利终必在我,提出“迁都、打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李鸿章赴日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回北京,朝野震惊。文廷式更是心急如焚,呼吁众人上书力主拒约,痛心疾首地说:“辱国病民,莫此为甚”,“何以见列祖列宗于地下”。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更为恼恨他。文廷式为躲避主和派的陷害,在好友的劝说下,以回籍修墓为名离开了京师。
当时,康有为等发起了“公车上书”,要求拒约、抗战、迁都。文廷式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但认为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有限,应该有个团体来为变法维新大造舆论,鸣锣开道。同年8月,文廷式返京倡导组织“强学会”,努力探索维新变法、富国强兵之道,创刊《中外纪闻》。“强学会”顺乎历史潮流,势力越来越大。上海设强学会分会,出版《时务报》;湖南设南学会,出版《湘学新报》及《湘报》;广西设圣学会;广州设万木草堂等。正当文廷式一展宏图之际,李鸿章授意他的亲家御史杨崇伊出面弹劾文廷式“遇事生风,常于松筠庵广集同类,互相标榜,议论时政”,并奏请下旨封闭强学会。1896年2月,文廷式被“革职,永不叙用,并即行驱逐回籍,不许逗留”。
政治上的沉重打击没有使文廷式灰心丧气,离京回乡后,他走上实业救国之路,“铁无可铸神州错,寒不能灰烈士心”,决心要为实现富民强国的理想不懈奋斗。同年8月回到萍乡,他做的第一件事是集股开设“广泰福”煤号,以供汉阳铁厂之需。他兼任矿主,组成采煤、炼焦、运输一条龙经营,月供煤二千吨,成为江南有数的工商综合性大实业。广泰福七厂十八井,是为萍乡安源煤矿建矿的基础。除了兴办实业以外,文廷式力主新学,倡导将书院、祠庙改设学堂,如鳌洲书院改为萍乡学堂,凌云、濂溪、栗江、南台等书院改为高等小学校等,使萍乡的高等小学分布在全县各地,萍乡的“中学生之多,几为各省、县之冠”,“赴东西洋留学者时有所闻”。
光绪二十四年(1898)4月,光绪皇帝宣布维新变法。8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戍宫廷政变,在京大肆逮捕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康、梁远遁日本避难,光绪帝被软禁。慈禧从案卷中发现有文廷式的来往信函与奏疏,得知罢官后仍积极参与变法运动,便下令通缉他。文廷式得到友人救助,由香港逃亡日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天,文廷式听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消息,毅然放弃日本学术界给他的优厚待遇,匆匆赶回上海,参加了维新派唐才常在英租界张园召开的中国国会,并把希望寄托在自立军起义的成功上。但在11月间,自立军总机关被破坏,唐才常遭到秘密杀害,自立军起义失败。文廷式的爱国行动再一次受到沉重打击。
光绪三十八年(1904年)8月,文廷式终因壮志难酬,抑郁苦闷,在萍乡城花庙前的家中与世长辞,年仅49岁。他去世后,被安葬在杨岐山普通寺后的半山腰。现在那里还有他的墓地,不少游人向他拜祭,敬仰他始终不渝的爱国热忱和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浩然正气。
文廷式学问渊博,撰述宏富,有《云起轩词钞》、《云起轩诗钞》、《文道希先生遗诗》、《纯常子枝语》、《补晋书艺文志》、《闻尘偶记》等著作传世。
▲才思敏捷的刘凤诰
在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大门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幅楹联将济南风光特征概括得恰到好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这幅楹联的作者就是被誉为“江西才子”的刘凤诰。
刘凤诰(1760—1830),字丞牧,号金门,是萍乡市上栗县赤山乡石观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后,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其间先后任过广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学政,充当过湖北、山东、江南等省的乡试正考官。乾隆皇帝很赏识他,称他为“江西大器”。
刘凤诰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萍乡民间流传他许多随机应变、能言善对的故事。
刘凤诰少年时就以神童之名著于乡里。某年春插时,一个颇识文墨的老汉见刘凤诰从田边经过,便说:“禾秆绑秧父抱子”,命对。恰巧一少女提着一篮小笋经过,刘凤诰灵机一动,便对道:“竹篮盛笋母怀儿”。大家盛赞绝妙。
刘凤诰考中秀才后,楼下村里有户人家娶儿媳,宾客盈门,热闹非凡。主人年过花甲,逢此喜事,精神振奋,躬亲操办。因过于疲劳,心病突发,一命呜呼。祸从天降,喜事变为丧事,眼看新媳妇的花轿即将临门,这门前对联该怎么改写呢?学究儒生请来好几批,然而却是个个摇头,相继拱手告辞。恰巧刘凤诰路过此地,主事的提调求其速作楹联救场。刘凤诰莞尔一笑,即席挥笔而就,为这户人家新写了一副妙趣横生的门联。联曰:“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围观宾客无不抚掌称绝。
旧制科举,一甲三名必由皇上殿试钦点,以决甲第名次。刘凤诰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殿试,来到金銮殿上后,好奇心驱使他抬头窥视金殿四周,不巧被皇上瞧见,皇上怒斥道:“你看什么?嗯?”刘凤诰一听,诚惶诚恐地答道:“臣想看殿上的字画。”皇上说:“哪些字画?”刘凤诰说:“对联,皇上若不信,臣可以背诵出来。”皇上一听,不妨让他背背,便说:“你若能背出殿上的对联,便可免罪。”刘凤诰果然将殿上的对联一字不漏地全部背出来了,皇上说:“你怎么有此记性?”刘凤诰答道:“皇上,残月堪照天下。”(传说刘一眼有疾。)皇上闻言大喜,当即口吟上联嘱对:“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谁是摘星子?”刘凤诰略加思索后,对道:“春牡丹,夏荷花,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殿下文武百官莫不惊服。按才学,刘凤诰本该中状元,无奈此对意思本来就是专点探花的,“东西南北”非对“春夏秋冬”、“摘星子”非对“探花郎”不可,于是,皇上便钦点刘凤诰为探花。
刘凤诰在京为官,曾以侍读学士身份随乾隆皇帝出游泰山,登峰顶,览群山,见气势迥然,甚是欢欣,随即在峰顶寺庙憩息。寺中方丈借此千载难逢的良机,命小沙弥抬进巨匾,请求御书,以增荣耀。乾隆皇帝素负文墨,游览各地,均喜欢题诗书墨以留御迹。见方丈求书,心中窃喜。然而对硕大巨匾,文思滞塞,吟哦再三,终无从下笔,一时浑身发热,极不自在。忽见刘凤诰随侍左侧,便灵机一动,以笔在手掌上虚划数笔,伸掌以询刘凤诰道:“卿以为可以吗?”刘凤诰见乾隆掌中空空如也,知乾隆要自己代拟,又不肯出声相求,便频频颔首,口中假装吟颂:“‘一览无余,尽善尽美。'好!”乾隆一听这八个字,甚有帝王气魄,默默会意,兴致勃勃地挥毫即书,不料,一开手将“一览无余”的“一”字提高了半格,如果再写下去,字的布局排列甚不美观。他急速停了笔,手不禁汗出涔涔。刘凤诰见此情景,也很焦急,忙思补救办法。正思索间,猛见乾隆的手又伸过来说:“书此,何如?”刘凤诰心知皇上故伎重演,赶忙凑上前去,装作认真地品味了一番,说:“‘而小天下,更美更善。'更绝!”乾隆这一下可放心了,按刘凤诰所言,一气呵成。至今,泰山顶上的寺庙里便是挂着这块“而小天下,更美更善”的横匾。
刘凤诰“崛起寒微”,真可谓“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他出身贫苦农家,6岁丧母,从小嗜学如命,勤奋刻苦。中进士后,去京城参加殿试,身上仅有14串钱,只好一路步行,实在走不动了才租骑毛驴。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举成名及第归,萍乡父老于兴贤堂(今萍师附小)为他集宴庆贺。
刘凤诰很喜爱杜甫的诗,曾集杜诗3卷。他在《著作箴六》中说:“文以载道,弗尚词华,飞毫聘藻,失之浮夸。”因而他的诗也都写得很朴实。因为他的诗,广东巡抚李恭毅不嫌他出身寒微,欣然将女儿许配给他,留下千古佳话。刘凤诰在书法方面造诣也很深,正楷、行书、草书样样精通,至今石观泉还刻有他的墨宝。他为人秉性刚正,自持甚严,晚年寓居南昌时,江西巡抚某贪劣,刘凤浩说:“此钱穿耳!”绝不与往来。他做学问更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历时20余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五代史记补注》,还编著了《存悔斋文集》32卷,外集4卷,成为流芳百世的著名学者。
道光十年(1830)正月,刘凤诰在杭州病逝,归葬南昌。
▲抵御外侮的吴希
莲花县六市中村有一“勤王台”,虽历经沧桑,可仍保存完好,时常还有人去那里凭吊。当年立“勤王台”的,是一位满腔血泪寄山河的著名抗元将领,他的名字叫作吴希 。
吴希 (1237—1279),字定高,号休甫。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从小就学诗文,习谋略,为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宋朝南渡后,元朝军队大举南下,文天祥奉诏起兵万人勤王。当时任庐陵主薄的吴希 ,带头联名上书枢密院(相当于今国防部),他在书中慷慨地说:“今主上危难,岂能苟且偷生?惟舍资募勇,忠忠烈烈,一死以报国。”随后他回到故乡,倾家荡产招募勇士数千人,组成勤王之师。在家乡附近的山头上,立“勤王台”誓师勤王。同时派使者联通当时四川和广西的勤王部队,又与毗邻的醴陵、攸县的抗元勇士相约,互为声援,互相策应,以壮大抗元力量。
吴希 带兵很有方法,他注重整肃军队,严格军法,鼓励将士誓死收复宋朝山河。他初次率兵出击便收复袁州(今宜春)、萍乡等地。当时南宋王朝为表彰其收复失地的功勋,授他为湖南招讨使(相当一省的军事长官)。从此,这支勤王之师军威大振。后来元军举重兵与吴希 军激战,吴希 迎头痛击,愈战愈勇,多次大败元军,乘胜收复醴陵、衡州等地。
当文天祥兵败被俘,南宋江山基本沦陷时,吴希 “一死以报国”的忠心并未改变,抗元的壮志并未动摇,继续浴血奋战。1279年,元兵大举进攻莲花,吴希 率众抗击,激战十五昼夜,身受十余伤,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他的一家三十余人都为国捐躯。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带兵去外围抗元,至一坳口马泣不前,不久就传来父亲殉难的噩耗,吴希 的两个儿子便自刎殉国。后人将此地取名泣马坳并立祠纪念。
吴希 起兵勤王抵御外侮的事迹,已载入《宋史》。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当时任莲花厅同知的李其昌为纪念吴希 ,曾修复勤王台,亲自作长歌、刻碑以吊之。
▲勤勉治学的李有棠
李有棠(1837—1905),号芾生,是清末的大学问家。上栗县赤山乡周江边村人。其祖父是当地巨富,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但因他和儿子都目不识丁,常受人嘲讽。相传他曾求一个有名的秀才写了把扇,高兴地随身携带,让人传观。人们看了,窃窃而笑。有个亲戚念给他听,原来写的是一副对联:“家有万顷良田,如何上摆下摆?胸无半点墨水,到底左难右难”。他虽气极了,但人家说的毕竟是实话,怪只怪自己不读书,也不教儿子们读书。于是他不惜重金,访求名师,教育孙子,礼敬超乎常规。因此他的六个孙子都得以先后成为有名学人。
李有棠幼年时读书,就已显露出天资的聪慧,不但记忆力好,而且理解能力也强。十多岁时,他便领悟到,“有用之学,无不自经史酝酿而出”。所以他特别留心经史,不到20岁,就已读完《十三经》。由于在他的上代中,没有一个读书人,家里也没有一本可读的书。他便四处借书,一边读,一边摘录,一边盘算买书。那时正值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满清政府尽力想要扑灭之,东南各省遍地战火,苏、杭等处各大书院士院无不毁于兵灾。他不惜重金,搜购了大量的书籍,为日后讲求学问、从事著述打下厚实的基础。同时又在宅旁筑精舍一所,专作藏书、读书之用。
李有棠在22岁时,以第三名考取入袁州府学为附生(即俗所谓“秀才”);在25岁时,以超等第一名,补授廪膳生(即在岁试及科试中都考列一等以上,因而有资格领取国家津贴的秀才);在28岁时,考取补辛酉科第一名优贡(即每三年在全省生员中只选取寥寥几名贡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次年,通过朝考,选授江西省峡江县训导(县学中教官之一)。在任三年,即因祖母、母亲年老,无人侍奉,弃官归家养亲。
李有棠说:“读书时积累资料,犹如居家时积累钱财一样,平时多尽一份力,用时就多享受一份现成。”他归家30多年,集中精力做学问。他读书破万卷,每读一书,都将其中纲领、主旨、特别事例……,一一摘录下来,全书精华几乎无一遗漏。到一定时期再分类整理,装订成册;读后的心得体会,则另写成册。
李有棠是无书不读的。经、史、子、集四部,各有心得;而他用力最专的则是史部。李有棠用了30多年的精力,主要从事辽史和金史的研究。二十四史中的宋、辽、金三史都是元丞相脱脱主持修撰的。三史成书的时间都很仓促,错讹、挂漏很多,尤以《辽史》为甚。李有棠搜集各种正史、野史、笔记、杂说等类资料,考订错讹,补充挂漏,最后写成《辽事纪事本末》40卷,《金史纪事本末》52卷。这两部著作都完整地写了三次草稿,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上海石印成书,是为两书的第一次出版。第一次出版后,又花了整整十年的功夫,李有棠对两书作了大量的补充、修正。他决定这次在家中雇工刻印,由他亲自指导和校对。所以这个家藏版不仅内容上更精审,而且刻工准确,印刷精美。全部印成并发行于光绪三十年(1904),是为两书的第二次出版。
两书发行后,颇受社会上和学术界的重视,曾先后被收进《七种纪事本末》和《九种纪事本末》里,与宋人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和明人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等名著并列在一起。李有棠的姓名也列入了民国时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里。这两部书于80年代初期先后由中华书局点校出版。
▲百世犹师的刘元卿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莲花县坊楼乡南陂村人,时代著名教育家。他从小发奋读书,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后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后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西“四君子”。
随着知名度扩大,不少宫员多次上书朝廷,推荐刘元卿,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皇帝非常重视,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特别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刘元卿悉心讲学,不肯去做官。后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刘元卿再三推辞不掉,只好应召入京。不久,即升礼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刘元卿的这些政治主张,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称病辞归,告老还乡。
刘元卿人称“正学先生”,从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于理学。据《明儒学案》载:“先生初游青原山,闻之与人曰:青原诗书之地也,自两邹公子(邹守益的儿子汝梅、汝先)来后,此风遂绝矣。先生契其言。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意。因而考索于先儒语录,未之有得也。”从此诱发了刘元卿从事王守仁理学研究的兴趣。他开始在当地求学,但所得不深,于是离乡背井,远游从师。他先后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为师,经过自己努力求索,成为该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刘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长,又能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以“存守本体,随事躬行”作为一生的言行准则,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正如他在《小引自赞》里说的:“不礼释迦,不羡王乔,此泸潇之所以为泸潇,亦泸潇之所以止于泸潇也。”刘元卿的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元卿逝世后,《明史》为他立了传,明朝名流邹元标为他撰写墓志铭,赞其“流风余韵,百世犹师”。
刘元卿是理学家、教育学家,又是文学家。他涉猎广泛,对于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有成就。所以他的著述比较多,而内容又比较丰富。《江西通志》记载他所著书目有《大学新编》、《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诸儒学案》、《贤奕编》、《刘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贤奕编》脍炙人口,曾收入《丛书集成》。近年来,全国出版的《寓言集》、《笑语选》都选入了他的作品。

中国地理学界“三剑客”是

这三个人就是后来都成为中科院院士的中国地理学界“三剑客”:陈述彭、施雅风和周廷儒。
陈述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江西萍乡人,地理学家、地图学家、遥感地学专家。中国遥感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地球信息科学的倡导者。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编制有《中国地形鸟瞰图集》,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图集》的组织领导工作,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总设计书,并主持和编制,为中国大型地图集的研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陈述彭长期从事地理制图、航空像片综合制图和地图编制自动化的实验研究。开拓了中国遥感应用新领域,倡导并组织了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发展地球信息科学、推动“数字地球”战略研究,探索“地学信息图谱”的新概念和新方法。
施雅风,地理学家、冰川学家。长期从事冰川学和地理学研究,是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并领导和促进开展冻土学与泥石流的研究,在发展中国地貌学、干旱区水文学、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他提出“开发高山冰雪水资源,支持西北农业生产”。并组织祁连山、天山、乌鲁木齐河等冰川考察,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现代冰川专著《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2月13日在江苏逝世,享年93岁
周廷儒(1909~1989)中国地貌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地理学报》副主编等职。30年代初,曾到大理及鸡足山进行野外工作。还参加嘉陵江考察队;参加中央研究院西北史地考察团;参加华南地貌考察。他与施雅风、陈述彭撰写的《中国地形区划草案》首次提出中国地形三大区划分的思想。在中苏合作新疆综合考察工作中任中方地貌组组长,与人合作编写了《新疆地貌》一书。重建了第三纪和第四纪的自然地带和自然区。

❾ 萍乡有哪些名人

江西萍乡历史名人
▲浩气长存的文廷式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萍乡城花庙前(今属安源区八一街)人。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文廷式七岁时从塾师李禹九就学,常于正课之外自学《文选》。十岁作律诗,颇露诗人才华,后入广州学海堂肄业。十七岁从学番禺学者陈澧门下,开始学习作词,读钱大昕《潜研堂集》而得史学门径,为菊坡精舍高材生;又曾往粤秀书院听课,阅《海国图志》、《普法战纪》等,渐知五大洲大势与西欧各国富强之状。他从小酷爱科学,博览群书。光绪十六年(1890)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有“小刘金门”(即刘凤诰)之称,与福山王懿荣、南通张謇、常熟曾之撰并称“四大公车”。曾做过珍妃的老师,任过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等职,受光绪皇帝的器重。

❿ 萍乡的高专怎么样

编辑词条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江西萍乡)。我国卓越的地理学家、地图学家、遥感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述彭任名誉校长。学校创办于1978年,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公办高等教育院校。多年来,学校坚持办学的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多样性,坚持走发展、提高、扩规、增效之路,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竞争型、创造型人才,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学校先后接受并通过了全省高校校风建设大检查,高专办学水平评估,高校党建工作评估,学生宿舍评估,高校教学工作评估,基础教学实验室评估,图书馆评估,“两课”教学评估,小学、幼儿园师资培养工作评估等。每次评估,都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充分肯定。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组织的校风建设检查,检查组评价为“办学有思想,治校有方略,教学有秩序,质量有保证”;在全省高专办学水平评估中,评估组专家认为“上下齐心协力,办学方向明确,管理严格规范,教学质量较高”;在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党建工作评估中,评估组专家认为该校办学“在转变中求适应,在适应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学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通过这些评估,不仅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而且也促使学校不断探寻高专层次学校在新形势下实现超常规发展之路。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公关教育工作先进院校”,“江西省高校校风建设文明单位”,“江西省高校绿化先进单位”,“江西省校务公开先进学校”,“全省教育系统防治非典先进集体”,“江西省招生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国内安全保卫工作优秀单位”,“全省经济领域国内安全保卫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先进教务处”,“江西省开展广播操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培养造就了万余名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类人才,许多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和领导干部。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师生员工的艰苦奋斗,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融理、工、文、财经、艺术于一体,师范、非师范并举,有较大规模、有较好条件的社会主义新型高等学校。现有校园面积1080亩,发展用地1502亩。校舍建筑面积20.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3568万元,图书资料62.33万册;各类实验室63个,教育教学实践实习基地108个。现有中文、外语、经济与政法、初等教育、数学、机电、化工、计算机、体育、艺术等10个系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共11个教学部门,4个本科专业和38个专科专业。在校全日制学生6642人,在校成人教育学员4000多人。
学校拥有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在职教工553人、专任教师374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共125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35人,在读硕士5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校级学科带头人16 人,骨干教师38人。近年以来,连续聘请了多批外籍教师来校任教,现在校外籍教师为7人 。学校聘请了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博士生导师彭晓峰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学院博士生导师昌增益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生导师杨鑫辉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陈良运教授为名誉教授,并分别兼任我校机电系、化工系、经济与政法系和中文系系主任,还聘请香港文艺家协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会长、香港著名诗人王一桃,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文海,大连理工大学博导周文龙等为名誉教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日益提高,在全国全省多次统测统考和各类竞赛中都获得好成绩,并开展了国内外合作办学、国际交流、短期国外游学等项目,2005年9月正式开办”2+1“模式出国留学班。教师科研能力逐步增强,全校教职员工已发表论文3000多篇,其中在国际著名刊物SCI、EI发表论文14篇,近年来,在核心刊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100多部,承担并完成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研究课题、省级科研课题、省级教学科研课题共60多项。学校面向全国招生。
目前,校党委、行政正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在2006年将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安源学院。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