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地理学科中学科哲学渗透

地理学科中学科哲学渗透

发布时间: 2021-03-08 10:59:03

『壹』 如何在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方法:
一、地理学科教学是实现环境科学教育的主渠道
在中学各科中,涉及环境教育的主要有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其中地理学科与环境科学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首先,两大学科都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领域交接带上的边缘学科;其次,两大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第三,两大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主旨;第四,两大学科都涉及全球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诸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课程中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是中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环境教育的题材和内容。因此,在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当前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进行环境教育可以从不同方面、各个层次、多个角度展开。多年来,中学地理教学主要依据课本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被局限与课本知识中。笔者根据近几年初中地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初步总结了把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二、捕捉教材中的环境知识,时刻结合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初中地理新课程采用把地理要素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的两种方式,其中渗透了大量环境教育是内容,尤其在八年级上册中,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在了地理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教材安排的人口分布、地势地形、水土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等板快,都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重点。我一方面利用书本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如对教材中的一些环境教育的漫画,我采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看图即兴谈感想等方式,加深环保意识;另一方面,结合当地当时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根据书本知识以及自己所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就对书本上提出达到问题写一些小论文,学生的这些作品也就作为他们的平时成绩记载下来。如结合八年级上册73页的《小鸟的悲哀》等一组漫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发表自己的感想后的基础上,让班级没一个组合作选题写出一篇相关的小论文,并进行评比。由于贴近生活,又加入了评比竞争机制,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环境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三、加强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信息的开放性,体现教学结论的开放性,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在环境问题普遍存在的今天,环境问题的发展变化是非常迅速的,详实生活中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着新的信息。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仅限于地理课本中的环境知识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也不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和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动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加强教学信息的开放性。一方面,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多元化的环境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教会学生如何寻找并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信息来学习和探索。
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因时因地而异,解决环境问题的重点和方法有因时因地而异。由此可见,环境教育结论应是开放性的。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强求学生对每个问题都得出完全一致的看法,而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独特的意见,教师再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最后得出一个或多个较为合理的结论。更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辨证全面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达到环境教育的真正效果。如在对水污染的环境问题的研究中,就带领学生着重对无锡市区河道内水体污染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得出了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河道上游水质的日益恶化;二是河道周围有些工矿企业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三是河道周围的各种餐饮业排放污水;四是河道内各种机动船只的污染;五是生活污水的污染。同时,组织学生参观芦村污水处理厂,了解本市排污现状以及污水处理的状况和具体过程。然后就这几种原因及了解到的污水处理知识组织学生讨论应该采取的措施,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的环保观念得到了增强。
四、增强地理环境教育的活动性,提高学生的环境能力。
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应该冲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活动性。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以活动的思路设计教学,把学生的活动有机地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可以改变课堂中学生总是“坐着听”的局面,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上课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社会调查资料;就某个问题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进行辩论;对某些环境问题的产生进行模拟实验等等都会有很好的效果。
相对而言,环境科学比地理科学更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尤其需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检验。在组织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时,应突出应用性、可操作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比如在对家乡水资源环境调查中,第一次进行实地调查时就先让学生对太湖的环境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根据他们各自的观察和各自的兴趣,让他们就一个很小的侧面来具体调查家乡水资源的情况。如有的同学专门研究市区河道内水质情况,有的同学专门研究污水防治的问题,有的同学专门研究游客对水环境的看法的问题等等。同时,还特意组织部分学生到野外山区,进行了为期4天的山区野外考察,对水源头的水质状况的进行探究调查,让学生亲身体验水质日益恶化的现状。然后根据调查汇总成为一篇调查报告。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环保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交往。这也正是在新课程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学以致用,加强环保宣传和环保行动。
在进行一个阶段的环境教育或开展了一次比较大的环境教育的活动后,每一个同学要把自己的体会或在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写下来,再配以大家在活动中的照片,在学校以专题墙报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还走出校门,到社区中以标语和专栏的形式向社会进行环保宣传。学生们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自己又得到了一次自我的再教育,又一次的强化了环保理念。为了让大家的环保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学生中开展征集《每日环保一件事》的活动,每个学生都要求自己提出一条必须做到的环保措施,由学生相互监督,比如有些同学提出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使用一次性筷、节约用水等等,这样,也就真正促进了学生的环保行动。
总之,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极其重要的内容。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在教学中始终贯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应使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学科教学每一个细节。同时,环境教育还应该落实到课外探究活动之中,让学生在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能力,加强学生的环保行为,使环境教育真正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贰』 如何找到各学科间的共通点,做到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各学科互相渗透理解
地理是一门既属社会科学又属自然科学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内容广泛文理兼备,在中学各学科的学习中如能做到互相渗透,理解,无疑会使各学科的学习如虎添翼。
1.在诗情画意中感受鲜活的地理环境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净,惟见长江天际流。”季风区的长江中下游春天富有生机,能见度好,下游水文江阔水深。
“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同是春天,非季风区的西北寸草不长,荒漠景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正月十五满月日,明月高悬整夜昼,情景交融气氛浓,一地文化一地生。“春城”、“冰城”、“硅谷”、雷州半岛等一城一地,地理特色一言以蔽之。
2.用数学思维的方法学习地理
地球表面经纬度的确定如同数轴,东经和西经北纬和南纬度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唯不同的是数轴上表示的量是无限的,而类似数轴的经度纬度数都有极限。时区的划分也是如此。我们进行区时换算时,如采用数轴的计算方法就要方便多了。用经纬度表示点的位置具有唯一性,这对航空、航海、地震、天气的报告都很重要。地球表面上点与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两点的地球大圆的弧线。正因为如此,难怪北冰洋上空的航线成为亚欧与北美的捷径。用数学方法思考太阳高度与影子长短等的计算可摆脱公式的记忆,何乐不为。
3.用物理化学原理解释自然地理现象
无论是季风、海陆风还是山谷风均是同一水平面上两种不同下垫面组成物质的热容量不同而造成的气压差异所形成。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对流雨,形成的共同原因则是暖湿气流在上升中降温导致水汽的饱和差减小而增加降水的几率所致。其他如自流井、风力、密度流等同理可释。省力的学习,难忘的记忆由此而成。
4.用阴阳学说解释地理变化规律
自然界所有现象发生发展变化均有规律可循,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一切事物都在沿着时间维不断演变。有规律性,也有周期性。万事万物,阴阳互动,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我们应该用物极必反的观念来认识自然规律。
如:由于地球运动,一年中上海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该天过后阳极阴生或物极必反,到冬至日上海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之小均达到一年中的极值,以后阴极阳生上海昼渐长夜渐短,正午太阳高度一天比一天大,抵夏至日达全年之最。重蹈上述规律。其他如月相的变化,潮汐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等周而复始的动向都摆脱不了阴阳互动物极必反的规律。有了阴阳的认知观念,加上完善的时空观,你的思维脉络就清晰了。当然特殊情况因地而异,同样不违背哲学思想。
中学各学科中地理学科亲朋好友众多,一个好汉三个帮,应充分考虑学科之间的助推剂作用,互动共长,平衡发展,共同提高。

『叁』 如何在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地理教学中充分挖掘适合心理教育的教学内容
传统教育中,地理教学往往注重于传道、授业、解惑,可能影响或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个性的发展,甚至品德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地理学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的丰富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为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出壮美的河山,令人惊奇,自然赋予人类如此丰富的恩赐,令人崇敬。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无知,令人愤怒。人文地理中的国情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关心祖国、关心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时事热点话题可以培养学生产生不同见解的思维能力。我国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邮电等事业的发展可使学生了解到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毅力,在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国情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教师要悉心地去领会并渲染这些教育因素,打开学生的心灵闸门,形成一股情感的洪流,使之稳定、扩大、延伸,并升华至知识之爱、人类之爱、自然之爱、祖国之爱。
二、在地理教学中施行优点"轰炸"
针对有的中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特点,在地理课上施行优点"轰炸"活动,让全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说出某某同学上地理课的优点或长处,使这位同学感受到自己在地理课上还有这么多的优点,增强了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消除对上地理课的抵触情绪,使自己感到"我也不比别人差"。这样同学们就可能喜欢上地理课,喜欢自己的同学,并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位置"创设
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就需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地理课的认同感。在地理教学中,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定的"位置",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有"位置",能够在地理课上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例如:在学习《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时,引导学生列表比较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四种类型,探究每种类型对我国农业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并进行描述和解释。同学们分组讨论,思维活跃,总结认真。而且学生基本能抓住要点进行分析:有的同学把亚洲的水稻种植业的改进措施搬迁到米易的水稻种植业上来;有的同学则把米易的立体农业和一般混合农业作比较并借鉴;有的同学描述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如何增大科技投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如何合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使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和谐统一等等,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是教师给他们以探究时间、创设位置的结果。通过这种位置的创设,学生不仅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当然这种"位置"的创设是多方位的,除此之外,还可以是语言的表达、上网查询资料、组织协调能力、板书能力等,有了一席之地,学生就会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集体,投入到学习园地之中。那么如何在班级中为学生创设"位置"呢?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地理特长,并给他提供表现的机会;其次对有地理知识素质而没有挖掘出来的同学要帮助他挖掘出来,促进提高;再次是对那些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的同学要根据他的个性发展倾向,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四、在地理教学中设计角色扮演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有趣表演,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让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人物的心理世界,再现某种场景,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教育,产生美好的心理感受。例如,在学习长江沿江地带时,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客观差异,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让学生扮演专家学者,提出有益的开发设想。这样的情景设置,学生立即进入角色,带着一份好奇,带着一份疑问,带着成就感,愉快地、争先恐后地认真思考,积极回答。有的同学说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有的同学说可以在长江沿线发展旅游业;有的同学说可以在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有的同学说可以在中下游发展内河航运等等,不一而足,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此时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积极性高,表现出极强的参与能力,为知识探究奠定了基础。
五、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情感与志趣教育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如爱不释手、乐此不疲等。同时,情感与兴趣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当然包括地理学习活动在内。因而理智的情感和高尚的兴趣是提高学习质量和使人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必须引起我们地理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内部动力。但是不能只停留在对兴趣的培养上,而应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志趣的培养。兴趣常常由于某一行为的完成,得到满足之后而告终;志趣则使人产生坚持不懈的追求欲,不论暂时得到满足与否,他将永远保持浓厚的兴趣,甚至把失败看成功再努力的契机,永不丧失其乐于追求和学习的情感。当然,不能忽视兴趣的培养,因为它是志趣培养的基础,是教育的关键。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广大地理教师的共同努力,促进学生顺利成长,并得到全面发展。

『肆』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一、地理学科教学是实现环境科学教育的主渠道
在中学各科中,涉及环境教育的主要有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其中地理学科与环境科学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首先,两大学科都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领域交接带上的边缘学科;其次,两大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第三,两大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主旨;第四,两大学科都涉及全球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诸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课程中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是中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环境教育的题材和内容。因此,在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当前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进行环境教育可以从不同方面、各个层次、多个角度展开。多年来,中学地理教学主要依据课本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被局限与课本知识中。笔者根据近几年初中地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初步总结了把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二、捕捉教材中的环境知识,时刻结合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初中地理新课程采用把地理要素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的两种方式,其中渗透了大量环境教育是内容,尤其在八年级上册中,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在了地理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教材安排的人口分布、地势地形、水土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等板快,都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重点。我一方面利用书本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如对教材中的一些环境教育的漫画,我采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看图即兴谈感想等方式,加深环保意识;另一方面,结合当地当时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根据书本知识以及自己所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就对书本上提出达到问题写一些小论文,学生的这些作品也就作为他们的平时成绩记载下来。如结合八年级上册73页的《小鸟的悲哀》等一组漫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发表自己的感想后的基础上,让班级没一个组合作选题写出一篇相关的小论文,并进行评比。由于贴近生活,又加入了评比竞争机制,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环境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三、加强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信息的开放性,体现教学结论的开放性,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在环境问题普遍存在的今天,环境问题的发展变化是非常迅速的,详实生活中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着新的信息。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仅限于地理课本中的环境知识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也不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和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动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加强教学信息的开放性。一方面,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多元化的环境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教会学生如何寻找并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信息来学习和探索。
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因时因地而异,解决环境问题的重点和方法有因时因地而异。由此可见,环境教育结论应是开放性的。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强求学生对每个问题都得出完全一致的看法,而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独特的意见,教师再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最后得出一个或多个较为合理的结论。更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辨证全面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达到环境教育的真正效果。如在对水污染的环境问题的研究中,就带领学生着重对无锡市区河道内水体污染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得出了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河道上游水质的日益恶化;二是河道周围有些工矿企业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三是河道周围的各种餐饮业排放污水;四是河道内各种机动船只的污染;五是生活污水的污染。同时,组织学生参观芦村污水处理厂,了解本市排污现状以及污水处理的状况和具体过程。然后就这几种原因及了解到的污水处理知识组织学生讨论应该采取的措施,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的环保观念得到了增强。
四、增强地理环境教育的活动性,提高学生的环境能力。
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应该冲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活动性。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以活动的思路设计教学,把学生的活动有机地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可以改变课堂中学生总是“坐着听”的局面,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上课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社会调查资料;就某个问题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进行辩论;对某些环境问题的产生进行模拟实验等等都会有很好的效果。
相对而言,环境科学比地理科学更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尤其需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检验。在组织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时,应突出应用性、可操作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比如在对家乡水资源环境调查中,第一次进行实地调查时就先让学生对太湖的环境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根据他们各自的观察和各自的兴趣,让他们就一个很小的侧面来具体调查家乡水资源的情况。如有的同学专门研究市区河道内水质情况,有的同学专门研究污水防治的问题,有的同学专门研究游客对水环境的看法的问题等等。同时,还特意组织部分学生到野外山区,进行了为期4天的山区野外考察,对水源头的水质状况的进行探究调查,让学生亲身体验水质日益恶化的现状。然后根据调查汇总成为一篇调查报告。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环保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交往。这也正是在新课程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学以致用,加强环保宣传和环保行动。
在进行一个阶段的环境教育或开展了一次比较大的环境教育的活动后,每一个同学要把自己的体会或在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写下来,再配以大家在活动中的照片,在学校以专题墙报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还走出校门,到社区中以标语和专栏的形式向社会进行环保宣传。学生们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自己又得到了一次自我的再教育,又一次的强化了环保理念。为了让大家的环保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学生中开展征集《每日环保一件事》的活动,每个学生都要求自己提出一条必须做到的环保措施,由学生相互监督,比如有些同学提出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使用一次性筷、节约用水等等,这样,也就真正促进了学生的环保行动。
总之,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极其重要的内容。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在教学中始终贯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应使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学科教学每一个细节。同时,环境教育还应该落实到课外探究活动之中,让学生在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能力,加强学生的环保行为,使环境教育真正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伍』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儿童哲学教育

儿童哲学首先在美国兴起,儿童哲学课程引进中国也有十几年的时间。早前,云南、上海、浙江等地的一些小学,也做过类似的努力。儿童哲学主要以训练儿童的思想、思考为主以及行事的方法,教导儿童如何思考事物的本质,让儿童亲身体验哲学讨论的过程,逐渐增加儿童对世界整体性的认识,让儿童在学习思考技巧中培养生活的智慧。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和探究,儿童对很多事物都会充满好奇和疑惑,而哲学恰是对这些事物的追寻和探究。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而且还常常惊奇于自己的各种发现。“好奇”往往为探究之始,“惊奇”往往为探究之果,无限的好奇与惊奇充分表现出了儿童对智慧的追求。
据讲朱熹小时候刚会说话,父亲就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父亲指着天说:“天也。”朱熹反问道:“天之上何物?”从中可以看出,其实儿童也是具有哲学思维的。哲学是一种研究式的追求真理的主动过程,伯特兰·罗素曾表示,哲学“即使不能回答我们所希望解答的许多问题,至少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增加对宇宙的兴趣,甚至在日常生活最平凡事物的表面现象下,看到事物的新奇与值得怀疑之处。”
在成人世界里,哲学总是有着一系列极其深奥和高度抽象的哲学术语。虽然儿童并没有这些术语,也不懂思辨和逻辑,但在他们的提问与解答中,同样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性种子。如果对儿童的一些问题保持沉默,不去理会,则会使儿童感到疑惑,不利于儿童思想发展。哲学教育不仅包含了对哲学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更重要的是对思想的见解、逻辑的推理,不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主要是思维的训练。儿童学习哲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把对哲学的思考通过故事讲出来,尽量用儿童熟悉的语句和概念,儿童便不会觉得枯燥。
哲学是通向理性时代的最好工具,能够更好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儿童是世界、是未来,尽早对儿童进行哲学思维的训练,有利于促进儿童自身的发展。

『陆』 地理学哲学的地理哲学与科学哲学思想

从地理学发轫初期,各种哲学观念就渗透于地理学领域,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促进回了地理学思想的活跃。在现代答地理学发展中新的科学哲学理论逐渐取代了以往的哲学观念,有益于地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地理学思想中的有机组分。

『柒』 如何在地理学科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回相互作用关系,及答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地理学家在传统上被视为和地图学家(cartographers)同一类,认为两者都研究地名与数字。虽然很多地理学家都经历过地名学及地图学的训练,但两者都不是他们的关注重点。地理学家研究众多现象、过程、特征以及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因为空间及时间影响了多种主题例如经济、健康、气候、植物及动物,所以地理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

『捌』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地理学科刻不容缓的任务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全球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突出。在今后的几十年内,生态环境问题将严重威胁未来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将会不断损害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将会削弱我国工业化的成果。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环保教育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在地理教学中把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并加以强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今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地理教学应当自觉肩负起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任务,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2 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方法途径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师的教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本学期我担任本校初一四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所尝试的一些方法进行介绍。
2.1 立足课堂,挖掘教材环保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环保教育
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地理学科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可以结合课本知识有关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利用多媒体、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形式,开展形象生动的环境教育。
举例: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中第三个标题: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可以让学生们就如下问题展开讨论:
a. 西安的大气环境质量如何?
b. 污染的大气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c.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d. 我们应该怎么做?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加上多媒体展示的被人类活动污染的景观图片,学生很容易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影响因素,进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2 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进行环保宣传
这学期我带初一年级的地理课。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材内容涉及环保知识的地方并不多。仅仅利用教材内容传授环保知识并不够。环保教育是平常的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预备铃后的几分钟进行环保教育。我在初一1班布置了写环保演讲稿的作业,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因为不知道该写什么没能完成作业。说明部分学生对环境保护没有深刻的认识理解。我让学生们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做环保演讲,这样不光让环保意识深入学生心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
2.3 举办环保讲座,让学生较系统的掌握环保知识,进而提高环保意识
学校可以请专家或相关教师举行环保讲座,这样可以让学生较系统和较全面的掌握环保知识,对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等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刻,让学生产生一种环境危机感,从内心深处自觉保护环境。
2.4 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并且还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仅靠课堂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来提高环保意识。
我在2班布置了“废物利用”DIY 制作的作业,参与的学生们制作得很认真,有的用废旧纸板制作了中国地图的拼图,有的用废旧饮料瓶制作了笔筒,有的制作了小收纳盒等。部分学生还写了制作感言。我在课堂上展示了部分作品,并且告诉他们废物在某些方面仍有价值。
我在3班布置了“节约用水——做家庭小主人”的任务,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注意节约用水,并在家里监督爸爸妈妈是否有浪费水的行为。还要求学生们在家中坚持用淘米水浇花。如果能在课堂上给他们放一些缺水地区的视频资料,效果应该会更好。
我在4班布置了制作环保手抄报的任务。我把部分手抄报在本班后面的黑板上进行了展示。没参与的同学看到展出的环保手抄报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
2.5 参加有关环保的公益活动
利用节假日,可以让学生们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街道小卫士”活动。让几个学生负责某条街道的卫生,主要是监督路人不要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在监督别人的同时,自己自然不会那样做。还有,当善意的提醒路人时,路人也会不好意思,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可以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并付诸行动。
2.6 教师的榜样力量,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去影响学生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老师要时时做好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看到纸屑丢在地上,带头去捡;提倡节约水电,自己做到人离关灯、随手关水龙头。即使学生看到默不作声,也会在心里留下印象。
3 初中学生环保意识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期接近尾声,我对本校初一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环保问卷调查。调查的100个学生当中有91%的学生表示对环保问题有兴趣,其中35%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100个学生当中有47个学生表示学校课堂是其环保知识的主要来源。9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将环境教育编入初级中学课程计划。85%的学生能认识到我国环境总体仍在恶化。77%的学生认为环境保护与自己关系密切。70%的学生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较大。52%的学生最乐意接受的环境教育方式是活动参与式,27%的学生乐意选择课堂讲座。73%的学生表示会尽可能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71%的学生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周围不爱护环境的人。
调查数据表明:第一,学生对环保教育感兴趣,并且觉得有必要进行环保教育。第二,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让他们从感兴趣变成行动还需要较多努力。第三,笔者对初中学生进行的环保教育工作是有成效的。
面对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应该肩负起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责任。地理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玖』 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个途径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经济性,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现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使地理课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一、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标即为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主要有: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地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内容为两大板块,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识基础理论、世界自然资源、世界气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区、世界区域地理;二是中国地理,包括中国疆域、人口与民族、气候、资源、河流与湖泊、交通、经济、中国区域地理。无论是学习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的、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能凭感觉,更不能想当然地来学习世界与中国、认识世界与中国。如学习世界自然资源中,我们认识到,目前,世界上由于地域差异、经济差异、人文素质的差异,有很多国家、很多地区,人们文化落后,缺少科学知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使我们的自然资源数量不断地剧减。更有甚者,一些贫困落后的国家地区的农村,人们为了求生存,还有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乱采矿藏、破坏环境,造成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减少;而人口又不断增加,生态受到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多发,直接影响到世界全局性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确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才能求得全球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从国情教育入手,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热爱基础上。对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了解的基础上,地理课让学生从了解家乡开始,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各地区的地理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在看待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悲观,要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增强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使学生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
3. 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建筑、商业、保险业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可以带动这些待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 展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现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日益明显。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民是如何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发展经济,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成与败的经验教训,地理课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专心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的精神。
当前的学生

『拾』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各环节有效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2016年第5期(总第299期)
No.5,2016
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策略


(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摘要:核心素养是最关键和最基础的共同素养,是后天获得的素养,它除了学科独特素养
外,还包括跨学科素养。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地理知识、技能和学习地理的方法等。为此,应采取基于地理教科书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基于校本课程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基于课堂教学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和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质量评价等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6)05-0029-062014年3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
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通过多学科整合归纳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方面的核心素养。随后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如中国、美国和日本等也纷纷启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育目标体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以期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组织、专家和学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理论之精华及弗洛伊德的意识人格理论和马斯洛的动机人格理论,结合我国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笔者认为,我国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可定义为:是健全人格的高中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品格的综合表现,是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是正确的世界观,具体说就是:
1)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基础的共同素养。
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
究制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指导地理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供地理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