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湘教版教学设计地理
Ⅰ 七年级上册湘教版地理
1、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 )
A 6371千米 B 40000千米 C 5460千米 D 7000千米
2、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它的周长约为( B )
A 6371千米 B 40000千米 C 5460千米 D 7000千米
3、人类首次实现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 B )
A.哥伦布 B.麦哲伦 C.库克 D.郑和
4、从太空上看到的地球形状是( A )
A.球形 B.正方形 C.长方形 D.梯形
5、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 A )
A.一年 B.半年 C.一天 D.24小时
6、北京到广州的直线距离是1800千米,在地图上两地距离是6厘米,此图的比例尺是( B )
A.1:15000000 B.1:30000000 C.1/200000 D.1/25000000
7,从南极到北极,纬度变化的规律是( A )
A 由大变小再增大 B 逐渐增大 C 逐渐减小 D 由小变大再变小
8、地球仪上某点经度是60°,纬度是30°,这样的地方有几处?( D )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9、当66.5°N的地方出现极昼时,我国处于( B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0、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方向不同 B 都绕太阳转
C 地球公转形成了四季的变化,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D 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
11、我国去南极考察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我国的什么季节:( C )
A 夏季 B 春季 C 冬季 D 秋季
12、外出旅行时,为了安排好行程,你会参考哪一类地图( B )
A 气候图 B 交通图 C 地形图 D 导游图
13、下面四条纬线,最长的是( A )
A.10°N B.40°N C.20°S D.66.5°S
14、我国大部分地区所处的温度带是( C )
A.北寒带 B.南温带 C.北温带 D.热带
15、标有指向标的地图,箭头一般指向( A )
A.正北 B.正东 C.正西 D.正南
16、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 )
A 20°w和160°E B 20°E和160°W C 0°和180°D赤道
17、我们每天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主要原因是( B )
A 地球公转 B 地球自转 C 太阳绕地球转 D 地轴与公转轨道斜交
18、北纬的代号用什么表示( C )
A “E” B “w” C “N” D “S”
19、纬线指示( A )
A 东西方向 B 南北方向 C 东南方向 D 西北方向
20、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C )
A一年 B 12个月 C 一天 D 365天
Ⅱ 初中地理教案湘教版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于欧洲》教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亚洲及欧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节。学习内容较多。因此,教学中注重教会学生利用地图、数据、图片等资料分析问题,并掌握分析大洲自然地理特征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思。本节教材安排的特点是“学习亚洲,练习欧洲”,关于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关于“西欧气候的成因”,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 课时安排
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