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一章测试卷答案
Ⅰ 高一必修二地理 第一章和第二章 以前考的和会经常出的综合题 题目和答案, 有链接就给链接好了
三套,题目都不错。
网络文库http://wenku..com/link?url=-56_
网络文库http://wenku..com/link?url=J1eXVJMFbWGwA3QSQmQk_ipf5NUSYreMB3E6uXTMGQVfh-YpGutD_-7OFqHumEb96Na3
网络文库http://wenku..com/link?url=-56_-fTw_oiFluismxcGHRluq
Ⅱ 超级中学名师名题单元双测卷高一地理必修二检测一综合水平测试卷答案
超级中学名师名题单元双测卷高一地理必修二检测一综合水平测试卷没有答案
Ⅲ 高中高频考点测试卷地理同步测试卷 必修二答案
我觉得这个你应该上网络去查,或许能帮到你
Ⅳ 地理必修二书本第一章习题答案
高二地理科(选修二)测试卷
总得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 东部季风区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其分界线为: ( )
A. 阴山——燕山一线 B. 秦岭——淮河一线
C. 南岭一线 D. 大兴安岭——太行山一线
2. 全球定位系统使用的实际意义是( )
A. 使人们在野外不易迷失方向 B. 使指南针精确度增加
C. 只需一颗卫星便能覆盖全球 D. 对静止的物体进行定位
荒漠化是当前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全球在气候、地形、土地使用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要结合各国各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荒漠化的范畴。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各地经济活动复杂,流水、风力、化学和物理四种营力过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荒漠化。读图,完成3~5题。
3. 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石漠化 B. 黄土高原―盐渍化
C. 云贵高原―沙漠化 D. 江南丘陵―红漠化
4. 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
①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 ② 植被破坏 ③ 土层疏松、直立性强
④ 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⑤ 地表水缺乏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④
5. 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湿地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B. 河流、湖泊属于陆地水体,不属于湿地
C. 湿地属于土地类型,不包含浅海区
D. 稻田是人们引水灌溉形成的,不属于湿地
6.为减少库区泥沙淤积,延长水库使用寿命可采取的方法是( )
A、汛期排水 B、冬季排水 C、汛期蓄水 D、人工清除
7. 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 热量充足 B. 太阳辐射强 C. 水资源丰富 D. 土壤肥沃
8. 符合长江三角洲土地条件特点的是( )
A. 水稻土是生产力较高的土壤 B. 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 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 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9. 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的简要程序是( )
A.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B. 信息源—空间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库—表达
C. 信息源—空间分析—数据库--数据处理—表达
D. 信息源—数据库—数据处理—空间分析—表达
10. 年降水量200mm线是( )
A.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B. 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分界线
C. 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分界线 D. 湿润和干旱地区分界线
11. 在草原区,利用现代技术掘井扩大水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掘井愈多,愈有利于草地生态保护
B. 水井周围的草地,获得最充足的水源而长势最茂盛
C. 机井数量不断增多,经济效益也就不断增长
D. 牲畜增长愈快,水井无限制增加,草地最终将毁灭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12~13题。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
(平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
12. 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
A. 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B. 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地区
C. 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 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13. 为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措施是( )
A. 开采地下水来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 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 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 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读下图“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14~15题:
14. 该植被最有可能是( )
A. 草原 B. 苔原 C. 硬叶林 D. 针叶林
15. 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 )
A. 酸雨 B. 固体废弃物污染 C. 土地沙化 D. 臭氧层破坏
16.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大致位于
A. 珠江三角洲 B. 长江三角洲 C. 海南 D、 广西壮族自治区
17.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早期外贸工厂生产的一般模式中,不属于外商提供的是:( )
A. 资金 B. 劳动力 C. 生产设备 D. 技术指导
18、东北大部分地区气候属于(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19、东北地区农业耕作制度为( )
A、一年一熟 B一年两熟 C、两年三熟 D、一年三熟
20、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
A、地势西高东低
B、西、北、东三面分别是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C、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
D、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21、东北地区北部的主要农作物是( )
A、冬小麦、棉花 B、春小麦、水稻 C、玉米、棉花 D、春小麦、玉米
22、东北大部分地区的干湿区属于( )
A、干旱半干旱区 B、半干旱、半湿润区 C、湿润、半湿润区 D、干旱、半湿润区
23. 在夯实基础阶段,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属于( )
A. 资金密集型工业 B. 技术密集型工业 C. 劳动密集型工业 D. 资源密集型工业
二、综合题(共54分)
24. 读“天山中部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图”,回答问题。(16分)
⑴天山中部降水量最多地区的海拔高度约为_________米,该地地处天山的_____坡。(4分)该地降水量丰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⑵该地的农业活动是典型的_____________农牧业,_________和_______成为此类农牧业生产活动的主要水源。(每空2分,共6分)
25. 下图为《西电东送的三条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⑴~⑷题:(12分)
⑴三条送电线路的终点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其中A是_____基地B是_____基地C是______基地(每空2分,共6分)
⑵西电东送的北路是将___省、内蒙古等省区的煤炭转化成电能输出。(2分)
⑶西电东送的中路最大的能源基地是____ 。(2分)
⑷西电东送的南路水电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____。(2分)
26.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每空2分,共12分)
A、 (海洋);B、 (河流);C、 (铁路);
D、 (城市);E、 (城市);F、 (城市)。
(2)本区位于广东省的 部,毗邻 地区,与 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每空2分,共6分)
(3) 年,珠江三角洲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了一个包括 、___________和 在内的开放体系。(每空2分
Ⅳ 有没有高一地理必修二导与练第一章检测试题答案
上中学生网去找哈 应该有
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全部活动题答案
高二地理(理科)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必修2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过重等问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原始型: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传统型: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现代型: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如图1: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 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二、人口迁移:
1、含义: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并达到一年以上。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
流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北美、西欧、大洋洲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西亚、北非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3、中国人口流动:
建国初期——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目的:开发国土;
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
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
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
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
4、美国人口流动: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三、几个概念: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环境人口容量——综合考虑多种资源,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最小的环境承
载力,它是一个极限值)。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资源(最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目前技术条件下,估计世界环境人口容量100亿,我国16亿。
人口合理容量——一定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估计7亿。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形态:
团块状——多见于平原地区;条带状——多见于河谷地区;组团状——多见于山区或丘陵地区。
二、城市功能区: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
商业区——面积最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处;
工业区——面积中等,多呈片状分布于城市外缘和主要交通线旁(如铁路、公路、河流);
住宅区——面积最大(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呈片状。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地区;
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要合理组织城市各功能区: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
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留有发展余地。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和交通便捷程度(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地租越高)。各种功能区的付租能力如图2所示:
四、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其服务范围(城市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区域,包括城市本身、附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
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资源、交通等;
五、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A、特点:城市数目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提高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城市化水平用此表示)。
B、差异:时间上——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下),发展较慢;
加速阶段(中期):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由于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并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发展趋缓甚至停止。有些地方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如图3:
空间上——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大都进入了城市化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如图4
C、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①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
染等);
②交通拥挤;③绿化面积小,居住条件差;④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①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农业区位:
1、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大。
改造自然因素的措施:A、温室农业——改造热量;
B、修筑梯田——改造地形,但坡度超过25°不能修筑梯田;
影响以下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东南丘陵的立体农业——地形;
B、河西走廊的棉粮、南疆绿洲区的农业——水源;
C、东南丘陵的荼树——土壤;
D、南方甘蔗、北方甜菜——热量;
E、海南一年三熟、东北平原一年一熟——热量;
F、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地形;
G、郊区农业——市场;
H、荷兰的鲜花远销世界各地——交通、保鲜冷藏技术;
3、农业区位选择:
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合理的区位选择:要考虑农业生产地价的高低,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农业生产需要土地面积
的大小,农业生产需水量的多少以及产品对交通的迫切性等。
二、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 典型地区 区位优势 特点
季风水田农业 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部分热带雨林气候区 东亚、
东南亚、
南亚 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水利工程量大;
小农经营;
单产高;
机械化程度低;
科技水平低;
商品率低。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俄罗斯、阿根廷、乌克兰
等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为
主的气候区;
我国东北和西北。
(我国国营,其他国家
私营);
美国中部平原 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技先进。 生产规模大;
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水平高;
产品商品率高。
(农作物:小麦、玉米为主)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美洲的国家牧牛为主,其他国家牧羊为主)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利于牧草的生长;地广人稀;
交通便利。 生产规模大;
专业化程度高;
产品商品率高。
乳畜业 北美五大湖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西欧、新西兰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澳大利亚等;
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 北美五大湖区、
西欧 市场(大多紧消费市场)、饲料供应。
(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粮食作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面向城市市场;
商品化、集约化;
混合农业 美国、澳大利亚、
我国珠三角的基塘农业 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对市场的适应性强;有效的安排农事活动
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原因: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工业的区位因素:
劳动力数量、原料、能源 因素对工业的影响在减弱;
市场、劳动力素质、信息通讯 的影响在加强;
交通一直都是对工业布局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工业的区位选择
各类工厂的污染物:如右图:
从经济效益考虑不同类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导向型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
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水产品加工厂、
制糖厂、
水果罐头厂 宜接近原料产地
动力导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钢铁工业、炼铝工业、化学工业 宜接近火电站或水电站
市场导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啤酒厂、汽水厂、
家具厂、印刷厂 宜接近消费市场
劳动力导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
玩具、鞋帽等 宜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精密仪表、
高分子合成、核工业、
电子工业等 宜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
四: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发展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
2、充沛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等河流);
3、便捷的水陆运输(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铁路、公路运输发达,并有莱茵河、鲁尔河及运河便利的水运);
4、广阔的市场(附近是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5、离铁矿区较近(靠近法洛林高原铁矿区,现时还通过荷兰鹿特丹港进口铁矿石);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形成条件: 主要特点:
美国“硅谷”发展条件:
1、位置: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洁净优美(背靠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
2、气候: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科技:科技力量雄厚(居美国首位)(聚集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导区位因素。
4、交通:交通便捷(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穿全境);
5、市场:市场稳定(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电子产品稳定的订货);——特有条件。
6、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特有条件。
特点:1、高技术产品为主;
2、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科研经费投入量大;
3、工人的技术水平高;
4、分布在高等院校周围,环境优美的地方;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的发展
渔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后工业文明时期
人地关系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不严重 环境遭破坏 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 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
二、环境问题
三、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遵循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Ⅶ 高一地理必修二 试题及答案.doc
自己找的
人教网上: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802/t20080226_446586.htm
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712/t20071218_431946.htm
给你一个网站,在这里你应该可以找到你需要的:
http://www.dilifu.com/DatumList-100.aspx
呵呵,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