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中国地理学会华北2019

中国地理学会华北2019

发布时间: 2021-03-07 01:01:23

① 哪些地方属于北方

中国属于北方的地区,从行政区划看,具体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东部、江苏中原官话区、安徽中原官话区。

中国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东临渤海和黄海,。

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高原和山地。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是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1)中国地理学会华北2019扩展阅读:

中国划分南方和北方的这条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即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北岭淮水”这条线,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再到河南信阳,一直到陕西安康,长约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条线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带。这种分界线两边的气候差异大,主要意义是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当地民居建筑起着参考作用。当时的这种考虑并没有从人对温度的感受出发,因此建设部并不应该以此分界线为标准,将其设定为集中供暖的分界线。

在当时国家建设部规定以该分界线为标准,南方不实行集中供暖,但该分界线制定到现在已过百年,这期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等现象导致极端气候频现,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8年南方地区的大面积雪灾,这也严重考验了我国南方的冬季供暖机制。

而国家建设部规定,当时从地理上考虑,秦岭对南北冷热空气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南方处于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最低温度不超过零下5度,且冬季时间持续较短,没有必要为铺设安装供暖管道大量投入人力物力。

而北方背靠欧亚大陆腹地,冬季受蒙古低压冷空气影响较多,持续时间长,采用管道供暖比较经济。但其实温度“不超过零下5度”是最初制定集中供暖的时候参考的数据,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现在“南方”很多地区冬季平均温度经常性打破这个记录。

2008年1月28日的一次冷空气袭击中,湖南全省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就已经跌至零下,其中长沙浏阳的最低气温跌至零下5度左右;2009年1月上海曾出现-8度等气温,并在零度间浮动持续一周左右。

② 《中国地理学会》 知识论文比赛

首都
北京

地形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各类地形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是:山地33.3%,高原26%,盆地18.8%,平原%,丘陵9.9%。

岛屿
在中国海域上分布着5400个岛屿。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岛(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

山脉
喜马拉雅山
全世界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而坐落在中国境内和国境线上的就有7座,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分布着许多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6000米。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最长的河流
长江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公里,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为世界第三长河。黄河系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

最大的峡谷
西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上,有全长504.6公里、深6009米的大峡谷,它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最长的人工河
京杭大运河,全长1801公里,始凿于公元前五世纪,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

湖泊
鄱阳湖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面积3583平方公里;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583平方公里。

气候
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南部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北部部分地区则靠近寒带。
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东半球,亚洲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国土面积
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最大的城市
上海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京杭大运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京杭大运可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清朝末年,自京汉、津浦等铁路修建以后,清朝政府不关心运河的命运,任其荒废。运河河道越来越窄,最窄处不足10米,运输能力大减,不少河段不能通航。山东境内的部分河段已淤成平地;即使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内河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

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改造大运河的计划,对运河很多区段进行了疏浚、扩展,沿河建设了不少航闸,两岸改建和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目前,大运河全程虽不能通航,但季节性通航里程已达1100公里,对分担津浦铁路的货流,特别是承担煤炭、建材、盐、日用工业品、粮、油和其他农副产品的中短途运输任务,对发展地区经济,加强南北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天,大运河将作为南水北调的主要路径,古老的大运河必将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③ 中国第一个画出中国地图的人是谁

张玉元

④ 最不公平的就是北方集中供暖,而南方屁都没有

中国之所以实行集中供暖主要原因是在建国初期,形成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曾经历过各行各业向苏联学习的历史阶段。苏联则是当时世界集中供热规模最大的国家,苏联热电厂建设开始于三十年代,在四十年代发展较快,1980年全国共有热电厂约为1000座,供热机组的总容量达6800万千瓦以上,占火力发电机组总容量的38%左右。这些电厂向800个城镇及工业区供热,供热管道干线长约2200公里。
中国的集中供暖制度始于20世纪的50年代,参照当时苏联的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锅炉供暖体系。作为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北京第一热电厂于1957年开始建设。1958年4月21日,集中供热的第一条蒸汽管道光华线破土动工。1959年沿长安街新建了为“国庆工程”十大建筑及中南海供热的重点工程――长安线。
而现行我国的供暖模式,由于建国初期经济水平落后,能源紧缺,节约经济成本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气候寒冷的北方地区。根据前苏联的气候计算方法规定,室外温度5摄氏度以下定义为冬天。因此,只有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
从那时起,如同住房等其他社会福利一样,供暖成为计划经济时代北方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福利事业,曾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而纵观世界各国的冬季取暖模式,无论是集中供暖的俄罗斯(即前苏联)还是分户供暖的欧洲各国,都没有像中国这样以地理界限划分供暖区域。
中国划分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即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北岭淮水”这条线,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再到河南信阳,一直到陕西安康,长约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条线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带。这种分界线两边的气候差异大,主要意义是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当地民居建筑起着参考作用。因此,上世纪50年代,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南方不集中供暖,这即为南北供暖线。
但该分界线制定到现在已过百余年,温度“不超过5摄氏度”也只是六十年前制定集中供暖的时候参考的数据。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现在“南方”很多地区冬季平均温度经常性打破这个记录。2008年1月28日的一次冷空气袭击中,湖南全省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就已经跌至零下,其中长沙浏阳的最低气温跌至零下5度左右;2009年1月上海曾出现-8度等气温,并在零度间浮动持续一周左右。这种南北分界线一刀切来决定是否集中供暖的做法,对接近分界线的周边地区来说并不算合理。
就人体感受来说,气温跟温度也并非同一概念,湿度等因素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湿度对于人体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摄氏度。以上海为例,1月、2月是上海全年最冷的季节,平均气温为3-5摄氏度,气温小于-5摄氏度的天数约为4-5天。但是上海冬季湿度较大,一般在60%左右,而北方地区平均湿度为20%左右,上海比北方地区湿度高了40%;按照湿度对温度的影响可推算得知,上海的“温度”实际是1度到-1度左右,而这一温度下,北方地区已经实行了集中供暖,将室内温度提高到标准温度16-18度。
长江流域室内温度平均在10度以下,比北方地区室内温度低10度左右,极端最低气温甚至在0度以下。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南北分界线以南的周边地区,冬季因为没有集中供暖的暖气,而只能采用电暖器、空调等方式取暖。南北供暖分界线以南的周边地区不供暖,是因为这些地区年日均温度低于或者等于5摄氏度的天数不到90天,而当时的这种考虑只是从人对温度的感受出发,并没有考虑湿度、风速等其他相关因素,因此并不应该以此分界线为标准,将其设定为集中供暖的分界线。
尽管关于南方是否供暖的争议而在不断发酵,武汉已经成为了南方城市供暖的先行者。从2005年开始,武汉启动“冬暖夏凉”工程,目标是到“十二五”末,集中供热制冷覆盖区域达5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60万人。由中标“冬暖夏凉”工程的德威热力利用发电余热为居民区供暖。按照武汉市发改委规划,2010年武汉“冬暖夏凉”工程力争形成覆盖面积60—80平方公里的规模。
2012年12月初,武汉东西湖区与神华集团就热电联供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神华集团将投资55亿元,在东西湖建设两台共70万千瓦热、电、冷联供机组,供暖范围150平方公里,涵盖市民100万人。除此之外,武昌、洪山、青山三区的部分小区已经实现集中供暖。
即使南方各市已经开始自主供暖,但相关主管部门并不愿松动南北供暖“红线”。在2012年3月的“第八届绿色建筑大会”上,主管城镇供热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公开表示,不能把集中供热盲目地照搬到秦岭、淮河以南,这对能源消耗是巨大威胁。早在2010年,仇保兴公开点名批评武汉的集中供暖,称“对于这种情况,部里要发文件制止,如拒不改正,还要将这个城市所有奖牌取消”。
而由于历史原因,南方地区的城市集中供暖基础设施基本为零。若要像北方一样,全面建立起取暖管道、供暖泵房等基础设施,也是一笔非常庞大的开销。不仅如此,传统的南方住宅建筑外墙还涉及到保温墙加厚等问题,这也是供暖计划中必须考虑的细节。此外,在南方,房子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结构,水蒸气进到屋内就很难排出去,特别是夏天刮“水南风”的时候,大量的水蒸气就会在室内凝结成水,会让室内过于湿润,隔热效果很差。
实行集中供暖对于大多数南方城市来说,都有着难以逾越的困难。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罗教讲不久前曾指出,“很多南方城市在社区楼盘建造时并没有集中供暖方面的设计,如果进行楼盘改造,成本极高“。事实上,即使是新楼盘,开发商也不愿意加入集中供暖的设计。雅居乐南京公司副总经理邵晴认为,涉及集中供暖的楼盘,会使建筑成本增加,所以很多开发商不愿意“多此一举”。
中国的集中供暖制度师从苏联,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南北供暖线,缺少对待气候变化或极端天气的灵活性。加之,“能源威胁论”鼓吹及南方城市供暖基础设施改造成本极高,开发商不愿投入,最终导致南方迟迟无法供上暖气。(文/源尔)近年来南方是否需要集中供暖的话题一直被争论不休,2010年及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均有代表建议南方地区冬天实行集中供暖,但均没得到政策层面的认可,而且网络上关于南方统一供暖的呼吁与争论也在持续升温。日前有专家沈某称,南方人已习惯冬季的湿冷,如果突然供暖可能导致身体不适。
中国之所以实行集中供暖主要原因是在建国初期,形成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曾经历过各行各业向苏联学习的历史阶段。苏联则是当时世界集中供热规模最大的国家,苏联热电厂建设开始于三十年代,在四十年代发展较快,1980年全国共有热电厂约为1000座,供热机组的总容量达6800万千瓦以上,占火力发电机组总容量的38%左右。这些电厂向800个城镇及工业区供热,供热管道干线长约2200公里。
中国的集中供暖制度始于20世纪的50年代,参照当时苏联的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锅炉供暖体系。作为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北京第一热电厂于1957年开始建设。1958年4月21日,集中供热的第一条蒸汽管道光华线破土动工。1959年沿长安街新建了为“国庆工程”十大建筑及中南海供热的重点工程――长安线。
而现行我国的供暖模式,由于建国初期经济水平落后,能源紧缺,节约经济成本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气候寒冷的北方地区。根据前苏联的气候计算方法规定,室外温度5摄氏度以下定义为冬天。因此,只有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
从那时起,如同住房等其他社会福利一样,供暖成为计划经济时代北方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福利事业,曾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而纵观世界各国的冬季取暖模式,无论是集中供暖的俄罗斯(即前苏联)还是分户供暖的欧洲各国,都没有像中国这样以地理界限划分供暖区域。
中国划分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即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北岭淮水”这条线,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再到河南信阳,一直到陕西安康,长约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条线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带。这种分界线两边的气候差异大,主要意义是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当地民居建筑起着参考作用。因此,上世纪50年代,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南方不集中供暖,这即为南北供暖线。
但该分界线制定到现在已过百余年,温度“不超过5摄氏度”也只是六十年前制定集中供暖的时候参考的数据。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现在“南方”很多地区冬季平均温度经常性打破这个记录。2008年1月28日的一次冷空气袭击中,湖南全省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就已经跌至零下,其中长沙浏阳的最低气温跌至零下5度左右;2009年1月上海曾出现-8度等气温,并在零度间浮动持续一周左右。这种南北分界线一刀切来决定是否集中供暖的做法,对接近分界线的周边地区来说并不算合理。
就人体感受来说,气温跟温度也并非同一概念,湿度等因素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湿度对于人体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摄氏度。以上海为例,1月、2月是上海全年最冷的季节,平均气温为3-5摄氏度,气温小于-5摄氏度的天数约为4-5天。但是上海冬季湿度较大,一般在60%左右,而北方地区平均湿度为20%左右,上海比北方地区湿度高了40%;按照湿度对温度的影响可推算得知,上海的“温度”实际是1度到-1度左右,而这一温度下,北方地区已经实行了集中供暖,将室内温度提高到标准温度16-18度。
长江流域室内温度平均在10度以下,比北方地区室内温度低10度左右,极端最低气温甚至在0度以下。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南北分界线以南的周边地区,冬季因为没有集中供暖的暖气,而只能采用电暖器、空调等方式取暖。南北供暖分界线以南的周边地区不供暖,是因为这些地区年日均温度低于或者等于5摄氏度的天数不到90天,而当时的这种考虑只是从人对温度的感受出发,并没有考虑湿度、风速等其他相关因素,因此并不应该以此分界线为标准,将其设定为集中供暖的分界线。
尽管关于南方是否供暖的争议而在不断发酵,武汉已经成为了南方城市供暖的先行者。从2005年开始,武汉启动“冬暖夏凉”工程,目标是到“十二五”末,集中供热制冷覆盖区域达5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60万人。由中标“冬暖夏凉”工程的德威热力利用发电余热为居民区供暖。按照武汉市发改委规划,2010年武汉“冬暖夏凉”工程力争形成覆盖面积60—80平方公里的规模。
2012年12月初,武汉东西湖区与神华集团就热电联供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神华集团将投资55亿元,在东西湖建设两台共70万千瓦热、电、冷联供机组,供暖范围150平方公里,涵盖市民100万人。除此之外,武昌、洪山、青山三区的部分小区已经实现集中供暖。
即使南方各市已经开始自主供暖,但相关主管部门并不愿松动南北供暖“红线”。在2012年3月的“第八届绿色建筑大会”上,主管城镇供热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公开表示,不能把集中供热盲目地照搬到秦岭、淮河以南,这对能源消耗是巨大威胁。早在2010年,仇保兴公开点名批评武汉的集中供暖,称“对于这种情况,部里要发文件制止,如拒不改正,还要将这个城市所有奖牌取消”。
而由于历史原因,南方地区的城市集中供暖基础设施基本为零。若要像北方一样,全面建立起取暖管道、供暖泵房等基础设施,也是一笔非常庞大的开销。不仅如此,传统的南方住宅建筑外墙还涉及到保温墙加厚等问题,这也是供暖计划中必须考虑的细节。此外,在南方,房子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结构,水蒸气进到屋内就很难排出去,特别是夏天刮“水南风”的时候,大量的水蒸气就会在室内凝结成水,会让室内过于湿润,隔热效果很差。
实行集中供暖对于大多数南方城市来说,都有着难以逾越的困难。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罗教讲不久前曾指出,“很多南方城市在社区楼盘建造时并没有集中供暖方面的设计,如果进行楼盘改造,成本极高“。事实上,即使是新楼盘,开发商也不愿意加入集中供暖的设计。雅居乐南京公司副总经理邵晴认为,涉及集中供暖的楼盘,会使建筑成本增加,所以很多开发商不愿意“多此一举”。
中国的集中供暖制度师从苏联,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南北供暖线,缺少对待气候变化或极端天气的灵活性。加之,“能源威胁论”鼓吹及南方城市供暖基础设施改造成本极高,开发商不愿投入,最终导致南方迟迟无法供上暖气。

⑤ 《地理·中国》2019 各期主要内容

10《地理中国》属科普类电视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栏目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

⑥ 中国国家地理2019百度云

应该是的瑞式

⑦ 中国测绘学会2019学术年会在哪里举办什么时间

2020年8月19日-21日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举办2020上海国际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展览会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