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
㈠ 如何实现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重要的就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高中地理重要的是理解+记忆的哦。要把原理跟同学们讲清楚,举例说明和根据实际中遇到的题目相结合就可以的。
㈡ 如何有效应用案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
一、案例教学理论阐述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首创的,后推广到全世界。其最先应用于医学教学,随后很多学科都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法。它事先需要制订周密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案例的选择,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及专业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案例要基于一定的事实,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重视教学计划、学生讨论、双向交流等内容和环节。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建议
1.制订恰当的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知识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理论性很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遵循由浅到深的认识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尤其要如此。案例教学时,制订教学计划要注意两点:一是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要求。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师教学的原则和方向,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在大纲的指导下进行。二是地理教学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由于到了初中才开始地理课,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导致其学习基础差,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2.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选择合适的案例尤为关键。在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课下一定要备好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挑选恰当的教学案例。例如,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新疆地区长期干旱少雨,而东南沿海会有那么多的台风光顾”。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大气运动等知识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教师综合学生的各种意见进行正确的理论讲解和指导,学生就能全面掌握天气系统知识。又如,在学习“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发展模式以及该模式的利弊,由于涉及家乡的具体内容,学生熟悉且感兴趣,这样的案例更适合学生进行探讨研究。
3.学生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
地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圈,前后联系紧密,尤其是前面的自然地理对后面的人文地理的学习,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广的知识面。高中生在进行地理知识学习时,一定要加强综合知识的积累。这个综合知识,既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知识,如各种地理理论知识及人文地理的实践知识;又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时政热点、传统文化、民族习俗等知识。掌握综合知识既可以增加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应对地理考试、提高地理实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4.通过问题导向来加强案例教学
对于案例教学,引入的案例要让学生通过案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地理学习的根本目的。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气象灾害”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气象灾害,然后说出每一种气象灾害影响的主要地区以及发生的主要季节,然后让学生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让学生针对具体的气象灾害做出可行的监测和防御措施等。
5.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因此,案例教学需要联系实际,让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内容时,学生可以用学过的原理,为自己家乡或某一城市设计合理的预防灾害的应急预案,达到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学习“环境保护”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用地理理论知识,对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帮助政府分忧解难。
三、总结
总之,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加强对案例的把关,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㈢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做好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理论阐述案例教学法是美国首创的,后推广到全世界。其最先应用于医学教学,随后很多学科都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法。它事先需要制订周密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案例的选择,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及专业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案例要基于一定的事实,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重视教学计划、学生讨论、双向交流等内容和环节。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建议 1.制订恰当的教学计划高中地理知识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理论性很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遵循由浅到深的认识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尤其要如此。案例教学时,制订教学计划要注意两点:一是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要求。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师教学的原则和方向,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在大纲的指导下进行。二是地理教学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由于到了初中才开始地理课,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导致其学习基础差,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2.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案例教学,选择合适的案例尤为关键。在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课下一定要备好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挑选恰当的教学案例。例如,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新疆地区长期干旱少雨,而东南沿海会有那么多的台风光顾”。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大气运动等知识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教师综合学生的各种意见进行正确的理论讲解和指导,学生就能全面掌握天气系统知识。又如,在学习“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发展模式以及该模式的利弊,由于涉及家乡的具体内容,学生熟悉且感兴趣,这样的案例更适合学生进行探讨研究。 3.学生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地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圈,前后联系紧密,尤其是前面的自然地理对后面的人文地理的学习,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广的知识面。高中生在进行地理知识学习时,一定要加强综合知识的积累。这个综合知识,既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知识,如各种地理理论知识及人文地理的实践知识;又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时政热点、传统文化、民族习俗等知识。掌握综合知识既可以增加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应对地理考试、提高地理实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4.通过问题导向来加强案例教学对于案例教学,引入的案例要让学生通过案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地理学习的根本目的。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气象灾害”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气象灾害,然后说出每一种气象灾害影响的主要地区以及发生的主要季节,然后让学生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让学生针对具体的气象灾害做出可行的监测和防御措施等。 5.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因此,案例教学需要联系实际,让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内容时,学生可以用学过的原理,为自己家乡或某一城市设计合理的预防灾害的应急预案,达到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学习“环境保护”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用地理理论知识,对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帮助政府分忧解难。三、总结总之,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加强对案例的把关,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㈣ 如何应用微课堂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于教师的态度密
㈤ 浅析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让学生建立“会学回、学好”的思想模式,并答且要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中“先学”,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在教师教学指导阶段中自己预习学习内容并尝试解决教材上的问题。“后教”,指的是教师发现、评价学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高中地理“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四个过程:1.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根据设计的学案进行有效预习,并在课程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2.课程中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探究学习。3.有重点地答疑解惑,并适当指导学习方法加以利用。4.课后及时进行整节课的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㈥ 如何选择和编写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会考制实行以来,如何提高地理会考成绩,是高中地理教师共版同关心的问题。地理教学权任务主要靠课堂教学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会考成绩的提高。本文就如何抓好课堂教学作一些探讨。一、课堂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兴趣、求知、长智”
㈦ 如何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研讨,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原则、方法及操作实验,从而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可简单的界定为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选取一些隐含地理概念和原理要素并为学生熟悉的典型实例,通过在对这些实例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地理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意义
(1)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由于案例往往提供了地理事实材料和情景,学生要从纷繁复杂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需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隐含的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同时通过举一反三、引申扩展、迁移模拟、类比评价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并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结果,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因此,案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改变着单一通道的知识传递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信息传输,情感交流和意向沟通。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而且还需要表达和交流,这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小组成员间的共同合作,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和个体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3)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案例教学最明显的表征是师生互动,教学同步。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负有引导的责任。如何让学生进入问题情景,使用案例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因为案例提供了广泛的问题情景和自由的思考空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较大的发挥余地,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探究性案例。
(4)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案例教学通常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作出反应,从而也就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形成理论视野,把握案例的分析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着理论如何运用于学习实际,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地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城市规划问题,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工农业交通区位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达到教学目的。
(5)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情感。阅读那些生动、逼真的案例,往往能迁动学生的情思,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更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励其情感,并使认识和情感有机结合,形成坚定的教学信念。
二、新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要求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课前:精心选编案例
要想在课堂上成功的使用案例教学法,课前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在选编案例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典型性和针对性。即所选取的教学案例要有利于学生得出预期的地理规律、结论,能反映地理事件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
(2)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即案例从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都应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能使学生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并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3)情境性和可读性。案例的情境性是指案例能提供具体、翔实、典型的地理背景材料,易于让学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景之中,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实现思维与情景的交流沟通。案例的可读性是指案例能吸引学生阅读,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4)趣味性和难易性。趣味性是指案例应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难易性是指案例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做到难易适当。太难的案例往往使学生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无从下手,进而丧失参与的兴趣;太简单的案例,不仅降低了教学的要求,而且也无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
2.课堂:周密安排教学
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相对稳定的的操作模式。在课堂上要明确教学目的,周密安排教学,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发挥组织者、催化者、引导者的作用,切实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提供和呈现案例。教师通过多元化方式将精心选择的案例展示出来,并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将置身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维的空间,为后面的讨论、交流奠定基础。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之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案例分析。具体而言,案例分析就是要坚持“三结合”和“三有”的原则——即“结合案例内容、结合所提问题、结合有关理论”以及“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3)总结评价案例,回归教学内容(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原理),经过分析案例之后,教师要安排学生汇报分析结果,并组织学生评议。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4)案例迁移(拓展新案例,解决新问题),提升学习能力。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案例本身的学习,而是学生对地理原理的掌握及应用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忽略知识和方法迁移的案例教学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而是“教案例”。
3.课后:及时进行反思
为了更好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后要及时的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案例的选择是否合理;教师的组织是否到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案例分析是否深刻;讨论氛围是否和谐;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创新、不足之处何在等等。这样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的属性,有助于教学经验的理论化
四、目前案例教学中的误区和对策
目前案例教学常见的误区是:
(1)教学案例选择与编写不恰当。一方面,案例内容简单,理论含量不多,学生一看就懂,那么案例教学就会变成实例阅读课,也就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实际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选择的案例又不能太难、太复杂,案例的难度太大,超越学生的实际可接受性,绝大多数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无法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分析讨论便无从进行,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案例有以下几个特点:描述了一个有趣的、真实的故事;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相关;有充分的与决策有关的资料和较多的主要人物直接引语;引人深思,有争论余地;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与技能的实用价值。
(2)教师“教案例”,学生“背案例”。 教师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案例素材当作知识体系来教,甚至要求学生背案例。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案例内容并进行深入研究,还要准备好案例讨论可能涉及到的知识。如果准备不充分,很容易陷入“教案例”的误区。
(3)案例教学忽略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这类错误经常发生在一些老教师的身上,穿新鞋走老路,照本宣科,知识至上,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沿袭最早的老教材补充不少内容,把案例素材当作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来教,且要求学生记背案例。其实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案例本身的学习,而是学生对地理原理的掌握及应用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忽略知识和方法迁移的案例教学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还是“教案例”。
(4)教师角色的误区:或担当“演说员”、或充当“仲裁员”、或放任自流。这类错误经常发生在一些新教师身上,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不自觉地陷入这样的角色误区:①或者放任自流,提供案例后便撒手不管,任学生自己去讨论、争论;②或者越俎代庖,担当“演说员”的角色,从头至尾只顾自己发表见解;③或者充当“仲裁员”,对学生之间的争论横断是非。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有损于案例教学的效果,甚至直接导致案例教学的失败。放任自流,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整个课堂将是一盘散沙;越俎代庖,学生成了纯粹的观众,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横断是非,容易损害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案例教学误区应该采取的对策是:
(1)选编以乡土地理、或学生熟悉的事例、或以教材活动课和问题研究改编的案例。①教师要注意经常收集、引用一些鲜活的、真实的事例,并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过程的情境呈现给学生,并注意案例的情节,所给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要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新奇,有探索欲望。②“活动”和“问题研究”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精选“活动和问题研究”作为拓展案例,可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实现知识迁移。“我国西北地区”是人教版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所选择的典型案例,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和“前苏联垦荒区”是两个拓展案例,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修大坝”是“河流的综合开发”很好的拓展案例。
(2)研读课标,避免“教案例”。 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Ⅲ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标的要求之一是:“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材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四方面比较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从农业和二、三产业比较生产活动差异。如果“教案例”,学生会认为所有的区域比较都从以上几方面进行。这部分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类似分析。让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矿产资源等方面;人类活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政策、科教、文化、市场、历史基础等方面。为避免“教案例”,使案例教学顺利、有序进行,教师对学生分析案例可能遇到的障碍要做到“心中有数”,设想学生在讨论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可把上课需用的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去查资料和就案例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3)注重知识和方法迁移。例如在传统工业区的典型案例鲁尔区教学中,通过分析其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探究其综合整治措施。但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从案例中提取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资源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而探究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采取的主要对策,因此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案例教学中,运用拓展案例是实现思维迁移的有效手段。在“荒漠化的防治”一节,两个拓展案例(“红色荒漠化”和“石质荒漠化”)能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迁移。同样都是荒漠化问题,尽管自然环境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但自然条件中的不利因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却是导致荒漠化问题的共同原因,这是分析不同地域荒漠化原因的共同思维方法。同时,在教学上还应增加其它生态环境问题的拓展案例,如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侵蚀,以促进不同类型生态环境问题间的思维迁移、方法迁移、知识迁移。
(4)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案例教学是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案例教学如果涉及区域地理知识,学生相关地理知识薄弱,必然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精选的经典案例,示范性强,地域覆盖面广。因此案例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活地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特点,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或增补相关背景资料,降低教学难度。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教学中,可以反复以学生所在城市或附近熟悉的城市——西安市为例进行分析教学。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的教学中,完全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本地案例加以分析,或作为教材的补充。
案例教学开放性强,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探究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所以案例教学有其局限性,而传统教学方式也有其优势。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用案例教学,应针对教学内容,区别选择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中也应渗透其他教学方式。
(5)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即教师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要善于当好“三导”角色即“导航、导游、导演”。即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地诱导学生,或给予提示、发问,或故设疑团,或充当争论反角,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题目中心顺利进行,不发生偏题或跑题,同时也使讨论中的争论能深入开展下去,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理解的深化。在案例分析讨论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和组织学生的讨论。教师要避免自己成为讨论的中心,要善于控制案例讨论过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鼓励“百家争鸣”。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可作简短的评论,但一般不直接进行判断,最好没有导向性。教师要尽量避免给出肯定的观点或答案,除非只有惟一正确的答案或全班都不能得出答案。对于学生向老师提出的诸如“究竟谁的说法正确”、“正确的答案到底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教师不妨“糊涂”一些,宜用“某某的说法很有见地,不过某某的观点也很有道理”之类的话语来回答,而不要正面直接回答,更不要斩钉截铁地下断语。这是因为有些问题本来就没有什么“惟一正确的”答案,教师的见解更不见得就是“标准的”、“最佳的”。更何况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他们记住一两个正确的结论。待案例讨论全部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案例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结合学生对案例分析和交流的情况,概括几种有代表性的分析思路和对策,明确其依据,着重说明在讨论中出现的争论焦点,并运用相关原理和学生已有的认识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给学生提供参考。总之,作为“总导演”的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角色意识。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一种独特的学习形式,它可以极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选择和决策,还要重视让学生从案例学习讨论中获得某种经历、感悟和学习的技巧与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