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城市地理学门槛距离

城市地理学门槛距离

发布时间: 2021-03-06 03:08:04

A. 廖什和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异同

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 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第三节 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
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
(一)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
中心商品(含服务) ——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
(二) 中心性
◆概念: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 = 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
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
数量。
(三) 补充区域
◆概念: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地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
◆形成: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地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余部分便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也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
(四) 商品服务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
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
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五) 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
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
◆高级中心商品——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
◆低级中心商品——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
◆供给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
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
(六) 中心地的等级
1.中心地等级划分及特征
2.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
(七) 经济距离
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经济距离。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要素所规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一)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1.基本前提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
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

3.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即:1,3,9,27,81,…。从这一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
4.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
5.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 1,
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
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1,7,49,343,…,以7的倍数增加。因此,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7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 058,…。
(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
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
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
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
克里斯塔勒计算了德国南部中心地的中心性。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把当时德国
南部的中心地划分为7个等级(L,P,G,B,K,A,M)。
测定了各级中心地间的距离,发现最低一级的中心地(M)间的距离为7 km,高级的中心地间的距离是次一级中心地间距离的31/2倍。
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一)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一) 意义
(1) 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
(2)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3) 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 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缺乏对供给下限的详细分析。
(2)K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
(3)把消费者看作 “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
(4)忽视了集聚利益。
(5)没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
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第二节 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
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
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
(一) 假设条件
廖什在建立供给多种职能的中心地系统时进行了如下前提条件假设:
第一,最小聚落A1,A2,A3…呈类似蜂窝状分散分布,其间隔为a km。
第二,生产工业产品的最小中心地B1,B2,B3…之间的间隔为b km。
第三,B1供给的聚落包括自身共有n个。
第四,必要运输距离,即使商品销售能够获利的最短距离(相当于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中的商品服务的下限)为nV。
第五,正六边形市场区域的面积为F。
(二) 中心地系统的构建
1.基本原则
2.市场区域的形成机制
1.基本原则
基础聚落不仅是消费者的居住地,同时也是企业布局的地点。基础聚落能够供给等级低的自给性商品。比自给性商品等级稍高的商品同时也供给相邻的6个基础聚落。
2.市场区域的形成机制
随着商品的门槛值增大,市场区域规模也在扩大,同时拥有的基础聚落也在增加。高级市场区是低级市场区以区域中心为圆心按一定角度旋转而成的,通过不断地旋转和扩大,并进行叠加,就可形成所有市场区域。
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一,两种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
第二,市场区体系的构建方式不同。
第三,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是明显的等级结构系统,而廖什的模型属于非等级系统。
第四,关于中心地的等级与所供给商品的种类间的关系,两者也存在着差异。
第五,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规模和人口规模完全相对应,在廖什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等级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未必一致。
第三节 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
二、中心地的等级性
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
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
(一) 门槛人口及其测定
1.概念
门槛人口(threshold population),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
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2.测定方法
贝利和加里森是通过下式来决定回归曲线中的参数A和B,式中N=1时的P值就为门
槛人口。
P=A·BN
式中:N——中心地职能的设施数;
P——中心地的人口。
(二) 中心地规模扩大对中心职能布局的作用随着中心地规模扩大,中心职能数会增加,每个中心职能得到超额利润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同时,随着中心地的人口增加,市场区域规模扩大,各中心职能因规模经济而扩大,最终趋于适当的规模。
(三) 发展与缺陷
发展:前提条件不需要人口和需求均等分布的假定,更接近于现实。另外,门槛人口通过人口和事务所的回归分析比较容易求得,便于实际操作。
缺陷:门槛人口的概念不太明确,不能完全说它就代表了商品供给范围的下限。同时区域形状、人口密度、购买力等都影响到该模型的解释力。
二、中心地的等级性
中心地等级性概念
中心地等级性质疑
中心地等级性的实证研究
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时间因素与中心地系统
◆中心地系统是社会和经济环境变化的产物
1. 中心地等级的变化
2. 中心地职能的变化
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
人口密度与中心商品消费、中心地的关系:在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中心地职能在比较小的范围内提供服务即可达到门槛值;反之则相反。
结论:区域内同类职能的中心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密布,而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则比较稀疏。
第四节 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
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
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
(一)集市的特征
(二)斯泰恩的集市区位理论
(一) 集市的特征
集市一般具有周期性、巡回性、交易的地区性、集散性、等级性和社会职能性特征。
(二) 斯泰恩的集市区位理论
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
(一) 西德的空间整治与中心地理论
(二) 中心地理论在日本的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一) 西德的空间整治与中心地理论
联邦空间整治法(BROG),规定各级中心地的目标;实施手段是“点轴开发”。各州按照中心地理论都规定了各级中心地和服务圈的人口和范围。巴登-符腾堡州的空间整治是典型。
(二) 中心地理论在日本的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日本建设省曾经按照聚落和公共设施等级进行过区域规划;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也体现了圈层结构的思想。
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和城市体系的最完善的理论体系,为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区域内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及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思 考 题
1.概念题:
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性;补充区域;经济距离;市场区;经济距
离;门槛人口。
2.分析市场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3.分析交通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4.分析行政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5.分析廖什中心地系统的构建机制。
6.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

B. 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区别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同的人口分布和迁移特点,都对城市的发展速度、性质、规模、空间组织等产生影响。
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它在地球表面占据着一部分土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机能。
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几乎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或文化的中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影响区域(腹地或集散区)。由于城市规模不同,影响范围有大有小,各城市影响区之间也可能有叠加或交错,但每个城市都在其影响区域内起着焦点或核心作用。
由此可见,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一方面,人们都把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代表,时代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渊薮和焦点。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所以,城市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大系统。这个系统包含的内容很广,不仅包括生产、消费、流通等空间现象,也包罗造成空间现象的非空间过程。为了揭示城市系统的空间现象,必须深入研究形成这种空间现象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等非空间因素。
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就我国来说,当前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四化建设向我国城市地理学提出了许多重大的实践问题。比如,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城镇化水平的调控,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城市职能的更替和空间重组等问题。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城市地理学必须在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西方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快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建设。西方城市地理学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是无数地理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其中有不少带普遍性的理论和方法,经过了外国社会实践检验,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只是间接的,但只要注意到国情,取其精华,洋为中用,仍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
无疑,任何理论的产生总不能超越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学说表面看来那么抽象晦涩,远离现实,但是,只要从它们的主导思想倾向和基本原理进行深入分析,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都有着理论的客观性。但是,所谓理论的客观性只是相对的,总是有时代的局限性,受发明者和倡导者的立场观点所制约,其中掺杂着不少主观成分。作为社会科学的城市地理学也毫不例外,其本身的发展无不打上时代、文化背景及社会性质的烙印。因此,我们在学习外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不顾国情,生搬硬套。
我们知道,西方理论本身在西方的国度里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在发展之中。同时,西方理论,尤其是通过归纳法而得到的理论,其归纳范围仅仅局限于过去一段时间的西方社会经验,即使是今日的西方社会也不一定适用,更何况是不同时期的非西方社会!例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在西方18、19世纪的时空条件下,城市化确实促进了工业化。可是今天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化,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工业化。
现代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模式,其归纳范围主要是西方城市,特别是欧美的城市,这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城市化地区和大城市主要集中于欧美地区。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可以预料,到2000年,世界上大部分城市人口,大部分大城市将出现在第三世界,而欧美地区的城市和城市人口在世界上所占比例将愈来愈小,其代表性也将有所降低。未来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若循归纳法研究,忽略第三世界的城市,若循演绎法研究,没有经过世界上各地区,特别是第三世界城市的检验,那么,这种理论和研究方法便不可能有充分的代表性,必然缺乏现实意义。
我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着可以发展高水平的城市地理学的土壤。然而,可惜的是,我们缺少理论的概括,科学的推论,模式的建立。我们知道,一种理论,一个研究模式的创立、发展和运用是无数学者、实践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总结我国城市发展的过程,并对西方理论加以验证,在吸收西方有益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当然,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离不了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才。从教学、研究来看,都需要不同层次的城市地理学专业人才。教学上,既需要高校的城市地理学教学人员,也需要中等教育的教学人员;研究上,既要一定数量的有较深造诣的专门研究人才,更需要大批能从事基本问题研究的普通研究人员。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是促使城市地理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这门学科的任务之一。
在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不论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都需要广泛普及城市地理教育。通过对城市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年了解当今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它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而且可以结合个人的工作实际,更好地正确解决和处理城市活动与资源开发的相互关系,进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C. 城市地理学中 怎么理解中心位置、重心位置、门户位置的区别

1、中心位置: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2、重心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3、邻接位置:又可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的一端。
(参考《城市地理学》第二版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

D. 如何用城市地理学的原理看待地摊经济

用城市地理学的原理看待地摊经济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待,既要解读它的优势,又要说明弊端,正确看待如下:

地摊经济的推行,不仅促进了大量失业人口的再就业,拉动了经济增长,更让城市多了烟火气息,增添了城市的魅力。但同时,也出现的一些问题。

盲目跟风,有的城市没有科学规划地摊摊位,存在占道经营影响交通的问题。管理不严,一些小贩所贩卖的食品饮料存在质量问题,监管不严和准入门槛过低导致存在质量和假冒伪劣的商品。环境污染,有的摊贩在经营过程中制造出大量的垃圾,对当地卫生和城市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地摊经济的推行引发了与城市管理的矛盾,如北京和上海一些大城市则明令限制甚至禁止地摊经济的推行。但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并不是天然对立的。

(4)城市地理学门槛距离扩展阅读:

地摊经济倡导背景

今年初开始因疫情影响导致很大一部分人员失业。为保就业和促经济,国内一些城市(成都)摆摊政策对本地社会以致经济的影响日趋浮现,加上网络大篇幅的报道,因而“摆地摊”就成了今年流行语。

“地摊”可以是一个城市的象征,纽约有热狗车,东京有拉面车,台湾地区有非常驰名各大夜市。不但让街头增添生气和色彩,其灵活变通、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成为各省地道的街头文化。所以总理明确提出不以地摊管理作为文明城市的评比指标。

一方面,要合理设置摊位位置和摆放时间,尽量避免占道经营,在不影响城市交通的情况下布局摊位。

另一方面,要对摊贩加强管理,鼓励其蓬勃发展的同时更不能放松管理。对污染环境,存在食品质量问题的摊位责令整改,从事食品经营的摊贩要有健康证才可从事,把保证人民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

E.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内容及三个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

克里斯塔勒曾经敏锐地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人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人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人们仍然不知道而已!”由此,他开始探索城市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德国南部城镇的调查,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起了中心地理论。
一、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

克里斯塔勒创建中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故他的理论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其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这一概念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经济人假设条件的补充对中心地六边形网络图形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克里斯塔勒还提出以下概念:

(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中心地的等级性
1,中心地主要提供贸易,金融,手工业,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务.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有高低等级之分.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高级中心商品是指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例如高档消费品,名牌服装,宝石等,而低级中心商品是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例如小百货,副食品,蔬菜等.
提供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例如名牌服装的专卖店和经营宝石的珠宝店是高级中心地职能,而经营小百货的零售店是低级中心地职能.
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高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在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些中级中心地,其供应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以满足,但要购买高级商品或高档次服务必须到中级或高级中心地才能满足.不同规模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分布秩序和空间结构是中心地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
2,特点
⑴中心地的等级由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级别所决定.
⑵中心地的等级决定了中心地的数量,分布和服务范围.
⑶中心地的数量和分布与中心地的等级高低成反比,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与等级高低成正比.
⑷一定等级的中心地不仅提供相应级别的商品和服务,还提供所有低于这一级别的商品和服务.
⑸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形成中心地体系.

(2)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低)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较高(低)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低)级别的服务。

在大多数中心地,每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一般要由一家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承担。例如,一个集镇,往往有二三家杂货店或饮食店。每个担负一种中心地职能的单位,称为一个职能单位(Functional Unit)。可以肯定,中心地的职能单位数量必定大于或等于中心地职能种类的数量,通常总是前者的数量超过后者的数量。

除了几家单位共同提供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之外,也可能有一家单位提供多种中心货物或服务的场合,从而包括了几个职能单位。这种情况多见于百货公司、超级市场等大型零售商业组织。

(3)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简单地说,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一般认为,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能用来测量城镇的中心性,因为城镇大多是多功能的,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在区域中的地位的综合反映。克里斯塔勒用城镇的电话门数作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标,因为当时电话已广泛使用,电话门数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城镇作用的大小。

(4)服务范围。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以最远距离r为半径,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中心地的最大腹地。服务范围的下限是保持一项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腹地的最短距离。以为半径,也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维持某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腹地, 亦称之为需求门槛距离(Threshold),即最低必需销售距离。

服务范围上下限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它们对进一步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①如果门槛距离大于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那么这种货物在该地区就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提供。②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和门槛距离相等,那么,经营该种货物正好能得到利润。③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大于门槛距离,那么,该项货物不仅可被提供,而且经营者还可从为居住在两个腹地间的人口服务中得到超额利润。

二、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的形成

从以上条件出发,克里斯塔勒推导了在理想地表上的聚落分布模式。由于克里斯塔勒关心的是,在农村市场服务中心演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的特征,他又提出了构成市场原则的两个限制因素:一是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二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为满足第一个条件,模式的概括中就必须采用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因为这可以使供应点的数量达到最少化。于是,作为第一步,克里斯塔勒假设在理想地表上均匀分布着一系列的B级中心地,它们的最高级别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定为r。这样,B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为2r。如将所有的B级中心地联接,则可得到一张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网。

但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将不能满足第二个限制因素。因为B级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居住在三个圆形相切所形成的空角里的消费者将得不到供应。因此,对上图必须作一些修改,这就是将所有的圆形市场区重叠起来。重叠后,B级中心地仍按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网排列,只是间隔更紧凑,其距离为d。此外,由于重叠区被分割,圆形的市场区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其理由是消费者应按“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假设,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去得到货物或服务。

至此,人们讨论了一种货物供应时的情况。实际上,一个中心地能提供多种货物。由于克里斯塔勒采用的是B级中心地最高等级货物最大销售距离的概念,这就意味着B级中心地还提供一系列较低级别的货物或服务。这些货物和服务组成一个连续的、递降的等级序列,自高级向低级,它们的最大销售距离分别为r-1,r-2,r-3…,但是,由于它们的最大销售距离均小于r,因此不能服务于B级中心地市场区的所有地方。随着货物级别的降低,较低级货物市场区的范围与B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范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一个较低级别的中心地,克里斯塔勒称之为K级中心地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它可以为B级中心地中的较低级货物服务不到的地方的居民服务。K级中心地的位置处于三个B级中心地所构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即引力中心的位置,因而可与B级中心地展开最有效的竞争。K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边界由它所提供的最高级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e所决定。

与K级中心地产生的过程类似,在某项更低级的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上可产生相应级别的A级和M级中心地。作为一个反过程,则可能出现高于B级中心地的G级中心地,较低一级的中心地的位置总是在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由此形成克里斯塔勒命名为K=3的中心地网络。

三、理论模型

克里斯塔勒认为,有三个条件或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市场区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即按照所谓K值排列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

1.市场原则

如上所述,克里斯塔勒首先关心的是在农村市场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因此他首先论述的也是按市场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心地模型。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K=3的系统。

低一级市场区的数量总是高一级市场区数量的3倍。由于每个中心地包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一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二级乃至更低级的中心地,所以,一级中心地所属的3个二级市场区内,只需在原有的一个一级中心地之外再增加两个二级中心地即可满足3个二级市场区的需要。在9个三级市场区内,因已有了一个一级中心地、两个二级中心地,因此只增加了六个三级中心地。这样,在K=3的系统内,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

1,2,6,18,…

由市场原则形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的交通系统,是以高等级中心地为中心,有6条放射状的主干道联接次一级的中心地,又有6条也成放射状的次干道联结再次一等级的中心地。由于此种运输系统联系两个高一等级中心地的道路不通过次一级中心地,因此,被认为是效率不高的运输系统。

中心地理论2.交通原则
克里斯塔勒认识到,早期建立的道路系统对聚落体系的形成有深刻影响,这导致B级中心地不是以初始的、随机的方式分布在理想化的地表上,而是沿着交通线分布。在此情况下,次一级中心地的分布也不可能象K=3的系统那样,居于三个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中间位置以取得最大的竞争效果,而是位于联接两个高一级中心地的道路干线上的中点位置。

和K=3的系统比较,在交通原则支配下的六边形网络的方向被改变。高级市场区的边界仍然通过6个次一级中心地,但次级中心地位于高级中心地市场区边界的中点,这样它的腹地被分割成两部分,分属两个较高级中心地的腹地内。而对较高级的中心地来说,除包含一个次级中心地的完整市场区外,还包括6个次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一半,即 包括4个次级市场区,由此形成K=4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市场区数量的等级序列是:

1,4,16,64,…

次级市场区的数量以4倍的速度递增。与K=3的系统类似,由于高级中心地也起低级中心地的功能,在K=4的系统内,中心地数量的等级序列是:

1, 3, 12, 48,…

依交通原则形成的交通网,因次一级中心地位于联系较高一级中心地的主要道路上,被认为是效率最高的交通网,而由交通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

3.行政原则

在K=3和K=4的系统内,除高级中心地自身所辖的一个次级辖区是完整的外,其余的次级辖区都是被割裂的,显然,这不便于行政管理。为此,克里斯塔勒提出按行政原则组织的K=7的系统。在K=7的系统中,六边形的规模被扩大,以便使周围6个次级中心地完全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这样,中心地体系的行政从属关系的界线和供应关系的界线相吻合。

根据行政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每七个低级中心地有一个高级中心地,任何等级的中心地数目为较高等级的7倍(最高等级除外),即:

1,6,42,294,…

市场区的等级序列则是:

l,7,49,343,…

在K=7的系统内,由于其运输系统显示出每位顾客为购买中心性商品或享受服务所需旅行的平均距离较另两个系统都长,因此,行政原则下的运输系统被认为是效率最差的一种。

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在三原则中市场原则是基础,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以看作是对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改.克氏进一步分析了三原则的适用范围.
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和市场区域构成的中心地商品供给情况,如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交通原则适合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作用大.行政原则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时代,或者象社会主义过境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另外,自给性强,与城市分离,相对封闭的偏远山区,行政原则的作用也比较强.
此外,克氏还认为,高级中心地对远距离的交通要求大.因此,高级中心地按照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按照行政原则作用较大,低级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场原则解释比较合理.

以上三个原则共同导致了城市等级体系(Urban Hierachy)的形成。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开放、便于通行的地区,市场经济的原则可能是主要的;在山间盆地地区,客观上与外界隔绝,行政管理更为重要;年轻的国家与新开发的地区,交通线对移民来讲是“先锋性”的工作,交通原则占优势。克里斯塔勒得出结论:在三个原则共同作用下,一个地区或国家,应当形成如下的城市等级体系:A级城市1个,B级城市2个,C级城市6至12个,D级城市42至54个,E级城市118个。

中心地理论 - 存在问题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尽管对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区位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当然这种缺陷是从现在的眼光来看的。

第一,克里斯塔勒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即中心地的布局是按照上限大小来决定。虽然他也提出了商品的供给下限,但缺乏详细分析。对各种商品得到怎样程度的超额利润论述也不明确。

第二,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系统中,K值在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事实上,由于区域的各种条件作用,所形成的区域模型各等级的变化用一个固定的K值无法概括。

第三,克里斯塔勒把消费者看作为“经济人”,认为消费者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但在现实中,消费者的行为是多目标的。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在高级中心地进行经济或社会行为活动。这样会导致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范围扩大,使中心地系统结构发生变形。

第四,克里斯塔勒忽视了集聚利益,事实上,同一等级或不同等级的设施集中布局会产生出集聚利益。而克氏只重视各等级中心设施的出现,对出现的数量不感兴趣。

中心地理论 - 理论意义
中心地理论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克氏作为地理学者初次把演绎的思维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无疑是对地理研究思维方法的一大革命。也正因为这样,他被后人尊称为“理论地理学之父”。
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

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心地与市场区域(也可看作为腹地)间的关系,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区域规划中,按照中心地理论可合理地布局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经济和社会职能。在这方面德国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可值得参考。

F. 什么是加纳模式

一、来概念
加纳模式是指将土地价值理源论思想应用于商业区位格局分析之中,格蒂斯在1961年通过揭示总零售量随离开地价最高的中心地带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规律,证实了城市土地地租变动及其与商业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规律。
二、主要思想
加纳模式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高门槛(所谓“门槛”,是指一个企业为经济正常经营活动而需赚取的最低收入)的职能是有较高的地租支付能力,能够居于商业区中地租较高的地方,在在实践中,由于商业企业都是为其周围的居民服务,所以可用维持其正常经营所需的最低人口数代替最低收入下限,以人口门槛作为门槛高低的简明指标。
三、不足之处
加纳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商店的位置并不总是与距地租峰值区的距离有关,而且商用土地的地租也并不完全是由距中心点的距离来决定的。针对这些不足,道宁(P.B.Downing)进一步阐述了土地面积、人口分布、经济收入分布状况、交通及便捷性的不规则状况等对城市商用土地地租的影响,使加纳模式更加合理客观。

G. 城市地区与地理有关系的吗说出理由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
(一)中心地理论有关基本概念
1.中心地。指相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的中心点,不是一般泛指的城镇或居民点。更确切地说,是指区域内向其周围地域的居民点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城市或中心居民点。
2.中心地职能。由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就称为中心地职能。中心地职能主要以商业、服务业方面的活动为主,同时还包括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但不包括中心地制造业方面的活动。
3.中心性。中心性或者中心度,可理解为一个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影响程度,或者说中心地职能的空间作用大小,中心性可以用“高”、“低”、“强”、“弱”、“一般”、“特殊”等概念来形容和比较。
4.需求门槛。需求门槛是指某中心地能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力和服务水平。
在实际中,需求门槛多用能维持一家商服企业的最低收入所需的最低人口数来表示。这里的最低人口数,就称为门槛人口。
5.商品销售范围。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取决于他们准备为之付出的实际价格。此价格就是商品的销售价格加上为购买这种商品来往的交通费用。显然,实际价格是随消费者选择商品提供点的距离远近而变化的。距离越短,交通花费越少。商品的实际价格越低,结果该商品的需求量也就越大。否则相反。由此可得出,商品销售范围就是指消费者为获取商品和服务所希望通达的最远路程,或者是指中心地提供商品和劳务的最大销售距离和服务半径。
五、城市地域空间利用结构理论
城市地域空间利用结构是指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人们把土地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加以改造、使用和保护的全过程,或者说是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总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果反映城市空间的基本结构形态和城市区域内各功能的地域差异。
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与农地、林地等相比要复杂得多,这是因为城市土地除了具有数量上的有限性、位置上的固定性、供给上的稀缺性、使用上的永续性等土地资源的一般共性外,还具有用地类型上的多样性、使用功能结构上的复杂性、土地区位上的极端重要性和利用上的高度集约性等特殊性。因此,如何最佳最有效地使用城市土地,形成合理的有机联系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就成为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科关注的问题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最早从理论和原则上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的是区位论的先驱、德国古典经济学家冯

H. 城市地理学——山东城市体系发展的对策是什么

1. 促进特大、大城市发展,强化济南、青岛的中心
带动作用
大城市超先发展规律(包括大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及大城市数目的增长) 是当代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究其原因,一是大城市有较强的技术、经济优势,能够积聚更多的资源、人才、企业,容易形成产业集群;二是大城市具有比中小城市更强有力的带动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中小城市越来越受到大城市发展的影响与制约;第三,大城市具有明显的规模效益和良好的集聚功能,能够达到最终收益(收入减成本) 最大化.到2004 年,山东拥有特大、大城市10 座,分别是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枣庄、东营、潍坊、济宁、泰安、临沂. 这些城市都是地区的经济中心,也是地区经济的增长极点,重视发展它们有利于整个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全省经济的发展. 其中,济南、青岛是山东省的特大城市,居于山东省双核心空间布局的核心位置,前者是山东的省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后者是山东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头城市”,山东省经济中心,国际性港口城市. 但研究表明,济南、青岛两市的城市规模、城市竞争力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内地城市相差悬殊,与发达国家的区域中心更是不可比拟. 因此,强化济南、青岛的中心带动作用对整个山东省的城市化发展来说是当务之急.

2.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注重其“内涵式”发展
中小城市处于城镇体系金字塔结构的中部,上
接大城市,下联小城镇,往往是传统县域的区域中
心,具有大城市和小城镇不可替代的功能. 中小城市
城市化的成本较低,具有比较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公
用设施,基于对交通、通讯和市场等基础条件要求的
工商业发展往往也依靠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的产业
基础具有一定规模,已形成所在区域的工商业中心.
中小城市由于处在城镇体系的中间环节,市场机制
发挥作用比较充分,农民进城的“门槛”较低,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和风险也较小,中小城市对合理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控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向大城市起到
了“蓄水池”和“截流闸”的积极作用. 中小城市把城市先进的思想观念、管理经验、技术信息传播到广大农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接触现代文明的媒介,既加强了城乡联系,促进了二者的共同发展,又避免重蹈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膨胀、农村不断衰落的“发展的陷阱”.山东省中小城市数目多,到2004 年,共38 座,一般为地级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县级城市,它们最具有发展活力,是整个城市体系中发展空间最大的城市群体,对于这类城市未来应重点发展其主导
产业,提高其职能专业性,增强经济实力,培育成区
域经济发展的增长中心,其中菏泽、德州、聊城、滨
州、日照等地级城市建设成为大城市,带动周围县级
市和县的发展.

3. 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促进城市体系的网络
发展
如前所述,山东省城市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意味着城市系统的演化是一种自组织过程,是在客观规律的支配下形成与发育的,政府过多地干预不利于形成合理、有序的结构. 在城市化过程中,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致力于良好投资环境的营造,同时在既有的政策框架下大胆改革,扫除阻碍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制度障碍,而不是过分的扶持、强化某一类城市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既定城市发展规律政策进行重新反思. 大、中、小城市相结合,加强城市间的联系,使城市化发展模式由“据点”式转变为“网络”式才是山东省城市体系发展的正确道路.培育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并且扶植一些发展势头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小城市,使它们快速升格为大城市.

I. 城市地理学中 怎么理解中心位置,重心位置,门户位置的区别

中心位置: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重心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门户位置(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城市
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_文档下载http://www.wendangxiazai.com/b-d132ff0ccc175527072208d3-6.html

J. 地理学科到大学选什么专业

涉及到地理学科的专业:气候气象类、大气类、地质矿产类、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经济地理类、天文类、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类、环境保护、人口资源、水利类、交通管理类、地理教育、土地资源管理、海洋经济、海洋科学类、历史地理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等。

  1. 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本专业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基础地质学、应用地球物理、岩土钻掘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资源勘查及工程勘察的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和勘查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本专业可以在资源勘查和工程勘察两个方向上有所侧重。

  2. 石油工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地质学、工程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与石油工程有关的基本知识,受到石油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油气田钻井与完井、采油及油气开发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初步的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基本能力。

  3. 采矿工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岩体工程力学、采矿及矿山安全及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受到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矿区规划、矿山开采设计、岩层控制技术、矿山安全技术及工程设计方面的基本能力。

  4. 海洋技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海洋高科技和海洋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海洋新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海洋调查和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

  5. 海洋科学:本专业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学及海洋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海洋科学基本调查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从事海洋调查和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6. 应用气象学: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应用气象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科学思维、科学实验、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和基础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坚实的大气科学、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掌握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研制与运用、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工程的适用气象技术研究、气象防灾减灾对策与技术研究、生态环境调控以及解决气象学在有关领域中应用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7. 大气科学: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进行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8.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9.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和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

  10. 地理科学: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运用地图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并具有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11. 地质学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质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训练,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12. 天文学专业:本专业主要学习天文、物理和数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天文观测方面的科学思维和基础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

拓展资料:

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各地区经济开发和建设以及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需要,地理学将成为一门既有坚实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学科的内容和结构也将发生变化;研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学科──理论地理学,研究地理学应用理论的学科──应用地理学,地理学中方法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地理数量方法、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将率先获得较大的发展;综合性分支学科、应用性分支学科,如综合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医学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资源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将有较快的进展;地理学研究中的人文化趋势将会强化,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比重将会增大。21世纪的地理学将是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的理论与应用并举的两栖科学(或称边缘学科)。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