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地理学中有哪些含义比较好的
㈠ 冬至的地理知识点
学科知识】冬至地理常见知识点,必看(转)!
河南中考
2017-12-22
订阅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内中一容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如中国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纬2°33’)这天的白昼达11小时59分,海口市约为10小时55分,杭州市为10小时12分,北京约9小时20分,而号称“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纬52°58‘)也仅有7小时34分。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完全换成冬季星空,而且从今天开始“进九”。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四川、山东滕州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
㈡ 冬至节的含义是什么
冬至节气的含义是寒冷的冬天已经来临了,让大家做好防寒预暖的准备,从冬版至开始,就进入俗话说的权数九寒天,气温会一天一天的降低,寒风凛烈的日子开始了。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
(2)冬至在地理学中有哪些含义比较好的扩展阅读
冬至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前辈经验有说“瑞雪兆丰年”,意思是冬天的下雪量会直接影响下一年的作物收成,相比于过年,冬至前后的天气状况是更为重要的,毕竟民以食为天。
冬至也是一年之中最闲的时候,在农耕社会在这时候基本都无耕作,一家人可以融融恰恰聚在一起,而到了过年的时候,冬去春来,春种已经开始,因而也就没冬至这么悠闲了。
现今,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㈢ 冬至有什么意义
在一些地方,一到冬至这天,一家人就会忙忙碌碌,准备各种饺子皮、饺子馅,然版后一家人围权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团团圆圆过冬至。除了北方吃饺子,南方还有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圆圆满满、团团圆圆。
冬至是节气的第22个节气。当太阳达到270 ° 时,就是冬至。冬至通常在12月21日至23日左右的公历。这是北半球上最长的夜晚,也是最短的白天,但并不是最冷的一天。
在冬至之前,地面仍在积累热量。在冬至之后,它标志着寒冷季节的开始。当然,我们国家的纬度相对较大,而且各地的气温差别很大。但总的来说,冬至过后,全国的气温都在下降。
(3)冬至在地理学中有哪些含义比较好的扩展阅读
在古代,人们把冬至当作一个大节日,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冬节” ,“长到节” ,“子年”等等。在春秋时期,有冬至。在周朝,节气成为一个节日,许多祭祀活动举行。祭祀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因为有一个特殊的祭祀节日,所以不再在冬至祭祀。
人们只在冬至吃传统食物来庆祝团圆。在古人的心目中,冬至日不能走远,因为这一天是冬天的象征,是一年的结束,一个家庭必须与美国吃团圆饭。然后就会下雪,河里会结满冰,非常冷。
㈣ 从地理学角度解释一下什么是冬至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的冬至,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日影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当太阳连续两次直射南回归线,就是一个“回归年”。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二日。 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民间以中午门前的日影为测标,说“过了冬,一天长一葱”。所以又称这天为“长至”。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这也就是民间说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㈤ 有关“冬至”日的地理知识,越独特越好。(要正确的)
二十四节来气中,冬至是北自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5)冬至在地理学中有哪些含义比较好的扩展阅读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先民们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祭祖的同时,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㈥ 有关“冬至”日的地理知识,比较不常见越独特越好。(要正确的)
冬至,在阳历12月22或23日间,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的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天版之后,阳光渐北移权,白天渐长。古人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曰“冬至”。冬至过后,开始“进九”。
㈦ 冬至在中国的有什么好的寓意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 "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古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可见冬至吃饺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风俗。"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叫"饺子"。
(7)冬至在地理学中有哪些含义比较好的扩展阅读:
气候特征
冬冬至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冬。这天北半球虽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但是,这并不是最冷的时候,所谓“冷在三九、四九”。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
因而,冬至之前天气通常不会很冷。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㈧ 冬至的气候学含义是什么
每年阳历的12月21日至23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度的位置时,即是冬至节气。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已经用土圭观察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农历)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跟夏至恰恰相反,现代天文科学测定,此时太阳差不多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就成为一年中白昼时问最短的一天。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日‘冬至’。”冬至过后,全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时期,也就是人们常言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俗语。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初候蚯蚓结;二候麇角解;三候水泉动。”
据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然生长,但阴气仍然非常强盛,土中的蚯蚓仍旧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各异,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长,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麇感阴气渐消而解角;由于阳气初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能够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期间,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少,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炎热的夏季积聚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算最低。但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持续下降。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我国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确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冬至一过,虽进人了“数九天气”,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别较大:东北大地千里冰封,银装素裹;黄淮地区也常常是白雪飘飘;大江南北这时平均气温往往在5。C以上,冬季作物仍在生长,菜麦青青,生机勃勃,正是“水国过冬至,风光春已生”;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更是花香鸟语,一派春光。
在农业生产方面,冬至前后正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机会,同时要施好腊肥,搞好防冻工作。江南地区更要加强冬作物的管理,搞好清沟排水,培土壅根,对还未犁翻的冬板田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加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
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则需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御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