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区域地理的教学教法

区域地理的教学教法

发布时间: 2021-03-06 00:29:38

A. 高二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1.上课听讲,每节课都把知识搞懂并记住。
2.要很熟捻的在做题时回忆起要考的知识点。
嗯,做好以上两点,并持之以恒。肯定提高成绩,就看你有没有毅力了。就是要把知识理解性的背熟,就这么简单。

B. 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1、多画图,熟悉区域位置和小地形区,分析区域的位置特点、描述区域特征。一定要内自己动手画,才能容全面掌握细节。另外可以注意一下几条著名经纬线周围地理事物,便于相对定位(如北回归线)
2、掌握分析方法,比如地理分析气候形成原因,所有的答案一定会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四个方面分析。
又比如描述区域特征,一定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气候、地形、地质、资源、地势、地貌、水文、工农等
掌握方法,多做题总结,你会发现分析类大题分可以拿得很高,甚至接近满分。
3、对于楼上总结的知识点,《地理基础知识手册》上全都有,没事翻着看看,掌握基本常识就行了。
4、关注热点。高考从来不回避热点,比如最近你可以研究研究黑瞎子岛,探究黑龙江里为什么多岛屿以及黑瞎子岛的区位重要性。

C.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提升

摘要: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属于边缘学科的地理学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地理学科作为“+3”中的一门,地理学习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目前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都应认真思索的问题,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高考改革;有效教学;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

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属于边缘学科的地理学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地理学科作为“+3”中的一门,地理学习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但与此同时,在中小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尤其是“六多三少”问题特别突出——课程多、教材多、教辅资料多、考试多、作业多、补课多,活动少、娱乐少、睡眠少,一直摧残着广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提升教学有效性便显得更为迫切和具有实际意义,笔者就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我国以往各学科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照本宣科地将书本内容灌输到学生脑中,并通过大量训练培养出一个个“做题机器”。但当学生步入社会后,在一段时间内却会感到很难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面对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感到在校期间不但学业负担重,而且是一个“无用的学习”过程,这完全违背了学习的初衷。针对这一状况,笔者觉得不如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做一些“加减法”,减少课堂中死板的教学环节,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但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主动学习,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使他们在日后的人生中受益。

1.减少理论灌输,增加技能培养

虽然地理属于文科,但如果教师直接把书上的概念、规律等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妥当,最终只会让学生对课堂越来越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笔者认为应减少对书本上一些知识内容的死板教授,而增加以提升学生地理技能为目的的趣味式教学,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地理素养,大大地提升了教学有效性。

例如,较大的地震灾害近几年来在我国频繁发生,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树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等灾害的发生,震醒许多人,整个社会开始意识到这方面的教育是多么重要,而学校教育在这方面非常欠缺。笔者作为地理教师也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课堂教学,仅仅只关注了课本上关于地震的基础知识,将它们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但日后如果学生真遇到地震,这些书本上的知识毫无帮助。虽说身处上海的我们很少经历地震,但是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分布影响范围十分广阔,而我国又地处这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另外学生们去国内外旅游留学甚至生活的话,仍有可能遇到地震灾害,他们需要了解一些地震后的求生技能。于是经过充分备课后上《板块运动》这个专题,当介绍到地震时,笔者会花上近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了解地震发生前的先兆,知道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自救方式和应对突发状况的策略,以及在地震发生后还要学会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受困者。每次上完这样一堂课,学生们参与讨论的热烈程度及脸上认真的表情告诉笔者,他们喜欢学习这样的知识,而且相比于课本上的内容,他们也更需要这样的地理技能。

D. 如何学习区域地理

区域性是地理环境三大本质特征之一。区域地理特征是我们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相互联系及区别的主要依据。在各区域,不论地理事物多么繁多、内部联系多么复杂,但都离不开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结构体系。初中地理教学要利用地理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引导、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以下是我对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几种看法。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任何高效课堂的构建,都是建立在学生有着充沛学习热情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学习区域地理时,选取一些该区域内的实效性强、意义重大、社会关注的地理材料,营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又满足学生“欲望”的情境氛围,以激发地理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内在规律 区域地理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地理位置是一个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基础。以北京为例,要认识北京,就要先知道他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这些位置基本决定了一个地方的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而这些特征从历史到现代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通过北京的学习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去归纳出台湾的地理位置,进而知道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只有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再给予必要的学法指导,学生才能够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三、区域比较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任意两个区域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存在。对比学习,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以及他们产生的原因;也能比较两者的差异,引起学生探索不同产生原因。例如,在讲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是时,先找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性,每一个区域的气候特征不一样吗,如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寒。不同的气候可以发展不同的农业,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不同的生活习性,形成不同的地方文化。通过比较学习,既能引起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兴趣,也能完成课标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四、紧扣“人—地”关系这条主线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例如西北的干旱,青藏高原的高寒。这些差异性就是这些区域的典型特征,而这些差异性往往是由该区域所处的位置和范围造成的。“人—地”关系也就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要素主要是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要素主要是经济与文化,经济包括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文化包括民居、习俗、艺术、服饰、建筑、宗教等。“人—地”发展关系的结构使区域地理的教学上升到要求学生辩证地分析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而不是停留在掌握区域特征的水平上。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教学,更要突出“人文”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关系。良好的学习方法既能够增强学生持久的学习能力,因此老师首先应帮助学生领悟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主动分析、综合并进行信息加工与处理,然后进行适当的表达。

E. 新教师如何上好区域地理

如何进行区域地理的教学

要上好地理课,确实不容易的。我上地理课,多是按传统的方法上。后来我上了一节地理公开课《黄河的治理》,用“综合法”和“比较法”进行区域地理的教学,比较成功。同时有一些感想和收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那是在去年的县下校听课,我接到学校的通知要我上一节地理公开课,通知还特别强调要制作课件,要用多媒体教学。那段时间,我除了自己大量的查找资料、上网、下载、制作课件外,还要求学生也查找一些资料和图片,忙了半个月才做好准备工作。
那天上八年级的课,有二十几位老师来听课。听课老师的阵容比较大,学生起初比较紧张,以至于我在进行导入新课的环节比较困难。具体情形是:我在音乐声中提出第一个问题“人们在自己受了冤屈的时候喜欢说自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这句话在我们的地理里面是有一定道理的,有哪位同学明白这个道理?”问题提出来了,学生却没有反应,我只好鼓励他们:同学们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让这么多的老师感受一下我们八(5)班的风采。地理科代表才站起来说:“那是因为黄河水本身就不清,所以无论怎样洗都洗不清。”我及时的表扬了这位同学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同学们的情绪才慢慢被调动起来。
趁热打铁,我点名要一位同学上来画出黄河的简图,并指出课件上的闪烁动画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流入的海洋、以及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此举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更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了,接着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自由讨论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归纳出以下几点:一、黄河的奉献包括:塑造平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二、黄河的忧患包括:饱含泥沙、地上悬河、决口危险。再通过播放黄河上、中、下游的一些图片和录象让学生比较,从而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再讨论出黄河的治理方法。最后,我播放了一些历史上黄河泛滥时房屋倒塌,人民流离失所的凄惨情景录象,让学生感受洪水的危害,产生强烈需要解决水患问题的情感。
这节课获得了听课师生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本人课后反思这堂课的成功,除了得益于学生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教师整理并制作出精美课件外,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和学法,特别是综合法和比较法用得比较成功。通过反思,我发现: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综合法和比较法是用的最普遍的两种方法。
区域地理是探究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形成不是由某一地理要素决定的,而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运用综合法,从整体认识分析该地区突出特征,而区域特征是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所以我们不能将区域地理特征割裂开来一个一个地讲,那样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而是要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将教学变成学生“感知问题-分析问题-综合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上述课例里黄河的奉献和忧患以及治理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其次,是要善用比较法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比较法的种类可以有很多,但不外乎都是“比同”和“比异”“比同”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比异”能使学生理解区域地理的差异性。这两种方法都能够体现比较的层次性和鲜明性。在教学效果上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黄河的讲述中通过黄河上、中、下游的植被、地形、水质的比较,学生就加深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对“地上河“的形成的理解。教师在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构成知识网络,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方式,所以说有比较就要有综合,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常常要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F. 不同尺度区域地理教学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研究区域特征,定位是前提,一旦位置确定,其区域特征自然会显现出来。通内过地理位置→自然特容征→人文特征。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区域地理的重点是从空间的角度表述区域特征的,因而熟记各省区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G. 求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我认为区来域地理一定要边自学边记,并经常总结,一些好的总结和分析资料可以助你记忆和理解,学习方法上,我经常应用的有:1、上课时一定要紧跟老师节奏,注意老师强调的知识要点;2、课下总结和分析,一天用上半个小时来记忆;3、不懂的题要求助老师同学,并认真总结;4、这里有一些我自己的方法:a记忆重要纬度,多看地图,增强定位能力;b认真学习老师的答题方法,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分析能力很重要;c表格方法,比较方法记忆各区域特点,以增强记忆。希望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