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试卷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试卷

发布时间: 2021-03-04 07:51:09

『壹』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鲁教版

地理必修Ⅱ识记材料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知识点一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在人类社会初期——产业革命前,人口的增长十分缓慢。
2、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有人惊呼人类进入“人口爆炸"时代。
知识点二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人口增长模式的意义:该模式将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分为几个不同阶段,体现了人口增长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的过程。
3、人口增长模式的几个不同阶段及主要特征:
类型 发展阶段 主要特征
高高低 原始低增长阶段第一阶段即农业社会时期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人口的平均寿命比较短。
高低高 加速增长阶段第二阶段即工业化初期 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死亡率迅速下降,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人口平均寿命随之上升。
高低高 增长减缓阶段第三阶段 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随着两者的差距逐渐减小,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人口增长台白抹唐开始减绥.人口平均寿命继续上升。
低低低 低速增长阶段
第四阶段 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自然增长率很低,有些国家甚至已开始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平均寿命进一步延长。
知识点三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世界性突出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调。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
(1)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
①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 4岁的儿童比重过大等。
②影响:a.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们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使尚未解决温饱的穷国更加贫困,同时也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b.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
③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2)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
①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②影响: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
③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知识点一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迁移的发展及特点:
(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1 5世纪末至1 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后,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迁移形式也更加趋于多样化。
首先,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其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第三,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第四,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知识点二 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的含义: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4、我国的人口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
5、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6、人口流动的作用:
(1)增强社会活力。
(2)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知识点三 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
1、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
(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的效应:
(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④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知识点一 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衡量指标:人口密度。但两个人El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
2、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知识点二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知识点三 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
(1)数量:1 2.9 5亿,约占世界总人口数的2 1 %。
(2)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达1 30多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
2、我国人口分布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特点:①最显著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知识点四 谋求人人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表示
(1)概念: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知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表示: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 荷量。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此外·还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有关。
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性
(1)具有不确定性,它不是一个具体明确的数值,而是一个取值范围或估计值。
(2)在一定历史阶段,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环境人口容量又是相对确定的。
4.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我们坚定的实施“控制人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分布的主要规律,不仅培养了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探讨成因奠定了知识基础。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知识点一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与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以及社会组织的出现等密切相关。
2、城市的发展
世界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1 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2)产业革命以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市化的形成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5、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知识点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的优点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以及保护耕地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耕地面积减少。
(2)造成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水资源短缺。
(3)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下沉,或海水入侵而导致地下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4)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知识点一 城市的区位远择
1、城市区位的概念:是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
2、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1)自然因素
①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
②气候:城市大多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度的地区。
③地形、地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方便。
④矿产资源:资源丰富地区,工矿业发展迅速,人El集聚进一步加强,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矿城市。
(2)社会经济因素
主要包括城市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以及政治和文化历史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减弱,科技、旅游等影响增大,而政治、交通等因素始终影响巨大。
知识点二城市体系
1、城市的作用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它既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2、城市活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本身服务(如居住、幼儿园、小学等);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本身以外的地区服务(如大学、大型工业基地、国家级研究所等),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3、城市体系形成的基础:城市与其腹地和其他城市发生的备种联系。
4、城市体系的概念: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5、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内容及作用
(1)内容:较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内城市和城市服务中心的数量、规模、等级之间的关系。
(2)作用:被成功运用到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等方面。

知识点三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现已形成了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各具特色、多层次的城市体系。
1、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上海具有次一级中心和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高级职能。
2、南京和杭州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实力等方面,居第二层次,是该地区的副中心城市。
3、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城市属第三层次,其制造业功能比较突出,而且受上海影响较大。
4、镇江、扬州、南通等则属更次一级城市,其辐射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
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
知识点一 城市功能区
1、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2.主要城市功能区
(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3)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
3、城市功能区组成
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为各类城市所共有。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限,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知识点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1)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
(2)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
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
(1)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程度等条件不同,造成土地价格或地租水平的不同。
(2)商业、工业、住宅对用地的竞争能力不同,主要表现为支付土地租金的能力,即付租能力差异。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区中
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而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往往形成工业区。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选择。
4、政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三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影响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在城市建筑景观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建筑物的高低。
2、一些经过规划后而建设的城市,其城市格局无论是建筑物的单体与组合,还是整个城市道路系统,都反映出其独特的风格与含义。
3、城市与环境相互协调,往往形成独特的风格。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一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农业生产的概念
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2、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等。
(2)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3)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4)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影响。
知识点二农业的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世界各地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农业生产方式和类型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2、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农业生产类型,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3、热带迁移农业
(1)迁移农业的概念:是土地和住所均不固定的一种原始的农业地域类型。
(2)迁移农业的分布、从事人口及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从事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5%左右。但是其活动范围占据了世界土地总面积的
1/4左右。
(3)迁移农业的生产过程及对环境的影响。
热带密林中的原始部族,来到新的地块,便毁林、烧荒、掘穴播种,等待收获。一 般二三年内土壤肥力急剧耗竭,农作物产量锐减,只好每隔二三年另选新地块。迁移农业对森林和土地资源造成破坏,被抛弃的荒地一般难以恢复森林原貌,而成为次生灌丛。
3、水稻种植业
(1)水稻种植业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区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2)水稻种植业自身的特征
①水稻是喜温、喜湿的高产粮食作物。
②水稻种植业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的集约型农业。
(3)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及规模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季风区人口稠密,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单位面积产量高。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和商品率一般较低。目前亚洲稻谷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0%,中国是世界上稻谷产量最多的国家。
4、混合农业
(1)混合农业的概念:指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
(2)混合农业的分布
它主要在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此外,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生产也属混合农业的范畴。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点:它普遍采用小麦种植和牧羊业混合经营方式。
第一,农场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第二,种植业和放牧业两种生产方式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第三,农场主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知识点三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强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保持合理的强度,农业土地等资源就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否则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2、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3、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4、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第二节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一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
2、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不同。
(1)在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料和市场因素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料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素质已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并形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区。
(4)环境标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工业区位因素。
(5)一个地区的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知识点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地域的形成一
由于工业联系和集聚效应的作用,工业生产在空间上便形成工业地域。
2、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
(1)工业的产品联系
(2)地理空间上的联系
(3)信息上的联系
3、工业集聚
(1)工业集聚的概念: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
(2)工业集聚的原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
(3)工业集聚的意义: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4、工业扩散的原因
(1)工业部门过分集中,出现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以及原料、燃料困难等问题。
(2)现代交通运输的进步,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的建立,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等。
5、工业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工业的集聚与扩散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的:一般来说,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的空间集中;到工业化后期,区域工业多表现为分散,即向工业基础较落后的地区扩散。
知识点三 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工业生产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与环境的关系。
2、随着世界各地的工业普遍发展,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3、防治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一 旅游业
1、旅游业的概念
旅游业是_种.具有强烈文化性质的经济行业。它主要利用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风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以及各种旅游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并获得经济收益,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等内容在内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性产业。
2、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出售劳务和提供服务取得收人为特征,具有地域性、季节性、综合性等特点。
3、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意义
(1)发展国际旅游可以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发展匡内旅游可以刺.激消.费需求,加快货币流通。
(3)旅游业促进和繁荣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旅游区吸引外资以及落后地区的市场开发等。 (4)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合理发展旅游业可以扩大就业机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知识点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旅游活动受自然地理环境的明显制约,具有地域差异性和季节性的变化。
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
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首先体现在资源质量上,即旅游景区景点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
4、旅游地位置及交通的通达性:旅游地的交通状况直接影响旅游资源开发价值。
5、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及环境承载量
6、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
知识点三 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旅游业造成的地理环境问题
旅游业绝不是“无污染产业",它同样会产生各种污染物,对旅游地的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而其解决难度并不亚于一般的环境污染问题。
2、治理旅游区环境问题的措施
(1)对于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区,要在治理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的同时,加强封山育林,涵养水源,保护景观生态系统等工作。
(2)对于古代建筑景观,在外观上要保持原貌,修复文物古迹“修Ill如IH",并慎重处理扩建、新建建筑物与原有文物古迹的关系,其风格、规模都应与旅游区环境协调。

第四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一节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知识点一 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的特点
交通运输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它既不生产物质产品,也不改变被运送物品的自然属性和性状,只是实现人员和物资等位移的主要手段。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
人类从手提肩扛、牲畜驮运,发展到现代化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3、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运行速度快、连续性强等。
4、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1)各种运输方式各有长处与不足,应根据运输对象的性质和运量不同,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2)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相互协作,实现合理运输。
5、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作用
各种交通运输路线,通过与各种交通运输站点相互交织,形成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使人们的生产活动、贸易往来、社会交往变得更加便捷。
6、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当今世界,交通运输正向高速化、大型化、专用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知识点二 通信
1、通信的概念及分类
通信是实现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它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起着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一般可分为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
2、邮政通信
(1)主要任务: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
(2)邮政网络的组成:是由邮局和邮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邮路主要利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线路。
(3)邮政通信的影响因素:有时受到地形障碍以及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3、电信通信
(1)主要任务: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等。
(2)电信通信的传递方式及影响因素:电信利用电波传递信息。地形障碍、太阳活动等有时会影响到通信质量。
(3)作用:大大地促进了地域之间的信息交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贰』 高中地理必修二测试题 详解

第一源题 D
A项可持续发展应该三个原则,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B项限制消费当然是不可行的。。C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意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是不合理的发展。。。D项正确。发达国家消费的资源更多,排放的弃物更多,对环境影响更大,应负更大责任。
第二题 C
A项青藏高原上的应该是自然因素
B项市场因素
C项 商品粮基地建设是政策国素。
D项 自然因素。

有疑问欢迎各位大大指正。

『叁』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电子课本

教研员都说了 中考出题不看课本 那你还要书干什么?(我威海初四的)

『肆』 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五三鲁教版和人教版区别大吗

各版的排版什么的都不一样,但是概念和知识点是一样的。只不过如果是上课的时候和老师的书版本不同,听起来会觉得老师讲的和你书上写的完全不同。听得很吃力,还会比同学慢半拍。还是建议去重买

『伍』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

2、 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1)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
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
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
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3、 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
农业地域类型 代表性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 分类 特点
水稻种植业 中国秦淮以南 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劳动密集型
自给农业 人多地少,小农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密集农业
商品农业 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
优良的天然牧场
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
广阔的市场需求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中央大平原 美、加、阿根廷、澳、俄、乌克兰 商品农业
种植业
密集农业 优越的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
便利的交通运输;
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
先进农业科技
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
(背风坡;灌溉成为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东水西调) 欧洲、北美、南非、澳、新西兰 商品农业
密集农业 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
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
市场广大
交通便利

4、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1) 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
(2) 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
(3) 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相关特点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头厂 所需原料丰富地区;
原料不便运输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 接近产品消费地区;
产品不便运输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5、 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
(1) 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
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
(2) 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
(3)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 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5)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
(6) 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7)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8) 工业惯性的影响
(9) 环境保护的影响:
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
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
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
气污、水污:化工厂
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
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
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

6、 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
(1) 工业联系:
A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
如:天津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
C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
(2) 工业集聚
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类型:
A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
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
B新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区

7、 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形成类型:
(1)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
(2)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
发展特点:
(1) 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
(2) 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
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
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汽车城十堰
传统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
代表工业区 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部区 美硅谷;中关村
主要区位因素 原料、廉价劳力 人才、环境、交通
主要部门 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械 电子、航天、生物工程
工业地域特点 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发展集聚而成 分散为主
产品特点 重、厚、长、大 轻、薄、短、小
生产规模 大 小
科技人员比例 低 高
生产增长速度 慢 快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长 短
研发费用 低 高
发展类型 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价劳力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 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 技术指向型、市场指向型

『陆』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地理必修二卷(4)以及卷(3)答案

我们有2012年中学地理(7)部分答案开始两个,自然地理。第二个问题是,恐龙灭绝。内 。共22个选择题,老容师昨天卷子结果没有找到答案。只是部分。的答案如下
1A。 2C。 3D。 4C。 5C。图6B。 7B。 8B。 9C。 10C。 11C。 12B。 13C。 14A。 15C。 16A。 17A。 18D。 19D。 20D。图21B。 22C
23:底部下沉气流,降水少。北迎风面降水。性能林木苍翠,植被稀疏的南墙。

『柒』 高一地理必修二 试题及答案.doc

自己找的
人教网上: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802/t20080226_446586.htm
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712/t20071218_431946.htm
给你一个网站,在这里你应该可以找到你需要的:
http://www.dilifu.com/DatumList-100.aspx
呵呵,希望可以帮到你

『捌』 高中 鲁教版 地理 必修2提纲。谢谢。一定要是真正的鲁教版必修2提纲。

必修第二册包括四个单元,分别是:
人口与地理环境;内
城市与地理环境;
产业活动容与地理环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选学)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
第三节“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
[主要观点]:

1.明确课改理念,注重过程方法。

2.了解考纲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4.重视“活动”教学。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