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历史地理教学的融合
Ⅰ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
英盛观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体现,以及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作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方式方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的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我是这样认为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对改变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三、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课程整合应该分几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级小报的形式进行教学.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通讯录的形式进行教学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识要比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和精彩的多,学生们喜欢贴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
第二步,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目前,在中小学信息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好学生以为上信息课是在耽搁他们的学习时间,差点的学生以为信息课是休息课,是玩的课.所以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谈自主性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高中信息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现在的学生要求更宽更广的知识面,但从课本上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语文方面从作者的生平,写作历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体的形式去表现其效果不言而喻.数学方面通过直观的线、面、图形的运动会加深学生对几何的理解,拓宽他们对解题的思路,枯燥的数学就活了起来.其他的课程就不用再说了……
我就以我上的一节信息课为例,浅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体会.
我讲的这节课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信息.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对Internet有了感性的认识,能对相关信息快速搜索,并能制作简单网页的基础上学习的.考虑到大部分同学都会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到了如何将找到的信息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从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完成任务相结合.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具体做法是如下.
1.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纳的定位;化学: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同学,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4.老师总结点评: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内容很新颖、丰富,极大的扩充了大家的
知识容量,丰富了学习网站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同学还有大量的内容没有添加到自己的网站,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找一些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
在组织的这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驱使他们自主的去学习.象这样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第三步,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这一步的教学就更加的开放与灵活更会激发学生求知表现的欲望,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缺的就是这一点,可以说能改变整个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学生和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Ⅱ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融合有什么区别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逐步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去——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一、“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即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意味着存在一种与传统的教育环境发生作用的活跃倾向,它的性质决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及如何适应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有人说得好:“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因此,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以此推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方式的变革。如何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个话题现在已越来越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的普遍关注,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实现教育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提高教育综合实力的新的生长点,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口,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教育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区开展综合实力竞争中追求教育优势的必争之地。正因为这样,信息技术成为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位置。
二、“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意味着将信息技术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找出哪些教学内容用传统手段不能达到或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教学材料已不局限于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和图形,出现了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网上教学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增长,用于教育和学习的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课堂内使用的教科书和教学辅导书,课外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如书店和图书馆里的各种图书、博物馆和科技馆中的展品、科研机构的科研报告、各种媒体的新闻与社会信息等。
从学习方式上看,信息技术打破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资料检索、调查、实验、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得知识。从教学组织上看,信息技术强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改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开放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的指导性活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方式可以有以下结构:以教师引导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小组协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学生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成稳定的教学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教师讲授和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在这种结构中,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承载和传输工具而存在,没有真正成为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因此,如果不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构建新型教学结构,即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先进,也仍然免不了穿新鞋走老路。
三、“整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长期以来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板书,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教案”,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虽然便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它过于注重教师教的一面,忽视了学生学的一面。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也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成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进而构建新知识的学习主体,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关键在于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角色由传统教学模式的中心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现代信息技术中,尤其以信息丰富为特点的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网上探究式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对资源信息的识别、采集、存储、加工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在整理中、在协作中、在建构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发学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学生创新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作为学校领导,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要把信息技术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深化《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课题的研究,继续探索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加大软件投入的力度,丰富教学资源。
2、突出重点,加大整合力度
我们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个学校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基础上加大整合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学校领导要对教师提出一个适度的要求,要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作为一个前提因素,要求教师利用网络收集教育教学资源,要鼓励教师制作个人网页,开发学科教学网站,选择较强的学科组首先展开此项工作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和宣传。
3、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式和方法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各个学校一定要抓好这项工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的而又艰巨的课题。为此,要加大研究力度,要求学校都要进行这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整合的方式、方法。
4、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设备的作用,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开发是保障。正如我校只有一个网络教室,学生机60台,不能充分满足师生的需求。我们本着边建设、边应用、边研究的原则,走出一条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为龙头,通过课题研究发展教师,通过发展教师发展学生,通过发展学生来发展学校这样一条特色之路。
5、整合的关键在教师。
对教师的培训应该是全方位的,动态的,开放的,应随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逐步升级而展开。今后,我们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将重点放在案例培训上,在培训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另外,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我们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搞好整合奠定基础。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要抓早、抓紧、抓好,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我区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
Ⅲ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进行融合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专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属境去感知去体验,进 入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它能克服在传统教 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从而对地理产生兴趣
Ⅳ 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的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我是这样认为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对改变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三、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课程整合应该分几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级小报的形式进行教学.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通讯录的形式进行教学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识要比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和精彩的多,学生们喜欢贴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
第二步,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目前,在中小学信息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好学生以为上信息课是在耽搁他们的学习时间,差点的学生以为信息课是休息课,是玩的课.所以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谈自主性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高中信息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现在的学生要求更宽更广的知识面,但从课本上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语文方面从作者的生平,写作历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体的形式去表现其效果不言而喻.数学方面通过直观的线、面、图形的运动会加深学生对几何的理解,拓宽他们对解题的思路,枯燥的数学就活了起来.其他的课程就不用再说了……
我就以我上的一节信息课为例,浅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体会.
我讲的这节课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信息.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对Internet有了感性的认识,能对相关信息快速搜索,并能制作简单网页的基础上学习的.考虑到大部分同学都会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到了如何将找到的信息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从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完成任务相结合.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具体做法是如下.
1.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纳的定位;化学: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同学,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4.老师总结点评: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内容很新颖、丰富,极大的扩充了大家的
知识容量,丰富了学习网站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同学还有大量的内容没有添加到自己的网站,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找一些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
在组织的这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驱使他们自主的去学习.象这样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第三步,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这一步的教学就更加的开放与灵活更会激发学生求知表现的欲望,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缺的就是这一点,可以说能改变整个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学生和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Ⅳ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融合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之每年中考题型的不断创新,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授课的拓展面也越来越广泛,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教师们抛弃,大部分的教师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更新着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平时的教学探究,在不断的摸索和交流之中,大家发现了一个共同的教学理念,就是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中不断地把信息技术融入进去,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了能力,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一、让信息技术展现一个不同时代的历史,让历史画面走进我们的历史课堂
因为所任学科的特殊性,需要把学生带入不同历史时代去看历史现象,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就体现在这里,如果教师一味地去用语言介绍历史及其时代的特点,那样课堂就显得索然无味,平铺直叙,学生会觉得课堂缺乏一定的活力,进而产生厌倦的情绪,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这样课堂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但当我把信息技术引进了课堂,当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把历史过程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件通过多媒体的作用展示出来后,学生会主动地融入历史事件,他们会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背景和那个时代给历史进程所带来的巨大作用。不久前,我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时候,由于教材所展示的内容比较少,所以我就特意制作了一个本课的教学课件,把电影《甲午风云》的片段融入课件,当把影片打开后,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影片之中了,他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影片,当影片把历史重现的时候,把课本中简单的历史过程充实了,丰富了。当影片播放完后,我和学生一起结合课本中的内容,一起来学习本课,学生们比从前的课堂中活跃了很多,而且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积极地配合老师,并且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学生们也能分析得十分透彻,省去了教师费力的讲解。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历史教学课例,教师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上可以游刃有余地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当然,鲜活地教学模式,也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会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的让教与学融为一体,而且,在不断的互助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在不断地积累,他们的眼界不断拓宽,内心得到很好的充实,让历史课堂在一种和谐快乐中不断得到升华。
二、正确对待网络信息技术,让优势充分涌流
网络新新技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它博大与精深,它把知识无限的拓展。但这样广阔的领域需要我们仔细去甄别,不是所有的网络资源都可以帮助我们,虽然网络资源在我们的教学中源源不断的注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但作为优秀教育工作者来说,就应该懂得如何去识别它,多媒体教学给了我们展示自己的平台,给了我们尽情发挥的舞台。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是我们的课堂从头到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些东西是过犹不及的,如果一味使用多媒体教学,反而使我们变得十分懒散,而且造成许多知识不能传授给学生,造成课堂活跃了,知识少了,学到的东西变少了,所以,关于网络信息技术还需要我们正确对待,我们应该利用它们的优势,把更多的东西展示出来,而不是只单纯地依赖它们,课堂效果反而会不好。
网络给我们带来五花八门的东西,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的教学需要丰富多彩,需要生动而吸引人,网络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东西,但更需要我们作为教师去帮助学生分清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没有用的,学生的思想中充满了新鲜与奇特,清晰地认识网络信息技术的利大于弊,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去帮助他们从网络技术中融入更多新鲜的因素,让课堂变得多彩。
教育是成才之路,是我们祖国发展的未来,提高教育水平才能培养更多的人才,21世纪作重要的就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就在教育的创新,当然教育的创新有很多种方式,有很多的路要走,但把信息技术融入我们的课堂,融入我们的教学,其实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在创新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我们的教育事业也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吕晓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信息化,2004(08).
2.何成刚.历史课程改革的人文取向分析――历史课程改革解读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Z1).
Ⅵ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进行融合
用ppt播放地理课件,使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地理;可以组织学生去信息教室去上课,带领学生用flash做地理模型,挑出好的作品进行展示;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地理纪录片,科教片……
Ⅶ 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的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我是这样认为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对改变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三、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课程整合应该分几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级小报的形式进行教学.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通讯录的形式进行教学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识要比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和精彩的多,学生们喜欢贴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
第二步,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目前,在中小学信息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好学生以为上信息课是在耽搁他们的学习时间,差点的学生以为信息课是休息课,是玩的课.所以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谈自主性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高中信息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现在的学生要求更宽更广的知识面,但从课本上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语文方面从作者的生平,写作历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体的形式去表现其效果不言而喻.数学方面通过直观的线、面、图形的运动会加深学生对几何的理解,拓宽他们对解题的思路,枯燥的数学就活了起来.其他的课程就不用再说了……
我就以我上的一节信息课为例,浅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体会.
我讲的这节课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信息.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对Internet有了感性的认识,能对相关信息快速搜索,并能制作简单网页的基础上学习的.考虑到大部分同学都会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到了如何将找到的信息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从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完成任务相结合.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具体做法是如下.
1.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纳的定位;化学: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同学,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4.老师总结点评: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内容很新颖、丰富,极大的扩充了大家的
知识容量,丰富了学习网站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同学还有大量的内容没有添加到自己的网站,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找一些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
在组织的这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驱使他们自主的去学习.象这样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第三步,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这一步的教学就更加的开放与灵活更会激发学生求知表现的欲望,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缺的就是这一点,可以说能改变整个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学生和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