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针对中考的地理学科总结

针对中考的地理学科总结

发布时间: 2021-03-04 06:02:40

A. 初中鲁教版地理知识点总结中考用 五四制

你可以去买《初中学业考试复习指导》呀!这本很棒,我用过,新华书店就有。

B. 我想要一份全面的鲁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最好是Word版的,谢谢。准备中考的,五四制。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
形状:两极部位稍偏的不规则球体。
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地球的运动
项目 自转运动 公转运动
含义 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天 一年
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 季节变化

地球上的五带
五带 范围 太阳光照射的特点 气候特征
北寒带 北极圈以北 有极昼、极夜现象 终年寒冷
北温带 北极圈至北回归线之间 无极昼、极夜现象,无阳光直射现象 四季分明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有阳光直射现象 全年炎热
南温带 南极圈至南回归线之间 无极昼、极夜现象,无阳光直射现象 四季分明
南寒带 南极圈以南 有极昼、极夜现象 终年寒冷
经线和纬线
项目 经线 纬线
含义 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线,又叫子午线。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 与经线垂直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所有纬线相互平行。
形状特征 半圆 圆自成纬线圈
长度 长度都相等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经度和纬度
项目 经度 纬度
零度线的确定 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 赤道(0度纬线)
标度范围 180º--0º---180º 90º---0º---90º
表示方法 0º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0º以西为西经,用“W”表示。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
度数变化 由0º经线向东、西逐渐增大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

地球的识别与运用
一、地图
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

表示方式:线段式、文字式、数字式
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基本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北
一般方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法:指向标箭头指示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经纬线法: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图例及标记

二、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海拔(绝对高度):某地点高出水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分层设色地形图(直观地看出地面的高低起伏)、地形剖面图

陆地与海洋

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1、概念
(1)天气: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如晴、雨、气温高低等。
(2)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东部地区7月较闷热等。
2、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举例说明)
3、天气与天气符号(识别、了解)
4、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的重要性。针对大气日益污染严重,大气环境监测的出现及空气质量日报的阅读。
【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1、气温的测定
日均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值。
月均温:一月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值。
年均值:一年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值。
2、气温的变化
(1)气温日变化: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2)气温年变化: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3)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4)气温年较差: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在七月最高,一月最低;海洋上八月最高,二月最低,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
3、气温的分布
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4、气温的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夏季陆地上的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上气温,冬季陆地上的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上气温。
(2)垂直分布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ºC。
5、降水与生活: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
降水的分布: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6、降水
(1)降水量的测定: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2)降水的的分布规律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西岸少;中纬度地带内陆少沿海多;④山地迎风坡多背风坡少。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1)低纬度范围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左右。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全年气温很高,降水有明显季节变化。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和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上,全年高温,降水随季节有明显变化。
(2)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温和多雨,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小,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中纬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而且集中在夏季,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很大。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40°-60°N亚欧大陆的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3)极圈以内分布的是寒带气候,气温很低,降水很少。
(4)高大的山地和高原地区分布着高原山地气候,这种气候随海拔的升高,气候的明显的差异。
2、影响气候的因素
气温 降水
纬度位置 低纬高温高纬低温 赤道附近多两极少
海陆位置 夏季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多
地形 海拔高气温低,海拔每升高100米下降0.6℃ 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洋流 暖流沿岸温高,寒流沿岸温低 暖流沿岸湿润,寒流沿岸干燥
3、气候与人类活动

居民与聚落
【人口与人种】
1、人口
(1)人口的增长特点
a、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达60亿。
b、人口的增长速度: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c、非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不均匀,人口的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表示)
a、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及中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b、稀疏区:沙漠地区、湿润的雨林区、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
(3)人口问题
a、问题: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b、解决方法: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人种
(1)白色人种
a、体质特征:肤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
b、主要分布: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2)黄色人种
a、体质特征:皮肤呈淡黄色或棕黑色,头发平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b、主要分布:亚洲东部
(3)黑色人种
a、体质特征: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较少。
b、主要分布:非洲、大洋洲、美洲。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语言 汉语 英语 俄语 法语 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
主要分布地区 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南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俄罗斯、东欧、中亚等 法国、中非等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西亚、北非等
1、世界的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
宗教名称 基督教 伊斯兰教(回教或清真教) 佛教
主要分布 欧洲、北美、大洋洲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亚洲
信徒人数 10亿多 6亿多 2亿多
【聚落】
1、聚落及其类型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名称。一般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类型。
2、聚落与自然环境
(1)聚落的分布: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的地区。
(2)聚落的形态:往往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或呈带状、或呈固块状分布。
(3)房屋建筑:房屋用材、房顶坡度、墙壁厚度、窗户大小和形态等,都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世界上一些独具特色房屋建筑大多反映了所在地的自然环境。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当地的房屋多具有墙厚、窗小、隔热性能好的特点;北极地区严寒的气候条件下,因纽特人的冰屋,多具有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冬冷夏热,黄土具有直立性强的特点,当地农村利用黄土挖成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在高温多雨的西双版纳,傣族人利用当地盛产的竹子,搭建傣家竹楼,竹楼不仅屋顶坡度大,而且分上下两层,具有通风隔潮的作用。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今聚落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城市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增加;但随之也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对传统聚落的保护,已引起人们的共识。

世界地区发展差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1、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1)发达国家多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主要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这些国家除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外,都分布在北半球。
(2)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国家为主,绝大部分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
2、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科学技术发达,人均收入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科学技术基础薄弱,人均收入低。就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发展来说,也不平衡-----海湾地区一些石油输出国家(如科威特)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韩国、巴西、新加坡等)属于高收入国家,其他绝大多数属于低收入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而有的发展中国家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如印度的软件产业、中国的航天业和核工业等。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具体表现如下:
(1)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发展中国家生产落后,科技水平低。
(2)发达国家生活质量较高,人均收入高,教育状态良好;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3)发达国家经济水平高,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4)发达国家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发展中国家以初级产品或半成品为主。
(5)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众多,但近年来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即人口由城市转向农村;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低,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造成严重的城市问题。
4、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首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历史上曾经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剥削和掠夺,导致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对发达国家依赖严重也是原因之一。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矿产品的出口价格过低。
5、“南北关系”:针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布的南北差异,国际上把这种经济发展差别说成是“南北差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商谈,叫做“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相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国际合作】
1、任何国家在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国家发生不同程度的联系。发达国家需要在发展中国家购买原料、出售产品。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并购买一些本国难以生产的产品。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在彼此之间进行积极的交往与合作。
2、随着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国际组织在全球和区域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联合国(UN):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45年,现有成员国190多个,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的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友好关系,促进各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安全理事会、经济与社会理事会、联合国大会、秘书处和国际法院。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的主要机构,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这5个常任理事国是: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
(2)世界贸易组织(WTO):重要的全球性经济贸易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部长会议是其最高权利机构,秘书处为日常办事机构,负责人称总干事。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减少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限制,控制和减免减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际体育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的精神是“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理想是“和平、友谊、进步”。
(4)红十字会:以人道主义为宗旨,防止并减轻人类疾苦,保护人的生命健康;保障人类尊严;为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社会福利而工作。

认识大洲
一、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个大洲,民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亚洲位于东半球,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亚洲按地理方位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和东南亚六个地区。
(2)地形和地势: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和世界上著名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都坐落在亚洲。亚洲中部高四周低的特点导致河流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
(3)气候: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西南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人文环境:
(1)人口: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亚洲人口约36.8亿,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其中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2)民族:亚洲大小民族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有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分别创造了各自的文化和华夏文化、印度河文化、恒河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不同和民风民俗。
(3)经济:亚洲地域辽阔、不同国家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差别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如日本;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很大,如亚洲新兴的工业国家,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沙特阿拉伯等。
二、欧洲
1、位置:大部分位于35°N-60°N之间,属于北温带,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2、范围:大致分为北欧、西欧、南欧、中欧四部分。
3、气候:平原为主,有利于海洋温和湿润气流深入内部,从而形成了面积广阔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4、洋流:以大西洋暖流经过,增加湿度,提高冬季气温。
5、地形:
(1)平原:以莱茵河为界,以西为西欧平原,以东为波德平原。
(2)山地: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
6、河流:
(1)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山地,注入里海,是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河流。
(2)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麓,向北注入北海。
三、非洲
1、位置:西临大西洋及其边缘海几内亚湾;东部濒临印度洋,东北临红海;地跨南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
2、气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并且气候和自然景观形成大体以赤道为中线呈南北对称分布的特点。
3、经济: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4、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认识地区
1、东南亚
(1)位置
纬度位置:10°S-25°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绝大部分为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明显;交通位置:处在南北两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大洋之间的“十字路口”,而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则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气候的类型与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的北部以及菲律宾群岛的北部。
(3)地形的特点
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2、中东
中东地理位置特殊,处在“两洲三洋五海”之地。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波斯湾的石油主要通过三条航线运往美国、日本和西欧各国。
3、欧洲西部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为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这里的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本区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工业部门以制造业为主,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重很高。
(2)发达的畜牧业和旅游业
本区地处中纬大陆西岸,常年受盛西风的吹拂,形成了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种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欧洲西部自然条件多种多样,使大得大自然的山、水、光、气、动植物等景观巧妙结合,构成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观。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黑种人的故乡
本区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赤道从本区中部穿过,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则分别从本区北部和南部穿过。
(2)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本区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出口农矿等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同时,许多工业产品要从国外进口,价格较高,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3)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第一位,为2.4%,则撒哈拉以南甚至更高,为3.0%左右,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粮食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而形成本区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
5、极地地区
(1)位置范围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和沿岸的亚、欧、北美三大洲的陆地和岛屿;南极地区是指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
(2)自然环境
酷寒、干燥、烈风是南极地区气候的主要特点。北极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但气温不如南极冷,降水要比南极多,风速没有南极大。

认识国家
美国
1、位置:跨寒温热三带,临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跨北美洲和大洋洲。
2、范围
(1)本土:48个洲。
(2)海外:
阿拉斯加州临北冰洋、太平洋,北极圈穿过;夏威夷州位于太平洋中,北回归线穿过。
3、面积:937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位。
4、居民:
(1)人种:白种人(85%多),黑种人(约13%)、黄种人。
(2)人口分布不均:70%以上分布在城市,50%以上分布在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区。
(3)人口迁移: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
5、地形和河流
平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耕地占全世界耕地面积的10%,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
6、资源:
矿产、森林、草原等丰富;资源耗费量大,工业生产需求多,高消费和高浪费。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同时发达的工农业和较高的生活水平,使美国同时又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费国和废物排放国。
7、农业:
(1)条件:
美国国土辽阔,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千米,成世界第四位,而且,本土全部处于北温带,气候适宜,平原面积广大,使美国耕地面积广大,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而密西西河和五大湖的淡水又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水源,这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2)农业生产实现专业化和机械化
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和环节者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美国农业生产规模大,生产效率高,农产品产量大,成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
划分依据:自然条件和市场需要
划分:乳畜带、棉花带、玉米带等。
好处: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大规模使用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8、工业:
(1)特点:美国工业现代化程度很高,拥有完整的工业部门体系,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
(2)分区:美国工业分布在三大地区,东部、南部和西部工业区。
①东部地区
条件:资源方面有阿巴拉契亚的煤,五大湖西部的铁;交通方面是大西洋沿岸许多优良的港口,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便利的水运;平原肥沃。
部门:钢铁、汽车、化学
城市:纽约、华盛顿、芝加哥等。
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②南部地区
条件:墨西哥湾北部的石油和港口,便利的铁路运输
城市:休斯敦、亚特兰大、达拉斯等
部门:石油、飞机、宇航、电子
③西部地区
条件: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和贯穿美国东西的铁路
部门:宇航、飞机、电子
城市: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

未完 你把邮箱发过来

C. 初中地理期末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 年级\ 个班的地理课教学。由于中途接手这些班级,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 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大部分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小论文,野外考察,调查报告等。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不足之处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2)师生的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D. 如何进行中考地理复习

众所周知,文综里的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所以很多文科学生在地理学习与复习方面总是觉得毫无头绪,而且觉得花了时间效果却不明显。下面我想就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复习过程中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对整个高中地理知识进行全面的有重点的掌握。可以节约时间,有效地进行针对性的复习。而且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会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的同时,要注意知识的有机结合与迁移。
要正确处理好高中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三、适度练习,规范训练。
四、分析考题,体会特点。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
历年高考题常以教材以外的知识为切入点,重在考察学生临场的应变能力、迁移能力、联系综合能力、表述能力。高考不会考“死记硬背”的知识,不会重复书本上的原词原句。所以,要重视图像语言的判读和分析,学会联系迁移,灵活运用。尤其是对各类图表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要能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调动课本知识。对知识进行迁移与运用。
五、注重知识面的拓展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知识都与地理有关。在平常的学习中不一定要天天抱着课本学习,可以看一些《探索与发现》《自然世界揭秘》《动物世界》等之类的电视节目,还可以看一些世界地理杂志等。在看这些节目与书籍的同时,一方面减轻了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在轻松之余还拓展了知识面,同时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有启发。
总之,地理的学习不是常人所说的背一背就可以得高分。也不是常人所说的很难很难。只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把握知识主干,学会调用课本知识,学会运用数学的分析推理对各类图表进行分析,善于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学会答题一些技巧和规范。地理是完全可以学好的!

E. 中考地理该怎么复习

地理复习方法
一、强调各单元知识结构,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
有了地理基本知识后,就能以此为知识的生长点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能够运用这些共性的原理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就能够进行创造。地理课本中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练习系统三者是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成为该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一些同学在复习课本时,只重文字,忽视图像,不看课后练习,而高考以能力立意,往往又与图像、课后练习有关联,这样就会出现知识弱点和盲区,在不该失分的地方失分。因此后期复习,不可忽视图像和练习部分,更应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复习课本时,一定要建立起知识网络。例如,复习“气候”时,我们可以从气候的四大因子: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展开联想。使高、初中地理结合起来,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可能拓展其外延,尽量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这样,知识才能转化成能力。

二、进行专题训练,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专题复习有多种专题划分方法,但我本人更倾向于把地理教材内容概括为四大系统。

专题一,地球运动系统。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时空变化。本专题内容分属于教材不同的单元,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地球运动能否引起大气运动、水体运动。这就要求学生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去分析问题,从而推理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规律,也可以从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推理出成因。让学生掌握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让他们遇到某一事物的时候会自己分析,自己找规律,做到举一反三。

专题二,人地关系系统。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复习人口问题时,传统型和过渡型选修新老教材有明显的矛盾,新教材表达更为合理、科学,因此在复习时应以新教材为准。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贯穿在教材很多单元,我们要把它们从教材中提取出来,分析其成因、规律以及对策。

专题三,区域地理系统。它包括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有人说区域地理是地理科试题的瓶颈,这么认为也不过分,因为区域地理是文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学生必须有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才能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在本专题的城市区域中新老教材有差异,对于城市地域结构与功能分区中的工业区和住宅区位置,新教材采用的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因此采用新教材的说法更合理。

专题四,地理图表系统。包括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理想手段,图表的阅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在高考中的表现,在专题复习中,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应设计一些变式图让学生训练,也可以让他们自己画变式图。近几年的文综合试卷中都把相应的地理信息分别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命题的立意在于对图表的分析、归纳能力的考查。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注重综合复习

能力目标是通过教学中的学法来完成的,考前这一段时间要注意指导学生的复习方法,指导他们自己整理出基础知识,总结出知识规律,构建知识网络。在专题复习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复习,因为综合复习具有逻辑性强、复习的知识面广、学生思维训练多等特点。在综合复习方面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寻找资料和素材,引导学生思考,诱导学生分析解答问题。可以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以对区域地理中的某一个热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一个区域时,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工业。对一个问题一个区域是否分析得完整,可对照以上几方面检查,并引导学生寻找思维线索,设计出综合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具备积极有效的思维。进而学会思考,学会运用知识,逐步形成综合能力。

四、精选习题,加强模拟训练

考前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但是必须防止让学生沉溺于“题海”而不能自拔。教师应该精选资料,要设计贯彻训练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思想的习题,并在练习中注意设置有训练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在解题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揣摸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遇到新问题时,可迅速确定解决思路。另外,对不同的习题可解答到不同的程度,有的习题要一步一步认真解答,而有的习题则可略去复杂过程,或干脆“看题”,即寻找解题思路而不动笔。最后对超教材、超教学大纲的偏、难、怪题应坚决放弃,避免无谓浪费时间和精力,掌握复习的主动权。

对于每考必失误的“弱点”知识,除加强相关课本知识的复习外,还必须针对“弱点”进行定点训练。定点训练,教师应准备出高质量的针对性强的试题,限定时间高标准地完成训练任务。然后应进行批改,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剖析命题思路,引导解题思路,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通过老师讲评,让学生发现题目背后蕴涵的学科思想。然后采用“练习----课本----练习”的复习模式,以做练习题为主线,每题必联系课本、双基。在课本知识指导下,再去练习。众所周知,解题训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应变能力,提高考试成绩,但解题训练必须以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抓基础是根本,解题训练仅仅是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技能的手段,是一种“根据问题来复习巩固知识”的方法,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错位。为了提高实战能力,必须认真参加模拟考试,积累考试经验。

亚 洲
第一节 概述
复习考试内容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世界第一大洲。东部的岛弧。南部的三大半岛。以山地和高原为主的地形。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的名称和分布。主要的河流、湖泊。复杂多样的气候,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知识要点
世界第一大洲 亚洲在东半球的东北部,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与欧洲陆地接壤。亚洲南部有三大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东部有一系列岛屿组成的岛弧,即千岛群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东南和南部海面还有许多群岛和岛屿,如马来群岛。
亚洲面积约有4,400万平凡千米,几乎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是世界第一大洲。亚洲有48个国家和地区。按地理方位,通常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等几部分。
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 亚洲的地形起伏很大,高原和山地面积很广,约占全洲面积的3/4。全洲平均海拔约1000米。
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和山地主要集中在中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巍峨突出,雄踞中部,向西有伊朗高原、向南有德干高原,向北有蒙古高原。这些高原的平均海拔都比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低得多。
亚洲著名的大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等,它们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外围。
亚洲的许多大河都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各河的中下游大多是平原。其中向北流入北冰洋的大河主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它们的中下游地区有西西伯利亚平原。向东流入太平洋的大河主要有黄河、长江,它们的中下游地区有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向南流入印度洋的大河主要有恒河、印度河,它们的中下游地区有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大河,水利资源都很丰富,又有灌溉和通航的便利,经济意义很大。
亚洲西部的里海,位于亚欧两洲交界处,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湖泊。
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亚洲范围广阔,地跨寒、温、热三带,又名各地地形和距海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样。
(一)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显著。中南半岛、印度半岛主要属热带季风气候。那里终年高温,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降水稀少。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终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我国东部、朝鲜和日本,属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
(二)亚洲的中部和西部,地处内陆,受海洋的影响小,属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亚洲北部,冬季漫长,气温很低;夏季短促,但较温和。那里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中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只有西伯利亚北部沿海和北冰洋中的岛屿,终年严寒,属极地气候。
(四)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南部的印度河平原一代,终年炎热,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成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五)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终年气温很低,多雪峰冰川,属于高山气候。

复习题
选择(下面各题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亚洲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A.复杂多样,西部海洋性气候显著; B.广阔的大陆导致了单一分布的大陆性气候;
C.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D.复杂多样,西北部极地气候分布。
2、亚洲最南部的大高原是:
A.青藏高原; B.帕米尔高原; C.伊朗高原; D.德干高原。
3、位于南海和猛加拉湾之间的大半岛是:
A.阿拉伯半岛; B.中南半岛; C.小亚细亚岛; D.印度半岛。
4、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是:
A.贝加尔湖; B.青海湖; C.苏必利尔湖; D.里海。
简答
1、亚洲大河的流向与地形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亚洲为世界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

答案:选择题:1、C 2、D 3、B 4、D
简答题:
1、由于亚洲地形中部高、四周低,亚洲河流一般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向四周辐射。
2、亚洲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海陆热力差异大,因此主 要受海陆之间热力差异影响的季风气候也就最显著。
重要还是你靠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加油!

F. 关于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的知识梳理问题

地理会考技巧 1、认真审题审图
审题要做到,一不看错题;二不遗漏题;三要看全题;四要审准题。
2、全面思考要回答的问题
认真思考答题的各个方面,是答好简答题的保障,它可以防止漏答。而且在复习备考中应掌握必要的答案结构,如资源问题(开源、节流)、评价(利与弊)、地质作用(内力与外力)、区位因素(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地理规律(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等。探究类(解答的关键在于把握题目情境与相关地理知识和原理之间的联系,同时体现出现代地理价值观,即正确的环境意识及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观念。)
3、答题要“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且一定要用地理专业术语。
题目审好了,回答问题的方面想全了,接下来就是要落实答题的知识要点。组织知识要点要做到层次鲜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字迹工整,同时还要做到术语专业。回答地理问题时有一大忌,就是不用专业术语,讲白话,这就违背了科学严谨的本质
长期以来,地理初被家长看作“副课”,不被重视,影响了老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得不扎实,使得高中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匮乏,直接影响高考成绩。新课改以来,我省初中地理教学得到重视,制定了初中地理会考制度,并且会考分数与中考挂勾。为此,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个地理教师必须努力做到的。在我从教地理教学十几年中,我认真探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教的每届学生统考、 会考成绩都在全县名列前茅,现将我教学中高效的复习迎考办法介绍如下:
首先,要掌握好考试的命题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会考的目的是全面、 准确地考查初中学生地理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考查内容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各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空间规律,相互联系,发展变化,充分利用地图语言来呈现试题内容,重视考查学生的地理观念,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根据近年来考试内容分值分配情况分析,地理基础知识20%左右,中国地理50%左右,世界地理20%左右,宣城地理10%。考试题型是单项选择50%,填图、 绘图、填表、分析图、简答等50%。
把握住了这个大方向,复习的纲目,重点就很清晰了。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需要48课时,实际只有33课时左右(每周两节),如果与大纲同步新课都上不完,那就谈不上复习了,我在教学中打破大纲的制约,突出教材重点。第一章 四大产业用五个课时,主要分析农业、工业、 交通运输业、 高技术产业的经济地位发展前景及分布,我国主要铁路干线铁路枢纽及主要海港,学生回家预习后,使用电脑多媒体动画填图游戏,强化训练。第二、 三、 四章沿海万里行,陆疆万里行,黄河万里行,长江万里行,用13个课时,北京、台湾、 香港和澳门、安徽用4个课时,其余30个省级行政区用9个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前要求学生在家预习,课上使用电脑多媒体,出示各个省市的地形图和政区图,分别有所侧重地介绍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以及发达的交通运输设备。使用比较法、列图表、 有些地区可以打乱教材章节顺序,根据差异性相似性,空间联系进行组合,有些章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在老师引导下自学完成。
按照会考时间的安排,还剩余13—15课时用来完成迎考前的复习。
其次,要运用节时有效的复习方法。我把湘教版初中地理复习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地理基础知识部分需要2个课时,第二部分世界地理部分需要4个课时,第三部分中国地理部分需要8个课时,第四部分宣城地理需要1课时。
一、地理基础知识部分的复习:使用电脑多媒体完成: 1、 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比例尺大小运用及计算; 2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及绘制; 3、 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5 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性质,东西半球划分的依据。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空间感强,要寻找新视点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关于东西半球的差别可以画一简图,老师指图报东西任一经度学生回答,很快就能掌握。
二、世界地理部分的复习:使用电脑多媒体完成。1、掌握七大洲、 四大洋的位置、 地形、气候、 河流的特点;2 、七大板块运动与地震分布;3、 天气和气候区别,识别天气符号;4 、了解世界气温降水分布规律和降水各地区的差异;5、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特征;6、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 海陆分布、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7 、世界三大人种分布地区及特征,世界的语言和宗教;8、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9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10、了解几个经济大国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发展等情况。
这部分内容多,复习时间又紧,我在复习中,随时注意启发学生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纵横向对比较,并将知识点时时落实在图上。例如:讲到欧洲。轮廓、 地形、地势就与非洲轮廓、 地形、地势南亚地形进行比较,讲北美的气候时与纬度相当的欧洲西部,北亚地区对比从而得出本区气候特点和影响气候的因素,通过比较,求同存异, 达到条理化,对学生的识记大有帮助。
三、中国地理部分的复习:使用电脑多媒体完成。1、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领土面积、 邻国、濒临的海洋,记住34个省级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轮廓;2 、我国人口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民族分布特征;3、 地形地势特征,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分布及特点;4、中国的气候特征、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的划分,特殊天气及自然灾害;5、内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划分,长江、 黄河的概况;6 、自然资源,分类及特征;7 、我国石油、煤、 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地;8、 我国土地资源使用类型及比重,珍惜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性;9 水资源的分布规律,解决水资源不足采取的途径(主讲南水北调);10、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依据及位置、 范围、 面积、人口、 地形、 气候、 河流、 农业、 矿产、 名胜等等。
这部分内容是考试分值高的部分。内容多,在复习时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衔接,例如:讲34个省级行政单位简称、行政中心及轮廓可以结合沿海万里行、 陆疆万里行、 黄河万里行、 长江万里行进行,系统完整地介绍各省位置、 自然环境、交通及工农业生产情况,这样学生对各省市就有了全面而系统地了解了。
四、 宣城地理部分的复习:使用电脑多媒体:1 、安徽省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及主要河流分布;2、 掌握宣城市行政划分、 人口及民族、 两大河流、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3 、宣城市的工业、农业、交通及旅游业发展情况;4 、宣城市各县市的特色。
乡土教材作为必考内容,目的是贯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宣城的情感,让地理走进我们的生活。
在复习时尽量结合实际,例如,讲宣城市的交通,我运用家乡-广德三省交界处的地理位置,来讲宣杭铁路、318国道及皖赣铁路等,这样贴近了学生们的生活,拓展学生们的学习内容,活学活用教材,学生掌握起来快的多。
以上是我的井蛙之见,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G. 生物地理中考重点归纳

地理;把世界之最记好抄,还有中国的几条袭重要交通干线,东南西北西大区域的气候问题,还会考到民族,还有地理谜语之类的比如“船出长江口”是哪个地方答案是上海,四季如春——昆明。
生物:人体细胞,比如会问“血细胞由什么组成”植物细胞-"叶绿体“、之类的。还有男女染色体有多少条,再看看动物类的。

H. 关于中考地理的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就如何学好中学地理,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若有不妥,诚望指正。

一、切实做好学习常规工作,是学好中学地理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习常规工作,是同学们获取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常规性工作,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它通常包括确定目标,制定计划;课前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目标检测、总结等环节。切实做好这些环节,是同学们学好中学地理的最佳方法。
1、确定目标,制度计划
目标就是方向,有了目标,同学们就有了刻苦努力的方向,因此,同学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目标。同时为了达到目标,就要制定计划。学习目标有远期、中期和近期三级目标,为了便于检测、指导同学们训练以及了解地理教学大纲中课程安排的特点,应以近期目标为主。要求同学们在教师帮助下明确自己在一个单元需要学习什么,知道能力水平要达到怎样的高度和自己采取怎样的办法措施等,每个单元目标实现以后(不论实现程度如何),都要及时进行学习小结,分析成败原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运用“制定目标计划—学习—目标检测—总结—调整学习策略”的模式,经过3至5单元的训练,使之成为同学们的学习行为习惯。
2、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同学们接触新知识的开端,是学习新知识的第一环节。预习能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自学兴趣、自学习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预习质量,避免预习成为走过场的形式,同学们可以采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预习模式。例如:《高中地理》第十章《人口与城市》中的第一节“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是什么(人口)→怎么样(增长和分布)→为什么(影响因素)。再如:新教材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中的8.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是什么(环境问题)→怎么样(表现与分布)→为什么(产生的原因)。同学们也可以采用分步骤预习的模式。第一步,先看教材中有几个黑体字标题,从中可以了解教材讲了几个方面的大问题;第二步,根据每一个标题下面教材篇幅大小,文字和图表多少,大体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情况下,对重点和难点,教材都给予较多的文字叙述和图表示例,因而教材篇幅较大;第三步,在第一步、第二步的基础上,确定预习重点—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预习时,对一般内容快速阅读,重点和难点内容则应详细阅读,要找出教材中知识结构的层次和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掌握重、难点知识的关键,从而在较高的角度上理解、掌握重、难点知识。例如:对“新教材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中的7.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的预习,教材有三个黑体字标题,反映了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三种主要方式:即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商业;然后从三大标题后的教材篇幅大小,文字和图表多少可确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可作为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把预习重点放在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两大问题上。
当然,预习方法,要不断尝试,力求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例如:预习时作简要的笔记,将重点知识画线,疑难知识打问号或作标记,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3、课堂专心听课
听课是同学们获取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释疑解难的主渠道,是学习常规的最重要环节。因此,同学们要认真听好课。同学们听课时要做到五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心到要求同学们听课要精力集中,全神贯注,不走神,紧跟老师的思路,认真思考,积极思维;眼到要求按照老师的意图,或看黑板,或看课本,或看地图等;耳到要求认真听课;手到要求或记笔记,或勾画课文重、难点,或做演示操作等;口到要求默读 、朗读、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等。五到中最重要的是心到,只有心到,才能眼到、耳到、手到、口到,才能使眼、耳、手、口四者并用,并协调一致,高质量地完成听课任务。同学们听课要带着疑问听,要特别关注老师是怎样讲解重点、难点知识,采用怎样的思路,怎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知识,解决疑难,更要学会掌握知识,解答疑难的方法。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地理课堂笔记。做课堂笔记可采用三法:⑴标记法:把老师授课中的着重点,在课文文字内容密切处画上红线、红圈等标记。⑵见缝插针法:让学生在课文空白处记下老师授课时的注释,或者分析判读图像的方法,正确与错误的区别点。⑶归纳重点法:在笔记本上重点记录教师授课时对相关地理概念的解释,对相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进行归纳的要点、知识拓展点以及解答地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等。记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一是记录老师的板书,这一总分是笔记的主要内容;二是根据老师的板画,在笔记本上动手绘制一些内容重要的简单图形,如:夏至和冬至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近地面风的形成示意图,冷、暖锋天气图,水循环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三是记录老师讲解的典型范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同学们要花大部分的时间进行阅读教材、听老师讲解、思考问题和做课堂练习等活动,所以,同学们做笔记要遵循简而精的原则,避免只顾做笔记而忽略了其它课堂活动。
4、课后及时复习和作业
复习和作业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及时巩固预习、听课所获知识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手段。根据人类的遗忘规律,复习和作业需课后及时进行。一般来说,在复习完相关教材内容,笔记的基础上,再来独立完成作业效果较好。
5、搞好单元目标检测、总结工作
每学完一个单元,自己学习成效怎样?目标实现程度如何?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成败原因是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后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纠正和解决存在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同学们以积极的心态完成目标检测、总结工作,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确定今后的学习目标和制定计划。因而,单元目标检测、总结也是同学们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结合学科特点,掌握学习中学地理的科学方法,是学好中学地理的捷径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同学们是主体。同学们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还不够,还需要养成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并能独立获取、驾驭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同学们学好中学地理的捷径。
1、学习地理应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
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及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学习中应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同时,我们人类为了协调与环境的关系,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应该掌握较全面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运用知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以造福自身。
2、学好地理要注意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地理学科是跨越文、理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兼自然、人文两 大领域。除地理专业知识外,还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及工农业生产等 知识领域。地理学科是高考文科综合和文、理大综合试卷设计的最佳出题基点,试题设计可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综合政、史、地,甚至综合中学所学学科。因此,学好地理至关重要,同学们还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以便触类旁通。这一步,随着同学们学习的深入会越来越多的体会到。
3、学习地理要采用综合、分析、归纳的方法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是其它任何学科所不及的特点。表现为:在自然地理的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人文地理的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地理只有采取综合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地理事物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内在联系性。例如,“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是什么?”对这一问题,应从特区的地理位置、历史上为侨乡的因素、交通条件、劳力与技术、国家的政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完整的认识。又如,“我国为什么要在北京、香港九龙之间修建‘京九铁路’?铁路建设在选线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对这一问题,应从地理位置、我国南、北方货物及运输状况、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另外,还要考虑铁路沿途穿越地区的地形、地质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真正理解“京九铁路”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铁路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4、学习地理要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
地理学科还具有区域性的特点,这也是其它学科所没有的显著特点。任何区域(分区、分国)都具有本身不可替代的区域特征(位置、自然面貌、经济发展等)。因此,学习地理,应通过分析对比的方法,找出区域间的差异及相关联系。这是学习尤其是复习区域性地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分析对比的内容很广泛中,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可进行横向比较,也可进行纵向比较……例如:在复习我国南、北方差异时,可从位置、范围、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农作物、农业基地、工业基地或地带等方面列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对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部非季风区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可用分析比较法;复习“英国、日本地理”,可从位置、范围、自然条件、工农业发展状况,首都和主要城市等方面列表进行综合比较。运用比较法,还可以帮助同学们认识和区别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地理概念、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颁以及地理规律。例如:对“天气”、“气候”;对“水资源”和“水力资源”;对“矿物”、“矿产”和“矿床”等概念的学习记忆最好采用分析比较法。对“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特征”的学习可列表比较。总之,通过比较和认知,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
5、学习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地理事物、现象,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地理教材的内容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其内容可分为两大类:其一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观教育(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其二,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国情国策教育、热爱家乡教育等)。通过学习,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地认识世界、分析世界,正确地评价世界和我国的自然、人文地理状况,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6、学习地理要理清地理知识的网络,建立知识框架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为了能从总体上把握教材,掌握地理知识的体系及属性,以便进行综合归类、因果分析、异同比较等,从而较好地理解并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及技能。这就需要在学习尤其是复习的过程中,理清地理知识的网络,建立知识框架。例如:每学完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后,同学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尝试制作复习纲要图表,反映这个单元或专题内各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框架结构及知识要点。又如:学习了日本、英国、美国等各国地理之后,可将需要共同掌握的问题归入下列框架中,这样便于知识的储存、对比和记忆。

7、学好地理要采用学以致用的方法
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从而作出有效的贡献,可以说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同学们学习时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将课本上、书本里尝到的知识和技能,同周围见闻的事物联系,同当地和祖国的生产建设联系,同国内、国际时事的热点、焦点联系。而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格言,对学习地理尤为重要。同学们应充分利用外出和各种书刊、新闻媒体网络等,尽可能地开阔自己的地理视野,了解自己所在地区难以感受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要尽可能地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使书本知识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观察、实践、思考、分析能力,又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活学巧用,从而增长才干和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8、学好地理要学会掌握用图的方法
地图形象、直观,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因为任何地理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也离不开空间。因此,学好地理知识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树立空间概念。具体而言,就是要掌握地图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包括识图、读图、填图、绘图、析图等技能。对地图的正确使用是重要的地理技能。读图用图的过程,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也可使同学们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但掌握用图方法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
⑴同学们要熟练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明确地图构成的基本条件及要素。用图时,能准确地认清图中文字、符号、点、线、面所表示的地理含义。
⑵凡在教材中出现的各类图像,同学们都要认真读懂,一一理解,认识图像所反映的地理意义及地理规律,解决有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
⑶对重要的示意图、剖面图、分布图、折线图、地理简图等,同学们要动手勾画和绘制,以便加深印象和记忆。如月相成因示意图、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天气图、世界洋流模式图、工农业布局图等。
⑷在学习和复习中,凡能在地图上反映出来的地理事物(地名、资源、河流、山脉、城市、交通线等)应尽可能地表示在图上,并能用地理术语或规范的语言解释图像,说明原理。
⑸充分利用填充图册,将所学知识巩固在地图上,并认真规范地按要求填写地理事物。
⑹为了记忆图像中的重要信息,可默图、即不看书和图册,对地图进行默绘、默记、默填。
9、学好地理要学会读书的方法
地理教材包括教科书和地图册,同学们读书应做到:
⑴左图右书,图文结合。边看课文,边看地图册,把文字内容落实在图像上。
⑵边读、边想、边产生疑问。俗话说:学贵质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大胆提出疑问,不断地思考: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要增强信心,鼓足勇气,敢于向疑难问题挑战。同时,要打开思维,认真思考,注意方法,抓住关键,勤学好问,弄懂每一个疑难问题。要在不断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
⑶学会笔读。勤于动笔,手脑并用,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过一遍胜过眼过十遍”。读地理书时,一是边读边勾画重点、难点、要点,也可以打上各种符号,必要时还可以作简单的眉批,这样有利于抓住要领,加强读书印象,利于复习巩固。二是边读边写提纲。通过阅读教材,分清主次,理清各种关系(主次、并列、因果、从属等),能按地理知识的结构,写出阅读纲要或制成简单的表格、图表,形成知识框架,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三是边读边绘图,即将文字的地理知识用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⑷声读对地理教材中的重点段落、重要原理或结论、需要长久记忆的知识等,可声读。例如:“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人民政府驻地”等一系列内容,反复朗读,能增强记忆效果。对低年级同学可个人读、分组读、集中读,对高年级的同学则可默读。
⑸为了提高读书效率,在读书过程中应注意:一般内容快速读;重要内容反复读;疑难问题仔细读;前后联系对比读,并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制定出读书计划。
10、学好地理要学会复习巩固的方法
温故才能知新。当同学们掌握了大量地理知识后,为了避免遗忘,也为了检测的需要,同学们要掌握复习巩固的方法,其要领是:
⑴阅读。围绕复习的中心课题,认真阅读有关的教材内容、笔记、地图、作业及试卷。通过阅读,使同学们的知识尽快回到曾经达到过的水平。阅读时应注意:一是采用回忆的方法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回忆要有条理、顺序。在回忆、阅读、思考的过程中,随时将思考成果记录下来,以便整理复习笔记时使用。二是对不同知识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复习巩固。对地理概念的复习,要弄清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采用理解加记忆的方法。记忆方法多种多样,如提高兴趣法、形象记忆法、重复强化法、理解记忆法、谐音巧记法(如记忆我国储量居世界首位的6种矿产名称,除稀土外的钨、锑、锌、钛、钒,按其谐音可用“吾北心太烦”就容易记牢了)等等。对地理原理的复习,要抓住实质,理清因果脉络,用理解、记忆加应用的方法。对综合性地理问题,用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对区域性地理问题,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对规律性问题,采用归纳法。对地理时空问题,运用串编法和序列化的学习策略。地理空间内容可以借助地图上的一些点、线而进行串编学习。学习时注意线(交通线、重要地理界线、人口流动路线等)串点(城市、自然保护区等)、线过面(海陆、政区、地形区等)、线线交点、线的方向性等。如沿长江干线经过省区的五大钢铁基地,交汇的铁路干线,所在农业基地。序列化策略,即演化过程按顺序排列。如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的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等等。学习时弄清上述这些地理事物发生、发展、演变、转化的过程,因果关系,时间先后关系,从属关系等地理事物演变规律,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策略,并且运用演变规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又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⑵整理。整理出系统的复习笔记,以便随时查用。主要包括:知识系统提纲—使繁杂的知识系统化;各类比较图表—让知识更清晰;简易地图—形象、醒目,易于记忆。
⑶练习。做一定量的习题,是复习巩固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深领会。做练习时要注意:题型要灵活多样,覆盖面要广,有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题量要适中,不陷入题海之中;选题要有针对性,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练习要经常化。
综上所述,功夫不负有心人。深信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只要做好以上常规和掌握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并在中学地理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就一定能够学有成效。当然本人意在抛砖引玉,同学们在学习中还要不断探索,大胆实践,使之更加完善,这样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I. 中考地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一. 位置优越
1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
4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二. 国土辽阔
1 S=960万Km2 (世界第三)
2 东南西北四个端点:
东: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
南:曾母暗沙
西:帕米尔高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3 漫长的陆界(2万多KM),15个陆上邻国
4 我国的领海和内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5 漫长的海岸线及众多的岛屿
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6 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三、级行政区划
1、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2、县(自治区、自治县、市)
3、乡(民族乡、镇)
4、民族自治
5、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 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和2个特区
6、北京是祖国的首都

第三节 众多的人口
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1)、人口基数大
(2)、人口增长快
2、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
(1)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
(2)出生率较高
3、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增长快带来的负担
三、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1、人口数量的增长要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
2、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四、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
1、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
2、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
3、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其他55个少数民族占8%
2、独特的民族风情
3、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存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二、民族的分布
1、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1)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2、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
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中国的地势
1、特点:
东低西高
东部:平原、丘陵
西部:山地、高原、盆地
呈三级阶梯:
2、影响:
对气候:
对河流:
对交通:
二、地形复杂多样
1、五种基本地形齐全:
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 高原、云贵高原。
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2、主要的山脉
(1)山脉的走向
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2)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各种走向的山脉把全国分成若干地形区,山脉常成为地形区的界线。
3、复杂的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东部主要为平原和丘陵,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三、山区面积广大
1、山地面积:约占1/3
山区(山地、丘陵、崎岖的高原):约占2/3
2、山区发展的优劣势
优势:发展旅游、采矿、农业多种经营;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
劣势: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3、开发利用山区的注意点:
•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
•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
3、原因:纬度、地形
4、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1)划分标准:活动积温
(2)温度带:
自北向南: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要加上高原气候区(地高天寒)。
(3)温度带的分布: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1、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
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注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一月0℃等温线基本重合,即秦岭—淮河一线。
2、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分布:
(1)划分依据:气候的湿润程度(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我国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部地区。
三、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2、气候复杂多样的影响
四、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
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
2、冬、夏季风的特性
冬季风:寒冷干燥 (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夏季风:温暖湿润(形成我国的雨季)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1)划分标准:夏季风能否到达
(2)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特征:
季风区:降水丰富,集中于夏季
非季风区:降水稀少,全年比较干旱
4、灾害性天气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一、我国的河流
1、内流河与外流河
判断依据:最终是否流入海洋
2、内流区与外流区
3、主要的河流:
(1)内流河
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2)外流河——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特征:
•水量较大,主要靠雨水补给,
•汛期一般出现在夏季
•秦岭和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结冰,普遍形成枯水期,一些河流甚至断流。
思考:黄河是否是我国第二大河?
二、我国的湖泊
1、内流湖与外流湖
● 内流湖基本上是咸水湖
● 外流湖是淡水湖
2、主要的湖泊:
内流湖:青海湖——我国最大的湖
外流湖:五大淡水湖
三、河流湖泊的作用
水资源、灌溉、航运、渔盐、旅游等等。
四、京杭运河
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五、黄河的治理
1、概述:
•源头
•入海
•上中下游分段
2、黄河的利用:
•上游丰富的水电资源
•黄河水灌溉
3、黄河的治理
•黄河中游的水土治理
•黄河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六、长江的开发——“水能宝库”“黄金水道”
1、概述:
•源头
•入海
•上中下游分段
2、“水能宝库”的开发利用——上游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3、“黄金水道”的利用
4、重点治理川江和荆江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一、自然资源与我们
1、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2、分类: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水能
二、我国自然资源数量特征
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不足

第二节 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土地利用类型:
耕地、林地、草地——农业用地
建设用地——非农业用地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优势:
总量丰富;类型齐全
2、劣势:
(1)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
(2)土地比例构成不合理: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 耕地、林地少
● 难利用土地多
● 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耕地:东部平原及低缓丘陵
林地:山地
草地:西部内陆地区
四、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各类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土地荒漠化……
2、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第三节 水资源
一、水是宝贵的资源
1、水资源: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
2、世界水资源危机的形成
二、我国的水资源问题
1、水资源短缺——我国是一个贫水的国家
(1)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污染、浪费严重
2、时空分布不均
(1)原因:季风气候
(2)时间分布:
春冬少,夏秋多。
(3)空间分布:
南丰北少
三、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
1、兴建水库,解决时间分布不均
2、跨流域调水,解决空间分布不均
四、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管道…
2、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二、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1、交通运输线——经济发展的“生命线”2、交通运输网的分布特点:
东部稠密,西部稀疏
3、我国的铁路干线:
1)三横:
京包线-包兰线;
陇海线-兰新线;
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2)五纵:
京沪线;
京哈线-京广线;
京九线;
焦柳线;
宝成线——成昆线。
三、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1、概念
2、类型:
单一交通运输枢纽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四、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铁路——大宗、笨重、长途运输。
公路——短途、快速、活物、鲜物。
水运——大宗、笨重、长途运输。
空运——量少、贵重、急需,以及长途的客运。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与我们
1、概念
2、农业的重要性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1、主要表现:
东部与西部的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决定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
(2)社会经济条件
2、扬长避短,因地制宜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农业问题:人地矛盾、水土流失、自 然灾害、环境污染…2、对策:
(1)建立商品粮基地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一、工业与我们
1、概念:
2、工业的重要性
二、工业的空间分布
1、特点:沿海、沿河、沿交通线 分布
2、具体分布:
● 铁路沿线的工业基地;
●黄河流域的能源开发工业带;
●长江沿线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沿海的工业区(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北京中关村
2、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 起步较晚,发展迅猛。
4、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
● 大分散、小集中
5、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开发重点的差异:
● 沿海地区: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 沿边地区:贸易导向型的产业
● 内地: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