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重视过程的地理教学

重视过程的地理教学

发布时间: 2021-03-04 00:08:15

㈠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理解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在原有知识结 构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的好坏在于建构的好坏。这说明学 生的主动性是学习成败的关键。理解知识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学 习主动性。学生的兴趣浓厚,动机明确,学习主动性才强。调 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动机可以从地理知识本身的奇妙 之处挖掘,也可以从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方面挖掘能 激发兴趣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变换学习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 活动来激发兴趣。例如从夏天比冬天白昼时间长的现象激发学 生学习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兴趣,从看云识天气等现象激发学 生学习天气变化方面的知识,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二、重视感知觉过程,突出地理知识的直观性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借助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积 累大量的地理表象,为想象与思维提供材料。要充分利用教材 上的各类地图、图表、景观图、示意图等,还可以通过展示实 物、模型、野外观察等方式,以及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有 些材料直观形象不易获取,可以通过言语直观,即用生动、形 象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想象来实现直观感知。 丰富学生的地理表象必须让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时候要 抓住材料的本质特征,这样才能正确思维和想象。比如说在读 太阳光照图时要准确读出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的位置、晨昏 线与太阳光的关系、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位置等。
三、重视地理概念的教学 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现象或地理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在 人脑中的反映,是地理思维的材料。地理概念具有形象与词语 的双重属性,理解地理概念要从实物与词语两个方面来进行。 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已给出解释的地理概念,要引导学生抓 住关键词,明确概念的内涵,并由词语想到实物,理解概念的 外延。例如理解“自然资源”要指导学生抓住“直接从自然环 境中获取,并用于生活与生产”来想象符合条件的具体实物。 对于没有给出解释的地理概念,可以通过列举一些实物,引导 学生找到它们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理解“农作物”这个概念。 有些地理概念很容易混淆,可采用比较的方法达到正确理 解,比如资源和能源。也有一些概念可以通过画关系图来加强 理解,比如:矿物、矿产、矿石、矿床这些概念。
四、加强学生思维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思维和想象是地理学习中的一对翅膀,是地理学习能力的 核心,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理解能力的强弱,所 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有意识地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动脑来培养。因 果类和影响类的问题最适合用来训练。例如,通过提问“黄赤 交角变大会带来什么地理现象?大量砍伐森林会带来什么结 果?哪些原因会造成洪水泛滥?哪些因素影响着一个地方的发 达与落后?”等等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训练思维力。在想 象力方面,要经常通过启发提问激发学生想象,比如想象地球 在太空中运动的情景,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在地球表面移动的情 景,想象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后果,不想象某地在地球上的位置 等等。
五、加强图文转换的训练图是地理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读懂图意是理解地理知识 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对于既有图,又有文字叙述的内容, 要先指导学生读图,通过小步子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图意,然 后再阅读课文的叙述。有些内容,教材只有图没有相应的文字 叙述,那就指导学生读出图意,并把它写在图旁边。还有些教 材只有文字叙述,没有图,但用图表示更有利于理解掌握,那 就指导学生画图表示。学生做练习时遇到有图时,应尽量先把 图意说出来或写出来。经常训练,可以使学生见图生文,见文 生图,实现图文的自由转化,对于理解地理知识作用巨大。
六、适量而富有变化的练习 练习可以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多种感知觉器官参 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只有通过一定数量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 的理解才能深入和巩固,否则只能是片面的、肤浅的,甚至是 错误的。例如要使学生对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的理解更透彻, 多做一些比较盐度大小的题,判断轮船吃水线变化的题等等, 促使学生必须进行比较、分析、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 动,从而理解不同因素如何具体地影响盐度。
七、强调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理解和记忆,两者是互为基础的。理解的知识需要通过记 忆来巩固,记忆实现了知识的不断积累,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 基础。如果对理解过的知识不进行记忆,那么知识就不能积 累,没有旧知识的积累,新知识就难以掌握。要坚决纠正学生 思想上存在的企图用理解代替记忆的错误,教给学生一些记忆 地理知识的方法,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尽可能多的积 累知识,从而增强理解能力。 以上是笔者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经验,写出来与各位同 仁交流,望能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㈡ 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教学目标,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设计意图,小结与作业

㈢ 地理因果关系的教学包括哪两个过程

地理教学应讲清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管理学院 曹诗图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是沟通自然与人文的桥梁。对人地关系的分析研究,应该说是地理学的“看家”本领。而人地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则是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近代地理学的先驱洪堡、李特尔创立的因果关系论,旨在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试图在自然历史与人类历史的多方面分析比较中,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性。我国近代历史上的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和地理教学,都很注重“人地相关”的因果关系分析。例如:1925年我国出版的《人生地理》教科书,在“导言”中即明确指出:“地理学之宗旨,在于研究地理与人生之关系,使吾人对于世界各地之风土人情,皆能解释其因果,说明其系统,且能根据已知推考未知”。该书以人地关系为线索,系统论述了区位、地形、水利、土壤、矿产、气候、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因果关系。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竺可桢先生在1929年著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曾指出:“地理所授材料,大体分为两大类,即生活与环境是也。”“两者不可偏废,须融会贯通,明其因果,述其关系。”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的地理教学即注意人地关系的阐述。令人痛惜的是,在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由于受原苏联地理学界的影响,人地关系被视为资产阶级地理学思想而遭到批判,自然与人文的联系,在地理学学术研究和地理教学中被无情地割裂开了,至今仍留有难以愈合的创伤。

国外有一本著名的地理教科书《房龙地理──地球的故事》,该书由美国学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于1932年写成出版后,至今仍在世界许多地方畅销。该书为什么影响这样广泛长久呢?秘诀是房龙先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清了人类与环境的因果关系。例如:房龙先生在讲世界地理某个国家时,其思路与描述方法一般是这样的:他首先介绍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山势怎么走,河水怎么流,风怎么刮,雨怎么下等,他讲这些地理环境主要是为讲人而服务的,讲它对人类自身及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的影响,讲在这个特定环境中,当地人是怎样选择了特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来适应它,进而形成了怎样的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反过来,人们又以他们的特定方式因地制宜地改造、利用这种环境,并最终形成了现在这样的国家。

遗憾的是,我国现今的一些地理教科书和一些地理教师缺乏这种“人文关怀”意识,未能注意讲清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有的甚至回避、畏惧讲清这种关系,以免沾上宣扬“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嫌疑。我国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某本《中学地理教学法》,该书作者就将我国解放前某本地理教科书中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地理分析视为典型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了批判与否定,以告诫广大中学地理教师不要误入歧途。有的地理教育专家还对地理教材编写中的“自然环境影响社会人文”的思路进行了批评。现在看来,这种思想观点是值得反思的,我们不应该把人地因果关系分析这一地理思维精华当做糟粕抛弃,切不可将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与地理环境决定论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地理教材的编写,地理课程的讲授,不注重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交互作用的因果关系,不注意沟通、点拨自然与人文的内在联系,只讲“人与地”,不讲其因果道理,是一大失职!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工科性质的大学,所设置的专业均与地理学科没有什么联系,但开设的《人文地理》选修课程却深受学生欢迎,每学期选修人数达300余人,大的阶梯教室常常是座无虚席。这门课程强烈吸引学生的原因,就在于教师注重讲清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地域分异规律,说“理”性强。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的最大收获是感到弄明白了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事象之间的诸多内在联系,培养了从地理空间分析事物的思维方法。认为老师讲授的地理课程的思路与他们在中学学习地理课的思路大不一样,并消除了以往轻视地理学科的偏见。作为现代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解放思想,不应故意淡化或回避地理环境作用的分析,而应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理直气壮地讲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讲清人地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人地关系分析是地理学的试金石,不讲或讲不清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的道理,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理”,尤其是人文地理。

《青年参考》上发表过一篇《我厌恶无情的地理》的文章,作者认为:“地理终因是人的地理,如果地理学科不能通过地理揭示人的性格精神,解释社会人文现象,那它就是一门死的学问,无用的学问,我们就有一百个理由厌恶它。所谓‘人文地理’,如果没有‘人文’,也就是感情色彩或人文关怀意识,那么‘地理’也就不成其为地理了。而我们的地理课本恰恰犯了这种毛病。”笔者以为,该作者的观点虽有些情绪化色彩,语言有点尖刻,却是“实话实说”,颇有几分道理。地理学应该是一门有血有肉有情感的鲜活学科,应该是充满人文精神、密切结合历史与现实的使人终身受用的学科,我们理应把它讲得生动活泼,有“情”有“理”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广大学生。一些老一辈的地理学家(如吴传钧院士等)在回顾自己的学术道路时,认为他们的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及引导对他们从事地理专业的生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我结识的一些地理教师中,也有不少中老年教师时常回忆起他们学生时代地理教师对人地关系的精彩讲授。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在当今中学地理教学中已很难找到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当我们进入世纪之交的今天,当强调自然科学的人文关怀已成为国际共识的时候,如果本身就具有人文特征并被称为“沟通自然与人文的桥梁”的地理学,依然引不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并且如果我们的地理教师至今仍不敢理直气壮地谈及地理环境的重要影响作用和讲清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又怎能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的作用,加强环境意识,树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强化人地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人地关系应该成为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成为进行地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㈣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促进沟通:认知过程是一个交流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是回21世纪人才素答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世界认同。学生学习中需要交流、学会合作离不开交流。认知过程也是一个交流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过程,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成长。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

㈤ 如何加强地理课堂教学

一、创设融洽师生关系是构建有效地理课堂的前提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宽松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把这种和谐的融洽带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学习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这将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对以前不良习惯的纠正。当然,这也需要学校、班主任、课任教师的共同配合,共同管理。那么怎样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古训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教师应该理解每一个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体会到信任、亲情与爱护,这样才能便于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沟通、交流,从而把学习氛围营造起来,”
二、课前准备是建构有效地理课堂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教师,精通本学科,精心备课。教材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不仅要对教材的内容熟练掌握,而且要对教材的图表、案例等进行提炼,并梳理知识间的条理关系,使知识理性化,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另外,要依据课程标准,做到总体把握教材,注意学生知识学习的阶段性,总体把握章节之间的关系,知道所讲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融会贯通,既将现学知识原有的知识相联系,也能够为后继学习做准备。
专研教材的同时,我们更要重视对学生的分析研究。教师就要用心研究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选择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力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另外每位教师还应备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特色
三、高效的课堂设计是建构有效地理课堂的关键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地理有效课堂的最重要途径。下面我就从上课的几个主要环节来说一说我的做法。
1、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设计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上更是这样,如果想要取得好的课堂效果,那么首先要让学生对你的课堂充满兴趣,所以说,上课前的情景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有效地理课堂的情景设计怎么做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呢?
教师在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时,既要抱着务实的态度,又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创设具有“地理韵味”的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地理知识的建构,从而真正发挥情境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创设悬念情境,其能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对所学内容反思,促进独立思考。例如,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可以引用2003年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的案例来导入。,讲新加坡时,可以设问:赤道附近的典型气候类型是什么?(学生答: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点是什么?(学生答:全年高温多雨)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其气候特点呢?学生答:(全年高温多雨)那么新加坡的水资源会紧缺吗?学生往往回答是“充足的”,答案刚好相反,在学生的一片“嘘……”声中,教师引出新加坡的“地狭人稠”。
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地理的心脏”。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探索去学习,就必须要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要能够激起学生的想象,要有挑战性。只有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原有认知结构无法解决,即过去的手段和方式已不够用的情景中才需要思维。
再有,教师可用优美的语言来和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教材中的不少章节,或描述了美妙的景色,或叙述了古老的景观。教师可以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为学生营造一个或优美或动人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手段以其新颖的设计,赏心悦目的动画,奇妙的影响效果,能够制造一种与文章情境相应的氛围,先声夺人地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2、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课堂的精髓所在,一节好课,应该有好的学习过程。如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对话互动,气氛活跃。
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首先得有好的课堂提问。而好的课堂提问应该能引发学生的有效思考,疏通学生的思考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所提出的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思考能得到答案的问题。也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能力。提问可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起一个主导作用,但不是一言堂。这样老师必得先明白这节课“该讲什么、怎样讲”。“该讲什么”就是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难问题必讲;“怎样讲”学生能讲的学生讲,学生能想的学生想,学生能做的学生做。也就是说就是讲的时间不能过长,内容不能过多,节奏不能过快,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课堂上“讲”的境界就是要追求精确、精炼和精彩。再次,课堂上的“讨论”。地理有效课堂是建立在课堂上的有效讨论学习基础上的,老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广度,给学生足够的谈论时间,而不是急于走形式,简单化、随意化。
3、查补缺漏提高能力的练习
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是地理教学法的重要原则之一。首先要精选练习的内容。精选的原则是:①从学生实际程度出发,面向多数兼顾两头;②以复习进度为依据,以认识规律为准绳,由浅入深,从易到难;③重点和难点部分要反复练,不选偏题怪题,否则要使学生迷失方向,丧失信心;④紧密结合教材。其次多练 "多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而且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再次,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与作业,因材施教。最后要设置可拓展迁移性练习。课后练习的设计要“宽”,要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
4、课堂小结
凡是都要善始善终,地理课堂也不例外,也应该有课堂总结。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的同时,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巩固强化,而且也能引导学生在课下主动收集资料解决疑难问题。
四.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媒体资源,是建构有效地理课堂的手段
地理是一门趣味性比较强的学科,很多地理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很多地理现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通过这些多媒体方式可以让学生很形象的认识地理现象,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的“口授”,让学生通过调动多方面的感官,科学形象生动的掌握好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进而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趣,更丰富,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使本来枯燥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让课堂变得更“活”。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尽量把最多最好最生动的知识传达给学生。 但是在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每节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应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处理好用还是不用,或是怎么用的问题。 地理教学地图、板画是一种图解式板书,它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之间的特征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虽然多媒体可以设计出更加精美的板书、板图和板画,但是,边讲边画的效果却无法替代。如如:在讲洋流的时候,可以让教师在黑板上划出各大洲的轮廓,然后让学生填写各个洋流;在讲锋面与天气的时候,可在黑板上绘制冷锋、暖锋的示意图等。运用多媒体动画不一定就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运用板书板画更有利于学生识图、读图和画图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印象深刻,教学难点也将随之攻破。
总之,我们要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使之与教材完美的结合,这样我们才能建构更有效的地理课堂。
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建构有效的地理课堂的途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会他某个知识点更重要,因为他学会了方法,就能获取更多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轻松学习有用的知识。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渗透学法或为学生作出学习方法的示范;另一方面是教师通过专门的学法讲授和学法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学生对图表的判读,提高对信息的提取、分析与运用能力及将地理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中注意地理语言的规范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醒学生易写错的字词,让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好习惯。平时上课做练习或讲试卷的时候加强解题方法的点拨和解题技巧的总结,并做成专题,在平时教学中渗透解题思路,让学生看到类似题目就会想起答题思路和套路。
六、注重教学评价是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桥梁
教学评价可以检验教学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评价,这样我们的教学质量才有可能不断提高,我们才能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发现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学生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我们也能客观地判定教学的效果,合理地调节、控制教学过程,使之向着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也正是教学评价追求的基本目的。这样,我们的地理课堂才能更有效。
综上所述,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不仅是地理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问题,同时也牵涉到教育整体,还包括一些外部环境的研究等等,但只要我们在广泛地吸取传统的地理教育营养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勇于探索,我们的地理教学效率就一定会得到不断提高的。

㈥ 浅谈如何实现课改下的有效地理教学

一、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地理知识一无所知,遇到难题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地理教师在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学习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知识,学生才会对地理产生兴趣。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分层教学,重视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精、细",教师备课要精,知识点要抓细。为此,"精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实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 认真学习钻研《地理课程标准》,把握命题方向,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复习重点。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二、在课堂上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

充分运用图式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重视图式教学,创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近年来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由于文字表述的局限性,有些地理知识,如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等,必须借助于图像来表示;学好地理,关键是学会读图,通过图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一年级就要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理试卷中读图题一直"领衔主演",综合题则无图不考。 地理试题可谓无图不成题,读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地理新教材中更加突出了读图教学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探究活动,加强读图训练,而且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读图,从而培养读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读图、填图训练,并做到精讲多练。

三、活用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看过的听过的都不如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比如,在讲到 “地转偏向”时,可利用学生平时在家里看到的:水池里的水流入下水道时,形成一个逆时针的漩涡,去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在让学生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时,可以利用学生夏天游泳的体验帮助理解:当白天正午前后,太阳高度最大时,河岸大地上已觉得很热,可谓汗流浃背,当下到河里游泳,感觉水是凉的,这说明在同样的阳光照射下,陆地上受热快,水体受热慢。晚饭后太阳下山了,身上的汗可能已经干了,但这时下到河里,感觉水像在锅里烧过一样,热热的,说明在没有阳光的照射下,陆地冷却快,水体冷却慢,再把河岸大地和河水概念扩大一下就成陆地和海洋,从而说明大陆性就是升温快降温都快,海洋升温降温都慢。这样利用学生经历的事,学生既容易掌握又感兴趣,效果也比较好。

总之,新课改带来了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为此地理教师必须主动更新理念,努力克服传统教育的封闭性,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变革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推进地理新课程教学。加强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更新思想观念、突破陈旧观念、注重有效课堂,是实现教育改革跨越的有效方式。

㈦ 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让地理的精彩在走向生活中展现,才能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才能符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的新理念。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成为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从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方面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搜集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要回归生活,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各种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对教材解读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胆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多用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来引导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在当今商品房的开发热潮中,开发商、购房者各要考虑哪些地理要素?通过把生活实例适当的引入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运用生活经验,培养合作探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关注生活,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构建开放式小组合作探究的地理新课堂。学生运用地理原理或地理科学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成为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究、创新能力。
三、利用现代媒体,使生活地理化。
现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很多学生正是通过这些媒体从接触地理到关注地理,进而热爱地理。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媒体收集社会生活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识,然后针对一些热点问题,从地理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如海啸、地震等。由于资料新,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存环境的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目的,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地理学科的一大任务。因此,地理教学应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并改变自己、影响他人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如在生活中,为避免“白色污染”应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生活垃圾应分类进行回收利用;为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应采取各种节水措施;使用利于环保的再生纸。在生产活动中,不能以损害环境的方式去谋利,应当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等。
总之,以生活的理念进行地理教学,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以生活的意义,使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㈧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认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学生“想学”
许多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学不学问题不大,临近考试“抱佛脚”突击一下就能过关。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观点,每学期开学伊始我都会精心准备一堂序言课,告诉学生: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横跨文理两大科学领域,既有自然科学的内容又有社会科学的内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称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地理与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学科均有联系,学好地理有利于学生各学科基本能力的提升。
地理知识对生活有用。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如我们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汶川的大地震、国庆黄金周的旅游、环境保护以及人类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学习这些内容,既可帮助同学们揭开地理知识奥秘,又可增加生活情趣。
地理学科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一个人不管将来从事资源开发、交通建设、商业活动、旅游业、农业甚至从政,扎实的地理功底对这些职业都有莫大的帮助。比如农业种植要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安排生产;交通建设要注意各地的地质构造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客货流)等;商业活动要讲求地域优势;资源开发利用要注意合理有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总之,学习地理可以为学生们将来就业提供丰富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
上好序言课,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并不是有些同学所说的“副科”,它是一部知识丰富的“网络全书”。地理也并不是简单背就能掌握的。地理占着个“理”字,只有理解了才能牢牢掌握。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到地理学科的价值和作用,摆正地理学科的位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喜爱这门学科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想学”。
二、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愿学”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想使学生愿学地理,就必须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用鼓励的目光、赞许的微笑,表示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用老师的真情去换取学生诚恳的学习态度;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营造这一个氛围可以把学生带到老师的授课中去,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位置,学生也就敢于交流、乐于交流。课后积极参加学生的文体活动,课间多与他们交谈等。时间一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就会拉近。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愿学老师所教的课。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爱学”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了,他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托尔斯泰告诫我们:“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提高课堂有效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用丰富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而“追新求异,探索自然奥秘”是人类的本性。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我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满足学生的猎奇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少年思维活跃,好胜心强,富有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所以我们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组织对抗性、趣味性强的综合竞赛,在紧张、热烈的竞争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情境过程中学习地理,发展地理,体验地理价值。因此,我在教学中着重做好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眼、口、手、脑等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中去探索新知,获取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一系列富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节时,恰巧我们这里出现了大雾天气,我及时地抓住这个机会,一上课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今天早上出现了什么天气?”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回答:“大雾天气。”“谁说一说:在这样的大雾天气,你今天在上学的路上有什么感觉?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离校较远的王超同学抢先站起来说:“这种天气,能见度特别低,上学骑车很不方便,应注意交通安全。”“由此可见,天气的变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遇有这种天气,同学们上学的路上可要注意交通安全,你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有关天气的知识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想。”这样,巧妙地联系实际,借景导入课题,缩短了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老师讲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4、运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来授课,手段单调,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利用电化教学可以化静态地图为动态地图,同时艳丽的色彩、明快的光线和生动的声音效果既可刺激学生的感官,又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识记我国某些省份的轮廓时,我们可以在展示各省的轮廓的同时,把各省的轮廓形象的比喻成某种动物或植物的轮廓,(广东省比喻成大象的头,海南省比喻成菠萝,四川省像一只蝴蝶等)加深学生对各省的认识,从片面的单调的几何图形转变成生动的具有活性的事物加以记忆,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也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利用视觉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很快掌握知识。
5、结合身边的地理现象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结合身边的地理现象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如:“为什么我们的作息时间有变动,夏天放学晚而冬天放学早?”学生回答:“夏天时白昼时间长而冬天白昼时间变短。”而昼夜长短的变化又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有关。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地理就如同身边常见的事一般鲜活、亲切,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
四、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会学”
我认为: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基础,只有“会学”才能“学会”。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地理学科兼跨文理两大学科,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学生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虽然也下了不少功夫,但成绩一直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1、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有一句话叫“高度决定视野”。如果没有地理知识的积累,地理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地理学习要从基础知识着手,扎扎实实地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这样分析问题就有了依据,解题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2、指导学生构建“脑图”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在某种意义上,地图可以称得上是地理的灵魂。所以要求学生平日学习时,要用眼看图,用脑记图,动手画图,将各种地理事物在脑海中进行准确“定位”,构建“脑图”,逐步在大脑中形成“经纬网”。脑中有图,在地图上对应知识点,图文结合,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而成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地图。学习地理就会变得轻松、有趣。
3、学会“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应用能力,也是地理综合性思维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遇到新问题时,才可迅速确定解决思路。
4、学会自学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如果我们地理教师都能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发掘知识的宝藏。 就会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地理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数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
5、学以致用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讲城市交通时,可以联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学生说一说对改善北京交通有什么好的建议。讲旅游地理时,引导学生列举威海有哪些旅游资源并进行归类,对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要求学生帮助外地来的游客设计一条威海“一日游”的旅游线路。
6、列表比较
地理学科中有许多知识,学生在记忆时往往相互混淆,采用列表比较,找出异同之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经线和纬线的形状、长度、指示方向、0度线时可用此法。
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确定课堂教学结构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古人云: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就是指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授课内容要安排得当,难易适中,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知识的难度正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接受能力上,这样才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六、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授业有方”。首先地理课堂教学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旧模式,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重在引导、指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课堂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呆板而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厌烦和不满的情绪。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及其知识水平,不断地变革,完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总之,地理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才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45分钟的地理课堂上,只要我们善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想学、愿学、爱学、会学。同时教师对教学过程加以有效调控,让课堂“动”起来,学生“活”起来。就一定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受用、系统全面的地理知识、地理观念和地理智能,为今后升学或就业奠定坚实的地理基础,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地理素质的公民。

㈨ 为突出新课标精神和地理学科特点,请你说说该如何进行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2)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地理教学方式方法.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3)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地理图象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象,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象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象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提高学习效率.(4)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故答案为:(1)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2)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地理教学方式方法.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3)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地理图象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象,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象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象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提高学习效率.(4)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㈩ 简要论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哪几个方面来完善教学过程,答案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口头语言或者运用书面语言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教学方法。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际工具,它在教学过程中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识媒体,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大量是靠语言来实现的。对于学生来说,口头语言的训练、书面语言的表达“也是培养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①。因而,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至今仍是一种非常重要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板书笔记法等。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讲解、讲读地理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讲授法主要有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
1.讲述法讲述法是教师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叙述或描述地理事象的方法。一般在叙述地理事物、现象、特征和分布时运用讲述法。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教学中各种现象、景观的描述,区域地理教学中有关地形分布、水系分布、资源分布、生产分布的描述,各地风土人情、城乡景色、地理探险的叙述等,常运用讲述法进行教学。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描述水循环的复杂过程时,这样讲述:“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跟踪水质点作一次循环旅行,那将是极其有趣的。你可以想象你所喝的那杯水中的水质点,曾经在唐古拉山上的冰晶中闪烁,然后它就奔入山中小溪、急流,随小河水进入滔滔长江,汇入东海,来到太平洋,在广袤的大洋上游荡……在灼热的阳光下,它又从洋面蒸发到空中,开始周游世界——也许它出现在北京天空的彩虹里,赤道上空的雷雨中,西伯利亚的沼泽里,非洲的大瀑布中,吐鲁番的坎儿井里,南极洲的冰原上;也许它又从土壤中被吸收到甘蔗的枝叶里、纺缍树的躯干中、仙人掌的茎球中;或许它又摇身一变,成了骏马身上的汗珠、巨鲸喷射的水柱、鳄鱼流出的眼泪、草履虫体中的细胞液。你也可以想象它正在为人类作出贡献——流淌在水乡泽国的稻田上,沸腾在发电厂的锅炉里,或在病房的吊瓶中缓缓滴入病人的体内……通过这次漫游世界的追踪旅行,你完全可以体会到,地球表层几乎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都有水的踪迹,并且它们是处在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之中的①。”
教师在运用讲述法时,除了要注意讲述内容的科学性之外,还应注意语言的口语化,讲求语调的抑扬顿挫,讲述的语言要生动、形象、优美、亲切。并且可以结合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如:结合直观的方法,边指地图边讲述,或边绘黑板略图和示意图边讲述;结合谈话法,用讲述作为引言,然后提出问题,或者边讲述、边提问题,等等。
2.讲解法讲解法是教师运用富于理性的语言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的方法。讲解法和讲述法的不同在于:讲述法以叙述、描述为主,而讲解法以论述、阐述为主。教师一般在说明各种自然或人文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布局原理、相互联系,或阐述地理区域的综合性和差异性,解释和推导天文、气氛、水文等一些公式和原理时,常运用讲解法。例如,地球的运动、风带气压带的形成、洋流的成因、水循环的原理、板块运动机制、地貌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工农业生产配置、人口迁移的因素、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等内容,都可以运用讲解法进行教学。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人口自然增长率”时,这样讲解: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国或地区,年净增人数与总人口之比,通常用千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假如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一年内平均1000人中,出生20人,死亡8人,净增12人,那末这个国家或地区这一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
教师在运用讲解法时,应注意:①语言要条理分明、措词准确。讲解时运用的语言要有严格的科学性,措词要准确、精练,说理要有逻辑性、结构严谨。例如,讲解“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时,首先应指出它的“连续性”——即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包括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都有水的存在,即使没有液态水,还会有气态水或固态水;然后再指出它的“不规则性”——即地球表面水圈的分布不均,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最后归结它是一个“圈层”,并且这个圈层里的水是一个整体,永远和不断地处于循环运动之中。②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讲解要注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即使对高中年级学生,也应避免深奥、繁复的讲解。例如,对于东亚季风的成因,就可以围绕“海陆热力差异”这一主要成因,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如从水和砂受热、增温、散热、降温速度快慢的差异(或以游泳池池水和池边中午与夜晚的温差),引入陆地和海洋的冬、夏季节的温差,再进一步从热容量、气压梯度等概念分析,从而得出关于季风形成的正确结论。③要正确地运用地理教学经常采用的比较法、分析综合法,以及其他逻辑思维方法。例如,讲解关于背斜和向斜的概念,就不仅要从岩层的形态(背斜是褶皱向上拱曲部分,向斜是褶皱向下拗曲部分),而且要从岩层的新老排列顺序、地表形态等方面入手,运用比较法讲清两者之间的差别与联系。④要尽可能地采用直观的方法辅助讲解。运用讲解法时要充分地运用地图及各种地理图表,尤其是采用能揭示地理事物之间联系的各种示意图帮助讲解。例如,讲解珠江三角洲特有的农业、副业、农产品加工工业之间的联系时,运用如下页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连环图”,就可起到很好的讲解效果。

3.讲读法讲读法是将讲述、讲解和朗读结合起来运用的一种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朗读的运用虽不及语文和外语学科普遍,但在教学课文中的重点或精彩段落时常有运用。尤其在中学低年级阶段的教学中,采用朗读的机会更多一些。从教学内容来看,一般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运用讲读法。一种是在教学课本中课文的重点段落时,采用讲读法,目的在于重视课本中原文的涵义。教学时教师经常是边朗读、边解释,或边朗读、边让学生把课文中的重点内容用笔勾划出来,或分析句子的结构特点,讲清有关新、老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甚至要求学生能把重点句子熟读、背记。例如,对于很多自然地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人文地理教学中有关工农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布局的类型等内容,都可以采用讲读法。另一种是讲授课本中文字精彩的段落或者可读性很强的内容时,采用讲读法。例如,有关喀斯特溶洞内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长江三峡雄伟景象的描写,威尼斯水城景色的描写等,都可以采用讲读法的形式进行教学。运用讲读法的形式,除了由教师本人讲读以外,也可以请某位普通话标准、朗读技巧好的学生站起来朗读,在小学或中学低年级还可以分组或组织全班齐声朗读。运用讲读法时,朗读的材料不一定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教师自己平时收集的一些含有地理内容的诗词、民歌、民谣、解说词、散文、游记、传记、小说、故事、名言、名句等等,都可以用来朗读。
以上三种讲授法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讲授法能将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简洁、快速地传授给学生,不需要经历地理学家探索地理事象那样曲折漫长的过程,因而在短时间里能够讲授较多的知识。其次,讲授法适应性强,方便、灵活,无论在课堂或在室外、野外都可运用,并能够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条件、教学对象任意修改讲授内容,也能够根据学生听讲时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讲授内容的深浅度以及讲授的速度、节奏。第三,教师进行讲述、讲解时的情感,语言的表达方式、逻辑顺序,甚至动作、姿态、风度等,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力。第四,讲授法还能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时事以及当地或学校的实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讲授法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首先,教师讲授的完善,不等于学生理解的完整,知识的传递“并不像传递物理东西那样直接简单。它既不能采取手对手的交接那样简单的方式来传递,也不能采取脑对脑的直接灌注的方式进行”①。学生接收了教师语言信号是一回事,是否真正理解语言的含义又是一回事,两者之间有时并不完全统一,教师的讲授化为学生的认识,两者并不完全是等量的②。其次,教师的讲授假设全部为学生所领会,也并不等于学生就会应用。从认识、理解到应用,还需一次“飞跃”。第三,过长时间的讲授也不易维持学生的注意。
所以,由于讲授法的上述局限性,无论是讲述法、讲解法还是讲读法,都必须和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凭借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学习经验,通过问答的方式传授地理知识、启迪智力的方法。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目前在中学界的教学实践中采用谈话法已愈来愈多,不仅在复习巩固旧知识、检查知识掌握程度时普遍采用谈话法,而且在传授新知识时也较多地采用谈话法。谈话法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问答式谈话法,另一种是启发式谈话法。问答式谈话法一般在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是否遗忘时运用,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比较简单。例如,在学过“世界的海洋”以后提问学生,海底地形主要有哪几种;学过“大气垂直分层”以后提问学生,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哪五个圈层等。启发式谈话法则不同,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通过创立“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智力上的困窘状态”。或者把较复杂的内容分解成几个组成部分或一些小问题,然后启发、诱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利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有关陆地水的内容时,这样运用启发式谈话法:首先告诉学生,非洲中部有一个乍得湖,它是个内陆湖泊;接着将此湖的位置和注入水系作一描述,指导学生观察乍得湖的位置示意图;然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内陆湖一般都是咸水湖,但乍得湖却是一个淡水湖,并且一年之中湖泊面积相差将近一倍,请根据该湖的地理位置以及水源补给特点分析原因。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该湖泊的纬度位置、所处风带气压带、注入水系流域的状况等等,一步一步寻找正确答案,从而起到了联系多种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启发式谈话的提问方式有多种,如递进式、分解式、迂回式、反问式、悬念式、比较式、串联式、扩展式等等①。
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对象。要针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设置问题。提问时要面向全班,让全班学生都积极思考问题,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指定对象应顾及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②教师的提问要有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要根据学生答问时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提问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顺利找到问题的答案。③拟定问题的深浅度要适当。问题要明确、具体,切忌模糊、空泛;问题的范围大小和难易度都要适中;问题要避免带暗示性,以免学生不是在思考问题,而是在猜测;重点的、主要的问题地理性要强,切忌在枝节问题上大做文章;有关的问题应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谈话法与讲授法相比,有一些共同和不同的特点。首先,谈话法与讲授法一样,具有方便、灵活、适应性强和富有感染力等特点。其次,由于谈话法相对讲授法来说需要学生更多、更直接地参与,因而只要教师平时注意培养和训练,对于学生地理术语的应用能力及语言组织表述能力的提高将会有很大的作用。第三,谈话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启发式谈话对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益处。第四,谈话法能迅速地、直接地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第五,讲授法有“过长时间单纯地讲述、讲解不易维持学生注意”的缺点,而谈话法由于师生共同参与,有问有答,因而相对地弥补了讲授法在这一方面的不足。
谈话法的局限性首先表现在,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场合都适合运用谈话法,虽然讲授新课、复习旧课都可运用谈话法,但有些难度很高需要完全由教师讲解,或者情节生动、文字精彩需要由教师讲述、讲读的教学内容,就不需要或不适合采用谈话法。其次,谈话法相对于讲授法来说教学时间一般要长一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过多地采用谈话法,有时可能会完不成教学任务。第三,对于初次走上讲台的实习教师或新教师来说,运用谈话法有一定的难度,他们虽然在备课时也能设计好提问的方案,但上课时往往只会按“既定方针”办,不能灵活掌握谈话的进程,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缺乏应变能力。当然,要想自如地运用谈话法,掌握好提问的“时机”、“火候”和“分寸”,必须有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尤其达到谈话技巧的“炉火纯青”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从这个意义上讲,谈话法的运用确实是一种“艺术”。
(三)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地理课本和有关参考书(包括课外读物)以获得知识的方法。如何指导学生读书,是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古代的教育实践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经验。如“俯而读,仰而思”、“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等,都是关于如何读书的至理名言。尤其是“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左图右书”的读书方法,至今已演化成为地理教学中的课本和地图册相结合的读书法,为广大地理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时所普遍采用。
指导学生阅读地理课本时,应要求做到以下几点:①通过预习,初步了解课本内容,并能带着问题听讲。②能根据课本回答有关问题,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能举一反三。③能掌握课本中地理知识内容的框架、结构,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④能比较课本内容与教师讲授内容的相同点和差异之处。⑤能将不同章节中同类的地理知识作比较和联想。⑥能把课本内容和地图册上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将地理知识“附着”在地图的“骨架”上。
供学生用的地理参考书籍种类较多,其中既有适合学习和复习用的地理词典、地理基础知识手册、地理学习指导书、地理复习参考书等,也有增进地理科学知识、激发兴趣爱好的地理科普读物、地理专著等。指导学生阅读此类书籍、报刊、杂志时,应要求学生:做好批注和辑录;写好读书提纲、概要和心得;将有关地理知识同课本上相应的概念、原理联系起来并加以比较。
读书指导法的运用,可以穿插、渗透在平时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在课堂上相对集中一段时间作专门辅导,或者利用课外时间,作读书指导讲座、组织读书小组等等。
(四)板书、笔记法
板书、笔记法是教师出示教学提纲、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记录讲授进程、教学要点的一种书面语言运用方法。如果说讲授法和谈话法主要是运用言语(口头语言)来传递信息的话,那末读书指导法和板书、笔记法则主要是运用文字(书面语言)来传递信息。虽然板书和笔记在地理教学中有时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方法,但它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板书可以展示教师讲授内容的结构、层次,也可以提示教学要点、显示教学进程、突出教学重点,并为学生笔记提纲作出示范。笔记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极有帮助,它能起到理清思路、维持注意力、把握重点、利于比较、方便复习等作用。
板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边讲边写的零星板书,另一种是显示教学提纲的主板书。零星板书主要用来书写地名、数据、重要的地理概念等,一般随着教学进程的继续,需及时地擦去。写零星板书时,对于地名、地理术语,教师要提醒学生以后自己写时不要写错别字;对于要求学生记住的地理数据,要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来,或在课本上注出来。主板书的种类很多,经常采用的主要有纲目式、表解式、图示式等几种。编写主板书要注意:①地理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并与课本中课文的标题、段落密切配合。②板书的文字要简练、准确、规范;要注意同级标题之间的并列关系和大小标题之间的包容关系;字迹要清楚、端正,避免写不规范的简体字和错别字。③板书的版面要部位恰当、布局合理美观;板书的篇幅应适当,留出一定的空位供悬挂挂图或写零星板书之用。④纲目式板书的层次要适度,标题一般以2~3级为宜,切忌第3级标题下再列“1)、2)、3)”“A、B、C”“甲、乙、丙”,以免让学生感到层次繁复,抓不住要领。
出示板书的形式有多种,最常见也是最简便、灵活的形式是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随着教学进程边讲边写。篇幅较长、来不及边讲边写的主板书,也可于上课前写在小黑板或白纸上,上课时用遮幅的办法,逐段显示。近年来有些教师将板书写在空白投影片上,用投影仪映出,效果很好。出示板书更先进的手段是采用电脑在屏幕上显示。
笔记主要指学生上课时的随堂记录。指导学生记好笔记,重点是掌握笔记内容的详与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笔记主要是随着上课的进程,抄录教师的板书提纲。对于高年级学生除了抄录板书提纲外,还可笔录教师口述的内容,包括学习内容要点、主要事实材料和结论。笔记过于简略,往往作用不大;而笔记过于详细,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听讲和思考。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演示各种地理教具、地理实验和组织课外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真实性。直观是“领会的开端环节”①,地理学科的直观性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具特殊意义,这是由于地理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和间接性”①所决定的。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对于形成学生丰富的地理表象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由于条件限制,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如地下、高空或发生在久远地质年代、历史年代的地理事象,教师较难或不可能都让学生进行直接观察和感知。所以,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必须和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及其他方法合理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实验,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感性认识的方法。地理事物在空间上很多存在或发生于较远、甚至遥远的地方,对学生来说大都不可能亲自经历或直接进行观察。例如对于遥远的南极大陆、高寒的珠穆朗玛峰、炎热干燥的撒哈拉大沙漠、深邃的马里亚纳海沟……一般人都不可能亲临观察,所以获得这些地理事物的表象,进而掌握和理解有关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还须依赖直观演示法等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演示,主要有地理挂图、图片、照片、卫片的演示;地理实物、标本和模型的演示;幻灯、录像、电影的演示;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理实验的演示,等等(地图的演示已归类在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中)。这些直观演示手段,有的反映了地理事物的直观形象,能体现地理事物的景观和分布特点;有的具有立体感和动感,画面多、容量大,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的能再现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过程,揭示地理原理、成因,因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运用演示法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无论哪一种演示,都必须和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等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注意各种方法的穿插和渗透。②演示的时间要及时,根据教学进程在适当的时候展示,并及时撤下,以免学生提前或迟迟地沉湎于演示中非关联内容的细枝末节。③演示的内容一般要选择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内容,以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迎刃而解;演示内容的地理性要强,避免演示的重点内容过多的是其他学科的内容。④演示必须突出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防止学生把注意力分散到次要或无关的问题上去;演示的方式要有多种,使学生能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演示对象,并尽可能地让学生洞察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⑤演示各种教具或实验,在数量上和时间上要注意适量,除了专门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或实验演示课以外,一般每堂课的演示不宜过多;此外,演示和学生的操作、练习也要密切配合。
(二)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要求,组织学生到自然界或社会场所,通过对自然、人文地理事象的直接观察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地理教学参观的内容很多,如对山川湖海、名胜古迹、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工厂、矿山、商场、港口、道路、农场、乡村等等各种自然或人文地理事物的观察、参观。参观法以大自然、人类社会为活教材,能打破课堂和教科书的束缚,扩大学生的视野,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到大自然和社会实践中去感知直接知识、验证间接知识。
参观法同依靠测量工具或手段培养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野外实习训练(归属于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还不尽相同,其主要的方式是观察和记录。采用参观法时,首先要订出参观的计划和步骤,明确参观的目的和要求,注意收集必要的参考资料。在参观前,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和方法,尽量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观察对象上,把感知与理解结合起来,从多方面认识观察对象,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自己独立观察,作好参观的记录;参观结束后,要指导学生写好参观报告或总结,也可通过讨论、谈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真正起到获得感性知识,以及验证、理解、掌握有关知识的作用。
三、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
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地图、地球仪、剖面图、示意图等以象征符号表征的图象,使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演示法展示地理事物外部形象的直观教具不同,地图是以一系列惯用的象征符号来表征地理事物的,它能揭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特征以及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的特点,对于地理教学来说,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可以说,同语文学科运用词典,生物学科运用显微镜,物理、化学学科运用实验一样,地理学科运用地图是其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和不可缺少的手段与方法。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无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学习,离开了地图都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地图或者其他象征符号表征的图象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必须结合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并且与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紧密配合,做到符号认知和直接感知相结合,图象信息和语言文字相结合,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