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地理探究法进行教学有哪些意义
❶ 了解探究性学习的重大意义,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基本步骤,知道如何在地理课堂中
回答:
1、了解探究性学习的重大意义——探究问题已获得直观的结论,比单纯获得专书本的教学结论效果更好。
2、地属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基本步骤:在地理学科内(或与地理有关的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获得知识——主要目的是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3、探究性学习如何在地理课堂中运用——举例:比如土壤类型的讲解,可以提出本地土壤类型问题——与空间经纬度和气候带的关系——分小组到野外实际挖掘土壤样本对比讨论(学生讨论)——逐一讲解每一个类型的大环境成因与小气候的影响(教师讲解)——获得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兴趣,可进一步访问留言“网络知道hk的空间”——http://hi..com/hk20012002/
个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诚实的国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缩写,切记切记……
参考资料:hk原创
❷ 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法
下面这篇文章可供您参考(引用):
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尝试(作者:莱芜市实验中学,毕翠萍)
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在课堂教学中也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探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探究,通过探究活动来延续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和原则,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 尝试“探究式”学习和“非探究式”学习的有机结合
科学探究是学生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求知、求真的认识活动,其中必有思想火花的闪现,它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关注种种地理现象,并鼓励他们的探究精神。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和研究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探究式”学习毕竟不能取代“非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要以“非探究式”学习为主,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千万不要为“探究”而“探究”,当我们的教学任务确实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当某些问题必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我们就要科学地设计课题,提出问题,进行科学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否则,我们就不要“探究”。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一节时,我提出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问题提出后,即可组织学生进入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也可以在几个人组成的小组中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关键,全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有的认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些对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国家有好处,人口自然增长率慢些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有好处,而有的学生还提出:在发生天灾人祸或战争而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的时候,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些会有好处等等。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本节的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才是正确的,通过这个问题的引领,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在这个环节里,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答辩、争论等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教师的适时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尝试把教材中的“综合探究”与自主设计的“探究题”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内容。
初中地理新教材在每一章最后都设计了一个“综合探究”,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综合探究”,指导学生进行活动。但是也不能完全拘泥于这一固定模式,“探究”课题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让学生易上手、易理解、易掌握的思想和活动来安排,做到融知识、能力、实践于探究活动过程之中。或者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聪明才智自主地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探究”性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例如:在探究“中亚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除了完成课本上的探究题目之外,我还启发学生根据事先搜集到的有关我们莱芜的地形与降水量,以及小麦、玉米、果园等农作物的分布状况,探讨这种分布与我们莱芜的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增强了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 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大大深化了课本知识,让他们体会到了地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离不开地理。
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尝试设计探究步骤
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既感到有点难度但经过一番努力也能解决,这个结合点的把握要靠我们广大教师去研究,去感悟,例如,我在讲授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从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洋流等四个方面去分析影响欧洲西部气候形成的条件,得出本区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后,将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转移到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让学生分析A、B、C、 D四个因素对这里的气候形成的影响与欧洲西部有何异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辩、探究,然后让各小组发表见解,虽然对于初一学生来讲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其中有一个小组答出了“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海洋、海风等因素对陆地的影响范围减少了,从而形成这种海洋性气候的面积也减少了”的结论。尽管这只是少数人的答案并且答案简单一些,但充分反映出:只要引导得当,即使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也是可以运用知识来解决,从而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探究目的!
四、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尝试设计探究题目
由于种种原因,各个学校的教学条件各不相同,同是农村中学,其硬件设施也相差很大。而地理新教材是针对全国的平均水平和大多数学校的基本状况设计的,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所设计的探究性问题一定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条件达不到就不要牵强附会,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软硬件设施的配备情况,学生家庭的实际状况,只有这样,在教学中进行的“探究式”学习才能落到实处。例如:在学习“地球和地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球与地球仪的关系,我安排学生用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材料 制作简易地球仪。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明白了地球与地球仪的关系,而且理解了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等抽象知识,实现了本节的学习目的。而对于课本上一些疑难问题,我根据课本需要和学校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例如;学习“世界人口问题”一节时,我制作了关于人口过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观看拥堵的马路、鸽楼似的住房、苦难的母亲和饥饿的非洲儿童的动感画面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了人口问题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五、尝试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形式
探究式学习首先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所谓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在自主教育的气氛中,学生通过主体意识,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活动。例如,在讲授一个新的区域或国家之前,教师可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色,创设 “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兴趣的问题。在学习“日本”一节时,我提出日本在成为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与日本相比美国的发展,恰又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又如在中东,除石油之外,海湾战争背 后还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海湾地区为什么会引起美国纠缠不休?有哪些值得美国去争夺的呢?从发展中国家较成功的范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呢?等等。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很象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可以起到引 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
但是,在这个探究过程中,绝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了,越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教师的指导越显得必要和重要,教师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引路人和领航员。当学生在分析某一问题陷入困境时,需要教师指点迷津;当学生在分析某些问题时误入歧途而难以自拔时,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方式把他引出来,使他步上正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师的适时有效的指导。当然这种指导并不是要教师代替学生的思维,越俎代庖,要注意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和教师指导作用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探究“北美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时,在学生阅读北美地形图分析北美地形特征时,我不时的提示北美的地形类型分为几种?主要分布在哪里?北美的地势是怎样的?在学生分析北美的气候时,我又提出北美洲为什么会有大面积的温带大陆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什么分布在西部的狭长地带?北美中部平原南北温差为什么变化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随时引导了学生的思路,实现了“探究式”学习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总之,探究式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创造性学习,是一种人际互动的社会性学习。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有待于我们广大教师去积极探索,总结成功经验,以便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
望采纳~
❸ 地理探究学习中教学设计哪些技术
这种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任务。
它的基本要求为:备课时,首先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或网页;然后教师向学生呈现教学资源并提出任务
❹ 地理发现法教学有哪些基本环节,它有哪些优点
总的分为:认识方法,组织方法和教学手段。具体分为: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纲要图像信号法,自学辅导法,综合程序教学法,问题解决法,发现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❺ 地理教学方法有哪些
地理教学方法有: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实物展示、直观教具(如模型)、示范性实验等,使学生通过观察而获取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供展示的对象有很多,而且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演示的范围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
地图法。地图法是指在地理教学中,老师运用各种地图,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成为地理学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纲要法。纲要法,又可以称为“思维导图”法,是一种利用由字母、文字、数字或者其他符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教学辅助工具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简单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
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等途径进行探索,发现并掌握相关原理或结论的教学方法。
生活教学法。活教学法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拓展资料: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❻ 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有什么作用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当前我国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论法 谈论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论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常用谈论法。 谈论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来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 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从生理机制上说,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以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练习在各科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练习法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特别是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 7)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一般实验是在实验室、生物或农业实验园地进行的。有的实验也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实验法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飞跃发展,使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实验法,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8)启发法 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9)实习法 实习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实际的学习操作活动,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实际操作本领具有重要意义。实习法,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和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方法和实验方法比较起来,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它在让学生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巩固所学的书本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却有其特殊的作用。
❼ 该教师主要采用了什么地理教学方法
该教师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
①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版学方法,其优点主要权有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且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了他们的思维训练,也使学生之间学会了沟通和合作等。
②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由于地理本身综合性较强,所以如何选择适合的案例,如何筛选案例中的有效内容,都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案例教学在地理上的广泛应用也因为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而难以开展,如自然地理部分,内容本身难度大、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又强,要学生能自己能探究、讨论还是比较难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的能说明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则是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要求教师不断钻研、提高,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来看是较为困难的。
❽ 初中地理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及其本质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参与其中,从而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探究式教学就是用探究的方式达到寻求真理、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就是着眼于学习者自身学习过程中的“有意义学习”,即在探究式教学里,学生们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而且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学会学习。正因为如此,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将探究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提出,即探究教学已不再局限于纯粹的科学探究。那种认为只有从问题的提出、证据和资料的收集,到实验过程、解释的形成及检验和结论的得出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完成的活动才算探究,实际是将探究式教学神化而人为地抬高探究式教学模式门槛的狭隘认识。当然,我们也反对教学中随意地结合一些人们早已熟悉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探究的标签的做法。只有对适宜探究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探究才能真正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
二、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适宜性分析的思维框架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策略之一。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选择了适当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只是众多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是否选用该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要视知识的特点而定。通常所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表明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同样探究式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
1.探究式教学应服从于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服务的。教师需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于较低层次的地理教学目标,可选择教学信息传输量较大的教学方法,比如,系统讲授法和图示讲授法、讲演法等。对于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则可选择探究式教学方法等。
2.探究式教学应符合教学内容特点
不同地理知识探究性的强弱或适宜探究的深度有所不同。有些知识内容,不易于设计成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一些内容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学习。
以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广义知识的定义来考察,地理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地理陈述性知识是回答“在哪里”“是什么样”的知识,如地理术语、地理名称和地理分布等地理事实性知识。地理陈述性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一般以观察、记忆为主,通过听讲或阅读就可以为学生掌握
❾ 探究式教学法有什么意义
教学《稳不稳复》一课“不倒翁”制为什么总是摇摇晃晃不倒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出于好奇,学生很想知道这个秘密,为解开这个谜,我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去研究,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去获取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自己探索不只是学生学会了,更主要的是学生会学了。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形式各样的不倒翁。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不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还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❿ 使用地理探究式教学法时遇到了哪些问题
一是探究题目设置难度和梯度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知识能力。
二是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探究效果难以达到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