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海高一地理会考试题及答案
㈠ 谁能提供上海高一地理会考历年的考卷
http://www.exk.com/dili/gaokao/jiaoan/200708/30619.html不一定来是上自海的,但有些是上海的!
㈡ 求上海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
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
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主要特点
特点
形成原因
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
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主要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产地
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
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① 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③ 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特色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辽中南地区
重工业基地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水资源缺乏
京津唐地区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的电网
水资源缺乏
沪宁杭地区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区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网址:http://sns.qzone.qq.com/cgi-bin/qzshare/cgi_qzshareget_onedetail?uin=1098902717&itemid=1294203908&spaceuin=0&cginame=cgi_qzsharegetlist
㈢ 2013上海地理信息会考答案
分享日志
热门日志
2013年会考地理答案
分享
2013年会考地理答案
来源: 李泽宇的日志
21. 夏至 慢 北 推后 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G>E>F
22.甲,气温升高。天气晴朗 (3)昆四季如春是因为海拔高、纬度低,太原春如四季是因为冷锋过境
23.1.交通便利,临近国际海运交通线,陆海空交通发达。 2.该地是世界人口密集区,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3.市场广阔,面向经济最为活跃的东南亚地区。 4.政策支持,海南省为我国经济特区,北海市是沿海开放城市。 5.资源丰富,南海油气、渔业等资源丰富。
{3}、1.促进经济总量增长。产业转移带来的产业经济活动,直接为GDP、税收等作出贡献。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选择性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符合国家扶持的产业,有利于提高城市经济的竞争力。 3.增加大量就业岗位。 4.拉动金融、物流、娱乐、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 5.促进城市全方位开放发展,为城市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体制基础。
24.资源枯竭期 A大同转型发展 积极大战旅游业公共设施的建设努力打造服务型科技型城市,极大啦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海南空气温度高于在北方,北方的春季和夏季种植水果和蔬菜,海南冬季生长条件,海南可以提供给北方反季节蔬菜和水果。
25.(1)废气排放, 春季
(2)PM2.5的危害: 引发呼吸道阻塞或炎症致病病
㈣ 求上海高一地理会考真题及答案!
网络知道找到的
一、选择题
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历史事件是: ( )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C、指南针的发明
2人们划分五带的依据是: ( )
A、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B、有无太阳光的直射
C、有无四季变化 D、人为随意划分
3世界上面积最大、平均水温最高、水体最深的大洋是: (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4当地壳板块发生张裂时,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 )
A、形成盆地或丘陵 B、形成高大的山脉
C、形成裂谷或海洋 D、形成大的高原
5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广州11月1日的气温为15~21℃。15℃是指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气温:( )
A、午夜 B、日出前后 C、日落前后 D、早晨8时
6、空气质量的高低一般用什么指标表示:( )
A、人体舒适度 B、紫外线指数 C、污染指数 D、霉变指数
7、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是( )
A南美洲 、太平洋 B南极洲、北冰洋
C亚洲、太平洋 D亚洲、北冰洋
8、下列现象中属于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有: ( )
①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子墙厚、窗子比较小,这样可以减少房屋内温度变化
②夏季时,冷饮热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气温高
③寒冷的冬天,中国东北的农民喜欢呆在炕上聊天
④近两个月没下雨了,农田干裂,无法下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
9“春暖、夏热、秋凉、冬冷”指的是: ( )
A、热带四季的气温变化 B、寒带四季的气温变化
C、温带四季的气温变化 D、五带四季的气温变化
10、右图,反映了哪个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A、纬度位置 B、洋流
C、海陆位置 D、地形
11、关于我国首都北京经纬度位置(40°N,116°E)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北半球、西半球 B、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C、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D、位于南半球、东半球
12一个南极科考队员站在南极点,他的前、后、左、右各朝着:( )
A、一个方向 B、二个方向 C、三个方向 D、四个方向
13每年北半球的12、1、2三个月是四季中的什么季?(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4、下列属于北温带和热带分界线的是:( )
A、南极圈 B、南回归线 C、北回归线 D、北极圈
15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令世人瞩目,你知道吗?在这里,每天升国旗的时刻与日出同时。如果你去观看升旗仪式,下列几个节日中,升旗最早的是:( )
A、元旦 B、“三•八”妇女节 C、“六•一”儿童节 D、国庆节
16下面四幅图幅相同的地图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
17五一节之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
A北半球,往南移动 B北半球,往北移动
C南半球,往南移动 D南半球,往北移动
18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米,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的水深为11034米,两者相对高度为多少米?( )
A、2186米 B、19882米 C、3152米 D、19852米
19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的大洲是:( )
A、亚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南极洲
20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 )
A、巴拿马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乌拉尔山脉 D、尼罗河
21卫星云图中,表示云区的颜色是:( )
A、蓝色 B、绿色 C、红色 D、白色
22农业生产中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气候变化 D、土壤性质
23巴拿马运河沟通了( )
A印度洋和大西洋 B印度洋和太平洋
C大西洋和太平洋 D北冰洋和太平洋
24有地图指向标的地图,其指向标的箭头指示的方向一般为 ( )
A.东向 B.南向 C. 西向 D. 北向
25下列气候类型,降水集中在冬季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26在1:500000的地图上,实地距离为20千米的两城市在图上的距离是 ( )
A. 5厘米 B. 4厘米 C. 3厘米 D. 2厘米
27某断崖处有五条等高线重叠,相邻等高线之间的距离是50米,该断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199米 B200米 C259米 D380米
、28北京时间2003年1月2日19点小明在邹平给在布宜诺斯艾利斯(35°S、 59°W)工作的父亲打电话,语言表达正确的是( )
A、 爸爸,晚上好。注意防寒。 B、爸爸,早上好。注意防暑。
c、 爸爸,晚上好。注意防暑。 D、爸爸,早上好。注意防寒。
29.下列句子中,属于描述气候的是 ( )
A.阴雨连绵 B.冬寒夏凉
C.风和日丽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0、在一平方米的墙壁上绘制某中学学校规划图,采用下列哪个比例尺较为合适 ( )
A、 1:50 B、1:50000 C、1:100000 D、1:15000
31澳大利亚所在的板块为 ( )
A亚欧大陆 B太平洋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
32.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
A.3月21日和6月22日前后 B.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
C.6月22日和9月23日前后 D.9月23日和12月22日前后
33.有极昼和极夜现象的界线是( )
A.23.5°S和66.5°N B.23.5°S和23.5°N
C.66.5°S和66.5°N D.23.5°N和66.5°S0.
34麦哲伦船队自西向东完成首次环球航行,此次航行先后经过的大洋依次是:( )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C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D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二读图分析题
1读地球仪经纬网图判断
1)出图中A、B、C三地的地理位置:
A: 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
B: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
C: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
(2)在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______
地,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地,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地。
(3) B地位于A地的__________方向。
2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1)、写出该图的比例尺:(1)数字式:
(2)文字式:
2)、在这幅地图上的定向准则是
。
3)、A和F两山坡较为缓和的是 。
4)、山顶甲海拔高度在 米以上,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约为 米。
5)、地形部位D是 ;B是 ,B附近一般会有 。
3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中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在图中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3)、在图中A、B、C、D对应的节气(春分、秋分、 冬至、夏至)分别是:A ,B , C ,D 。一天正午,站在太平北回归线标志公园的人们发现不见自己的影 子,这一天应该是 月 日。今天,地球所处的位置大约在 。
4读世界海陆分布略图,请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给出图中所缺的大洲,并回答:
1)、请在图中填注出四大洋。
2)、读图判断:
①赤道穿过的大洲有 个,赤道、北极圈同时穿过的大洲是 洲,赤道、南北回归线三线同时穿过的大洲是 洲。
②大部分属于热带的洲是 洲和 ----洲;绝大部分属于寒带的洲是 。
③主要部分位于同一块大陆的两个洲是 洲和 洲,全部或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洲有 洲、 洲、 洲等。
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A 3A 4C 5B 6C 7B 8B 9C 10D 11B 12A 13D 14C 15C 16A 17B 18B 19D 20B 21D 22C 23C 24D 25B 26B 27C 28B 29B 30A 31C 32B 33C 34A
二分析题
1 A(60ºW,60ºN)B(0º,0º)C(40ºE,80ºS)。B地C地A地。东南
2 1:500,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A。600米,100米。陡崖,山谷、小河
3 A夏至 B秋分 C冬至 D春分,6月22日,DA段
4 3,亚洲、非洲、非洲、南美洲、南极洲。亚洲、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㈤ 跪求上海高一地理会考重点复习资料!!!重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
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
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主要特点
特点
形成原因
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
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主要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产地
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
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① 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③ 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特色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辽中南地区
重工业基地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水资源缺乏
京津唐地区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的电网
水资源缺乏
沪宁杭地区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区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㈥ 上海高一地理会考
如果在分来科之前,无论是将来的文科或自者是理都必须将地理作为选修的科目进行考查,但是试卷是来自省教育厅组织的人员统一编写的试卷,至于你们学校是不是教育厅指定的出试卷的学校就不得而知了
而到了高中以后地理成为了文科的必修课程,在分科后其地位显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科目,因此说考地理成为文科必考的
㈦ 2013地理会考试卷50道选择题及答案
读图所示的“经纬网示意图”,回答1-3题。
1、关于图中各点经纬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a(0°,20°E)
B.b(20°N,60°W)
C.d(0°,20°W)
D.e(60°S,60°E)
2、关于图中各点方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A.b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c点在a点的西南方向
C.d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D.e点在d点的东北方向
3、图中a、b、c、d、e五个地点,能看到阳光直射现象的地点有
A.a、b、d三地 B.a、d两地
C.a、b、c三地 D.a、c两地
4、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是因为
A.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转
B.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
C.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太阳转
D.地球自西向东绕着星星转
5、如果想建一栋四面窗户都朝南的房屋,则这栋房子应建在( )
A.北极点 B.南极点 C.赤道 D.极圈
图2是“一幅军事部署简图”,读图回答6-8题。
6、我军阵地与敌军阵地的图上距离约为3厘米,则两地的实际距离约是
A.3千米 B.30千米 C.33千米 D.300千米
7、敌军指挥部位于我军阵地的
A.西北方向 B.正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
8、我军阵地若想攻打敌军指挥部,最平坦的行军路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2007年5月26日,江淮地区的卫星云图为绿色,说明此日该地区为
A.阴雨天气 B.多云天气
C.晴朗天气 D.台风天气
10、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下列哪两大板块挤压形成的
A.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11、欧美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发达 B.生活、医疗水平高
C.出生率和死亡率高 D.文化教育水平高
图3是“世界部分地区简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与亚洲在陆地上接壤的大洲是
A.欧洲、非洲
B.非洲、北美洲
C.欧洲、北美洲
D.欧洲、大洋州
13、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分界线,不包括
A.苏伊士运河
B.土耳其海峡
C.马六甲海峡
D.白令海峡
图4是“世界主要石油运输路线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目前石油储量、生产量最大,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是
A.中国 B.西欧 C.北美 D.中东
15、从波斯湾出发运往欧洲和北美的石油,正确的海上运输路线是
A.波斯湾→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欧美
B.波斯湾→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欧美
C.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欧美
D.波斯湾→印度洋→非洲好望角→太平洋→欧美
这是世界上惟一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保留了不少古老的动物,被称为“骑在羊背上”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据此回答16-17题。
16、上述材料所描写的国家是
A.南非 B.巴西 C.印度 D.澳大利亚
17、关于该国家农牧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场规模较小 B.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
C.农场耗用劳动力较多 D.农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很小
图5是“美国地形简图”,读图回答18—19题。
18、下列关于美国自然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美国大部分国土都在温带
B.美国平原面积广大,耕地广大
C.美国森林、草地、矿产资源丰富
D.美国河流、湖泊很少,内河航运不发达
19、图6中能正确反映美国中部自西向东地势起伏的剖面图是
20、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青海省 D.西藏自治区
21、“当海南岛进入春耕时节,黑龙江还是一片冰天雪地”。这句话说明了
A.我国领土东西经度相差很大 B.我国陆上疆界很长
C.我国南北纬度相差很大 D.我国海上疆界很长
读“我国四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分配示意图”(图7),完成22-23题。
22、四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3、根据气温曲线可知位于北方的城市是
A.甲和丙 B.乙和丁 C. 甲和乙 D. 乙和丙
24、造成我国南、北方农业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交通 B.科技 C.市场 D. 自然环境
25、下列农业生产方式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A.在半干旱地区开垦草原,种植粮食
B.在地势低洼的南方地区,挖池养鱼,鱼塘周围种植果树
C.在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区植树种草
D.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耕作业
图8是“黄河流域简图”,读图回答26-28题。
26、图中表示黄土高原的数字代号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7、黄河上中游水能丰富的原因是
A.水量大 B.流经我国地势阶梯的交界处
C.地形平坦 D.水土流失严重
28、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A.加固黄河大堤 B.在黄河下游挖沙
C.加大用水量,使水流量减少 D.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读 “扬州-上海火车时刻简表”,回答29题。
扬州 —— 上海火车时刻表
T738/5 车次 T736/7
扬州-上海 区段站名 上海-扬州
08:30 扬州 19:50
10:37 南京 18:02
12:41 苏州 15:37
13:38 上海 14:50
29、扬州的小明想乘火车去苏州看望朋友,应该乘坐哪次列车,至少在几点之前登上列车
A. T738/5 ,12:41 B. T738/5, 8:30
C. T736/7 ,19:50 D. T736/7, 15:37
30、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 快捷、便利的交通 B. 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
C. 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D. 稳定的较大比重的军事订货
31、我国南方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大,主要是为了
A.便于接受更多阳光 B.便于空气流通
C.便于雨水下泻 D.便于更快散热
32、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采取的态度是
①要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 ②要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
③为子孙后代的利益,要可持续使用 ④我国资源人均量少,应节约使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这里有绵延的雪山,无边的草原,成群的牦牛,胆怯的羚羊,湛蓝的天空,虔诚的喇嘛,这里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据此回答33-35题。
33、上述材料是下列什么地区的写照
A.青藏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北方地区
34、对人类生产生活而言,该地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太阳辐射强 B.日照时间长
C.森林草原茂密 D.低温、缺氧、地势崎岖
35、为促进区域发展,我国在该地区已建成的著名工程是
A.南水北调 B.青藏铁路 C.西气东输 D.西电东送
36、为迎接奥运、增强北京的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②规划和建设重点功能区
③建设城市快速交通轨道 ④大力发展重化工业
A.①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
读图9,回答37-38题。
37、图中字母B表示的城市是
A.香港 B.澳门 C.深圳 D.广州
38、能到达A特别行政区的铁路干线C是
A.京沪线 B.陇海线 C.京九线 D.沪杭线
读图10,回答39-40题。
39、图中有我国著名的
A.辽中南工业基地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40、该工业基地得以发展的基础是具有丰富的
A.水力资源 B.铝、铜等有色金属资源 C.森林资源 D.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 2006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沙漠和荒漠化”。结合图11完成41-42题。
41、图中能反映2006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漫画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丁
42、图中漫画所揭示的环境问题在扬州市明显存在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3、扬州市在梅雨期结束后,最有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是
A.寒潮 B.沙尘暴 C.春旱 D.伏旱
44、“南水北调”的起点位于扬州市的
A.江都境内 B.邗江境内 C.高邮境内 D.广陵区境内
45、在扬州市境内,运输量最大的河流是
A.里运河 B.长江 C.淮河 D.新通扬运河
46、关于扬州市地形地势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全部为平原 B.江淮平原是高平原
C.平原广阔,地势低平 D.地势北高南低
47、扬州市的气候类型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48、关于扬州市农业生产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结构以水产养殖业为主 B.农业耕作制度是一年三熟
C.农业生产以自给为主 D.观光农业发展迅速
49、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扬州特色艺术是
A.扬州评话 B.扬州清曲
C.扬州木偶戏 D.扬州画派
50、2006年扬州获得的荣誉称号是
A.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B.中国人居环境奖
C.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D.中国文明城市
评分标准:每题2分,共100分
1.B 2.D 3.A 4.B 5.A
6.B 7.A 8.D 9.C 10.C
11.A 12.A 13.C 14.D 15.B
16.D 17.B 18.D 19.B 20.B
21.C 22.D 23.C 24.D 25.A
26.A 27.B 28.D 29.B 30.B
31.C 32.D 33.A 34.D 35.B
36.D 37.B 38.C 39.A 40.D
41.C 42.D 43.D 44.A 45.B
46.C 47.A 48.D 49.B 50.A
㈧ 2013年地理生物会考试卷(带答案) 提前给我
这个应该没有吧,这泄露出来是触犯刑法的,是要坐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