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教学问题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教学问题

发布时间: 2021-03-02 10:25:38

⑴ 高二区域地理怎么上上到怎样的深度

高二区域地理主要由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这两大部分组成,内 容与初中地理接近,但更具体内、更详细,涉及到各区域的地理位 置、工农业发展、民族风情、资源、交通等内容容,知识点杂而乱, 掌握起来较困难,在开展这部分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利用教学挂图对地理事物进行定位。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时,最 怕的就是确定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这方面能力的提高需 要学生经常使用教学地图进行定位,同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某 个国家和地区的轮廓形状,这样就能把区域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 一一对应起来。比如,我在讲解意大利这个国家时,首先要求学 生归纳意大利的海陆位置,该国的轮廓形状,再介绍意大利这个 国家的新工业特点等等,这样就能在学生的脑中留下深深的烙 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知识的教学较枯燥无味,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读图能力,还要具有分析图表能 力,如直角坐标图等。训练学生这方面能力时,让学生亲自动手 动脑,自己归纳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系统性地分析,这样, 学生的读图能力就能慢慢提高。

⑵ 高二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1.上课听讲,每节课都把知识搞懂并记住。
2.要很熟捻的在做题时回忆起要考的知识点。
嗯,做好以上两点,并持之以恒。肯定提高成绩,就看你有没有毅力了。就是要把知识理解性的背熟,就这么简单。

⑶ 区域地理:教什么 怎么教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理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可以说一切地理事像都是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一定的时期里存在着和发展着的。因此,关于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内容是地理学的基础性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区域占据着重要地位,高中地理人地关系、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可持续发展都需要落实在区域上,这是我们地理教师都有的基本认识。然而,我们对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惑,特别是针对高考地理复习,老师们问得最多是如何把握区域地理知识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问题。因此,区域地理教什么、怎么教成为地理高考复习中的疑难问题之一。本人认为老师们之所以在区域地理教学上有此困惑,可能由于以下两个因素:(1)《高考说明》中对区域地理的具体内容没有明示,只笼统一句“不同尺度区域(大洲、地区、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中国“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理单元的主要特征;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确实让人难以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2)新课程高考试题中,没有发现直接考查区域地理知识的试题内容,区域仅仅作为试题素材或问题背景出现在试题中。“教什么”和“怎么教”涉及了教学的两个核心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教育原理上分析,“教什么”关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属于课程范畴;“怎么教”关涉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属于教学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两者哪个更重要?取决于不同的考量。从课程设置的角度看,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些,因为,属于课程内容和目标的“教什么”具有“价值引导”作用。从教学效率角度看,怎么教显得更重要些,因为,涉及教学方法和效率的“怎么教”具有“效率优先”的意义。对教师而言,通常会更多的注重和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的课程是由国家统一设置和学校规定的,特别是在统一高考这样的制度下,中国教师对课程的自主权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我们头脑中的课程意识比较淡薄,甚至是缺失的。我相信这是中国大多数教师的现状,因为不需要、也没必要、更没可能自主地创编课程——选择教学内容,留给我们唯一值得和需要研究的就是怎么教的问题。所以,在我们的头脑中,所谓教学研究一般就是指教法研究或研究教法,如此一来,我们的教育科研视野就“降格为一种技术”,我们的教学行为就沦为一种“狭隘和肤浅”技术性操作,这就是我们现今的一种教学生态。回到区域地理教学。你会发现,所谓的困惑其实就是我们需要同时面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而且“教什么”的问题成为更迫切的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面对大量庞杂的区域地理知识内容患得患失、莫衷如一:如何选择、怎样取舍?面临时间紧、要求高、考试难的现实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如何教、怎样学?这就是我们面对区域地理教学的心理困境和教学迷罔。怎么办?问题就是研究的向导。区域地理的高考复习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需要我们作出认真的思考和艰辛的探究。对此,我曾经提出过本人的两个基本观点,这就是“以高中地理的知识视野看区域,从高考试题的能力导向教区域”。前一句重在“看”,是给区域地理一个确当的定位,明确应当给学生哪些区域地理知识,即明白区域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后一句重在“教”,是给区域地理一个教学方法论的导向,知道高中学生“复习”初中区域地理的路径和方向,即解决一个“怎么教”的问题。这两句话是原则性的提示,不具有操作性,做起来还是不好把握,借今天的话题稍作展开,以期引起讨论。“以高中地理的知识视野看区域”。让我们先看看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关于“区域”的内容,教材《必修III》是围绕区域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个主题来组织的,其核心思想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下面我们对《必修III》中有关区域的内容进行梳理如下:地理区域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发展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结构空间结构 产业结构 从上面的结构体系中,可以看出,在高中地理的知识视野内,关于“区域”的地理主要不是关于区域的基本地理事实和知识,而是区域的特征、结构、差异、联系和发展,尤其关注区域的发展问题(区域发展是与区域问题紧密相关,是针对区域问题解决而发生的,这里的“发展”意味着对环境的改造和治理,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前景),这给我们区域地理教学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向度和一个合理的内容参照。那么区域地理的基本的事实性知识还要不要?当然要,而且很必要。但这里有两点要强调:(1)区域的事实性知识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所以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要超越教材、教学立意要高于教材,因此区域复习不能停留在对事实性知识的低层次重复,要与高中地理知识发生联系,初高中地理知识整合成紧密相连的整体;(2)对区域地理的事实性知识有所选择,即恰当取、舍、增、减。因为没有可能也没必要要求学生都去掌握,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上面的分析能让我们大致明白“教什么”的问题。“从高考试题的能力导向教区域”。掌握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但不是唯一的任务,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更重要的目标。就应对高考而言,学会知识信息的解读和处理、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学会问题的论述和表述,是一种学力表现,也是应试要求。这就涉及“怎么教”——如何有效复习的问题。怎么教,不只是一个技术性的操作形式或教学形式问题,在我看来首先是一个教学的指导思想问题。它与教学内容和目标密切相关,不能撇开教学目标和内容,单纯地谈论教学方法。根据区域地理的教材编排体系,一般采用“总——分——总”结构形式。基于高中学生复习区域是直接为高考服务这样的基本实情,应当与一般意义上的区域地理教学形式有所不同。根据我的课堂观察和实践经验,区域复习中以下几种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可供参考。第一种,区域模块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可以简写“地理事实+区域”,这是目前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得最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多采用这种模式。因为,它与教材的结构基本相似,教与学都显得相对容易,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也较为顺手,教学进度和内容呈现,基本与教材的知识体系相一致,易于把握,各类辅导资料也容易找到,省力省心。这种结构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从突出某一区域的主要地理事实知识入手,展开课堂叙述,教学体现区域整体性原理,以掌握区域基本事实知识和地理特征为主要目标。第二种,知识要素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可以简写为“地理要素+区域”。这种模式是区域地理教材的总论部分采用的形式,因为没有在分区中采用,分区仍以区域模块结构方式。教学中,老师们按照教材的编排体例,区域总论与分区采用不同模式,在有些内容上难免重复。如果我们大胆一点,能否设想对整个初中区域地理进行整体设计,分要素按区域进行“一次性”集成,用要素贯穿整个区域教学。如:用“位置”要素认识各区域的空间分布,按“气候”要素认识各区域气候分布、特点和气候成因分析,按“地形”要素对不同区域进行地形地势分析比较,就“经济活动”、“产业结构”、“环境问题”。。。。等按知识要素对各区域进行系统扫描、知识梳理和特征概括,不再按各分区进行模块学习。第三种,教学主题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可以简写为“教学主题+区域”。这种模式不再系统地讲区域知识,而是以主题带区域背景知识的形式展开。区域的地理事实性知识作为主题背景被提示和发现,这里区域知识不是目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才是目的,主题才是关键。每一个区域设计一个(最多两个)教学主题,以此为纽带将区域地理基础知识(自然和人文历史)整合起来,综合性强,要求高。这种教学结构虽更符合高考的要求,但执行起来的难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如果有第二论复习安排的话,对大多数普通中学而言,适宜于第二论复习。关于主题的确定,可以结合高中地理《必修III》,采用类似区域案例的方式,以区域为案例作主题解剖。以上提供的三种教学模式,是在实践中老师们摸索和创造出来的。“模式没有好坏,教学没有模式”,模式只提供一种结构框架,一种教学意向,把模式固化就会走向僵死,灵活运用,因时因人而宜才是唯一正道。教什么、怎么教是教学永恒的研究主题,对它的探究没有终结。

⑷ 我是高二的学生,地理老听不懂。现在正在讲区域地理,我还是不咋明白。能不能给我说一下重点

1、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部分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专及注记属(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所以书本上的一些局部地图会是前期复习的考试点,要先定位再分析,学会因地制宜(因地制宜也是区域地理中答题比较常用的答案)
2、试题以地图、示意图、图表、资料、文字等方式提供信息,这些信息有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气象、资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内容,也有政区、人口、城市、农业、农产品、工业、工业品、环境与环境问题、区域开发与发展等人文方面的内容,总而言之,就是给你一地图让你分析此地发展优势,一般是地理位置》交通,地区》资源,政策》人为,
3、地域优势+人造优势来答题,一般老师会给答题模板的(就是政策基础设施劳动力等等一些)

⑸ 区域地理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下面就区域教学中应该明确的几个问题做简单描述,以供同行,尤其非师范专业、非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交流。
一、地理位置的描述和重要性
1.半球位置是经纬度位置
一般来说,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人教版教材中,大洲位置的描述,是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进行的。这样的叙述,看起来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好像是并列的关系。实际不然,我们知道,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20°W和160°E为界,也就是东、西半球分别是一定的经度范围,即东、西半球位置是经度位置。
2.强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许多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理位置,如亚洲东南部显著的季风气候,是因为地处世界最大的大洲和大洋之间。
(1)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一节的第一框题――“十字路口”的位置,就突显和强调位置的重要性。课文中,又对马六甲海峡大篇幅叙述。这样,许多人对“十字路口”的位置和马六甲海峡在课文中的作用就会产生理解上的混淆。笔者认为,“十字路口”的位置和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是东南亚位置重要性的两个主要表现。如果说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是锦,那么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欧洲非洲与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必经之地的马六甲海峡则是其上的一朵鲜花。
(2)中东――“三洲五海之地”:和东南亚一样,中东位置细化,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洲五海之地”、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上。中东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周边有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被称为“天下咽喉”,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峡。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间接地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
二、强调地质要素的案例:主要在《日本》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中
1.多火山、地震是日本主要的环境特征
教材以“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为标题介绍了日本的自然条件,把日本的位置、领土、地形多山、海岸线曲折多港湾、火山地震活动频繁等特点联系了起来,并用图文资料多火山、地震对日本的影响进行了举例描述。从中可见,“多火山、地震”在日本一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黄土是一种岩石,也是这一区域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节课题是由原来的《黄土高原》改进来的,意在突出“黄土”这一地质要素。首先,要明确黄土在地理科学中是一种岩石,在教材中可以理解为黄土这种岩石及其上的黄绵土。其次,黄土已成为黄土高原这一区域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因为黄土是影响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影响黄土高原许多人文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有甚者,人们提到“黄土”“黄土地”已经不单指一个自然名词,而往往带有特定的人文含义,如“黄土文明”“黄土文化”“黄土风情”等。
三、初中地理中出现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哪些
对自然环境要素,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概括和分类。有的认为自然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组成;有的认为包括土壤、位置、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生物、资源,灾害等;有的认为包括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和水圈;还有六大要素、五大要素等说法。
人教版课本中,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分为《位置和范围》和《自然环境》两节;八年级第一章为《从世界看中国》、第二章为《中国的自然环境》。从中可见,位置没有被列为自然环境要素。须注意,在学习每个区域自然环境之前,必须学习位置。
四、日常生活用语与地理专业名词的区分
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在学生的脑海中,有许多地理概念是错误的、或者是与教材内涵相差很远的。如每到冬季,天气突然变冷,随时都可以听到人说“西伯利亚的寒流来了”。这句话中的“寒流”就是一个典型概念错误的例子。我们知道洋流是海水大规模的运动,寒流是其中的一种。而冬季影响北方地区降温的是来自西伯利亚地区的冷空气,如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就称为寒潮。

⑹ 高二文科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一、区域地理识记方法
1、 区域地理识记内容:
《考试大纲》中关于10大能力考查中第1项是地理识记能力。地理识记能力是指:(1)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2)识记重要地理数据;(3)
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例如:区域地理中涉及到的大洲、大洋、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等自然地理事物,国际组织、国家、政区、城市交通线、人口等人文地
理事物,以及世界和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矿产等的名称、空间位置和相对位置。地理数据分绝对数据(面积、长度、人口数量等)、比例数据即两种或多种地理事物
间的对比关系的数据(人口自然增长率、矿产的品位、能源消费构成等)、顺序数据即同类地理事物的排序数据(我国面积居世界第三、澳大利亚羊毛产量和出口量
世界第一等)。主要见诸重要报纸,具有全国或世界意义,尚未列入教材的地理新事物、新现象等。
2、典型高考试题的分析
例1 下列各组港口,位于太平洋沿岸的一组是
A、圣弗朗西斯科、 孟买、横滨 B、符拉迪沃斯托克、泊斯、上海
C、新加坡、落杉矶、巴拿马城 D、开普敦、里约热内卢、波士顿
例2 在我国既不临海、又不与陆上邻国接壤的省中,相邻省级单位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
A、陇和宁 B、 秦和京 C、桂和渝 D、 鄂和津
例3 人口超亿的亚洲国家共有
A、6个 B、5个 C、7个 D、4个
例4 摩洛哥、几内亚、博茨瓦纳、赞比亚、南非五国的最主要出口矿产依次是
A、 磷酸盐、铝土矿、黄金、铜、金刚石 B、 磷酸盐、铝土矿、金刚石、铜、黄金
C、、铝土矿磷酸盐、黄金、铜、金刚石 D、 磷酸盐、铝土矿、铜、金刚石、黄金
例5、1996年,美国、俄罗斯、巴西的人口分别为2。7亿、1。5亿和1。6亿,平均人口密度值D排列为
A、D美>D俄>D巴 B、D俄>D巴> D美 C、D美>D巴>D俄 D、D巴>D美>D俄
3、识记方法
考查区域记忆能力的试题多为选择题,难度不大,记忆的内容多是感性知识,如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演变等,故必须熟记,但不能只采取“背”的简单方法,对感性知识记忆可参考下面几种方法:分类记忆;排序记忆;类比记忆;形象记忆;联想记忆等。

二、区域地理特征的掌握方法
1、区域地理考查内容:
《考试大纲》中关于10大能力考查中第3项是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它是指(1)掌握中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2)掌握考试内容范围内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
区域地理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经济、人口、城市等)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本地区综合地理特征。既有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描述,还有对其的解释。区域地理的中心课题是人地关系。
2、典型高考试题的分析
例6、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有
A、甘新多沙漠戈壁,青藏多大河湖泊 B、陕甘宁地势低平,云贵川地形崎岖
C、新疆的河流皆为内流河,西藏的河流皆为外流河 D、青海高寒干旱,甘肃温暖湿润
例7、欧洲西部区域的地理特征是
A、冰川地貌分布较为广泛 B、气候南北差异大,东西差异不明显
C、河网密布,水量充沛且稳定 D、人口分布密度自西向东锐减
例8、读图,填下表

北美、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共同特点 主要原因 不同特点 主要原因

3、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主要采取综合的方法与比较的方法。
综合的方法,即从整体认识和分析该区域地理突出特征。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方
面来认识。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例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区的其他自然(地势高,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等)和人文
(无常住居民)。
比较的方法,就是通过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多采取列表法。例如:
我国秦岭—淮河南北的比较
主要地形区 冬季气温 年降水 温度带 干湿区 植被 耕地性质
秦淮以北
秦淮以南
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应是综合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结合、配合使用。
4、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应注意:
(1) 首先弄清区域范围和位置,这是分析区域特征的前提,也是区域特征重要成因。
(2) 充分利用地图,树立明确的空间观念,利于区域特征的掌握和成因分析。
(3) 学会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⑺ 问有关高二区域地理的问题

不是所有青藏高原地区和西北地区都能发展农业。青藏高原的农业区主要在湟水谷地专和雅鲁藏布谷地;西属北地区主要以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天山山麓、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南疆,北疆等地。本身这两地的自然条件不像其他地区那样有优势,所以热量条件相对不是很好。光照较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瓜果的糖养分积累。水资源不足,农作物,青藏高原的农业区以小麦青稞为主,南疆种植棉花 北疆种植甜菜, 宁夏平原能种水稻,其他地区种小麦。

⑻ 关于高中区域地理教材的问题,请帮忙解答。

1.区域地理没有教材,大家都是用的教辅
2.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必修三的内容(必版修一叫自然地理、必修二权叫人文地理、必修三叫区域可
持续发展)
3.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4.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地理都是以特定区域为研究对象和理论载体
5.在进入高三总复习时,一般的顺序都是按照必修一二三,然后是区域地理,最后是选修
其实这些东西都是表象的,有的老师在讲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会渗透许多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不过不用迷茫,本身两者就有交叉。举个例子吧,也是怕你不懂。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可能有的版本有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区域地理中的中国地理在讲中国地理分区和中国的河流或者是环境问题时,也都有可能会涉及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